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中)

史记卷五十五

书名:白话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936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3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李殿魁译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名叫开地,作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名平,作釐王、悼惠王的相国。在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在他父亲去世后二十年,秦就灭了韩国。当时,因为张良年纪还小,没有在韩国政府作事。可是韩国被秦将攻破的时候,张良家里很富有,光是使唤侍候的家僮就有三百名,这时他的弟弟不幸死了,可是他拿出全部家财来招募刺客,要谋刺秦始皇,替韩国报仇,却不去料理他弟弟的丧葬;他所以如此痛恨秦王,主要是因为他祖父和父亲作了韩国五代国君相国的缘故。

  张良曾经到淮阳去学礼,又到东夷去拜访仓海君,募到一位大力士,又特地替他订做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准备一椎就可以要了秦王的命。

  这时,恰逢秦始皇到东边来巡游,张良就带着那位大力士,预先算好他东行的路线,就在博浪沙那儿埋伏,等到秦始皇的车驾到来时,就叫力士把那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猛力向秦王乘的那辆车掷去,可惜一个偏差,铁椎打中了旁边的副车。秦始皇见有人想谋刺他,大为震怒,发令大事搜索刺客,限期捉到,搅得天下不安,就是因为张良这一椎的缘故。

  于是,张良就改名换姓,亡命躲藏在下邳一带。

  有一天,张良信步闲游,经过下邳的一座桥上,来了一位老翁,穿了件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的身边,却故意弄丢了自己的一只鞋,掉到桥下,回过头来对张良说道:"小伙子,下去替我把鞋拾上来!"

  张良猛然一愣,真想挥拳揍他。但一想:这一身老骨头怎经得起一拳?忍一忍,别惹事!跑到桥下,把老人那只鞋给捡了上来。正要交给他,老翁说:"替我把鞋穿上!"

  张良心想:已经忍着气下去替他捡了上来,就服务到底吧!于是就弯下腰来,屈膝跪在桥上,替老翁把鞋穿好。老翁也就毫不客气地,伸出脚来,让他把鞋穿好。也不说声谢,笑着走了!张良却十分吃惊地望着老人离去,看着他的背影愣在那儿。老翁走了一里多路,又走回来,说道:"小伙子可以调教!第五天的天亮时,跟我在这儿会面!"

  张良十分纳闷,敬了个礼,回说:"好的!"

  第五天,天一亮,张良就去桥头赴约。等他到达时,老翁已经先到了!很生气地对张良说:"跟老人家约会,你却迟到,什么道理?"

  说完掉头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早点来会面!"

  第五天,五鼓鸡鸣,张良就起身前去,到达桥头时,老翁还是比他先到,又生气地说:"迟到,为什么?"

  老翁说完又走了!说:"后五天,再早点来!"

  第五天,张良没等到半夜,就提前去赴约,心想:这一回够早了吧!可是他才到了没多久,老翁就来了,一看,张良已经在桥上,很高兴地说:"应该这样!"

  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编成的书,说:"好好研究它,就可以做帝王之师。十年后,时局一定有变动。十三年后,到济北来见我,你找到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了。"

  说完就走,也没有交待别的话,没有跟张良再约见过。等到天色亮了,张良细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心里也十分珍爱它,经常地研读记诵这圮上受书,选自《马骀画宝》。部兵书。

  张良仍然留在下邳,作了个扶弱锄强的侠客。有一位叫项伯的,曾经犯过杀人案,也来投奔张良,躲在一起。

  十年后,陈涉那帮人起兵抗秦,张良也跟着招聚了百多名青年壮士,准备起义。这时恰好景驹自立,在留那个地方,号称楚假王。张良带着他的丁壮,想去投奔景驹,在途中遇到沛公,这时沛公已经带着好几千人,在下邳以西的一带扩张地盘,准备推翻暴秦,于是张良就跟着沛公了!沛公就请张良作厩将,负责兵马事宜,而张良好几次拿太公兵法来讲给沛公听,沛公十分欣赏,常常就用他的计策,可是张良也把《太公兵法》讲给别人听,那些人都不能懂得。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赐的聪明!"

