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恩赐,使我能保全祖先宗庙,四时奉享祭祀,这种恩德,到死都不敢忘记,哪还敢打什么主意?‘过了五天,越国派了大夫文种来到吴国,他磕着头对吴王说:"东海罪臣句践谨派了使者文种,前来修好你属下,敬托他们代向你大王请安。现在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国,扶救弱小,制裁强暴的齐国,抚慰周朝王室。我越国自愿动员国中所有的三千兵士前来效命,句践愿意自己披上盔甲持着兵器,为大王打先锋。所以派我越国的贱臣文种,献上先人收藏下的器物:战甲二十套,鈇斧、屈庐的矛,步光的剑,向你的将士们致敬。"吴王听了非常高兴,把经过告诉子贡,说道:"越王想亲自来跟随我去打齐国,可以答应吗?"子贡说:"不可以。把人家国里弄空,带走所有的兵士,又要人家的国君跟着出征,这是不义的。你还是收下他的献礼,接受他派来军队,而辞却他的国君随行。"吴王同意了,就辞谢了越王。于是吴王就调集了九郡的兵北上伐齐了。
子贡随后就离开,赶到晋国。他对晋君说:"我听说,计策不预先制定,是无法应付紧急非常的事情;兵士不事先考察训练好,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现在齐国正要和吴国开战,要是吴国打不赢,越国必趁机去扰乱他;如果和齐国的一仗打胜了,吴王也必然会趁势带兵逼近到晋国来。"听这么一说,晋君紧张了,问道:"那该怎么办?"子贡说:"你先修好兵器,养好士卒,等他来就是了。"晋君照话办了。
子贡又离开晋国回鲁国去。吴王果然和齐人在艾陵地方打了一战,把齐兵打个大败,掳获了齐国七个将军的兵,却不肯班师回去,果真就带兵向晋国进逼,和晋人在黄池(在今河南封邱县西南)地方碰头。两国比强争雄了一番。晋人就发动突击,打得吴兵大败。越王听到吴兵被晋人打败了,便渡过钱塘江进袭吴国,在吴国都城外七里的地方扎营。吴王得了消息,马上从晋国赶回来,和越人在五湖(太湖之别名)一带打了起来,一连打了三仗,吴国都打不赢,连都城大门也守不住了。最后越兵就包围了吴国的王宫,杀了吴王夫差,同时把他的宰相也杀了陈尸示众。
越国在灭吴之后的第三年,就东向称霸了。所以子贡这一出来,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破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而越国也称霸了。子贡一做使者,使他们的势力互相攻破,在十年之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情势,都各自有了变化。
子贡善于贱买贵卖作生意,随着时节供需的情况来转手获利。他爱宣扬别人的长处,却也不隐匿人家的过失。不止一次帮助鲁、卫两国解除困局。家境富裕,拥有千金财产,晚年死在齐国。
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
子游在孔子门下修了业,出任了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见了琴瑟歌咏的声音,就微微的笑了,说道:"杀个鸡,何必用上宰牛的大刀呢?"子游听了连忙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在上位的■学了礼乐,就能涵养仁心,爱护人民;普通人学了礼乐,就能谨守教令,容易治理。"孔子听了就对随行的学生说:"各位!言偃的话是不错的。我刚才说的只不过是逗他玩玩罢了。"孔子认为子游是长于文学的。
卜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
子夏问道:"美人姣好的笑容多好看呀!明澈的眼珠溜转得多妩媚呀!彷佛洁白的生绢染上了绚烂的文彩!这三句诗的含义是什么?"孔子说:"这是说绘画的事,是在有了好的底子以后才彩饰成图的。"子贡说:"这么说,人也是先要忠信的美质,然后再以礼文来修饰罗!"孔子说:"卜商呵!像你这样能推理联想的人可以一起来谈诗啦!"
