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吕氏春秋

先识览第四

书名:吕氏春秋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831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00


先识览第四

  

  先识【正文】

  一曰: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①,古今一也。地从于城②,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③?得其要而已矣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⑤,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⑥。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⑦,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⑧,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⑨,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⑩。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璘、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舜肂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解说】

  《先识览》八篇,主要论述辨察事物的道理和方法,从知贤、任贤的角度阐发为君之道。本篇着重从反面论述了君主知贤任贤的重要,说明君主只有得到贤者的辅佐,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住城邑和土地的道理。

  文章指出:"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全文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展开论述的。文中列举的夏太史令终古"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归周"等事例都说明,有道者之所以"出亡",是由于他们的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到国家必亡的缘故。文章从反面论证了君主求贤的必要,并告诫君主要重视"有道者之言",要把"善听"作为治国的要务。【注释】

  ①去:离开。

  ②地从于城:意思是,城存则地存,城亡则地亡。

  ③足行其地:指亲自到那里去。说:劝说。

  ④要:关键。

  ⑤太史令:官职名。掌典册、祭祀、天文历算等。终古:人名。图法:图录和法典。

  ⑥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传说桀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三旬不理朝政。终古执其图法泣谏,桀下听,终古遂出奔商。如,到……去。

  ⑦穷:用如使动,使……困窘。

  ⑧守法之臣:指夏太史令终古。守法,掌管法典。

  ⑨内史:官职名。掌著作简册、策命官爵等。向挚:人名。

  ⑩之:到……去。

  沈于酒德:沉湎在饮酒之中。沈,溺于所好。酒德,以酗酒为德,指酒后昏乱。

  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爰:乃。姑:妇女,指宠妃。息:小儿,这里指男宠。

  妲(dá)己:纣的宠妃。

  方:法则,原则。

  法式:法度,法则。

  杀三不辜:指剖比干之心,折材士之股,刳(kū)孕妇而观其胞胎。不辜,无罪的人。

  周国:周的国都。

  屠黍:晋幽公的太史。

  周威公:战国时小国西周国君。焉:之,代屠黍。

  比(bì):近来。

  天妖:不吉祥的天象。妖,不祥的征兆。

  不当:指不合度次。

  曰:主语是晋公。

  是何能为:这能怎么样?意思是没有关系。

  晋果亡:这里指晋幽公遇乱而死。

  中山:春秋时白狄别支鲜虞族建立的国家,战国时改称中山,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偏西一带。

  人之义:指人伦。

  切(qiè)倚:耳鬓厮磨,互相偎依。形容十分亲昵。他书或作"切踦"。切,贴近。倚,依。

  固:坚持,持续。

  中山果亡:指为魏文侯所灭。

  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

  义莳、田邑:都是当时的贤人。

  史、赵骈:都是当时的正直之人。

  物:事。

  其:表委婉的语气词,有"大概"、"恐怕"的意思。

  曰:主语是屠黍,下文是进一步论述,故又用一"曰"字。

  极言:尽言,敢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

  薨(hōng):古代专指诸侯死。

  肂(sì):暂殡,把棺柩暂时埋在地中待以后安葬。

  周乃分为二:周威公死后,小国西周分裂为西周、东周二小国。

  饕餮(tāo tiè):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钟鼎彝器上常铸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报更:报偿。这句的意思是说,"周鼎著饕餮"寓告诫之义,象征残害人者立刻得到报应,正如饕餮食人,尚未及咽,其身已残亡。

  白圭;魏人。中山:指赵武灵王所灭的中山,与上文中山当属二国。

  齐王:指齐涽王。

  之:此。

  所学:等于说"所闻"。

  必:相信。

  无幸:无可幸免。

  五割而与赵:指中山国五次割地给赵国。

  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指齐涽王率领齐国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以燕国为首的五国军队的进攻。距,通"拒"。抵御。

  所以存:用以使自己生存的东西,指上文的信、名、亲、财、功。

  造:至,到。

  观世【正文】

  二曰:

  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①。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②;累世而有一圣人③,继踵也④。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⑤?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故王者不四⑥,霸者不六⑦,亡国相望,囚主相及⑧。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余⑨,服国八百余,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⑩。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于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而已动,达乎性命之情也。【解说】