  所以就跟着沛公,不再去见景驹。

  等到沛公到达薛,见到项梁,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国的后人,然而韩王室的一位公子横阳君韩成,十分贤能,可以立他为韩王,来增强抗秦阵营的盟党。"

  项梁就派张良去找韩成,立他作韩王,派张良作韩国的执政官。跟韩王率领了一千多人,向西去收复韩国旧有领土。攻下过好几座城镇,但又常常被秦军夺回去,韩兵就在颍川一带往来打游击。

  沛公的部队从洛阳南出轘辕山的轘辕关,张良带着兵跟随沛公,拿下了十几座旧韩境的城池,打垮了秦将杨熊的部队。沛公就叫韩王成留守在阳翟,带着张良一同向南进攻,攻下宛城,向西穿过了武关。

  沛公想派二万人的军队去攻打秦守峣关的守军,张良劝道:"秦的部队还很强大,不可轻视小看它,我听说峣关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之人,用点财帛,就可以把他打动了。希望您且留在营中,坚守阵地。另外派出一支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且在四周那些山头上,增设许多部队的旗号,作为疑兵。一方面派郦食其带着很多贵重的宝物,去诱惑秦将。"

  秦将果然接受了贿略,背叛了秦,想要跟沛公讲和,联合向西,乘秦不备,偷袭咸阳。沛公想听从这个建议,张良说道:"这次只不过是将领受了财宝想背叛秦皇罢了,恐怕部下士卒们不一定也跟着叛秦。如果部下不听从,那就很危险了!不如乘他懈怠,我们去攻打他。"

  沛公于是领兵攻打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追逐败兵一直到咸阳附近的蓝田。两军在此又作战,结果,秦兵完全溃败,于是兵临秦都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就出城向沛公投降。

  沛公进入秦皇宫殿,一看宫室、帷帐、名犬、良马、贵重的珍宝、美女,数以千计,真动了心,想留住在皇宫里享受一番。樊哙劝沛公住到宫外去,沛公不听,张良劝道:"那就是因为秦皇无道,所以您沛公才能到这儿来。想我们代天下百姓消灭无道的暴秦,应该生活节俭作风淳朴,今天您刚走进秦宫,就想沉迷于享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助桀为虐’了,而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沛公接受樊哙的建议。"

  于是沛公就回到霸水之滨扎营。

  项羽也带大兵来到鸿门,妒忌沛公的先得手,占了首功,想攻打沛公,那位受张良保护过的项伯,就在黑夜里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单独私地里找到张良,劝张良要跟他一起逃走,免得被项羽大军捉去。张良说:"我是代替韩王来保护沛公的,现在情况紧急,我如果逃走了,那是不道德的!"

  于是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听了,大为惊慌,说道:"怎么办呢?"

  张良说:"沛公,您是否真心要背叛项羽呢?"

  沛公说:"那些短小愚陋的人教我把住关口,不要让其他诸侯进入,那么秦国的关中地方,可以全部让我划地称王,所以我就听了他们的话。"

  张良说:"您自己估量能退得了项羽吗?"

  沛公好半天没说一个字,最后说:"本来就抗不过他,可是现在怎么办?"

  张良于是硬把项伯邀去见沛公。项伯见到了沛公,沛公备酒跟他举酒祝贺健康,结为好友、儿女亲家。请项伯向项羽说明沛公绝不敢背叛他。所以要把住关口,是防备其他宵小进入。等见到项羽以后,才能解除这场困难(详细说明在《项羽本纪》中)。

  汉王元年正月,沛公被封为汉王,领有巴、蜀等地。汉王赐给张良黄金百斤、珍珠两斗,张良全部献给项伯。汉王也请张良送份厚礼给项伯,请项伯代他向项羽要求,分给汉中地方为封地,项羽也就答应了,于是沛公得到了汉中一带土地。

  汉王到自己的封地去,张良直送到咸阳西南几百里外的褒国地,汉王叫张良回到河南韩国封地去。张良在路上劝汉王道:"王何不烧掉您所走过了的栈道,明白告示天下人,你不会再到关中来,这样可以安定项王的心!"

