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吕氏春秋

审应览第六

书名:吕氏春秋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842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00


审应览第六

  

  审应【正文】

  一曰:

  人主出声应容①,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②,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生之所执其要矣③。

  孔思请行④,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⑤?"孔思对曰:"盖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⑥。"鲁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违不肖⑦,过不肖⑧,而自以为能论天下之主乎?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去骇从不骇,未可知也。去骇从骇,则鸟何为举矣?"孔思之对鲁君也,亦过矣。

  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曰⑨:"夫郑乃韩氏亡之也⑩,愿君之封其后也。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君若封之,则大名。"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请往对之。"公子食我至于魏,见魏王,曰:"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后,弊邑不敢当也。弊邑为大国所患。昔出公之后声氏为晋公,拘于铜鞮,大国弗怜也,而使弊邑存亡继绝,弊邑不敢当也。"魏王惭曰:"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请勿复言。"是举不义以行不义也。魏王虽无以应,韩之为不义,愈益厚也。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

  魏昭王问于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后知其圣也,是市人之知舜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卫嗣君欲重税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听必反诸己,审则令无不听矣。国久则固,固则难亡。今虞、夏、殷、周无存者,皆不知反诸己也。

  公子沓相周,申向说之而战。公子沓訾之曰:"申子说我而战,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则不肖,虽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见老者而使之战,请问孰病哉?"公子沓无以应。战者,不习也;使人战者,严驵也。意者恭节而人犹战,任不在贵者矣。故人虽时有自失者,犹无以易恭节。自失不足以难,以严驵则可。【解说】

  《审应览》八篇,主旨在于劝说君主应该重言慎言,反对淫辞辩说。

  本篇论述君主应当详察自己的应对举止。文章列举了鲁君问孔思、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魏昭王问田诎等六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章指出,这些君主由于不审"出声应容",所以言语失当,而对于那些饰非遂过之言则无从辨察。文章主张,在应对时,君主不该先开口,而应"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这样,说者就"不敢妄言",君主就能抓住根本了。作者认为,后三例中公孙龙、薄疑等的应对是得当的。这三例意在说明,君主言谈应对时要反躬自求,这是详察自己音容举止的正确方法。【注释】

  ①出声:说话。应容:脸上做出反应。

  ②以其出为之入:根据他外在的表现考察他的内心。

  ③执:掌握。要:根本。

  ④孔思: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

  ⑤焉之:到哪里去。焉,何。

  ⑥举:这里是起飞的意思。

  ⑦违:离开。

  ⑧过:往。

  ⑨魏惠上:公元前369年—前319年在位。韩昭侯:《任数》篇作"韩昭釐侯"。此处与《史记》同。

  ⑩郑乃韩氏亡之也:郑国是被韩哀侯(韩昭侯的祖父)灭亡的,所以这里这样说。

  存亡继绝:使被灭亡的国家得以存在,使被灭绝的诸侯得以延续。

  大名:使名声显扬。大,用如使动。

  公子食我:人名。

  大国:对别国的尊称。弊邑: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家。弊,通"敝"。

  出公:晋出公,公元前474年—前452年在位,为智伯及韩、赵、魏四卿所攻,出奔齐,死于途中。声氏:疑即静公(孙诒让说)。静公名俱酒,出公五世孙,立二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静公迁为家人。

  铜鞮(tí):地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

  举不义以行不义:大意是,举出别国的不义行为(指魏不救声氏)来为自己行不义(指韩不封郑之后)辩解。

  适:正好。饰非遂过:文过饰非的意思。遂,成。

  魏昭王:公元前295年—前277年在位。田诎:魏昭王臣。

  在东宫之时:指当太子时。东宫,太子所居,故用以指称太子。

  诸:之。

  举:提出,说出。

  于:乎。

  市人:指市井流俗之人。

  有非其有:享有不是自己应该享有的声誉,这里指尧之知舜而言。

  田诎不察:指田诎在对答时没有详察昭王之意,偷换概念,曲为之说。

  赵惠王:《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俱作"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前266年在位。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属名家。

