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七十八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689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罗宗涛李振兴译

  春申君,是楚国人,他姓黄,名字歇。因出外游学,故能淹博洽闻,在楚国顷襄王朝任事。(即侍奉楚顷襄王)顷襄王以黄歇有辩才,所以就派他出使秦国。因为这时秦昭王已派大将白起进攻韩、魏,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县)打败了韩、魏,并且活捉了魏国的大将芒卯,韩、魏也只好降服而侍奉秦国了。

  稍后,秦昭王正要命令白起与韩、魏共同攻伐楚国,只是尚未出兵就是了。楚国听到这个消息,于是就及时派黄歇出使到了秦国。当这个时候,秦国在以前就命令白起攻打楚国,并已取得了楚国的巫郡,以及江南之地作为黔中郡,又攻陷了鄢郢,东边竟然到了竟陵。楚顷襄王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迁徙到陈县去。黄歇看到楚怀王的为秦所引诱而入朝秦王,受了欺骗而终于被羁留,以致死在秦国的惨局。而顷襄王,就是怀王的儿子,秦国又轻视他,深怕秦国一举兵而把楚国灭了。所以黄歇才上书秦昭王,以说明攻打楚国为不智的举措,他说:"天下最强盛的国家,就是秦、楚二国,现在我听说大王想去伐楚国,这种举措,就好比两只猛虎相互争斗一样,两虎相互争斗,而承受其弊弱得利的,是驽劣的马和狗啊(指韩、魏)!这样的话,就不如善待楚国了。现在臣(黄歇)就来分析其中的道理:我听说事物到了至极,就会回返,例如冬天到了最冷的时候,就会渐渐地回返到温暖,夏天到了最热的时候,就会渐渐地回返到寒冷,积累到无法再高的时候,那就会发生危险,累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秦国是一个大国,土地几遍天下,并拥有天下西北的二边陲。这种情形,是自有人民以来,一个能出万辆兵车的国家,所不会有的啊。且自先帝文王、庄王,至大王本身,(《史记》庄王下脱一王字)三代都不忘使秦国的土地东接于齐国(忘,《史记》作妄,《秦策》脱忘字,据《史记会注考证》改)以打破山东各国合纵的要约。当今大王派遣盛桥守事于韩国,盛桥遂以韩国的土地,归并到秦国来。由这件大王不使用甲兵,不施展威力,而就得到百里的土地的事看来,大王可以说是非常贤能了。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杜塞大梁的大门,占据河内,紧接着攻下燕、酸枣、虚、桃,一直进攻到邢这个地方,魏国的军队,就像云消雾散一样,而不敢前来救援。大王所建立的功绩,也可说是很多了。大王为了顾念兵士的疲劳,所以就给他们一段休息的时间,二年后,复行进攻,又并有蒲、衍、首、垣,大兵再前进,就临近仁、平丘、黄、济阳,而魏国只好降服了。这时大王又割濮(水名)、磿(地名)以北之地给燕国(《秦策》:之北下有属之燕三字),以断绝’齐秦的腰‘,和’楚魏的脊梁‘,天下的诸侯,五次联合六国的军队,而终不敢相救,大王的威力,也可说是得到充分发挥了。

