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主要在于“承祭祀,事二亲,延嗣续,故必须承父母之命”。
长子璩(伯玉)和三子琥(叔夏)都是在他的意愿下结的婚。在他返乡之时,福建督军李厚基送了福州南后街三坊七巷中的郎官巷的一座颇具古闽风情的住宅,供严复一家下榻。它闹中取静,少有车马之喧,宜于养疴。住宅为双层小楼,楼上有走廊栏杆,可凭栏看云听雨;楼前有花木、假山装点的小庭院,可信步闲庭,别有洞天。
在肺病、肠疾的折磨下,严复已无力再撰写鸿文巨著了,但他的心境更为冷静超脱,“踉跄归福州,坐卧一小楼,足未尝出户也”,“却是心志恬然,委心任化”。在小楼上,他仍然写下题材涵盖纪事、题咏、唱和、感赋的诗词和书序信札等近百篇。
“坐卧一小楼,看云听雨……稍稍临池遣日。自谓从前所喜哲学、历史诸书,今皆不能看。亦不喜谈时事。槁木死灰,惟不死而已。长此视息人间,亦有何用乎?”这是严复在寄给熊纯如的信中文字,表达出他此时黯然沮丧的心境。国家多难,身躯多病,内忧外患之中,他百感交集。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多透露着伤感与消沉,渗透着他对家国身世的喟叹。有时,严复也写些条幅分赠友人。那苍劲俊逸的书法,令友人赞赏不已,认为写得比病前更好,他苦笑道:
“更好吗?只怕我的这双手和尘泥更加接近了。”对生死,他已淡然。然而对国家、对儿孙,他却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深情。1921年秋,重病之中的严复一面关心在侧的叔夏,催促他早日北上觅寻就业门路,一面却对前来探病的亲友说:“我的寿命只能以日计算了,请你不要让我的媳妇和儿女知道。”一颗慈父的心,让儿女们感动不已。随后,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嘱咐孙儿:
“太平如有象,莫忘告乃翁”,大有陆游《示儿》诗的爱国心境。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安然乘鹤西去。时年68岁,诸子均未在侧,仅次女华严随侍。在福州这条如今看上去极不起眼的老巷中,一位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老人永远合上了眼睛。他把救国治民的任务交托给了后来者,只留下二百多万字的思想译著,激励着后人们去研究。
严复的一生是社会时代矛盾的缩影。他的悲剧,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严复书法严复精熟西方思想,又有很深的传统文化修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严复开始反思他所认为的民主、自由和法制的西方文化,同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晚年的严复很少翻译西方著作,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评点了《老子》、《庄子》等古籍。图为严复书法,熔碑于帖,苍劲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