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分览第五
审分【正文】
一曰:
凡人主必审分①,然后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②,恶气苛疾无自至③。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今以众地者④,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⑤。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⑥,主无所避其累矣⑦。
凡为善难,任善易⑧。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于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人主好治人官之事⑨,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夫人主亦有居车⑩,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奋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于人主。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于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
故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问而不沼,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形而任之,不制于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此之渭定性于大湫",命之曰无有。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至知不几,静乃明几也,夫其不明也?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夫其不假也?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夫其不全也?是故于全乎去能,于假乎去事,于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全乎万物而不宰,泽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姓,虽不备五者,其好之者是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必须审分正名,在内容上与《正名》篇是一致的。文章指出,"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故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反复强调了审分正名的必要。文中以耕作、使马为喻,说明君臣必须各有职分,君主不该"好治人官之事",审分正名才是驾驭臣下的关键。"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这就是审分正名的方法。文章后半部分指出,"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人主不忧劳,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冶身"了,就可以达到"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的境界了。这显然是受了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思想的影响。当然,这里表现的道家思想是经过改造的,是立足于"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的观点之上,是为治国服务的。
《审分览》八篇,论述的都是为君之道,强调的是"虚君"思想。同时,也比较集中地吸收了法、术、势三派的学说。【注释】
①审分:指明察君臣的职分。分,名分,职分。
②涂:途径。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途"。
③苛疾:恶疾,重病。无自:无从。
④地:用如动词,耕种土地。
⑤无所匿迟:指无法藏匿力气,无法缓慢耕种。
⑥邪:私。
⑦累:负累。
⑧任善:任用善人,即任用做善事的人。
⑨人官:官吏。
⑩居车:居于车上。下句"去车"指离开车,即下车。
诐(bì):邪僻。窜:藏匿。
坚:刚强。穷:当为"睿"字之误(依刘师培说)。睿,睿智,明智。劝:勉励,鼓励。骋骛:奔跑,这里是竭力效劳的意思。
四极:四方边远之地。
怙(hù)恃:仗恃,凭借。
奋:矜恃,矜夸。
自以:自用,指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恫(dòng):恐惧。
少长相越:指长幼失序。
王良:春秋时晋国善于驾马的人。
约:简要。控:控制,操纵。辔(pèi):马缰绳。
已:句末语气词。
放:放纵。悖:悖逆。
恶壅而愈塞:厌恶壅闭,反而更加阻塞。壅,壅闭。
尧、舜之臣不独义:尧、舜的臣子不全都仁义。
得其数:驾驭得法的意思。数,术。
鄙:鄙陋。
求古则名马:想要牛,却呼马的名字。名,称名。
有司:古代官府分曹理事,职有专司,所以把主管其事的官吏叫"有司"。
数(shuò):屡次,频繁。
过悗(mán):过,当作"遇"。遇通"愚"(依王念孙说)。悗,迷惑。
堙(yīn):堵塞,充塞。罢:通"疲"。
白之顾益黑:想让它白,反而更加黑了。顾,反。
耳目之主:指耳目之性。
问而不诏:征询臣下的意见,自己不专断地下命令。诏,上告下。
知而不为:指君主知道怎样去做,但却不亲自去做。
和而不矜:指君主能调和万物,但却不自夸。矜,自夸。
不处:指不居功。处,居。
止者不行:本身静止的东西不让它运动。行,用如使动。下句"行者不止"是说,本身运动的东西不让它停止。
任:任用,使用。
六合:指上、下、四方。下句的"海外"指四海之外。"六合"与"海外"都是极言其广大。
性:命。大湫(qiū):大窦,大的空洞。湫,空洞,这里指深邃幽微之处。
无有:无形,这里指"道"而言。"道"无形,故曰"无有"。
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得至道则能无为,无为则能忘人。无为而能治,人皆仰慕,则能大得人。
夫其非道也:那怎么能不算道呢。