子贡问起:"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哪一个好些?"孔子说:"师凡事夸张超过些,商又有点拘谨不足。"子贡随即又问:"那是师要好些罗?"孔子说:"超过和不足,同样都是不完美的。"
孔子勉励子夏说:"你要立志做个修身明道的君子儒,不可成个只知图利的小人儒。"
孔子逝世以后,子夏定居在魏国的西河地方,教授生徒,成了魏文侯的老师。后来他儿子死了,伤心得眼睛都哭瞎了。
颛孙师,是陈国人,字子张。小孔子四十八岁。
子张问孔子要怎样才能求得禄位,孔子说:"多听人家的说话,把觉得可疑的搁在一旁,其余部分要讲述时也得很谨慎,这样讲错招怨的事就少了;多看人家的行事,把觉得不妥当的地方去掉,其余部分要去做时也得很谨慎,这样做错悔恨的事就少了。说话少错误,做事少悔恨,言行能够这样平正笃实,那你要求的禄位就在这里面了。"
有一天,子张跟着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遭到困厄,就问孔子,人要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一个人说话忠诚信实,做人笃厚恭敬,就是到蛮貊的异邦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信实,做人不笃厚恭敬,就是在自己的本乡本土,能够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就像看见忠信笃敬摆列在你的面前;乘着车子,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倚靠在车前横木上。能够随时把持这个道理,自然就到处行得通了。"
子张当时就把这些话写在自己束身的大带子上。子张问道:"一个知识分子要怎样才能算是达呢?"孔子反问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邦国中必然有声誉,在卿大夫家中也必然有声誉。"孔子说:"那是闻,不是达。所谓的达,必然是立身正直而好义,又能体会人家的言语,观察人家的容色,事事总想谦虚退让,这样,不论是在邦国或家邑,必可处处通达。至于所谓的闻,只是外表装着仁厚的样子,实际的行为是违背常理,自己却安然处之,毫不怀疑。这样的人,不论是在邦国或家邑,也必然有声名。"
曾参,是鲁国南武城(另有北武城,此即子游为宰者)人,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曾参能通达孝道,所以传授他学业。他著了《孝经》一书,晚年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小孔子三十九岁。
澹台灭明,陈洪绶绘。
子羽的体态面貌长得很丑。先是他想跟孔子求学,孔子以为他材性很薄弱。可是等他学了之后,自己更加敦品力行;他的为人方正规矩(即不抄小路捷径,不作非分之想),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私见公卿大夫。后来他游历到江南,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之多;他订定了个人取予出处的原则,绝不苟且,所以清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到了这些事,说道:"听了一个人的言谈,就相信他的为人,我对宰予是信错了;看到一个容貌丑,就以为他材性不成,我对子羽也是看走了眼。"
宓不齐,字子贱。小孔子三十岁。
孔子赞美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呵!鲁国要是没有君子的话,那他又从哪儿学得这样好的品德呢?"
子贱做鲁国单父地方的邑宰,叫人回来报告孔子,说"这里有比我不齐贤能的五个人,他们教导我施政治民的方法。"孔子听了说:"可惜呀!不齐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治理的地方能大一些就好了。"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孔子什么样子的人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只在朝廷吃俸禄而没有建树;国家昏乱的时候,也只知道吃俸禄而不能修道藏身,这都是可耻的。"
子思问道:"一个人好胜、矜夸、怨忿、贪欲的弊病都能革除不发生了,这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至于说是不是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死了以后,原宪跑到荒山水边上住着。这时子贡在卫国做了大官。有一天,他驾着四马大车,带了一队骑士,排开丛生的杂草,进到荒僻的小村子里来看望原宪。原宪穿戴着破旧的衣帽接见子贡。子贡见了觉得很不光彩,就问他说:"怎么!你是不是病了?"原宪说道:"我听说,一个人没有钱的叫做贫,学了一身道术而不能去实行的才叫做病。像我现在这个寒酸样子,那只是贫,并不是病啊!"子贡听了觉得很惭愧,闷闷不乐地走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话而感到难过。
公冶长,是齐国人,字子长。
孔子说:"子长这个人是值得人家把女儿嫁他的。虽然他被官府拘捕监禁过,但实在并不是他的罪。"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南宫括,字子容。
子容问孔子说:"羿很能射箭,奡很会荡舟,二人徒尚勇力,似乎都不得善终。夏禹和后稷却不这样,他们亲自下田带着锄头来耕种,反而得到了天下,是不是呢?"孔子没有回答。子容退出之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一位君子!这真是一位崇尚德行的人呵!"有一次孔子又谈起子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总是可以得位行道;国家政治昏乱时,他又能明哲保身,不受刑罚。"子容常常讽诵"白圭之玷"(《诗·大雅·抑》篇: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毛传》:玷,缺也。)的诗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说:"天下动乱无道,可是很多人都设法去当卿大夫的家臣,供职在诸侯的都中;只有季次能独善其身,不会出来做官。"
曾蒧,字皙。
有一天曾蒧陪着孔子,孔子说:"谈谈你的志趣!"曾蒧说:"穿上刚做好的春装,带着五六个年轻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玩玩水,到祈雨台上走走吹吹风,然后哼着歌儿愉快地回来。"孔子听了赞叹地说:"我很同意蒧的志趣啊!"
