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七十一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643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陈弘治译

  樗里子,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与秦惠王同父异母。他的母亲,是韩国人。樗里子为人滑稽,很有智谋,秦国人称他为"智囊"。

  秦惠王八年,封樗里子"右更"的官位,并派遣他率兵攻打曲沃,把那里的人全部赶走,占领曲沃,将土地并入秦国。惠王二十五年,任命樗里子为将军攻打赵国,俘掳赵将庄豹,攻下了蔺县。次年,帮助魏章攻打楚国,打败楚将屈丐,占领了汉中之地。秦国册封樗里子,爵号叫"严君"。

  秦惠王死后,太子秦武王即位,驱逐张仪与魏章,而用樗里子与甘茂为左右丞相。秦国派遣甘茂攻打韩国,拔取宜阳。派遣樗里子率领百辆车子进入周朝王城,周王以军士列队来欢迎他,心意非常的恭敬。楚王知道了这件事,大发雷霆,责骂周王,不满周王太敬重秦国的访问。这时游腾替周王向楚王解释说:"从前智伯要攻打仇犹的时候,先用宽广的车子载着大钟送给他,趁着运送大钟的机会,士兵跟随在后面,仇犹遂被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于没有防备啊。齐桓公攻打蔡国,口号上是说征讨楚国,其实是在偷袭蔡国。现在秦国,是个虎狼之国,派遣樗里子率领百辆车子进入王城,周王以仇犹和蔡国为借鉴,因此才任命持长戟的士兵在前,拿强弓的士兵在后,表面上说是护卫樗里子,实际上是要在樗里子别有企图时囚系他。况且,周王难道能没有忧虑到他的宗庙社稷吗?恐怕一旦亡国,而让大王操心,因此才那样做罢了。"楚王听了,才高兴起来。

  秦武王死后,秦昭王即位,樗里子又更加受到尊重。昭王元年,樗里子率兵攻打蒲城。蒲城守将心里很是恐惧,央请胡衍出来替他想办法。胡衍替蒲城守将向樗里子说:"你来攻打蒲城,是为秦国呢?还是为魏国?若是为魏国,那就很好;若是为秦国,那就没有好处了。要知道,我们卫国之所以为卫国,就在于有蒲这个地方作为它的屏障。现在攻打蒲城,并入魏国,整个卫国必然一齐归附过去。魏国丧失西河之外的州郡而无法收复的原因,是由于他军力薄弱。现在把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必然强盛。魏国强盛之日,西河之外的州郡就很危险了。何况秦王将观察你的行事,如果你所做的事害了秦国而对魏国有利,秦王必定要加罪于你。"樗里子说:"照此说来,那我该怎么做才好呢?"胡衍说:"你放弃蒲城不要攻打,我试着进入蒲城帮你说话,让你施恩惠给卫国的国君。"樗里子说:"好吧!"于是胡衍进入蒲城,告诉守将说:"樗里子已经知道蒲城的弱点了,他声言一定要把蒲城攻下来。我能够使他放弃蒲城不攻打。"蒲城守将非常害怕,一再地拜谢说:"希望能请你帮帮忙。"于是致酬三百斤黄金给胡衍说:"秦国军队如果退走,我一定为你对卫君说,让你来统治卫国。"因此胡衍从蒲城获得了黄金,而且也使自己在卫国贵宠起来。就这样,樗里子放弃了蒲城退走,还兵攻打魏国皮城。皮城没有投降,又调兵离开而去。

  秦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埋葬在渭水南岸章台的东边。死前曾说:"一百年以后,在这里一定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樗里子的住家在昭王庙西边渭水南岸的阴乡樗里,因此世人称他为"樗里子"。到了汉朝兴起,长乐宫在它的东面,未央宫在它的西面,储藏军械的府库正对着他的坟墓。所以秦国人有句谚语说:"力则任鄙,智则樗里。"(案:任鄙为秦力士。)