  "大王假如想能维持功绩和威势永远不衰败,那就要去除进攻和取得其他国家土地的心,而厚施仁义于现在所占有的土地,使无后患发生。这样的话,三王就不愁没有第四位,五霸也不愁没有第六位了,假如大王自负人徒的众多,仗恃兵革的坚强,趁着摧毁魏国的余威,而想着以武力来臣服天下的诸侯,这样,臣恐怕就要有后患发生了。《诗经·大雅》篇说:’没有不是在事之初,有一个好的开始,然而却很少能一直保持到终了。‘《易经·未济》卦说:’狐狸涉水,最后还是沾湿了他的尾巴。‘(狐惜其尾,每涉水,举尾不使之湿)这就是说,一件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但是能保持到最后的,却就很难了。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例如从前智伯氏,只看到伐赵的利益,却没有办法知道榆次的灾祸;又如吴国只看到征伐齐国的便利,却怎么也没有料到干隧的失败而死。这两个国家,并不是不曾建立大功,只因为先前被利益冲昏了头,所以到后来才换来了生死攸关的大灾祸啊!由于吴国的相信越国,所以才敢进一步的去征伐齐国,既然在艾陵战胜了齐人,却万万没有想到当他回师的时候,竟被越王在三渚的水边活捉了。由于智伯氏的相信韩、魏,所以才敢进一步的征伐赵国,攻打晋阳城,当胜利指日可待的时候,却没有料到韩、魏竟然背叛了他,把智伯瑶杀死在凿台的下面。而今大王忌妒楚国的不被摧毁,而却忘了当楚国被毁灭以后,那韩、魏也就强大了,臣以为大王只要稍为一加考虑,是绝不会采取这种方法的。

  "《诗经》上说:’大军不远跋涉攻伐‘。(孙诒让以为即《周书·大武》篇文,古书引《书》或通作《诗》。)由此看来,楚国乃是秦国的后援力量,其余的邻国,才是秦国的敌人呢!《诗经·小雅·巧言》篇说:’那跳跃的狡兔,一遇到猎犬,则一定会被获得的。他人有某种心思,我一揣度,就可知道。‘而今大王中途竟然相信韩、魏的友善,此正好比当时吴国的相信越国一样啊!臣听说:敌人不可宽假,时机不可失去。臣恐怕韩、魏在表面上是用谦卑的言辞来除去本身的祸患,而其实是想着用这种方法来欺骗大国(指秦国)吧!这又何以见得是如此呢?因为大王对于韩、魏没有累世的恩德,而却有累世的怨恨啊!要知道,韩、魏的父子兄弟,接连不断而被秦国杀死的,到现在将有十代之久了,国家因此残破,社稷因此损坏,宗庙也因此毁灭。他们的人民,有的被挖肚断肠,有的连头带颈被扯下来,身首分离,骸骨暴露在草泽间,头颅僵仆在地上。在国境之内,可以接连不断地看见,他们的父子老弱,被系着头,捆着手,都成了俘虏,相随于路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鬼神,也难免孤泣哀伤,得不到血食的祭享。人民更是无法生活下去,以致家族流离分散,沦为仆妾的,布满了天下。所以说,韩、魏一日不被灭亡,那实在是秦国的忧患,现在大王反而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攻打楚国,这不也是错误的吗?

  "况且大王进攻楚国的时候,将从哪条路出兵?大王是打算将向仇敌的韩、魏两国借路吗?果然如此,那么从发兵的那天起,大王就已忧虑军队可能不能回返了,这无异大王以兵来资助于仇敌的韩、魏啊!大王假如不向仇敌的韩、魏借路,那就一定要进攻随水右面的土地。随水右面的土地,都是一些广阔的大水和山林河谷,以及不可耕种的土地,大王虽然获得了这块土地,也不能算是获得土地。这也就是说大王虽然有毁灭楚国的声名,在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土地啊!

  "更何况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齐、赵、韩、魏四国,也一定会全都起兵相从。在这种情形下,秦、楚两国的军队,苦于交战而无法分离,魏国将趁此机会出兵攻打留、方舆、銍、湖陵、砀、萧、相这些地方。那么从前楚国并吞宋国的土地,就一定会全部为魏国所有了。齐人向南进攻楚国,那么就一定会占领泗上,这些土地,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通八达,又非常肥美,而使魏、齐各自攻取。这也就等于大王破灭了楚国,以厚增韩、魏的土地于中国,同时也加强了齐国的势力。仅韩、魏的强盛。就足以与秦国为敌;更有齐国,南边以泗水为国境,东边背着大海,北边倚靠着黄河,又无后患,这时天下的国家,就没有比齐、魏再强的了。齐、魏取得土地以后,而善加利用,更与下吏详事规划治理。一年之后,其本身虽然未能为帝,可是他们却有足够的力量,而禁止大王称帝啊!

