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6
乘夜反击,大败敌人。这就是不去直接拦阻敌人的力量,而运用计谋去扑灭、抵消它的气势的办法。又如宋朝薛长儒做汉州、湖州、滑州三州通判,驻汉州。守卫汉州的士兵数百名叛变,打开营门,谋杀知州及兵马监押,并烧营房作乱。有人前来报告,知州和监押都不敢出来。只有长儒挺身步行而出,从坏了的垣墙走进营中,用祸福开导乱兵:"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为什么作出这样的事情?凡叛者向左边站,胁从者向右边站!"于是随大流参与叛乱的几百人都向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人从营门逃走,分散到各乡村躲藏,不久都被捉拿归案。当时人们都说,如果不是长儒长于计谋,全城必然遭到祸害了。这就是运用政治攻势削弱敌人士气的效果。有人说,敢于抵抗敌人,就可以打击强大敌人的薄弱部分,使敌人将欲垂成的胜利转为失败。
① 尉缭子:战国末年兵家,魏国大梁(河南省开封)人。魏蕙王聘为军师。传说是鬼谷子的优秀学生。他兵书理法整然,其中有很多是古代兵家的格言要语,全书分五卷,存十四篇,散失不传的有七篇。引文见《尉缭子?战威第四》。
② 吴汉(?~44)东汉初南阳宛(河南省南阳)人,字子颜。王莽末,亡命渔阳(北京密云县),以阪马为业。后归刘秀,为偏将军。刘秀即位后,任大司马,封舞阳侯,率兵伐蜀,击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 (《后汉书》卷四八《吴汉传》)
③ 薛长儒(1000~1061):字元卿,宋代绛州(山西省新绛)正平人,历任汉、湖、滑三州通判,后知彭州。欧阳修称他淳朴谨慎,沉默少语,对群众颇有惠爱之心。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向书驾部员外郎致仕薛君墓志铭》)
④ 通判:官名。宋代初年为了削减藩镇的权力,派朝臣担任通判府州军事,与知府知州共同掌管政治,后行成定例。
⑤ 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县。
⑥ 涂炭:涂,泥涂;炭,炭火。比喻极端困苦的境地。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①。
【按】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②"。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③之得荆州④取西川,皆此计也。
【译文】 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使他归随于我,象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这是很自然的。
【按】 动乱不定的局面,存在着几种冲突的力量。弱小的依从谁或是反对谁都没有确定,敌人又多是蒙蔽而没有察觉,我方应当立即随手将他猎取过来。兵书《六韬》写道:"全军多次惊慌,士兵缺乏一致的目标,都把敌人估计过强而产生惧怕心理,说着泄气的话,大家咬耳朵、施眼色,谣言纷纷,听信假话,都不怕法令,不尊重将帅;这些都是衰弱的征状啊!"这样的鱼,混战时,就像混水时一样,应该乘机把他猎过来。此如刘备得荆州、取西川,都是用这条计策。
① 以向晦入宴息:见《易经?随》卦:"彖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经解》注:"日出视事,其将晦宴,退入宴寝而休息也。"《周易议卦》上经:"随。议曰:随,物相从也。泽边雷,固其所也:故君子以向晦而宴息。"大意是:随,为跟从。人跟随天时而休息。
② 《六韬》:传为周代吕尚(俗称姜太公)所著。该书在宋代被定为。五经七书。之一。引文见《六韬。兵征第二十九》。
③ 刘备: (一六二——二二三)字玄德,涿州涿县(河北省琢县)人。东汉末,超兵镇压黄巾起义军,并参与争帝混战。后得荆州,又夺取益州和汉中,扩大了根据地,同魏、吴形成鼎足三分的形势。遂于二二一年称帝,国号称汉(蜀汉)。
④ 荆州:在原湖北省江陵县境。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①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按】 共友击敌,坐现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③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病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便结营而去。(《三国志》三五《诸葛亮传》小注)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史》十五:《广名将传》卷七:<檀道济传>)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转移兵力,以制止敌人的为害。