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意思是,知道自己有德,不在乎让人知道,人皆仰慕,这样就更能为人所知。
至知不几,静乃明几也:意思是,非常有德的人外表不机敏,安然处之,机敏就会显露出来。几,机警,机敏。
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意思是,最贤明的君主不做小事,大事才去做。假,大。
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意思是,修真得道之人并不事事都能做,但人们全归附于他,于是就无所不能了。莫人,当为"真人"(依俞樾说),修真得道之人。
妙:微妙。
宰:主宰。
五者:指上文所说的"得道忘人"、"知德忘知"、"至知不几"、"大明不小事"、"莫人不能"等五种情况。
君守【正文】
二曰:
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知乃无知①,可以言君道也。故曰中欲不出谓之扃②,外欲不入谓之闭。既扃而又闭,天之用密③。有准不以平④,有绳不以正⑤,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⑥。
身以盛心,心以盛智,智乎深藏,而实莫得窥乎!《鸿范》曰⑦:"惟天阴骘下民⑧。"阴之者,所以发之也⑨。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⑩。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故博闻之人、强识之士阙矣,事耳目、深思虑之务败矣,坚白之察、无厚之辩外矣。不出者,所以出之也;不为者,所以为之也。此之谓以阳召阴、以阴召阳。东海之极,水至而反;夏热之下,化而为寒。故曰昊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此乃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故有以知君之狂也,以其言之当也;有以知君之惑也,以其言之得也。君也者,以无当为当,以无得为得者也。当与得不在于君,而在于臣。故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也。
夫一能应万,无方而出之务者,唯有道者能之。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于国,有巧者皆来解闭。人莫之能解。兒说之弟子请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且曰:"非可解而我不能解也,固不可解也。"问之鲁鄙人,鄙人曰:"然,固不可解也,我为之而知其不可解也。今不为而知其不可解也,是巧于我。"故如兒说之弟子者,以"不解"解之也。郑大师文终日鼓瑟而兴,再拜其瑟前曰:"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故若大师文者,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
故思虑自心伤也,智差自亡也,奋能自殃也,其有处自狂也。故至神逍遥倏忽,而不见其容;至圣变习移俗,而莫知其所从;离世别群,而无不同;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此则奸邪之情得,而险陂谗慝谄谀巧佞之人无由入。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战?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此国之所以衰,而敌之所以攻之者也。
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扰,因者平。惟彼君道,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强,此之谓全人。【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所当执守的根本——清静无为,集中体现了"虚君"的思想。文章指出,"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君主应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应该"中欲不出"、"外欲不入"、"智乎深藏"、"清静以待"。这样就会"不为而知"、"千官尽能",无为而治了。反之,如果君主有所为,那么就会被奸邪险陂之人所利用,就会导致尊卑颠倒,国家危亡。
文章批判了"博闻"、"强识"之士,"坚白"、"无厚"之说,宣扬了老子的思想。文章说:"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这种闭门潜形,拒绝与客观世界接触,不需要任何耳闻目见的实践就能知道一切的主张,显然陷入了超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注释】
①知乃无知:知道却像不知道一样。乃,若。
②中欲:内心的欲望。中,内心。扃(jiōng):关锁,关闭。
③天:指天性。密:宁静。
④准:水准器,取平的仪器。
⑤绳:墨绳,取直的工具。
⑥正:主。
⑦《鸿范》:《尚书》里的一篇。
⑧阴,通"荫"。覆蔽,庇护。骘(zhì):安定。
⑨发之:使之发,即使人民繁衍生息。
⑩牖(yǒu):窗。
识(zhì):记,记忆。阙:缺,亏损。
败:毁坏。
"坚白"和"无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家名辩的论题。外:抛弃。
这里是相反相成、无为而治之意。
昊天:即天。昊,元气博大的样子。
象:当作"为"(依王念孙说)。
有以知君之狂也,以其言之当也:意思是说,有办法知道君主狂妄,就是根据他说的话恰当。有以,有办法。
有以知君之惑也,以其言之得也:意思是说,有办法知道君主昏惑,就是根据他说的话得体。以上几句意思又见《任数》篇,表现的都是"君道无知无为"的思想。
无识:不担当具体官职。识,通"职"。
不恢:不周备,恢,周备,全面。
数官然后成:古代做车,轮、舆、辕、轴等分别由不同部门去做,所以这里说"数官然后成"。官,官署。
岂特:岂只。特,只。
方:方法。
一能应万:以不变应万变之意。
无方而出之务:即无方而务出之,指没有方法却能做成事情。
鄙人:鄙野之人,即边远地区的人。宋元王:即宋元公,名佐,公元前531年—前517年在位。闭:连环结,套在一起的两个绳结。
兒(ní)说:宋国的善辩之人。
固:本来。
以"不解"解之:意思是说,结本不可解,指出其不可解,也就是解决了绳结的问题。
大(tài)师:古代乐官官职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太师"。文:大师之名。
