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假如大王派出全部军队去攻打宋国,不到几个月便可以将宋国攻占下来。攻占了宋国,再将军队指向东边,那么邻近泗水旁边的十二个诸侯国,都被大王占有了。
"算起来,天下间以盟约联合诸侯,使他们互相坚守约定的人就是苏秦。他受封为武安君,作了燕国的宰相,却暗中和燕王图谋攻破齐国,而分割它的土地。因此,便装作有罪,逃出燕国而进入齐国,齐王接受了他,而且命他作宰相。过了二年而被察觉,齐王大为愤怒,将苏秦车裂在刑场上。说起来,以一个变诈虚伪的苏秦,却想要经营天下,使诸侯联合为一,他的策略不会成功,那是很明显的了。
"现在,秦国和楚国的边境相接,形势上应该是很亲近的国家。大王若真能听从我的建议,我愿意请秦王派太子到楚国当人质,楚王也派太子到秦国当人质。并且,愿意以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大王的姬妾。再奉上有一万户人家的大都邑,作为大王征取赋税以供给汤沐之具的地方。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终身不互相攻伐。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于是,楚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以让出黔中地给秦国,便想要答允张仪的建议。屈原说:"以前,大王被张仪所欺骗。张仪到楚国,我以为大王会将他烹杀。如今却放了他,不忍杀害他,又听从他的邪说。大王千万不能这样做啊!"
怀王说:"答允张仪的建议而再得回黔中,这是很美好的利益。后来才又违背他,这是不可以的。"
因此,最后终于允许张仪的建议,和秦国亲近。
张仪离开楚国,便借这机会到韩国去,劝韩王说:"韩国的地势险恶,人都住在山区。全国所生的五谷,不是菽就是麦,人民的食物,大都吃些菽豆作成的饭,豆叶煮成的汤。一年没有收获,人民连糟糠都不厌弃了。韩国土地不满九百里,无法积存二年的粮食。再算一算大王的部卒,全部不满三十万,而且那些砍柴煮饭的贱役还包括在内呢!除去防守驿亭边塞的兵卒,现有的军队只不过二十万罢了。
"秦国的军队却有一百多万,兵车一千辆,战马一万匹。那些勇猛的战士,动作灵活,不穿盔甲,轻装杀敌,力弯弓箭,奋挥戈戟的人,多到无法计算。而且,秦国战马的精良,军队的众多,奔驰非常迅速,一跃而两蹄间距离二丈一尺以上的马,也数不完。山东六国的兵士披戴甲胄会合作战。秦兵可以抛开战甲,袒露身子而应敌,必将大败六国的军队,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生擒的战俘。说起来,秦兵和山东六国之兵相比,就好像勇士孟贲和怯弱的人相比。他们以最大的力量互相压迫,就好像勇士乌获对抗婴儿一样。以孟贲、乌获这种勇士来攻打不服从的弱国,简直和垂下三万斤的重量加在鸟卵上没有两样,
必然不会有侥幸的结果了。
"说起那些群臣诸侯,不衡量自己土地的狭小,却听从别人的甜言蜜语,他们结党营私而互相掩饰,都振振有词地说:’听从我的计策,可以在天下称霸。‘不顾虑到国家长远的利益,而听从短浅的意见,没有比这种作法更碍误国君了。
"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派下军队占领宜阳,断绝韩国的上党之地。然后再向东取得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苑囿,就不再是大王所拥有了。再说,阻塞成皋,断绝上党之地,大王的国家便被分割了。先臣事秦国,便得安定。不臣事秦国,便遭受危险。制造了祸端,却想求得吉善的回报,计谋那样短浅,而招来的仇怨那样深,背逆秦国,而顺楚国,纵然要国家不灭亡,也不可能的。所以为大王着想,最好就是帮忙秦国。秦国所最希望的事,就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国家,就是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强过楚国,而是因为地势的关系。如今,假如大王能向西面臣事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必定很高兴。攻打楚国而从它的领土得到利益,转移了自己的灾祸而使秦国愉快,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韩王听从张仪的策略,张仪回去向秦王报告这些情形。秦惠王便封赏了张仪五个郡邑,并且封他为武信君。接着,又派张仪到东方的齐国劝湣王,说:
"天下间最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朝中重要的大臣都是同姓父兄,人民又非常众多,富足安乐。但是,为大王出计策的人,都只为了暂时的愉快,而不顾国家百世的利益。那些主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是个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大,人民众多,兵卒强健,战士勇敢,纵使有很多个秦国,也将对齐毫无办法。‘大王赞许他们的说法,却不衡量实际情形。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对的。
"我听说过:齐和鲁打了三次仗,而三次都是鲁国胜利。但鲁国却因此而危险,随后就灭亡了。名义上虽战胜,但实际上却亡国,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啊!如今,秦国和齐国比较起来,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
"秦、赵在漳水边上交战,打了两次仗而赵国两次都胜了。又有一次,两国在番吾城下交战,打了两次仗而赵国又都胜了秦国。但等到第四次交战后,赵国损失的军队几十万,最后仅存了首都邯郸。赵国虽有战胜的名义,但国家却已残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衰弱啊!