【按】 同友军联合作战,要仔细察明敌人的态势。如果发现别处有敌人,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势而分兵去迎击。"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事,它是分身的法术。因此,我方大军转动(移),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咚咚,很逼真地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就可以使敌人不敢动,友军不生疑。等到摧毁别处的敌人回来,友军和敌人才会发觉,或者还是没有发觉。"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奇谋。如诸葛亮病死在前钱;姜维率师回蜀,司马懿跟踪追击。姜维乃命令杨仪反旗鸣鼓,好像要进攻司马懿的样子,司马懿怕中计,不敢追赶而退军,于是杨仪全师而回。又如檀道济被敌人围困,便命令士兵都披上作战甲胄(即皮制的军衣军帽),他自己穿显眼的白色农服,坐在车子上,慢漫向外围进发。魏军害怕檀道济另有伏兵不敢逼近他,他就安然出围回国。
①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身。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这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个谎"。
② 巽而止蛊:见《易?蛊》卦。彖曰:"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巽:伏;蛊:毒害。此处可解作暗中转移兵力,以制止敌人的为害。
③ 俨然,逼真,好像真的。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围之,剥,不利有攸往①。
【按】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②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③狼顾④。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⑤,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贼成擒矣。故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译文】 对付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边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按】 捉贼之所以必须关上门,不是恐怕他逃走,而是怕他逃走了却叫别人捉去。况且,对逃走的不可以再追,这是为了防止中了他的诱乒之计。所谓贼,是指突然来袭击的队伍,出无常的队伍。他们的目的,是使我疲劳不 堪,以便实现他们的企图。兵书《吴子》写道:"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到广大的原野里,纵然有一千个人去追逐他,大家还是怀有戒心,没有不注视、回顾的。什么原因呢?害怕对方 突然袭击而伤害自己。所以只要有一个人不怕死,他就可以叫一千个人骇怕。"追赶盗贼这 件事,如果他发现有逃掉的机会,必然要拚死格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强盗就一定要被檎住了。所以对待弱小的敌人必须加以包围、歼灭,如果办不到,暂时放他逃走也未尝不可,但是不可以穷追远赶。
① 剥:不利有攸往。出自《易经?剥》卦。《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大意是有剥落之象的,虽然弱小,也能突然变得刚强起来,因而对他不利于急追远赶。
② 吴子:战国吴起(?——三八一)所著的兵书。吴起是战国初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人。曾做楚国的今尹(相当宰相),实行变法,使楚国逐渐富强。后被贵族杀害。他的兵书《吴起》巳散失,现有《吴子》是后人伪托的。引文见《吴子?励士》
③ 枭视:枭是一种猛鸟,俗称猫头鹰。上嘴钩曲,爪锐利,性凶猛,夜出捕食鸟鼠,它的眼睛睁得很圆很大。枭视,是说睁大眼睛注视着。
④ 狼顾:狠行走时,常四下张望,以防袭击。比喻有后顾之忧。
⑤ 投命:决定豁出性命,有不怕死的意思。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①
形禁势格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③。
【按】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④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⑤之谋(《战国策》卷三《秦三》,《战略考?战国》),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译文】 处于不利的形势,要考虑阻止它发展的趋势: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经?睽》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这是说:为了阻止敌人的联合,可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按】在纷乱攻战的局势中,不择手段,随机应变,各自争夺利益。远隔的不要去攻击,可以用利益和它结交,邻近的不要结交,结交了,反而会使变乱发生在近处。战国时范雎的谋略,就是把地理相隔的远近作为结交和攻击的标准,它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① 远交近攻:出自《史记。范睢传》:"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意思是:结交远国而攻击邻国。