  "再说以大王土地的广博,人口的众多,兵甲的强盛,一举兵就和楚国树敌结怨,乃合韩、魏将帝王的重位归送于齐,这是大王的失策啊!臣曾经替大王考虑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不如与楚国修好友善,秦、楚联合为一以进逼韩国,韩国一定束手无策。然后大王再布署东山险要之地,保有河曲的利益,这时韩国就一定会成为大王关内的侯吏。假如大王再以十万大军戍守郑国,魏国一定畏惧,就会命令许、鄢陵两地的驻军坚守城池,而楚国的上蔡、召陵,就无法与魏国往来了,这样一来,而魏国也就成为大王的关内侯吏了。大王只要一和楚国修好,而关内两个可出万辆兵车的诸侯(韩、魏)马上就会降服,而秦国的土地,也就可与齐国相接。同时齐国右面(指济州一带)的土地,只要拱着手就可以取得了。这时大王的土地,从西海一直到东海,等于中分天下,不仅可以要约天下,同时更可使燕、赵与齐、楚无法联络,齐、楚也无法接应燕、赵啊!然后再以安危威逼燕、赵,胁迫齐、楚,这四个国家,不等待进兵急切攻打,就自然降服了。"

  秦昭王看了春申君的上书后说:"好极了。"于是就命令白起停止出兵,并向韩、魏致谢,同时派使臣以厚礼出使楚国,相约为友好之国。

  黄歇受了秦王与楚国约为与国的命令回到楚国,楚君就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也就不客气地将他二人留住下来。数年之后,楚顷襄王患病,可是秦王竟不允许太子完回去探视他父王的病。适巧楚太子与秦国的宰相应侯是好朋友,于是黄歇就向应侯请问说:"相国真的是楚太子的好朋友吗?"应侯回答说:"是真的。"黄歇接着说:"而今楚王的

病恐怕无法好转,秦国不如送回他的太子。太子能立为楚君,他侍奉秦国一定格外厚重,而感谢相国的恩德,也一定无穷,这是亲善与国,而得以储备万辆兵车大国为友的唯一方法啊!假如不能回国,那么他只不过是咸阳城的一个平民罢了。楚国要是另立了太子,一定不再服侍秦国。就这样轻易地失去与国,并且与万乘的大国断绝和好,确实不是好计策啊!希望相国能仔细的考虑考虑。"应侯把这件事情禀告给秦王。秦王说:"使楚太子的师傅先去问楚王的病,回来以后再作商议。"于是黄歇向楚太子献计谋说:"秦的所以羁留太子,是想着求取大的利益,现在太子的力量并不能对秦国有大的利益,我黄歇为此非常忧愁。可是阳文君(为楚王兄弟)的二子偏偏又在宫中,大王(楚王)假如不幸死了,太子又不在,阳文君的儿子一定被立为嗣位的人,那么太子就不能奉享宗庙了。既然这样,就不如离开秦国,与出使的人全部逃走,臣请留下来,以死来抵当这个罪过。"楚太子于是就改变衣装,装扮成为楚使者(即先往楚国问楚王之病者)赶车的人才混出了秦国的关口,而黄歇就在馆舍(在秦的住所)日夜守候着,有人拜见太子,就以太子生病为理由把来访的人辞谢了。衡量着太子已经走远,秦国不能追及的时候,黄歇于是就自动地告诉秦昭王说:"楚太子已经回国去了,现在已经走的很远了。我黄歇该当死罪,希望大王赐我死吧!"昭王当时非常生气,想听任黄歇自杀,应侯说:"歇为人臣子,宁愿为其主人而以身死,太子能立为楚君,一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不加罪于他,使他回到楚国去,以作为楚国的亲信。"秦王因此就把黄歇遣送回去了。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就死了,太子完立为楚君,他就是考烈王。考烈王元年,用黄歇为相国,并封他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十二县的土地。后来过了十五年,黄歇向楚王禀告说:"淮北这一带地方,靠近齐国,往往会发生急切的事情,请把这一带地方划为郡来治理,那就方便得多了。"就着这个机会,并且把淮北的十二县奉献出来,请求封于江东,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因将故吴墟筑成城堡,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既已做了楚国的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在争着礼贤下士,招请宾客,来互相倾覆攘夺,辅助国家,把持政权。

