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好像悬挂的旌旗一般动摇不定,而始终没有个着落。现在,您打算合天下为一体,拉拢各诸侯国,使危亡的国家得以生存下去。寡人愿意恭敬地以整个国家来跟随您。"
于是,六国南北联合,而将力量并集在一起,苏秦便成为这个合纵盟约的领导人,同时成为六国的宰相。他回到北方的赵国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骑满载累重的军粮什物。
苏秦相六国后回归故里,兄弟、妻嫂迎出城外,弯腰伏地,不敢抬头正视,选自明刊本《新镌绣像列国志》。
诸侯们各自派出来送行的使者非常多,简直让人怀疑是帝王出行呢!
周显王听到这消息,非常害怕,赶快派人替他修治清除所经行的道路,并且到郊外迎接,送上礼物加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嫂都侧着眼睛,不敢抬头正视,弯腰伏地,很恭敬地服侍他进食。苏秦笑着对他嫂嫂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对我这样恭敬呢?"
他的嫂嫂急忙伏到地上,像蛇一般,以脸贴着地,匍匐到他面前,向他请罪,说:"因为小叔您现在地位高,钱财多啊!"
苏秦非常感叹说:"同样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都畏惧他;贫贱了,亲戚就都轻视他。亲戚尚且这样的态度,何况是一般人呢?而且,假使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良田,安心地耕种。如今,难道我还能够佩挂六国的相印吗?"
于是,他散发了千金,用来赏赐宗族的亲戚及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的时候,曾向人家借了一百钱当路费。等到现在富贵了,就拿一百金去偿还那个人。并且,他报答了所有以前曾对他有恩的人。跟随他的众人之中,有一个独独没有得到苏秦的报偿,因此,他就自己上前向苏秦说明。苏秦说:"不是我忘了你。以前你和我一起去燕国的时候,在易水的边上,好几次想要离弃我而去。当时,我非常困穷,所以我曾深深地怨恨着你,对你也就轻忽怠慢了。如今,我这样对你,你也算是得到我的报答了。"
苏秦已经约定六国,南北联盟之后,便回到赵国来。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于是,他将六国合纵的事向秦国宣布。秦兵有十五年之久,不敢窥视函谷关。
后来,秦国派犀首压迫齐、魏,并和他们一起攻打赵国,想要破坏合纵的盟约。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很生气地责备苏秦。苏秦心中很害怕,请求出使燕国,并保证必能向齐国报复。等到苏秦离开赵国之后,合纵的盟约便解散了。
秦惠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继承王位,这就是燕易王。易王刚继位,齐宣王趁着燕国有丧事时,发兵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城。易王告诉苏秦,说:"以前先生您到燕国来,先王资助您去见赵王,终于使六国订立合纵的盟约。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接着又攻打燕国。因为先生的原故,才使二国被侵侮,而受天下人讥笑。先生您现在能为燕国取回被侵夺的土地吗?"
苏秦听了,非常惭愧,说:"我愿意为大王您将失地取回。"
苏秦见了齐王,行了再拜礼,低下头时,向齐王表示称贺。抬起头时,却随又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看了非常奇怪,说:"为什么刚表示称贺,接着又立即表示哀悼呢?"
苏秦回答说:"我听说过:饥饿的人之所以在饥饿时,却不吃乌喙这种有毒的东西,就因为它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但却得担心被毒死,这和饿死有什么不同!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得到十城的利益,却得一直与强秦为敌。如今,等于是使弱小的燕国像雁子一样相次而行,而强大的秦国就挡在它后面。如此一来,便招惹了天下最精锐的军队。这就是和吃乌喙止饥同样的事啊!"
齐王听了,立即变了脸色,忧虑地说:"既然这样,那么又有什么办法呢?"