② 形禁势格:一作"形格势禁",出自《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意思是:形势受到挫折,势必会有所考虑。
③ 上火下泽:见《易经?睽》卦:"彖曰:上火下泽,瞪,君子以同而异。"郑康成说:"睽,乖也。火欲上,泽欲下,犹人同居而异志也。"大意是目标不同,仍然可以结合。
④ 纵横捭阖,南北叫纵,东西叫横。战国时,苏秦联合六国,抗拒强秦,叫做合纵,张仪瓦解六国,变拒秦为事秦,叫做连横。稗阖,不择手段,机变应付,见《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首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纵横捭阖,意思是:伺机行事,采取联合与分化、公开与秘密的手段,来制服敌人。
⑤ 范睢:一名范叔,曾化名张禄。战国时魏人。入秦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贵戚,公元前二六六年被任为相国。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号应侯,主张远交近攻,歼灭敌国兵力。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①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②
【按】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 对处在个两强大敌人中间的国家,敌人胁迫它屈从时,我方却作援救它,立却出兵。《易经?围》卦说:对处在困难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没有行动,是不会被他信任的。
【按】 借道用兵的行动,不是靠花言巧语可以欺骗成的。必须他处在这样的情况:不是受到一方的威胁,就是受到双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必然用武力来逼迫它,我方却用不侵犯它的利益来诱骗它,利用它侥幸图存的心理,立即把力量扩展进去,控制整个局势。这样它势必不能保住阵地,所以不需要进行战争就把敌人消灭了。如:春秋时,僖公二年,晋侯借道虞国去攻击虢国,灭了虢,虢国公丑逃奔到周朝的首都洛阳。僖公五年晋国从虢国回军再过虞国时,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把虞国消灭了。
① 假道伐虢:春秋时。虞。虢二国毗邻,都靠近晋国。晋国久有并吞他们的野心,采取荀息的策略,先用名马。宝玉买通了虞公,借道给晋兵攻打虢国。虢国被灭亡后,虞国也被消灭了。
② 困,有言不信:见《易经?困》卦;有言不信。《周易?姚氏学》:"案,处困之时,不见信于人,故有言不信。"大意:处在困难的境地,不肯轻易听别人的话。
第五卷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放,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①也。
【按】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其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译文】 多次变动敌人的阵容,把他的兵力调开。等待他自行败阵,然后用谋进攻他。《易经?既济》卦说;"先拖住敌人,然后再替换他"。
【按】 阵势有东西南北位置。天衡在前后,二横相对,当作阵的大梁,地轴在中央,当作 阵的柱子。梁和柱的位置都是主力部队防守的 地方。因此,察看敌人的阵容,就能发现他的主力之所在。如果与友军共同联合对敌作战,可以多攻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他的主力,或者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他作梁柱,这样必然要使阵地塌台。这时,立即并吞他的部队。这是并吞这股敌人再去攻击他股敌人的一个首要策略。
① 曳其轮,见《易经?既济》卦,"初九,曳其轮。"《经解》:"前有险,众皆兢济,初能曳而止之,所谓见险而能止,体离明故也。"轮流代替之义。这里可解为:先拖住他,然后再代替他。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①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
【按】 率数③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译文】 强大的慑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法来诱导他。《易经?师》卦说,运用适当的威势而使之接受指挥,施行危言的恐吓而使之服从领导。
【按】 统率一向不肯服从我的力量去对敌人作战,如果你调动它,它不理睬,你用金钱引诱他,反而引起他的怀疑。这时,你可以故意制造错误,责备别人的过失,借以暗中警戒它。所谓警戒,就是从反面来诱导他,这是施用威吓的办法来迫使他服从的方法。或是说:这也是调遣部将的方法。
① 指桑马槐:指不正面地直接骂人,借别方面来影射。这里可解作:对不服从我的人可以借责备他人的方法,来暗中警告他,使其听我调遣。
②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见《易经?师》卦:"彖曰:……刚中而行险而顺,以此毒(毒犹役也)天下,而民从之。"《经解》小注 。六军之锋,残破城邑,皆所以险民。又茶毒奸凶之人,使服王法。毒民于险而得顺道者,圣王之所难也。"这里"刚"指威势,"应"是接受,"行险"指施行危言恐吓不服从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运用适当的威势而使之接受,施行危言的恐吓而使之顺从。