  汉王就叫张良回去,一路走,一路烧去栈道。

  张良到了韩境,但项王因为张良跟汉王,他们之间有勾结,就不放韩王成回到韩国,带着他一同向东回去。张良就劝项王说:"汉王把栈道都烧断了,可见他不想回中原了。"

  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件,报告项王。项王因此没有西顾汉反之忧,于是发兵向北去攻打齐国。项王最后还是不肯放韩王回国,就封他为侯,却在彭城把韩侯杀了。

  张良即刻逃走,从小路躲躲藏藏地逃到汉王那儿。汉王这时已经把秦的大部分领地平定了!就封张良作成信侯。随着汉王向东出发,去攻打楚项王。军队到了彭城,汉军打了个败仗而回。到达下邑地方,汉王下马休息,蹲在马鞍上问道:

  "我想放弃函谷关以东所有的土地,我绝不占有它,谁和我共图大事,那就归谁!"

  张良建议道:"九江王黥布,本是楚的猛将,但是他跟项王有私仇,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河南一带造反,这两处人可以利用来救急,而您这边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挡一面。如果您真要放弃关东天下,不妨给这三个人,那楚项王的大军,一定可以击破的!"

  汉王听说,于是就派能言善道的随何去游说九江王英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等到魏王豹背叛汉,汉王就叫韩信带兵去攻他,顺势也就拿下了燕、代、齐、赵诸国。然而终于能打败项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张良所推荐的这三个人的力量。张良由于体弱多病,也从没有自为将领,独挡一面。但时时跟在汉王左右,为他筹谋策划。

  汉王三年,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非常危急,汉王十分忧惧,和郦食其研究如何削弱楚的势力。食其说:

  "从前商汤伐夏桀,封夏的后代于杞地;武王伐殷纣,封殷人的后代于宋国。而今秦人蔑弃道德仁义,侵占了各国天下,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无立锥之地。大王您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给予他们印信,这样,他们的君臣百姓必定都感戴大王您的恩德,没有不仰慕您的义行,大家都愿作您的部属来听您支配,这样,施德与天下的义举实行了之后,您如果要南面称霸,楚一定会整饬衣襟朝拜您。"

  汉王说:"好极了!快快去刻印,先生,您就带给六国的后人让他们佩戴吧。"

  食其还没出发,张良恰好从外地来拜见,汉王正在进餐,对他说:"子房,您来,有人替我策划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

  于是就原原本本地把郦食其的话告诉张良,说:"子房,您的看法如何?"

  张良说:"是谁替大王策划这样的计谋?您的大事可完了!"

  汉王说:"什么道理呢?"

  张良回答说:"臣请大王准许我用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

  于是张良说:"当年商汤伐夏桀,所以把桀王的后人封在杞,预计可以制桀王于死命。现在大王能制项籍的死命吗?"

  汉王说:"还不能!"

  "这是不可以的第一条。武王伐殷纣,又封殷的后人于宋的原因,也是预料到能得到殷纣的头,现在大王能得到项籍的头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二条。武王攻入殷,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里门标示出来,以示对贤者的尊敬;把箕子从囚徒队里放出来;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大王能够去整修圣人的坟墓,标出贤者的里门,到智者的门前去致敬吗?"

  汉王说:"还不能够!"

  "这是不可以的第三条。武王把纣存积在钜桥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库的钱货,拿出来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大王能把您府库里粮食、钱财,散给穷人吗?"

  汉王说:"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四条了。伐殷的战事结束,把战车改为普通车;把兵器倒转头来,放在仓中,盖上虎皮,告示天下,不再动干戈打仗了。现在大王可以放弃武装去从事文教,不再战争了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五条了。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坡下,告诉天下人再不乘马打仗了。现在大王能解下马鞍,放到山坡上而不再用马打仗了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六条了。把牵运输车的牛,放到桃林塞的北边,告诉天下人不再运输军需、屯聚粮草了。现在大王能够解散牛群,不再驮粮运草了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

是不可以的第七条了!而且天下的谋臣说客,抛弃妻儿,离开祖坟,告别朋友,来追随您的原因,不过早晚想获得一小块土地立足。现在您恢复六国的旧秩序,立韩、魏、燕、赵、齐、楚六国的后人,而各方来的谋士说客,一定各自回国去侍奉他们自己的王子,跟他们亲戚家人团聚,回到他们的老家,还有谁来帮大王取天下呢?这是不可以的第八条了!而且楚国目前是无敌于天下的,您立的六国又被他削弱而去附庸他,大王如何能使楚国来臣服您呢?假如您真用了那人的计谋,您的大事就完了!"

