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5
己,同看见他的肺肝一样,他那种做法,又会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诚实在里面的,总要表现到外面来,所以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自己一人独处的时候。
曾子说:“好像有十只眼睛在注视着,有十只手在指问着自己,好可怕!”有钱的人,会光彩他的房屋;有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内心的意念都能真实无妄。第七章正心修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②;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①忿懥:怒也。
②不得其正:朱注:“盖是四者八指忿忆、恐惧、好乐、忧患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译文】
经文上所说“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是说心有了忿怒,心就不得端正;心有了恐惧,心也不得端正;心有了好乐,心也就不得端正;心有了忧患,心也就不得端正。心有了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等影响着,就同不在自己身上一样;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吃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第八章修身齐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 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 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辟:偏也。
②哀矜:怜悯也。
③敖惰:骄傲怠慢。
④硕:肥大也。
【译文】
经文上所说“齐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说人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就一味偏着心亲爱他,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就一味偏着心厌恶他,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就一味偏着心敬畏他,对于自己所怜悯的人,就一味偏着心怜悯的,对于自己所傲惰的人,就一味偏着心傲视怠慢他。因此好人亦要知道他的坏处,恶人亦要知道他的美处的,这种人天下就很少了。俗语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满足自己稻苗的长而大。”所以说身修不好,就不能整齐自己的家。第九章齐家治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 ①。”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 ②贪戾 ③,一国作乱;其机 ④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⑤,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 ⑥,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 ⑦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 ⑧,其叶蓁蓁 ⑨,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 ⑩,正 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赤子:婴儿也。
②一人:谓国君也。
③贪戾:贪欲暴戾也。
④机:动机,本由也。
⑤债事:覆败事情也。
⑥有诸己:诸,之于也。言有善于己也。
⑦喻:使人明白也。⑧夭夭:少好貌。
⑨蓁蓁:美盛貌。
⑩忒:差错也。
正:匡正也。
四国:四方之国。
【译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家人都教不好,而能够去把别人教好的,简直没有这事。所以君子能够不出家门,而能把他的教化推行于全国。孝顺的人,必能事奉君长。友爱兄弟的人,必能事奉长辈。能慈爱晚辈的人,就能够指挥群众。书经康诰篇上说:“爱护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内心很真诚的这样去追求着,虽然不完全达到目的,但也相差不远了。所以从来没有一个不先把抚养孩子的方法学会而就嫁出去的啊!
做国君的能在家中行仁,那么整个国家也要跟着行仁了。国君若能使一家人互相谦让。那么一国人也要跟着谦让起来。做国君的若是贪欲暴戾,那么整个国家的人都要起来作乱了。一切事的起因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就能败坏事物,一个人就能安定其国。唐尧和虞舜以仁德来引导天下,因而人民都依从他。夏桀和商纣以暴虐来统治天下,人民却也依从他。如果国君所发号的政令与他所爱好的不同,那么人民就不会依从他了。所以有道的国君,为善先要求之于己,而后求之于人;先要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能批评别人。假使自己所做的全不宽恕公道,却要使众人了解不加反对,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诗经上说:“桃花美丽而茂盛,桃叶繁密而丰富。这女儿正是出嫁的时候了,做个和顺的妻子。”而后才可以使国人做为榜样。诗经上又说:“兄弟和睦”,只有这样兄弟和睦,才是做别人的榜样。诗经上又说:“礼仪一致,正是四正国家的原则的。”这样的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然后国民都隐该效法他们。所以说,治理国政的根本必先家庭祥和。第十章治国平天下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 ①而民兴 ②孝;上长长 ③而民兴弟;上恤孤 ④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 ⑤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 ⑥彼南山,维石岩岩 ⑦;赫赫师尹 ⑧,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 ⑨则为天下僇 ⑩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 ,克配上帝 ;仪 监 于殷,峻命不易 。”道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 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 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 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 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 圣 ,其心好之;不啻 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 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 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 哉!”唯仁人放流之,迸 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 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 人之性,菑 必逮 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 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①上老老:上,指在位者。老老,尊敬老者之意。