③ 数:屡次。这里可解作:一向,平素。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如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①也。
【按】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力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②,受巾帼、假靖命以老蜀兵③,所以成功;姜维④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日:"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⑤。"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日: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⑥征侬智高⑦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榔,百钱皆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沙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亲,乃两面钱也。(《战略考?宋》)
【译文】 宁可假装不知道的,不行动,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不要泄露一点机密,就像雷在蕴酿阶段那样沉静。
【按】 假装不知道的,事实上却非常清楚,假装不行动的,事实上却是因为不可能行动,或者等待时机,将来再行动。三国时,司马懿假装衰老病笃,使曹爽丧失警戒性,从而把曹爽杀死,接受孔明污辱他的妇女首饰、衣物而不出战,故意通过上表请命,让魏主曹睿传谕坚守不战,以疲劳蜀军,这些都是他获得战功的因素。姜维九次进兵中原,明明知道不可以这样做而偏要轻举妄动,就像个傻子,所以他失败了。兵书说:"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并没有智谋的名声,没有勇敢的功劳。"当他的进攻时机未到来时,部队集中待命,镇定得如同痴人一样,如果假作癫狂,就不仅泄露了机密,而且因为乱动会招致大家的猜疑:所以,装作痴人的,必然胜利,装作癫狂的,必然败。或者说:假痴可以对敌作战,也可以用于治军。宋代,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狄青征伐侬智高时,大军刚到桂林以南,他假装拜神祝道:"这次用兵胜败没有把握。"于是自己拿了一百个制钱向神许愿:"如果能大胜敌人,这些钱扔在地上钱面都要向上"。左右官员都劝他别这样做,因为他们担心:恐怕弄不好全影响部队的士气。狄青不加理睬。在千万人的注视下,他突然一挥手,把制钱全部扔到地土,结果一百个制钱的钱面,都是朝上的。这时,全军欢呼的声音,响彻山林和原野。狄青也异常兴奋,命令左右侍从,拿来一百个钉子,依照制钱分布的疏密,用钉子把它钉在地上,盖上青布,然后狄青亲手把它封好,说:"等到凯旋归来,一定酬谢神灵收回制钱。"后来,平定了邕州,领着部队回来,按原先所说的那样,把钱取回。他的僚属们一看,那昼制钱原来两面是一样的。
① 云雷屯也:见《易轻?屯》卦:"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周易?姚氏学》解:"冬雷藏地中,至春乃激薄而出。"
按:这里不如就照《象》辞原文解释:"云雷屯。是说雷在蕴酿阶段那样的沉睁。《易?屯》卦:谓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即阴阳开始要接触,还没有发出雷声来,这—卦要求"君子以经纶。"即有作为的人正应在这时埋头暗自从事"经纶",作他伟大的筹划。《正韵》屯,聚也。有蓄聚、储存的窟思。"云雷屯",也可说是雷蓄而未发。
② 曹爽(!——二四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习伯。公元二三九年,魏曹芳登基,升司马懿为太傅,曹爽掌握兵权。司马懿阴谋夺兵权,装作衰老病笃曹爽信以为真,不加提防。后来司马懿乘曹爽随帝出猎,举行兵变,杀死曹爽,夺回兵权。
③ 三国时,蜀魏大军在五丈原对垒,魏方司马懿固守不战。诸葛亮派人送妇女的头巾,衣服去侮辱司马懿。企图激他出战。魏将见了,非常气愤,纷纷欲战。但是,司马憋却依然沉着,上表请示。魏主曹睿派专使到营寨传谕不战。这样就安定了内部的情绪,疲劳了远征的蜀军。
④ 姜维(二O二——二六四),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人,字伯约。诸葛亮死后,他是蜀汉军事方面的继承人。他企图复兴汉室,数次北伐,劳师无功。后因兵力消耗太大。自动放弃汉中,退守汉东(山西城固)。公元二六三年,他九次北伐中原,被邓艾,钟会大军击败。
⑤ 见《孙子?形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⑥ 狄青(一OO七——一O五七);北宋大将,西河(山西省汾阳)人。在对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范仲俺所赏识,由士兵累升为大将。一O五二年率兵缜压侬智高。次年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旋即被排挤去职,出判陈州而死。