"如今,秦、楚已相约嫁女娶妇,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上宜阳;魏国献上河外;赵国也在渑池之会时向秦国朝拜,割让河间一带地方,以臣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必将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边的土地。并尽全部赵国的军队渡过清河,指向博关。这一来,临淄、即墨就不是在大王所能拥有的。国家一旦受到攻击,虽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啦!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它。"
齐王说:"齐国偏僻鄙陋,掩藏在东海的边上,从来就不会知晓国家长远的利益。"
因此,他就答允张仪的建议。张仪离开齐国,向西去劝赵王,说:"敝国的秦王派遣我这使臣,来献上一个策略给大王您。大王率领天下诸侯来共同抗拒秦国,使得秦兵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走出函谷关。大王的权威畅行在山东各国之间,敝国非常恐惧而屈服不敢动。只能修治战甲,磨砺兵器,整顿兵车坐骑,练习跑马射箭;努力种田,积存粮食,防守在四面边疆之内,忧愁害怕地生活着,简直连动摇一下都不敢,只恐大王有意严责我们的过失啊!
"如今,依靠大王这份督促之力,我们秦国已攻下巴、蜀,兼并了汉中,占取周天子所在的东西两周,搬移了传国的宝物九鼎,防守着河南的白马津。秦国虽被迫在偏僻荒远的地方,但是内心满怀愤怒的日子已很久了。
"现在,秦国有一支不算精良的军队,屯驻在渑池,正想要渡过黄河,再越过漳水,进占番吾,而聚集到邯郸城下。并且希望效武王伐纣之事,在甲子这一天,与赵国交战。因此,秦王很慎重地派遣我为使臣,先来敬告大王您。
"算来,大王所最相信而依靠来倡行合纵政策的人,就是苏秦。苏秦炫惑诸侯,将对的道理说成错的,将错的道理说成对的,真是颠倒是非。他又想暗中倾覆齐国,却使自己被车裂在刑场上。
"说来,天下各诸侯无法联合为一,这是很明显的情形了。现在,楚和秦结为兄弟之国,而且韩、魏都已向秦称臣,作为东面的蕃属国,齐国更献上盛产鱼盐的地方,这等于是截断了赵国的右臂,断去右臂而和人争斗,失去他的同党而孤立,想要不发生危险,又怎么可能呢?