  本篇阐明君主必须求贤的道理。文章指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极其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根本原因。因此,君主必须致力于访求有道之士,"得士则无此之患"。"得士"的关键在于君主要了解他们,使贤者居上位。只有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文章以晏子救人于厄为例,具体说明对待贤士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文章最后举列子谢绝子阳之粟一例,意在赞扬有道之士的"先识",赞扬他们能够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晓"性命之情",这与上篇"先识"之意是相通的。【注释】

  ①国:疑当作"固"(依王念孙说)。

  ②比肩:并肩,肩靠着肩。

  ③累世:连续数代。

  ④继踵:接踵,脚挨着脚。这句极言有道之士稀有难遇。如果纵横千里有一贤士,就可称得上是贤士"比肩"了;如果接连几代出一圣人,就可称得上圣人"继踵"了。

  ⑤奚:何。由:从。

  ⑥王者不四:称王的君主没有出现四个。这是对"三王"而言。

  ⑦霸者下六:称霸的诸侯没有出现六个。这是对春秋"五霸"而言。

  ⑧囚主相及: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一个。

  ⑨封;指分封诸侯。

  ⑩尝:曾经。

  巍巍焉;高峻的样子。焉,词尾。

  累:牵累。

  刬(chǎn):铲除,消灭。

  休息:停止。

  而佞进:疑当在上文"贤者在下"之下(依王念孙说)。佞,奸佞小人。进,受到举用。

  滋泉:水名。疑即今陕西渭水。

  齐民:平民。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反裘:翻穿皮衣。古人穿皮衣一般是毛朝外,这里的"反裘"指毛朝里穿、为的是爱惜毛。刍(chú):喂牲口的草。涂:道路。

  齐人累之:大意是,给齐人为奴。累,通"缧"。本指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越石父(fú):人名。

  遽:立刻。骖:驾车时辕马两旁的马。

  舍:馆舍,招待宾客的地方。

  绝:断绝交情。

  未:未可。

  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己"是"知"的宾语。下句"己知",即知己之意。

  向:刚才。

  察实者不留声:考察人的功实,不留意人的名声。留,留意,这里有察的意思。

  讥:察,查问。辞:言辞。

  辞:谢罪。弃:被动用法,被拒绝。

  客:指上宾。

  德:用如动词,自认为有德。

  厄:困境。

  令功:据《晏子春秋》、《新序》当作"全功"。

  子列子:即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人,道家人物。子,"夫子"之意,冠于列子之前,是对列子的尊称。

  子阳:郑相。

  无乃……乎:表揣测的习惯说法,相当于"恐怕……吧"。

  秉:古量名,十六斛为一秉。

  再拜:一拜而又拜,表示恭敬的礼节。

  望:怨。拊心:手拍胸膛,表示气愤。

  过:访,探望。

  已而:不久,表示时间短暂。

  有:通"又"。

  死无道:为无道之人而死。

  先见其化:事先预见到事情的发展变化。

  已:通"以"。动:采取相应的行动,指谢绝子阳的馈赠。

  知接【正文】

  三曰:

  人之目,以照见之也①,以瞑则与不见②,同③。其所以为照、所以为瞑异④。瞑士未尝照⑤,故未尝见。暝者目无由接也⑥,无由接而言见,⑦。智亦然。其所以接智、所以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异。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所能接近而告之以远,奚由相得⑧?无由相得,说者虽工⑨,不能喻矣⑩。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无由接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由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解说】

  "知接"是智力所及的意思。本篇就是论述智力所及与知贤的道理的。文章指出,人的才智彼此有差别,聪明的人能够预见未来,愚笨的人却不能。凡国家灭亡,并非国家没有智士,没有贤人,而是由于君主智力不及,无法接触、了解他们的缘故。君主智力不及,却反而"自以为智",像这样,‘’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如果能够"自知弗智",举用贤人,采纳忠言,就不会有"亡国"、"危君"了。文章以管仲有疾,桓公去探望一例赞扬了管仲"先见其化"的远见,指出桓公正是由于智力不及,却又自以为智,"不卒听管仲之言",终于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注释】

