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5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哀公:鲁哀公是也,名蒋,谥为哀公。
② 文武:指周文王与周武王也。
③布在方策:方,木版也。策,竹简。方策,犹言典籍也。谓布列在典籍也。
④息:消亡也。
⑤敏:速也。
⑥蒲虚:蒲苇是也。为一成长极速之植物。在此喻为政成效之速也。
⑦杀:等差也。
⑧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此三句,豫郑注云,宜属于下,在此重误,故应删去。
⑨达道:犹言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
⑩达德:朱注:“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一也:诚也。
困而知之:言困苦力学而后知也。
利而行之:言以为利而后行之也。
子曰:朱注:“子曰二字衍文。”
九经:经,常也。谓治国的九种常道。
体:体恤也。
子:慈爱也。
柔:安抚也。
怀:恩慰也。
眩:迷惑也。
齐明:齐,齐也。齐明,谓齐戒明洁也。
盛服:衣冠齐全之谓。
官盛:部属众多之谓。
任使:足任使令之谓。
忠信:谓待之诚也。
重禄:谓养之厚也。
既稟称事:稟;通“麇”也,指赐榖,即工作的报酬也。称:相当也。即稟称事,谓报酬与其工作相当也。
朝聘以时:诸侯朝见天子谓之朝。诸侯使大夫相聘问以修好谓之聘。朝聘以时,谓依一定之时曰朝聘也。
一也:朱注:“一者诚也。”
豫:事先准备之意。
言前定则不跲:跲,踬也,跌倒之意。谓能思定而后言,则不致踬蹶困窘也。
诚者:朱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真理之本然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注:“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
不勉而中:言不待勉力而行,自然契合也。
审:详尽也措:废置也。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文王和武王的政治法度,都公布在木版竹简上;当他们在位的时候,那他们的这些政治法度,就能施行;到他们死了,这些政治法度也就跟着息灭了。用尽人力,就可以很快地办好政治;用尽地方,就能使树木很快地长大。这国家的政治就像那蒲卢草一样,所以治国的道理,是要在人为啊。因此要得到好人,只要自身修好就行了。要修好自身,必须遵循共生共存的大道。要讲修道,必须以仁义,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亲爱父母,算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合宜的意思,尊重贤人,算是最大的义。亲爱自己的亲人,应有等级,尊重贤人,也有等级,这些就是礼所以发生的根源。所以君子不能不先修好自身;要想修好自身,就不能不用孝顺去事奉父母;要想以孝顺去事奉父母,就不能不知道人;要想知道人,就不能不知道天。
“天下有共通的这五种,所以实行这五种的却有三种德。那就是说: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妇,四是兄弟,五是朋友的交情,这五种就是天下所共通的道。智仁勇这三种德,是天下所共通的德。而所以行使这三种德的,却只有一种,那便是“诚”。有些人是生下来就知道的,有些人是学过了才知道的,有些人要下了苦功去研究才知道的;可是等到他们都知道了的时候,却总是一样的。讲到实行,有些人是很自然的去做,有些人要有好处才去做,有些人是勉强着要费了许多气力才做到;等到成功,还不是一样么!”