"现在,假如秦国派出三支军队,其中一军堵住午道,再通知齐国,命它派出军队渡过清河,驻扎到邯郸的东面。另一军进驻成皋,再驱使韩、魏的军队进驻河外。另一军进驻渑池,联合四国的兵力为一,共同攻打赵国。赵国被迫屈服后,必定将它的土地四分给这几个参战的国家。所以,我不敢隐藏这实情,先将它告诉大王您。我私下为大王着想,最好的方法是和秦王在渑池会谈,互相见个面,在口头上作个约定,请求停住军队不要进攻。我希望大王决定一个最正确的策略。"
赵王说:"先王的时候,奉阳君专权而掌握势力,蒙蔽欺压先王,独自统治一切政事。那时,寡人还深居宫内,跟随师傅读书,不参与国家的计谋策略。等先王离开群臣而去世时,寡人年纪还小,继承君位的时间不久。后来,我心中实在暗自怀疑,以为诸侯联合为一而不臣事秦国,这并不是国家长远的利益。所以我将改变以前的心意,割让土地赎偿以往的过错,而臣事秦国。我正要整备车辆,前去请罪的时候,却适好接到使者您明智的劝告。"
因此,赵王答允了张仪的建议。张仪便离去,又往北到燕国,劝燕昭王,说:"大王所最亲近的国家,是赵国。以前,赵襄子曾经以自己的姊姊嫁给代王为妻。后来,赵国想并吞代,而邀约代王在句注山的城塞相会。便令工人打造一个金斗,加长它的柄,使能用来击人。赵王与代王饮酒,暗中嘱咐厨子,说:’等到酒已喝得酣畅欢乐的时候,便送上热羹,然后趁机将金斗反转过来击杀他。‘
"于是,酒正喝得酣畅欢乐时,送上热腾腾的羹汁,厨子上来帮忙装盛,借机反转金斗来击杀代王。代王惨死,脑浆溅满地上。赵襄子的姊姊听了这消息,便磨利了发簪来自杀。所以到现在还有一个山名叫摩笄山。代王的惨死,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说起来,赵王的狠毒暴戾,不认亲属,是大王所看得很清楚的事,那还能认为赵王可以亲近吗?
"又有一次,赵国发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国的都城而劫持大王,逼得大王割让十城来请罪。如今,赵王已在渑池之会上向秦朝拜,献上河间一带土地来臣事秦国。现在,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必将派下军队进攻云中、九原,再驱使赵国攻燕。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是大王所拥有了。
"而且,现在的赵国,好像是秦国的一个郡县,绝不敢随便发动军队去攻打别国。假如,大王能臣事秦国,秦王必定很高兴,赵国也不敢任意发动战争。那么,燕国等于西边有强秦的援助,而南边不会有齐、赵的侵犯。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燕王说:"寡人像蛮夷处在偏僻的地方一般,虽是个大男人,裁断事情却只像个婴儿。所说的话实在不足以求得最正确的计策。如今,真谢谢您这贵客的教导。我愿意向西面臣事秦国,献上恒山末端的五个城邑。"
燕王听从了张仪的劝导。张仪回去,将情形报告秦王。但他还没到咸阳时,秦惠王却已去世。武王继立。武王自从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了王位后,群臣都毁谤张仪,说:"这个人不讲信用,反复不定地出卖了许多国家,以取得国君的善待。假如秦国一定再用他,恐怕会被天下人讥笑。"
诸侯听说张仪和武王之间有嫌隙,都背叛连横政策而又实行合纵政策。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不停地攻击张仪,而齐国又派遣使者责备秦国用张仪。张仪恐怕被杀,因此便告诉秦武王,说:"我有个计策,希望能献给大王。"
武王说:"怎么办?"
张仪回答说:"为了整个秦国着想,必须使东方能发生大变,然后大王才能够多取得土地。现在,我听说齐王很怨恨我,只要是我所在的地方,齐国必会发动军队加以攻讨。所以,我乞求让我这不肖之身到魏国去,齐国必定会发动军队攻打魏国。魏、齐的军队会聚在城下交战,而彼此都无法抽身离开。大王趁这空隙去攻打韩国,进入三川。然后,将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攻打其他国家,直接进讨周都。这一来,周天子必献出祭器。大王便可挟持天下,据有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称王的最大功业啊!"