苏秦说:"古来善于处理事情的人,都能转灾祸为福祉,因失败而再求成功。大王若真能听我的建议,就立即将十个城市归还燕国。燕王无故地又得回十城,必然很高兴。秦王若晓得因为自己的关系,而使齐国归还燕国的十城,也必然很高兴。这就是所谓放弃仇恨而得到坚厚外交的道理啊!这样,使燕、秦都来亲近齐国。那么,大王您的号令,天下没有谁敢不听的。这等于大王您表面上假装说是附从秦国,实际上却以十城而取得天下,这真是霸王的事业啊!"
齐王说:"很好。"
于是,便将那十城归还了燕国。有人毁谤苏秦说:"你这个人,出卖国家,是个反复不定的臣子,必定会引起乱事。"
苏秦恐怕得罪,赶紧回到燕国。但燕王却不给他官位。苏秦求见燕王,说:"以前我本是东周粗鄙的平民,没有半点的功劳,但大王亲自在宗庙上、宫廷中很礼敬地接见我。现在,我替大王您退去了齐兵,而取回十城,照理应该对我更加亲近。如今,我回来,而大王却不给我官位,必然是有人以不信实的罪名在您面前中伤我。我不信实,应是大王的福气啊!我听说过:忠信的名声,都是为自己而立的。进取的行为,都是为别人而做的。而且,我劝说齐王,也没有欺骗他啊!我抛弃在东周的老母,本就是不打算为自己建立忠信的名声,而只打算为别人做些进取的事。现在,假如有那种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信实的人。让这三种人来侍奉大王,您觉得如何?"
燕王说:"有这三种人,可以了。"
苏秦说:"像曾参一样孝顺的人,照道理绝不离开他父母亲,在外面过一夜。您又怎能使他走了千里路,而来弱小的燕国,侍奉处在危险中的国君呢?像伯夷一样廉洁的人,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不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而饿死在首阳山下。他这样廉洁,大王又怎能使他走了千里路,到齐国去取回土地?像尾生一样信实的人,和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不来,大水淹到,却不离开,抱着桥柱而淹死。他这样信实,大王又怎能使他走了千里路,去退走齐国的强兵呢?我可以说是因为忠信而得罪在上位的人啊!"
燕王说:"你本就不忠信,哪里有以忠信而得罪的情形呢?"
苏秦说:"话不是这么说。我听说过:有人到很远的地方作官,而他的妻子却和人私通。她的先生将要回来。和她私通的姘夫很忧虑。这个妻子说:你不要忧虑,我已作好毒药酒等着他了。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来,这个妻子派侍妾捧着药酒给他喝。侍妾想要告诉他说酒中有毒药,却恐怕他会将女主人赶出去。想不说出来,却恐怕她害死了男主人。于是,她装作跌倒而毁弃了药酒。男主人大怒,将她鞭打了五十下。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弄翻了药酒,从上来说保存了男主人,从下来说保存了女主人。然而,却不免受到鞭打。怎么能说忠信就没有罪呢?说起来,我的罪过,很不幸地就和这故事相同啊!"