  偃兵:停止战争。偃,止息。

  蔺、离石:二县名,原属赵,后被秦夺去。其地在今山西省西部。

  缟素布总:指丧国之服。缟素,白色的丧服。布总,以布束发,是古人服丧时的一种装束。

  所:是,此。

  慢易:轻慢。

  阿党:阿私,偏袒一方。令:善,好。

  重税:加重赋税。

  薄疑:卫嗣君之臣。

  奚择:有什么区别。奚,何。择,区别。

  知:晓得,这里是得到的意思。

  虞:即有虞氏,古部落名,其首领舜继尧而为帝,故又称虞舜。

  公子沓:人名。

  申向:周人。战:战栗,恐惧。

  訾(zǐ):毁谤非议。

  病:瑕疵,过失。

  严驵:严厉骄横。驵,通"怚(jù)"。骄。

  以严驵则可:"以严驵则可以难"的意思。

  重言【正文】

  二曰: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①,天子也,即位,谅闇三年不言②。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③,余唯恐言之不类也④,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⑤,援梧叶以为珪⑥,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⑦。

  荆庄王立三年⑧,不听而好⑨。成公贾入谏⑩,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也。"王曰:"胡不设不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公之谓邪!成公贾之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蹠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绖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解说】

  本篇论述君主说话应该慎重。文章列举了殷高宗居丧三年不言、周成王桐叶封弟以及荆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故事,说明"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只有"重言",才能做到言语不失误。

  文章结尾举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的例子,由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引出"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观点,这与本篇主旨关系不大,而与下篇《精谕》相通。【注释】

  ①高宗:殷王小乙(盘庚之弟)之子武丁,德义高厚,殷人尊之为"高宗"。

  ②谅闇(ān):或作"谅阴"、"亮阴"等,指帝王居丧。

  ③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正四方:使四方正。

  ④类:善。

  ⑤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唐叔虞:成王之弟,封于唐(即后来的晋),故称"唐叔虞"。燕居:退朝而居,闲居。

  ⑥珪:也作"圭",古玉名,诸侯用为守邑符信。

  ⑦有:通"又"。辅王室之固:古代诸侯乃天子屏障,叔虞封于晋,可藩屏周王室,使之巩固,所以这里这样说。

  ⑧荆庄王:即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

  ⑨听:指听朝,听政。(yǐn):隐语。

  ⑩成公贾:楚庄王之臣。

  设:施,行,这里有讲隐语之意。

  射:猜度,揣测。

  下引诗句见《诗经·邶风·旄臣》,原诗作:"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有以:有原因。以,原因。

  处:居,安居。有与:义同"有以"。

  吴国为墟:吴国成为丘墟,指吴国被越国灭亡。

  莒(jǔ):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战国初期为楚所灭,后属齐,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圣人:此处指聪明睿智之人。

  蹠(zhí):当指可以用足踏的耒。蹠,蹈,踏。,字书无考,疑为"枱"(sì)之异文(依孙诒让说)。枱,古代翻工农具上的木柄。

  宾者:即傧相,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延:引,领。

  分级而立:分别在左右台阶上站定。古礼,主客不同阶。

  意:猜测,揣度。

  显然:欢乐的样子。

  湫(qiū)然:清冷的样子。

  衰绖(cuī dié):指丧服。衰,丧衣,以麻布制成。绖,围在头上、缠在腰间的散麻绳。

  艴(bó)然:恼怒的样子。矜:奋,挥动。

  呿(qū):张口。唫(jin):闭口。

  所言者"莒"也:所说的是"莒"啊。"莒"字上古是开口字,所以说此字时口形是"呿而不睑"。

  詹何:道家人物。《韩非子·解老》说他在室内闻牛鸣而知牛的颜色。田子方:战国时人,学于子贡,崇尚礼义。老耽:即老聃,老子。

  精谕【正文】

  三曰:

  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①。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后左右尽蜻也,终日玩之而不去②。其父告之曰:"闻蜻皆从女居③,取而来,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

  胜书说周公旦曰④:"廷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胜书曰:"有事于此,而精言之而不明⑤,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殷虽恶周,不能疵矣⑥。口不言⑦,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知矣。目视于无形,耳听于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同恶同好,志皆有欲,虽为天子,弗能离矣。

  孔子见温伯雪子⑧,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⑨,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⑩,目击而道存矣,不可以容声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白公弗得也。知谓则不以言矣。言者谓之属也。求鱼者濡,争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于法室。

  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于卫无故,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

  晋襄公使人于周曰:"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龟,曰:‘三涂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愿借途而祈福焉。"天子许之,朝,礼使者事毕,客出。苌弘谓刘康公曰:"夫祈福于三涂,而受礼于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愿公备之也。"刘康公乃儆戎车卒士以待之。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于棘津,袭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故言不足以断事,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解说】

