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六十九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1708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颜昆阳译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曾到东方的齐国去拜师求学,而跟随鬼谷先生习艺,在外游历许多年,结果没有什么成就,只好很贫困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嫂、妹妹、妻子、侍妾都暗自讥笑他说:"周人的生活习俗,大多安分地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求取十分之二的利润。现在,他却放弃这种最根本的事业,而去做卖弄口舌的事。结果落得这样穷困,那真是活该啊!"

  苏秦听了这些话,心中非常惭愧而暗自感伤,便关起房门,不愿出去见人。并且,搬出他所有的书籍,发愤地全部再读过,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决心埋首读书,却不能凭这些学问来取得尊贵荣宠的地位。那么,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捡出一本周书《阴符》,很用心地加以研读。经过一年后,他依据研读所得,写出《揣》、《摩》二篇文章,说:"用这套道理可以说服现在的许多国君了。"

  因此,他便去求说周显王。但是,显王左右的臣子们平素就熟知苏秦喜欢浮说,所以都很轻视他,不肯采信苏秦的话。他只好到西方的秦国去。不巧,喜欢任用宾客的秦孝公已经死了。他便劝秦惠王说:"秦是个四边都是要塞的国家,有群山的遮掩,有渭河的围绕。东面据有黄河,与函谷、蒲津等关;西面拥有汉中;南面摄有巴、蜀二郡;北面拥有代郡马邑。这真是个天然的府库啊!凭着秦国这样众多的战士人民,这样教练精熟的战术,必然可以吞并天下,称帝而统治所有的土地的!"

  苏秦失意归家,妻不下机,明谢时臣《四杰四景图》。

  秦惠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说:"一只鸟的羽毛还没有完全长成,绝不可以高飞。一个国家的文理还没有明著,绝不可想去兼并别的国家。"

  这时候,秦国刚处死了商鞅,并怨憎一般辩士而不肯任用。苏秦只好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用他的弟弟赵成为宰相,并封他为奉阳君。奉阳君很不喜欢苏秦,所以没有用他。苏秦便又游历到燕国去,过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而劝他说:"燕国东面有朝鲜、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西面有云中、九原;南面有嘑沱河和易水。地方有二千多里,兵士有几十万,战车有六百辆,坐骑有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支用好几年。并且,南面可从碣石山、雁门山输入丰富的外来物品。北边地方,可从种植枣栗获取很大的利益。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获就已相当富足了。这样的地方真是个天然的府库啊!

  "说起当今天下,最安乐无事,没有军队被消灭、将领被杀害的国家,没有谁能比得上燕国的。大王您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原因吗?说到燕国之所以没有敌国来侵犯,不必受到战争摧残的原因,完全是因为赵国替它遮挡了南边。假设秦、赵二国打五次仗,秦国胜了二次,赵国胜了三次,结果秦、赵二国必定彼此都受到损害。这时,大王便可趁机以完好的燕国从后制服他们。这就是燕国之所以没有敌寇侵犯的原因。

  "而且,秦国要想攻打燕国,必须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地方有几千里远。纵然秦国能一时攻下燕城,也实在没有办法永远守住。秦国不能为害燕国,可说是很明显的事了。

  "现在,再看看赵国攻打燕国的情形,只要赵国发出进攻的命令,不用十天,而赵国几十万军队已驻扎到边界的东垣了。然后,他们再渡过嘑沱和易水,不需四五日,便到达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攻打燕,必须到千里之外去打仗;赵攻打燕,只在百里之内打仗。而燕国不忧虑百里之内的外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敌寇,实在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与赵国南北约合,天下各国联为一体。这样,燕国必定不再有外患了。"

  燕文侯说:"你的话虽然对,但是我们燕国弱小,西面迫近强大的赵国,南面紧接着齐国。齐、赵都是强大的国家。你假如决心要约合各国,使燕国也得以安定。那么,寡人愿意以燕国相从。"

  于是,燕文侯送给苏秦许多车马、黄金、布匹,让他到赵国去游说。这时,奉阳君已经去世了。苏秦便借机劝说赵肃侯,说:"当今天下间在位的卿相人臣,以及一般有知识学问的平民,都非常推崇您是一个能行仁义的贤君。很久以来,大家都很希望能在您跟前效忠,接受您的教导。虽然这样,但可惜是奉阳君嫉讳您,使您无法负起国事。所以一般宾客游士,没有谁敢到您面前来尽心效力的。现在,奉阳君已经死了,你如今又可与士民亲近。因此,臣下我才敢向您献上一些愚昧的计策。

  "我私下为您所谋虑的,没有比使人民过得安定,国家太平无事更为重要了。而且,可以不用替人民增加什么麻烦的事情。论起安民的措施,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于选择外交途径。外交途径选择妥当,人民就能安定。外交途径选择不妥当,那么,人民必将终身不能安定。现在,请让我来分析说明赵国外患的情形:"假如赵国和齐、秦两面为敌,那么人民必无法安定。又假如赵国倚靠秦国来攻打齐国,人民也同样无法安定。又假如赵国倚靠齐国来攻打秦国,人民仍然是无法安定。所以想要谋害别国的君主,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重大的事情常是令人难以开口的,因为这首先就必须断绝这个国家与某些邻国的交往啊!希望您也千万不可随便说出口来。现在,就请让我为您分析这种像黑白阴阳那样显然不同的利害关系吧!

