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五十八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571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3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曾永义译

  梁孝王名武,是孝文皇帝的儿子,而且和孝景皇帝同母。他的母亲就是窦太后。孝文皇帝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为太子,就是孝景皇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参,四子名胜。孝文皇帝即位二年,封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胜为梁王。过了两年,迁代王为淮阳王;而以代国之封地全部给与太原王,号称代王。参在位十七年,孝文帝后元二年卒,谥为孝王,他的儿子登继位,是为代共王。代共王在位二十九年,武帝元光二年卒,他的儿子义继位,是为代王。过了十九年,汉朝扩广关塞,因为受阻于常山,所以迁代王为清河王,那时是武帝元鼎三年。

  刘武起初受封为淮阳王,过了十年,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怀王是孝文皇帝最小的儿子,所以比其他的儿子更受到宠爱。过了一年,迁淮阳王武为梁王。梁王初封时是孝文皇帝的十二年,梁王自起初受封为代王到政封于梁,前后为王已十一年。

  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连年入朝而留在京师,到了次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国。二十一年又入朝,二十二年孝文皇帝崩逝。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又入朝,那时皇上尚未立太子。皇上与梁王宴饮,曾经很自在地说道:"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王。"梁王谦虚的推辞,虽然明知不是可靠的话语,但心里暗中高兴,太后听了也一样高兴。

  那年春天,吴、楚、齐、赵等七国造反。吴、楚两国之兵先攻击梁国的棘壁,杀死梁国军民数万人。梁孝王坚守睢阳城,而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大将军以抵抗吴、楚之兵。吴、楚受阻于梁,不敢越过梁国向西进兵,和太尉周亚夫等人相持三个月。吴楚破灭,算计功劳,梁国所攻破斩获的和朝廷一样多。次年,朝廷立太子。后来梁王因为是皇上的亲兄弟,立有大功,又受封大国,据有天下肥沃的土地,其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乡,计有四十余城,而多数是大县。

  孝王是窦太后的少子,很受宠爱,所受的赏赐之多,无法计其数。也因此,孝王建筑一座东苑,面积三百余里,扩充睢阳城为七十里,大兴土木,构建宫室,修筑复道,从宫室连接到平台达三十余里。获得天子赏赐的旌旗,外出时护卫随从的车马有千乘万骑,到处驰马狩猎,排场之壮盛与天子不殊,出殿则言"跸",入宫则称"警"。招揽四方豪杰,从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士,莫不涌向梁国。像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即其中有名的。公孙诡善于稀奇古怪的计谋,初次见面时,孝王赐他千金,官职做到中尉,梁国号称他"公孙将军"。梁国铸造了许多兵器,弓箭、戈矛之属就有数十万,但府库的金钱尚有一百万万,珠玉、宝器,比京师还多。

  梁王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京晋见景帝。景帝派遣使者拿着符节,乘着车、驾着驷马,迎接梁王于关前。朝见景帝后,上了奏折请求,因而获准留在京师。由于太后很宠爱孝王的缘故,孝王入宫则陪侍景帝而同乘步辇,出宫时则同车而游行狩猎,在上林苑中射杀禽兽。梁国的侍中、郎、谒者,只须名簿上记上姓名,就可以出入天子的殿门,和朝廷的官员没有分别。

  十一月,皇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里想要以孝王为继承人。大臣和袁盎等人则向景帝劝说阻止,窦太后的建议因此不得施行,也就不再倡言以梁王为继承人的事。因为这件事很秘密,所以世人都不清楚。梁王于是辞别朝廷,回到封国。

