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六十七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1331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张子良译

  孔子说:"在我门下求过学而道艺精通的弟子,算来也有七十七人。"(《史记·孔子世家》、文翁《孔庙图》等作七十二人。)他们都各有特出的才能和成就。例如长于德行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长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长于言语的,有宰我、子贡长于文学的,有子游、子夏。至于性情方面,颛孙师略嫌偏颇夸大,曾参迟缓笃实,高柴憨直忠厚,仲由粗率勇猛。颜回却经常在穷困之中,端木赐则不受命运摆布而去经商生财,不过他料度事理经常是很准确的。

  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是老子;在卫,是蘧伯玉;在齐,是晏平仲;在楚,是老莱子;在郑,是子产;在鲁,是孟公绰。孔子也常称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的言行事迹,这几人,孔子都生的比他们晚,并不是同时的人。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

  孔门弟子,选自山东嘉祥汉画像石。

  孔子向颜回传授克己复礼的道理(克复传颜),选自《孔子圣迹图》。

  颜渊向孔子请教为仁的道理。孔子说:"为仁就是控制自己,一切循礼而行。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天下人就会敬服你的仁德了。"

  孔子赞叹地说:"颜回真是难得啊!吃的是一小筐子饭,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环境中,要是别人,必将忧烦难受了,颜回却安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又说:"颜回平日侍学,只是默默地听受,看起来就像一个笨伯。可是我考察他退习时的言谈举止,对于所学,却很能阐扬要义、发明大体,颜回实在不笨!"孔子曾经对颜渊说:"有人赏识,就出来行道救世;不被赏识,就藏道在身,乐天任命,大概只我和你能有这种生活态度吧!"

  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已全白了;死得早(《索隐》引《家语》云三十二而死)。他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之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鲁哀公问起"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发现这样好学的了。"

  闵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

  孔子赞美道:"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教旁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非议的闲话。"他守身自爱,不出任权臣的家臣,不接受坏国君的俸禄。所以他对季氏的使者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

  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德行上很有成就。

  伯牛患了难治的病,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这是命吗?这样好的人会得这种病!这是命吧!"

  冉雍,字仲弓(《索隐》引《家语》以为伯牛宗族,小孔子二十九岁)。

  仲弓请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在外待人接物,要像会见贵宾一般的谦恭有礼;使用民力时,要像承办重大祭典似的虔敬谨慎。能够怀着这种心情来处理政事,那无论是任职于诸侯邦国或卿大夫的家邑,都不会有人怨恨不满的。"孔子认为仲弓在德行上很有成就,曾经说过:"冉雍这个人,实在可以当个君长了。"

  仲弓的家世不好,父亲是个身份卑贱的人。但孔子曾经譬喻说:"即使是耕牛所生的小牛,只要是毛色纯赤、头角端正,就具备了做牺牛的体德,人们虽因顾忌它的出身低而不用来做祭牛,山川的神灵难道肯舍弃它而不歆飨吗?"

  冉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出任过季氏的家臣。

  季康子问孔子:"冉求仁吗?"孔子说:"一千户人家的大城邑,能出百辆兵车的大夫家,冉求可以把军政之事掌理得很好,至于他是不是仁了,那我就不敢说。"接着又问:"那子路仁吗?"孔子回答说:"他的情况与冉求差不多。"

  有一天冉求问道:"听到了一件应当做的事情要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是的,立刻就去做!"子路也问:"听了一件该做的事情要立刻就去做吗?"孔子却说:"有父亲兄长在,应该先商量商量,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公西华在旁听了觉得奇怪,不解地说:"请问老师,两人的问题相同,为什么冉雍,陈洪绶绘。

  冉有,陈洪绶绘。

  解答却不一样呢?"孔子解释道:"冉求生性畏缩多虑,所以我就激激他;仲由急切好表现,所以要压压他。"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方的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这个人本来很粗野,喜欢逞勇斗力,气性刚猛爽直,头上插戴着公鸡羽毛,身上佩挂着公猪的牙齿,还欺虐过孔子。于是孔子就陈设礼乐慢慢来诱导他,后来子路终于受了感化,穿起儒者的服装,备礼矢志,借着门弟子的引荐,请求做孔子的学生。