燕王说;"先生您可以恢复原来的官位。"
燕王对待他更加的优厚。易王的母亲,是燕文侯的夫人,与苏秦私通。燕王知道了这事,但对待他却更优厚。苏秦恐怕被杀,便劝燕王,说:"我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受重视。假如在齐国,就必定可使燕国受重视了。"
燕王说:"随便先生怎么去做都行。"
于是,苏秦假装在燕国得了罪,而逃走到齐国去。齐宣王便任他为客卿。后来,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劝湣王将宣王的葬礼办得很铺张隆重,以显示自己的孝思,并高筑宫室,扩大苑囿,以显示自己的得意。他想这样为燕国而破败齐国。
燕易王死了,燕哙继立为王。此后,齐国有许多大夫与苏秦争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受了重伤,还没有完全断气时,刺客便逃走了。齐王派人缉捕凶手,没捉到。苏秦将死的时候,便告诉齐王,说:"假如我死了,就将我车裂而在刑场上向人们宣告说:苏秦替燕国作间谍,到齐国来谋乱。这样,杀死我的凶手就必定可以捉到。"
于是,照着苏秦的话去作,那个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齐王就将他捉起来处死。燕王听到这消息,说:"太好啦!齐国这样地为苏先生报仇。"
苏秦已经死后,他为燕国而破坏齐国的事完全泄漏出来。后来,齐王听了这些秘密,便很怨恨燕国。燕王非常害怕。
苏秦的弟弟名叫代,苏代的弟弟名叫苏厉。他们看到兄长这样得意,便都学习纵横术。等到苏秦死后,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想要承袭苏秦以前的事例,说:"我是东周粗鄙的平民,私下常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不聪明,放弃耕种而来干求大王。我曾到赵国的首都邯郸,结果所见的情形和我在东周所听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私下觉得非常失望。现在到了燕国的宫廷,看到燕王这些臣子属下,便知道大王您真是天下间最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说:"您所谓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子呢?"
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过:一个贤明的国君必定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而不愿只是听人家称赞他的好处。我愿意告诉大王您哪些地方错了。说起来,齐、赵是燕国的仇敌。楚、魏是能援助燕国的国家。现在,大王您却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救援自己的国家。这样做,对燕国没有什么益处。大王您自己考虑?这个政策是很错误的。但没有人来告诉您,这就不是忠臣了。"
燕王说:"说起这齐国,本来是寡人的仇敌,我也想要攻打它。但是,所考虑的是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您假如能以燕国来打败齐国,寡人可以将整个国家都交托给您。"
苏代回答说:"天下共有七个大国家,燕国比较衰弱。单独与齐国作战,是做不到的。但只要有其他可为附合的国家,那么就没有不加重声威的。向南边与楚附合,楚国的声威就加重。向西与秦附合,秦国的声威便加重。向中间与韩、魏附合,韩、魏的声威就加重。而且所附合的国家声威加重,这样必可相对地使大王的声威也加重了。
"现在,论起齐国,它的国君年纪大而且太自恃一己的才智,不听别人的意见,他攻打南面的楚国五年,国家的财力匮乏。被西面的秦国困了三年,士兵都非常疲惫。而且与北边的燕人打战,虽然掳获燕国的二员大将,自己也损失了三万多的兵卒。然而,以他这些残余的军队却还想打败南面拥有五千辆兵车的宋国,并吞十二个小诸侯国家。他的国君虽想得这利益,民力却已衰竭了,怎么能够争取得到呢?而且,我听说过:时常打战,那么人民必会劳困。战争持续太久,那么军队必会残败了。"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浊河,可以巩固边防。又有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真有这情形吗?"
苏代回答说:"上天若不给他最好的时运,虽有清济、浊河,怎么能够巩固边防呢?民力那样疲惫,虽有长城、钜防,又怎么能够成为要塞?而且,过去不征调济州以西的兵卒,目的是要防备赵国的入侵。也不征调漯河以北的兵卒,目的是要防备燕国的入侵。但现在济西、河北的兵卒全都已被征调去参战,境内的防卫力量已非常薄弱了。
"再说一个骄纵的国君必然喜好利益,而亡国的臣子必然贪爱钱财。大王假如不羞于将自己的侄儿弟弟送到齐国当人质,并以宝珠、玉石、布帛去奉承齐王左右的臣子。那么齐国必然会很厚待燕国,不防备燕国,而轻率地出兵攻打宋国。这一来,齐国更加疲惫,就可一举将它灭掉了。"
燕王说:"我终将因为您的建议而接受灭亡齐国的天命。"
于是,燕王就派了一个儿子到齐国去充当人质。而苏厉也借着燕国质子的关系求见齐王。齐王怨恨苏秦,所以想拘禁苏厉。燕质子替他请罪,以后苏厉就誓死为齐国的臣子。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有婚姻关系,而想夺得燕国的政权,便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质子。有一次,齐王派遣苏代回燕国去复命。燕王哙问他说:"齐王能够称霸吗?"
