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说:‘我对齐国有深仇、积怨,不估量目前国力的虚弱,一定要与齐一决胜负。’臣回答道:‘说到那齐国,本有称霸天下的基础,它那屡次胜利的声势尚未消失,人民精练于军事,熟习于战攻之术。大王要想进攻齐国,必须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天下,没有比结交赵国更为有利。况且淮北是楚想收复的国土,宋地是魏想得到的地方,所以赵国如能应允,再得楚、魏合作,结合四国的力量进攻,那就可以大败齐国了。’先王认为我的意见很对,便预备了出使的信物,命我南下去赵。看我交涉的结果怎样,回来报告,就要起兵攻打齐国。因为上天之助,和先王的神威,四国的军队,随着先王的旗帜到了济水,攻拔了黄河以北的土地。济上的燕军奉命继续追击,轻装的士兵,精锐的军队,一直打到了齐国的都城。齐王逃走莒城,仅他本人保住了生命;而一切珠玉财宝、车辆、甲胄及各种珍贵的器物,完全加以没收,而且送到了燕国。齐国的宝器陈列到燕国的宁台,大吕钟也安置在元英官里,从前被齐掠取的宝鼎又回到了磨室殿,蓟丘一带也移种了汶水的竹子。由此可见,自从五霸以来,没有人的功业是能够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满足了他的志愿,所以划出一块土地分封给我,使我也得像一个小国诸侯。我私自估量,以为奉行君命、遵守教诲,还算侥幸而无罪,所以也便领受封赏而未加推辞。
"臣听说贤圣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愿废弃,所以能记载在史册上;有先见卓识的人,树立了声誉,就不肯毁坏,所以能为后世称扬。正如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征服了第一等的强国,没收了八百年的积蓄。直到辞世的那一天,还留下了身后的教诲,使执政办事的人能依循法令,安抚亲族,恩惠遍及一切人民。这些都是可以垂范于后世的。
"臣听到过:善于创作的人不一定就有好的成就,善于开始的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结局。以前伍子胥的话为阖闾所采用,因而吴王能远征楚国,踏进了郢都;到了夫差就不是这样,不但不听忠言,反逼子胥自杀,把尸体装在皮囊里,投进了钱塘江。吴王夫差不了悟先知卓见的言论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把子胥沉入江中而不后悔;子胥不能及早看出两位君主度量的不同,以致被投入水里而冤魂不散。
"保存住生命,成全了伐齐的功绩,用以表彰先王的心迹,这是我的上上之策;遭受毁损和侮辱的诽谤,败坏了先王的名誉,这是我所最恐惧的事。如今面对着这样不可测度的罪名,又欲助赵以谋攻伐燕国,而侥幸地求取个人的私利,这是我在道义上所不敢做的事。
"臣听说古时候的君子,和人断绝了交谊,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不得已而离开他的国家,也不为自己的名誉辩白。我虽然无才、无德,但却常常接受君子的教诲而奉行的。现在只怕您深信左右的说辞,而不能体察我远去的原因,所以敢写这封回信,恳求您仔细读一读吧!"
于是,燕王又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而乐毅又与燕通而往来燕、赵间,燕、赵都以他为客卿。后来乐毅就死在赵国。
乐闲在燕三十多年,燕王喜用他宰相栗腹的计谋,要攻打赵国,并以此议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这个国家,曾多次抵御四方来犯的强敌,它的人民熟习军事,不可轻易攻伐。"燕王不听,就起兵伐赵。赵使廉颇迎击,在鄗的地方大败了栗腹的军队,生擒了栗腹和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就围攻燕,燕国只得一再地割让土地向赵求和,赵才解围而去。
燕王悔恨没采用乐闲的话。乐闲既已在赵,便使人送给乐闲一封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重用,而他却不断地犯颜直谏,希望纣王能听从;商容也不得志,而且身受凌辱,但却希望纣王能改变。等到国乱而人心离散,罪犯从监狱中脱逃,然后箕子和商容才退而隐居。所以商纣蒙受了夏桀暴虐的恶名,而他们两位却不因此丧失忠臣和圣贤的令誉。为什么这样呢,那是因为他们竭尽了为人臣的忧虑、深虑。现在我虽然无能,并不如商纣的暴虐;燕国百姓虽然混乱,也不像殷商时的那样厉害。何况家中有忿争而不决,必告知邻里。我所以说到这两件事,意思要告诉你不该离开了燕国,弃绝了我。"
乐闲、乐乘埋怨燕王不听他们的计策,他们二人终于留居赵国。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攻燕国,燕国以厚礼求和,赵国才解兵。此后,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过世,襄王派乐乘替代廉颇的职位。廉颇攻击乐乘,乐乘避走,廉颇也逃亡到魏国。之后又过了十六年,秦灭了赵国。
赵亡国后二十多年,汉高帝经过赵时,曾问道:"乐毅还有后嗣吗?"左右回答说:"有个名叫乐叔的。"于是,高帝便把乐卿县封给他,号称华成君。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而乐毅的族中原有乐瑕公、乐臣公的,当赵国将被秦灭亡时,他们就逃亡到齐国的高密。乐臣公对于黄帝、老子之术修习得很好,在齐国很有声誉,人们称为贤师。
太史公说:"当初齐国的蒯通及主父偃读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书信,常常感动得置书哭泣。乐臣公习黄帝、老子之学,他原先的老师号称河上丈人。我不知道他的来历。河上丈人把黄、老之术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又教盖公。盖公曾在齐地高密、胶西一带授徒,就是后来曹参相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