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各种诗体的形成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59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4


各种诗体的形成

  

  古典诗歌的种类:按体裁分,有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和近体诗(或称今体诗)。唐人把前代所产生的诗体称为古体诗,把唐代所产生的新诗体称为近(今)体诗。如按每句言数(一字为一言)分,则有五言、七言和杂言诗。把言数同体裁结合起来划分,则又有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近体,七言近体。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即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旬,七言绝句。

  各种诗体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早期的诗歌句子是长短不齐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句子逐渐趋向整齐。最初形成的普遍形式是四言,这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以看出。在《诗经》中,虽然看到不少长短不齐的句子,但大体是四言。这一直影响到汉初文人的诗歌创作,他们的诗歌一般也是四言诗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变化(如双音节语词的增多),引起四言诗体的演变,又出现句子长短不齐的汉代乐府民歌。从汉乐府民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句子从杂言逐渐向五言整齐的倾向发展。虽然其中句式长短不齐的很多,但完整的五言篇章也不少,甚至出现象《孔雀东南飞》这样长篇的五言诗。

  这种在人民长期探索创造中形成的五言诗,从东汉初起,即逐渐为文人所接受;到了东汉晚期,便出现了较多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建安时代,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盛极一时,于是五言诗成了文人通用的诗体。

  七言诗的产生比五言诗要晚些。在汉乐府民歌中,虽可见到一些七言的句子,但没有整篇七言的;在汉代人民的谣谚中,曾有许多七言的,也只是零碎的一两句,能大致成篇的极少。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要算是曹丕《燕歌行》二首。到了晋代,民歌中出现了一些七言诗,而文人还在大力创作五言诗。南北朝初期,鲍照写了一些七言诗,这时七言才在文人中较多受到注意,作者渐渐多起来了。这个时期,可说是五言诗提高、七言诗发展的时期。七言诗的大盛是在唐代。

  以上所说的五七言诗,在唐人看来是古体诗。

  在古体诗中,还有一种叫做”乐府“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创设的一个专管音乐的机构,它的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并配上乐曲,后来把这些诗歌叫做”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后文人模拟”乐府“诗题创作的诗歌,虽不必配合音乐,也称为”乐府“。唐代许多诗人取前代的”乐府“旧题,依据题意,进行创作,称为”古题乐府“,或”古乐府“。到了杜甫,继承”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所反映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自立新题,如《石壕吏》、《垂老别》等,称为”新题乐府“,或”新乐府“。

  近体诗,主要的是律诗。律诗是在两晋到南北朝这个时期逐渐形成,而在初唐确定下来的。

  律诗的显著而重要的特征,是讲究对仗和声律。对偶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匀称整齐的建筑美。这种修辞手法古已有之,自汉赋始,文人有意识地追求排比对偶,魏晋以后,出现了骈体文;这种修辞手法也影响到诗歌,诗歌的句子也越来越多对偶,即所谓”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甚至有整篇都是对偶的句子的。这种在对仗上的讲究,为律诗准备了形式上的一个必要条件。

  平仄声律是由汉语声调构成的,运用声律可以加强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西晋初期,陆机已意识到声调抑扬轻重的错综之美,到了南齐,周颐、沈约、王融等,即明确了四声的分辨,明白了”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道理,并注意到四声二元化的平仄规律,把它运用于诗歌创作。当时有些诗的声律渐渐接近了律体,到了南北朝后期,已可看到有些作品具有律诗的雏型。

  唐初,诗人们在继承和总结前人各方面成就的基础上,确立了五言律诗的体式,并进而确立了七言律诗的体式。一般认为律体诗到了沈(佺期)、宋(之问)手里才达到成熟的阶段。在肯定律诗体式的同时;也肯定了律绝的体式。律绝是讲究声律的绝句,不讲究声律的绝句则称为”古绝“。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