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00
力也。
孟尝君前在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下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蹷之请,坐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解说】
"报更"即酬报、偿还的意思。
本篇旨在论述君主与天下贤者为伍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赵盾救助骫桑之饿人而使自身免于难、周昭文君礼遇张仪而使自己得以显荣、孟尝君礼遇淳于髡而使封邑得以保全等事例,说明君主礼贤下士,士必当舍身相报。礼贤下士是君主大立功名、安国免身的必由之道。【注释】
①"食":前一个"食"字,名词,食物。后面"食"字,用如动词,给……吃,供养。
②乘:供……乘。
③为徒:指在一起。徒,徒党。
④赵宣孟:即赵宣广赵盾,春秋时晋国正卿。免:指免于难。
⑤周昭文君:战时国时东周国国君。
⑥孟尝君:战国时齐国公子田文,封于薛。孟尝君是他的封号。
⑦此:指与贤者为徒。由:经由。"此"是"由"的前置宾语。
⑧堪:通"媅"。乐,喜爱。
⑨上:从地势低的地方到地势高的地方去叫"上"。绛:即故绛,晋国当时的都城,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⑩骫(wēi)桑:蟠曲的桑树。饿人:因挨饿而病倒的人。
下食:准备食物。
蠲(juān):清洁。这里用如动词。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再:二,两次。
宦:当仆隶。
脯:干肉。朐(qú):弯曲的干肉。
斯:尽。
房:正室两侧的房舍。
之面:当作"面之"(依孙锵鸣、陈奇猷说)。面之,背向宣孟。
轝(yú):车,这里用如动词,乘车。
而:你。
反走:退避以示恭敬。
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意思是"用……干什么呢"。
德几无小:此句当是逸《书》文。几,微。
德:用如动词,施恩德。
见《诗·周南·兔罝》。赳赳:雄壮的样子。干:盾牌。"干"和"城"都用来比喻捍卫者。
见《诗·大雅·文王》。济济:众多的样子。
哀:爱怜。
遁:失。
余子:大夫的庶子。
礼貌:用如动词,以礼对待。
有间(jiàn):短时间,一段时间。
德:感激。
逢泽之会:指秦在逢泽盟会诸侯。逢泽,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
薛:孟尝君封地,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淳于髡:齐国大夫,以博学著称。
侍:侍奉。
固:本指独占,这里是贪婪的意思。
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故称清庙。
齐王:指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前302年在位。知颜色:变了脸色。知,显现。
颠蹷:仆倒。
方:道,主张。顺说【正文】
五曰:
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①,因其来而与来②,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③,与盛与衰,以之所归④。力虽多,材虽劲⑤,以制其命。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⑥,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⑦。
惠盎见宋康王⑧,康王蹀足欬⑨,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⑩?"王曰:"善!此寡人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惠盎曰:"夫不敢剌,不敢击,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愿也。"惠盎曰:"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大王独无意邪?"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惠盎对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辨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宋王,俗主也,而心犹可服,因矣。因则贫贱可以胜富贵矣,小弱可以制强大矣。
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田赞对曰:"衣又有恶于此者也。"荆王曰:"可得而闻乎?"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暑,衣无恶乎甲者。赞也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贵无敌,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为其义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荣。意者为其实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则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
管子得于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解说】
本篇论述的是劝说君主的方法,其方法就是"顺说"。"顺说"之意在于"因人之力以为自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这就是要善于揣摩君主的心理,顺其思路,投其所好,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文章列举的惠盎、田赞、管仲三人的事例,都说明了"顺说"的必要。【注释】
①因:凭借。
②与来:与之来。
③而:如。响:回声。
④所归:终极目的。以上几句的意思是,善说者要善于顺应形势,加以引导,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
⑤劲:强。
⑥际:到,接近。
⑦便:有利。
⑧惠盎:战国时期宋国人。宋康王:名偃,即宋君偃,公元前328年—前286年在位,为齐所灭。
⑨蹀(dié)足:顿足。謦欬(qǐngkài):咳嗽。