  子路请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领导民众要以身作则,凡事先做个榜样给他们看,等事情做好了,还要慰劳他们一番。"子路请孔子再多告诉他一些。孔子说:"只要持久不懈怠就得了。"

  子路问道:"君子也崇尚勇力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一个有职位的人只好勇而不尚义,就会叛逆作乱;普通人好勇而不尚义,就会为非抢夺。"

  子路这个人闻道必行,所以要是他听得的道理还没有做到的话,最怕又听到另外的什么道理。

  孔子总评子路说:"只听了片面之辞就可以判断讼案曲直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又说:"仲由好勇超过我,只是还不能深切地衡度事理。"又说:"像仲由这种性子,我真担心他难得寿终呢!"又说:"穿了破旧袍子跟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寒酸难为情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又说:"仲由的学问,已经登上正大高明的境地,只是还没有进入精微深密的领域罢了。"

  季康子问(《论语·公冶长》篇作孟武伯问):"仲由仁吗?"孔子说:"能出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之事,至于他是不是仁了,那我就不敢说了。"

  子路喜欢追随孔子周游四方,旅途中,他曾遇到过长沮、桀溺、荷篠丈人等隐逸的高士。

  子路出任鲁国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子路可以算得是大臣了吗?"孔子说:"他现在只可算是备位的臣子罢了。"

  子路出任卫国蒲邑的大夫(即邑宰),来向孔子辞行。孔子嘱咐他说:"蒲邑这个地方勇武的壮士不少,又很难治理。不过我告诉你:只要能恭谨谦敬,就可以统御那些勇武的人;能宽和公正,大众就会归附听命于你;恭谨宽正对人,又能冷静稳健谋事,那必定不会辜负君上的托付的。"

  话说当时的卫灵公有个宠幸女子名叫南子的。灵公的太子蒉聩(《左传》作蒯聩)曾经得罪过她,因怕她进谗陷害,便逃到国外去。等到灵公一死,夫人南子想立公子郢继位,郢不肯接受。他说:"太子虽然逃亡在外,但他的儿子却在国内呀!"于是卫人只好立了辄做国君,这就是出公。出公在位的十二年,他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回不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蒉聩就胁制了孔悝一同作乱,先设法潜回到孔悝家里,乘机带了人和孔悝的家丁去袭击出公,出公败,逃到了鲁国,蒉聩入宫继位,这就是庄公。正当孔悝作乱的时候,子路有事在外,听到消息马上就往回赶,子羔(孔子弟子高柴字,后有传)出了卫都城门正好遇上,便对子路说:"出公已经败逃了,城门也关上了,你还是退回去的好,不要平白受到他的牵累。"子路说:"吃了人家的饭,有灾难就不能够逃避不管呀!"子羔只好一个人走了。这时正巧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跟着他们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正在宫台上。子路嚷着说:"君上哪里还用得着孔悝呢?请交给我好把他给杀了。"蒉聩没听他的。于是子路就要放火烧台,蒉聩慌了,急忙叫他的两个披甲卫士石乞、壶黡下来围攻子路,拼斗中,子路受了伤,帽带也被砍断了。子路说:"一位君子,就是死也不能让帽子掉落。"说完结上帽带就死了。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变乱的消息,说道:"唉呀糟了!仲由会牺牲!"事后传来消息,果然他遇难了。所以孔子感伤地说:"自从我有了仲由的护侍,恶言恶语再也没听见了。"

  就在卫乱的同时,子贡为鲁君出使到齐国(《左传》记子贡为鲁使齐在哀公十五年)。

  宰予,字子我。这个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宰我到孔子门下受了业,有一天问道:"一个人父母过世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么?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仪一定会败坏三年不奏乐,音乐必然会崩散。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已经收成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也换遍了(古钻火用木四时各有不同,周礼春官:四时变国火。);守孝一年也就够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一年就一切如常,在你心能安吗?"宰我说:"安的。"孔子说:"你能心安那就这么做。君子在为父母守孝,即使吃美食也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也不觉得快乐,所以才不忍心这样做啊!"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说"宰予实在太不仁啊!孩子们生下了三年,才能稍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乃是天下大家共同遵行的道理啊!"