  所谓"精谕",是说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精神表现出来。文章一开始所举的一则寓言——海上之人有好蜻者,就是为了说明"精谕"的。文章接着列举了胜书说周公、孔子见温伯雪子、白公问孔子三例,说明"圣人相谕不待言",主张"至言去言,至为无为"。这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最后,文章以齐桓公谋伐卫、晋襄公使人于周为例,说明人的思想还可以通过"容貌音声"、"行步气志"表现出来,圣贤之人对此能够体察,因而能做出正确的决断。【注释】

  ①有先言言者:思想可以先于言语表达出来。第一个"言"是名词,第二个"言"是动词。

  ②蜻:通"青"。青鸟,一种水鸟(依王引之说)。去:离开。

  ③居:处,在一起。

  ④胜书:人名。

  ⑤精:微。

  ⑥疵:毁谤,责难。

  ⑦(wěn):同"吻"。

  ⑧温伯雪子:当时的贤者。

  ⑨好:义未详。《庄子·田子方》作"久",译文姑依《庄子》。

  ⑩夫人:那个人。夫,彼,那。

  目击:指用眼看。击,触,接触。

  不可以容声矣:用不着再讲话了。

  天符:天道。同:相合。

  白公:楚大夫,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因受陷害而出奔郑,后被郑人杀死。为报父仇,他谋划杀死楚国领兵救郑的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下文的问"微言"即指此。

  微言:不明言,以暗喻示意。

  若以石投水:比喻微言像把石头投入水中一样,无人知晓。

  奚若:何如,怎么样。

  没人:在水中潜行的人。

  淄、渑:齐国境内二水名。合:汇合。

  易牙:齐桓公近臣,善别滋味。

  谓:意思,思想。

  "言"字当叠(依陶鸿庆说)。

  濡:沾湿。

  趋:快步走,奔跑。

  以上几句是说,濡、趋是为了得鱼、得兽,如果不需濡、趋便可得鱼、得兽,人们就不会濡、趋了。以此喻言、谓的关系。

  末:微小,渺小。

  法室:刑室,监狱。一说为浴室。按:据《左传》,白公于楚惠王十年(前479年)起兵杀死令尹子西、司马子期,控制楚都,后被叶公子高打败,"白公奔山而缢"。这里的说法与《左传》异。

  卫姬:齐桓公夫人,娶于卫,故称"卫姬"。

  故:事,指战争之事。

  识:知道。

  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公元前627年—前621年在位。

  弊邑:谦称自己的国家。弊,通"敝"。寡君: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寝疾:卧病。

  守龟:占卜用的龟甲。

  三涂: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西南、伊河北岸。这里的"三涂"指三涂山山神。祟:神祸。

  藉途:借道。

  苌弘:周景王、敬王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刘康公:周定王之子(一说为周匡王之子),食邑在"刘",谥"康公"。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

  柔嘉:温和而美善。

  儆(jǐng):使人警惕。戎车:兵车,战车。

  杨子:晋国的将帅。按:《左传·昭公十七年》:"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与此不同。

  棘津:此处当指孟津(依服虔说,见《水经注·河水五》所引),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聊、阮、梁:都是蛮族的小国名。

  离谓【正文】

  四曰:

  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①,贤不肖不分。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②,冥冥之中有昭焉③。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④。然有亡者国⑤,无二道矣⑥。

  郑国多相县以书者⑦,子产令无县书⑧,邓析致之⑨。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⑩。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辨也。可不可无辨,而以赏罚,其罚愈疾,其乱愈疾。此为国之禁也。故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夫伤忠臣者有似于此也。夫无功不得民,则以其无功不得民伤之;有功得民,则又以其有功得民伤之。人主之无度者,无以知此,岂不悲哉?比干、苌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穷,周公、召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从此生矣。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喧哗。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诛邓析之类,此所以欲治而愈乱也。

  齐有事人者,所事有难而弗死也。遇故人于涂,故人曰:"固不死乎?"对曰:"然。凡事人,以为利也。死不利,故不死。"故人曰:"子尚可以见人乎?"对曰:"子以死为顾可以见人乎?"是者数传。不死于其君长,大不义也,其辞犹不可服,辞之不足以断事也明矣。

  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桥言无择。

  齐人有淳于髡者,以从说魏王。魏王辩之,约车十乘,将使之荆。辞而行,有以横说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失从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辩不若无辩。周鼎著棰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解说】