  "您假如真能听我的建议,必可使燕国献上盛产毛毡、皮衣、狗马牲畜的土地;齐国必献上盛产鱼盐的海域;楚国必献上盛产橘柚的田园;韩、魏、中山也都会献上一部分土地的赋税,作为您汤沐的费用。而您那些尊贵的亲戚及父兄们,都可以受封侯。说起让别国割地奉献,而获取极大利益的这种好处,真是五霸拼着军队被消灭、将领被俘掳也要追求的。使自己的亲戚都能封侯的这种好处,那更是商汤、周武王不惜冒着弑君之名也要争取的。现在,你只要安坐不动,便能两种都得到,这就是我最替您期求的事。

  "现在,假如大王您与秦国相交,那么秦国必可利用这优势去削弱韩、魏。假如您与齐国相交,那么齐国必可利用这优势去削弱楚、魏。魏国一旦衰弱了,就必定要将河外之地割让出去。韩国一旦衰弱了,就必定要将宜阳奉献出来。宜阳奉给秦国,那么通往上郡的道路便断绝了。河外割让给秦国,那么往上郡的道路也同样不能畅通了。若果楚国衰弱,则赵国一旦有难,便没有外援了。这三种策略,不能不详细考虑清楚。假如秦国军队攻下轵道,那么韩国的南阳便危险了。秦国若进而劫取韩国,包围周都,则赵国便受到威胁,必须开始动用军队自卫。假如秦国据有卫地,进而取得卷城。那么齐国在无法抵抗下,必定屈服于秦国。秦国既已得到山东,就必然举兵攻向赵国了。秦国的军队一旦渡过大河,越过漳水,据有番吾,那么秦兵便攻打到邯郸城下了。这就是我最替您忧虑的事。

  "当今这时候,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赵国的领土有二千多平方里,军队几十万,战车一千多辆,坐骑一万多匹,存粮足够支用好几年。而且,赵的西面有常山,南面有漳河,东面有清河,北面又邻接燕国。燕本是个弱国,没有什么值得惧怕的。天下间,秦国所最畏惧的就是赵国。但是,秦国不敢举兵攻打赵国,为什么呢?就是怕韩、魏从后图谋它啊!既然这样,那么韩、魏可说是赵国南边的屏挡。秦国要是攻打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拦,可以渐渐地嚼食它,直到占有他们的国都为止。韩、魏不能抵挡秦国,必然向秦国臣服。秦国没有韩、魏的阻隔后,那么灾祸就临到赵国了。这又是我为您所感到忧虑的地方。

  "我听说过:尧没有几个部属,舜没有一点点土地,却能拥有整个天下。大禹不到一百个部众,却能在诸侯间称王。商汤、周武王的战士不超过三千人,战车不超过三百辆,兵卒不超过三万个,却能立为天子。他们实在很懂得平治天下的道理啊!所以,一个贤明的君主,对外必能预测敌人的强弱,对内必能衡量自己战士兵卒的好坏。不必等到两方的军队相抗击,而胜败存亡的谋略,应该已先在心中形成了。怎么可以被众人的言论所掩蔽,而昏昧不明地去决定事情呢?

  "我私自以天下的地图来衡量现在的情势: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有秦国的五倍大。算一算各诸侯国的兵卒加起来,有秦国的十倍多,假如将六国联合为一,尽所有力量向西边攻打秦国,秦国就非破不可了。然而,现在大家却不这样做,反而向西面侍奉秦国,作秦国的臣属。我们比较一下,攻破别人与被人攻破,使别人臣服和向别人臣服,这两种情势的优劣,怎能相提并论呢?

  "说起那些主张联合六国去侍奉秦国的人,他们都希望分割各诸侯国的土地给秦国。假如秦国并吞天下成功了,那么他们便可得到很大的封赏,而将楼台亭榭筑得高高的,宫室建得很美丽,听赏着竽瑟等各种音乐。既可拥有楼阁宫阙以及漂亮的车子,又可拥有许多美好的女子。各诸侯国忧患着秦国的侵扰,但是他们却一点都不必忧虑什么。所以这些主张连横侍秦的人,日夜都在进行着以秦国的权威来恐胁各诸侯,以求取割地。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仔细地考虑啊!

  "我听说过:一个贤明的君主必能决断疑惑,去除谗言,屏阻小人散播流言的途径,封塞乱臣结党营私的门路。所以我才能在您面前抱着忠诚之心,来陈述种种使国君尊贵,使土地增广,使军队强大的计策。我私下为大王所筹划的计策,最好是将韩、魏、齐、楚、燕、赵联合为一,彼此亲近而来对抗秦国,并使天下各国的的将相,在洹水上聚会,互相沟通原本疑质的嫌隙,杀白马来歃血为盟。而彼此约定说: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那么齐国、魏国便各派出精良的军队助战;韩国负责断绝秦国运送粮食的道路;赵国渡过漳河,从西南边援助;燕国则固守常山的北面。假如秦国攻打韩、魏二国,那么楚国可以断绝秦国的后路;齐国则派出精兵来帮助他;赵国渡过漳河援助;燕国固守云中城一带。假如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可以断绝秦国的后路;韩国守住城皋;魏国堵住河内的道路;赵国渡过漳河、博关相援助;燕国派出精兵来助战。假如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守住常山楚国出兵攻武关;齐国从沧州渡河到瀛州去援助;韩、魏都出精兵来助战。假如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便出兵宜阳;楚国出兵武关;魏国出兵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燕国也派精兵助战。假如诸侯之中有哪个国家不依照约定的,便用其他五国的军队来讨伐他。假如六国真能南北联合,来共同抗拒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必不敢出函谷关,来侵害太行山以东的各诸侯国家。能这样做,您的霸王事业便可成功了。"

  赵王回答他说:"寡人年纪轻,继位的时间很短,从未曾有人告诉我治理国家的长远之计。如今,您有意要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诸侯国家得以安定。寡人将很敬重地以赵国听从您!"