秦王认为他说得很对,便备妥三十辆兵车,送张仪进入魏国去,齐王果然发动军队攻打魏国。梁哀王很害怕。张仪说:"大王您不要担忧,我愿意使齐国停止军队。"
张仪便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去,借用楚国的使者去齐国,告诉齐王,说:"大王很怨恨张仪,您攻魏虽然是要惩罚张仪,但事实上大王却使张仪更受到秦王的信赖。"齐王说:"寡人很憎恨张仪,只要是张仪所在的地方,我必定发动军队攻讨它。为什么说是更使张仪受到信赖呢?"楚使者回答说:"这样做,的确就是更使张仪受到信赖。张仪出使时,本来曾与秦王约定说:’为大王着想,必须先使东方各国发生大变,然后大王可以多割得土地。现在齐王非常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齐王必发动军队攻讨。所以我乞求让我这不肖之身到魏国去,齐王必发动军队攻讨它。齐、魏的军队聚集在城下交战,而彼此无法脱身离去。大王趁这空隙攻打韩国,进入三川。然后,再将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攻打其他国家,直接讨周都。这一来,周天子必献出祭器。大王便可以挟持天子,据有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称王的最大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得对,所以备妥了三十辆兵车,而将他送入魏国去。现在,张仪入魏,大王果然攻打魏国。那么,大王等于是对内使自己的国力疲困,而对外攻打与自己有邦交的国家。增加邻近的敌国,使自己国家也受制,而却让张仪更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使张仪更得信赖的道理。"
齐王说:"你说得对。"
于是,齐王便命令解除攻打魏国的战争。张仪在魏国作了一年的宰相,死在魏国。
陈轸也是个游说之士,曾与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他们两人都尊贵而得到重用,因此常常争宠。张仪在秦王面前毁谤陈轸,说"陈轸持了贵重的财物,轻装出使秦、楚之间,将为国家作外交工作。如今,楚国却未曾对秦国更加亲善,反而对陈轸个人很好。可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为大王打算的少。而且陈轸想离开秦国而去楚国,大王为什么不听随他去呢?"
秦王向陈轸说:"我听说你要离开秦国而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
陈轸说:"的确如此。"
秦王说:"张仪的话果然确实。"陈轸说:"不只是张仪知道这回事,即连走在路上的行人全都知道了。以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而天下各国都争着聘他为大臣。曾参孝顺他的父母亲,而天下人都希望以他为儿子。所以将被出卖的仆人侍妾,还没走出邻里街巷就已被买走的,都是很好的仆妾。被离弃的女人,而还能在乡邻之间嫁出去的,都是很好的女人。如今,我陈轸不忠于自己的国君,楚王又怎么会以为我能尽忠他呢?尽忠还要被遗弃,我不去楚国,要到哪儿去呢?"
秦王认为他说得对,便对待他很好。陈轸在秦过了一年,秦惠王终于任张仪为相。而陈轸只好投奔到楚国去,但楚王并未重用他,而且派遣他出使秦国。他经过魏国时,想见一见犀首。犀首辞谢不见他。陈轸说:"我为了要事而来,您不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第二天呢!"
犀首便接见他,陈轸说:"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
犀首说:"闲着无事啊!"
陈轸说:"我愿意替您找来很多事,可以吗?"
犀首说:"怎么办?"
陈轸说:"田需邀约各诸侯行合纵政策,楚王怀疑他而不相信。您可以告诉魏王说:’我与燕、赵的国君有旧交情,他们常常派人来说:闲着没事,为什么不彼此见个面。希望请您去探访我们大王。‘魏王虽然允许您去,您也不需准备太多车子,只要将三十辆车子陈放在宫廷前,而明白宣布要到燕、赵去就行了。"
作客在魏国的燕、赵人士听了这消息,急忙驱车回去报告他们的国君,而派人迎接犀首。楚王听了这消息,大为生气,说:"田需和寡人结约,但犀首却去燕、赵,这简直是欺骗我啊!"
楚王很生气,不听信合纵的事。齐王听说犀首到北方来,便派人将政事委任他,犀首便又到齐国去。于是,三国的宰相职务,都由犀首办理。
陈轸便到了秦国去。这时,韩、魏互相攻伐,战事经过一年,还没有解除。秦惠王想要解救他们,问左右群臣的意见,左右群臣有的说救他们比较好,有的说不救他们比较好。惠王不能为此事作下决定。正好陈轸到达秦国,秦惠王说:"你离开寡人而去楚国,还想念寡人吗?"
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的故事吗?"