孔子说:“好学非智,然足以破愚,故近于智;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故近于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故近于勇。知道了这三件,就知道怎样修身了;知道了怎样修身,就知道如何管理众人;既知如何管理众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事有九种不变的法则:就是说,要修好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恭敬大臣,体恤小臣,爱惜平民,招徕各种工人,安抚远方的人,恩慰各国诸侯这九种。修好自身,道自然确立;尊重贤人,就不致疑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怨恨,恭敬大臣,就不致临事迷乱;体恤小臣,小臣的报答敬礼就会加重;爱惜平民,平民就会互相劝勉效忠;招徕百工,财用就会充足;安抚远方的人,人民就会从四方闻风来归附;恩慰诸侯,天下的人就会畏服了。”
“齐戒明洁,穿着整齐,不合礼法的事不轻举妄动,这是修身的方法;不听谗言,远离女色,轻财货,重道德,这就是劝勉贤人的方法;升高他的官爵,加厚他的俸禄,迎合他的喜好和厌恶,这就是亲爱亲人的方法;部属众多,足以供他差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方法;待他至诚,给他优厚的俸禄,这就是劝勉低级官吏的方法;定时使役,薄收赋税,这是劝勉百姓的方法;每日查察,按日考验,同工同酬,是劝告百工的方法;送往迎来,奖励优良,怜恤无能,是安慰远方人的方法;继续世系已绝的诸候,振兴政事已废的国家,治平祸乱,扶持危难,定时朝贡聘问,送往的礼物要丰厚,收受的礼物不嫌少,是感服诸侯的方法。总括起来,治理天下的事虽然有九种,可是实行起来只有一个“诚”字。”
凡是做一切事情。都要先有准备,然后才能做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就要废败了。如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是非颠倒了;事情先有准备,就不会发生困顿难行了;行为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来懊悔;论道先有准备,就不至于理穷词尽了。
“在下位的,得不到上面人的信任,对于人民就无法来管理了。要得到上位人的信赖,是有方法的,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那就得不到上位人的信赖了;要想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一定方法的,如果不能顺从父母的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要顺从父母的心,是有一定方法的,如果反省自己,缺少了诚实,这就是不能顺从父母的心了;要使自己诚实;是有方法的,如果不弄明白什么叫善,那就不能使自已诚实了。”
“诚是天的道。天道运行真实无妄,至公无私,所以说:‘诚者,天之道也。’要做到诚,是人的道。未诚而想要使之诚,要择善固执要从容中道;所以说:‘诚之者,人之道也。’天生而诚的人,不费气力,自能中道,不用心思,自能得道,从从容容做去,自能和道理相符,这是圣人啊!想要做到真诚的人,须要用心择取善道,又要用心把握住才行。”
广博地学习它,仔细地考问它,小心地思虑它,明白的分辨它,笃实地实行它。有许多没有学习到的地方,学习到的,学不会便不罢手;有许多没有问到的地方,问到了,没有了解便不罢手;有许多没有想到的地方,想到了,想不通便不罢手;有许多没有辨明的地方,辨到了,辨不明白便不罢手;有许多没有行到的地方,行到了,行得不结实便不罢手。别人用一分气力就可以的,我要用一百分气力去做;别人用了十分气力就可以的,我要用千分气力去做。如果真能依照这个道理去做了,虽是极笨的人,也一定会明白;虽是最弱的人,也一定会强起来。”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自诚明,谓之性 ①;自明诚,谓之教 ②。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③。
【注释】
①自诚明,谓之性:朱注:“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
②自明诚,谓之教:朱注:“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
③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朱注:“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译文】
从诚心上明白这道理,叫做自然的天性;从明白了道理,再去涵养诚心,叫做人为的教化。能诚就能明白善道;能明白善道也就能诚了。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唯天下至诚 ①,为能尽 ②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③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④矣。
【注释】
①天下至诚:朱注:“谓圣人至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
②尽:竭也。
③赞:助也。
④与天地参:朱注:“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
【译文】