效:用,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这两句颇费解,姑依李宝洤说做如下解释:以兽为喻,乃是取其无知之意。太师文学习鼓瑟,先使其心如兽一样冥然无知,顺应瑟的自然规律,因而能掌握鼓瑟的规律。
"心"字当为衍义(依陈昌齐说)。
智差:智巧。差,巧诈。
奋:矜夸。
有处:指有职位。处,居。
倏(shū)忽:转瞬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同:和。
孤寡:都是君主的谦称。
陂(bì):也作"诐",邪佞,不正。
因:凭借。
阿主之为:曲从君主所做的事。阿,曲从,迎合。
侵:侵夺,这里是受损害的意思。
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黄帝之后,任姓,为夏朝车正(掌管车的官员)。
苍颉(jié):又作"仓颉",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后稷:名弃,周的始祖。"后"是"君"的意思,"稷"本是主管农业的官。尧任命弃为稷,周人于是称之为"后稷"。
皋陶(gāo yáo):相传为东夷族首领,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
昆吾:己姓,善于制造陶器。
:也作"鲧"(gǔn),传说中远占部落首领,禹之父,曾奉尧命治水,采用筑堤防的办法,九年未治平,被舜杀死。这里说他作城,当是古代传闻。
非主道:不是为君之道,即不是君主所做的事。
扰:纷乱。
平:安静。
强(qiǎng):勉强,费力。
全人:全德之人。
任数①【正文】
三曰:
凡官者,以治为任②,以乱为罪。今乱而无责,则乱愈长矣③。人主以好暴示能④,以好唱自奋⑤,人臣以不争持位⑥,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后随以进其业⑦。君臣不定⑧,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⑨,势使之也。凡耳之闻也藉于静⑩,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亡国之主,其耳非不可以闻也,其目非不可以见也,其心非不可以知也,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此愚者之所不至也。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则灾无由至矣。
且夫耳目知巧固不足恃,惟修其数行其理为可。韩昭釐侯视所以祠庙之牲,其豕小,昭釐侯令官更之。宫以是豕来也,昭釐侯曰:"是非向者之豕邪?"官无以对。命吏罪之。从者曰:"君王何以知之?"君曰:"吾以其耳也。"申不害闻之,曰:"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故曰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去三者不任则治,三者任则乱。"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不行。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颗,西服寿靡,北怀儋耳,若之何哉?故君人者,不可不察此言也。
治乱安危存亡,其道固无二也。故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焉此治纪,无唱有和,无先有随。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则得之矣。
有司请事于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公曰:"告仲父。"若是三。习者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曷为其不易也?"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于得道术乎?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糂,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所以知人难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君术",即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方法。文章提出:"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意思是说,顺应自然,依靠臣下,无为而治,这是君主的统治之术;亲自做各种事情,这是臣子遵循的原则。如果"君臣易操",那么君主的耳、目、心三官就会受损害,就会出现灾祸,这都是"君代有司为有司"的缘故。文章列举了申不害说昭釐侯,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等事例,说明人的耳目心智是有局限的,不足依恃。君主克服这种局限的方法就是要去掉听觉、视觉、智慧,要"清静待时"、"无知无为",这样就可以耳聪、目明、智公了就可以达到大治的局面了。本篇的思想倾向主要属于法家申子重术的一派,但其中也杂有老庄"无为而治"等思想。【注释】
①数:术,指驾驭臣下的权术、方法。
②任:胜任。
③长:这里是大的意思。
④暴(pù):显露,显示。
⑤唱:倡导。奋:矜夸。
⑥争:谏诤。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诤"。持位:保住官职。
⑦进其业:指做"持位"、"取容"之事。
⑧君臣不定:君臣的正常关系不能确立。
⑨举:指举荐人,选取人。
⑩借(jiè):凭借,依靠。
昭:明亮。
易操:交换彼此的职守。操,职守。
三官:指上文所说的耳、目、心。
驰骋而因:大意是说,要想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至的地步,就要有所凭借。驰骋,比喻无所拘束、无所不至。因,凭借。耳:语气词。
无骨者不可令知冰:无骨之虫春生秋死,不知有冰雪。这里比喻愚君不可使知治国之道。
韩昭釐侯:《史记》作"韩昭侯",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
是:此。向者:刚才。
以其耳:凭着猪的耳朵辨认出来。
申不害:战国时期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相,主张法治,尤其注重"术",即君主监督考核臣下、加强专制的方法。