  春申君为楚相的第四年,秦军攻破了赵国的长平,并且俘掳了四十万赵军。第五年,秦军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向楚国告急请援,楚国就派春申君率兵前往援救,秦兵离去后,春申君也就回到楚国来。春申君相楚的第八年,为楚北伐,灭了鲁国,用荀卿为兰陵县令,当这个时候,楚国又强盛了起来。

  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使者拜见春申君,春申君招待他在上等客舍居住。赵国的使者想向楚国夸耀本国的富庶,故意以玳瑁簪来绾头发,并拿着用珠玉镶饰的刀剑鞘子,请见春申君的门客。当时春申君的门客有三千多人,其上等客人,都穿着用宝珠做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者,赵国使者见了大为惭愧。

  春申君为楚相十四年的时候,秦国庄襄王立为国君,用吕不韦为相国,并封他为文信侯。灭了东周。

  春申君相楚的第二十二年,当时的各国诸侯,忧患秦国攻伐没有停止的时候,于是就互相联合起来,西伐秦国,以楚王为纵约之长,春申君当权主其事,刚至函谷关,秦国就出兵迎击,诸侯的军队,皆战败逃走,楚考烈王把这件事情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就被更加疏远了。

  春申君的门下客,有一位观津人名字叫朱英的,对春申君说:"一般人皆以为楚国本是一个强国,可是用您为相国反而衰弱了,这种观点我朱英却不以为然。那么当先君在位的时候,秦国有二十年的时间不敢攻打楚国,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秦国要逾越黾隘的关塞而攻打楚国,不方便,要是向两周借路嘛,背后就是韩、魏,在这种情形下攻打楚国是不可以的。可是现在就不是这种情势了,魏国亡在旦夕,绝再没有力量来保护许、鄢陵这两个城邑,而且魏已答应把这两个城邑割让给秦国,这样以来,秦兵距离我楚国的国都陈(《楚世家》作陈城,自郢迁此)只有一百六十里路远,今后臣所可观看的,就是见到秦、楚每日的战斗啊!"楚于是离开陈,迁徙到寿春,而秦国则迁徙卫野王,设置东郡。春申君从此就封地于吴,执行其相国的职务。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为此甚感忧愁,于是就寻求宜于生子的妇人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很多,可是始终没有生下儿子。这时赵人李园以己妹的色美自矜,想着把她进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没有生子的能力,恐怕时间一久失去宠幸。所以李园就一转念头,来求侍春申君作为他的门下食客,不久面谒春申君请假归里,故意延误日期。回来后,面见春申君,春申君向他询问经过的情形,于是他回答春申君说:"齐王派使者来求聘臣的妹妹,因与使者饮酒,所以延误了日期。"春申君说"是否送了聘礼?"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说:"我可以见见她吗?"回答说:"可以。"于是李园就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春申君,并得到春申君的宠幸。后来知她已有身孕,李园就和他的妹妹周详的谋划了一番。园妹趁着一个很好的机会,劝告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尊重信任,就是兄弟也比不上啊!而今您相楚二十多年,可是楚王却没有儿子,那么楚王百年之后,将更立他的兄弟。楚国更立新君以后,也必定会各使自己往日所亲近的人得到贵显,您又怎能长久受到宠幸呢,并不是单单这样就能算了的啊!因您在楚王面前贵显当权太久,对楚王的兄弟失礼的地方一定很多,楚王的兄弟果真得立为楚王,灾祸就要降临到您身上来,又如何来保全相印和江东的封地呢?现在贱妾自知已经怀有身孕了,可是别人并不知道,贱妾得到您的宠爱并不太久,果真以您的重望把贱妾进献给楚王,楚王一定宠爱贱妾,贱妾如托天之幸而生下一个男孩,那么就是您的儿子为楚王了。这时整个楚国可以尽得,谁又能降临不测的大罪在您的身上呢?"春申君深以为然,于是就特别建筑了一个馆舍,使李园的妹妹居住其中,并且守卫谨严,然后向楚王禀报。楚王召入宫中,非常宠爱,不久便生下一个男孩,立为太子,母以子贵,所以李园的妹妹,也就成为王后了。楚王大加重用李园,李园遂得以过问楚国的政事。