  宰予在大白天里睡觉。孔子责备说:"腐朽的木头,是不能拿来雕刻器物的;秽土所砌成的墙壁,是很难加以粉饰整洁的。"

  宰我问起上古五位帝王的具体事功。(五帝有数说:如《礼记·月令》以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则举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人;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又以少暤、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孔子说:"我不是那个时候的人。"

  宰我出任齐国的临淄(齐都)大夫,参与田常(即陈恒)的乱事,后来因罪全家遇害(《索隐》、《左传》以为不可信),孔子很为他不值。

  端沐(一作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口才好,能言善辩,孔子常驳斥他的说辞。

  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知一个道理,就能推知十个,我啊,听知一个只能推知两个。"

  子贡在孔子门下求学,问起说"老师觉得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像个有用的器物。"子贡问:"是什么样的器物?"孔子说"就像宗庙里的宝器瑚琏呀!"(案:一云瑚琏即胡辇,谓大车。)

  陈子禽(《论语·子张》篇作卫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是从哪儿求得他这么广博的学问?"子贡说:"文王、武王所创制的文化道统,并没有完全失落。现在还传承于人间的。只是贤人记住了重要部分,不贤的记得些细小的枝节。但无处不有文王武王的道保持着。老师是无所不学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一定的老师啊!"又问道:"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自己去求来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子贡说"老师是以他温和、纯良、恭谨、节制、谦让这些美德来得到的。就算这也是求吧,老师这种求法,总该是和别人的求法有所不同罢!"

  子贡问道:"一个人富贵而不骄慢自恣,贫困而不谄媚求怜,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很可以啦!但是还不如贫困而能乐道好学,富贵而能谦恭守礼的人。"

  田常正想在齐国作乱,却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这几人从中作梗,所以暂时把作乱的兵移用,要来打鲁国。孔子听到这件事,就对学生们说:"那鲁国,是我们祖先坟墓所在的地方,是父母亲人居住的国度。现在国势危险到这个地步,诸位怎不出来想法子呢?"于是子路就来请求前去救鲁,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来要求,孔子还是不答应。最后子贡请求去,孔子同意了。

  子贡向孔子辞行去拯救鲁国,选自《孔子圣迹图》。

  子贡出发,一路来到齐国。对田常说:"你要攻打鲁国,那就错了。那鲁国是很难攻下的。因为他的城墙既薄又低,土地既小又浅,他的君主愚昧而不仁慈,朝中大臣只会作假又不中用,士兵百姓又怕打战的事,因此你不能够跟他打。我看你不如去打吴国。那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又广又深,兵甲既坚锐又是新造的,士卒既经选训又吃得好,城里尽是宝物和精兵,又派了英明的大夫来守城,这就是容易攻打了。"田常听了很生气,脸色一变,说道:"你说难的,人家倒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却说是难的,你对我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一个忧患在于朝廷的人,必去攻打强国,忧患如在于百姓,才去攻击弱国。现在你的忧患是在朝廷之中。我听说你三次要受封都封不成,那是朝中大臣有反对你的了。而今你要攻下鲁国来扩充齐国的领地,如果战胜了,使你的君主更骄傲,要是攻破了敌国,更是使你国中大臣尊贵,而你的功劳却不在这里面,你和君主的交情就一天天疏远了。这样的话,你对上使君主骄傲,对下使群臣放肆,想因此来成功大事,那是难了。凡是主上骄傲了,他就会放肆;臣子骄傲了,他便会争闹,这是你上而造成和君主的嫌怨,下而去和群臣相互争闹了。到这个地步,那你在齐国立足就危险了。所以我说你不如去打吴国的好。打吴国打不赢,但人民在外效死,大臣率兵出战,朝廷也空虚了,这样你在上没强臣的对抗,下面没有百姓的怪罪,孤立主上专制齐国的只有你了。"田常说:"很好!但是我的军队已经开到鲁国了,现在离开那儿转打吴国,大臣必会疑心我,怎么办好呢?"子贡说:"你只要按兵不动,让我替你出使去见吴王,教他出兵救鲁并来讨伐齐国,你就趁机发兵迎击就是了。"田常答应了,就派子贡向南去见吴王。