  汉王中止进食,把吃下去的东西又吐了出来,大声骂道:"这小子,几乎把你老子的大事给搞糟了!"

  即刻下令,赶快把那些印信销毁掉。

  汉王四年,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立为齐王,汉王大发雷霆。张良劝汉王因势利导,汉王就派张良做特使,把齐王的印信送去(事情经过在《淮阴侯列传》中)。

  (五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阳夏的南边,战事不利,于是就坚守在固陵。等候韩信、彭越来会师,结果不能照约定的时间来,张良就劝汉王订"事成分地的约言",汉王听从他的计议,各地兵都来了(事情经过,详记在《项羽本纪》中)!

  汉王六年正月,正在大封功臣,张良从来没有冲锋陷阵的战功,汉高帝说道:"在帷幕里动脑筋策划,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算,这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选择齐国境内,有三万户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吧!"

  张良说:"当初臣从下邳起兵,跟陛下在留相会,这是天把臣来送给陛下。陛下采用了臣的计策,侥幸地偶然料个正着,臣愿意封于留就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大地方。"

  汉初三杰,选自《马骀画宝》。

  于是就封张良作留侯,跟萧何他们一起受封。

  汉帝把有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统统封赏了,但其余的人,日夜争吵谁功大谁功小,不能解决,所以就不能定封赏。皇上在洛阳的南宫,从阁道上看到诸将三三五五,一撮一撮坐在沙土地上在切切交谈。皇上问:"他们在说些什么?"

  留侯回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造反哩!"

  皇上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要造反呢?"

  留侯说:"陛下以一个普通平民,用这群人来打天下,现在陛下您作了天子,然而所封的,都是您所亲近喜爱的,像萧何、曹参等人;而您所诛罚的,都是平时所怨恨的仇家。现在军中人事官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但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分封到,又怕您全面检讨他们的平时过失,最后会被杀,所以聚在一起讨论如何造反哪!"

  皇上很担忧地说:"怎么办呢?"

  留侯说:"您生平所最讨厌,而大家全都晓得的人之中,是谁您最痛恨?"

  皇上说:"雍齿和我有旧仇,好几次曾经使我受窘受辱,我一直想杀了他,但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下手。"

  留侯说:"现在您赶快先封雍齿,来昭示群臣。群臣看到雍齿都被封了,那么人人都有了坚定的信心了。"

  于是皇上便摆上酒席,欢宴群臣,当席就封雍齿作什方侯,并且紧催丞相、御史们快点定功分封,群臣们赴宴归来,都十分欢喜地说:"雍齿都还能够作侯,我们这些人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刘敬劝汉高帝说:"都城要建在关中。"

  皇上主意不定。但身边这些大臣,都是华山以东的人,所以很多人劝皇帝定都在洛阳,他们的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函渑池,背后是黄河,前面是伊、洛二水,它的地理形势十分坚固易守。"

  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围不过几百里,田地硗薄,如果四面被包围,这不是可以用武打仗的地方。至于关中,左面有殽、函的险要,右面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壤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只要东向一面来控制诸侯。诸侯安定,那么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西供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叛变,则循着漕河而下,足以维持出征军队的补给。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呀!刘敬的建议是对的!"