  于是,赵王便资给苏秦一百辆装饰得很漂亮的车子,一千镒的黄金,一百双的白璧,一千束的锦绣,以便用来邀约其他诸侯加盟。正当这个时候,周天子将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赏赐给秦惠王。秦惠王却派遣犀首攻打魏国,俘掳了魏将龙贾,夺取了雕阴这地方,而且想要继续向东方进兵。苏秦恐怕秦兵攻到赵国,便激怒了张仪(事见《张仪传》),使张仪到秦国去。于是,他把握机会又去劝韩宣王说:"韩国北边有巩和成皋两个险固的地方。西边有宜阳、商阪的要塞。东边有宛、穰、洧水。南边有陉山。地方有九百多里,军队几十万,天下最强劲的弓弩,都是从韩国制造出来的。像溪子弩,还有少府所造的时力、距来者二种劲弩,都可以射到六百步之外。韩国的士兵超腾用势地射出,可以不停地连发一百次。远处的敌人,可以射穿他胸前的铠甲而伤了他身体;近处的敌人,更可以射透他的心窝。

  "韩国的剑戟兵器,都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等,这些宝剑都极锋利,在陆上可以斩断牛马,在水边可以截杀鹄雁。抵抗敌人时,便可以砍穿坚固的铠甲、铁制的臂衣、射手臂上皮制的射耩,以及盾牌。像这各种精良的兵器,韩国无不都具备了。

  "以韩兵的勇敢,披上坚甲、踏着劲弩、带着利剑,一个人抵挡一百个人,也没什么值得夸说的。以韩国兵力这样强劲,大王又这样贤能,却向西方去侍奉秦国,拱手而臣服。

  使国家受到羞辱而被天下人耻笑的事情,没有比这更大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能仔细地考虑。

  "假如大王侍奉秦国,秦国必定想求取宜阳、成皋这些要地。现在奉献给他,明年又要求割让别的地方。想给他,却没有多少土地可给。不想给他,那么以前割地求好的用处完全都丢弃了,反而为以后惹来无穷的灾祸。而且大王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求却无止尽。以有限的土地,去违逆无尽的贪求。这就是所谓拿钱财去买仇怨而结下灾祸的道理,不必打仗,而土地已被削夺了。

  "我听说过一句俗话:宁可作鸡群里的头领,也不愿作牛群里的跟从。现在假如大王向西面拱手侍奉秦国,和作牛的跟从有什么分别呢?以大王的贤能,拥有韩国强大的军队,却落得一个牛后之名,我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于是,韩王听了这些话,很生气地变了脸色,挥举着手臂,怒睁着眼睛,手握着长剑,仰起头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寡人虽不贤能,也绝不会去侍奉秦国。现在您既转告了赵王的指教,我愿意奉上国家跟从你们。"

  接着,苏秦又去劝说魏襄王,说:"大王拥有的土地,南边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等地方。东边有淮、颖、煮枣、无胥等地方。西边有长城的边界。北边有河外、卷、衍、酸枣等地方,土地有一千里。地名虽然很小,但是田间到处建满房舍廊庑,居民非常地稠密。人口车马相当众多,日夜不断地通行着,车马的声音很是杂乱,好像三军奔行那么的多。

  "我私下衡量大王的国家,实在不比楚国小。但那些主张连横侍秦的人却想引诱大王,与那像虎狼一样凶狠的秦国相交往,以侵扰整个天下,到最后使魏国受到秦国的迫害,而他们却一点也没受到灾祸。说来这等于是依恃秦国的势力,以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一切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

  "魏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国君。现在竟然有意向西面侍奉秦国,被称封为东方的藩属,替秦国建造巡狩所用的行宫;接受秦国的文物制度;春秋二季按时贡奉,以帮助秦国的祭祀。我私下为大王感到非常惭愧啊!

  "我听说过:越王句践以残败的军队三千人与吴国打仗,结果却在江苏的干遂俘掳了夫差。武王以三千个士兵,三百辆兵车,结果在牧野一战制服了纣王。他们所依靠的哪里是军队的众多呢?实在是因为他们能奋起威力啊!

  "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的军队计有武士二十万,裹着青色头巾的贱卒二十万,能冲锋陷阵的精锐部卒二十万,负责杂役的民夫二十万。战车有六百辆,战马有五千匹。这种兵力实在超过越王句践及武王太多了。

  "然而,如今竟然要听从一些大臣的建议,向秦国臣服。论起侍奉秦国的情形,必然要割让土地以证实自己的诚心。因此,还没有动用到军队,而国家却已亏损了。凡是那些倡说侍奉秦国的臣子,都是好人,而不是忠臣。他们作为人臣,却想割让自己国君的土地,以求和强秦相交往,苟且得到暂时的成效,而完全不顾虑到将来的后果。这等于是破损国家公有的利益而促成私人的好处,对外依恃强秦的力量,而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以求得割让土地给秦国。我希望大王能仔细审察这些情形。

  "《周书》上说:’铲除草木,不趁它微细的时候斩绝,等它长大之后,就没奈它何了。在它细小的时候不除去,等它长大后,就必须使用斧头了。‘因此,对于一件事,以前不考虑确定,以后必会引来很大的忧患。那时候,对它又有什么办法呢?大王假如真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南北联合在一起,专心合力一意,那么必定不会再忧虑秦国的侵害了。所以敝国的赵王派遣我来献上愚昧的计策,接受您贤明的约定。决定如何,就在大王的命令了。"

  魏王说:"寡人不贤能,从未曾听到这么贤明的教导。现在承您奉着赵王的使命来指教我,我愿意慎重地以魏国来跟随您。"

  接着,苏秦又向东方去劝服齐宣王,说:"齐国南边有泰山;东边有琅邪山;西边有清河;北边有渤海。这可说是四边要塞的国家。而且齐的领土有二千多里,军队几十万,粮食堆得像山丘一样高,三军非常精良,而且联合了五家(兵制单位)的兵卒。前进的时候,好像锋锐如刀的箭一般迅急;交战的时候,好像雷霆一般的威猛。撤退的时候,好像风雨一般的速捷。自有战役以来,从未曾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未曾渡过清河、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兵卒,就临淄一地的军队已够了。因为临淄城中有七万户,我私下算了算,每户不少于三个男人,三七二十一万,不用征发远县的军队,而只是临淄的兵卒,应该已有二十一万了啊!