  子贡见了吴王,说道:"我听说:一个王者是不会让诸侯属国被人灭绝的。一个霸主也不容许天下有另外的强敌出现,这好比千钧的重量加了些微的东西就移动,是会破坏均势的。现在万乘的强齐私下要攻打千乘的弱鲁,想和吴国来争强,我私下替你感觉到危险。何况你如果能去救鲁,是可以显扬声名的;讨伐齐国,是大有好处的。这样一方面镇抚泗水一带的诸侯;一方面诛讨蛮横的齐国去归服强大的晋国,好处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名义上是去挽救了鲁国的危亡,实际上是阻扼了齐国强大扩张,这个道理,聪明的人是不会怀疑的。"吴王说:"很好!但是我曾经和越国打过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地方,他不辞辛苦,教养士卒,有报复我的决心。你且等我打下越国再照你的话行事罢。"子贡说:"越国的势力不如鲁国,你吴国的强大也比不上齐国。现在你放了齐国而去攻打越国,怕你打下越国时,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况且你正以保存危亡、延续将灭的名义作号召。那么去攻打小小的越国,害怕起强大的齐国来,这不是勇者的表现。至于真正的勇者,是不避开艰难的;仁者是不甘困坐愁城的;智者是不肯失掉机会的;王者是不会让一个国家绝灭的,他们是借这个来建立道义。现在应该借着保存越国来向各国表示你的仁德,解救鲁国,攻伐齐国,向晋国显示你的威势,到时诸侯各国必然相约而来朝见你吴国,那你称霸诸侯的事业就成功了。况且你真的是厌恶越国,那我可以替你到东面去见越王,叫他出兵追随你,实际上是使他的国内空虚,只名义上是跟随着诸侯去讨伐就是了。"吴王听了很高兴,就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到越国,越王已清理好道路在城外迎接,并亲自引导到住的地方来,问子贡说:"我们越国是个落后不开化的地方,您这贵人怎么肯自降身份郑重其事地光临到这里呢?"子贡说"现在我已说动吴王去救鲁伐齐,吴王心里愿意,只是顾虑你越国了,所以他说’等我打了越国之后才可以这么做。‘真是这样的话,那他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事了。况且要是没有报仇的心意而教人怀疑,是很拙劣的;有报仇的心意却被对方知道,这是不安全的;事情还没有发动就先被探知风声,那就危险了。这三点是成事的最大顾忌。"句践听了磕头到地,拜了几拜说道:"我是曾不自量力,想和吴国决一死战,弄得现在困守在会稽这个地方,这种怨痛,真是痛进了骨髓了。我日夜不休地生聚教训,弄得唇焦舌干疲惫不堪,只想和吴王拼个生死,这是我唯一的愿望啊!"接着又问子贡有没有什么好法子。子贡说"吴王这个人凶狠残暴,臣属们都受不了;国家屡次征战,疲败得很,兵士们也忍不住了;百姓们怨恨政府,朝中大臣有了内变;伍子胥因进谏言被杀,太宰嚭主政弄权,他只顺着君主错误的好恶行事,以图保全自己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做法。现在你真能够派兵协助吴王,来激发他的意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恭的言辞和礼仪来推尊他,那他一定会去攻打齐国的。他打输了,那就是你的福气如果打赢了,他必然乘胜争霸中原,带着军队逼近晋国。到时就让我北上去见晋君,要他一同来攻打,那么吴国的势力一定被削弱的。等他的精锐在齐消耗得差不多了,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你就趁他疲惫交困的时候去攻打他,那是绝对可以灭掉吴国的。"越王听了很高兴,答应照计行事。要送子贡金子二千两(二十两为一镒,一作二十四两),剑一口,上好的矛两把。子贡不接受,就迳自走了。

  子贡回到吴国,向吴王报告说:"我已经把大王的话郑重地告诉了越王,越王听了很害怕。他说:’我很不幸,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又不知自量身力,竟然得罪了吴国,结果被打败了,身体受了屈辱,困处在会稽这个地方,国中空虚荒凉。幸赖大王的