  ①照:昭,明亮。

  ②瞑:闭着眼睛。这里是失明的意思。与:疑是衍文(依陶鸿庆说)。

  ③同:指看见或看不见眼睛都是相同的。

  ④其所以为照、所以为瞑异:大意是,其接触外物,或明亮、或失明则是不同的。

  ⑤暝士:即下文"暝者",指失明的人。

  ⑥无由接:没有办法接触外物。

  ⑦:同"谎",诬妄,欺骗。

  ⑧奚由:何由。

  ⑨工:指善辩。

  ⑩喻:用如使动,使……明白。

  暴(pù ):晒。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布:麻布。

  为:这里是织的意思。莽莽:长大的样子。

  孰:何。壤壤:纷乱的样子。

  仲父: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病:病重。病危。

  鄙人:乡野之人。

  居者:指家居之人。载:车载之物。

  埋:指埋藏之物。管仲引此俗谚意在说明,自己病危将死,不能再考虑其他无关的事情了。

  远行:指死。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无:通"毋"。

  常之巫:巫者。他书或作"堂巫"。启方:卫国的公子,在齐国做官,齐桓公的宠臣之一。他书或作"开方"。

  慊(qiè):惬意,满足。这里用如使动。

  忍:狠心。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式,"其子"是"忍"的宾语,"之"复指前置的宾语。下文"其身之忍"、"其父之忍"句式与此句同。

  何有于君:对您又能怎么样呢。

  宫:阉割。

  苛病:指鬼降给人的疾病。

  失:指精神失其守。

  任:听凭。

  肃:整饬。

  尽:指尽可听从。

  反:返,用如使动,让……回来。

  矫:假称,假托。

  垣:墙。

  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社,把社内人名登录在册,称之书社。下卫:降卫。

  涕:泪。

  袂(mèi):衣袖。绝:气绝身亡。寿宫:宫中寝室。

  虫:尸虫。

  杨门:当是门名(依高诱说)。

  三月不葬:据《史记·齐世家》、《左传》记载,当作"三月不殡,九月不葬"。殡,停枢。

  轻难(nàn):轻视灾难。

  固:通"故"。却:弃,不采纳。

  所尊贵:指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等宠臣。

  悔过【正文】

  四曰:

  穴深寻①,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②。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③。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故箕子穷于商④,范蠡流乎江⑤。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⑥,蹇叔谏曰⑦:"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与力之盛至⑧,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⑨,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⑩。"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女死,不于南方之岸,必于北方之岸,为吾尸女之易。"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师行过周,王孙满要门而窥之,曰:"呜呼!是师必有疵。若无疵,吾不复言道矣。夫秦非他,周室之建国也。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为天子礼。今袀服回建,左不轼,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力则多矣,然而寡礼,安得无疵?"师过周而东。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对曰:"寡君之无使也,使其三臣丙也、术也、视也于东边候之道,过,是以迷惑,陷入大国之地。"不敢固辞,再拜稽首受之。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襄公不得已而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

  缪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于众曰:"天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于此患。"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解说】

  本篇侧重论述"智亦有所不至"的危害。文章指出,智力不及,"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秦穆公就是这样。他不采纳蹇叔之谏,以至全军覆没,三帅被俘,这完全是由于智力不及造成的。所以,文章在结尾说,"不至之为害大矣"。文章在记述秦晋殽之战的经过时,表现了蹇叔的远见、郑商人弦高的机智。王孙满根据秦军"寡礼"断定秦军必遭挫折的一段插曲无疑也反映了作者尚礼的儒家思想。本篇以"悔过"为题,意在说明:君主尽管智力不及,依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在于能够悔过自新。秦穆公终成霸业便是一个明证。【注释】

  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②极:用如动词,这里是探到底的意思。

  ③不至:达不到。

  ④箕子穷于商:指箕子被商纣囚禁。箕子,商纣叔伯父,封国于箕,故称箕子。商纣暴虐,箕子谏不听,于是披发佯狂为奴,被纣囚禁。穷,困窘。

  ⑤范蠡流乎江:据《国语·越语下》记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轻舟以浮于五湖"。流,浮。

  ⑥秦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缪,通"穆"。

  ⑦蹇(jiān)叔:秦穆公时任上大夫。

  ⑧(qiáo):壮盛。

  ⑨绝:横穿,穿越。

  ⑩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重:深。图:谋,考虑。

  申、视:蹇叔二子名。

  遏:这里是阻击的意思。殽(xiáo又音yáo):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岸:山崖。

  为吾尸女之易:意思是,为的是让我给你们收尸容易识别。尸,用如动词,给……收尸。女,你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汝"。

