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六十三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482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谢武雄译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是周藏书室的管理人员。

  孔子至周,将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说的人,他的人和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一个君子,如果得着政治机会,就做官,坐马车;得不着政治的机会,就像蓬蒿一样,流移而行。我听说:会做生意的良贾,把宝货严密地保藏,不让别人看见,彷佛什么也没有似的,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应谦退就像愚鲁之人似的,要把骄气与多欲,姿态容色与淫欲之志都去掉,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的,我要告诉孔子见老子,选自山东嘉祥汉画像石。

  你的,就是这些而已。"孔子离开周以后,告诉他的学生说:"鸟,我知道他能飞天;鱼,我知道它能游于深水;走兽我知道它能在旷地跑。在旷地跑的走兽,可以用网去捉;深水的鱼,可以用钓线去钓;在天空飞的鸟,可以用猎箭去射。至于龙,我不知它是不是乘驾风云而升天的。今天我看见老子,他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讲修道德,他的学说以自隐无名为主。久住周国,看到周国衰微下去,于是离去,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将要隐居起来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著述《道德经》上下二篇,谈论"道"与"德"之意五千多字,然后离去,也就不知他终老于何处。

  也有人说,有一个叫做老莱子的,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谈论道德的体用,跟孔子同一时代的。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能讲修道德,所以可以保有长寿。

  自从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见过秦献公,并说:"开始时,秦跟周是合并的,大约合五百年而后分离,分离七十年而后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所以有人说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人始终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但老子确是个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名叫宗,宗曾做过魏国大将,封在段干这地方。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假的儿子解是胶西王卬的太傅,因此世代都住在齐地。

  一般学老子学说的人,往往要贬斥儒学,而研究儒学的人,也不免会贬斥老子,大概就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缘故吧!李耳在政治上主张无所造为而自化,清净不挠而民自归于正。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庄周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老子授经图,任颐绘。官吏,跟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

  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然而他的理论根源却是属于老子的系统的。所以他所写的书虽有十多万字,但大体都是寓言的文字。他曾写《渔父》篇、《盗跖》篇、《胠箧》篇用以毁骂孔子的学生,以表明老子的道术。他在《庚桑楚》篇提到老聃之徒庚桑楚(案:即亢桑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居畏垒之山这件事,都是空言没有事实的。然而他善于编辑文字,分析辞句,故意捏造事情,以攻击驳斥儒家和墨家的学说,纵使是当世宿儒,也免不了要受他的批评。他的言词飘渺无边,随意而发,所以当时从王公大人以下,没有一个能够像器皿似的忖度他。

  周显王三十年,楚威王闻知庄周贤能,于是派了大使,带着厚币去聘请他,请他做卿相。庄周笑笑对楚国大使说:"千金的确是重利,卿相的确是尊位,然而你难道没有见过天子在祭山川鬼神时所用的牺牛吗?这些牛被饲养好多年,然后被穿以彩绣的衣服,最后就被送进了太庙去做牺品。在这个时候,虽然只想安分的做只小猪,还能办得到吗?请你赶快离去,不要损伤我的人格,我宁愿在潢污的小渠沟中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约束,我宁老子,晁补之绘。

  愿终身不做官,以使自己的心志快乐。"

  申不害,是京县人(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原来是郑国的一个贱臣,后来学了刑名之法术,以求于韩昭侯,韩昭侯用他为相,对内整饬政教,对外能应付诸侯之国,十五年间,国治兵强,诸侯之国没有人敢侵犯韩国。