以其耳之聪:根据他的耳朵听觉好。下文"以其目之明"是说根据他的眼力好,"以其言之当"是说根据他的话得当。
去听无以闻则聪:去掉听觉没有办法去听了,那么听觉就真的好了。去,抛弃。这句与下文的"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表现的都是道家学派"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主张。
阙:缺。
博:广博。
安殊俗:使不同习俗的地区安定。安,用如使动。
开梧:古代传说中的东极之国。
多(ying):古代传说中的南极之国。
寿靡:古代传说中的西极之国。
儋(dān)耳:古代传说中的北极之国。
若之何:如之何,怎么样。
至智弃智:最大的聪明是抛弃聪明。这句与下文的"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等,都表现了道家学派"大巧若拙"、"绝圣弃智"的观点和主张。
公素:公正质朴。素,质朴。
卒:终。
焉此:于此。焉,于。纪:纲纪,法纪。
仲父:指管仲。
若是三:这种情况(指有司请事,桓公回答"告仲父")一共有三次。若是,如此。
习者:指所亲近的臣子。习,近习。
易哉为君:即"为君易哉"的倒装。
大易:非常容易。
陈、蔡:都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国。
藜羹:带汤的野菜。煁:以米和羹。
爨(cuàn):烧火煮饭。
几:将要。
攫(jué):用手抓取。甑(zèng):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
选间:须臾,一会儿。
孔子佯为不见之:这里是说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锅里的饭吃。
馈:送给人食物,这里指献给鬼神祭品。
炱(tái):凝聚的烟尘。
饭:吃饭。
勿躬【正文】
四曰:
人之意苟善,虽不知,可以为长。故李子曰①:"非狗则不得免,兔化而狗,则不为兔②。"人君而好为人官,有似于此。其臣蔽之,人时禁之③;君自蔽,则莫之敢禁。夫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④。
祓彗日用而不藏于箧⑤,故用则衰⑥,动则暗,作则倦。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
大桡作甲子⑦,黔如作蔀首⑧,容成作历⑨,羲和作占日⑩,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亥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圣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尽其巧,毕其能,圣王在上故也。圣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养其神、修其德而化矣,岂必劳形愁虑弊耳目哉?是故圣王之德,融乎若月之始山,极烛六合,而无所穷屈;昭乎若日之光,变化万物,而无所不行;神合乎太一,生无所屈,而意不可障;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见其形。今日南面,百邪自正,而天下皆反其情,黔首毕乐其志,安育其性,而莫为不成。故善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亲矣,名号已章矣。
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宁速,清置以为大田。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隰朋,请置以为人行。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贵富,臣不如东郭牙,请置以为大谏臣。平原广域,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子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若弦章,请置以为大理。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桓公曰:"善。"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于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与五子之能也。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况于人主乎?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则幽诡愚险之言无不职矣,百官有司之事毕力竭智矣。五帝三王之君民也,下固不过毕力竭智也。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
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若此则形性弥嬴,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职,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名实相保,之谓知道。【解说】
题名"勿躬",渭君主不必亲躬人臣之事,这就是本篇论述的中心所在。文章开始就劝说君主不要自蔽,认为君主"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并以"祓篲"为喻,说明"用则衰,动则暗,作则倦"的道理。那么,君主应该做什么呢?文章指出,君主应该"养其神、修其德而化",应该"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就是说,君主的职分就是修养自身的道德精神,"矜服性命之情",并以此化育万物。这样,自然就能百官具治,百姓亲服,名号彰明。最后,文章以管仲"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为例,告诫君主"无恃其能勇力诚信",而要让百官"毕力竭智"。这样,就算是懂得君道了。【注释】
①李子:李悝(kuī),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②这几句是以狗、兔分别喻君、臣。大意是,非君主则不可驭臣子,如同非狗则不能获兔一样。君主如果自为人臣之事,则是君同于臣;君既同于臣,那么臣也就同于君了。臣同于君,君就无法驭臣了。这就如同兔化而为狗,狗也就无兔可获一样。