唯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完完全全尽量能发挥他自己的天生的本性;能完完全全尽量发挥自己的天生的本性,就能使一般人亦能尽量发挥他自己的天生的本性;能够使一般人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天生的本性,就能够使万物亦能尽量发挥它们自己的天生的本性;能够使万物发挥它们自己的天生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和地的化育之功;可以赞助天和地的化育之功,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了。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其次 ①致曲 ②,曲能有诚;诚则形 ③,形则著 ④,著则明 ⑤,明则动 ⑥,动则变 ⑦,变则化 ⑧;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①其次:指次圣人一等之贤人。
②致曲:致,推致也。曲,一偏也。
③形:积中而发外。
④著:加显矣。
⑤明:光辉发越之盛。
⑥动:诚能感动。
⑦变:改变也。
⑧化:化育也。
【译文】
“至诚”以次,便是“致曲”。虽然不是至诚,但能曲曲折拆地使之做到诚;曲曲折拆做到诚,所以说曲能有诚。里面有了诚心,外面就会表现,外面有了表现,就会显著地使得大家认可看见,既能显著,就会光明发越,光明发越,就能感动人心,感动人心,就能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做到这化育万物地步了。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①;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②;见乎蓍龟 ③,动乎四体 ④;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注释】
①祯祥:吉祥之征兆。
②妖孽:妖异之事也。
③蓍龟:古人占卜之用品。指蓍草,龟壳也。
④四体:四肢也。
【译文】
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的。国家快要兴旺时,一定有些吉兆发现出来;国家快要灭亡时,就一定有些妖异的事发现出来;发现在卜筮的簪草和灵龟上,发现在四肢的动作和成仪上;祸福要来了,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诚心的人,就和神明一样。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 ②之宜也。
【注释】
①诚者……自道也:朱注:“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
②时措:言时时施行也。
【译文】
诚,是自己成就自己的;道是自己导引自己所当走的大路。诚乃是包括着万物的开始以至终结,不诚就是妄,就没有一切也就没有事物了。所以,君子认为“诚”是最可贵的。诚的功夫,不是自己成功就算了的,还要拿来成就一切万物。自己成功,是仁的本体工夫,成就万物,是知的应用工夫。仁和知,都是本性原有的德行,是在内成功自己在外成就万物的合并工夫。所以这诚,是无论什么时候放在什么地方都合宜的。第二十六章至诚无息故至诚无息 ①;不息则久。久则征 ②,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③。如此者,不见而章 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⑤,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 ⑥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 ⑦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 ⑧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⑨。”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⑩。”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释】
①无息:不间断也。
②征:验于外也。
③无疆:无止境之意。
④不见而章:见,现也。章,明也。
⑤不贰:没有二心之意。
⑥昭昭:小明也。
⑦振:收也。
⑧卷石:言石小如拳者。球,同拳也。
⑨於穆不已:穆,深远貌。不已,谓无间断也。
⑩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为诗经周颂维大之命篇句。于乎,呜呼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纯,不杂之意。
【译文】
所以极诚心的人,是时时刻刻都诚,没有休止间断的时候,能够不休止间断,就能耐久。动能常存,故不止息;不止息,不间断,故能久;能久,故能有征实的效验;能有征实的效能,故能悠久而长远;能悠久长久,故能博大而笃厚:能博大笃厚,故能崇高而光明。博大和笃厚,所以载得起万物。崇高和光明,所以覆盖住万物。长远和永久,所以能成就万物。博大和笃厚配地,崇高和光明配天,长远和永久,配合天和地的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这样,不待表现,自然会彰明,不待动作,自然会变化入神,不必有什么施为,自然成功远大。
天地的道理,可用一句话包括尽致的:“天地化生万物,所以有令人不可测之妙者,就是对待万物都是至诚无息。”天地的道理,是博大,是笃厚,是崇高,是光明,是长远,是永久。现在拿天来说,不过是那么多的小小的光亮,可是说到它的大,是无穷的大,曰月星辰都悬系在这上面,万物都盖在这下面。现在拿地来说,不过是一小撮的泥土,可是说到它的广和厚,是广到没有边际,厚到没行底止,它却载着华山那样大的山不觉得重,收容了河,又收容了海,亦不会泄漏了什么,万物都载在那里。现在讲到山,不过是拳头那么大的石块,可是说到它的广和大,草木生长在这上面,禽兽居住在这上面,宝物储藏在它那里。现在更讲到水,不过是一瓢那多的水,可是说到它那不可测量的深和广,龟鳖蛟龙鱼鼍都生长在这里面,多多少少的货财,都繁殖在这里边。