颜无绵,字路。颜路是颜回的父亲,他们父子俩曾经先后在孔子门下求过学。后来颜回死了,颜路因家里穷,就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来帮他安葬。孔子说:"回和鲤虽有才与不才的分别,但在我们来说,也都是自己的儿子的儿子呀!鲤死的时候,也只有一层棺而没有外椁。我总不能徒步走路而把车卖了替他买椁。因为我曾经位居大夫的行列,照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商瞿,是鲁国人,字子木。小孔子二十九岁。
孔子传授《易》学给商瞿,商瞿传给楚国人■臂子弘(姓■名臂字子弘,子弘一作子弓,又作子厷,厷即肱字),子弘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矫疵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竖传给淳于县人光子乘羽,光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何传给东武县人王子中同,王同传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学有成就而做了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小孔子三十岁。
子羔的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
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派子羔去做费郈的邑宰(《论语》作费宰,无邱字,《论衡·艺增》篇作郈宰,无费字)。孔子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子路说:"那里既有居民百姓,又有土地庙谷神庙,尽够他去从政实习的,又何必要读书才算是做学问!"孔子说:"这就是我一向所以讨厌人理屈而强辩的原故了。"
漆彫开,字子开。
孔子叫漆彫开去做官,漆彫开回答说:"我对于从政的道理还不能够有自信。"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公伯缭,字子周。
子周在季孙的面前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且说:"季孙自然是已经有了疑心。但是对于公伯缭,我还有能力把真象辨明,杀了他陈尸示众。"孔子说"正道能够通行于世,是天意;要是败坏不行,也是天意。公伯缭又能对天意怎么样呢!"
司马耕,字子牛。
子牛的话很多,性子急躁。他问孔子有关仁的道理。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说起话来就显得迟钝。"司马牛接着问:"说话显得迟钝,这就可以叫做仁人了吗?"孔子说:"真把一件事做好并不容易,说起话来能不迟钝些而轻率出口吗?"司马牛又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一个君子是不忧愁不恐惧的。"他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毫无愧疚,那还有什么好忧愁好恐惧的!"
樊须,字子迟。小孔子三十六岁。
樊须向孔子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一个老农夫。"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说"我不如一个老菜农。"樊迟退出了。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志趣短小的人呵!读书人最急切的是学习治国安民的道理。只要在上位的人能重礼,民众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在上位的能行义,民众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能守信,民众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真能这样,那四方的百姓都会自动携子带眷来依附你了,又何必本末倒置自己下田学种庄稼呢!"