苏代回答说:"不能。"
燕王说:"为什么?"
苏代说:"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臣子。"
于是燕王完全信任他的宰相子之。不久后,让位给子之,而引起燕国的大乱。齐国借这机会攻打燕国,杀死燕王哙及子之。燕国便新立了昭王继位。而苏代、苏厉也因此不敢入燕,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对待他们非常好。
有一次,苏代经过魏国,魏替燕国拘捕了苏代。齐王派人告诉魏王,说:"假如齐国派苏先生去请求与秦国共同攻灭宋国,并约定将宋地封给秦王弟弟泾阳君,秦国必定不会应允。并不是秦国不知道这项既能得到齐国的奉承,而又能得到宋地的大利益,而是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罢了。现在,齐、魏不和,已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那么,齐国不会去欺骗秦国,秦国也必会相信齐国。齐、秦联合起来,不但泾阳君可以拥有宋地,而且对魏也是一件很不利的事。所以大王不如将苏先生放回齐国,秦国必因此而怀疑齐国,而又不相信苏先生了。齐、秦不能联合,天下情势就不会有什么变动。而攻打齐国的形势也可慢慢造成了。"
于是,魏国放走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对待他很好。正好齐国攻打宋国,宋国非常危急。苏代就写了封信给燕昭王,说:"说起来,燕国也是列入万乘的大国家,却寄托了人质在齐国。不但名声低微,而且国家的主权也不威重。奉献那么多军队,帮助齐国去攻打宋国。不但人民劳困,而且浪费了国家财力。说起来攻灭宋国,使楚国淮北一带也连着受害,其结果却使齐国更为壮大,助强了自己的仇敌,而残害自己的国家。这三种情况,都是最败坏国家的事,而大王却去做它,希望用来取信于齐国。但是齐国却更加不信任大王您,而且忌恨燕国越来越深,这就是大王策略上的错误了。
"说起来,宋是个五千乘的国家,再加上淮北这块地方,差不多就是万乘之国那样强大,而齐国却将它并吞了,这等于是使齐国加上一倍的国力。北夷有七百平方里,再加上鲁、卫二国,差不多就是万乘之国那样强大,而齐国却将它并吞了,这等于是使齐国加上二倍的国力。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就已畏惧而不能支持。现在以三个齐国那般强大的力量加到燕国身上,这个灾祸可就很大了。
"虽然这样,但一个聪明的人办事情,必能因着灾祸而造就福祉,转变失败为成功。这就譬如齐国的紫布,原是用破旧的白缯染制而成的,却反而能提高了十倍的价钱。越王句践被困居在会稽山,却又将强大的吴国击败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因祸为福,转败为功的事例。现在,大王假若要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那么最好就是发动各国共同尊奉齐国为霸主,并各派使者在周室公然结盟,烧毁秦国的符节,而宣告说:’我们最好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永远将秦国摈拒在函谷关以西。‘
"秦国受到各国联合摈拒而等着被攻破,秦王必定非常忧虑。秦连着五世,都是主动攻打各诸侯国,而今却反被齐国压了下去,秦王的内心必很愤怒,假如能困住齐国,即使将整个国家作赌注以求取胜利,也不会害怕。既然这样,那么大王何不趁这样机会,派遣辩士用以下这样的话去说服秦王,说:’燕、赵帮忙灭了宋国,却使齐国更为壮大。大家尊奉他,作他的下属。燕、赵这样做,并不是想图什么利。既然燕、赵图不到什么利,却顺着时势而这样做,那就因为不相信秦王的关系。既然这样,大王何不派可信任的人去接收燕、赵,并令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赵去,假如秦国背信,就用二人为质,这样,燕、赵便信任秦国了。
