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吕氏春秋

不苟论第四

书名:吕氏春秋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982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00


不苟论第四

  

  不苟【正文】

  一曰:

  贤者之事也①,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②,必中理然后动③,必当义然后举④。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⑤。

  武王至殷郊,系堕⑥。五人御于前⑦,莫肯之为⑧,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⑨,右释黄钺⑩,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邰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邵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解说】

  本篇论臣下应持的操守。从文章所举具体事例看,作者所谓的"不苟"有两个含义:一是笃行礼义,即"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五人之佐不肯为武王系、蹇叔不肯为穆公出不义之谋、赵衰辞赏三例都是说明这一点的。二是谨守分职,不得越职而行。这一点集中体现于公孙枝请见客一事。可以看出,作者这两个主张是互相矛盾的。前者是儒家"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翻版,后者则是法家"治不逾官"思想的体现。这种杂糅众说的痕迹,说明了本书对各个学派的批判改造尚不彻底。【注释】

  ①事:做事。

  ②听:被听信。阿:私。

  ③中(zhòng):符合。

  ④当:适合。

  ⑤死而见说(yuè)乎周:武王灭商后,曾封比干之墓以表彰他的忠义,所以说"死而见说乎周"。

  ⑥系:带子,这里指袜带。

  ⑦五人:周武王的五个辅臣,即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高、苏公忿生。御:侍。

  ⑧莫肯之为:意思是没有人肯为他系上袜带。

  ⑨白羽:用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帜。

  ⑩黄钺: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斧。白羽、黄钺都是古代的仪仗。

  勉:努力。

  由余:祖先为晋人,亡入西戎,后归附秦穆公,辅佐穆公霸西戎。

  内史廖:名字叫廖的内史。内史,官名,周代开始设置,掌管爵禄赏罚。

  达:通晓。

  遗(wèi):赠送,送给。

  二八:二列,每列八人。

  骤:屡次。

  其义不行:遗女乐良宰使戎王迷乱,并使其君臣不和,这是不义的事,所以蹇叔不做。

  时:时时。

  雪殽之耻: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晋殽之战后三年),秦伐晋,取晋地,并埋葬死于殽的秦军尸骨,起土为坟。"雪散之耻"即指这件事。雪,洗刷。

  河雍:指古雍州,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大部及青海省一部分地区。由于古雍州东界到西河(黄河在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南北流向的一段),所以称为"河雍"(参用藤田丰八说,见《国译吕氏春秋》)。秦故地原来只限于陕西中部,穆公统一西戎后,疆土向西大规模扩展了。

  叔虎:晋大夫,即下文的卻子虎。姓郤,名豹,字叔虎。东郭蹇:齐大夫,姓东郭,名蹇。

  公孙枝:秦大夫,字子桑,曾向秦穆公举荐百里奚。

  子事非子之事:第一个"事"字为动词,做。第二个"事"字为名词,指按职分应做的事。

  僻陋戎夷:指处于戎夷所居的僻陋之地。

  事:政事。服:使用,任用。其任:指适于担任各种政事的人。

  论:评判善恶以进行赏罚。而:你。

  敷:陈说。

  请之:为他求情。

  徙:指离开百里奚处。

  街:四通八达的道路,这里指闹市。

  行:施行。罪:惩罚。

  分(fèn)官:名分职守。

  乡(xiàng):向,趋向。

  邺:春秋卫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赵衰:晋大夫,曾从晋文公出亡,谥成子。

  本:根本,这里指提出胜邺之术的人。

  末:末节,这里指遵照命令去实施的人。

  骑乘者:车兵,这里泛指将士。

  因:接续,承袭。

  赞能【正文】

  二曰:

  贤者善人以人①,中人以事②,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③;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④,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⑤?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⑥,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⑦,射我者也⑧,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⑨,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⑩,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闩:"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解说】

  "赞能"即进能,也就是举任贤能。本篇从举荐人才的角度阐述任贤的思想。文章强调了得贤对于成就王霸之业的决定性作用,着重陈述了鲍叔牙和沈尹筮举贤的坚决和热忱,旨在倡导为臣者以举贤为己任,同时也是提醒君主重视延揽人才。【注释】

