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9
” ④,另一方面又可以说“这本书本质上是无用的,绝对地无邪,写作它除了娱乐和锻炼我对于克服障碍的兴趣外别无其它目的”
⑤。说到底,波德莱尔要求的是“寓教于诗,不露痕迹”。他主张道德要“无形地潜入诗的材料中,就像不可称量的大气潜入世界的一切机关之中,道德并不作为目的进入这种艺术,它介入其中,并与之混合,如同融进生活本身之中。诗人因其丰富而饱满的天性而成为不自愿的道德家”⑥。波莱菜尔所以反对说教,是因为他认为说教会破坏“‘诗的情绪”。他把“诗的情绪”的对立面叫作“显示的情绪”,如科学和道德等,“显示的情绪是冷静的,平和的,无动于衷的,会弄掉诗人的宝石和花朵,因此,它是与诗的情绪对立
④ 1857年 7月 9日波德莱尔致母亲书。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11页。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82页。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43页。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82页。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33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193页。
⑥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181页。
的”①。由此可见,波德莱尔所强调的是诗所以为诗的特点,他的许多迹近唯美主义的观点多半是出于这种考虑。因此,我们可以说波德莱尔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却不能说他是个形式主义者,不能把他的观点等同于泰奥菲尔·戈蒂耶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派观点。他的许多强调艺术、强调形式、强调诗与其它表现方式的区别的言论,多半是出于匡正时弊的目的,因为他对许多人把诗拿来当成说教的工具不满。他的《论泰奥菲尔·戈蒂耶》发表之后,引起许多人的责难,为此,他给维克多·雨果写了一封信解释了自己的意图:“我熟谙您的作品。您的那些序言表明,我越过了您关于道德与诗歌的联系所陈述的一般理论。但是,在这种人们被一种厌恶的感情弄得远离艺术、被纯粹功利的观点弄得昏头昏脑的时候,我认为强调其对立面并无多大坏处。我可能说得过了一点,但我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效果。”②波德莱尔是下大服膺雨果的诗歌理论的,但是这封信所表达的矫枉过正的意思却是真诚的,既符合当时诗坛的实际,又有他的《恶之花》为证。
总之,在诗的目的这个问题上,波德莱尔的态度是相当矛盾的,总的倾向是越来越强调形式和技巧,但是他也从未否定过诗的思想内涵。因此,针对当时浪漫派诗人喜欢说空话、唱高调的流弊,他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他打破了当时流行的真善美不可分割的观念,虽然过分强调了其间的区别,而忽视甚至否定了其间的联系,但对于冲击资产阶级的虚伪文学来说,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贡献,尤其对西方现代诗歌就形式与内容问题的探索(例如所谓“语言炼金术”之说),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
波德莱尔反对诗人主观上为了道德的目的而写诗,这并不意味着他赞成
诗人可以不负责任地任意挥写;而他本人也的确是一贯鄙视那种专事刺激官
能的淫秽文字的③。他认为:“诗在本质上是哲理,但是由于诗首先是宿命的,
所以它之为哲理,并非有意为之。”①所谓“宿命”,说的是诗人以诗为生命,
为存在,为世界。因此,“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就愈是倒退,倒退到
幼稚的象形阶段;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所为的
美上升”②。应该说,这个结论是很深刻的,它划清了艺术与人类的其它表达
方式的界限,规定了自身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但是,这个结论也有严重的缺
欠,它只强调了区别而否定了联系。因而暴露出形式主义的倾向,后来的象
征派诗歌的迷惘晦涩似乎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而追求“纯粹的、无所为的
美”又必然会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社会脱离人生的道路。不过,就波德莱尔本
人而言,这种“纯粹的、无所为的美”是否唯一的存在,应否成为诗人的唯
一的追求,都是很少怀疑的。他的“发掘恶中之美”,实际上是深深地扎根
在现实的土壤之中的,他发掘出来的美当然更不是“无所为的”。
美的问题,是一个纠缠了波德莱尔一生的大问题。在他看来,“诗最伟大、最高贵的目的”是“美的观念的发展” ③,诗人的最高使命是追求美。他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37页。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33页。
③见《波德莱尔通信集》第一卷,第 597页。
①见《波德莱尔通信集》第一卷,第 532页。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9页。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599页。
说:“诗的本质不过是,也仅仅是人类对一种最高的美的向往。” ④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呢?波德莱尔在许多地方谈到美,他对美的独特看法很值得注意。他说:“我发现了美的定义,我的美的定义。那是某种热烈的、忧郁的东西,其中有些茫然的、可供猜测的东西。..神秘、悔恨也是美的特点。”