如此一来,秦在西方称帝,燕在北方称帝,赵在中间称帝,立这三帝来号令天下。假如,韩、魏不听命,秦国就攻打它。齐国不听命,燕、赵就攻打它。
这样,天下还有谁敢不听命的。天下都听命了,接着就驱使韩、魏来攻打齐国战国时七雄并立形势图说—必定要归还宋国的失地,及楚国的淮北—归还宋国的土地及楚国的淮北,这是燕、赵所认为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赵所愿意的事。让燕、赵实际地得到利益,如愿地得到尊重,那么叫燕、赵离弃齐国,就好像脱去草鞋那样容易了。
现在,假如不接收燕、赵,则齐国称霸的情势必然形成。诸侯都赞同齐国,而只有大王不跟从,这必会使秦国受到各诸侯的攻打。诸侯都赞同齐国,而大王也跟从,这必会使秦国的名声降低。如今,接收燕、赵,可使国家安定而名声提高。不接收燕、赵,却使国家危险而名声降低。抛弃名尊国安的策略而择取国危名卑的策略,有智慧的人都不会这样做。‘
"秦王听了这番话,必能切中他的心理。那么,大王为何不派遣辩士用这些话去说服秦王呢?秦王听了必会采信,齐国也必会受到讨伐。说起来,取信于秦,是很有利的外交。攻打齐国,是很正当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营取正当的利益,这是圣王所做的事啊!"
燕昭王很赞赏苏代这封信,说:"我祖先曾对苏氏有恩情,后来因为子之的乱事,而使苏氏离开燕国。假如燕国想找齐国报仇,就非用苏氏不可。"
因此,昭王就召回苏代,又对待他很好。并和他共同计划攻打齐国的策略,终于攻破齐国,齐湣王逃离齐国。
过了很久,秦国召请燕王,燕王想前往,苏代劝止燕王说:"楚因贪得枳而丧失国都,齐因贪取宋国而使国家破败。齐、楚不能因为拥有枳、宋而臣服于秦国,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只要成功的国家,便成为秦国的大敌。秦要夺取天下,不是在行义,而是行暴。秦国行暴力,一向是很明白地宣告天下各国。他曾警告楚国说:’蜀地一带的军队,乘着船浮于汶水,顺着夏水而南下长江,只要五天便可到达郢城;汉中一带的军队,乘着船走出巴江,顺着夏水而通到汉水,只要四天便可抵达五渚。寡人聚集许多兵士在宛东、下随一带。假如一旦攻打楚国,必然非常迅捷。楚国的智士还来不及献出谋略,勇士还来不及奋起威力,寡人已像射杀鹰隼一样,立刻就可获胜。而楚王你却还得等待天下各国一起攻打函谷关,不嫌太遥远吗?‘因为这原故,楚王向秦臣服了十七年。
"秦又警告韩国说:’我只要从少曲发兵,一天之内可以截断太行山。我只要从宜阳发兵,而攻击平阳,只要二天,而韩国各地没有不动摇起来。我穿过东西两周,而攻击新郑,只要五天,就可将整个韩国攻占下来。‘韩氏认为确是如此,所以向秦国屈服。
"秦国又明白地警告魏国说:’我攻下安邑,堵住女戟,而韩氏太原即可占领下来。我只要攻下轵道、南阳、封、冀,围困东西两周,顺着夏水,乘坐轻便的船,强劲的弓弩在前,利戈在后,挖开荥泽之口,大水就可将魏的大梁城淹没了;挖开白马河口,大水就可将魏的外黄、济阳全部淹没;挖开宿胥河之口,魏国的虚、顿丘便全被淹没了。从陆路进攻,就可击破河内;从水路进攻,就可袭取大梁。‘魏氏认为确是如此,所以向秦国臣服。
"秦想攻取魏国安邑,却恐怕齐国救援,便将宋国交给齐国去攻打,说:’宋王无道,作了一个像寡人的木人,用箭射它的脸。寡人所处的国家路途阻绝,军队距宋国太远,不能去攻打。齐王您如能攻破宋国而加以占有,那就像是寡人自己占有一般。‘等到秦国攻下魏国的安邑,堵绝女戟后,却反过来以攻灭宋国为齐国的罪过。