诗周颂维天之命这首诗上说:“天的吩咐,是这样的严肃,永久是这样的严肃。”这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它又说:“他的功业是这样的显赫,文王的品德,是这样的纯一不杂!”、这就是说文王之所以谥为文的道理,永久是这样的纯一不杂。第二十七章圣人之道大哉!圣人之道!洋洋 ①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 ②大哉!礼仪 ③三百,威仪 ④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 ⑤德性 ⑥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 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 ⑧,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洋洋:满溢之貌。
②优优:足而有余之意。
③礼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大仪节,如冠婚丧祭之礼。”
④威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小仪节,如动作周旋之容。”
⑤尊:恭奉之意。
⑥德性:朱注:“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⑦敦:加厚也。
⑧哲:智也。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茫无边际,能发育万物,那崇高可以比天。真是充足而有余裕而又伟大极了!大的礼节有三百多,小的规矩有三千多,必须待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出来;才能依照着做。所以说:“如果不是有至德的人,那至道是不会具体地凝聚的。”因此,君子一面要尊重自己的固有的德性,一面还要讲究日积月累的学问,尊德性可致力于道体的广大;道学问可尽心于道体的精微。知极于高明之境,行由于中庸之道。道学问故温故而知新;尊德性故敦厚而崇礼。所以在上位不会骄傲,在下位也不会悖乱。国家有道,说一句话可使国家振兴;国家无道,保持缄默也能有容身之地。诗大雅丞民篇有说:“既能明白,且又智哲,足以保得住自身。”就是这个意思吧!第二十八章愚而好自用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 ①古之道;如此者,烖 ②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 ③,不制度,不考 ④文 ⑤。今天下,车同轨 ⑥,书同文,行同伦 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 ⑧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⑨;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释】
①反:回复也,②烖:古灾字。
③礼:朱注:“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④考:考论也。
⑤文:书名也。
⑥轨:辙迹之度也。
⑦伦:次序之体。
⑧杞不足征:杞,园名,夏之后。征,印证也。
⑨宋:国名,殷之后。
【译文】
孔子说:“本来是愚笨的人,却喜欢自作聪明;本来是卑贱的人,却喜欢自作主张;生在现今的时世,偏想回到古时的方法;像这样的人,祸殃就要惹到他自己的身上。”
所以,不是天子,就不该议论礼的合不合,不得创制法度使人遵守,不得考究文字另造一种。然在天下一统,车的两轮是一样的,写的同一样的字,行为也是同一样的伦次;即使有了这天子的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仍不敢制礼作乐的;反之,即使具有圣人的德行而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讲夏朝的礼,可是夏朝的后代杞国却没有足够的文献来作凭证;我研究殷朝的礼,还有殷朝的后代宋国存在;我研究周朝的礼,是现在所用的,我就依从本朝的周礼了。”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王天下有三重 ①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 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 ③,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 ④,本诸身,征诸庶民 ⑤,考诸三王而不缪 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 ⑦而世 ⑧为天下道 ⑨,行而世为天下法 ⑩,言而世为天下则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 :“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三重:三项重要之事。
②上焉者:周王以前之谓。
③下焉者:言圣人之在下者。如孔子也。
④君子之道:朱注:“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
⑤微诸庶民:朱注:“验其所信从也。”
⑥缪:谬也。
⑦动:兼言、行而言⑧世:世世也。
⑨道:兼法则而言。
⑩法:法度也。