  ①善:亲善。以人:指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人,通"仁"。

  ②事:事功。

  ③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

  ④授:任用。

  ⑤岂有里数哉:得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⑥霸王:成就王霸之业。

  ⑦贼:杀人者。

  ⑧事在春秋鲁庄公九年乾时之役,详参本书《开春论·贵卒》。

  ⑨固:坚决。

  ⑩鲁君:指鲁庄公。

  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

  鸱(chī)夷:大的皮门袋。

  朝车:重臣朝见君主所乘的车。

  祓(fú):举行仪式以去灾祈福 (guàn)火:祭祀时点的火炬。

  衅:血祭。牺猳(jiā):祭祀用的纯色的公猪。

  生:上文桓公使人告鲁"愿得之而亲加手焉",这里用"生"字强调桓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鲁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性命,使他免遭鲁国杀害而已。国:国都。

  除:扫除。筵:竹席。几(jī):设于座侧供凭倚的矮桌。这里"筵几"用如动词,设置筵几(供神坐和凭依)。

  荐:进献。

  还(xuán)走:逡巡退避,表示惶恐。

  沈尹茎:与他篇的"沈尹筮"、"沈尹蒸"、"沈尹巫"等实为一人。

  问:通"闻(wén)"。名声。

  修行:好的品行。

  义:道理。

  方、术:都是道的意思,指主张和学说。信:确实。

  耦、接:都是合的意思。

  调均:调和。

  期思: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鄙人:等于说草野之民。鄙,边邑。

  王舆:王车,君主乘的车。

  自知【正文】

  三曰: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①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②,设师保③,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④,人主独甚。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⑤,舜有诽谤之木⑥,汤有司直之士⑦,武王有戒慎之鞀⑧,犹荼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⑨ ,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⑩,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解说】

  本篇规劝君主要听取直言,了解自己的过失。文章认为,人要做到自知很难,君主尤其如此。而自知又是存亡安危的关键,"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文章以掩耳椎钟的比喻,批评了君主恶闻其过的自欺欺人的行为。同时指出,"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认为直士就如规矩准绳那样,可以矫正君主的过失。最后,通过翟黄"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的做法,说明向君主进谏时宜讲求方法。【注释】

  ①准绳:水准和墨线,测量、确定水平和直线的工具。

  ②辅弼:辅政大臣,古代有天子"左辅右弼"之说。弼,辅佐。

  ③师保:负责教养、辅导帝王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④故:本来。

  ⑤欲谏之鼓: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

  ⑥诽谤之木:供书写批评意见所立的木柱。诽谤:批评指责。

  ⑦司直之士:主管匡正错误的官吏。司,主管。直,匡正。

  ⑧戒慎之鞀(táo):供想劝戒君主使之谨慎的人摇的鼓。鞀,长柄的摇鼓。

  ⑨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楚成王不听令尹子上的劝谏,立商臣为太子,后又欲废黜商臣,结果被商臣率兵包围,逼其自杀。齐庄公与其臣崔杼妻私通,后为崔杼所杀。

  ⑩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吴王夫差伐越后头脑膨胀,伍子胥多次劝谏不听,终为越所灭。参本书《贵直论·知化》。智伯瑶刚愎自用,与韩、魏围赵襄子于晋阳,后赵与韩、魏暗中联合,灭了智伯。

  宋、中山不自知而灭:宋康王狂乱暴虐,为齐所灭,参本书《贵直论·壅塞》等篇。中山国君荒淫无道,为魏文侯所灭,参本书《先识览先识》。

  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晋惠公背信弃义,在韩之战中被秦俘虏,参本书《贵直论·原乱》。赵括,战国赵人,名将赵奢之子,性高傲,尚空谈,赵孝成王时代廉颇为将,与秦战于长平,全军覆没。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战败被杀,与这里被俘的记述不同。

  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钻荼、庞涓都是魏惠王将。太子申,魏惠王太子。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魏伐赵,齐救赵击魏,太子申等与齐战于马陵,大

败,太子申被俘,庞涓被杀。

  范氏:指范昭子,名吉射(yì),春秋末年晋六卿之一。亡:出亡,逃亡。范吉射于晋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90年)为赵简子所伐,出亡齐国。一说亡为灭亡,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伯与韩、赵、魏共分范氏地,范氏于是灭亡。