  甘茂,是楚国下蔡人。师事下蔡史举先生,学习诸子百家的道术。借着张仪与樗里子的引介而求见秦惠王。惠王见了他后,很是中意,便任命他作将领,帮助魏章经略平定汉中之地。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张仪与魏章被驱逐离开了秦国,向东逃往魏国。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参谋陈壮造反,秦王派遣甘茂平定了蜀地,班师回来,就用甘茂当左丞相,用樗里子当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告诉甘茂说:"我想要乘坐饰有帷帐的车子通往三川,去窥伺周室。若能达到目的,那我将到死都感激不尽哩!"甘茂说:"请让我去魏国,约好魏国攻打韩国。并请派遣向寿陪同我一齐前去。"甘茂到了魏国,对向寿说:"你回国去,向大王说’魏王已经听我的话了,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出兵攻打韩国。‘事情若是成功,都把功劳归给你。"向寿回到秦国,对秦王报告,秦王就在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回到息壤,秦王问他原因,甘茂回答说:"韩国的宜阳,是一个大县,上党与南阳两郡积贮在那里历时很久了。名称上虽是一个县,实际上是一个郡。现在大王离开好几处的要塞,行走千里之远去攻打它,很难成功。从前曾参住在费城的时候,鲁国有一个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曾参的母亲一点也不相信,神色自若地织着她的布。不久,又来一个人告许她说’曾参杀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神色自若地织着布。过一会儿,又来一个人告诉她说’曾参杀人‘,这时曾参的母亲就立刻丢下织梭,越墙逃走。以曾参那么贤能的人与他母亲那么地信任他,经过三个人使她怀疑,都能令她心生恐惧。现在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信任我又不如曾母那样信任曾参,而使我让你怀疑的人却不只三个人,我恐怕大王要像曾母那样丢下织梭哩!起初张仪向西并吞巴蜀的土地,向北开辟西河之外的州郡,南边占领上庸,天下的人却不夸奖张仪,反而夸奖先王。魏文侯派遣乐羊率兵攻打中山,三年的时间就把中山攻了下来,乐羊班师论功,魏文侯拿出一箱子的毁谤书给他看,乐羊便再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君王的声威力量!‘现在的我,是旅居在外的人,樗里子与公孙奭两人挟持韩国来和我争议,大王必定听信他们,如此一来,是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受韩国公仲侈的埋怨哩!"秦王说:"我不听信他们两人,请和你立约为誓。"最后终于叫甘茂率兵攻打宜阳。攻了五个月而没有攻下,樗里子与公孙奭果然提出争议。秦武王召见甘茂,想要罢兵不攻。甘茂说:"息壤还在那里!"(意在提醒武王息壤之盟)武王说:"是的,确有其事。"于是发动全部军队,让甘茂去攻击宜阳。斩杀六万人,遂把宜阳攻了下来。韩襄王派遣公仲侈过来谢罪,同秦国讲和。

  秦武王终于通过三川到王城窥伺周室,结果死在王城。他的弟弟即位,这就是秦昭王。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人。楚怀王埋怨以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不援救他,于是趁机出兵围攻韩国的雍城。韩王派遣公仲侈向秦国告急。由于秦昭王刚即位,太后是楚国人,所以不肯救雍。公仲侈通过甘茂,甘茂替韩国向秦昭王说:’韩国公仲侈正因仰赖秦国的援救,因此才敢抗拒楚国。现在雍城被围困,而秦兵却不下殽山,公仲侈将仰首而不朝秦国(一说是疾首失措而不上朝听事),公叔氏将把韩国南部并入楚国。楚国与韩国合一,魏国不敢不听从,如此一来,那么攻伐秦国的形势就形成了。不知坐着等人来攻打与主动去攻打别人,哪一样比较有利?"秦王说:"好!"便下令出兵敌山,去拯救韩国。楚兵终于退走了。

  秦王派遣向寿平定宜阳,派遣樗里子与甘茂攻打魏国皮城。向寿,是宣太后的外族,跟秦昭王从小相处到长大,因此受到秦昭王的任用。有一次,向寿到楚国,楚王听说秦国贵宠向寿,因此很隆重地礼待向寿。等到向寿为秦国带兵驻守宜阳,准备攻打韩国。韩国公仲氏叫苏代对向寿说:"禽兽受困,犹能倾覆人车。你攻破韩国,侮辱公仲氏,公仲氏收拾国土复来侍奉秦国,自以为必可获得封爵。现在你把解口之地送给楚国,又封楚国的小令尹以杜阳。秦国与楚国结合为一,再来攻打韩国,韩国必定灭亡。韩国若灭亡,公仲氏将亲自率领私徒,到宜阳来抗拒秦国。希望你仔细地考虑一番。"向寿说:"我结合秦国与楚国,并不是要来抵拒韩国,请你替我进见公仲氏,说‘秦韩的友谊可以结好’。"苏代回答说:"我倒愿为公仲氏对你说一说。常言道:‘贵其所贵者贵’(意谓自贵其所以贵者,则永不失其贵)。你受秦王的宠幸狎昵,比不上公孙奭;在秦王的心目中,你的智慧才干,也比不上甘茂。现在他们两人都不能够参与秦国的国家大事,而只有你和君王在朝廷上作主断,这是什么原因呢?必是他们有失去君王信任的地方。公孙奭偏袒于韩国,甘茂偏袒于魏国,因此君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