  让:责备。

  哭吾师:给我的军队哭丧。

  比:及,等到。反:返回。

  周:指西周的东都,即王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

  王孙满:周大夫。要:通"(yuè)"。闭门上闩(依马叙伦说)。

  有疵:这里是遭到挫败的意思。

  他:其他的,别的。

  建国:所封建的诸侯国。

  橐(tuó)甲:把铠甲装在口袋里。橐,口袋,用如动词。

  左右:春秋时作战,一般兵车乘甲士三人,驭者居中。左右指驭者两旁的甲士。

  袀(jūn)服:即"均服",指军服上下颜色没有区别。袀,通"均"。上下同色。回建:指车上建置混乱。回,违背。建,兵车上的建置。

  左不轼:指居于兵车左侧的将士不凭轼致敬。轼,车前横木。用如动词,扶轼。

  右:车右,骖乘。超乘:跃上战车。这是一种无礼的举动。

  弦高、奚施:郑国二商人名。市:做买卖。

  矫:假称,假托。劳:慰劳。

  寡君: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大国:对别国的尊敬说法,这里指秦国。

  日:每日。与:通"豫"(依高亨说)。乐。

  罢弊:通"疲敝"。羸弱疲困。糗(qiǔ)粮:干粮。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匮(kuì):缺乏。

  膳:用如动词,作为膳食。

  寡君之无使也:我们的国君没有可派遣的人。这是客气话。

  丙:白乙丙。术:西乞术。视:孟明视。三人是这次战争中秦军的主帅。候:视

察。:通"晋"、"鄑"。晋国。

  过:超过。这里是走过了的意思。

  稽(qǐ)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整个过程较缓慢。

  数(shuò):多次。

  先轸(zhěn):晋国的执政大臣,食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襄公: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名欢,公元前627年—前621年在位。

  吊: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哀悼、慰问。

  死吾君:意思是,背弃了我们死去的君主。弱:用如意动。这里有欺侮的意思。

  素服:穿上丧服。庙临(lìn):到祖庙中将此事哭告祖先。临,哭。

  为:帮助。

  不信:指不相信蹇叔之言。

  乐成【正文】

  五曰:

  大智不形①,大器晚成②,大音希声③。

  禹之决江水也④,民聚瓦砾⑤。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⑥,而可以乐成功⑦。

  孔子始用于鲁,鲁人鹥诵之曰⑧:"麛裘而⑨,投之无戾⑩。而麛裘,投之无邮。"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訿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夫开善岂易哉!故听无事治。事治之立也,人主贤也。

  魏攻中山,乐羊将。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文侯知之,命主书曰:"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主书举两箧以进。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箧哉?一寸而亡矣。文侯,贤主也,而犹若此,又况于中主邪?中主之患,不能勿为,而不可与莫为。凡举无易之事,气志视听动作无非是者,人臣巳孰敢以非是邪疑为哉?皆壹于为,则无败事矣。此汤、武之所以大立功于夏、商,而句践之所以能报其雠也。以小弱皆壹于为而犹若此,又况于以强大乎!

  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兴而对曰:"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王曰:"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弗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魏王无以应之。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虽死借,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使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使民知可与不可,则无所用矣。贤主忠臣,不能导愚教陋,则名不冠后、实不及世矣。史起非不知化也,以忠于主也。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功之难立也,其必由汹汹邪!国之残亡,亦犹此也。故讻讻之中。不可不味也。中主以之讻讻也止善,贤主以之讻讻也立功。【解说】

  本篇宣扬了"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的观点(《商君书》中即有"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之语),并夸大了贤主忠臣在事业成功上的决定作用。文章列举的禹决江水、孔子用于鲁、子产治郑、魏攻中山、史起治邺等事例都是为论证这一思想服务的。这一思想反映了作者藐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注释】