  所谓"离谓",指的是言辞与思想相违背。本篇旨在论述"言意相离‘’的危害。文章指出,言辞是表达思想的,如果"言意相离",必定凶险。流言泛滥,随意毁誉,贤与不肖不分,这正是乱国之俗。文章以邓析为例,说明"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只有杀掉像邓析那样的诈伪之人,国家才能治理好。文章最后以齐人不死于其君长为例,说明在"言意相离"的情况下,只凭言辞不足以决断,听其言而舍其意是胡涂的。只有"以言观意","得其意则舍其言",才是正确的做法。【注释】

  ①熏天:形容气势之盛。熏,侵袭。

  ②惑惑:迷惑。

  ③冥冥:昏暗。

  ④皆:通"偕"。偕同,相同。

  ⑤昔:通"诸"。之。

  ⑥无二道矣:没有另外的途径了。意思是,被灭亡的国家,都是由于"不自以为惑"。

  ⑦相县以书:指把法令悬挂出来以示人。县,悬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悬"。书,当指(竹刑)而言。按:据《左传》,鲁昭公六年,子产曾铸刑书于鼎;鲁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竹刑》后出,较子产所铸刑书为优,故人多悬之。《左传》杜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刑,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

  ⑧子产:公孙侨,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执政大臣,实行过一系列政治改革。

  ⑨邓析:春秋末期郑国人,做过大夫,曾作《竹刑》,宣传法制。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二篇,已亡佚。今本《邓析子》系后人伪托。致:细密。这里有修饰之意。

  ⑩倚:偏颇,邪曲。这里用如动词。

  辨:辨别。

  疾:猛烈。

  辨:通"辩"。善辩。

  知:聪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

  宗:根本。

  洧(wěi)水:水名,即今双洎河,在河南省境内。

  死:尸,尸体。

  莫之卖:无处去卖尸体。

  度:法度,准则。

  以此死:因君主不辨忠奸而死。

  箕子:纣之诸父,因劝谏纣而被囚禁。商容:商代贵族,相传被纣废黜。穷:困窘。

  周公:即周公旦。召(shào)公:指召公奭(shì)。周公旦和召公奭都是周初大臣。武王死后,他们辅佐成王,管叔、蔡叔散布流言,他们因此而被怀疑。

  范蠡、子胥以此流: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泛舟五湖,所以这里说"流"。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拒越求和,被赐死,死后其尸被装在口袋内流于江,所以这里也说"流"。

  狱:狱讼。

  襦(rú):短衣。袴(kù):胫衣,类似后来的裤子。"袴"的这一意义后来为"裤"所取代。

  戮:陈尸示众。这里说子产杀邓析,与(左传)异。

  诛:杀。

  固:果真,诚然。

  顾:反,反而。

  是者数传:这样的话多次传述。是,此。传,传述。

  悖:惑,胡涂。

  桥:乖戾。择:区别。

  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博学著称,曾被齐威王任为大夫。

  从:纵,即合纵(六国联合拒秦)。魏王:指魏惠王。

  辩之:以之为辩,认为他说得好。

  约军:套车。约,束。

  有:通"又",横:即连横(六国分别事秦)。

  倕(chuí):相传为尧时的巧匠。龁(hé):咬。

  见(xiàn):显示,显现。

  淫辞【正文】

  五曰:

  非辞无以相期①,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②,心之谓也。言不欺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③,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④,不祥莫大焉。

  空雒之遇⑤,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⑥,使人让赵王曰⑦:"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

以告平原君⑧,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⑨,深而辩,至于藏三耳⑩,公孙龙言藏之三耳甚辩。孔穿不应,少选,辞而出。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谓孔穿曰:"昔者公孙龙之言甚辩。"孔穿曰:"然。几能令藏三耳矣。虽然难,愿得有问于君:谓藏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藏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将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不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与孔穿辩。"

  荆柱国庄伯令其父视曰,日"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日"当今"。令渴者驾,曰"无马"。令涓人取冠,"进上"。问马齿,圉人曰"齿十二与牙三十"。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庄伯决之,任者无罪。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唐鞅之对也,不若无对。

  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献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对曰:"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国亦木之大者也。"【解说】

  本篇旨在反对诡辩淫辞。文章指出,言辞是表达思想的,如果言辞与思想相背离。而君主又无法加以检验,那么下面的人就会"言行相诡"、"所言非所行"、"所行非所言",这是最不吉祥的。文章列举的秦、赵相与约,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等事例,都是为论证这一观点服务的。文章对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持否定态度,这大概是由于名家学派怀疑和否定的风气与秦统一大业的时势不甚相合的缘故吧。【注释】