而你却偏袒于楚国,这是和公孙爽、甘茂同道啊。你凭什么来和他们两人显示不同呢?别人都说楚是个善变的国家,而你却说楚国必定不致如此,这是你自己要惹来罪咎啊。你不如与君王预先防范楚国的变卦,亲善韩国来防备楚国,这样便没有祸患了。韩王必先把国家归附公孙奭,然后把政权委托甘茂。

  韩国,是你的仇敌,现在你建议亲善韩国来防备楚国,这是举用外人不避仇敌啊。"向寿说:"是的,我很想和韩国结好。"苏代回答说:"甘茂答应公仲把武遂还给韩国,让韩国人民归回宜阳居住,现在你却要夺取它,很难。"向寿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武遂这个地方就长此得不到了吗?"苏代回答说:"你何不凭借秦国的威重,替韩国向楚国索求颍川呢?颍川,是韩国的寄地(颍川本韩地,楚取之,故云寄地),如果你能够索求得到,这是秦国的命令能够行于楚国,并且也由此施了恩德给韩国。假若你索求不到,那么韩国与楚国间的结怨不能化解,两国便要交相走向秦国。秦国与楚国争强,在他们两国交相侍奉秦国的时候,你徐徐地责备楚国的错失,来博得韩国的归心,这样对秦国就有利了。"向寿沉吟着说:"这…"苏代说:"这是一件善事。因为甘茂想要借重魏国来攻取齐国,公孙奭想要借重韩国来攻取齐国。现在你占领宜阳作为功劳,获得楚韩的合好与归心,而诛讨齐魏的罪过,这是使公孙奭与甘茂两人无法插足于秦国的事情啊!"

  结果甘茂还是劝告秦昭王,把武遂归还韩国。向寿和公孙奭据理力争,没有效果。向寿和公孙奭由此埋怨甘茂,对秦王说甘茂的坏话。甘茂内心恐惧,停止攻打魏国蒲阪,逃离秦国。樗里子与魏国缔结和约,罢兵回去。

  甘茂逃离秦国奔往齐国时,遇到了苏代。这时苏代要为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得罪于秦国,惧罪逃走,无处容身。我听说穷家妇女与富家妇女在一起纺织,穷家妇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所幸你的烛光还有多余,请你分给我一点余光,这样对你既没有损失烛光,却能给我共享烛光之便。’现在我处境窘困,而你正出使秦国,身居要位。我的妻儿在秦国,希望你用余光来救助她们。"苏代答应了。于是到秦国去传递其任务。任务完成后,趁便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不平凡的士人。他居住在秦国时被重用过好几个朝代。从殽塞直到鬼谷,其间地形的险峻平易,他都了解得很清楚。如果他借重齐国,约好韩国与魏国,反过来图谋秦国,将对秦国不利!"秦王说:"那该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加重礼金,加大禄位来迎接他,假使他肯回来,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让他离开。"秦王说:"好的。"立刻颁赐给他"上卿"的禄位,派人携着相印到齐国去迎接甘茂。甘茂不愿回到秦国,苏代告诉齐湣王说:"甘茂,是一位贤能的人。现在秦国颁赐给他上卿之位,用相印来迎接他。他受了大王的恩惠,喜爱作大王的臣子,因此拒绝不去。现在大王要如何来礼遇他呢?"齐王说:"好。"立刻安排他作"上卿"官位。