⑤“不规则,就是说出乎意料,令人惊讶,令人奇怪,是美的特点和基本成分。”
①他列举了 11种造成美的精神,例如无动于衷、厌倦无聊、心不在焉、厚颜无耻、冷漠、强悍、凶恶等等,其中大部分都与忧郁、厌倦有关系。然后,他说:“我不认为愉快不能与美相联系,但是我说愉快是美的最庸俗的饰物,而忧郁才可以说是它的最光辉的伴侣,以至于我几乎设想不出(难道我的头脑是一面魔镜吗?)一种美是不包含不幸的。根据——有些人则会说、执著于——这种思想,可以设想我难以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完美的雄伟美是撒旦——弥尔顿的撒旦。”②众所周知,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是一个反抗的英雄形象。由此可见,波德莱尔的美是一种不满和反抗精神的表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的烙印。所谓“美是古怪的” ③、“美总是令人惊奇的” ④,正是要让平庸的资产者惊讶,要骇世惊俗,要刺痛资产者的眼睛。波德莱尔的美实际上是 1830年革命和 1848年革命之后,面对大资产阶级的秩序日益巩固加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幻灾而产生的苦闷、彷徨、愤怒和反抗等情绪的反映,因此,以难以排遣的忧郁为特征的浪漫主义就被他称为“美的最新近、最现时的表现”了。
具体地说,波德莱尔认为美本身包含两个部分:绝对美和特殊美。他说:
“如同任何可能的现象一样,任何美都包含某种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
西,即绝对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绝对的、永恒的美不存在,或者它是各种
美的普遍的、外表上经过抽象的精华。每一种美的特殊成分来自激情,而由
于我们有我们的特殊的激情,所以我们有我们的美。” ⑤波德莱尔的这种观点
是一贯的,七年之后的 1853年,他又写道:“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
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
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它像是神糕有趣
的、引人的、开胃的表皮,没有它,第一种成分将是不能消化和不能品评的,
将不能为人性所接受和吸收。”①波德莱尔真正的兴趣在于特殊美,即随着时
代风尚而变化的美,既包括着形式也包括着内容。这样,他就断然抛弃了那
种认为只有古代古人的生活才是美的观念,而为现实生活充当艺术品的内容
进行了有力的鼓吹。“有多少种追求幸福的习惯方式,就有多少种美”②“每
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美和道德的表现”③,这就是他的结论。因此,现实的,生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29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34页。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657页。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656页。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57—658页。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578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578页。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420页。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85页。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420页。
活,巴黎的生活,对波德莱尔来说,洋溢着英雄气概,充满着美,而巴黎的生活主要的不是表面的、五光十色的豪华场面,而是底层的、充斥着罪犯和妓女的阴暗的迷宫,那里面盛开着恶之花。他认为,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优脱冷,拉斯蒂涅,皮罗托、是比《伊利亚特》中的英雄还要高大得多的人物④。波德莱尔有力地证明了,描写社会中丑恶事物的作品不仅可以是激动人心的,而且在艺术上可以是美的,也就是说,恶中之美是值得发掘的。所谓“发掘”,指的是“经过艺术的表现..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⑤。因此,单纯地展览丑恶的现象是得不到美的,丑恶现象本身也不就是美。波德莱尔对“一面不思想、只满足于反映行人的镜子”是不以为然的。有些人指责彼德莱尔以丑为美,这是没有根据的。他的美不表现为欢乐和愉快,而表现为忧郁、不幸和反抗,这正说明他的诗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忧郁、不幸和反抗,正是他从现实的丑恶中发掘出来的美。我们可以说,波德莱尔强调“特殊美”和“发掘恶中之美”这一思想与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使波德莱尔认为通往美的道路是一条崎岖坎坷、难以到达目的地的道路。美吸引和诱惑着诗人,诗人却往往感到迷惘和颓丧,他不禁慨叹道:“啊!难道应该永远地痛苦或者永远地逃避美吗?自然啊,你这冷酷无情的蛊惑者,你这战无不胜的敌手,放开我吧!别再引动我的欲望和我的骄傲了!研究美是一场决斗,诗人恐怖地大叫一声,随后即被战胜。”
⑥作诗,对波德莱尔来说,从来也不是一种快乐,而永远是“一件最累人的营生”①。美在波德莱尔面前有如一座大理石雕像,严厉,冰冷,神秘,
