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八十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412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陈问梅译

  乐毅,他的先祖是乐羊。乐羊曾是魏文侯手下的将领,因为攻取中山有功,魏文侯便将灵寿封给他。乐羊过世后,就埋葬在灵寿,而他后代子孙也从此就在灵寿安家落户了。中山曾一度复国,直至赵武灵王时,不幸再度被灭绝了。而乐氏的后嗣中,有一位名叫乐毅的子孙。

  乐毅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推举他。到赵武灵王时,因为有沙丘之乱,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又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昭王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却要报齐国之仇。燕国幅员狭小,地处偏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劝,首先用上客之礼待郭隗,以广招徕天下贤士。乐毅便在此时为魏昭王出使到燕国,燕王用客礼厚待他。乐毅谦辞恳让,但后来终于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他为亚卿。这样,经过了一段时日。

  正在这时候,齐湣王相当强悍,南边在重丘地方打败了楚国宰相唐昧,西边在观津地方挫折了三晋的势力,于是就和三晋联合攻打秦国,协助赵国灭了中山,又败宋国,因而增广了千余里的土地。他与秦昭王争取皇帝名号以自重,但没多久又将它归给秦国。而各诸侯国却都想背弃而臣服于齐。因此,湣王便骄矜自满,百姓不堪其苦。于是燕昭王便询问乐毅有关伐齐之事。乐毅回答道:"齐仍保有以往霸国的余业,地广人多,不易独力攻破它。王如果一定要攻伐它,最好联合赵国及楚、魏一齐行动。"这样,昭王就派乐毅去赵,和惠文王订约。另又遣使联络楚、魏,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当时各国诸侯因厌恶齐湣王骄暴,都争着要与燕联手攻伐齐国。乐毅返燕报告,昭王尽起燕兵,任乐毅为上将军,而赵惠文王也把相印交给乐毅。乐毅便总领赵、楚、韩、魏、燕诸国之兵攻伐齐国,而在济水之西打败了它。各国诸侯收兵返国,唯独燕军在乐毅率领下追击不舍,直逼到临淄城下。齐湣王败于济西,不能支持,只得逃走,保守莒城。乐毅不再追击,率军围攻齐城,齐兵都退守城中。后来,乐毅攻入临淄,将齐国的珍宝、财物、祭器等悉数掠取,并运送到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上劳军,犒赏兵士并宴飨他们,将昌国地方封给乐毅,号称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集了在齐所掳获的器物归国,而使乐毅继续用武力平定那些尚未平定的齐国城邑。

  乐毅围守齐国,前后有五年之久,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邑,都改制乐毅为郡县而归属于燕,只有莒和即墨两城尚未归服。这时候,适逢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继立,那便是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的时候起,就不满意乐毅。等到继承君位后,齐国的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便在燕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国没被燕攻下的仅有两座城邑而已。然而燕国所以不早早攻下的原因是:听说乐毅与燕国的新君有怨隙,他想联络兵士,要留在齐,以便自立为王。齐国所畏惧的,只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来,那齐国仅余的两城也便保不住了。"燕惠王本来就已怀疑乐毅,现在又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于是就派骑劫替代,而召回乐毅。乐毅深知阵前换将,用意不善,恐遭诛杀,就向西逃走,投降了赵国。赵便以观津之地封乐毅,号称望诸君。赵国这样尊宠乐毅,借以警惕燕、齐,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作战,果然设计了一套诡诈之策来骗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而且辗转追逐燕国败兵。向北直追到北河,因而完全收复了失土。而又从莒城迎回襄王,归返于临淄。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替乐毅的事,因此而惨遭兵败、将亡,丧失了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又怨乐毅归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无力之时前来攻伐。于是燕惠王便派人责难乐毅,而且也向他致歉道:"先王曾以全国之兵委托将军,将军为燕国大败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人没有不为此震动的,而我也从来没有一天忘记你的功绩呢!可是,刚好逢到先王去世,我初继立,那些侍从我的左右耽误了我。而我之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了,所以燕齐济西、即墨之战示意图要你回来休养、调息并且商量国事。而将军却误听传言,以为与■有怨隙,就弃燕降赵将军这样做,为自己■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军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乐毅便作-书复燕惠王道:"臣无才、无德,不能奉承先王的教训,而顺从您亲信的心意,恐怕返国会遭受死刑,因而伤害了先王知人之明,也连带使您陷于不义,所以便遁逃到赵国。现在,您使人来数落臣的罪行,恐怕您的左右亲信不明了先王所以宠信我的原因,也不明白我所以侍奉先王的用心。因此才敢写这封信奉复您。

  "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国家的禄位偏私他的亲近,功劳多的才给他,能力相当的才配任命它。所以考察才能而后委派官职的,才是成功的君主;详审品行而后交结的,才是建立名节的人士。臣私自观察先王的举措,觉得他有超凌并世诸侯的宏志,所以就借为魏出使的机会,得以亲来燕国体察、印证。承蒙先王过分赏识,将我安次于宾客之中,并提升至群臣之上,不和宗室长辈商议,就任命我做亚卿。臣私自估量,以为只要一切奉行君命,遵守教诲,就可以幸而无罪了。所以也便接受任命而未加推辞。