  椎(chuí):木槌。

  况然:形容钟声很响。况,击钟的声音。

  燕:通"宴"。

  或言君之智也:此处疑有脱文。《太平御览》六二二引作"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智"(依毕沅校说)。

  任座:魏文侯臣。

  知:表现,显露。

  反:返,用如使动。

  远:离开。

  终座:终座之身,直到任座死。

  微:如果没有。

  当赏【正文】

  四曰: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①。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公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②。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③。"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④,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⑤,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三者所以赏有功之臣也。若赏唐国之劳徒⑥,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内史兴闻之曰⑦:"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当之矣⑧!"

  秦小主夫人用奄变⑨ ,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⑩,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解说】

  当赏,意为使赏罚适当。作者认为,臣民要通过赏罚爵禄如何施行来了解君主,君主赏罚适当,就能使臣民尽心效力。文章肯定了晋文公在行赏时所遵循的"先德而后力"的原则,也肯定了秦献公不以个人爱憎而据实际后果施行赏罚的做法。前者是儒家的思想,后者则近于法家"有赏罚而无喜怒"的主张。【注释】

  ①得其处:等于说得其所。安其产:安其生,安于自己的处境。

  ②陶狐:跟随晋文公出亡的贱臣。他书或作"陶叔狐"、"壶叔"。不与(yù):不在其中。

  ③说:理由,原因。

  ④强(qiǎnɡ):勉强,强迫,这里有约束的意思。

  ⑤拂(fú):违背,不顺从。

  ⑥唐国:晋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徙居晋水,始改国名为晋。劳徒:辛劳的徒役。劳,辛苦。徒,徒役,低贱的隶役。

  ⑦内史:官名。兴:人名。他书或作"叔兴"、"叔兴父"。

  ⑧当:相合。

  ⑨小主:战国秦国君,秦惠公之子出子(依毕沅说)。据《史记·秦本纪》,出子即位时仅两岁,所以称之为"小主"。小主夫人:当指出子的母亲(依陈奇猷说)。奄变:人名,疑为奄人(宦者),名变。

  ⑩公子连:秦灵公之子,出于堂兄,后杀出子而自立,是为献公。

  ⑩从:就,走向,走近。郑所:地名,所在不详。塞(sài):要塞。

  右主然:秦守塞之吏。

  入:使进入。

  两:用作动词。

  翟(dí):通"狄"。指狄人所居之地。

  焉氏(zhī):地名,地在汉之乌氏县(依王念孙说),当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

  菌改:秦守塞之吏。

  兴卒:起兵。

  雍:当时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怨:恨。

  德:感激。

  监突:秦大夫。争(zhènɡ):规谏。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诤"。

  便:利。

  复:免除。

  官大夫:秦国爵位名。

  用观归也:意思是,根据观察到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来决定。用,以,凭。归,归宿,结果。

  治、安:都用如使动。

  博志

  五曰:

  先王有大务①,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使獐疾走,马弗及至②,已而得者,其时顾也③。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任重也④。贤者之举事也,不闻无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愚不肖为之任也⑤。

  冬与夏不能两刑⑥,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⑦,果实繁者木必庳⑧,用智褊者无遂功⑨,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处全⑩,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于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解说】

  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抟志就是专一其志的意思。本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排除各种干扰,专心致志,锲而不舍,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篇中关于"物不能两大"即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能同时得以发展的看法,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主旨与荀子这一思想是相承的。【注释】

  ①务:事。

  ②及:赶上。

  ③顾:回头看。獐性多疑善顾,所以拿来作比喻。

  ④任:负担。

  ⑤为之任:成为他的负担。这两句意思是说,贤者本来可以像骐骥一日千里那样大立功名,但是由于不能"去害务",为愚不肖所拖累,所以名不大立,就像骐骥以重载不能数里一样。