⑩独:岂,难道。
四累:指亡面提到的四种行为(刺击、不敢刺击、无志刺击、未有爱利之心),因为这四种行为有害于世,所以称之为"四累"。
丈夫:成年男子。延颈:伸长脖子。举踵:抬起脚跟。延颈举踵部是急切盼望的表示。
贤:胜,超过。
辨:通"辩"。
以说服寡人:用言论使我信服。服,用如使动,使……服。
冈:因势利导的意思。
田赞:齐国人。补衣:敝衣,破旧的衣服。
甲:铠甲。
弗得:不取,不赞成的意思。
意者:抑或,料想。
刈(yì):砍断。
刳(kū):剖挖。
隳(huī):毁坏。城郭:内城为城,外城为郭。这里城郭指城池。
刑:杀。
之:此。
方:道,主张。
偃(yǎn)息之义:指段干木隐居不仕而安魏国。偃息,安卧。
未之识:意思是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齐遭无知之难,公子纠奔鲁,管仲傅之。后公子小白在齐国即位(即齐桓公),胁迫鲁杀死公子纠,把管仲送交齐国。"管子得于鲁"即指此而言。
槛:指关人的囚笼。此处用如动词,关在囚笼中。
能因:指能利用役人的唱歌。
其霸犹少:意思是,不仅仅至于成就霸业。
难与往:指难以跟他(桓公)达到成就王业的地步。往,向往,指人心归附。
不广【正文】
六曰: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①,其人事则不广②。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北方有兽,名曰蹶③,鼠前而免后,趋则跲④,走则颠⑤,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⑥。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鲍叔、管仲、召忽⑦,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仲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公子纠外物则固难必⑧。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⑨。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齐攻廪丘⑩。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孔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鲍叔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竖刀、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知大礼。知大礼,虽不知国可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人为的努力不可旷废的道理。文章指出,虽然成就功业要靠时势,靠天意,但"人事"不可废,"成亦可,不成亦可",都要做到"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文章以管仲之虑,宁越之言,咎犯之谋为例具体说明尽人事的必要。文章最后把尽人事的基点落在"知大礼"上,反映出作者的儒家思想。【注释】
①成:这里是得的意思。
②广:通"旷"。废弃(依俞樾说)。
③蹶:通"蟨"(jué)。兽名。他书或作蟨。
④跲(jiá):牵绊,绊倒。
⑤颠:跌倒。
⑥蛩(qióng)蛩距虚: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前足高,善走而不善求食。与蟨互相依赖生存。或以为"蛩蛩距虚"为二兽名。
⑦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善知人著称。管仲:名夷吾,字仲,由鲍叔牙举荐,为齐桓公相。召(shào)忽:周召公之后,仕于齐,遭齐之乱,与管仲傅公子纠奔鲁,后公子纠被杀,召忽殉难。
⑧固难必:指公子纠在外,不能说一定能成为齐国之主。这里用庄子"外物不可必"之意。
⑨虑:谋。
⑩廪丘:原为齐邑,后"齐乌余以廪丘奔晋",三家分晋后属赵。在今河南范县一带。
孔青:赵将。死士:敢死之士。
京:人工堆成的高丘,这里指战胜者收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丘。
宁越:赵国中牟人,曾为周威公师。
归尸以内攻之:意思是,归还齐国尸体,齐人必怨其上,且葬死者必将耗其钱财,所以说"内攻之"。内攻,从内部进攻它。
莎随:相守,不进不退。贲服:犹言进退。此句大意是该坚守就坚守,该进退就进退。
却舍:后退三十里。舍,三十里为一舍。延尸:使敌军收尸。延,纳。
敌齐:指齐军。齐军为敌人,所以称"敌齐"(依毕沅说)。尸:用作动词,收尸。
天子:指周襄王。叔带之难:周襄王同母弟叔带在周作乱,襄王出奔郑,此事历史上称作叔带之难。
文:指晋文侯,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受珪瓒秬鬯。武:指曲沃武公,公子重耳的祖父,灭晋侯湣,统一晋国。
乎:句中语气词。
阙:缺点,过失。
勤:忧虑。
戎、翟:古代部族名。草中、骊土:二邑名,在晋东(依韦昭《国语》注)。
成周:即洛邑。在今洛阳。
南阳:古地域名,因在太行山南、黄河之北,故名南阳。相当现在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举事:用事,治理国事。
致苦:指向上传达困苦的情况。
竖刀、易牙:齐桓公臣,管仲死后专权,桓公死后作乱。用:指用事,掌权。
此句以下意义不明,似当指管仲而言。
贵因【正文】
七曰:
三代所宝莫如因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②,沟回陆③,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④,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⑤,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⑥,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⑦,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⑧,有舟也。秦、越,远涂也⑨,立安坐而至者⑩,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竭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解说】
