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4
韵,奇数句不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而且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押韵比古体诗严格得多。
四、对仗”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是两两相对、整齐排列的。所以文学作品中对偶的修辞手法称为对仗。
对仗的名目很多,有的名对(亦称”正对“)、隔句对(亦称”扇对“)、当句对(亦称”句中对“)、流水对(上下句一意)、借对(如借音以对义,”清“〔青〕对”紫“之类)等等。空海《文镜秘府论》列举了二十九种对。各种对仗,其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总之,词性相同的词语才相对。
古体诗句一般都是单行,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在行文需要时,间或使用对偶句子,以增强篇章的气势,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就有许多对偶句子。由于律诗语法修辞的对仗和平仄声律的相对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类偶句多数只适用于古体,在律诗中并不全然适合。
律诗必须讲究对仗,一般规定中问四句,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两两相对。如杜甫的《登楼》中间四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中”锦江“对”玉垒“,”春色“对”浮云“,”来天地“对”变古今“,”北极“对”西山“,”朝廷“对”寇盗“,”终不改“对”莫相侵“,都是取同性相同的词语作对仗的。
律诗中也有前六句两两相对的,也有后六句两两相对的,也有八句都两两相对的,也有首二句相对而三四句不对的(即所谓”偷春体“),总之,律诗的对仗规律也有例外,并非固定不变的僵化形式。
五、声律古体诗的音节纯任自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近体诗从每句到整篇,平仄安排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严格遵守。
古代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入声已不存在,都被分散到平、上、去三声之中。四声应用于诗中,只分平和仄两类,即所谓”四声二元化“。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已变为平声的入声字,在近体诗中作仄声论)。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比较复杂,下面单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