  ①相期:这里是互相交往的意思。期,会合。

  ②"乱"字涉上文而衍(依陈昌齐说)。

  ③参:检验,考察。

  ④诡:违,背离。

  ⑤遇:盟会。

  ⑥秦王:指秦昭王。说:高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

  ⑦让:责备。赵王:指赵惠文王。

  ③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期赵国贵族,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为赵相,有门客数千人。

  ⑨孔穿:字子高,孔子的后代。

  ⑩藏三耳:《孔丛子·公孙龙》篇有"臧三耳"语。按:"藏"即"臧"之借字,"臧"通"牂"(zāng)。母羊。所谓羊三耳,当是名家论辩的命题:羊有耳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羊又有两耳,加起来是三个概念,所以说"羊三耳"。又《庄子·天下》篇讲惠施有"鸡三足"的命题,《公孙龙子·通变论》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这些都属名家诡辩的概念游戏。

  少选:一会儿。

  柱国:也称"上柱国",战国时期楚国官职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最高武官,其地位仅次于令尹。庄伯:人名。以下几句,文字难通,当有讹误。原文疑当作:"荆柱国庄伯令其父(父字疑误)视日,曰‘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曰’当今‘。令谒者驾,曰’无马‘。令涓人取冠,曰’进上‘。"(依陈昌齐、孙诒让说)这段文字义亦难晓。据上下文,讲的似乎都是所答非所问之事。庄伯前三问,其意都在问时辰早晚,而其父却以"在天"、"正圆"、"当今"回答。令渴者驾,是令其通报驾车者驾车,谒者误以为令己驾车,故以"无马"对。惟令涓人取冠事未详其义。

  谒者:官名,负责为国君传达命令。

  涓人:在君主左右掌管洒扫的人。

  马齿:木指马的牙齿,由于牙齿的生长情况与年龄有关,所以齿又指年龄。这里"问马齿"是问马的年龄。

  圉人:官名,掌养马刍牧之事。齿:门牙。牙:槽牙。马有齿十二个,牙十八个,合在一起共三十个。圉人不明庄伯问马年齿之意,而以马牙齿之实际数目作答,亦属答非所问。

  任:担保。臣:奴隶,奴仆。亡:逃跑。

  任者无罪:担保的人没有判罪。按:任者本应判罪,而庄伯断其无罪,可能是曲解了法律原文。但具体情况如何,则末洋。

  澄子:人名。

  亡:丟失。淄衣:用黑色帛所做的朝服,也用以指黑色衣服。

  纺:纺帛,用纺丝的方法织成的丝织品。

  禅(dān):单衣,无里的衣服。

  得:合适,便宜。

  宋王:指宋康王。唐鞅:宋康王相。

  时:时常,经常。

  惠子:即惠施。

  翟翦:魏国人,翟黄(又作"翟璜")之后。

  舆謣(yū):他书或作"邪许(hǔ)"、"邪所",抬举重物时所唱的号子声。

  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

  夫国亦术之大者也:意思是,治理国家也像举大木一样,自有其宜用之法,而惠了之法如同郑、卫之音,众人虽善之,但不可行于国。

  不屈【正文】

  六曰:

  察士以为得道则未也①,虽然,其应物也,辞难穷矣。辞虽穷②,其为祸福犹未可知。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察而以饰非惑愚③,则察为祸矣。古者之贵善御也④,以逐暴禁邪也。

  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⑤。"惠子辞⑥。王又固请曰⑦:"寡人莫有之国于此者也⑧,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⑨。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⑩。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惠王谓惠子曰:占之有国者,必贤者也。夫受而贤者,舜也,是欲惠子之为舜也;夫辞而贤者,许由也,是惠子欲为许由也;传而贤者,尧也,是惠王欲为尧也。尧、舜、许由之作,非独传舜而由辞也,他行称此。今无其他,而欲为尧、舜、许由,故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弗受;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凡自行不可以幸为,必诚。

  匡章谓惠子于魏王之前曰:"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今公行,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此无耕而食者,其害稼亦甚矣。"惠王曰:"惠子施也难以辞与公相应。虽然,请言其志。"惠子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筑乎城上,或负畚而赴平城下,或操表掇以善睎望。若施者,其操表掇者也。使工女化而为丝,不能治丝;使大匠化而为木,不能治木;使圣人化而为农夫,不能治农夫。施而治农夫者也,公何事比施于螣螟乎?"惠子之治魏为本,其治不治。当惠王之时,五十战而二十败,所杀者不可胜数,大将、爱子有禽者也。大术之愚,为天下笑,得举其讳。乃请令周太史更著其名。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谢于翟翦,而更听其谋,社稷乃存。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从此衰矣。仲父,大名也;让国,大实也。说以不听不信。听而若此,不可谓工矣。不工而治,贼天下莫大焉。幸而独听于魏也。以贼天下为实,以治之为名,匡章之非,不亦可乎!