  申不害的学说,其理论系统是根源于黄老学说的,然而却主张刑名之学。著书二篇,其书名叫《申子》。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爱好刑名法术的学说,而其理论系统根源于黄老之道,韩非生性口吃,不善于言说,却善于著书。跟李斯同时服侍荀子,李斯自认为才不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谏韩王,但是韩王不能接受。于是韩非就痛恨国君治国不能讲庄子,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求法制,不能用权势来统御臣下,不能使国家富强,兵力强大,也不能好好任用贤能的人,反而举用一些浮夸淫乱的人,以为他们是有能力有贡献的人。他又认为儒者常常用文词来扰乱法术,而任侠的人又常常用武力来干犯禁忌。法宽就恩宠到那些名誉之士,法严就要用到那些穿甲胄的武士。平日所培养的人,都不是所要用的人,而一些所要用的人又都不是平日所培养的人。他又悲伤那些清廉正直的臣子,不被邪曲枉乱之臣所容,体察古来国君得失之变异,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然而韩非知道"游说之道"甚难,所以写成的《说难》一书甚为完备,但是自己不能实践,终于不免被李斯等人害死于秦国。

  《说难》一书曰:凡游说之难,不在于将我所知道的向对方来游说为难;也不在于能分明吾意以说之为难;又不是吾敢有横失,词理能尽说己之情为难。凡游说之难,在于如何深知人君之心意,然后用我所说的去打中他,暗与人君之心意相合,这才是最难的一件事。

  所游说的人君,如欲立高名,说臣乃陈厚利,这是见其下节,既不能领会其高情,所以人君必以你为卑贱而远斥你;所游说的人君,如果出意本规厚利,而说臣乃陈名高之节,那么这是说者无心,远隔于事情,必不见收用;所游说的人君,如果是实为厚利,而表面作欲为名高之节,而说臣以名高之节说之,那么人君必表面接受你的意见,而实际上会疏远你的;如果人君实好厚利而表面为名高之节,而说臣也陈以厚利,这时人君会暗用你的言说,但表面上会疏远你的。这一点是说臣不能不知道的。

  天下之事,以能保

密才能成功,一旦泄密就会失败。然而这种泄密不一定是我们有意去泄漏,只是天下之事大多相同,当我们说到相同之事时,别人会觉悟,便成泄漏,这样我们就会身遭危祸;人主有过失之事,说臣偏引用一些美善之议来推论人主之恶,这样也会身遭危祸;如果人臣对主上的恩德不深,亦即关系不深时,臣子若以知心之语游说人主,其说得以遂行而且有功,那么君不以为德,其说不能遂行而且失败,那么就会被疑,如此就身危。至于人主先得其计,而且要据为己功,这时人臣如果也与知这件事,也会身遭危祸。人主显然有所出事,乃以有所营为,这时说臣如果预知其计,也会身遭危亡。人主必不欲有为,而说者强令为之,人主已营为,而说者强止之,也会身遭危亡。所以说:随便去谈论大人的短处,那么人君就会以为你是在讥刺他;说臣随便荐彼细微之人,那么你就会被认为挟诈而弄权。如果你论说人主之爱行,那么人主就会以为你是在利用他;如果你论说他所憎恶之行,那么你会被认为是在试探他。如果你话说得太少,那么你会被认为是无知而被瞧不起,如果你话说得太多,那么君上又嫌你迂纵而无当。如果你顺着人主之意来陈述事情,那么会被认为是怯懦而不能尽事,如果你考虑太多,广为陈词,那么会被认为鄙陋而倨傲侮慢。以上这些都是游说上最困难的事,说臣是不能不知道的。

  凡游说最重要的事,在于知道人主所敬之事,而时以言辞文饰之,对于人主所避讳认为丑陋之事,要灭其事端不言;人主自知失误之事,说士就不要再以此失误之事来讽刺他;人主自认为是勇敢的决断,说士就不要再以己意来攻击他,以免招致谴怒;人主自认为是表现他的能力,说士就不要以困难之事来拒格他,如果人主与某人同计,或与某人有同行,说士要规劝他或赞誉他,就要文饰其词而不要中伤他。又若人主赞与其同失者,那么说士可以明饰其无失。大忠之谏,君初不从,则且退止,待君之说而又几谏,不要拂逆于君大忠之辞,本欲归于安人兴化,君不无所击射排摈,而后周泽沾濡,君臣道合;乃敢辩智,这是亲近君上不被怀疑的方法,也是人臣尽知侍上之道最难的地方。君臣之道既合,而又能旷日持久,君之泽渥能周浃于臣,鱼水相须,深计而君不疑,与君交争而不罪,如此就能明计国之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任爵禄于身,以此君臣相执持,这样游说之道才算成功。