⑦ 俱智高:宋广源州蛮族,侬氏自唐初就称雄于西夏,世袭为周的首领。唐末犹州侬全福为交人所杀,其妻改嫁而生智高。交人派官吏治广源州,智高起起兵袭安德州,盘踞广南。后被狄青打败,逃到大理,死。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①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②。
【按】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符坚侵晋,以乘机自起。(晋书一一四[符坚传])
【译文】 故意给敌人方便,引诱它深入我方,然后选择有利时机,断绝它的前应和后援,使它完全处于死地。敌人这样的下场,《易经?噬嗑》卦上说得好:噬嗑而遇到毒害,是因为你贪吃不当吃的东西。
【按】 唆,就是用小利去引诱。如果只有利引诱,而不大开方便之门,那敌人或许会犹豫不动。因此,凡用上屋抽梯的计谋,必须先安置好梯子,让敌人不怀疑;如果那里已经有了梯子,就要显示出来,让敌人知道。如慕容垂、姚苌等人怂恿秦符坚南下侵入晋国,以便乘机自己起来。符坚上了他们的当,全师南下,大败于淝水,竟为慕容垂、姚苌等所乘。
① 上屋抽梯:一作"上楼抽梯"。原意是,强迫对方作秘密谈话。后汉末,刘表的长子刘琦,不容于后母,常请诸葛亮指示自寅的办法,亮不答应。一天,二人同上高楼,琦暗中叫人把梯子抽掉,对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你说是不说?"亮回答:"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恍然大悟,请求父亲把他外调,因而,免得祸害。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这里是解作,用小利去引诱敌人,使他上大当。
② 遇毒,位不当也,《晶?噬嗑》卦六三,象曰:"遇毒,位不当也:"《诚斋易传》,"若腊(肉)之坚而难噬也,噬之则遇毒而伤齿也。……此弱于齿而噬夫坚者也。能不遇毒乎?故曰位不当也。"这里可以解作:贪求不应得的利益,必招后患。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①也。
【按】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粘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②。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译文】 借别人局面布成阵势,兵力虽然弱小,可是阵势却显得强大。《易经?渐》卦说:"鸿雁飞向大陆,全凭它的羽毛丰满的双翼助长气势。"
【按】 这棵树的干上本来没有生长花朵,但是可以使它有花的。把彩色绸绢剪成花朵粘在树上,不仔细察看的人不容易发觉。让美丽的花朵和树干互相衬托,放出光彩,造成巧妙逼真的完善局面。这是指:把精锐的部队布置到友军的阵地上,造成强大的声势以慑服敌人。
①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见《易轻?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周易?姚氏学》注:鸿,大雁也,渐,进也。"仪,仪表。《学易记》卷三:"飞翔之路,无所窒碍。而羽毛整洁,可用为仪。"这里可作助长鸿飞的声势。这句话在这里意思是,弱小的部队凭借了强大部队的力量,阵容严整,就象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② 玲珑:精巧可爱的样子。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①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②
【按】 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力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一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步须握机,第五步乃成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隋书》七O<李密传>),汉高祖势末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侵其势,至垓下一役,一举亡之。(《史记》卷八<汉高祖本纪>)
【译文】 有空子就要插脚进去,扼住他的主脑机关。《易经?渐》卦说:"循次而进,"就是这个意思。
【按】受人差使的是奴隶,受人尊重的是客人。不能站稳脚跟的,是暂时的客人,能站住脚的,是长久的客人,长久当客人而不能主管事情的,是卑贱的客人,能主管事情逐渐抓住大权的就变成主人了。所以反客为主的局势:第一步要争取当客人的身份;第二步要会找空子;第三步要插脚进去;第四步要掌握大权,第五步就变成主人了。做了主人,也就必然兼并了他人的军权,这就是循次而进的策略。如:隋李渊没有取得天下前,写信推尊李密,后夹便消灭了李密。汉高祖刘邦在兵力不能和项羽敌对的时候,对项羽很恭敬,使项羽相信他,而慢慢削弱项羽的兵力,到了垓下会战时,一举便消灭了项羽。
① 反客为主:指主人不善待客,反受客人招待。这里可解作:乘机兼并他人的军队。也可解作:变被动为主动。
② 渐之进也:见《易经?渐》卦:"彖曰:渐之进也。"《周易?姚氏学》小注:"以言进不骤也。"大意是:循序渐进。
第六卷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按】 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泰①: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②。策之下者也。惟事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吴王夫差(《左传》哀公十一年)乃可转败为胜③。