  白圭新与惠子相见也,惠子说之以强,白圭无以应。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竖子操蕉火而鉅,新妇曰:’蕉火大鉅。‘入于门,门中有歛陷,新妇曰:’塞之!将伤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之,曰:"不然。《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何事比我于新妇乎?《诗》岂曰‘恺悌新妇’哉?"诽污因污,诽辟因辟,是诽者与所非同也。白圭曰: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而诽之,因自以为为之父母,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甚者。【解说】

  "不屈"是指言辞不可驳倒,难以穷尽。本篇论述名家学派诡辩之说的危害。文章指出,善于辨察的人未必"得道",尽管他们应对事物言辞难以穷尽,但未必有利于国家。辨察如果用以"达理明义",那就会带来幸福;如果用以"饰非惑愚",那就会带来灾祸。文中列举的惠子应对几例就属于后者。惠子应对事物虽然总是振振有词,不可驳倒,但他的言论只是"以治之为名",而"以贼天下为实",其结果必然是使君主受辱,国家衰微。像惠子那样的人,对天下的危害是最大的,这就是本篇的结论。【注释】

  ①察士:明察之士,此指善辩之人。

  ②穷:穷尽。

  ③惑愚:惑弄愚笨的人。

  ④贵善御:看重善于驾车的。贵,用如意动,以……为贵。

  ⑤传:授,给与。

  ⑥辞:谢绝。

  ⑦固:坚决。

  ⑧之:此。

  ⑨不可而听:不可以听从。而,以。

  ⑩犹尚可:指尚且可以止贪争之心。

  非独传舜而由辞也:大意是,不单单是尧把帝位传给舜而舜接受了,尧把帝位传给许由而许由谢绝了。

  他行称此:其他的作为也与此相称。

  惠王布冠而拘于鄄(juàn):指魏惠王穿上丧国之服自拘于鄄,请求归服齐国。布冠,丧国之服饰。鄄,魏邑名,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北。

  齐威王:田姓,战国时齐国君主,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

  舆:车子。

  几不出乎魏境:意思是说,几乎在魏国境内遇难。乎,于。

  不可以幸为:不可凭侥幸之心去做。

  匡章:战国时齐将,齐威王、宣王、滑王时均有战功。

  螟:一种吃植物心的害虫。

  惠子施:当是惠王对惠施的尊称。公:指匡章。

  筑:捣土的杵。

  表掇:他书或作"表缀",本指用来表示分界的挂有毛皮的直木,因其为分界的标准,引申而有仪范、楷模、标志等意义。睎望:远望,观望,此指观望方位的斜正。晞,望。

  而:乃。

  螣(tè):食苗叶的害虫。

  不治:不能治理好。

  大将爱子有禽者:据《史记·秦本纪》,魏惠王九年,魏相公孙痤为秦所虏。又据《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九年,与秦战于少梁,魏太子被虏。又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太子申与齐人战,败于马陵,太子申被擒,将军庞涓死。而惠王三十一年,魏将军公子卬为秦所虏。又本书《自知》言伐齐之役死者尚有钻茶。所以这里说"大将爱子有禽者"。禽,俘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讳:所隐讳的事情,此指过错。

  更著其名:魏惠王尊惠子为仲父,这里的"更著其名"指更改其仲父之名。

  罢潞:疲惫羸弱。罢,通"疲"。潞,通"路"。疲劳,羸弱。

  兵:指救邯郸之兵。

  谢:道歉。

  说以不听不信:指以不可听不可信之言游说惠王。

  强:强力,此指使国家强大。

  取:娶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安矜:安稳持重。烟视:微视。人在烟中目不能张,故用以形容目微视之状。媚行:徐行。

  竖子:童仆。蕉火:通"爝火"。小火把。鉅:大。

  大(tài):后来写作"太"。

  歛(hān):疑为"欿"字之误(依毕沅校说)。欿(kǎn),通"坎"。坑。

  之:于。家氏:夫家。

  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泂酌》。"恺悌"作"岂弟"。

  诽:责难。因:凭靠。

  辟:邪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僻"。

  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其者:大意是,其错误比白圭说的太过分了还要严重。有,通"又"。