  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王道,百里奚以媵侍秦穆姬,这都是他们求上之道,所以这两人都是圣人,却仍不免要劳役其身,以如此低下之道来涉世,这不是能仕的人所行之道。

  宋国有一个富家,天下雨毁坏了墙壁,他的儿子就说:"如果不修补好,将会遭小偷。"他邻居有个父兄也是如此说,结果到晚上时,果然亡失财物,他的家人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不会做这种事,却怀疑邻居父兄干的。以前郑武公想要去攻打胡国,于是先以其女儿嫁之,因此就问群臣:"我想要用兵,哪一国值得我们去攻打?"关其思就说:"胡国可以去攻打。"郑武公听了就杀掉关其思,并说:"胡国是我们的兄弟之国,你怎么能说去攻打它呢?"后来胡国的国君听了,认为郑国是自己的亲人,所以不加以防备。后来郑国去攻打它,就把胡国攻取下来了。这两件事情,他们的了解都是对的,然而严重的要被杀,轻微的被怀疑,可见要了解一件事情并不难,倒是如何去处理这个"知"才是困难的。

  以前弥子瑕被卫君所宠爱。卫国的法令,如果偷驾君车的人,要受到砍手脚的罪过。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生病,别人闻知,就利用晚去告知弥子瑕,弥子瑕就擅自驾着君车出去了,卫君听了反而赞美弥子瑕说:"多么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居然犯下砍手脚的罪过。"弥子瑕与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桃子发现甘甜,就不断的吃,后来把吃剩余的才拿来敬奉君王,卫君说:"弥子瑕还是爱我的,在吃桃子时会忘掉甜美而想到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褪时,卫君的宠爱也就开始松弛,后来得罪于卫君,卫君就说:"这个人曾经擅自驾着我的车子,又曾经把他吃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实则弥子瑕的德行一直就不变,但是卫君以前看他很好,后来他却得罪了卫君,那是卫君爱憎的改变。所以说,如果得到人主之欢心,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而且会更加被亲爱,如果被人主所憎恨,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不当,甚且会被疏远。所以喜欢谏说的臣子,不能不明察人君对你的爱憎情形,然后再予以游说。

  谈到龙这种虫类,你可以把它驯顺靠近它并且骑它,但是在它的喉咙下端,有大约一尺长的逆鳞,人们如果故意去触犯它的逆鳞,那么它就会咬人,今天人主也都长有逆鳞,游说之士如能不去批犯人主的逆鳞,庶几可谓善于谏说了。

  有人把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国见到他的《孤愤》、《五蠹》等书,很感叹的说:"唉呀!我要能看到这个人,并且跟他交往,死也不遗憾了。"李斯说:"这几本书是韩非写《韩非子》(明刻本)书页的。"秦国因此急攻韩国。韩王最初不用韩非的意见,等到事急,于是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大为高兴,结果还未被重用,李斯、姚贾就谗害他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现今你大王想吞并诸侯之国,将来韩非还是会替他们韩国效命,不会替我们秦国效命的,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用他,久留于秦,将来还是要让他回韩国的,这是自己留下后患,不如以罪过加于他身而后杀他。"秦王认为也有道理,叫下吏治韩非。李斯叫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要向秦王陈述意见,始终见不到他。秦王后来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申不害、韩非都有著书留传于后世,学者多有此书。我独独悲伤韩非写了《说难》一书,明知游说之难,而自己偏偏又不能逃脱于死路。

  太史公评说:"老子讲究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之中,所以他所写的《道德经》,文辞微妙难懂。庄子宣散《道德经》,放任言论,但其理论最后亦归之于自然之道。申不害勤奋自勉,施之于名实的追求。韩非引用法令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切中事实,明察是非,用法极为苛刻,对人绝少施恩,这一切都根源于道德的理论,如此说来老子的理论是最为深远的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