  那年夏天四月,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和参议的大臣,就和羊胜、公孙诡等人计划,暗中派人去刺杀袁盎和其他参议的大臣十余人。朝廷缉捕凶手,可是未能获得。于是天子怀疑梁王所主使,下令严拿凶手,结果证明是梁王所派遣。也因此派遣了许多使者往来于道路之中,到梁国去重新审问,要缉捕公孙诡和羊胜。公孙诡和羊胜藏匿在梁王的后宫,使者督责梁相很急迫,梁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向梁王进谏,梁王才命羊胜、公孙诡都自杀,再把他们抬出后宫。皇上因此很责怪梁王。梁王心里很恐惧,于是派遣韩安国,透过长公主的关系,向太后道歉,然后才获得赦免。皇上的怒气也才逐渐消释。梁王于是上书请求朝见,到达函谷关后,茅兰劝梁王乘坐布车,只教两个骑兵随从入京,躲藏在长公主的园囿之中。朝廷派遣使者迎接梁王,而梁王已经入关,车马随从都在关外,而不知梁王所在。太后哭泣道:"皇帝杀了我的儿子。"景帝为此担忧而恐惧。于是梁王背着刑具俯伏在宫廷的阙下,自请处罚他的罪过。然后太后和景帝非常高兴,相对而泣,恩情又再像以前一样,把梁王随从的官员悉数召入关中。只是景帝逐渐疏远梁王,不再同乘车辇了。

  三十五年的冬天,梁王又入京朝见,呈上奏折,请求留在京师,可是皇上没答应。梁王回国后,内心恍惚不乐。到北边的良山去打猎,有人献上一头牛,牛足从背上长出来,孝王很不高兴。六月中,得了热病,过了六天就去世,谥为孝王。

  孝王仁慈而孝顺,每次听说太后生病,嘴里便吃不下东西,生活起居都不安稳,常常想要留在长安侍候太后,太后也很钟爱他。太后知道梁王死亡,哭得很悲哀,不饮不食,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景帝也悲哀而忧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和长公主商量,于是分梁国为五国,全部封孝王的五个儿子为王,女儿五人也都封给他们汤沐邑。于是向太后报告,太后才高兴,特地为皇帝而吃了一餐饭。

  梁孝王长子买继位为梁王,是为共王。次子明封为济川王,三子彭离封为济东王,四子定封为山阳王,五子不识封为济阴王。

  梁孝王未死以前,财产多得要以万万来计算,简直无法算得了。到了死后,他的府库中所余下的黄金尚有四十多万斤,其他的财物也差不多。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逝。共王在位七年而死,他的儿子襄继位,即为平王。

  梁平王襄十四年,他的母亲叫陈太后,共王的母亲叫李太后。李太后是平王的亲祖母,而平王的后姓任,叫任王后,任王后很受到平王襄的宠爱。当初孝王在位时,有一个罍樽,价值千金,孝王告诫后世,要好好保管罍樽,不可以赠送别人。任王后听到这件事却想要得到罍樽。平王祖母李太后说:"先王有遗命,不可以把罍樽送给别人。其他的东西即使是百万、万万,任由你去选取。"任王后极力想要获得这个樽罍,平王襄就直接派人开启府库,取罍樽赐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朝廷的使者来,李太后要亲自向使者诉说,平王襄和任王后拦遮她并关上门,李太后和他们争夺门户,手指被门扉所夹住,终于见不到朝廷的使者。李太后私下和食官长以及郎中尹霸等人私通淫乱,而平王和任王后也借此派人向李太后劝止,李太后因为私下有淫乱的行为,也就不再计较了。后来李太后病死,生病的时候任王后未曾去探过病,死了也不给她料理丧事。

  武帝元朔中,睢阳人有名叫类犴反的,有人侮辱他的父亲,而和淮阳太守的门下客同车出游,太守的门下客下车,类犴反把他的仇人杀死于车上后逃去。淮阳太守很生气,以此责备梁国二千石的执事官员,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追缉类犴反非常紧急,逮捕类犴反的亲戚。类犴反知道梁国宫中的秘事,于是向朝廷上书告变,详细的说出平王和祖母争夺罍樽的情形。那时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知道这件事,要借此来伤害梁国的官吏。告变之书为天子所闻知,天子交给官吏考验审问,果然有这回事。公卿就求废平王襄为平民。天子说:"李太后有淫乱的行为,而梁王