恩赐,使我能保全祖先宗庙,四时奉享祭祀,这种恩德,到死都不敢忘记,哪还敢打什么主意?‘过了五天,越国派了大夫文种来到吴国,他磕着头对吴王说:"东海罪臣句践谨派了使者文种,前来修好你属下,敬托他们代向你大王请安。现在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国,扶救弱小,制裁强暴的齐国,抚慰周朝王室。我越国自愿动员国中所有的三千兵士前来效命,句践愿意自己披上盔甲持着兵器,为大王打先锋。所以派我越国的贱臣文种,献上先人收藏下的器物:战甲二十套,鈇斧、屈庐的矛,步光的剑,向你的将士们致敬。"吴王听了非常高兴,把经过告诉子贡,说道:"越王想亲自来跟随我去打齐国,可以答应吗?"子贡说:"不可以。把人家国里弄空,带走所有的兵士,又要人家的国君跟着出征,这是不义的。你还是收下他的献礼,接受他派来军队,而辞却他的国君随行。"吴王同意了,就辞谢了越王。于是吴王就调集了九郡的兵北上伐齐了。

  子贡随后就离开,赶到晋国。他对晋君说:"我听说,计策不预先制定,是无法应付紧急非常的事情;兵士不事先考察训练好,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现在齐国正要和吴国开战,要是吴国打不赢,越国必趁机去扰乱他;如果和齐国的一仗打胜了,吴王也必然会趁势带兵逼近到晋国来。"听这么一说,晋君紧张了,问道:"那该怎么办?"子贡说:"你先修好兵器,养好士卒,等他来就是了。"晋君照话办了。

  子贡又离开晋国回鲁国去。吴王果然和齐人在艾陵地方打了一战,把齐兵打个大败,掳获了齐国七个将军的兵,却不肯班师回去,果真就带兵向晋国进逼,和晋人在黄池(在今河南封邱县西南)地方碰头。两国比强争雄了一番。晋人就发动突击,打得吴兵大败。越王听到吴兵被晋人打败了,便渡过钱塘江进袭吴国,在吴国都城外七里的地方扎营。吴王得了消息,马上从晋国赶回来,和越人在五湖(太湖之别名)一带打了起来,一连打了三仗,吴国都打不赢,连都城大门也守不住了。最后越兵就包围了吴国的王宫,杀了吴王夫差,同时把他的宰相也杀了陈尸示众。

  越国在灭吴之后的第三年,就东向称霸了。所以子贡这一出来,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破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而越国也称霸了。子贡一做使者,使他们的势力互相攻破,在十年之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情势,都各自有了变化。

  子贡善于贱买贵卖作生意,随着时节供需的情况来转手获利。他爱宣扬别人的长处,却也不隐匿人家的过失。不止一次帮助鲁、卫两国解除困局。家境富裕,拥有千金财产,晚年死在齐国。

  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

  子游在孔子门下修了业,出任了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见了琴瑟歌咏的声音,就微微的笑了,说道:"杀个鸡,何必用上宰牛的大刀呢?"子游听了连忙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在上位的■学了礼乐,就能涵养仁心,爱护人民;普通人学了礼乐,就能谨守教令,容易治理。"孔子听了就对随行的学生说:"各位!言偃的话是不错的。我刚才说的只不过是逗他玩玩罢了。"孔子认为子游是长于文学的。

  卜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

  子夏问道:"美人姣好的笑容多好看呀!明澈的眼珠溜转得多妩媚呀!彷佛洁白的生绢染上了绚烂的文彩!这三句诗的含义是什么?"孔子说:"这是说绘画的事,是在有了好的底子以后才彩饰成图的。"子贡说:"这么说,人也是先要忠信的美质,然后再以礼文来修饰罗!"孔子说:"卜商呵!像你这样能推理联想的人可以一起来谈诗啦!"