  "临淄非常富有而充实,城中的居民生活都过得很好,没有人不喜欢吹竽、鼓瑟、弹琴、击筑、赏玩各种乐器。甚至还作斗鸡、驱狗赛跑、下棋、踢毬子等游戏。临淄的街道非常热闹,拥挤得车子的轮心木互相撞击,人的肩膀互相摩擦。衣衽连接在一起,可以形成围幔;衣袖挥举起来,可以形成遮蓬;大家挥洒汗水,简直可以造成大雨。每户人家都非常殷实富足,他们的心志都很高远,神气都非常飞扬。以大王的贤能和齐国的富强,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然而,如今却要向西面去侍奉秦国。我私下真是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而且,韩、魏之所以非常害怕秦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和秦国的边界相接。两方派出相差不多的军队,不要超过十天,而胜败存亡的趋势已决定了。假如,韩、魏战胜了秦国,那么军队也要损失大半,再也无法守住自己四面的边境。假如,一战而得不到胜利,那么国家随着就陷入危亡的境地。因为这缘故,所以韩、魏不敢任意与秦国打战,而且很轻易地就想向秦国称臣。

  "现在,秦国攻打齐国,情形便不一样了。它必须先背对着韩、魏的国土而与齐国打战,它更必须先穿过卫国阳晋的要道,通过齐国亢父的险塞。这两个地方都非常险要,车子不能并驶,坐骑不能并行。只要一百个人守住险地,即使一千人也不敢过去。秦国虽然想要深入,内心却不免怯惧,还得顾虑韩、魏是否会从后面谋害。所以秦国虽进逼到亢父,也将心怀疑惧,只是虚声喝骂,骄妄矜夸,而不敢再前进。这样说来,那么秦国不能为害齐国的情势已相当明白了。不仔细衡量秦国根本对齐国无可奈何的实情,却想向他屈服,这是群臣所献策略的错误。现在,齐国在名义上还没有向秦国称臣,在实际上又是一个强国。所以,我希望大王您稍微考虑一下,也好拟定对策。"

  齐王听了,回答说:"寡人不聪敏,守着这个东面海边上偏僻穷远的国家,从来都不会听过前人所遗下的训诫。现在,您奉赵王的命令来指教我。我愿意很慎重地以齐国跟随您。"

  接着,苏秦便又向西南去劝服楚威王,说:"楚是当今天下强大的国家之一。大王,您也是天下间最贤能的国君。楚国的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苍梧北边有陉塞、郇阳。领土有五千多里,军队一百万,战车一千辆,坐骑一万匹,存粮够十年的支用。这实在是称霸的好本钱啊!

  "说起来,以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上,但如今却想向西边的秦国称臣。楚国如此,那么天下就没有一个诸侯不向西面而拜服在秦国的章台宫下了。

  "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国强大,秦国就必然衰弱。秦国强大,楚国就必然衰弱。从这情势来看,两国无法同时存在。所以,我为大王量计一下,最好的办法莫如与其他诸侯南北联盟,以孤立秦国。大王如不采行这合纵的策略,秦国必将派出二支军队,一支从武关出击,一支攻下黔中,那么楚国鄢、郢就动摇不定了。我听说过:在乱事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必须先处理。在灾祸还没有来临之前,就要先采取行动。若等到祸害已经到了,才要去忧虑它,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能早作仔细的打算。

  "假如,大王真能听从我的建议,我可以使太行山以东的几个国家,一年四时都来向您奉献,而接受您的命令。他们会将自己的国家宗庙委请您的保护,并且训练好军队,安置在大王的土地上,让您去使用。大王假如真能采用我这愚昧的计策,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美好的音乐及女人,必充满楚国的后宫。燕、代地方所产的骆驼良马,便填满楚国的马厩。所以合纵政策成功了,楚国就能称王。连横政策成功了,秦国便可称帝。如今,您放弃霸王的大业,而且惹来侍奉他人的坏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实在不该这样做啊!

  "说起秦国,真是个像虎狼一般凶狠的国家,它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它是天下各诸侯的仇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诸侯的土地以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奉养仇敌的人。作为人家的臣子,却要割取他的国君的土地,以和虎狼一般的强秦相交往,而侵扰天下。最后,使国家受到秦国的侵害,而他自己却没有什么灾祸。说起来,这是向外依恃强秦的威势,而向内胁迫自己的国君,以求取割让土地。大逆不忠的罪过,没有比这更大了。所以,假如实行合纵政策,那么各诸侯都割地来侍奉楚国。连横政策实行了,楚国便得割地去侍奉秦国。这二种政策相差太多了,大王要处在哪一个立场呢?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献上这愚昧的计策,承受您贤明的约定。决定如何,就在大王的一声命令了。"

  楚王说:"寡人的国家,西面和秦国的边界相连接。秦国早有攻下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真是个像虎狼一般凶狠的国家,实在不能亲近。而韩、魏又受秦国的迫害,不可和他们作深入的谋议。假如和他们作深入的谋议,恐怕有些反逆的人将计策传入秦国,以致计策还没施行,而国家已受到危险了。

  "寡人自己衡量一下,以楚国来对抗秦国,必定不会胜利。与国内群臣所拟定的策略,又不很可靠。所以寡人睡卧床上都无法安心,吃什么东西都不知滋味,心神

好像悬挂的旌旗一般动摇不定,而始终没有个着落。现在,您打算合天下为一体,拉拢各诸侯国,使危亡的国家得以生存下去。寡人愿意恭敬地以整个国家来跟随您。"

  于是,六国南北联合,而将力量并集在一起,苏秦便成为这个合纵盟约的领导人,同时成为六国的宰相。他回到北方的赵国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骑满载累重的军粮什物。

  苏秦相六国后回归故里,兄弟、妻嫂迎出城外,弯腰伏地,不敢抬头正视,选自明刊本《新镌绣像列国志》。

  诸侯们各自派出来送行的使者非常多,简直让人怀疑是帝王出行呢!