【译文】 兵力强大的,就要攻击他的将帅,将帅明智的,就打击他的情绪。将帅斗志衰弱,部队士气消沉,他的气势必定自行萎缩。《易经?渐》卦说,利用敌人内部严重的弱点,来控制敌人,可以有把握地保存自己的实力。
【按】 兵力强大和将帅明智的,不可以和他作战,形势要求必须暂时向敌人屈服。向敌人屈服的方式很多:用土地侍奉他,借以增强他的力量,像战国时六国侍奉泰国那样,这是下等的策略;拿金钱、绸缎侍奉他,借以增加他的财富,像宋朝侍奉辽国、金国那样,这还是下等的策略;独有用美女侍奉他,借以消磨他的志气,削弱他的体质,并进而增加他的部下对他的埋怨。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便以美女西施和国内的贵重宝物来取悦吴王夫差,使其贪图安逸享受、放松警惕,尔后越国乘机出兵,一举打败了吴国。这才是比较好的策略。
① 公元前二三O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的十年之间,秦国采用张仪连横政策,分化和瓦解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联合,六国纷纷以土地事秦,使秦国最后兼并六国,统一了天下。
② 公元叫二O六年,南末宰相韩诧胄,请求下诏讨金,由于主和派阻挠而失败。一二O八年(南宋嘉定五年),与金成立和议;宋每年向金纳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犒军钱三百万贯,并用韩姹内,苏师旦的头赎回准、陕失地。
③ 勾践(?——前四六五年),春秋末年越国国君,他曾经被吴国打败,忍辱求和。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整理国政,并献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经过十年生聚与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吴国,成为霸主。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①,奇而复奇。
【按】 虚虚实实,乒无常势②。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藩③陷瓜州④,王君焕⑤五)死,河西⑥恟惧。以张守珪⑦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⑧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日:"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珽⑨为北徐州⑩刺史,至州,会有陈寇11,百姓多反。埏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珽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译文】 空虚的就让他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益发是显得用兵出奇。
【按】 用兵是虚虚实实的,没有固定的方式。空虚的就显示空虚,自诸葛亮以后,运用这条计策的人并不少。如唐玄宗时(公元七二七年),吐藩攻陷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地区人民非常震动惊慌。张守珪被派做瓜州刺史。他到任后,立即带领群众修筑城墙。刚安置木桩大板在打墙,吐藩人又突然袭来。城里没有防御工具,大家惊慌相看,毫无斗志。守珪说:"敌众我寡,而且战争创伤还没治好,不能用利箭、擂石防御,必须使用谋略去战胜敌人。"于是他命令在城上摆好酒席,叫乐工吹打弹奏,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吐藩人见了,心疑城内设有伏兵,不敢攻击,撤兵回去。又如:公元五七三年,北齐祖珽作北徐州的刺史,刚到任,正逢南陈大举入寇,当地老百姓乘机纷纷暴乱。祖珽命令不要关城门,守城的士兵全下城墙静静地坐在街巷里,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全城寂静无声,鸡不乱鸣,狗不乱吠。南陈军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什么,模不清情况。他们怀疑这是座无人防守的空城。这时祖珽突然命令士兵高声大叫,声音震天,南陈军队大吃一惊,立即纷纷逃散了。
① 刚柔之际:《易?解》初六,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经解:"阴阳应,故际。"解为攻击和防御的间隙。
② 兵无常势,见《孙子?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③ 吐藩:唐时国名,属乌斯藏族。
④ 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
⑤ 王君焕:瓜州常乐人,字威明。开元中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以击破吐藩功,升大将军。后吐藩陷瓜州,回纥等部叛,君焕力战死。 (《新唐书》卷一三二)
⑥ 河西;唐代的方镇。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管辖的地方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