仿佛从最高做的雕像那里,
我借来庄严的姿态,诗人们
将在刻苦的钻研中消磨时日②。
然而,诗人喜欢“克服障碍”,他不灰心,不气馁,他仍然在苦苦地追求。他靠什么呢?不是从天而降的灵感,而是“刻苦的钻研”,不是靠“心”,而是靠“想象力”。
灵感,是浪漫派诗人特别钟爱的东西,而在波德莱尔的眼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他认为,艰苦的精神劳动,日夜不息的锻炼,是灵感产生的基础。灵感不是神秘莫测的天外之物,而是“毅力,精神上的热情,一种使能力始终保持警觉,呼之即来的能力” ③。他在当时人们普遍推崇天才、强调灵感的风气中,毫不含糊地指出,新一代的文学家由于绝对地相信天才和灵感,而“不知道天才应该如何同学艺的杂技演员一样,在向观众表演之前曾冒了一千次伤筋断骨的危险,不知道灵感说到底不过是每日练习的报酬而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419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429页。
⑥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23页。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278—279页。
②见《波德莱尔通信集》第一卷,第 311页。
③见《恶之花》第 17首《美》。
已”①。他告诫年轻的作家:“要写得快,就要多想,散步时,洗澡时,吃饭时,甚至会情妇时,都要想着自己的主题。”②他自己写诗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他在《太阳》一诗中写道:
我将独自把奇异的剑术锻炼,
在各个角落里寻觅韵的偶然,
绊在字眼上,就像绊着了石头,
有时会碰上诗句,梦想了许久。
这正是他关于灵感的观点的形象写照。因此,他嘲笑那些绝对相信灵感的作家“装作如醉如痴的模样,闭上眼睛想着杰作,对混乱状态怀着充分信心,等待着抛到天花板上的字落在地上成为诗”③。然而,波德莱尔并不否认灵感,恰恰相反,他还相当精确地描绘过灵感袭来的情景,特别是他还有过这样奇特的感受:“灵感总是招之即来,却不总是挥之即去。” ④这正道出了诗人在灵感的裹挟下欲罢不能的情形。总之,在灵感和艰苦的劳动之间,波德莱尔显然更推崇后者,这既是他个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关于美的观念的必然结果。
艰苦的精神劳动不仅有助于灵感的产生,还有助于想象力的发挥。波德莱尔基于对世界的统一性和相似性的认识,特别重视想象力的作用,因为想象力是应和现象的引路人和催化剂,“是想象力告诉颜色、轮廓、声音、香味所具有的精神上的涵义”。他把想象力奉为人的“最珍贵的秉赋,最重要的能力”,“一切能力中的王后”,“它理应统治这个世界” ⑤。不仅艺术家不能没有想象力,就是一个军事统帅,一个外交家,一个学者,也不能没有想象力。甚至音乐的欣赏者也不能没有想象力,因为一首乐曲“总是有一种需要由听者的想象力加以补充的空白”①,这可推广及于其它艺术领域,如文学、绘画等,那么,想象力究竟是什么呢?波德莱尔说:“它是分析,它是综合,但是有些人在分析上得心应手,具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归纳,却缺乏想象力。..它是感受力,但是有些人感受很灵敏,或许过于灵敏,却没有想象力..它在世界之初创造了比喻和暗喻。它分解了这种创造,然后用积累和整理的材料,按照人只有在自己灵魂深处才能找到的规律,创造一个新世界,产生出对于新鲜事物的感觉。”②在他看来,想象力是一种“神秘的”能力,深藏在人的灵魂的底层,具有“神圣的来源” ③。这种观点与应和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所谓“规律”,正是应和论所揭示的规律,所以,波德莱尔又以更明确的语言写道:“想象不是幻想,想象力也不是感受力,尽管难以设想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不是一个富有感受力的人。想象力是一种近乎神的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43页。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83页。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7页。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35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一卷,第 658页。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弟 621页。
②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21页。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782页。
能力,它不用思辨的方法而首先觉察出事物之间内在的、隐秘的关系,应和的关系,相似的关系。”④由此可以看出,波德莱尔认为,想象力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能力,并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也许不是对想象力的科学说明,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波德莱尔并未割断想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他认为必须说明的是,“想象力越是有了帮手,才越有力量,好的想象力拥有大量的观察成果,才能在与理想的斗争中更力强大” ⑤。同时,他还肯定:“想象是真实的王后,可能的事也属于真实的领域。”①想象力带给读者的是“缪斯的巫术所创造的第二现实”②。他还特别指出,想象力“包含批评精神” ③。