  周显王听到这消息,非常害怕,赶快派人替他修治清除所经行的道路,并且到郊外迎接,送上礼物加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嫂都侧着眼睛,不敢抬头正视,弯腰伏地,很恭敬地服侍他进食。苏秦笑着对他嫂嫂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对我这样恭敬呢?"

  他的嫂嫂急忙伏到地上,像蛇一般,以脸贴着地,匍匐到他面前,向他请罪,说:"因为小叔您现在地位高,钱财多啊!"

  苏秦非常感叹说:"同样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都畏惧他;贫贱了,亲戚就都轻视他。亲戚尚且这样的态度,何况是一般人呢?而且,假使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良田,安心地耕种。如今,难道我还能够佩挂六国的相印吗?"

  于是,他散发了千金,用来赏赐宗族的亲戚及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的时候,曾向人家借了一百钱当路费。等到现在富贵了,就拿一百金去偿还那个人。并且,他报答了所有以前曾对他有恩的人。跟随他的众人之中,有一个独独没有得到苏秦的报偿,因此,他就自己上前向苏秦说明。苏秦说:"不是我忘了你。以前你和我一起去燕国的时候,在易水的边上,好几次想要离弃我而去。当时,我非常困穷,所以我曾深深地怨恨着你,对你也就轻忽怠慢了。如今,我这样对你,你也算是得到我的报答了。"

  苏秦已经约定六国,南北联盟之后,便回到赵国来。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于是,他将六国合纵的事向秦国宣布。秦兵有十五年之久,不敢窥视函谷关。

  后来,秦国派犀首压迫齐、魏,并和他们一起攻打赵国,想要破坏合纵的盟约。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很生气地责备苏秦。苏秦心中很害怕,请求出使燕国,并保证必能向齐国报复。等到苏秦离开赵国之后,合纵的盟约便解散了。

  秦惠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继承王位,这就是燕易王。易王刚继位,齐宣王趁着燕国有丧事时,发兵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城。易王告诉苏秦,说:"以前先生您到燕国来,先王资助您去见赵王,终于使六国订立合纵的盟约。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接着又攻打燕国。因为先生的原故,才使二国被侵侮,而受天下人讥笑。先生您现在能为燕国取回被侵夺的土地吗?"

  苏秦听了,非常惭愧,说:"我愿意为大王您将失地取回。"

  苏秦见了齐王,行了再拜礼,低下头时,向齐王表示称贺。抬起头时,却随又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看了非常奇怪,说:"为什么刚表示称贺,接着又立即表示哀悼呢?"

  苏秦回答说:"我听说过:饥饿的人之所以在饥饿时,却不吃乌喙这种有毒的东西,就因为它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但却得担心被毒死,这和饿死有什么不同!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得到十城的利益,却得一直与强秦为敌。如今,等于是使弱小的燕国像雁子一样相次而行,而强大的秦国就挡在它后面。如此一来,便招惹了天下最精锐的军队。这就是和吃乌喙止饥同样的事啊!"

  齐王听了,立即变了脸色,忧虑地说:"既然这样,那么又有什么办法呢?"

  苏秦说:"古来善于处理事情的人,都能转灾祸为福祉,因失败而再求成功。大王若真能听我的建议,就立即将十个城市归还燕国。燕王无故地又得回十城,必然很高兴。秦王若晓得因为自己的关系,而使齐国归还燕国的十城,也必然很高兴。这就是所谓放弃仇恨而得到坚厚外交的道理啊!这样,使燕、秦都来亲近齐国。那么,大王您的号令,天下没有谁敢不听的。这等于大王您表面上假装说是附从秦国,实际上却以十城而取得天下,这真是霸王的事业啊!"

  齐王说:"很好。"

  于是,便将那十城归还了燕国。有人毁谤苏秦说:"你这个人,出卖国家,是个反复不定的臣子,必定会引起乱事。"

  苏秦恐怕得罪,赶紧回到燕国。但燕王却不给他官位。苏秦求见燕王,说:"以前我本是东周粗鄙的平民,没有半点的功劳,但大王亲自在宗庙上、宫廷中很礼敬地接见我。现在,我替大王您退去了齐兵,而取回十城,照理应该对我更加亲近。如今,我回来,而大王却不给我官位,必然是有人以不信实的罪名在您面前中伤我。我不信实,应是大王的福气啊!我听说过:忠信的名声,都是为自己而立的。进取的行为,都是为别人而做的。而且,我劝说齐王,也没有欺骗他啊!我抛弃在东周的老母,本就是不打算为自己建立忠信的名声,而只打算为别人做些进取的事。现在,假如有那种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信实的人。让这三种人来侍奉大王,您觉得如何?"

  燕王说:"有这三种人,可以了。"

  苏秦说:"像曾参一样孝顺的人,照道理绝不离开他父母亲,在外面过一夜。您又怎能使他走了千里路,而来弱小的燕国,侍奉处在危险中的国君呢?像伯夷一样廉洁的人,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不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而饿死在首阳山下。他这样廉洁,大王又怎能使他走了千里路,到齐国去取回土地?像尾生一样信实的人,和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不来,大水淹到,却不离开,抱着桥柱而淹死。他这样信实,大王又怎能使他走了千里路,去退走齐国的强兵呢?我可以说是因为忠信而得罪在上位的人啊!"