  ①形:用如动词,表现出来。

  ②大器晚成:本指大材须积久始能成器。后多用以指人成就较晚。

  ③大音希声:最大的乐声反而听不出音响。希,稀少。以上二句见《老子》第四十一章。

  ④决:疏导。

  ⑤聚瓦砾:堆集瓦石加以阻挡。

  ⑥虑化举始:商讨改变现状,进行创业开拓。

  ⑦以:与。

  ⑧鹥(yi):通"繄"(依孙诒让说)。句中语气词。诵:这里是怨谤、讽诵的意思。

  ⑨麛(mì)裘而(bì):穿着鹿皮衣和蔽膝。麛,小鹿。,朝服的蔽膝。按:古代麛裘为常服,为朝贺之服,二者不得共用。

  ⑩投:弃。戾:罪。

  邮:通"尤"。罪。

  涂:道路。这二句是说民知礼义。

  举:拾取。

  逾:通"喻"。知晓。

  子产:郑大夫,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

  封:田界。洫:水沟。

  都鄙有服:城邑、鄙野各有规定的服色。都,与"鄙"对文,泛指城邑。

  田畴:土地。

  赋:收取赋税。

  贮:古代一种财务税(依杨宽说,见《古史新探》)。

  其:句中语气词。与(yù):帮助。

  殖:繁殖。这里指增加产量。

  嗣:继承。

  郑简:郑简公,名嘉,春秋时郑国国君。鲁哀:鲁哀公,名蒋,春秋时鲁国国君。这两位君主分别是子产、孔子的国君。按:《左传》记载,孔子仕于鲁定公,死于哀公时。訿(zǐ):也作"訾",毁谤,非议。

  罪施:被治罪。

  安:习惯。

  开:始。

  听无事治:意思是,听信愚民之言,任何事情都办不好。

  乐羊:魏人,为魏文侯将。

  报:禀告。文侯:魏文侯,名斯,战国初期魏国国君。

  贵功:这里是夸功的意思。

  主书:主管文书的官吏。

  箧(qiè):箱子一类的东西。

  难(nàn):责难。

  还(xuàn)走:转身退下几步,表示恭敬惶恐。

  论士:议论的人。殆:危害。几,近。

  一寸:极言书信之少之短。

  莫为:疑作"莫易"(依陶鸿庆说),不中途改变。

  举,行。无易:不中途改变。

  是:认为正确。

  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为哉:大意是,臣下谁还敢认为不对而横加怀疑呢?"非是邪疑"是"以"的宾语。邪,歪曲。

  壹:专一。

  小弱:指汤、武、勾践。汤、武封地仅方百里,勾践臣事吴王夫差,故称小弱。

  魏襄王;名嗣,战国时魏国国君。

  酣:喝酒暍得正畅快。

  史起:魏襄王之臣。兴:起,站起来。

  或:有的。

  西门豹:姓西门,名豹,魏文侯时曾为邺令。让人民开水渠,引漳水灌溉农田。

  行田:分配土地给人耕种。

  邺:魏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弗知用:史起之言与史书所载不同。《史记·河渠书》:"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后汉书·安帝纪》:"初元二年,修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田。"《水经注·浊漳水》:"豹引漳以溉邺。"

  死:其宾语"臣"涉下文省略。

  藉(jí):践踏,欺凌。

  遂:完成:

  圣令:贤令。

  时:通"是"。此。

  终古:久远,自古以来。斥卤:盐碱地。他书或作"舄(xi)卤"、"潟(xì)卤"。斥,指地咸卤。

  无所用:没有任用贤人的必要。

  导愚教陋:教导愚笨、鄙陋的人。

  讻讻(xiōn gxiōng):喧闹声。

  察微【正文】

  六曰: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①,若白垩之与黑漆②,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③。如可知,如可不知④;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⑤,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⑥。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⑦。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⑧,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⑨。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⑩。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于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齧。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郑公于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偏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于侯而卒犹远。【解说】

  本篇阐发了察微知著的道理。文章指出:"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全文就是围绕这一观点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加以论证的。文章举例赞扬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指出智士贤者应该处心积虑,考察事物的端倪,见微知著,防患于末然。文章还列举了吴楚卑梁之争、宋华元飨士而忘其御、鲁昭公听伤而不辨其义三则事例,说明小处不察,必酿成大患,以历史教训为借鉴,从反面强调了察微的重要。【注释】

  ①使:假使。

  ②白垩(è):白色的土。

  ③且:等于说"而"。

  ④可不:当作"不可"(依毕沅说)。下句同。

  ⑤愁虑:等于说"积虑"。愁,通"揫"。聚的意思(依王引之说)。

  ⑥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管叔、蔡叔为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分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和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武王死,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不服,和武庚(纣王之子)一起叛乱,东夷八国附从,不听正命。

  ⑦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用以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⑧臣:男奴仆。妾:女奴仆。