③时:不时,不断。
④精:甚。
⑤祓彗(fúhuì):扫帚。箧(qiè):箱子一类的东西。
⑥用则衰:指君主思虑人臣之事,那么心志就会衰竭。下文"动则暗"指君主亲自去做人臣之事,必不能事事得当,结果就会受蒙蔽。"作则倦"指君主亲自去做人臣之事,就会疲惫不堪。
⑦大桡:传说中黄帝的臣子,曾创六十甲子以记日。
⑧黔如:他书未见,当是传说中的人名,其事未详。蔀首,古代历法蔀的起算点。古代历法规定,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这叫做"章",四章为"蔀",一蔀七十六年,起算点为冬至日,即为"蔀首"。
⑨容成:传说中黄帝的臣
子,历法的创造者。
⑩羲和:传说中黄帝的臣子,掌天文历法。《史记·历书》司马贞《索引》引《世本》:"黄帝命羲和占日。"
尚仪:《世本》作"常仪",相传为娵訾氏女,帝喾妃,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著称。
后益:即益,相传为舜的臣子,后佐禹有功。
胡曹:传说中黄帝的臣子,衣服的首创者。
夷羿:通作"后羿",相传为夏代东夷族首领,名羿,以善射著称。
祝融:颛顼氏之后,曾做高辛氏火官,死后被尊为火神。
仪狄:传说中夏禹时的始作酒者。
高元:传说中房屋的创造者。
虞姁:传说中船的创造者。
伯益:也称"益",他书或作"伯翳",相传为舜时的东夷族首领,善于畜牧、狩猎,被舜任为"虞"(掌狩猎的官员)。
赤冀:相传为神农氏的臣子,始作杵、臼,又作耨钱铸釜甑井灶等。
乘雅:《荀子·解蔽》作"乘杜"。杜为其名,因为他发明用马驾车,所以称之为"乘杜"。
寒哀:《世本》作"韩哀",人名。
王亥:汤的七世祖,相传他开始从事畜牧业。服:驾驭。
史皇;相传为黄帝史官。图:指图画物像,即绘画。《世本》:"史皇作图,仓颉作书。"
巫彭:古代传说中的神医。《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注:"皆神医也。"
巫成:一作"巫戊",商王太戊的大臣,相传他发明了用蓍草占卦。筮(shì):用蓍草占卦。
愁:通"揫"。积。弊:通"蔽"。这里用如使动。
融乎:光明的样子。
极:遍。烛:照耀。
太一:"道"的别名。"太"是至高至极,"一"是绝对惟一的意思。"太一"指创造天地万物的元气。
南面:指君主南面而治。
矜:慎重。
章:彰明。
复:禀告。
大:扩大。
艺:种植。
宁速:即宁戚,春秋时卫国人。为人挽车至齐,于车下饭牛而歌,齐桓公拜为大夫。
大田:官名,田官之长。
隰(xí)朋:齐大夫,帮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大行:官名,掌接待宾客。
蚤:通"早"。晏:晚。
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东郭牙:齐桓公臣。
大谏臣:谏官。
车不结轨:指战车行进得有条不紊。结,交,交错。
士不旋踵:指士兵不退缩。旋,转,掉转。踵,本指脚后跟,这里指脚。
鼓:击鼓。
王子城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作"公子城父",当为齐襄公旧臣,后为齐桓公臣。
大司马:官名,掌攻伐征战。
折中:调节过与不及,使适中。
弦章:即宾胥无,字子旗。
大理:官名,掌治狱。
匡:匡正,挽救。
能不能:指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
幽:幽隐,隐蔽。诡:诈伪。愚:欺骗。职:通"识"。
听:治理。
嬴:满,充盈。
愉:迪"偷"。苟且,懈怠。:通"延"。延缓,缓慢。
知度【正文】
五曰: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①。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②,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③。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④。此谓之至治。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⑤。贤不肖各反其质⑥,行其情,不雕其素⑦,蒙厚纯朴⑧,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⑨,易官则各当其任矣。故有职者安其职,不听其议;无职者责其实,以验其辞。此二者审,则无用之言不入于朝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⑩,用虚无为本,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故子华子曰:"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群众不周,而务成一能。尽能既成,四夷乃平。唯彼天符,不周而周。此神农之所以长,而尧舜之所以章也。"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矣,巧智者诏矣。诏多则请者愈多矣,请者愈多,且无不请也。主虽巧智,未无不知也。以未无不知,应无不请,其道固穷。为人主而数穷十其下,将何以君人乎?穷而不知其穷,其患又将反以自多,是之谓重塞之主,无存国矣。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官使自司,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尧曰:"若何而为及日月之所烛?"舜曰:"若何而服四荒之外"禹曰:"若何而治青丘,化九阳、奇肱之所际?"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船骥哉?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解说】
所谓"知度",即君主应该懂得用术之道,就是文中提出的"明于人主之所执"、"知百官之要"。文章指出,君主能够"知度",就会"事省而国治"。反之,君主如果"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就会蔽塞重重,国破身亡。因此,文章主张,君主应该"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官使自司;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要做到这些,关键是"知性命"。文章还通过赵襄子任用胆胥己等事例,说明君主必须依靠贤人,知人善任,才能成就王霸之业。在任人问题上,君主应当避免"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等弊病。【注释】
