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3
襄又没有好师傅,所以陷于不义之事。"乃削除梁国的封地八城,斩任王后首于东市。梁国只剩下十城。襄王在位三十九年而卒,谥为平王。他的儿子无伤立为梁王。
济川王刘明,是梁孝王的儿子,孝景帝中元六年由桓邑侯晋封为济川王。七年后,犯了射杀王国中尉的罪,朝廷主其事的官员奏请诛杀济川王。天子不忍杀他,把他废为平民,贬到房陵居住。济川国的国土归属朝廷,改为郡县。
济东王刘彭离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济东王。二十九年后,彭离性行骄纵凶悍,没有作为人君的风范。在夜晚私下和他的奴仆以及亡命无赖的少年数十人去打劫、杀人,掠取别人的财物,以此为好玩之事。他所杀的人被发觉的有百余人。全国的百姓都知道,没有人敢夜晚走路。被他所杀的人的儿子上书给朝廷,朝廷主其事的官员请求诛杀他。皇上不忍心,把他废为平民,贬到上庸居住。济东国的国土归属朝廷,改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刘定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山阳王。在位九年而卒,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国土归属朝廷,置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刘不诫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六年受封为济阴王。在位一年而卒,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国土归属朝廷,置为济阴郡。
太史公说:"梁孝王虽然因为是太后爱子、天子亲兄弟的缘故,而受封于肥沃丰饶之地为王。但是也正好碰上国运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够经营他的财货,扩建他的宫室,车马服饰和天子相比拟。可是这样做也不免有僭越之讥了。"
褚少孙先生说:微臣在做郎官的时候,从宫殿中的老郎官而喜好说长论短的人听说过梁孝王的事迹。我私下以为,使梁孝王怨恨不满,要做坏事的原因,完全是从朝廷中惹出来的。那时的太后是国家的女主,因为她喜爱小儿子的缘故,所以要使梁王为太子。朝中的大臣不坚守原则,说明孝王不可为太子的客观情势,只是奉承而不顾大局,私下讨好太后,以接受赏赐,这种行径,实非忠臣所为。
假如大臣都能像魏其侯窦婴那样的主持正义、说公正的话,哪里有后来的灾祸。
景帝和梁孝王在寝官行家人礼相见,侍候太后饮酒。景帝说:"在我千秋万岁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太后很高兴。窦婴在筵席之前,伏在地上说:"汉朝的法制规定:帝位的继承是传子传孙,现在皇上怎可以传给兄弟,擅自扰乱高皇帝的法制呢?"于是景帝默然不作声。太后心里很不愉快。从前周成王和幼小的弟弟站在树下,拿了一枚桐叶给他说:"我以此封你。"周公听见了,向前拜见道:"天王分封兄弟为诸侯,非常好。"成王说:"我不过和他玩玩罢了。"
周公说:"作为君主,不能有过失的举动,不应当有开玩笑的话语。既已经说了,就一定要做到。"于是就把小弟封为应侯。从此以后,成王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戏言,说的话一定做到。《孝经》说:"不合法制的话不说,不合正道的事不做。"这是圣人垂之万世而不移的明训。现在皇上不应当向梁王说出好听的话语。梁王上有太后可以倚重,骄傲纵恣已经很久,一再地听景帝说好话,"千秋万岁后把帝位传给梁王",而事实上没做到。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根据汉朝的制度,一共只要见四次罢了。刚到朝廷时,入宫晋见,谓之"小见";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拿着皮革摆上璧和玉向皇帝道贺正月,谓之"法见";过了三天,皇帝为侯王设下酒席,赐给他们金钱和财物,再过二天,又入宫"小见",然后辞别归国。一共留在长安不过二十天。所谓"小见",即在禁台门内行家人礼相见,而在宫中饮宴,这并不是一般的士人所能进入的。而现在梁王西入长安朝见,于是留住宫中,将近半年,入宫时和皇帝同乘步辇,出宫时又同乘马车;告诉他以夸大的言词,而其实不能兑现。以致使他发出不满的言语,阴谋叛逆,然后才紧接着替他担忧,这不是太离谱了吗?因为除了大贤人之外是不知谦恭退让的。按汉朝的礼仪法制,朝见贺正月的情形是通常一王和四侯一齐朝见,十几年才一至京师。而梁王常年年入京朝见,久留宫中。俗语说:"骄纵的孩子不知孝顺。"这话是说得很正确的。所以诸侯王应当替他们设置优良的师傅和辅相,以及忠正敢言的人,有如汲黯、韩长孺等人那样敢于直言切谏。如此,哪会有患害发生?