"贵因"是重视凭借、利用外物,顺应客观情势的意思。本篇列举大量事例,旨在论述"因则功"、"因则无敌"的思想。禹"因水之力"平治洪水,尧"因人之心"禅让帝位,汤、武"因民之欲"取代夏、商等事例,着重说明要善于凭借、利用外物;禹往裸国、墨子见荆王、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等事例,着重强调要顺应客观情势。这种"贵因"的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注释】
①因:凭借,顺应。
②伊阙:山名,又名"塞阙山"、"龙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伊水流经其间,故名"伊阙"。
③沟回陆:当作"迵沟陆"(依王念孙说),指疏通沟道。迵(tóng),通达。陆,道。
④邑:与下文的"都"都指古代的区域单位,邑小都大。这几句意思是,舜受到人民拥戴,人民都归附他。
⑤禅(shàn):把帝王之位传让给他人。
⑥干乘:即千乘之国,代称诸侯国。
⑦如:往,到……去。古代乘车立乘,所以说"立而至"。
⑧适:往,到……去。
⑨涂:通"途"。路途。
⑩(jìng):安静。
候:刺探。
岐周:城邑名。周武王的曾祖父古公亶父自豳迁于岐山下周原,筑城郭,因名岐周。故址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焉至:何至,达到什么程度。
谗慝:邪恶,此指邪恶之人。良:贤良,此指贤良之人。
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诽:责备。
遽:速。
戮:暴乱。
刑胜:刑法太过。
驾:同"加"。增加。
虎贲:勇士。
要;约定。甲子之期:甲子日。武王伐纣,于甲子日兵至牧野。
禽:擒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何敌之有:有什么敌手。之,代词,复指"有"的前置宾语"何敌"。
鲔(wěi)水:水名,在河南省巩县北。武王伐纣时经过此处。
胶鬲(gé):原隐居为商,后经文王推举而为纣臣。
西伯:本指周文王。文王在殷商时为西伯。《史记·殷本纪》:"纣赐昌弓矢斧钺,得征伐,为西伯。"殷代州之长官曰"伯",文王为雍州(在西方)之伯,故称"西伯"。这里的"西伯"指周武王。
不子欺:不欺骗你。
朅:通"曷"。何。
辍(chuò):停止。
病:疲困。
陈:摆开阵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阵"。
前"人"指武王。
己:指纣王。
适:恰好,正好。不耕而获:指不战而获胜。《史记·周本纪》:"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要期:履行约定的日期。
取:选取,采取。能:亲近,亲善。
有:通"又"。
历:历法。
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夏历每月的第一天。
裸国:指不知穿衣服的部族。
墨子好俭非乐,这里说他"衣锦吹笙",是为了顺应荆王的嗜好。
道:由。弥子瑕:卫灵公的宠臣。釐(xǐ)夫人:当指卫灵公夫人南子。
因则功:顺应、依凭外物就会成功。
专则拙:单凭个人力量就会失败。拙,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察今【正文】
八曰: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①?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②。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③。东夏之命④,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⑤。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欲同,其所为异。口惽之命不愉⑥,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⑦,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⑧。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⑨。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⑩,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解说】
本篇旨在阐发因时变法的思想。题为"察今",即是对"法先王"主张的否定。文章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并非先王之法不贤,而是由于产生它的时势变化了,因此,法度也应随之变化。文章列举了荆人欲袭宋、楚人有涉江者、有过于江上者等三则寓言故事,说明如果因循守旧,不知变化,那是非常荒谬的,其结果必然失败。
本篇"世变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符合当时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历史上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注释】
①上:指君主。前"法"是动词,取法、效法的意思。后"法"是名词,法令,法度。
②不可得:不可能。
③犹若:仍然,还是。
④东:指东夷,东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中原各国。命:名,指事物的名称。
⑤典:典章制度。
⑥口惽之命:指方言。惽,通"吻"(依吴汝纶说)。愉:通"渝"。改变。这句是说,各地方言的差别是存在的。
⑦利:锋利。
⑧故:事。
⑨要于时:与时代相合。要,合。
⑩择:通"释"。释,放弃,丟开。
所以为法:用来制定法令的依据。
阴:指日影、月影。
一脟(luán)肉:一块肉。脟,通"脔"。切成的块状肉。
镬(huò):无足的鼎。与下文的"鼎",都是古代煮肉器具。
调:调和,这里指调味。
表:做标记。下文"循表"之"表"指标记。澭水:古水名,也作"灉水"。其故道为黄河所淤塞,已无遗迹可寻,当在河南省境内。
暴:突然。益:水满外溢。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溢"。
而:如。都舍:都市里的房子。
向:从前。可导:指可以顺着标记渡过去。
亏:通"诡"。异。
寿民:长寿的人。
殇(shāno)子:未成年而死的孩子。
无过务:无错事。务,事。
众庶:众人,指百姓。庶,众。
有司:指各种官吏。
七十一圣:指古代的圣贤君主。
镆铘:(mòyé):宝剑名。
骥骜(jì áo):千里马名。
遽:速。契:刻。
是:此,这里。
岂遽:等于说"岂"。
任:这里是"对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