则:准则也。
诗:指诗经周颂振鹭篇句。
射:厌恶之意。
【译文】
君临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识订礼节,制定法度,和考造文字。)能够这三件事都做得对,那就差不多会很少过错了罢!往上讲夏商两朝,礼虽然好,因为年代隔得远,却已无从证实,无从证实,就不容易取信,不容易取信,人民就不肯听从。往下讲,像圣人孔子,德行虽好,却没有天子的尊位,没有尊位,也不容易取信,不容易取信,人民也就不肯听从。所以王者之治道,本之于自身,征之于人民,考之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都没有谬误,建立之于上天下地之间,能不违背天地的意思,质之于鬼神能没有疑心,那就待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来也不会迷惑的了。问之于鬼神,亦无所疑虑,这是知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了,这是知人。所以,有德有位的君子,一举动,就可世世为天下的常道;一行事,就可以世世为天下的法度;一开口,就可以世世为天下的准则。时代远了,为后人所仰望,近在现在,不被人家所厌恶。诗周颂振鹭篇有说:“在那边没有人怨恨,在这里没有人厌恶,只希望星晚夜勉力不懈,得永久保持令誉。”有德位的君子,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而能早早有令誉在天下的哩。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尧舜仲尼祖述 ①尧舜,宪章 ②文、武;上律天时 ③,下袭水土 ④。辟 ⑤如天地之无不持载 ⑥,无不覆帱 ⑦;辟如四时之错 ⑧行,如日月之代 ⑨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⑩。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①祖述:言远宗其道而传述之。
②宪章:言取法而又加以阐明也。
③律:法也。
④袭:因也。
⑤辟:譬也。
⑥持载:把持负载也。
⑦覆帱:覆盖遮掩也。
⑧错:循环之意。
⑨代:交替也。
⑩悖;背也。
川流:如小之流。
敦化:敦厚其化也。
【译文】
孔子远宗(并称述)唐尧舜虞之道,取法(并表彰)文王武王之法;上效法天时上的变化,下依循水土上的相宜。好比天地,没有一样它不执住或不载住,没有一样它不覆住或不盖住;又好比四时的更迭运行,又好比曰月的昼夜交替照明。万物一直生长,而不互相妨害,大道小道一起施行而不互相反背。小德好比川流,以海为归;大德好此天地的化育万物敦笃而变化无方,道便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地方。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圣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 ①知,足以有临 ②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 ③也;齐 ④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 ⑤,足以有别也。溥博 ⑥渊泉 ⑦,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 ⑧,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⑨。
【注释】
①睿:精察明敏也。
②临,谓居上而临下也。
③执:执守也。
④齐:敬肃之意。
⑤文理密察:言文章条理,详密明察也。
⑥溥博;普遍而广阔之谓。
⑦渊泉:深远而有本源也。
⑧队:坠也。
⑨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译文】
惟有天下至大至高的圣人,足以居上而临下;性情温柔而平和,足以容人而并包;刚直勇毅,足以担任大事而有守;齐庄中正,足以使人肃然而起敬;文理密察,足以条理细密而明辨是非。圣人这五种德性,好比很大很深的泉水,普遍而广大,深远而有源。表现在仪容上:人民没有不恭敬;表现在说话上,人民没有不信仰,表现在行动上,人民没有不欢悦。所以声名洋溢于中国,传布到南蛮和北狄。只要是船和车子能到的地方,人的气力可以通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所载负的,日月所照到的,霜露所降到的,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一个不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之道之大,是可以和天相配的。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 ①天下之大经 ②,立天下之大本 ③,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 ④其仁,渊渊 ⑤其渊,浩浩 ⑥其天。苟不固 ⑦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①经纶:治国之喻。
②大经:大常道之谓。即君臣、父子、兄弟、上帝、朋友五伦也。
③大本:人道人性之根本也。
④肫肫:诚恳貌。
⑤渊渊:深静之貌。
⑥浩浩:广大之貌。
⑦固:实在也。
【译文】