⑦ 张守珪;唐陕西人,开元中为瓜州刺史,因为打败吐藩有功,官升至辅国大将军。 (同注释(五))
⑧ 版干;版,是夹板;干,是筑墙夹板两头所立的木桩。古时筑墙,两个板子相夹,当中放土,用杆舂坚实。
⑨ 祖珽:北齐范阳人,字孝征,曾任北徐州刺史,州有陈寇,仇者欲令城陷于贼,不派救兵,珽孤军战守,城卒保全。 《(北齐书)卷三九〉
⑩ 北徐州:北齐设置。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北,管辖的相当于今淮河以南的蚌埠市和风阳、定远、嘉山等县。
11 陈寇:陈,指南朝的陈;寇,指进攻、入寇。公元五七三年,南朝的陈宣帝派吴明征、裴忌等带领十万大兵进攻北齐,《北齐书》称之为"陈寇"。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①
疑中之疑,此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按】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③自为太子时,不快干乐毅④。田单⑤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侍其事。齐人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⑥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局也。
【译文】 在疑阵中再布置一层疑阵;《易经,比》卦说:"来自敌方内部的援助,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按】 做间谍的,是嗾使敌人互相猜疑、嫉妒;做反间谍的,是诱使敌方的间谍离间敌人。例如:战国时,燕昭王死了,齐将田单利用燕惠王做太子时,对大将乐毅的不满,便使用反间计扬言说:"乐毅同燕惠王有宿怨,怕燕惠王杀他,他企图连结齐军,在那里做齐国国王。只是齐人还没归顺他,所以他暂时放松攻打即墨的计划,为的是等待时机成熟。现在齐国人担心的,就是燕国改派别的大将来,要是这样,即墨就要被毁灭。"燕惠王听了,觉得这话有理,立刻另派骑劫去代替乐毅的职务,统帅大军。乐毅被免了职,很害怕,便逃奔到赵国。又如三国时,周瑜利用了曹操的间谍进行反间活动,使曹操斩杀了大将蔡瑁、张允。汉刘邦的谋士陈平用金钱收买楚军将士,传播谣言,离间楚王和军师范增的关系,楚王项羽果然相信范增和汉刘邦有暗中勾结,便不相信他,至使范增离开项羽回老家,病死于途中。这也是在疑阵中再布疑阵的策略。
① 反间计:反间,见《孙子?用间篇》:"反间者,因其间而用之。"注:"杜牧曰: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之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这种运用反间达到自己的意图的策略,叫做反间计。
②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见《易经?比》卦,"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象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大意是,来自于对方内部的援助,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③ 燕惠王:燕昭王的儿子,名乐资。燕大夫骑劫与乐资友好,他怂恿乐资在昭王面前中伤乐毅。昭王不信,打了乐资二十大板,昭王死后,乐资嗣位,乐毅使有顾虑。见(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
④ 乐毅,战国时燕将。中山国灵寿(河北省灵寿)人。燕昭王时任亚卿,公元前二八四年率军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于昌国(山东省淄川东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齐反间计,改调骑劫为将,他被迫出奔赵国,封为望诸君。
⑤ 田单:战国时齐将,临淄人。初为市吏。燕将乐毅破齐国时,他坚守即墨(山东省平度)。公元前二七九年施用反间计,使燕惠王改调骑劫为将。后来他用火牛阵击破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公元前二六四年入赵,任为相国,封平都君。
⑥ 骑劫:燕国大夫,与燕太子乐资友好,一心想掌握兵权。乐资立为惠王后,中田单反间计,任他为将,代替乐毅。后为齐军打败,死于乱军之中。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①
人不有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按】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内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非子?说难》);韩信下齐而郦生遭烹。
【译文】 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假的变真、真的变假,间谍便乘机活动。《易经?蒙》卦说:"把他骗得乖乖的,顺着他而进行间谍活动。"