襄又没有好师傅,所以陷于不义之事。"乃削除梁国的封地八城,斩任王后首于东市。梁国只剩下十城。襄王在位三十九年而卒,谥为平王。他的儿子无伤立为梁王。

  济川王刘明,是梁孝王的儿子,孝景帝中元六年由桓邑侯晋封为济川王。七年后,犯了射杀王国中尉的罪,朝廷主其事的官员奏请诛杀济川王。天子不忍杀他,把他废为平民,贬到房陵居住。济川国的国土归属朝廷,改为郡县。

  济东王刘彭离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济东王。二十九年后,彭离性行骄纵凶悍,没有作为人君的风范。在夜晚私下和他的奴仆以及亡命无赖的少年数十人去打劫、杀人,掠取别人的财物,以此为好玩之事。他所杀的人被发觉的有百余人。全国的百姓都知道,没有人敢夜晚走路。被他所杀的人的儿子上书给朝廷,朝廷主其事的官员请求诛杀他。皇上不忍心,把他废为平民,贬到上庸居住。济东国的国土归属朝廷,改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刘定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山阳王。在位九年而卒,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国土归属朝廷,置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刘不诫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六年受封为济阴王。在位一年而卒,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国土归属朝廷,置为济阴郡。

  太史公说:"梁孝王虽然因为是太后爱子、天子亲兄弟的缘故,而受封于肥沃丰饶之地为王。但是也正好碰上国运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够经营他的财货,扩建他的宫室,车马服饰和天子相比拟。可是这样做也不免有僭越之讥了。"

  褚少孙先生说:微臣在做郎官的时候,从宫殿中的老郎官而喜好说长论短的人听说过梁孝王的事迹。我私下以为,使梁孝王怨恨不满,要做坏事的原因,完全是从朝廷中惹出来的。那时的太后是国家的女主,因为她喜爱小儿子的缘故,所以要使梁王为太子。朝中的大臣不坚守原则,说明孝王不可为太子的客观情势,只是奉承而不顾大局,私下讨好太后,以接受赏赐,这种行径,实非忠臣所为。

  假如大臣都能像魏其侯窦婴那样的主持正义、说公正的话,哪里有后来的灾祸。

  景帝和梁孝王在寝官行家人礼相见,侍候太后饮酒。景帝说:"在我千秋万岁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太后很高兴。窦婴在筵席之前,伏在地上说:"汉朝的法制规定:帝位的继承是传子传孙,现在皇上怎可以传给兄弟,擅自扰乱高皇帝的法制呢?"于是景帝默然不作声。太后心里很不愉快。从前周成王和幼小的弟弟站在树下,拿了一枚桐叶给他说:"我以此封你。"周公听见了,向前拜见道:"天王分封兄弟为诸侯,非常好。"成王说:"我不过和他玩玩罢了。"

  周公说:"作为君主,不能有过失的举动,不应当有开玩笑的话语。既已经说了,就一定要做到。"于是就把小弟封为应侯。从此以后,成王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戏言,说的话一定做到。《孝经》说:"不合法制的话不说,不合正道的事不做。"这是圣人垂之万世而不移的明训。现在皇上不应当向梁王说出好听的话语。梁王上有太后可以倚重,骄傲纵恣已经很久,一再地听景帝说好话,"千秋万岁后把帝位传给梁王",而事实上没做到。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根据汉朝的制度,一共只要见四次罢了。刚到朝廷时,入宫晋见,谓之"小见";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拿着皮革摆上璧和玉向皇帝道贺正月,谓之"法见";过了三天,皇帝为侯王设下酒席,赐给他们金钱和财物,再过二天,又入宫"小见",然后辞别归国。一共留在长安不过二十天。所谓"小见",即在禁台门内行家人礼相见,而在宫中饮宴,这并不是一般的士人所能进入的。而现在梁王西入长安朝见,于是留住宫中,将近半年,入宫时和皇帝同乘步辇,出宫时又同乘马车;告诉他以夸大的言词,而其实不能兑现。以致使他发出不满的言语,阴谋叛逆,然后才紧接着替他担忧,这不是太离谱了吗?因为除了大贤人之外是不知谦恭退让的。按汉朝的礼仪法制,朝见贺正月的情形是通常一王和四侯一齐朝见,十几年才一至京师。而梁王常年年入京朝见,久留宫中。俗语说:"骄纵的孩子不知孝顺。"这话是说得很正确的。所以诸侯王应当替他们设置优良的师傅和辅相,以及忠正敢言的人,有如汲黯、韩长孺等人那样敢于直言切谏。如此,哪会有患害发生?