  秦国也因而厚待甘茂的妻儿家族,免除他们徭役,来和齐国相争甘氏。

  齐国派遣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与秦国联婚,两国感情很好。秦国听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向楚王说:"希望遣送甘茂到秦国。"楚王问范娟说:"我想在秦国安置丞相,谁可胜任?"范蜎回答说:"我才识浅薄,不能知道。"楚王说:"我要安置甘茂,可以吗?"范蜎说:"不可以。因为史举是下蔡看守城门的门监,大方面不足以侍奉君王,小方面不足以畜养家室,以苟且卑贱、操守不够廉洁闻名于世,而甘茂师事他,奉侍得很恭谨。因此以惠王那样的贤明,武王那样的明察,张仪那样的博辨,而甘茂侍奉他们,能取得十种官职却没有犯上一点罪过。甘茂实在是个贤能的人,然而万万不可任用他作秦国的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对楚国没有好处。况且,大王以前曾任用召滑于越国,使得召滑开启章义(人名,取《会注考证》说)作难。越国混乱,所以楚国能够南面堵塞厉门—度越岭南的要路,而将江东之地兼并为郡县。我仔细思量,大王的功绩能够达到这种地步的原因,乃在于越国混乱而楚国治平啊。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套阴谋运用在越国,而忘记运用在秦国,我以为大王大大地错了。因此大王若要安置丞相于秦国,莫如安置向寿最为得当。向寿和秦王是亲属关系,年幼时与秦王共穿一件衣服,长大后与秦王同乘一辆车子。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在秦国,这才对楚国有利呀!"于是楚王派遣使者请求秦王任用向寿为丞相,秦国终于用向寿为丞相。而甘茂从此也就无法再进入秦国,最后死于魏国。甘茂有一个孙子叫做甘罗。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年纪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遣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的时间就使得燕王喜派遣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又派遣张唐到燕国当参谋,想要与燕国共同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地方。张唐告诉文信侯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怨恨我,悬赏说:‘能抓到张唐的人,赏赐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够去。"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快乐,没有勉强张唐。甘罗说:"君侯为什么不快乐得这样厉害呢?"文信侯说:"我派遣刚成君蔡泽去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秦国来作人质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当参谋,他却不肯启行。"甘罗说:"让我去说服他,教他启行。"文信侯大声斥责说:"走开!我亲自请他,他都不肯去,你怎么能够教他启行?"甘罗说:"从前项橐七岁的时候,就当孔子的老师。现在我从出生到今天,已经有十二岁了。请你让我去试试看吧,何必要斥责得这么快呢?"于是甘罗去见张唐说:"你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大?"张唐说:"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腾播声威于燕赵,每战必胜,每攻必取,破城郭,毁都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雎在秦国用事时,与目前文信侯相比,谁较专擅大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擅。"甘罗加强语气说:"你确知他不如文信少年甘罗在秦国取得高位,选自明刊本《新镌绣像列国志》。

  侯专擅吗?"张唐说:"这个我最知道,一点也没错。"甘罗就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刁难他,离开咸阳七里就立刻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当参谋,你却不肯去,我不知道你将死在何处了。"张唐说:"请你让这个小孩子启行吧!"于是叫人整理行装,就动身出发了。

  张唐动身数日之后,甘罗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到赵国通报一声。"文信侯便进去向秦始皇说:"昔日甘茂,他的孙子甘罗,年纪轻轻的,但却是名家的子孙,诸侯各国都知道。前些时候张唐推托生病不去燕国,甘罗说服他,使他启行。现在甘罗又愿意先到赵国通报一声,请大王准许他、派遣他前去。"秦始皇召见甘罗,派遣甘罗前去赵国。赵襄王走出城外迎接甘罗。甘罗游说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说:"听说过。""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当参谋吗?""也听说过。"于是甘罗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去作人质的原因,是为了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去燕国当参谋的原因,是为了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国与秦国不相欺骗的目的,在于要攻打赵国,赵国现在太危险了。燕与秦不相欺骗没有别的缘故,完全是要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土地。大王倒不如割给我五个都城,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土,让我回去转报秦王,叫他遣回燕太子,而与你们赵国联合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刻割了五个都城给秦国,使秦扩大河间的土地。秦国也遣回了燕太子。赵国便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上谷三十座城池,而将十一座城池送给秦国。

  甘罗还报秦王后,秦王就封甘罗为"上卿",又将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他。

  太史公说:"樗里子由于亲属关系受到秦国的贵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秦国人很称赞他的智谋,因此也有他可取之处。甘茂从下蔡里巷中发迹,显名于诸侯各国,见重于强大的齐国与楚国。甘罗年纪虽小,但想出一个奇计,使得声名流传后世,虽然算不得是个笃行的君子,也称得上是战国时代的一个策士。这大概是因为秦国正强盛的时候,天下更趋向于阴谋诡诈的缘故吧!"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