"秦想攻打韩国,恐怕天下诸侯救它,便将齐国交托天下诸侯去讨伐,说:’齐王四次和寡人订约,却四次都欺骗了寡人。又有三次坚决地率领天下的军队来攻打寡人。只要有齐国存在,便没有秦国存在;只要有秦国存在,便没有齐国存在。大家一定要共同讨伐它、灭亡它。‘等到秦国已攻下韩国的宜阳、少曲,却反过来以破齐为天下诸侯的罪过。
"秦想攻打魏国,怕楚国援救,便以南阳交托楚国去攻打,说:’寡人坚决要与韩国断绝关系了。攻破均陵,阻塞阸,假如对楚有些益处,也就等于是寡人自己占有一样。‘等到魏国被迫屈服,而离弃相交往的国家,与秦国联合。秦国就反过来以阻塞■阸为楚国的罪过。
"有一次,秦兵困在苑陵的林乡,怕燕、赵趁机袭击,便将胶东交托燕国去攻占,将济西交给赵国去攻占。等到和魏国和解,并以公子延作为人质之后,便以犀首公孙衍连兵相续地攻打赵国。
"又有一次,秦兵在赵国的谯石受到损伤,又在阳马被打败,因怕魏国趁机侵袭,就将叶、蔡二个地方交托魏国去攻占。等到已和赵国和解之后,便又胁迫魏国而不肯依约割地。
"当秦国受困的时候,便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等到胜利时,连秦王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也都受到欺骗呢!当他要责备燕国时,便以攻打胶东为罪名;责备赵国时,便以攻打胶西为罪名;责备魏国时,便以攻打叶、蔡为罪名;责备楚国时,便以堵绝■阸为罪名;责备齐国时,便以攻打宋国为罪名。像这样谴责各诸侯国,总有循环不穷的借口。用兵攻打别人,也像刺举有罪的人那么轻易。秦王的专横诡诈,即使是他的母亲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都无法约束啊!
"算一算:周显王三十九年的龙贾之战,秦大破魏国的龙贾军;周赧王元年的岸门之战,秦大破韩国的岸门;周赧王十二年的封陵之战,秦大破魏国的封陵又有一次高商之战,以及周显王四十一年的赵庄之战,赵国的将领赵庄在河西被秦兵所杀。这样加起来,秦国杀韩、赵、魏三国的人民大约有几百万。现在这三个国家还活着的人民,都是被秦国所杀死的人民的遗孤。
"这样看来,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这三个地方常受到秦国的攻打,这实在是晋国的灾祸!秦兵几乎侵扰了韩、赵、魏三晋之地的一半,秦祸竟然这样大啊!而燕、赵等国到秦去的游说之士,却争着以侍奉秦国的政策来劝说他们的国君。这实在是我最感忧虑的事。"
燕昭王听了苏代的话,便不到秦国去。苏代因此更加受燕王的敬重。燕王进而派人邀约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抗秦,就如同苏秦在世的时候一样。各诸侯有的加入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天下差不多都遵循苏氏合纵的约定。苏代、苏厉都寿终而死,声名传扬于诸侯之间。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显扬了自己的名声。他们的策略擅长于权变。而苏秦却背负着反间的罪名而被杀死,天下人都讥笑他,避免学习他的策略。但世俗一般对于苏秦的传说多有不同。苏秦以后的时代,有和苏秦的事迹相类似的,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论起苏秦这个人,他由一个里巷间的平民出身,却能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这正表示他的智慧有超过常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事迹,依照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是蒙受不好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