①所执:指所应掌握的东西。
②一:一概。
③情谕:真情显露出来让人知道。谕,晓谕。
④见(xiàn):现,显露。
⑤淫学:指邪僻的学说。流说:流言,指无稽之谈。
⑥反:返回。
⑦雕:雕饰。素:质朴。
⑧蒙厚:敦厚。蒙,通"厖"。厚。
⑨易官:改换官职。
⑩爱恶;喜爱和憎恶。
朝:听朝。
植:树立,确立。
邪挠:邪曲。挠,曲。
曹:辈。
存:存在,在。
子华子:战国时期魏国人,思想属道家。
正性是喜:即"喜正性"。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正性"。
群众:众人。周:合。
四夷:指四方之国。
天符:上天的符命,天命,天道。
长:兴盛。
章:彰明,卓著。
自智:认为自己聪明。愚人:认为别人愚蠢。
请:请示,此指凡事都向君主请示。
诏:上告下,教导。
固:必然。穷:困,穷尽。
自多,自高自大。
重塞(chón gsè):双重的阻塞。道术穷为一塞,穷而自多为又一塞,所以说"重塞"。义"重塞"当叠,而今本误脱(依陈昌齐说)。
因而不为:依靠臣子做事,自己不亲自去做。
伐:当为"代"字之误(依王念孙说)。
官使自司:官府之事让官吏自己管理。
奈何:与下文的"若何"义同,如何,怎样。
及:赶上,达到。烛:照耀。
四荒:四方边远之地。
青丘:传说中的东方之国。
九阳:传说中的南方山名。奇肱:传说中的西方国名。
任登:赵襄子之臣。中牟: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
上计:古代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方法。战国时,官员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等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考核,叫做"上计"。
胆胥己:人名。胆(繁体作"膽")疑"瞻"字之误(依王念孙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中章、胥己",以为二人。
以:用,任用。
耳而未之目:意思是,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其为人如何。"耳"和"目"都用如动词。
故:故事,成例,老规矩。
已:止。
毕力:尽力。
绝:横渡。
释:舍弃,不用。
庖(páo)人:指伊尹。伊尹曾为庖厨之臣,所以这里称之为"庖人"。钓者:指吕尚。吕尚曾钓于兹水,所以称之为"钓者"。仇人:指管夷吾。他曾箭射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中钩,所以称之为"仇人"。仆虏:指百里奚。他曾被俘并当过陪嫁之臣,所以称之为"仆虏"。
阿:偏私。
訾(zī):估量。
小臣:指伊尹,他被汤任为小臣(官名)。
固:本来,当然。
干辛:桀之邪臣。
恶求:纣之谀臣。
唐鞅:宋康王之臣。
苏秦:战同时期东周人,字季子。他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想让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后乐毅率六国军队攻齐,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当:这里是射中的意思。
慎势【正文】
六曰:
失之乎数,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势,求之乎国,危。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权钧则不能相使①,势等则不能相并②,治乱齐则不能相正③。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④。
凡冠带之国⑤,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⑥,方三千里。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⑦,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⑧。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⑨。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众封建⑩,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义博利则无敌,无敌者安。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
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故曰以滕、费则劳,以邹、鲁则逸,以宋、郑则犹倍日而驰也,以齐、楚则举而加纲旃而已矣。所用弥大,所欲弥易。汤其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汤、武之贤,而犹藉知乎势,又况不及汤、武者乎?故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灭,以重使轻从,以轻使重凶。自此观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槃盂,铭篆著乎壶鉴,其势不厌尊,其实不厌多。多实尊势,贤士制之,以遇乱世,王犹尚少。
天下之民穷矣苦矣。民之穷苦弥甚,王者之弥易。凡王也者,穷苦之救也。水用舟,陆用车,涂用樏,沙用,山用樏,因其势也。因其势也者令行。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万乘令乎千乘易,以干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尝识及此,虽尧、舜不能。诸侯不欲臣于人,而不得已。其势不便,则奚以易臣?权轻重,审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势也。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有知小之愈于大、少之贤于多者,则知无敌矣。知无敌则似类嫌疑之道远矣。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矣,而不能亡。非不可亡也,以宋攻宋,奚时止矣?凡功之立也,贤不肖强弱治乱异也。