  子贡问起:"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哪一个好些?"孔子说:"师凡事夸张超过些,商又有点拘谨不足。"子贡随即又问:"那是师要好些罗?"孔子说:"超过和不足,同样都是不完美的。"

  孔子勉励子夏说:"你要立志做个修身明道的君子儒,不可成个只知图利的小人儒。"

  孔子逝世以后,子夏定居在魏国的西河地方,教授生徒,成了魏文侯的老师。后来他儿子死了,伤心得眼睛都哭瞎了。

  颛孙师,是陈国人,字子张。小孔子四十八岁。

  子张问孔子要怎样才能求得禄位,孔子说:"多听人家的说话,把觉得可疑的搁在一旁,其余部分要讲述时也得很谨慎,这样讲错招怨的事就少了;多看人家的行事,把觉得不妥当的地方去掉,其余部分要去做时也得很谨慎,这样做错悔恨的事就少了。说话少错误,做事少悔恨,言行能够这样平正笃实,那你要求的禄位就在这里面了。"

  有一天,子张跟着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遭到困厄,就问孔子,人要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一个人说话忠诚信实,做人笃厚恭敬,就是到蛮貊的异邦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信实,做人不笃厚恭敬,就是在自己的本乡本土,能够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就像看见忠信笃敬摆列在你的面前;乘着车子,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倚靠在车前横木上。能够随时把持这个道理,自然就到处行得通了。"

  子张当时就把这些话写在自己束身的大带子上。子张问道:"一个知识分子要怎样才能算是达呢?"孔子反问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邦国中必然有声誉,在卿大夫家中也必然有声誉。"孔子说:"那是闻,不是达。所谓的达,必然是立身正直而好义,又能体会人家的言语,观察人家的容色,事事总想谦虚退让,这样,不论是在邦国或家邑,必可处处通达。至于所谓的闻,只是外表装着仁厚的样子,实际的行为是违背常理,自己却安然处之,毫不怀疑。这样的人,不论是在邦国或家邑,也必然有声名。"

  曾参,是鲁国南武城(另有北武城,此即子游为宰者)人,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曾参能通达孝道,所以传授他学业。他著了《孝经》一书,晚年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小孔子三十九岁。

  澹台灭明,陈洪绶绘。

  子羽的体态面貌长得很丑。先是他想跟孔子求学,孔子以为他材性很薄弱。可是等他学了之后,自己更加敦品力行;他的为人方正规矩(即不抄小路捷径,不作非分之想),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私见公卿大夫。后来他游历到江南,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之多;他订定了个人取予出处的原则,绝不苟且,所以清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到了这些事,说道:"听了一个人的言谈,就相信他的为人,我对宰予是信错了;看到一个容貌丑,就以为他材性不成,我对子羽也是看走了眼。"

  宓不齐,字子贱。小孔子三十岁。

  孔子赞美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呵!鲁国要是没有君子的话,那他又从哪儿学得这样好的品德呢?"

  子贱做鲁国单父地方的邑宰,叫人回来报告孔子,说"这里有比我不齐贤能的五个人,他们教导我施政治民的方法。"孔子听了说:"可惜呀!不齐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治理的地方能大一些就好了。"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孔子什么样子的人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只在朝廷吃俸禄而没有建树;国家昏乱的时候,也只知道吃俸禄而不能修道藏身,这都是可耻的。"

  子思问道:"一个人好胜、矜夸、怨忿、贪欲的弊病都能革除不发生了,这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至于说是不是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死了以后,原宪跑到荒山水边上住着。这时子贡在卫国做了大官。有一天,他驾着四马大车,带了一队骑士,排开丛生的杂草,进到荒僻的小村子里来看望原宪。原宪穿戴着破旧的衣帽接见子贡。子贡见了觉得很不光彩,就问他说:"怎么!你是不是病了?"原宪说道:"我听说,一个人没有钱的叫做贫,学了一身道术而不能去实行的才叫做病。像我现在这个寒酸样子,那只是贫,并不是病啊!"子贡听了觉得很惭愧,闷闷不乐地走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话而感到难过。

  公冶长,是齐国人,字子长。

  孔子说:"子长这个人是值得人家把女儿嫁他的。虽然他被官府拘捕监禁过,但实在并不是他的罪。"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南宫括,字子容。