  燕王说:"你本就不忠信,哪里有以忠信而得罪的情形呢?"

  苏秦说:"话不是这么说。我听说过:有人到很远的地方作官,而他的妻子却和人私通。她的先生将要回来。和她私通的姘夫很忧虑。这个妻子说:你不要忧虑,我已作好毒药酒等着他了。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来,这个妻子派侍妾捧着药酒给他喝。侍妾想要告诉他说酒中有毒药,却恐怕他会将女主人赶出去。想不说出来,却恐怕她害死了男主人。于是,她装作跌倒而毁弃了药酒。男主人大怒,将她鞭打了五十下。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弄翻了药酒,从上来说保存了男主人,从下来说保存了女主人。然而,却不免受到鞭打。怎么能说忠信就没有罪呢?说起来,我的罪过,很不幸地就和这故事相同啊!"

  燕王说;"先生您可以恢复原来的官位。"

  燕王对待他更加的优厚。易王的母亲,是燕文侯的夫人,与苏秦私通。燕王知道了这事,但对待他却更优厚。苏秦恐怕被杀,便劝燕王,说:"我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受重视。假如在齐国,就必定可使燕国受重视了。"

  燕王说:"随便先生怎么去做都行。"

  于是,苏秦假装在燕国得了罪,而逃走到齐国去。齐宣王便任他为客卿。后来,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劝湣王将宣王的葬礼办得很铺张隆重,以显示自己的孝思,并高筑宫室,扩大苑囿,以显示自己的得意。他想这样为燕国而破败齐国。

  燕易王死了,燕哙继立为王。此后,齐国有许多大夫与苏秦争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受了重伤,还没有完全断气时,刺客便逃走了。齐王派人缉捕凶手,没捉到。苏秦将死的时候,便告诉齐王,说:"假如我死了,就将我车裂而在刑场上向人们宣告说:苏秦替燕国作间谍,到齐国来谋乱。这样,杀死我的凶手就必定可以捉到。"

  于是,照着苏秦的话去作,那个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齐王就将他捉起来处死。燕王听到这消息,说:"太好啦!齐国这样地为苏先生报仇。"

  苏秦已经死后,他为燕国而破坏齐国的事完全泄漏出来。后来,齐王听了这些秘密,便很怨恨燕国。燕王非常害怕。

  苏秦的弟弟名叫代,苏代的弟弟名叫苏厉。他们看到兄长这样得意,便都学习纵横术。等到苏秦死后,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想要承袭苏秦以前的事例,说:"我是东周粗鄙的平民,私下常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不聪明,放弃耕种而来干求大王。我曾到赵国的首都邯郸,结果所见的情形和我在东周所听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私下觉得非常失望。现在到了燕国的宫廷,看到燕王这些臣子属下,便知道大王您真是天下间最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说:"您所谓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子呢?"

  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过:一个贤明的国君必定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而不愿只是听人家称赞他的好处。我愿意告诉大王您哪些地方错了。说起来,齐、赵是燕国的仇敌。楚、魏是能援助燕国的国家。现在,大王您却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救援自己的国家。这样做,对燕国没有什么益处。大王您自己考虑?这个政策是很错误的。但没有人来告诉您,这就不是忠臣了。"

  燕王说:"说起这齐国,本来是寡人的仇敌,我也想要攻打它。但是,所考虑的是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您假如能以燕国来打败齐国,寡人可以将整个国家都交托给您。"

  苏代回答说:"天下共有七个大国家,燕国比较衰弱。单独与齐国作战,是做不到的。但只要有其他可为附合的国家,那么就没有不加重声威的。向南边与楚附合,楚国的声威就加重。向西与秦附合,秦国的声威便加重。向中间与韩、魏附合,韩、魏的声威就加重。而且所附合的国家声威加重,这样必可相对地使大王的声威也加重了。

  "现在,论起齐国,它的国君年纪大而且太自恃一己的才智,不听别人的意见,他攻打南面的楚国五年,国家的财力匮乏。被西面的秦国困了三年,士兵都非常疲惫。而且与北边的燕人打战,虽然掳获燕国的二员大将,自己也损失了三万多的兵卒。然而,以他这些残余的军队却还想打败南面拥有五千辆兵车的宋国,并吞十二个小诸侯国家。他的国君虽想得这利益,民力却已衰竭了,怎么能够争取得到呢?而且,我听说过:时常打战,那么人民必会劳困。战争持续太久,那么军队必会残败了。"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浊河,可以巩固边防。又有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真有这情形吗?"

  苏代回答说:"上天若不给他最好的时运,虽有清济、浊河,怎么能够巩固边防呢?民力那样疲惫,虽有长城、钜防,又怎么能够成为要塞?而且,过去不征调济州以西的兵卒,目的是要防备赵国的入侵。也不征调漯河以北的兵卒,目的是要防备燕国的入侵。但现在济西、河北的兵卒全都已被征调去参战,境内的防卫力量已非常薄弱了。

  "再说一个骄纵的国君必然喜好利益,而亡国的臣子必然贪爱钱财。大王假如不羞于将自己的侄儿弟弟送到齐国当人质,并以宝珠、玉石、布帛去奉承齐王左右的臣子。那么齐国必然会很厚待燕国,不防备燕国,而轻率地出兵攻打宋国。这一来,齐国更加疲惫,就可一举将它灭掉了。"

  燕王说:"我终将因为您的建议而接受灭亡齐国的天命。"

  于是,燕王就派了一个儿子到齐国去充当人质。而苏厉也借着燕国质子的关系求见齐王。齐王怨恨苏秦,所以想拘禁苏厉。燕质子替他请罪,以后苏厉就誓死为齐国的臣子。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有婚姻关系,而想夺得燕国的政权,便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质子。有一次,齐王派遣苏代回燕国去复命。燕王哙问他说:"齐王能够称霸吗?"