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要能够爱护众人。"又问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要能明辨人家的长短善恶。"
有若,小孔子四十三岁(《索隐》引《家语》作字子有,小孔子三十三岁)。
有若说:"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先王遗留下来的道理中,最美的就是礼。如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是会行不通的。但是只知道和的重要而一味地用和,而不把礼来作为规范依据,那也是不可行的。"又说:"与人的言语如果能够合理得宜,那说出去的话就可以实践了;对人恭敬而能合于礼节常规,就可以避免人家的羞辱鄙视;亲近那不失为应当亲近的人,也是可以为我们尊敬效法的了。"
孔子死了之后,学生们都很想念。由于有若的样子长得像孔子,于是大家就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对待他就像当年对待孔子一般的礼敬。有一天,弟子进来问他说:"以前老师正要出行,吩咐同学们要带好雨具,后来果然是下雨了。同学就追问道:’老师何以事先知道会下雨呢?‘老师说:’《诗》(《小雅·渐渐之石》)上不是说了吗?月亮宿在毕星的方位上,跟着就会下大雨了。昨天夜里,月亮不正是宿在毕星上吗?‘可是后来月亮又宿在毕星的位子上,却没有下雨。商瞿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他母亲想替他另娶。这时孔子正要派商瞿出使齐国,他的母亲就前来请求不要派他。孔子说:’不要担心!商瞿在四十岁以后自当会生有五个儿子。‘后来果然是有了。请问孔子当年怎么能够预知这些呢?"有若被问得一句都回答不出来。于是弟子就站了起来,说道"有先生,你起来吧!这个位子不是你能坐的!"
公西赤,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子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安家米粮。孔子说:"给他一釜!(马融:六斗四升曰釜)"冉有请多给点。孔子说:"那就再给他一庾!(《集解》引包氏:十六斗曰庚;戴震补注:二斗四升曰庾)"冉有却自作主张地给了他五秉。(马融:十六斛曰秉,五秉合八十斛。案:十斗曰斛。)孔子知道了,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坐着肥马拉的车子,穿着轻暖的裘衣。我听说:一个君子,是周济人家的急难而不是增加他的财富。"
巫马施,字子旗(《论语》作巫马期)。小孔子三十岁。
陈司败(司败为官名。《左传》杜注:陈楚名司寇为司败。)问孔子说:"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了以后,陈司败做了一个揖,请巫马施上前而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袒护偏私的;难道君子也会袒护偏私吗?鲁昭公娶来吴女做夫人,称她为孟子。因为孟子和鲁君同是姓姬(同姓通婚违礼),所以避开同姓的’吴姬‘称号,而叫她吴孟子。鲁君如果也算是懂礼的人,那还有谁不懂礼!"巫马施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不过做人臣子的人。不可言说自己君亲的罪过,要是遇到了,只好避开不说。这也是礼啊!"
梁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
颜幸,字子柳。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字子鲁。小孔子五十岁。
孔子与弟子,选自《孔子圣迹图》。
曹恤,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字子石。小孔子五十三岁。
从子石以上三十五人,都有明确的年龄、姓名以及求学的经过和事迹记录在古籍上。其余的四十二人,没有年龄可考,古籍上也没有记载的,列录在下面:冉季,字子产。公祖句兹,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彫哆,字子敛。颜高,字子骄。漆彫徒父,(《家语》作字子固)。壤驷赤,字子徒。商泽,(《家语》作字子季)。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齐,字选。公良孺,字子正。后处,字子里。秦冉,字开。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晳。公肩定,字子中。颜祖,字襄。单,字子家。句井疆,(郑玄曰卫人)。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党,字周。颜之仆,字叔。荣旗,字子祈。县成,字子祺。左人郢,字行。燕伋,字思。郑国,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颜哙,字子声。步叔乘,字子车。原亢籍,(《家语》作名亢字籍)。乐欬,字子声。廉絜,字庸。叔仲会,字子期。颜何,字冉。狄黑,字皙。邦巽,字子敛。孔忠,(《家语》谓忠字子蔑,孔子兄子)。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蒧,字子上(《家语》作子尚)。
太史公说:"后世的学者都常常谈论孔子门下那些大弟子的事迹。但是,有的是赞誉得超过了事实,有的却讥评得破坏了真相,总之大家都没有亲见七十子的人,只是根据传闻罢了。因此要论述孔门弟子的年里事迹,还是以孔壁出土的古文资料比较可信。我把关于弟子们的名字、姓氏和言行资料,都从《论语》弟子问学的记录中取了来,排列组合成为一篇,有怀疑的地方就空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