  子容问孔子说:"羿很能射箭,奡很会荡舟,二人徒尚勇力,似乎都不得善终。夏禹和后稷却不这样,他们亲自下田带着锄头来耕种,反而得到了天下,是不是呢?"孔子没有回答。子容退出之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一位君子!这真是一位崇尚德行的人呵!"有一次孔子又谈起子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总是可以得位行道;国家政治昏乱时,他又能明哲保身,不受刑罚。"子容常常讽诵"白圭之玷"(《诗·大雅·抑》篇: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毛传》:玷,缺也。)的诗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说:"天下动乱无道,可是很多人都设法去当卿大夫的家臣,供职在诸侯的都中;只有季次能独善其身,不会出来做官。"

  曾蒧,字皙。

  有一天曾蒧陪着孔子,孔子说:"谈谈你的志趣!"曾蒧说:"穿上刚做好的春装,带着五六个年轻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玩玩水,到祈雨台上走走吹吹风,然后哼着歌儿愉快地回来。"孔子听了赞叹地说:"我很同意蒧的志趣啊!"

  颜无绵,字路。颜路是颜回的父亲,他们父子俩曾经先后在孔子门下求过学。后来颜回死了,颜路因家里穷,就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来帮他安葬。孔子说:"回和鲤虽有才与不才的分别,但在我们来说,也都是自己的儿子的儿子呀!鲤死的时候,也只有一层棺而没有外椁。我总不能徒步走路而把车卖了替他买椁。因为我曾经位居大夫的行列,照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商瞿,是鲁国人,字子木。小孔子二十九岁。

  孔子传授《易》学给商瞿,商瞿传给楚国人■臂子弘(姓■名臂字子弘,子弘一作子弓,又作子厷,厷即肱字),子弘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矫疵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竖传给淳于县人光子乘羽,光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何传给东武县人王子中同,王同传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学有成就而做了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小孔子三十岁。

  子羔的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

  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派子羔去做费郈的邑宰(《论语》作费宰,无邱字,《论衡·艺增》篇作郈宰,无费字)。孔子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子路说:"那里既有居民百姓,又有土地庙谷神庙,尽够他去从政实习的,又何必要读书才算是做学问!"孔子说:"这就是我一向所以讨厌人理屈而强辩的原故了。"

  漆彫开,字子开。

  孔子叫漆彫开去做官,漆彫开回答说:"我对于从政的道理还不能够有自信。"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公伯缭,字子周。

  子周在季孙的面前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且说:"季孙自然是已经有了疑心。但是对于公伯缭,我还有能力把真象辨明,杀了他陈尸示众。"孔子说"正道能够通行于世,是天意;要是败坏不行,也是天意。公伯缭又能对天意怎么样呢!"

  司马耕,字子牛。

  子牛的话很多,性子急躁。他问孔子有关仁的道理。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说起话来就显得迟钝。"司马牛接着问:"说话显得迟钝,这就可以叫做仁人了吗?"孔子说:"真把一件事做好并不容易,说起话来能不迟钝些而轻率出口吗?"司马牛又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一个君子是不忧愁不恐惧的。"他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毫无愧疚,那还有什么好忧愁好恐惧的!"

  樊须,字子迟。小孔子三十六岁。

  樊须向孔子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一个老农夫。"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说"我不如一个老菜农。"樊迟退出了。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志趣短小的人呵!读书人最急切的是学习治国安民的道理。只要在上位的人能重礼,民众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在上位的能行义,民众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能守信,民众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真能这样,那四方的百姓都会自动携子带眷来依附你了,又何必本末倒置自己下田学种庄稼呢!"

