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密才能成功,一旦泄密就会失败。然而这种泄密不一定是我们有意去泄漏,只是天下之事大多相同,当我们说到相同之事时,别人会觉悟,便成泄漏,这样我们就会身遭危祸;人主有过失之事,说臣偏引用一些美善之议来推论人主之恶,这样也会身遭危祸;如果人臣对主上的恩德不深,亦即关系不深时,臣子若以知心之语游说人主,其说得以遂行而且有功,那么君不以为德,其说不能遂行而且失败,那么就会被疑,如此就身危。至于人主先得其计,而且要据为己功,这时人臣如果也与知这件事,也会身遭危祸。人主显然有所出事,乃以有所营为,这时说臣如果预知其计,也会身遭危亡。人主必不欲有为,而说者强令为之,人主已营为,而说者强止之,也会身遭危亡。所以说:随便去谈论大人的短处,那么人君就会以为你是在讥刺他;说臣随便荐彼细微之人,那么你就会被认为挟诈而弄权。如果你论说人主之爱行,那么人主就会以为你是在利用他;如果你论说他所憎恶之行,那么你会被认为是在试探他。如果你话说得太少,那么你会被认为是无知而被瞧不起,如果你话说得太多,那么君上又嫌你迂纵而无当。如果你顺着人主之意来陈述事情,那么会被认为是怯懦而不能尽事,如果你考虑太多,广为陈词,那么会被认为鄙陋而倨傲侮慢。以上这些都是游说上最困难的事,说臣是不能不知道的。
凡游说最重要的事,在于知道人主所敬之事,而时以言辞文饰之,对于人主所避讳认为丑陋之事,要灭其事端不言;人主自知失误之事,说士就不要再以此失误之事来讽刺他;人主自认为是勇敢的决断,说士就不要再以己意来攻击他,以免招致谴怒;人主自认为是表现他的能力,说士就不要以困难之事来拒格他,如果人主与某人同计,或与某人有同行,说士要规劝他或赞誉他,就要文饰其词而不要中伤他。又若人主赞与其同失者,那么说士可以明饰其无失。大忠之谏,君初不从,则且退止,待君之说而又几谏,不要拂逆于君大忠之辞,本欲归于安人兴化,君不无所击射排摈,而后周泽沾濡,君臣道合;乃敢辩智,这是亲近君上不被怀疑的方法,也是人臣尽知侍上之道最难的地方。君臣之道既合,而又能旷日持久,君之泽渥能周浃于臣,鱼水相须,深计而君不疑,与君交争而不罪,如此就能明计国之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任爵禄于身,以此君臣相执持,这样游说之道才算成功。
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王道,百里奚以媵侍秦穆姬,这都是他们求上之道,所以这两人都是圣人,却仍不免要劳役其身,以如此低下之道来涉世,这不是能仕的人所行之道。
宋国有一个富家,天下雨毁坏了墙壁,他的儿子就说:"如果不修补好,将会遭小偷。"他邻居有个父兄也是如此说,结果到晚上时,果然亡失财物,他的家人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不会做这种事,却怀疑邻居父兄干的。以前郑武公想要去攻打胡国,于是先以其女儿嫁之,因此就问群臣:"我想要用兵,哪一国值得我们去攻打?"关其思就说:"胡国可以去攻打。"郑武公听了就杀掉关其思,并说:"胡国是我们的兄弟之国,你怎么能说去攻打它呢?"后来胡国的国君听了,认为郑国是自己的亲人,所以不加以防备。后来郑国去攻打它,就把胡国攻取下来了。这两件事情,他们的了解都是对的,然而严重的要被杀,轻微的被怀疑,可见要了解一件事情并不难,倒是如何去处理这个"知"才是困难的。
以前弥子瑕被卫君所宠爱。卫国的法令,如果偷驾君车的人,要受到砍手脚的罪过。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生病,别人闻知,就利用晚去告知弥子瑕,弥子瑕就擅自驾着君车出去了,卫君听了反而赞美弥子瑕说:"多么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居然犯下砍手脚的罪过。"弥子瑕与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桃子发现甘甜,就不断的吃,后来把吃剩余的才拿来敬奉君王,卫君说:"弥子瑕还是爱我的,在吃桃子时会忘掉甜美而想到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褪时,卫君的宠爱也就开始松弛,后来得罪于卫君,卫君就说:"这个人曾经擅自驾着我的车子,又曾经把他吃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实则弥子瑕的德行一直就不变,但是卫君以前看他很好,后来他却得罪了卫君,那是卫君爱憎的改变。所以说,如果得到人主之欢心,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而且会更加被亲爱,如果被人主所憎恨,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不当,甚且会被疏远。所以喜欢谏说的臣子,不能不明察人君对你的爱憎情形,然后再予以游说。
谈到龙这种虫类,你可以把它驯顺靠近它并且骑它,但是在它的喉咙下端,有大约一尺长的逆鳞,人们如果故意去触犯它的逆鳞,那么它就会咬人,今天人主也都长有逆鳞,游说之士如能不去批犯人主的逆鳞,庶几可谓善于谏说了。
有人把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国见到他的《孤愤》、《五蠹》等书,很感叹的说:"唉呀!我要能看到这个人,并且跟他交往,死也不遗憾了。"李斯说:"这几本书是韩非写《韩非子》(明刻本)书页的。"秦国因此急攻韩国。韩王最初不用韩非的意见,等到事急,于是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大为高兴,结果还未被重用,李斯、姚贾就谗害他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现今你大王想吞并诸侯之国,将来韩非还是会替他们韩国效命,不会替我们秦国效命的,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用他,久留于秦,将来还是要让他回韩国的,这是自己留下后患,不如以罪过加于他身而后杀他。"秦王认为也有道理,叫下吏治韩非。李斯叫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要向秦王陈述意见,始终见不到他。秦王后来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申不害、韩非都有著书留传于后世,学者多有此书。我独独悲伤韩非写了《说难》一书,明知游说之难,而自己偏偏又不能逃脱于死路。
太史公评说:"老子讲究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之中,所以他所写的《道德经》,文辞微妙难懂。庄子宣散《道德经》,放任言论,但其理论最后亦归之于自然之道。申不害勤奋自勉,施之于名实的追求。韩非引用法令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切中事实,明察是非,用法极为苛刻,对人绝少施恩,这一切都根源于道德的理论,如此说来老子的理论是最为深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