  应言【正文】

  七曰:

  白圭谓魏王曰①:"市丘之鼎以烹鸡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③,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④,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于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⑤,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无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⑥。以惠子之言蝺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

  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愿与客计之。"公孙龙曰:"窃意大王之弗为也。"王曰:"何故?"公孙龙曰:"日者大王欲破齐⑦,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犹若弗养⑧。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王无以应。

  司马喜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⑨,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⑩?"墨者师曰:"然。"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

  路说谓周颇曰:"公不爱赵,天下必从。"周颇曰:"固欲天下之从也。天下从,则秦利也。"路说应之曰:"然则公欲秦之利夫?"周颇曰:"欲之。"路说曰:"公欲之,则胡不为从矣"

  魏令孟卯割绛、、安邑之地以与秦王。王喜,令起贾为孟卯求司徒于魏王。魏王不说,应起贾曰:"卯,寡人之臣也。寡人宁以臧为司徒,无用卯。愿大王之更以他人诏之也。"起贾出,遇孟卯于廷。曰:"公之事何如?"起贾曰:"公甚贱于公之主。公之主曰:宁用臧为司徒,无用公。"孟卯入见,谓魏王曰:"秦客何言?"王曰:"求以女为司徒。"孟卯曰:"王应之谓何?"王曰:"宁以臧,无用卯也。"孟卯太息曰:"宜矣王之制于秦也!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绛、、安邑令负牛书与秦,犹乃善牛也。卯虽不肖,独不如牛乎?且王令三将军为臣先,曰:‘视卯如身’,是重臣也。今王轻臣也,令臣责,卯虽贤,固能乎?"居三日,魏王乃听起贾。凡人主之与其大官也,为有益也。今割国之锱锤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给之?大官,人臣之所欲也。孟卯令秦得其所欲,秦亦令孟卯得其所欲,责以偿矣,尚有何责?魏虽强,犹不能责无责,又况于弱?魏王之令乎孟卯为司徒,以弃其责,则拙也。

  秦王立帝,宜阳令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是势而入,大蚤,奚待于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解说】

  本篇列举的六个例子都是有关应对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应对要善于抓住要害与实质,抓住对方言行方面的矛盾予以驳难,对方就会理屈词穷。文章劝告君主应该善于分析情势,依理判断,这样就能辨察那些谋求一已之利的虚言浮辞了。

  司马喜难墨者师以非攻一则,反映了作者赞同墨家学派的"非攻"思想,与本书《振乱》篇反对"非攻"的主旨相牾,这正是本书思想的不一致处。【注释】

  ①魏王:指魏惠王。

  ②市丘之鼎:市丘所出之鼎,盖为当时大鼎。市丘,魏邑名,所在不详。

  ③泊(jì):往锅里添水。

  ④蝺(qǔ)焉:高大美好的样子。

  ⑤甑:古代蒸食炊具,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孔,置于鬲、釜之上蒸煮食物。

  ⑥少:轻视,看轻。大(tài):后来写作"太"。

  ⑦日者:往日,先前。

  ⑧犹若:还是。

  ⑨司马喜:中山国相。墨者师:墨家,名师。非攻:墨家学派的主张,即反对不义战争。

  ⑩所术:所信奉推行的主张。

  是:用如意动,以……为是,即赞成的意思。

  路说:人名。其事未详。周颇:人名。其事未详。

  上面一段话,所指不详。译文姑依字面意义译出。

  孟卯:齐人,仕于魏。《战国策·魏策》作"芒卯"。绛:古,邑名,战国魏地,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当为"汾"字异文(依毕沅说)。汾,古邑名。安邑:古邑名,战国初为魏国都,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起贾:人名,其事迹不详。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

  臧:古代对奴隶的贱称。

  宜矣王之制于秦也:即"王之制于秦也宜矣"的倒装句。

  善:用如意动,以……为善。

  以绛、、安邑令负牛书与秦:让牛驮着绛、、安邑的地图送给秦(古代以地予人,即将该地地图献给人)。负牛书,即使牛负书(书指地图)。

  身:指魏王自身。

  重:看重。

  令臣责:意思是,日后让我去秦责求秦答应的东西。责,责求,索取。按:据《战国策·魏策》,秦欲得魏地,芒卯对秦王说:"王能使臣为魏司徒,则臣能使魏献之。"之后则说魏王献地,以求得秦出兵东击齐。后地入秦数月而秦兵不出,芒卯对魏王说:"臣为王责约于秦。"如此,则双方皆有约定,一方违约,另一方自可责求其践约。