  苏代回答说:"不能。"

  燕王说:"为什么?"

  苏代说:"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臣子。"

  于是燕王完全信任他的宰相子之。不久后,让位给子之,而引起燕国的大乱。齐国借这机会攻打燕国,杀死燕王哙及子之。燕国便新立了昭王继位。而苏代、苏厉也因此不敢入燕,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对待他们非常好。

  有一次,苏代经过魏国,魏替燕国拘捕了苏代。齐王派人告诉魏王,说:"假如齐国派苏先生去请求与秦国共同攻灭宋国,并约定将宋地封给秦王弟弟泾阳君,秦国必定不会应允。并不是秦国不知道这项既能得到齐国的奉承,而又能得到宋地的大利益,而是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罢了。现在,齐、魏不和,已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那么,齐国不会去欺骗秦国,秦国也必会相信齐国。齐、秦联合起来,不但泾阳君可以拥有宋地,而且对魏也是一件很不利的事。所以大王不如将苏先生放回齐国,秦国必因此而怀疑齐国,而又不相信苏先生了。齐、秦不能联合,天下情势就不会有什么变动。而攻打齐国的形势也可慢慢造成了。"

  于是,魏国放走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对待他很好。正好齐国攻打宋国,宋国非常危急。苏代就写了封信给燕昭王,说:"说起来,燕国也是列入万乘的大国家,却寄托了人质在齐国。不但名声低微,而且国家的主权也不威重。奉献那么多军队,帮助齐国去攻打宋国。不但人民劳困,而且浪费了国家财力。说起来攻灭宋国,使楚国淮北一带也连着受害,其结果却使齐国更为壮大,助强了自己的仇敌,而残害自己的国家。这三种情况,都是最败坏国家的事,而大王却去做它,希望用来取信于齐国。但是齐国却更加不信任大王您,而且忌恨燕国越来越深,这就是大王策略上的错误了。

  "说起来,宋是个五千乘的国家,再加上淮北这块地方,差不多就是万乘之国那样强大,而齐国却将它并吞了,这等于是使齐国加上一倍的国力。北夷有七百平方里,再加上鲁、卫二国,差不多就是万乘之国那样强大,而齐国却将它并吞了,这等于是使齐国加上二倍的国力。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就已畏惧而不能支持。现在以三个齐国那般强大的力量加到燕国身上,这个灾祸可就很大了。

  "虽然这样,但一个聪明的人办事情,必能因着灾祸而造就福祉,转变失败为成功。这就譬如齐国的紫布,原是用破旧的白缯染制而成的,却反而能提高了十倍的价钱。越王句践被困居在会稽山,却又将强大的吴国击败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因祸为福,转败为功的事例。现在,大王假若要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那么最好就是发动各国共同尊奉齐国为霸主,并各派使者在周室公然结盟,烧毁秦国的符节,而宣告说:’我们最好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永远将秦国摈拒在函谷关以西。‘

  "秦国受到各国联合摈拒而等着被攻破,秦王必定非常忧虑。秦连着五世,都是主动攻打各诸侯国,而今却反被齐国压了下去,秦王的内心必很愤怒,假如能困住齐国,即使将整个国家作赌注以求取胜利,也不会害怕。既然这样,那么大王何不趁这样机会,派遣辩士用以下这样的话去说服秦王,说:’燕、赵帮忙灭了宋国,却使齐国更为壮大。大家尊奉他,作他的下属。燕、赵这样做,并不是想图什么利。既然燕、赵图不到什么利,却顺着时势而这样做,那就因为不相信秦王的关系。既然这样,大王何不派可信任的人去接收燕、赵,并令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赵去,假如秦国背信,就用二人为质,这样,燕、赵便信任秦国了。

  如此一来,秦在西方称帝,燕在北方称帝,赵在中间称帝,立这三帝来号令天下。假如,韩、魏不听命,秦国就攻打它。齐国不听命,燕、赵就攻打它。

  这样,天下还有谁敢不听命的。天下都听命了,接着就驱使韩、魏来攻打齐国战国时七雄并立形势图说—必定要归还宋国的失地,及楚国的淮北—归还宋国的土地及楚国的淮北,这是燕、赵所认为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赵所愿意的事。让燕、赵实际地得到利益,如愿地得到尊重,那么叫燕、赵离弃齐国,就好像脱去草鞋那样容易了。

  现在,假如不接收燕、赵,则齐国称霸的情势必然形成。诸侯都赞同齐国,而只有大王不跟从,这必会使秦国受到各诸侯的攻打。诸侯都赞同齐国,而大王也跟从,这必会使秦国的名声降低。如今,接收燕、赵,可使国家安定而名声提高。不接收燕、赵,却使国家危险而名声降低。抛弃名尊国安的策略而择取国危名卑的策略,有智慧的人都不会这样做。‘

  "秦王听了这番话,必能切中他的心理。那么,大王为何不派遣辩士用这些话去说服秦王呢?秦王听了必会采信,齐国也必会受到讨伐。说起来,取信于秦,是很有利的外交。攻打齐国,是很正当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营取正当的利益,这是圣王所做的事啊!"