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谏于简公曰:"陈成常与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也。相攻唯固,则危上矣。愿君之去一人也。"简公曰:"非而细人所能识也。"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即简公于庙。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能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失其数,无其势,虽悔无听鞅也,与无悔同。是不知恃可恃,而恃不恃也。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应当重视和利用权势,阐发了早期法家慎到的重势思想。文章指出,"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王也者,势无敌也",认为君主能够进行统治,全凭着地位的尊贵与权势的威重。如果失去了这些,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至于君主应该怎样做才能"便其势"呢?文章主张,应该"权轻重,审大小,多建封";应该"定分",即确定君臣、妻妾、嫡庶的名分,不使僭越。这里表现的思想,是"势治"与"礼治"的合流。文章最后以齐简公"失其术,无其势"因而国危身亡为例,与篇首"失之乎势,求之乎国,危"相呼应,劝告君主要"恃可恃",从反面再次强调了权势的重要。【注释】
①钧:通"均"。
②并:兼并。
③齐:同。
④门:门径,途径。
⑤冠带之国:指文明开化的国家。冠带,戴帽子束带子,本指服制,引申为文明之称(当时边远地区的少数名族,服制与华夏异,故以为不开化)。
⑥象、译、狄鞮(tí):古代通译四方民族语言的官。通南方之语者曰"象",通北方之语者曰"译",通西方之语者曰"狄鞑"。
⑦国:指王畿,王城附近周围千里的地域。下文"方千里以为国"之"国"同。
⑧庙:宗庙,祖庙。古人很看重祖庙,所以要"择宫之中而立庙"。
⑨极:顶点,这里用如动词,指达到最高程度。治任:治理国家的担子。任,担子。
⑩众:多。封建:分封、建立诸侯国。
私:偏爱。
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三十年为一世,这里说"神农十七世有天下",只是传说而已。
弥:越。
海上:四海之上,指边远之处。
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这就是王者能够保全天下的原因。古代王者以天下为家,所以才这样说。
滕:小国,在今山东省滕县西南。费:鲁国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邹:古国名,本作"邾",亦称"邾娄",在今山东省邹县、济宁、金乡一带。邹、鲁比滕、费大,所以这里说"以邹、鲁则逸"。
倍日而驰:一天跑两天的路,即兼程之意,这里是极言其快速。宋、郑比邹、鲁大,所以这样说。
举而加纲旃(zhān):举纲纪加之于小国。这里是极言其易。旃,之,这里代小国。齐、楚最大,所以这样说。
(yī):汤为天子前的封国。
岐:古地名。周族古公亶父自豳迁于岐山下周原,后武王以此为基地灭商。
槃盂:都是古代盛水的器皿,以青铜铸成。
铭篆:铭文。鉴:古代照形的器具,青铜制成,形似盆,盛水于其中,用以照形。以上两句讲建立文功武业。周代铜器所铸铭文,内容多是记功的。
厌:足,满足。
涂:指泥泞的道路。(chǔn):古代用于泥泞路上的交通工具。
鸠(jiū):用于沙路的一种小车。
樏(léi):他书或作"欙",登山的用具。
畜人:指治理人。
家:指大夫之家,即大夫的采地食邑。
及:疑当作"反"(依毕沅说)。
奚以易臣:怎样改变当臣属的地位。奚,何。
贤:胜,超过。
嫌:近,与"似"义同。疑:通"拟"。相比拟,即僭越。下文几个"疑"字与此同。
适子:正妻所生之子。适,通"嫡"。庶孽:二者是同义词,都指庶子,即非正妻所生之子。
慎子: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法家代表人物,强调"势治"。其著作《慎子》早已亡佚,现存辑录七篇。
由未定:由于(兔子的归属)没有确定。由,由于。
屈:竭,尽。
顾:回头看。
庄王: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楚庄王围宋事在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
康王:楚康王,公元前559年—前545年在位。楚康王围宋事不载于史书。
声王:楚声王,公元前407年—前402年在位。楚声王围宋事亦不载于史书。
以宋攻宋:意思是,以一个像宋一样无德的国家(指楚国)去攻打宋国。
齐简公:公元前484年—前481年在位。诸御鞅:人名,齐简公臣。
陈成常:即陈成子(又称"田常"、"田成子"),名恒(又作"常"),春秋时齐国大臣。简公四年,他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专齐国政。按:"成"是谥号,此处不当如此称,当是衍文。宰子: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固:固执,执一不通。
而:你。细人:小人,浅陋之人。识:知道。
著象:指刻铸上人、物的图像。象,物像。
不二【正文】
七曰: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①,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②,孔子贵仁③,墨翟贵廉④,关尹贵清⑤,子列子贵虚⑥,陈骈贵齐⑦,阳生贵己⑧,孙膑贵势⑨,王廖贵先⑩,兒良贵后。
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集中统一的必要。"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这就是本篇的中心思想。文章列举了老耽等十位"天下之豪士"各自学说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力图兼采众长,以达到"齐万不同"的主张。这种主张无疑适应了秦统一大业的需要。【注释】
①群众人:即众人。
②老耽:即老聃、老子。他曾提出"以柔克刚"的主张,所以这里说他"贵柔"。
③孔子贵仁:孔子把"仁"看成最高品德,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仁者,无以尚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既不以"仁"自许,又不誉人以"仁",所以这里说他"贵仁"。