  于是高帝即日起程离开洛阳,向西定都关中。

  留侯也跟着车驾,西入关中。留侯天生多病,于是就学习道家的导引吐纳术,不吃烟火食,闭门静修,一年多都足不出户。关中地形,选自《三才图会》。

  皇上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作太子。大臣们很多都出来劝阻,所以一直不能作最后的决定。吕皇后十分恐慌,不晓得该怎么办。有人就向吕皇后建议道:"留侯最善于筹谋计划,皇上十分采信他的。"

  吕皇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去胁迫留侯道:"您曾经是皇上的智囊,言听计从。现在皇上要更换太子,您如何能高枕无忧置身事外呢?"留侯说:"从前,皇上好几次都是因为在困难危急之中,没有选择,幸而听从了臣的计谋。现在天下太平,因为个人的偏爱而要更换太子,这是人家骨肉之间的私事,纵然有我们这些一百多个大臣都没用,更何况我一人,有何力量呢?"

  吕泽勉强要挟着留侯道:"不管怎么样,您要替我策划计谋!"

  留侯说:"这件事是不能用口舌言语来争取的!但是皇上曾有他罗致不到的人,天下共有四位。这四人都年纪很老了,都有‘皇上对人轻蔑侮辱’的不礼貌看法,所以躲避在深山里,坚决不作汉家的臣子。然而皇上对这四位老人,却十分尊敬。现在您真能不吝惜金玉财宝布帛,那么要太子写封信,措辞要谦恭有礼,派出舒适安稳的车辆,再加上能言善道的辩士,去诚心诚意坚邀他们。应该会来的,如果请来了,就待为上宾,请他们时常跟着太子去上朝,故意让皇上看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诧异而询问是谁,问明白是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位是贤者,那对稳定太子的名位,是一大帮助了!"

  于是吕皇后叫吕泽派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信,用最谦恭的言辞、最贵重的礼品,去迎请这四位老人,四人来到京师,就在建成侯府中作客。

  汉王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正有病,不能带兵出征,想要派太子为将,前去打黥布。四位老人互相商量道:"我们之所以来京师,是要保定太子的,现在太子去带兵打仗,事情可就危险了!"

  于是就劝建成侯道:"太子去带兵打仗,如果有功,并不能对太子的名位有好处;如果无功而回,那从此太子就会倒霉了!而且太子所率领的那群将领,都是曾经跟着皇上打天下的猛将悍帅,现在叫太子来率领他们,这跟叫羊来带狼有什么不同呢?他们都不肯替太子卖力,那此次出征无功而回,是一定的了。臣常听人说:‘母亲被宠爱,则儿子就常被抱。’现在戚夫人日夜侍候着皇帝,赵王如意又常抱在皇帝跟前,皇上又常说:‘我绝不会让那个不肖的儿子爬到我爱儿的头上!’很明白地赵王如意他一定会代替太子的地位的,您为何不赶快请吕皇后找个机会到皇上面前流着眼泪说:‘黥布是天下有名的第一猛将,而且又深通用兵之道,现在所有将领都是陛下旧部下和辈份相等的人,您叫太子来领导他们,岂不商山四晧(部分),东汉彩箧漆画,佚名绘。

  是叫小羊带野狼,一定不肯听指挥,而且如果被黥布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就会公然击鼓西来长安了!皇上您虽身子不好,但是准备一辆大车,您勉强睡在车上,叫人好好护侍您,带着他们去出征,那些老将们不敢不尽力,皇上虽然辛苦一场,但是为了您的妻子儿女,您就勉为其难吧!’于是吕泽立刻在半夜里跑去见吕后,吕后找了个机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把四人所建议的话,大致地又哭述了一遍,皇上听了说道:"我本来就想过,这小子派不上用场,好吧,老子自己去走一趟吧!"

  于是皇上亲自率领军队东征,那些留守的大臣们,都送行到灞上。留侯正在病中,勉强起来,赶到曲邮地方,拜见皇上说道:"这次陛下出征,臣应该随驾同去,可是臣病得十分严重,实在走不动。楚军行动快捷、勇悍,希望皇上不要和楚人为争头功,正面冲突。"

  乘机又劝皇帝道:"派太子作将军,叫他监督关中戍守部队。"

  皇帝说:"子房,您虽在病中,希望您卧病中仍要勉力辅助太子。"