②兴:谓有所感而兴起也。
③长长:尊敬长者也。
④孤:幼而无父者之谓。
⑤絜矩: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
⑥节:截然高大貌。
⑦岩岩:多石貌。
⑧师尹:周太师尹氏。
⑧辟:偏也。
⑨僇:杀僇也。
丧师:失去民心也。
克配上帝:配,对也。言其为天下君,而对乎上帝也。
仪:宜也。
监:视也。
峻:大也。
不易:谓难保也。
道:说明也。
用:国用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朱注:“人君以德为外,以财为内,则是争斗其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也。”
悖:逆也,舅犯:晋文公之舅狐偃也。
亡人:出外流亡之人,此指文公也。
个:独立的意思。
断断:专一之貌。
休休:乐善也。
彦:美士也。
圣:通明也。
啻:止也。
尚:庶几也。
媢:忌也。
违:拂戾也。
殆:危殆也。
进:驱逐也。
命:轻慢也。
拂:逆也。
菑:灾也。
逮:及也。
骄泰:矜高侈肆之谓。
生则……足矣:朱拄—“此因有土有财而言,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
仁者以财……发财:发,起也。朱注:“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贷。”
孟献子:鲁大夫仲孙蔑也。
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
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
百乘之家:指有采地者。
盗臣:聚敛之臣。
【译文】
经文上所说平天下在治其国的意思,是说只要在上位的人能够敬养自己的亲老,人民自会感触,而起来实行孝道;在上位的人能够尊敬自己的长辈,人民也会感发而起来尊敬长辈;在上位的人能够怜恤无依无靠的人,人民也就不会违背这仁爱的道理。所以在上位的君子,有审己度人,取则示范的道理。凡是我所厌恶上者对我之态度,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差使在我下面的人;凡我所厌恶在下者以不合理的来待我,我也不以此态度事奉在上者;凡是我对前面的人所厌恶的,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先之于我后面的人;凡是我对后面的人所厌恶的,我也不以那种态度跟着对付我前面的人;凡是我对右边的人所厌恶的,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加到我左边的人;凡是我对左边的人所厌恶的,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加到我右边的人;这叫做絜矩之道。诗小雅南山有篇有说:“我们的国君,真叫人说服,简直就是我们人民的父母一样。”他能好人民所好的,亦能恶人民所恶的,这叫做人民的父母。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那耸峻的南山,山岩堆积得这样高;我们那威严煊赫的太师尹氏,天下的人都是这样的仰望你啊!”拥有国家的君王,做事不可不谨慎。稍一有差错,就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了。
诗经上又说:“商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那天子的尊贵,足可比得天上的圣帝;但当观察殷纣丧亡的缘故后,就可知道伟大的天命实在不容易保守。”这是说能得众心的,就能保得住国家;失掉众心的,也就要失掉国家。所以,所以为君子,总要首先谨慎修德;有了德,才有人民拥护,有了人民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了土地,才有财货;有了财货,才有用度。德是立国的本位;财只是枝末的事。假使看轻了根本,以本为外,把枝末看得要紧,以末为内,那无异与民争斗,简直是在施行劫夺的教化了。所以做国君的人,如果椟聚财货,使人民生活困苦,人民就要流离四散了;国君如果把财货散给大家,人民生活充裕,人民就聚集归来了。这好比说话不照道理说出,别人也就不照道理来对答;财货不照道理弄进来,也就不照道理弄了出去。书经康诰篇上说:“天命是没有一定的。”这便是说做得好便得天命,做得不好,就要失去天命。楚书上说:“楚国不把金玉当作宝贝,只把善当做宝贝。”晋文公的母舅孤子犯教文公对秦使说:“逃难的人不把君位看做宝贝,只是把敬爱父母当作宝贝。”
书经秦誓篇上说:“倘使有个介然独立的臣子,从他的外貌看来,只是诚实专一的样子,像是没有什么别的本领,但他的心里却是很宽宏的,似有容纳的度量。他看到别人有本领,就像自己也有本领一样;看到别人做事能干,他心里也就很喜欢他,和他口里对他的称扬是没有两样的;实在是他心里能够容纳天下的贤才。用他来治理国事,那一定能够保护我们的子孙和人民;而且还有许多利益。假如看见别人有本领,就有了妒忌心而憎厌他,看见别人做事能干,就故意阻隔他,使他不得通达;这样的人实在是心里不能容纳天下的贤才,如用了这样的人来治理国事,一定不能保护我们的子孙和人民,这可说是危险极了!”像这种坏人,只有仁爱的君王能把他放逐出去,驱逐到野蛮的地方,不要他同居中国;这就叫做只有仁爱的君王才能爱人,能厌恶坏人。倘使见了贤能的人,却不能举用他,即使举用了他,又不能亲近信任他,这就是怠慢了;倘使见了不好的人,却不能够黜退他,即使黜退了他,又不能驱他到远方去,这就是过错了。假使喜爱那众人所憎恶的人,憎恶那众人所喜爱的人,这就叫违反众人的心意了,这样,祸患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来。所以做国君的有个最大的法则:那就是一定要忠诚信实,才能够得到众人;如果骄傲放肆,就耍丧失了民众。
生产财货也是有大的道理:那就是,生产的人多,而消耗的人少;去做生产的人要快快的做,使用的人却要慢慢宽舒地用;这样财货就会常常富足了。仁爱的国君,把钱财分散给百姓,来发扬自身的德誉,没有仁爱的国君,是抛开自身的德誉来搜括人民的钱财。从没有在上位的人好奸仁德,而在下位的人不喜好仁义的。从没有喜好义的人,而他的事会没有结果的。从没有府库里的财货,不是属于君主所有的。
鲁国的贤大夫孟献子曾说:“养了四匹马的官家,就不去再管那喂鸡狗的事;祭祀用冰的官家,就不去管那养牛羊的事;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官家,就不肯任用搜括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括民财的家臣,宁可有偷盗己财的家臣。”这就叫做国家不把财富当做利益,是把道义当做利益的。假若掌管国事却专想搜括财货,那国君反因他们有弄钱的本领而当做好人,信任小人让他们去办理国事,可就要弄到灾害祸患一齐来了,到了那时,即使有好人出来,也无挽救办法了,为了这,所以说治国的人不要把财货当做利益,要把道义当做利益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