据说梁王西入京师,谒见窦太后。在寝宫相见,行家人礼,和景帝一起坐在太后的面前侍候,谈及私人家常的话语,太后向景帝说:"我听说殷商的制度是亲其兄弟的,而周代的制度是尊其祖先的。其道理是一样的。在我百年之后,我以梁王付托给你。"景帝跪在席上,抬起身子说:"好的。"宴罢出宫,景帝召集袁盎等通经术的大臣说:"太后说了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袁盎等人一齐回答说:"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为皇帝的太子。"景帝问是怎么一回事。袁盎等人说:"殷商的制度亲其兄弟所以传其弟,周代的制度尊其祖先所以立其子。殷商的制度较质厚,质厚的是效法上天,亲其所亲爱的,所以立弟;周代的制度重于文饰,文饰的是效法大地,尊是敬的意思,尊敬其本始的正体,所以立长子。周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立嫡孙;殷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立其兄弟。"景帝说:"你们的看法如何?"都一齐回答说:"现在我们汉朝的制度是效法周代,周代的制度是不能立兄弟,应当立儿子。所以《春秋》以此非难宋宣公。宋宣公死后,不立儿子而传位给兄弟。这位兄弟继位为国君死后,又把君位归还给他哥哥的儿子,而他自己的儿子却起而争之,认为应当接替其父之后,就杀了宣公的儿子,因此弄得国家大乱,灾祸不绝。所以《春秋》说:‘君子尊崇居于正位的人。宋国的祸乱,是宣公所造成的。’臣等请见太后说明。"袁盎等人入宫见太后说"太后说要立梁王,那么梁王死后要立谁?"太后说:"我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等人就把宋宣公不立当继位的嫡子而发生祸乱,祸乱延续了五代而不断绝,那是因为不忍下微小的私心而遗害了正大的公义的情形向太后报告。太后才了解而高兴。就命梁王回去他的封国。而梁王听说那议论是出自于袁盎等大臣,非常怨恨他们,派了人来杀袁盎。袁盎回头看刺客说:"我就是袁将军,你不会弄错人吧?"刺客说:"正是你。"刺杀以后,丢弃了他的剑,剑插在袁盎的身上。检视那把剑,是刚刚磨砺的。调查访问了长安城中做剑套和磨剑的工匠,工匠说"梁国郎官某人的儿子,来磨砺这把剑。"因此知道这件事而把它举发出来,派遣使者去追捕凶手。光是梁王所要杀的大臣就有十多人。执法的官吏究其根源,谋反的迹象颇为显露。太后忧虑得食不下咽,一天到晚哭个不停。
景帝为此非常忧心,问公卿大臣的意见,大臣认为派遣通经术的官吏去查办,然后才可以了结此案。于是派遣田叔和吕季主去查办。这两人都通经术而识大体,来到梁国办完事后,回到霸昌厩,取了火,把梁国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只是空手来见景帝。景帝说:"事情办得怎么样?"回答说:"梁王不知情。这件事,只是他的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人所作所为的罢了。臣等谨按律令诛死他们,梁王一切都很好。"景帝很高兴地说"赶紧去谒见太后。"太后听说,马上起来坐着吃饭,心气恢复了平和。所以说:"不通经术,不知古今之大体的人,不可以担任三公及左右近臣的职位。见识狭隘的人,就好像从管中来看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