  据说梁王西入京师,谒见窦太后。在寝宫相见,行家人礼,和景帝一起坐在太后的面前侍候,谈及私人家常的话语,太后向景帝说:"我听说殷商的制度是亲其兄弟的,而周代的制度是尊其祖先的。其道理是一样的。在我百年之后,我以梁王付托给你。"景帝跪在席上,抬起身子说:"好的。"宴罢出宫,景帝召集袁盎等通经术的大臣说:"太后说了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袁盎等人一齐回答说:"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为皇帝的太子。"景帝问是怎么一回事。袁盎等人说:"殷商的制度亲其兄弟所以传其弟,周代的制度尊其祖先所以立其子。殷商的制度较质厚,质厚的是效法上天,亲其所亲爱的,所以立弟;周代的制度重于文饰,文饰的是效法大地,尊是敬的意思,尊敬其本始的正体,所以立长子。周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立嫡孙;殷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立其兄弟。"景帝说:"你们的看法如何?"都一齐回答说:"现在我们汉朝的制度是效法周代,周代的制度是不能立兄弟,应当立儿子。所以《春秋》以此非难宋宣公。宋宣公死后,不立儿子而传位给兄弟。这位兄弟继位为国君死后,又把君位归还给他哥哥的儿子,而他自己的儿子却起而争之,认为应当接替其父之后,就杀了宣公的儿子,因此弄得国家大乱,灾祸不绝。所以《春秋》说:‘君子尊崇居于正位的人。宋国的祸乱,是宣公所造成的。’臣等请见太后说明。"袁盎等人入宫见太后说"太后说要立梁王,那么梁王死后要立谁?"太后说:"我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等人就把宋宣公不立当继位的嫡子而发生祸乱,祸乱延续了五代而不断绝,那是因为不忍下微小的私心而遗害了正大的公义的情形向太后报告。太后才了解而高兴。就命梁王回去他的封国。而梁王听说那议论是出自于袁盎等大臣,非常怨恨他们,派了人来杀袁盎。袁盎回头看刺客说:"我就是袁将军,你不会弄错人吧?"刺客说:"正是你。"刺杀以后,丢弃了他的剑,剑插在袁盎的身上。检视那把剑,是刚刚磨砺的。调查访问了长安城中做剑套和磨剑的工匠,工匠说"梁国郎官某人的儿子,来磨砺这把剑。"因此知道这件事而把它举发出来,派遣使者去追捕凶手。光是梁王所要杀的大臣就有十多人。执法的官吏究其根源,谋反的迹象颇为显露。太后忧虑得食不下咽,一天到晚哭个不停。

  景帝为此非常忧心,问公卿大臣的意见,大臣认为派遣通经术的官吏去查办,然后才可以了结此案。于是派遣田叔和吕季主去查办。这两人都通经术而识大体,来到梁国办完事后,回到霸昌厩,取了火,把梁国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只是空手来见景帝。景帝说:"事情办得怎么样?"回答说:"梁王不知情。这件事,只是他的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人所作所为的罢了。臣等谨按律令诛死他们,梁王一切都很好。"景帝很高兴地说"赶紧去谒见太后。"太后听说,马上起来坐着吃饭,心气恢复了平和。所以说:"不通经术,不知古今之大体的人,不可以担任三公及左右近臣的职位。见识狭隘的人,就好像从管中来看天一样。"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