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维新思想的重要战地。从1896年开始,严复积极赞助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他的上述重要政论文章都多次在该报上转载。1897年11月,他与王修植、夏尊佑等人,在天津正式创办《国闻报》。其办报宗旨在于“通上下之情”让改革得到政府同情,“通中外之情”让国人逐渐了解外情,吸取西方知识以“开民智”。严复在该报上针砭时事,多次揭露并批判了清廷的腐朽。是以,《国闻报》在当时中国北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严复逐渐成为受人关注的政论名人。
为了开民智,严复决定将西方的政治经济著作译成中文,使中国的读者认识到这些发人深省的经典之作。这年夏天,他开始着手准备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翻译工作。这是一本他在英国时期接触到的令他十分倾服笃信的书,决心一定要译好它。为了遵循他自己制订的“信、达、雅”三个标准,他常“为一名之立,而旬月踌蹰”。为什么他译得这么辛苦?原因在于严复在文风上的复古思想。他素喜桐城派文笔古雅,对梁启超的批评(梁对《原富》的评价“其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摩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殆难索解。”)并不了然。
他认为研究精深学理之书,必定不能以通俗之词表达,“窃以为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是以,他的《天演论》是用古文的形式翻译出来的。虽是文言却琅琅上口,典雅优美,加之思想内容切合时代潮流之趋势,故十分吸引人。在译书的过程中,他的好友桐城派后期名儒吴汝纶对其帮助甚多,严常根据吴汝纶所提的意见进行修改。当得知吴汝纶同意给《天演论》
作序时,严十分感激。1902年,吴汝纶与严复同在京师大学供职,共事期间关系亲密,相约共进退。但吴汝纶在日本考察后不久就病死桐城。严复听后悲痛万分,做诗《挽吴挚父京卿》以资纪念。
《天演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众多的按语中,严复把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进化观点运用到社会进展当中,即落后就要挨打,谁最强有力,谁就是优胜者,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否则,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我们的被侵略的中国则正是“劣者”!严复的《天演论》以自然科学的许多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物竞天择、进比无已的客观规律。它像沉重的警钟声,塑造出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发奋图强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1898年,《天演论》出版,可谓有惊世骇俗之效,受到了知识界极大的赞许与肯定。梁启超评价它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康有为认为“眼中未见此等人”,连封建士大夫吴汝纶也被它激昂的爱国言词所感动,“得吾公雄笔,合为大海东西奇绝之文,爱不释手”。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口号,不仅直接影响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推进了维新变革思想与实践;也一直流传到后世,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如陈天华、邹容、秋瑾、孙中山、鲁迅、吴玉章、朱德、董必武、毛泽东等人,都自称受到过《天演论》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天演论》自译作问世后曾有30多种版本,居当时西书译作之首,足见该书影响之大。严复从此成为全国范围内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