  "先王曾命令我

说:‘我对齐国有深仇、积怨,不估量目前国力的虚弱,一定要与齐一决胜负。’臣回答道:‘说到那齐国,本有称霸天下的基础,它那屡次胜利的声势尚未消失,人民精练于军事,熟习于战攻之术。大王要想进攻齐国,必须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天下,没有比结交赵国更为有利。况且淮北是楚想收复的国土,宋地是魏想得到的地方,所以赵国如能应允,再得楚、魏合作,结合四国的力量进攻,那就可以大败齐国了。’先王认为我的意见很对,便预备了出使的信物,命我南下去赵。看我交涉的结果怎样,回来报告,就要起兵攻打齐国。因为上天之助,和先王的神威,四国的军队,随着先王的旗帜到了济水,攻拔了黄河以北的土地。济上的燕军奉命继续追击,轻装的士兵,精锐的军队,一直打到了齐国的都城。齐王逃走莒城,仅他本人保住了生命;而一切珠玉财宝、车辆、甲胄及各种珍贵的器物,完全加以没收,而且送到了燕国。齐国的宝器陈列到燕国的宁台,大吕钟也安置在元英官里,从前被齐掠取的宝鼎又回到了磨室殿,蓟丘一带也移种了汶水的竹子。由此可见,自从五霸以来,没有人的功业是能够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满足了他的志愿,所以划出一块土地分封给我,使我也得像一个小国诸侯。我私自估量,以为奉行君命、遵守教诲,还算侥幸而无罪,所以也便领受封赏而未加推辞。

  "臣听说贤圣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愿废弃,所以能记载在史册上;有先见卓识的人,树立了声誉,就不肯毁坏,所以能为后世称扬。正如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征服了第一等的强国,没收了八百年的积蓄。直到辞世的那一天,还留下了身后的教诲,使执政办事的人能依循法令,安抚亲族,恩惠遍及一切人民。这些都是可以垂范于后世的。

  "臣听到过:善于创作的人不一定就有好的成就,善于开始的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结局。以前伍子胥的话为阖闾所采用,因而吴王能远征楚国,踏进了郢都;到了夫差就不是这样,不但不听忠言,反逼子胥自杀,把尸体装在皮囊里,投进了钱塘江。吴王夫差不了悟先知卓见的言论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把子胥沉入江中而不后悔;子胥不能及早看出两位君主度量的不同,以致被投入水里而冤魂不散。

  "保存住生命,成全了伐齐的功绩,用以表彰先王的心迹,这是我的上上之策;遭受毁损和侮辱的诽谤,败坏了先王的名誉,这是我所最恐惧的事。如今面对着这样不可测度的罪名,又欲助赵以谋攻伐燕国,而侥幸地求取个人的私利,这是我在道义上所不敢做的事。

  "臣听说古时候的君子,和人断绝了交谊,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不得已而离开他的国家,也不为自己的名誉辩白。我虽然无才、无德,但却常常接受君子的教诲而奉行的。现在只怕您深信左右的说辞,而不能体察我远去的原因,所以敢写这封回信,恳求您仔细读一读吧!"

  于是,燕王又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而乐毅又与燕通而往来燕、赵间,燕、赵都以他为客卿。后来乐毅就死在赵国。

  乐闲在燕三十多年,燕王喜用他宰相栗腹的计谋,要攻打赵国,并以此议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这个国家,曾多次抵御四方来犯的强敌,它的人民熟习军事,不可轻易攻伐。"燕王不听,就起兵伐赵。赵使廉颇迎击,在鄗的地方大败了栗腹的军队,生擒了栗腹和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就围攻燕,燕国只得一再地割让土地向赵求和,赵才解围而去。

  燕王悔恨没采用乐闲的话。乐闲既已在赵,便使人送给乐闲一封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重用,而他却不断地犯颜直谏,希望纣王能听从;商容也不得志,而且身受凌辱,但却希望纣王能改变。等到国乱而人心离散,罪犯从监狱中脱逃,然后箕子和商容才退而隐居。所以商纣蒙受了夏桀暴虐的恶名,而他们两位却不因此丧失忠臣和圣贤的令誉。为什么这样呢,那是因为他们竭尽了为人臣的忧虑、深虑。现在我虽然无能,并不如商纣的暴虐;燕国百姓虽然混乱,也不像殷商时的那样厉害。何况家中有忿争而不决,必告知邻里。我所以说到这两件事,意思要告诉你不该离开了燕国,弃绝了我。"

  乐闲、乐乘埋怨燕王不听他们的计策,他们二人终于留居赵国。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攻燕国,燕国以厚礼求和,赵国才解兵。此后,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过世,襄王派乐乘替代廉颇的职位。廉颇攻击乐乘,乐乘避走,廉颇也逃亡到魏国。之后又过了十六年,秦灭了赵国。

  赵亡国后二十多年,汉高帝经过赵时,曾问道:"乐毅还有后嗣吗?"左右回答说:"有个名叫乐叔的。"于是,高帝便把乐卿县封给他,号称华成君。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而乐毅的族中原有乐瑕公、乐臣公的,当赵国将被秦灭亡时,他们就逃亡到齐国的高密。乐臣公对于黄帝、老子之术修习得很好,在齐国很有声誉,人们称为贤师。

  太史公说:"当初齐国的蒯通及主父偃读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书信,常常感动得置书哭泣。乐臣公习黄帝、老子之学,他原先的老师号称河上丈人。我不知道他的来历。河上丈人把黄、老之术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又教盖公。盖公曾在齐地高密、胶西一带授徒,就是后来曹参相国的老师。"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