  ⑨府:收藏钱财的地方。这里指公家府库。

  ⑩赐: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拜:谢。

  观化远:指对事情的发展变化有远见。

  卑梁:《史记》称是吴边邑,与本文记载不同。

  桑:用如动词,采桑。

  子:指上文"处女"。古代男孩女孩都可称"子"。让:责备。

  卑梁公:卑梁邑的守邑大夫。楚僭称王,故守邑大夫都称公。

  夷昧:他书或作"馀昧"、"馀眛"。春秋时吴国国君,吴王寿梦之子,公元前530年—前527年在位。

  夷:平。

  隆:通"哄(hòng)"。相斗(依孙诒让说)。

  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据《史记》、《吴越春秋》)。鸡父:古地名,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

  潘子臣、小帷子:都是楚国大夫。陈夏齧(niè):陈国大夫夏齧。鸡父之战,陈助楚,故其大夫为吴所擒。按:据《左传》记载,鸡父之战,吴获陈夏齧在鲁昭公二十三年;吴太子终累获潘子臣、小惟(又作"帷")子在鲁定公六年。与本文所记不同。

  反:复。郢:楚国国都。

  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本文言"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与《左传》所载不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楚太子建之母(按:即荆平王之夫人)在,召吴人而启之。冬十月甲申,吴太子诸樊入,取楚夫人与其宝器以归。"

  《孝经》曰:下引文见今《孝经·诸侯章》。

  归生:春秋时郑国大夫,字子家。

  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文公、共公、平公三君。大棘:宋邑。故址在今河南柘城县西北。

  羊斟:宋人,华元的驭手,后奔鲁。御:驾车。

  与(yù):参与,在其中。

  制:这里是控制、掌握的意思。

  败绩:大败。

  弩机:弩牙,弩上发箭的装置。弩,古代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弓。米:指一个米粒的长度。

  悉:全,都。偏:通"遍"。

  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此指季平子。郈(hòu)氏:鲁国公室。此指郈昭伯。

  介:甲,用如动词,给……披上甲。

  为之金距:给鸡套上金属爪。之,代鸡。距,鸡爪。

  宫:室。

  益其宅:扩大自己的住宅。

  伤:诋毁。

  禘(dì):古代祭名。襄公:昭公之父。

  二人:当为"二八"之误(依毕沅校说)。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蹈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故《论语·八佾》说季氏"八佾舞于庭"。

  无上:目无君主。

  审:详察。

  仲孙氏、叔孙氏:都是鲁国的贵族,与季孙氏同族。

  起甲:发兵。甲,甲士。

  隅:墙角。

  干侯:晋邑,在今河北成安县东南。

  辩:通"辨"。分辨。

  三季:指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同恶(wù):所厌恶的相同。这里指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厌恶昭公。

  权:衡量。

  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大意是,昭公与一国为敌,在国内就该被杀,今得以死在干侯,还算是有幸死得远了呢。

  去宥【正文】

  七曰:

  东方之墨者谢子①,将西见秦惠王②。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③。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④,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⑤,以取少主也⑥。"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⑦,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⑧,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⑨。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⑩,犹不得所谓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饰鬼以人、罪杀不辜,群臣扰乱、国几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已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认识问题的方法。所谓"去宥",是说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去掉主观偏见。文章列举了秦惠王问唐姑果、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邻父有与人邻者、齐人有欲得金者四例,指出:"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论证了"凡人必别宥然后知"这一中心论点。本篇与《去尤》篇意旨相同。【注释】

  ①谢子:姓谢,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他书或作"射子"。

  ②秦惠王:即秦惠文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名驷,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