  李园已经使他的妹妹进宫,立为王后,儿子为太子,害怕春申君言语泄密,而且骄矜,便暗中培养亡命之徒,想杀害春申君灭口,这时楚国人大有知道内情的。

  春申君为楚相二十五年的时候,楚考烈王病了。朱英对春申君说:"世间有不望而忽至的大福,又有不望而忽至的大祸,现在您居处在生死无常的时代,侍奉喜怒不节的君主,如何可以无吉凶忽为的人呢?"春申君说:"什么叫做不望而忽至的福?"朱英回答说:"您做楚的相已经二十多年,虽然在名分上您居于相位,可是,其实您就是楚王啊!现在楚王病重,早晚会就要死去(随时随地都有死去的可能),一旦楚王死去,而您就是宰辅少主的人,因而代替少主执政当国,就像伊尹、周公一样,等到楚王年长,再把政权交还给他,这种情形,不就是等于南面称王而有楚国一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望而忽至的福啊!"春申君说:"何谓不望而忽至的祸?"朱英回答道:"李园不得治理国政而怨恨您如仇敌,现在虽没有机会杀您,可是他暗中豢养死士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等到楚王一死,李园一定先行入宫掌握政权而杀您以灭口。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望而忽至的祸啊!"春申君说:"何谓凶吉忽为的人呢?"朱英回答说:"请您先安置我做近侍楚王的郎中,楚王死,李园一定先行入宫,到时候我替您把李园杀了。这就是所说的凶吉忽为的人啊!"春申君说:"先生舍弃这个做法吧,李园是一个柔弱的人,我又一向待他很好,他无论如何也黄歇在棘门被杀死,选自明刊本《新镌绣像列国志》。

  做不出这种事情来。"朱英知道自己的谏言不被采用,恐怕灾祸降及于身,于是就偷偷地逃走了。

  这之后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果然先行入宫,埋伏死士在棘门以内。春申君刚走入棘门,李园事先埋伏的死士从两面刺杀春申君,把他的头割下来,投掷在棘门的外边。随即派遣吏卒把春申君的家人全部杀光。而李园的妹妹最初得宠于春申君怀孕而进入王宫所生的儿子遂被立为楚王,他就是楚幽王。

  这一年,秦始皇即帝位已有九个年头了。这时嫪毐也为乱于秦国(嫪毐,战国时人,与秦始皇母淫,坐诛),被发觉后,杀了他的三族,而这时的秦相吕不韦也被废弃了。

  太史公说:"我到了楚国,看见春申君的故城,宫室的建筑,非常的盛美。起先,春申君劝说秦昭五王,以及献身为主并派人遣送楚太子归国,是多么明智的举措啊!后来反而受制于李园,又是如何的昏耄?俗语说:’当断不断,反受共乱‘。这不就是春申君不采用朱英谏言的说法吗?"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