  锱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八铢等于一锤(二十四铢为一两)。这里锱锤比喻小块的土地。

  给(jǐ):供给,供之使足。

  所欲:这里指土地。

  所欲:这里指司徒之职。

  责以偿矣:双方(秦与孟卯)所欠对方之债(上地与官职)都已偿还了。责,债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债"。以,同"已"。

  责无责:向不欠债者索债。前"责",索取。后"责",债。

  乎:于。

  秦王立帝:指秦昭王立为西帝事。《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七年,王之宜阳。十九年,王为西帝,复去之。"

  宜阳:战国时韩邑,后归秦。许绾:秦臣(依高诱说)。诞:诈,欺骗。按:秦昭王实未称帝于天下,且称西帝不久"复去之",许绾这样说,是为了骗魏王去朝拜。魏王:指魏昭王。

  魏敬:魏臣。《战国策·魏策》作"周诉"。

  河内:古地区名,此指魏国境内黄河以北地区。梁:即大梁,魏惠王自安邑迁都于此,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三论:指上文提到的河内、梁、身三种情况的比较。

  下取:不赞成的意思。

  辍(chuò):停止。

  秦虽大胜于长平:秦国虽然在长平大败赵军。按:秦将白起在长平战胜赵,坑杀其卒四十万。长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粮食:后当脱一字(依毕沅说)。据文意,此句当是粮食匮乏之类的意思。

  两周全:指东周、西周尚未灭亡。

  其北存:指大梁以北的地区仍未失去。

  举陶削卫:举陶(陶,齐邑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事史书无考。削卫事,据《史记·魏世家》,魏哀王八年,"伐卫,拔列城二"。《竹书纪年》:"八年,翟章伐卫。"又《韩非子·有度》:"魏安釐王攻尽陶、卫之地。"《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向攻尽陶、卫。"此处"举陶削卫"。似亦指上述事而言。

  有之是势:有这样的形势。是,此。

  蚤:通"早"。

  奚待于魏敬之说也:何必等魏敬劝说以后才不入秦呢。

  有:通"又"。

  具备【正文】

  八曰:

  今有羿、蠭蒙、繁弱于此①,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中之具也②。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薄矣③,武王尝穷于毕、郢矣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⑤,太公尝隐于钓鱼矣⑥。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⑦,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⑧。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⑨。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⑩!"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建立功名必须具备条件。文章一开始以善射之人有良弓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为喻,引出了"立功名亦有具"的论点。然后,以古代圣贤在条件不具备时处于困境的事实为例,证明"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的道理。文中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宓子贱治宜父的事迹,说明宓子贱的成功在于:(一)创造条件,"先有其备";(二)怀有至诚之心。由此,文章结尾指出,"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强调了建立功名的根本条件在于自身。【注释】

  ①羿:即后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的首领,以善射箭著称。蠭(páng)蒙:也作"蠭门"、"逢蒙",传说中夏代善于射箭的人,曾学射于羿。繁弱:他书或作"蕃弱",古代良弓名。

  ②具:器具,这里指条件。

  ③约:穷困。薄:通"亳"。汤时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北。

  ④毕、郢:毕,即毕原,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郢,也作"程",古邑名,周文王曾迁居于此。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⑤居于庖厨:指曾为庖厨之臣。

  ⑥太公:指太公望。

  ⑦宓(作姓古读fú,今渎mì)子贱:孔子弟子宓不齐,字子贱。亶父(dǎn fǔ):即单父,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单县。

  ⑧近吏:指君主身边的人。与之俱:跟他一起去。

  ⑨为之怒:为此而发怒。

  ⑩勉:尽力,这里是赶快的意思。

  有:通"又"。

  数(shuò):屡次,多次。

  微:假如没有。

  儿:几乎。

  所爱:所喜欢的人。

  言其要:报告施政的主要情况。要,要点。

  巫马旗:通作"巫马期",孔子的弟子。短褐:古代平民所穿的粗陋衣服。短,通"裋(shù)"。僮仆所穿的衣服。褐,粗毛编织的衣服。衣(yì):穿。弊裘:破旧的皮衣。弊,通"敝"。

  焉:之。

  诚乎此者刑乎彼:即诚于心而形于外之意。刑,通"形"。

  岂遽:义同"岂",难道。

  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轩,古代大夫以上的人乘坐的车子。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

  钺:古代兵器,形似斧,比斧大。

  不神:指不能感化人。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吕氏春秋》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