秦王说:"没听过。"
陈轸说:"越人庄舄在楚国作了执珪那种爵位的官职。不久,生了病。楚王说:’庄舄本来是越国一个低贱的平民,如今当了楚国执珪这种爵位的官职,可说很富贵了,不知还想念越国吗?‘中谢回答说:’一个人最想念故国,都在他生病的时候。假如他思念越国,那么呻吟的声音便是越国的腔调;假如他不思念越国,那么呻吟的声音便是楚国的腔调。‘楚王便派人去偷听,结果他的呻吟声还是越国的腔调。如今,我虽然是被遗弃驱逐去楚国,怎么能够不因思念秦国而发出秦声呢?"
惠王说:"很好。现在,韩、魏互相攻伐,战事经过一年,还没解除。有人告诉寡人说解救他们比较好,有人告诉寡人说不解救他们比较好。寡人不能决定,希望你在为你自己的国君出计谋之余,也能为寡人出个主意。"
陈轸回答说:"曾经有人将卞庄子刺虎的事说给大王您听吗?庄子要刺杀猛虎,旅舍中有一位童子阻止他,说:’那两只老虎正要吃牛,吃得痛快时必引起争夺。一发生争夺,就必定会打斗。一打斗,大的便会受伤,小的便被打死。这时,你再将那只受伤的老虎刺杀。如此一举必可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便站在旁边等待。不久,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的受伤,小的死去。卞庄子又将那只受伤的虎刺杀。果然一举而得到刺杀双虎的功劳。如今,韩、魏互相攻伐,战事连续一年而不停止。这样必定弄得大国损伤,小国破败不堪。那时,大王再针对受损伤的国家加以攻讨。一举之下,必能得到灭去两个国家的成果,这就好比庄子刺虎同样的事。您看,我为大王出主意,与为我自己的国君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
惠王说:"很好"。
终于,秦惠王决定不解救他们。最后,果然大国受了损伤,小国破败不堪。秦再趁机发动军队加以攻讨,得到极大的胜利。这就是陈轸的计策。
犀首,魏国的阴晋人,名叫作衍,姓公孙氏。他和张仪的交情不好,张仪为了秦国而到魏国来,魏王任用张仪当宰相。这对犀首很不利,因此,他派人告诉韩公叔说:"张仪已使秦、魏联合了。他提议说:’魏攻打韩国的南阳,秦攻打韩国的三川。‘魏王之所以重用张仪的原因,是想得到韩国的土地。而且,韩国的南阳已被占领。您为什么不稍微以一些政事委托我,以便我建立功劳,那么秦魏的交往便会停止了。这样一来,魏必定想图谋秦国,而废弃张仪,拉拢韩国,而任我为宰相。"
公叔认为这样做很好,因此就将政事委托犀首,以便他建立功劳。犀首果然作了魏国的宰相。张仪离开魏国。后来,西戎义渠国的国君来朝拜魏王,犀首听说张仪又作了秦相,并且迫害义渠国。犀首便告诉义渠君,说:"贵国的路途遥远,今日别后,不容易再来相见。所以我想趁这机会告诉您有关秦国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山东各诸侯不联合攻打秦国,所以秦国才得焚烧侵掠您的国家。假如各诸侯一起攻打秦国,秦国为了求贵国相助,必将派遣轻装的使者携带贵重的财物,请求与您的国家亲善。"
以后,楚、魏、齐、韩、赵五国一起攻伐秦国。陈轸告诉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中贤能的君主,不如赠送他财物,以安抚他的心志。"
秦王说:"很好。"
因此,便以一千匹华美的布帛,一百个漂亮的妇女赠送义渠君。义渠君招集群臣而商议,说:"这就是以前公孙衍所告诉我的情况吗?"
于是,便起兵袭击秦国,在李伯附近大败秦兵。
张仪去世之后,犀首到秦国去当宰相。他曾经佩带五国的相印,成为盟约的首长。
太史公说:"韩、赵、魏三晋有很多善于权变的人。说起来,那些提倡合纵、连横,使秦国强大的,大多是三晋的人士。论到张仪所作的事,比苏秦更不好。但世人都只厌恶苏秦,那是因为他先死,而张仪在后面振扬显露苏秦的短处,以支持他自己的说辞,而促成连横的政策。总而言之,这两个人真是使天下国家倾覆危亡的人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