  燕昭王很赞赏苏代这封信,说:"我祖先曾对苏氏有恩情,后来因为子之的乱事,而使苏氏离开燕国。假如燕国想找齐国报仇,就非用苏氏不可。"

  因此,昭王就召回苏代,又对待他很好。并和他共同计划攻打齐国的策略,终于攻破齐国,齐湣王逃离齐国。

  过了很久,秦国召请燕王,燕王想前往,苏代劝止燕王说:"楚因贪得枳而丧失国都,齐因贪取宋国而使国家破败。齐、楚不能因为拥有枳、宋而臣服于秦国,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只要成功的国家,便成为秦国的大敌。秦要夺取天下,不是在行义,而是行暴。秦国行暴力,一向是很明白地宣告天下各国。他曾警告楚国说:’蜀地一带的军队,乘着船浮于汶水,顺着夏水而南下长江,只要五天便可到达郢城;汉中一带的军队,乘着船走出巴江,顺着夏水而通到汉水,只要四天便可抵达五渚。寡人聚集许多兵士在宛东、下随一带。假如一旦攻打楚国,必然非常迅捷。楚国的智士还来不及献出谋略,勇士还来不及奋起威力,寡人已像射杀鹰隼一样,立刻就可获胜。而楚王你却还得等待天下各国一起攻打函谷关,不嫌太遥远吗?‘因为这原故,楚王向秦臣服了十七年。

  "秦又警告韩国说:’我只要从少曲发兵,一天之内可以截断太行山。我只要从宜阳发兵,而攻击平阳,只要二天,而韩国各地没有不动摇起来。我穿过东西两周,而攻击新郑,只要五天,就可将整个韩国攻占下来。‘韩氏认为确是如此,所以向秦国屈服。

  "秦国又明白地警告魏国说:’我攻下安邑,堵住女戟,而韩氏太原即可占领下来。我只要攻下轵道、南阳、封、冀,围困东西两周,顺着夏水,乘坐轻便的船,强劲的弓弩在前,利戈在后,挖开荥泽之口,大水就可将魏的大梁城淹没了;挖开白马河口,大水就可将魏的外黄、济阳全部淹没;挖开宿胥河之口,魏国的虚、顿丘便全被淹没了。从陆路进攻,就可击破河内;从水路进攻,就可袭取大梁。‘魏氏认为确是如此,所以向秦国臣服。

  "秦想攻取魏国安邑,却恐怕齐国救援,便将宋国交给齐国去攻打,说:’宋王无道,作了一个像寡人的木人,用箭射它的脸。寡人所处的国家路途阻绝,军队距宋国太远,不能去攻打。齐王您如能攻破宋国而加以占有,那就像是寡人自己占有一般。‘等到秦国攻下魏国的安邑,堵绝女戟后,却反过来以攻灭宋国为齐国的罪过。

  "秦想攻打韩国,恐怕天下诸侯救它,便将齐国交托天下诸侯去讨伐,说:’齐王四次和寡人订约,却四次都欺骗了寡人。又有三次坚决地率领天下的军队来攻打寡人。只要有齐国存在,便没有秦国存在;只要有秦国存在,便没有齐国存在。大家一定要共同讨伐它、灭亡它。‘等到秦国已攻下韩国的宜阳、少曲,却反过来以破齐为天下诸侯的罪过。

  "秦想攻打魏国,怕楚国援救,便以南阳交托楚国去攻打,说:’寡人坚决要与韩国断绝关系了。攻破均陵,阻塞阸,假如对楚有些益处,也就等于是寡人自己占有一样。‘等到魏国被迫屈服,而离弃相交往的国家,与秦国联合。秦国就反过来以阻塞■阸为楚国的罪过。

  "有一次,秦兵困在苑陵的林乡,怕燕、赵趁机袭击,便将胶东交托燕国去攻占,将济西交给赵国去攻占。等到和魏国和解,并以公子延作为人质之后,便以犀首公孙衍连兵相续地攻打赵国。

  "又有一次,秦兵在赵国的谯石受到损伤,又在阳马被打败,因怕魏国趁机侵袭,就将叶、蔡二个地方交托魏国去攻占。等到已和赵国和解之后,便又胁迫魏国而不肯依约割地。

  "当秦国受困的时候,便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等到胜利时,连秦王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也都受到欺骗呢!当他要责备燕国时,便以攻打胶东为罪名;责备赵国时,便以攻打胶西为罪名;责备魏国时,便以攻打叶、蔡为罪名;责备楚国时,便以堵绝■阸为罪名;责备齐国时,便以攻打宋国为罪名。像这样谴责各诸侯国,总有循环不穷的借口。用兵攻打别人,也像刺举有罪的人那么轻易。秦王的专横诡诈,即使是他的母亲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都无法约束啊!

  "算一算:周显王三十九年的龙贾之战,秦大破魏国的龙贾军;周赧王元年的岸门之战,秦大破韩国的岸门;周赧王十二年的封陵之战,秦大破魏国的封陵又有一次高商之战,以及周显王四十一年的赵庄之战,赵国的将领赵庄在河西被秦兵所杀。这样加起来,秦国杀韩、赵、魏三国的人民大约有几百万。现在这三个国家还活着的人民,都是被秦国所杀死的人民的遗孤。

  "这样看来,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这三个地方常受到秦国的攻打,这实在是晋国的灾祸!秦兵几乎侵扰了韩、赵、魏三晋之地的一半,秦祸竟然这样大啊!而燕、赵等国到秦去的游说之士,却争着以侍奉秦国的政策来劝说他们的国君。这实在是我最感忧虑的事。"

  燕昭王听了苏代的话,便不到秦国去。苏代因此更加受燕王的敬重。燕王进而派人邀约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抗秦,就如同苏秦在世的时候一样。各诸侯有的加入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天下差不多都遵循苏氏合纵的约定。苏代、苏厉都寿终而死,声名传扬于诸侯之间。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显扬了自己的名声。他们的策略擅长于权变。而苏秦却背负着反间的罪名而被杀死,天下人都讥笑他,避免学习他的策略。但世俗一般对于苏秦的传说多有不同。苏秦以后的时代,有和苏秦的事迹相类似的,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论起苏秦这个人,他由一个里巷间的平民出身,却能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这正表示他的智慧有超过常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事迹,依照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是蒙受不好的名声。"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