  ⑥刑:通"形"。成。

  ⑦凡有角者无上齿:指有些长角的动物如牛、羊等上颚缺门齿及犬齿。

  ⑧庳(bēi):低矮。果实繁多,树枝必然被坠下垂。

  ⑨用智褊(biǎn)者:指思想褊狭的人。褊,狭窄。无遂功:当作"功无遂"(依陶鸿庆说),与上文"亏"、"齿"、"庳"押韵。遂,成。

  ⑩处(chù):做。

  两大:两方面同时得以发展壮大。

  当(dang):适宜。

  宁越:战国时赵人,曾为周威王师。

  讽、诵:都是背诵的意思。

  用志:用心。精:纯粹,专一。

  达:实现,成功。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这两句应是当时谚语。

  宝行:可宝贵的行为。良道:善道,好的学说。"宝行良道"是承上文"宝剑良马"而言。

  一:做一次。复:再次。

  章:显扬。

  中牟:战国赵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

  周威公:战国西周国君。

  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养由基:春秋楚人,以善射著称。尹儒:人名,善御。

  文艺:指高超的技艺。文,美,善。艺,技艺。

  矫:举。

  未之射而括中之矣:意思是,箭还没射出去,实际上就已经把白猿射中了。括,箭末端扣弦处,这里指箭。

  发:把箭射出去。

  有先中中之者:大意是,具有在射中目标之前就从精神上把它射中的技艺,极言其用心精深,技艺纯熟。

  痛:忧伤。

  秋驾:一种驾驭车马的高超技术。

  望而渭之曰:这句主语是"其师"。

  道:技艺。

  今昔:指昨夜。昔,通"夕"。

  已:用法同"矣"。

  观:显示。贵当【正文】

  六曰:

  名号大显,不可强求,必繇其道。治物者,不于物于人。治人者,不于人于君① 。治君者,不于君于天子。治天子者,不于天子于欲。治欲者,不于欲于性。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②,此天地之数也③。窥赤肉而乌鹊聚,狸处堂而众鼠散④,衰绖陈而民知丧⑤,竽瑟陈而民知乐,汤武修其行而天下从,桀纣慢其行而天下畔⑥,岂待其言哉?君子审在己者而已矣。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⑦,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⑧,如此者,其家必日益⑨ ,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⑩。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夫事无大小,固相与通。田猎驰骋弋射走狗,贤者非不为也,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为之而智曰惑焉。志曰:"骄惑之事,不亡奚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此贤者不肖之所以殊也。贤不肖之所欲与人同,尧、桀、幽、厉皆然,所以为之异。故贤主察之,以为不可,弗为;以为可,故为之。为之必繇其道,物莫之能害,此功之所以相万也。【解说】

  贵当,指举措贵在恰当。所谓"当",就是文中所说的"为之必繇其道"。这里所说的由其道,主要指务本而言。文章一开始就指出,治国之本在于治身,治身之本在于顺应自然之性,所以要"审在己者"。中间一段着重阐述"事无大小,固相与通"的道理,要贤主善于因小事而就大务。最后以齐人疾耕得兽的故事,生动说明了求所欲必须从根本入手的道理。文章所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当属阴阳家一派。【注释】

  ①君:诸侯。

  ②因:顺应。固然:本来的样子。然之:使之然,指使本性摆脱外物的诱惑,恢复本来面目。

  ③数:规律。

  ④狸:猫。

  ⑤衰绖(cuī dié):丧服。衰,丧服的上衣。经,服丧的人头上或腰间系的麻带。

  ⑥慢:简慢,轻忽。畔:通"叛"。

  ⑦遗策:失策,谋划考虑不周不当之处。

  ⑧悌(tì):顺从兄长。纯:忠厚。

  ⑨益:增益,这里指富足。

  ⑩吉人:善人,贤人。

  证:谏。

  疾:大力。收:聚集,罗致。

  具之:拿它来作样子。具,备,这里有充数的意思。之,指代"时见文艺之人"的做法。

  就大务:成就大事。

  弋(yì)射:用带丝绳的箭射猎。走狗:使狗跑,放出猎狗追捕禽兽。

  志:古代记载。

  骄惑之事:即"事骄惑","骄惑"是"事"的宾语。事,做。

  惟:思考。

  恶:不好。

  无以:没有用来买狗的钱。

  还疾耕:回家奋力耕作。

  耕:这里是承上文而言,比喻成功前的艰苦劳动。

  殊:区别。

  故:则。

  相万:相差万倍。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吕氏春秋》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