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他欺骗了。’这是我在魏国听说的,希望你做考虑事情的参考。《周书》有言‘天命是不常保有的’,侥幸并不是常有的事。秦战胜韩将暴鸢,割八县,并不是靠着精兵,也并非战略如何高明,只是靠着运气而已。现在又进驻芒卯、北宅,以围攻大梁,这是把运气当做常数,聪明人不这么想。我听说魏王现已调遣全国的兵以戍卫大梁,总数在三十万人以上。以三十万人守卫七仞之高的城,要想自外攻入,恐怕连汤、武再生,也不易为之。背后有楚、赵之兵而轻视它,侵陵七仞之高的城,以进攻三十万人所守的高城,自以为必然打胜,这种战争自天地开辟以来,未曾有过。攻而不胜,秦兵必然疲劳,以至于逃亡,则你的定陶也保不住,前功尽弃。现在魏王正在犹豫之中,可以叫他少割让些土地,因为楚、赵之兵尚未至,魏见二国救兵未至,必愿少割以自保,则你的愿望便达到了。楚、赵怒于魏先与秦讲和,则亦必争着与秦讲和,则他们的合纵条约便立刻解散了。你便可一一的收拾他们,可见你取得土地,不必用兵,秦兵不攻而可得晋魏之地,则定陶南来北往,所向无不称便,有求必应。请阁下多多考虑。"穰侯称善,乃罢大梁之围。
第二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打败魏将暴鸢,得魏国三县,穰侯加封。
第三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攻占芒卯,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之观津,再与赵联合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阴遗穰侯书说:"我听说秦将增加赵国甲兵四万以伐齐,我想这是可能的,但齐王却不相信,他说:‘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增加赵国甲兵四万以伐齐。’他为什么不相信呢?三晋(韩、赵、魏)的联合,是秦所深雠恶的。他们三国互信不疑,团结一致。今破齐以肥赵,赵与秦一向为仇敌,怎么可能助赵呢?这是一点。秦国的谋士说:‘破齐,弊晋、楚,而后制晋、楚之胜。’齐是天下的弱小之国,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箭穿破溃痈,易如反掌,这对于打败晋、楚有何帮助呢?这是第二点。秦少出兵,则晋、楚不惧;多出兵,则秦为晋、楚所制。齐国怕孤立,必求助于晋、楚。这是第三点。秦割齐以予晋、楚,则二国兵益多,秦反受敌,这是第四点。晋、楚早与齐联合,以制秦,则秦有何出路?这是第五点。故目前宜把安邑治好,进而取韩之上党,得有天下之中心。这要比出兵又怕回不来好得多了。"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量伐齐以取刚、寿,扩大定陶辖区。于是魏人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必须越过三晋之地,将劳而无功。以此理在昭王面前奸说。于是昭王相信范雎,范雎又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始悟,乃免穰侯相国,令泾阳君等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
穰侯卒于陶邑,并葬在那里。秦复收陶邑为郡。
太史公论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秦国之所以能增加东方的土地,削弱诸侯,曾称帝于天下,天下诸侯西向朝秦,穰侯之功为大。正在他富贵中天的时候,一夫开说(范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其他无亲无故的羁旅之臣,要想保有富贵功名,是很困难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