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3
以暴臣取代暴主,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依这样看来,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爱的,只是常常伯夷,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伯夷、叔齐首阳山采薇图,宋代李唐绘。
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了!难道不是的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特别赞美颜渊好学,可是颜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终竟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跖常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厉,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却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德行的啊!这些都是比较显明的例子了。像到了近代,行为不循法度,专作犯法坏事的,却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丰厚,几代不断。而有的人居住都要选择地方,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走路不走小径,不是公正的事不奋发去做,然而却遭遇灾祸的,简直数也数不清。我实在也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呢?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不能互相的谋划。"也只好各自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了。所以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到的话,虽是赶车子的贱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勉强求得的话,还是依照我所爱好的去做了。""天气寒冷,才会晓得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被显现出来。这难道是因为世俗的人是那样地重视富贵,而清高的人又是这样地轻视富贵吗?"君子痛惜死后而声名不能称扬于世间。"贾子说:"贪婪的人为财而死,英烈的人为名而死,夸诞的人为权势而死,一般的人只顾自己的生命。""同是灯火,自然互相映照;同类的东西,自然互相应求。云随着龙飞起,风随着虎而吹;当圣人出现的时候,万物的本来面目都能显著起来。"伯夷、叔齐虽然贤明,得到夫子的赞扬,而声名更加显著;颜渊虽是好学,因为跟随夫子,而德行更加彰明。岩居穴处的隐士,他们的出世和退隐有一定的时机,像这些人如果声名埋没而不得称扬,岂不是很可悲的吗?乡里间人想要砥砺德行、建立声誉,不攀附青云直上之士,怎能留传声名于后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