【按】 做间谍的,是使敌人互相猜忌,做反间谍的,是利用敌人内部原有的猜忌,而更加强他们的猜忌。行使苦内计的,是向敌人承认自己是派来的间谍,再乘机作间谍活动。凡是派遣同己方有仇恨的人去迷或敌人,不论是相约作为内应的,或是相约共同起事的,都属于苦肉计一类的计谋。如:郑国武公欲伐胡国,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又杀了本国主张伐胡的大夫关其思。胡君以为郑国亲己,便对郑国不作守备之计。后来郑国突然袭击胡国,将胡国灭掉。汉高租派郦食其去齐国劝说齐王降汉,使齐王不作守备之计;后来韩信忽然向齐国进攻,齐王以为郦生卖己,便将其煮杀。
① 苦肉计:指故意伤害自己人,借以取信敌人,以行使反间的计谋。
②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引自《易经?蒙》卦。《周易?诀义》卷—解:"六五童蒙吉者,而处尊,不自任察。但委付于二,不劳己之聪明,犹如童稚之人,自可获吉。……"《韻会》"巽,人也;柔也,……""顺以巽也":即顺着它而钻进去进行活动。现解;顺着他而进行间谍活动,敌人被骗得像小孩一样。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①也。
【按】 庞统②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法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③尝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搏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 (《历代名将用兵方略》宋)皆连环之计也。
【译文】 敌军兵力强大,不能靠硬打,应当运用谋略,使他们自相牵制,借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经?师》卦说:"像这样用兵打仗一定胜利,因为这是受到天的宠赐(按:"天"可作自然解释,也可以说是:这是受着自然规律决定的)。
【按】 庞统诈降曹营,怂恿曹操把舰船用铁索勾连起来,便于用火焚烧,使船只逃脱不得。可见连环计就是先让敌人自相箝制,行动迟滞,然后再谋攻击的策略。前一计(累敌)和后一计(攻敌)结合运用,必然能摧毁强大的敌人。例如:宋代毕再遇,在战争中常设计拖住敌人。他忽而在前,忽而在后,就这样三番五次地把敌人缠住;到天色昏暗,他把预先用香料煮好的黑豆撒在阵地上,又前往挑战,一会儿,故意败退。敌人乘胜追击,可是,他们的战马已经饥饿了,嗅到豆子的香料,都在吃豆子,任你鞭子抽打,也不肯走动。这时,毕再遇展开兵力,猛扑敌人,因而获得大胜。这也是连环计的运用
①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见《易经?师》,大意是,用兵打仗一定胜利,因为这是得到天的宠爱。即用这样策略打仗,自然会得到胜利。
② 庞统(一七九——二一四):三国时刘备的谋士。字士元,襄阳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
③ 毕再遇,宋代兖州人,宇德卿。有谋略,精通军事,为抗金名将。 (《宋史》卷四O二)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①
全师②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③。"
【按】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④与金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及觉欲追之,则巳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 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侍机破敌,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
【按】 敌方兵力占绝对优势,我方不能战胜他,只有投降、媾和和退却等三条路。投降,是彻底失败,媾和,是一半失败;退却,不是失败,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例如:宋代毕再遇和金人守垒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营兵少,他便在一个夜里把队伍完全撤走,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把羊倒吊起来,前边两条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难受,放在鼓上的两条腿不停地乱动,于是把鼓敲得"咚咚"地响。金人日夜听到鼓声,没有疑心,不知道毕再遇早巳撤走了。等几天后,金人才发觉,但是毕再遇已经去得远了。应该说,这是善于退却的战例。
① 走为上:是第三十六计,属退却计,是处在劣势的一计。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是说当处在劣势的时候"走"是上策,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一计。
② 师:古代兵制,二千五百人为师,五师为军,这里作军队的通称。
③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见《易经?师》卦。经解"此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者。"另见《诚斋易传》:"左次乃退舍之谓也,此说得之。盖善师者不必战,以守为战,亦战也。善战者不必进,以退为进也。"这里可解作:根据情况,以退为进,这是合乎正常的用兵法则的。
④ 见上篇《连环计》注释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