  ③唐姑果:秦国的墨家人物。他书或作"唐姑"、"唐姑梁"。

  ④贤:胜过,超过。

  ⑤奋于说:竭力游说。

  ⑥取少主:取得少主的欢心。少主,指惠王的太子。

  ⑦说:喜悦。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

  ⑧为之悫(què):认为他忠厚老实。为,通"谓"。下句"为"与此同。悫,诚实,忠厚。

  ⑨所以为听:指听言的目的。

  ⑩弊:疲惫。

  所谓:指宾客言谈的宗旨。

  史定:秦史官,名定。行其邪:即指下文的"饰鬼以人、罪杀不辜"。

  荊威王:即楚威王,名熊商。公元前339年—前329年在位。书:指古代文献典籍。沈尹华:威王之臣。

  照釐(xì):当是威王之臣。

  制:成法,法制。

  中谢;官职名,侍奉帝王的近臣。

  细人:小人,指地位卑贱的人。

  术:道术,方法。

  文学之士,研习、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

  怒:用加使动,激怒的意思。

  除路:扫清仕进之路。

  雍却:指贤人的仕进之路被阻塞。

  激矢:这里指奋力向后引箭。

  激水则旱:阻遏水流,水势就猛。旱,通"悍"。猛。

  邻父:当涉下文而衍。

  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宥:通"囿"。局限,闭塞。

  被(pī):这里是穿戴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披"。

  鬻(yù):卖。

  攫:本指鸟用爪疾取,引申为抓取。

  搏:抓住。

  吏,当是涉上文而衍(依孙人和说)。

  殊:极,很。这里有根本的意思。

  天:指身。

  正名【正文】

  八曰:

  名正则治①名丧则乱②。使名丧者,淫说也③。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④。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⑤,足以喻治之所悖、乱之所由起而已矣⑥,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

  凡乱者,刑名不当也⑦。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⑧,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⑨,所为善而从邪辟⑩,所谓可从悖逆也。是刑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齐湣王是以。知说士,而不知所谓士也。故尹文问其故,而王无以应。此公玉丹之所以见信、而卓齿之所以见任也。任卓齿而信公玉丹,岂非以自雠邪"?

  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尹文曰:"愿闻何谓士。"王未有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尹文曰:"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否。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未失其所以为士一,而王以为臣,失其所以为士一,而王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而恶民之难治,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未至然乎!"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以为臣不以为臣者,罪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齐王无以应。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谷,如卫。齐,周室之孟侯也,太公之所以老也。桓公尝以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审也。【解说】

  本篇论述名与实的关系。文章开始就说,"名正则治,名丧则乱",指出"正名"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名与实的关系上,文章主张要名实相符。需要指出的是,本篇的"正名"说与孔丘的"正名"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孔丘提倡的"正名"是要以周礼为尺度,去纠正他认为不正常的社会秩序;而本篇的"正名"则是与下篇的"审分"相联系的,是要"按其实而审其名",即依照客观实际来审察名分。前者是循名求实,后者是按实求名。在哲学上,按实求名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

  文章中尹文说齐湣王一大段,以论"士"为题,宣扬了宋、尹学派"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的主张。【注释】

  ①名:与"形"、"实"相对,指名称或名分。

  ②名丧:指名分不正。

  ③淫说:浮夸失实的言辞。

  ④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把不可说成可,把不是这样说成这样,把不对说成对,把不错说成错。第一个"可"、"然"、"是"、"非"都用如意动。

  ⑤亢:实。

  ⑥悖:通"勃"。兴盛。

  ⑦刑:通"形"。形体。这里有实际的意思。

  ⑧犹若:犹然,仍然。

  ⑨从:当作"徒"(依王念孙说)。下面两句中的"从"也当作"徒"。

  ⑩为:通"谓"。

  贤不肖:以不肖为贤。贤,用如意动。下文"善邪辟"、"可悖逆"与此句结构同。"善"、"可"用如意动。

  是以:就是这样。是,这样。以,通"已",句末语气词。

  尹文:战国时齐人,其学说与黄、老、申、韩之学相近。今本《尹文子》为后人依托之作。

  公玉丹:齐湣王之臣,其事可参见《审己》。见:表被动。卓齿:楚人,在齐国做官,齐湣王之臣。他书或作"淖齿"。

  自雠:湣王宠信公玉丹、卓齿,行无道,后被卓齿所杀,所以这里说他"自雠"。雠,树立仇敌。

  悌(tì):敬爱兄长。

  已: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确定。

  若:此,如此。

  庙朝:古代帝王、诸侯皆有三朝,即外朝、中朝、内朝。宗庙在中朝之左,聘享、命官等事都在这里进行,与朝廷出政令并重,故合称庙朝。这里是广庭大众的意思。

  大夫:当作"夫士"(依许维遹说)。

  而王以为臣,失其所以为士一:这十二个字当是衍文(依陈昌齐说)。

  下吏:实指齐湣王,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使:假设。信:真的,确实。

  意者:抑或,或许。

  说:解说,道理。

  之:往。谷:齐邑。

  如:往。

  孟侯,渚侯之长。按:这里就齐始封而言。

  太公:即太公望。老:养老。这里是得以寿终的意思。

  辩:通"辨"。辨别。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吕氏春秋》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