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六十一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183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3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田博元译

  学者们记事的典籍虽然很多,可仍然要以《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作为征信的依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依然可以得见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舜将让位给禹的时候,四方诸侯之长和州牧们都来推荐,才让他们先代理职位。主持职务数十年,功力效用都非常显著了,然后把政权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王位是极重大的法统,所以,传授天下是如此的困难啊!可是有人传说:"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羞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两位隐士。"这种事又要如何解说呢?

  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山上说是有叔齐,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许由的坟墓哩!孔子论列古代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等辈算是详细得很。但依我听到的,许由、务光的气节非常的高,但在经书里有关他们的文辞记载却一点也没见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会记挂着别人过去的不是,因此怨恨他的人也就少了。"说:"希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对伯夷、叔齐的用心我感到悲伤但看到他们遗留下来那些逸诗,可又为他们感觉有点儿诧异!他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立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立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车载着神主,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

  伯夷、叔齐便扣住武王的马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刀兵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可说得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啊!‘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耻做周的臣民。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呀!去采些薇菜。

以暴臣取代暴主,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依这样看来,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爱的,只是常常伯夷,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伯夷、叔齐首阳山采薇图,宋代李唐绘。

  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了!难道不是的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特别赞美颜渊好学,可是颜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终竟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跖常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厉,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却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德行的啊!这些都是比较显明的例子了。像到了近代,行为不循法度,专作犯法坏事的,却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丰厚,几代不断。而有的人居住都要选择地方,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走路不走小径,不是公正的事不奋发去做,然而却遭遇灾祸的,简直数也数不清。我实在也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呢?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不能互相的谋划。"也只好各自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了。所以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到的话,虽是赶车子的贱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勉强求得的话,还是依照我所爱好的去做了。""天气寒冷,才会晓得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被显现出来。这难道是因为世俗的人是那样地重视富贵,而清高的人又是这样地轻视富贵吗?"君子痛惜死后而声名不能称扬于世间。"贾子说:"贪婪的人为财而死,英烈的人为名而死,夸诞的人为权势而死,一般的人只顾自己的生命。""同是灯火,自然互相映照;同类的东西,自然互相应求。云随着龙飞起,风随着虎而吹;当圣人出现的时候,万物的本来面目都能显著起来。"伯夷、叔齐虽然贤明,得到夫子的赞扬,而声名更加显著;颜渊虽是好学,因为跟随夫子,而德行更加彰明。岩居穴处的隐士,他们的出世和退隐有一定的时机,像这些人如果声名埋没而不得称扬,岂不是很可悲的吗?乡里间人想要砥砺德行、建立声誉,不攀附青云直上之士,怎能留传声名于后世呢?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