  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要能够爱护众人。"又问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要能明辨人家的长短善恶。"

  有若,小孔子四十三岁(《索隐》引《家语》作字子有,小孔子三十三岁)。

  有若说:"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先王遗留下来的道理中,最美的就是礼。如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是会行不通的。但是只知道和的重要而一味地用和,而不把礼来作为规范依据,那也是不可行的。"又说:"与人的言语如果能够合理得宜,那说出去的话就可以实践了;对人恭敬而能合于礼节常规,就可以避免人家的羞辱鄙视;亲近那不失为应当亲近的人,也是可以为我们尊敬效法的了。"

  孔子死了之后,学生们都很想念。由于有若的样子长得像孔子,于是大家就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对待他就像当年对待孔子一般的礼敬。有一天,弟子进来问他说:"以前老师正要出行,吩咐同学们要带好雨具,后来果然是下雨了。同学就追问道:’老师何以事先知道会下雨呢?‘老师说:’《诗》(《小雅·渐渐之石》)上不是说了吗?月亮宿在毕星的方位上,跟着就会下大雨了。昨天夜里,月亮不正是宿在毕星上吗?‘可是后来月亮又宿在毕星的位子上,却没有下雨。商瞿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他母亲想替他另娶。这时孔子正要派商瞿出使齐国,他的母亲就前来请求不要派他。孔子说:’不要担心!商瞿在四十岁以后自当会生有五个儿子。‘后来果然是有了。请问孔子当年怎么能够预知这些呢?"有若被问得一句都回答不出来。于是弟子就站了起来,说道"有先生,你起来吧!这个位子不是你能坐的!"

  公西赤,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子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安家米粮。孔子说:"给他一釜!(马融:六斗四升曰釜)"冉有请多给点。孔子说:"那就再给他一庾!(《集解》引包氏:十六斗曰庚;戴震补注:二斗四升曰庾)"冉有却自作主张地给了他五秉。(马融:十六斛曰秉,五秉合八十斛。案:十斗曰斛。)孔子知道了,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坐着肥马拉的车子,穿着轻暖的裘衣。我听说:一个君子,是周济人家的急难而不是增加他的财富。"

  巫马施,字子旗(《论语》作巫马期)。小孔子三十岁。

  陈司败(司败为官名。《左传》杜注:陈楚名司寇为司败。)问孔子说:"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了以后,陈司败做了一个揖,请巫马施上前而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袒护偏私的;难道君子也会袒护偏私吗?鲁昭公娶来吴女做夫人,称她为孟子。因为孟子和鲁君同是姓姬(同姓通婚违礼),所以避开同姓的’吴姬‘称号,而叫她吴孟子。鲁君如果也算是懂礼的人,那还有谁不懂礼!"巫马施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不过做人臣子的人。不可言说自己君亲的罪过,要是遇到了,只好避开不说。这也是礼啊!"

  梁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

  颜幸,字子柳。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字子鲁。小孔子五十岁。

  孔子与弟子,选自《孔子圣迹图》。

  曹恤,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字子石。小孔子五十三岁。

  从子石以上三十五人,都有明确的年龄、姓名以及求学的经过和事迹记录在古籍上。其余的四十二人,没有年龄可考,古籍上也没有记载的,列录在下面:冉季,字子产。公祖句兹,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彫哆,字子敛。颜高,字子骄。漆彫徒父,(《家语》作字子固)。壤驷赤,字子徒。商泽,(《家语》作字子季)。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齐,字选。公良孺,字子正。后处,字子里。秦冉,字开。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晳。公肩定,字子中。颜祖,字襄。单,字子家。句井疆,(郑玄曰卫人)。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党,字周。颜之仆,字叔。荣旗,字子祈。县成,字子祺。左人郢,字行。燕伋,字思。郑国,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颜哙,字子声。步叔乘,字子车。原亢籍,(《家语》作名亢字籍)。乐欬,字子声。廉絜,字庸。叔仲会,字子期。颜何,字冉。狄黑,字皙。邦巽,字子敛。孔忠,(《家语》谓忠字子蔑,孔子兄子)。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蒧,字子上(《家语》作子尚)。

  太史公说:"后世的学者都常常谈论孔子门下那些大弟子的事迹。但是,有的是赞誉得超过了事实,有的却讥评得破坏了真相,总之大家都没有亲见七十子的人,只是根据传闻罢了。因此要论述孔门弟子的年里事迹,还是以孔壁出土的古文资料比较可信。我把关于弟子们的名字、姓氏和言行资料,都从《论语》弟子问学的记录中取了来,排列组合成为一篇,有怀疑的地方就空阙着。"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