  这时,叔孙通为太子太傅,留侯就兼代太子少傅的职位,来处理一切。汉王十二年,高祖打败了黥布,从军中回到长安,病更重了,更想赶快更换太子,留侯出面劝阻,皇帝不听,因而借生病请病假不管事。叔孙太傅就拿古今历史上换太子不利的史实来劝皇帝,并且用自杀来阻止换太子,皇帝就假意答应他的请求,但暗中还是要换太子。

  有一天,宫中举行宴会,摆出酒席,太子侍候在皇帝身边。四位老人跟着太子,年龄都在八十以上,胡须眉毛都白了,那一身打扮,又是与众不同,惹人注意。皇帝觉得很奇怪,问道:"那四人是谁?"

  四人一起向前回答,各人报上了自己的名姓,说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帝吓了一跳,说:"我找了诸位好几年,诸位一直在逃避我,现在诸位为什么跟我的儿子来往呢?"

  四人一起回答道:"陛下瞧不起人,又曾骂人,臣等不愿受你的辱骂,所以吓得只好躲起来。可是我们

  听说太子为人,既仁慈又孝顺,谦恭下士,天下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等待机会,愿意替太子牺牲性命,所以臣等来投奔他。"

  皇帝说:"麻烦诸位,有始有终,好好地照应太子吧!"

  四人举酒向皇帝祝贺致意,敬礼完毕就退了出去,皇上眼睛一直看着四人离去,一边招呼戚夫人指着四人说:"我要换他,可是那四个人辅助他,羽翼已经长成了,恐怕动不得了,吕皇后真是你未来的主子了!"

  戚夫人听了,暗暗地哭泣,皇上说:"你起来为我跳一支楚舞,我替你唱楚歌伴奏!"

  歌的内容是这样的:"鸿鹄鸟往高飞,一飞就是千里,它羽翮已长成,可以纵横四海,它能纵横四海,你又能奈他何?

  虽然有矰有缴,但拿它去射谁?"张良,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这样,唱了好几遍。戚夫人一边舞着,一边叹息流泪。皇上想想这对年轻的母子,绝不是吕后的对手,想想,无计可施,越想越心酸,离开了酒筵,就草草结束了酒会。最后不更换太子的原因,就是因为留侯出的主意,招来此四人,发生了扭转局势的力量。

  有一次,留侯跟着高祖去攻打代国,出了个奇计,攻下马邑;以及后来劝高帝立萧何为相国等等;他和皇上讨论了不少天下大事,但那些都无关于天下存亡,所以就不一一记录了。留侯常如此说:"我家几代相韩,等到秦灭了韩国,我万金不惜,为了要替韩国报仇而对付强秦,一椎打下去,天下都震动了。现在用这三寸不烂之舌,作帝王的师保,封赏万户,位列诸侯,这是老百姓的最高愿望,对我张良来说,已经是够了。最后我希望放弃一切人间杂事,很想跟仙人赤松子去四处云游。"

  于是不食五谷,导引轻身,学习仙术。恰逢高祖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于是强迫他饮食,说道:"人生活了一辈子,正如白驹过隙,何必自寻烦恼到达如此地步!"。

  留侯执拗不过,勉强听太后的吩咐,进饮食。八年之后,也就去世了,死后追称文成侯。儿子叫不疑,袭他的侯爵。

  子房当初在下邳圮上所见给他《太公兵书》的那位老翁,十三年后,他随从高祖经过济北,果然看到谷城山下有块黄石,他就取来很宝爱地供奉它。留侯过世,连同黄石一起下葬。每次家人上坟,节令祭扫,祭张良也祭黄石。

  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因为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削去了。

  太史公说:"学者们多说世上没有鬼神,但是却以为物质能够成精成怪。至于像留侯所遇到的老翁赠书,也可以算是一怪了!汉高祖好几次遭到困难绝境,而留侯常常献计奏功,这岂可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至于在军营中策划筹算,可以决定千里外的胜算,我在这一点上是不如子房!’我以为他一定是相貌魁梧,高头大马,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很像标致的妇道人家,这大概正如孔夫子说的:‘如果以貌取人,我就把子羽给看错了!’留侯的情况,对我来说,也正是如此。"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