这就是说,想象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波德莱尔看到了创作行为既是自觉的又是不自觉的,所以他不推崇“心的敏感”而强调“想象力的敏感”,他指出:“心的敏感不是绝对地有利于诗歌创作,一种极端的心的敏感甚至是有害的。想象力的敏感是另外一种性质,它知道如何选择,判断,比较,避此,求彼,既迅速、又是自发的。”④这样,波德莱尔就不仅深刻地批判了“艺术只是摹写自然”的理论,树立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崇高地位,扩大了“真实”的领域,而且还把想象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之上,冲淡了它的神秘色彩,加强了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波德莱尔在创作中,谨守古典的规则,追求纯熟的技巧,因为他虽然十分重视想象力的作用,却丝毫也不抱怨形式的束缚。他推崇“巨大的热情”和“非凡的意志”相结合的人。所谓“意志”,就是驾驭热情的能力。他正确地阐述了想象力和技巧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越是富有想象力,越是应该拥有技巧,以便在创作中伴随着这种想象力,并克服后者所热烈寻求的种种困难。而一个人越是拥有技巧,就越是要少夸耀,少表现,以便使想象力放射出全部光辉。”⑤想象力和技巧,轻重,主从,判然有别,各居其位。这样的见解既通达又深刻,可谓精辟。技巧是在一定的束缚中所获得的自由。波德莱尔认为,诗歌的格律不是凭空捏造杜撰出来的,而是精神活动本身所要求的基本规则的集合体,格律从不限制独创性的表现,相反,它还“有助于独创性的发扬”⑥。“因为形式的束缚,思想才更有力地迸射出来..”他举例对此作了精彩的说明,“您见过从天窗,或两个烟囱之间,或两面绝壁之间,或通过一个老虎窗望过去的一角蓝天吗?这比从山顶望去,使人对天空的广袤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①规则和形式都是某种限制,思想却由于技巧得到更好的表现。小中见大,通过有限来表现无限,这是波德莱尔的实践与理论的核心之一,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创作原则。
技巧和规则所以重要,还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为的努力。波德莱尔的美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重艺术(即人工)而轻自然。他认为艺术是美的,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22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329页。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21页。
②见《波德菜尔全集》第二卷,第 621页。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21页。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23页。
⑤见《波德菜尔全集》第二卷,第 116页。
⑥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12页。
①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27页。
是高于自然的,而自然是丑的,因为它是没有经人为的努力而存在的,所以与人类的原始罪恶有关系。自然使人由于本能的驱使而犯罪,相反,“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理性和算计的产物”,美德是“人为的,超自然的”,因此,他的结论是:“恶不劳而成,是前定的;而善则是一种艺术的产物。”
②写诗也是如此,呕心呖血做出来的诗,才可能是好诗,而自然流露的诗,所谓“从心里出来的诗”,他是不以为然的。所以,“心里有激情,有忠诚,有罪恶,但唯有想象里才有诗”③。绘画也不例外,“一处自然胜地只因艺术家善于置身其中的现实的感情才有价值”④,所以,“想象力造就了风景画”
⑤。波德莱尔的这种重艺术轻自然的观点显然是打上了基督教原罪说的印记,但是从美学上看,却是有错误也有真理的。其错误在于割断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其真理则在于指出和肯定了艺术的作用,即人对自然的加工和改造的作用。自然本身有美,也有丑,认为顺应自然就是美,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波德莱尔反对艺术单纯地模仿自然,也是直接与这种观点相关联的。同时,波德莱尔所说的自然含义很广,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们周围的社会存在,甚至还有所谓人性等等,因此,他的厌恶自然也包含着反抗社会现实的意思,所谓“人造天堂”,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追求。当然,说波德莱尔与人异趣,厌恶大自然的一切,那也有失公正,他的许多诗篇和画评就是证明,而且他的早期文学评论恰恰是强调“真诚”和“自然”的。因此,对于波德莱尔的许多厌恶“单纯的自然”的言论,应该从他强调艺术的角度去看,而不应该加以绝对化,夸大他的某些不正常的心理和过激的言辞。
② 1860年 2月 18日波德莱尔致弗莱斯书。
③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715页。
④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115页。
⑤见《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 6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