独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治理天下人伦的大纲,确立天下的大本,并且知道天地之变化,他岂是有特别的倚靠?就只依着自己的诚心做去就是了。他那切实恳挚,就是仁的表现;他那深静清远,就好像潭水一般;他那广大无垠,就好像天一般。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圣智而通达天德的人,谁能知道他呢?第三十三章诗曰衣锦尚纲诗曰:“衣锦尚 ①。”恶其文之著也 ②。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 ③;小人之道,的然 ④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 ⑤,温而理 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⑦,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⑧。”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 ⑨,尚不愧于屋漏 ⑩。”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
【注释】
①衣锦尚:为诗经街虱硕人篇句。衣,穿也。锦,彩色之绸衣。尚,谓加上一件单层之罩衫。
②恶其文之著也:著,过分也。谓嫌恶那衣服色彩的过分艳丽了。
③ 然而日章:暗然,幽暗之貌。章,彰也,显明之谓。
④的然:明貌。
⑤简而文:简单而有文采之谓。
⑥温而理:温和而有条理。
⑦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远之近,朱点谓:“见于彼者,由于此也。”知风之自,朱熹谓:“著乎外者,本乎内也。”知微之显,朱熹谓:“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愈樾古书疑义举例则以为此三“之”字,皆为连词。知远之近者,知远与近也。知微之显者,知微与显也。“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犹易系辞傅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然则“知风之自”句,当作何解?风读为凡,风字本从凡声,故得通用。庄子天地篇:“愿先生之言其凡也。”风即凡字。自者,“目”字之误。周官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郑注:“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之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正与远近微显“例也。”愈氏之说,可供参考。
⑧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为诗经小雅正月篇句。潜,隐藏也。伏,看不见之意。孔,甚也。昭,明也。
⑨相在尔室:相,视也。尔:你也。言君子独居于内室也。
⑩屋漏:言室西北隅最深处。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奏,进也。假,临也。靡有,无有也。言神降临时,虽无言语,但人受其感化,肃敬而无所争也。
钺:,斧也。即大斧,皆古之刑具。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诗周颂烈文篇句。不显,犹言岂丕显。谓君子所显的是德。百辟,诸侯也。刑,同“型”,法式也。即效法的意思。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诗经大雅皇矣篇句。予,我也。怀,眷念也。以,犹与也。
德輶如毛:此诗经大惟丞民篇句,犹,轻也。言德之感化,不着痕迹,其轻如毛。
毛犹有伦:伦,比类。谓毛还是有轻重的,亦即毛发不够形容那不显的妙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诗大雅文王篇向。载,毛传:“载,事也。”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也。孔子所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此意也。
至矣: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
【译文】
诗卫风硕人篇有说:“穿上绸缎衣服,外面加上一件单布罩衫。”这是为了嫌恶那绸缎的文彩太显著了。所以君子的道,是很暗淡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彰明出来;而小人的道,是很显明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消亡下去。君子的道,清淡而不惹人厌恶,简单而有文采,和平而有条理,知道远处是近处起的,知道风化的起源,知道隐征的也必然会显明,这样就可以入德了。
诗小雅正月篇又说:“躲藏起来,虽算是隐伏了,但仍是很显明的。”所以君子只求里面没有过失,自问于心没有什么悔恨,对自己的志愿,无所厌恶。君子之所以不可及,就是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还能自我约束。
诗大雅抑篇说:“看你在你自己的室内,且是最深处,也能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什么动作,自然很恭敬,不必说出什么话来,自然很信实。
诗商颂烈祖篇有说:“神祗降临的时候,没有声音和言语,人都受他感化因而没有纷争。”所以君子的感化人,不待到行赏,人民自然能互相奋勉,不必发怒,人民自然比刀斧远要畏惧些。
诗商颂烈文篇有说:“天子所丕显的是德,凡百国诸侯也都来学他了。”所以君子本身笃厚恭敬,天下自然太平。
诗大雅皇矣篇有说:“我怀着明德以化民,不肯做出大声厉色给人看。”孔子说:“用声和色来感化人民,那只是末节了。”诗大雅丞民篇有说:“道德之感化,不著痕迹,犹如毛一般的轻。”但是毛发的轻还是有伦类可比的。诗大雅文王篇有说:“上天所载运的,一点声息气味都没有。”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