④墨翟贵廉:墨子主张"非乐"、"节用"、"节葬"等,并身体力行,一生过着清苦的生活,所以这里说他"贵廉"。廉,节俭。
⑤关尹:相传为春秋末期道家人物,曾为函谷关尹,故名"关尹"(一说姓尹名喜)。他主张"在已无居"、"其动若水,其静若镜",所以这里说他"贵清"。
⑥子列子:即列子、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人物。他说:"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所以这里说他"贵虚"。
⑦陈骈:即田骈,战国时期齐国人,彭蒙的学生,与慎到同为一派。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认为"万物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所以这里说他"贵齐"。
⑧阳生:即杨朱(阳通"杨"),战国初期魏国人。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所以这里说他"贵己"。
⑨孙膑: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齐国人,孙武的后代。认为"战胜而强之,故天下服矣",所以这里说他"贵势"。
⑩王廖:当为战国时期的兵家。他善将兵,战前仔细谋划,所以这里说他"贵先"。
兒(ní)良:当为战国时期的兵家。他善兵家权谋之学,注重战后认真总结,所以这里说他"贵后"。按:此处文意未完,其下当有脱文。
一:用如动词,统一。
必:当作"也"字,属上句(依孙锵鸣说)。
齐万不同:使众多不同的事物齐同。齐,用如使动,使……齐。
如出乎一穴:这是比喻说法,意思是说从一个起点出发。
速:敏捷。贯:贯通。习:熟习。
执一【正文】
八曰:
天地阴阳不革①,而成万物不同。目不失其明,而见白黑之殊。耳不失其聪②,而闻清浊之声③。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⑤。一则治,两则乱。今御骊马者⑥,使四人人操一策⑦,则不可以出于门闾者⑧,不一也。
楚王问为国于詹子⑨,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慈亲不能传于子,忠臣不能入于君⑩,唯有其材者为近之。
田骈以道术说齐,齐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齐国也,愿闻齐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愿王之自取齐国之政也。"骈犹浅言之也,博言之,岂独齐国之政哉?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
吴起谓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夫!"商文曰:"何谓也?"吴起曰:"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曰:"今日置质为臣,其主安重;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曰:"士马成列,马与人敌,人在马前,援桴一鼓,使三军之士乐死若生,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吴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则在吾上,命也夫事君!"商文曰:"善。子问我,我亦问子。世变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属之子乎,属之我乎?"吴起默然不对,少选,曰:"与子。"商文曰:"是吾所以加于子之上已!"吴起见其所以长,而不见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贤,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胜于西河,而困于王错,倾造大难,身不得死焉。
夫吴胜于齐,而不胜于越。齐胜于宋,而不胜于燕。故凡能全国完身者,其唯知长短赢绌之化邪!【解说】
所谓"执一",就是执守根本。本篇旨在论述君主必须"执一"的道理。文章说:"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这就是说,"执一"的目的是为了统一、集权,"执一"是实现大治的保证。那么,"一"是什么呢?文章以詹何对楚王、田骈说齐王为例,说明身、家、国、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这个本就是"身","为国之本,在于为身。"因此,"执一"就是要抓住治身这件事。文章结尾以吴起谓商文为例,说明"全国完身"的关键是要懂得"长短赢绌之化",指明了治身的方法。【注释】
①革:改变。
②聪:听力。
③清:指商音。浊:指宫音。
④正:主。
⑤抟:通"专"。
⑥骊马:并列驾车的马。古时一般以四马并驾一车。骊,并驾。
⑦策:马鞭。
⑧闾:街巷之门。
⑨为:治理。詹子:名何,当时的隐者。
⑩入:纳。
当:合活。
鸿:昌盛。
商文:魏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作"田文",与孟尝君同姓名。
贤:胜。
置质:义同"委质"。质,古代初次见人时所送的礼物。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贽"。古代臣子献礼物于君主,表示献身的意思。
安:乃,则。
玺:印玺,印章。
马与人敌,人在马前:义未详。据文意,似指士马成列将要发动进攻的具体情况。
桴(fú):鼓槌。鼓:击鼓。
不吾若:不如我。
命也夫事君:即"事君命也夫"的倒装句。
属:托付,委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嘱"。
少选:一会儿。
胜于西河:指吴起为魏夺取西河地。西河,地名,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一带。
困于王错:为王错所困。指文侯死后,王错向武侯讲吴起的坏话,吴起被迫逃到楚国。
倾造大难:不久遭遇大难。指吴起在楚国被旧贵族射死事。倾,通"顷",不久。造,遭到。
身不得死焉:自身不得善终。
吴胜于齐:指吴王夫差在艾陵打败齐国。
不胜于越:指吴工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
齐胜于宋:指齐湣王灭宋。
不胜于燕:指齐湣王被乐毅率六国兵打败。
全国完身:保住国家和自身不被灭亡。"全"和"完"都用如使动。
赢绌:如同说"伸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