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3
的表现,而且不利于齐国。"段干朋说。
"为什么呢?"威王问。
"魏国并吞邯郸,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不过救赵把部队驻扎在赵国郊外,那么赵国虽可免于被围,但是魏国仍然完好无损。所以不如往南进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睢县西一里)以拑制魏国,就是邯郸被攻下了,也能趁机使魏国受到损失。"段干朋说。
威王听从了他围魏救赵的计划。
后来成侯驺忌和田忌不和。公孙阅对成侯忌说:"公为什么不筹划伐魏呢?这样田忌一定会当主帅。打胜了,那你的计划正好成功;打不胜,不是战死就是败北逃亡,而他的命不是操在你的手里吗?"
于是成侯向威王献计,派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被攻下,因此齐国又起兵攻击魏国,在桂陵(今山东荷泽县东北二十里)大败魏军。于是齐国成为诸侯中最强的国家,自称为王,号令天下。
三十三年,威王杀了他的大夫牟辛。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对成侯说:"公何不派人拿十斤黄金到市集上去卜筮,假冒说:’我是田忌的家人,我家主人三战三胜,声威震动天下,现想要图谋大事,不知是吉还是不吉?‘
问卜的人走后,就派人去抓卜筮的人,并把他的口供呈给王察验。田忌听到这消息后,率领他的徒众袭击临淄,要抓成侯,没有成功,只好逃走了。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强继立。
宣王元年,秦任用商鞅为相。周把方伯的责任交给秦孝公。
二年,魏伐赵,因为赵国和韩国亲善,就共同攻击魏国。在南梁(今河南临汝县西南),赵国战事不利。此时宣王又把田忌召回,恢复了他的官位。韩国向齐国请救兵。宣王召集大臣谋议道:"早救呢?还是晚救呢?"
"不如不救。"驺忌说。
"不去救,韩国就会屈服于魏而被并吞,不如早些去营救。"田忌说。
"在韩、魏的部队还没有受损前去救赵,是我们代替韩国受魏军的攻击,反而要听从韩国的指挥。况且在此次战役,魏国有玉石俱焚的决心御敌,韩国眼看就要灭亡,一定会向东找齐国求救。我们因而可以和韩国结交深密的感情,而晚些去救,又可趁着魏国战后的破损,元气未复,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尊名的。"孙膑说。
"好呀!"宣王说。
于是暗中欺骗韩国使者说要派救兵,把他遣走了。而韩国仗恃齐国会出兵,五战五败,只好把国家托付给齐国。齐国然后起兵,使田忌、田婴作统帅,孙膑作军师伐魏,以解救韩、赵两国。在马陵(今山东濮县北三十里)大败魏师,杀魏将庞涓,俘虏魏太子申。事后
三晋的国君在博望(今山东博平县旧城西南)请田婴引见朝觐齐王。订立盟约而去。
七年,和魏王在平阿(今安徽怀远县西南六十里)南边会盟。第二年,又在甄会盟。魏惠王去世。再过一年,和魏襄王在徐州会盟,诸侯相继僭越身份而称王。十年,楚国围攻齐国徐州。十一年,联合魏国伐赵,赵国决了黄河堤岸,用水淹灌齐、魏,两国只得罢兵。十八年,秦惠王称王。
宣王爱好文学游说的士人,闻声而来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给府第,任命为上大夫,不听政务而专门议论学术。因此齐国稷门之下的学术之风又开始盛行,聚集的学士将近一千人。
十九年,宣王去世。子湣王(名地)继位。
湣王元年,秦派张仪和诸侯执政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会盟。三年,把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四十四里)封给田婴作食邑。四年,从秦国娶回公主。七年,和宋国联军攻魏,在观津(今河北清丰东)打败魏军。
十二年,进攻魏国。楚国围攻韩国雍氏城(今河南禹县东北)。秦国打败了楚国屈丐的部队。苏代告诉楚臣田轸说:
"臣有事谒见,这件事很周密完备,能够让楚国给先生带来利益,成功固然有好处,不成功也有好处。今天我站在门口,有人说魏王告诉韩国韩冯、秦国张仪道:’煮枣(今山东荷泽县西)将要被攻下了,齐兵又再要深入,先生来解救或可以免于危难,不然,寡人的城池都要被齐攻占了。‘虽这只是传说,秦和韩的部队如不东出救魏,十天左右,魏国就会转变和秦国的盟约,韩国跟着秦国走秦国把张仪放逐,诸侯都拱手来侍奉齐、楚,这是你事情的成功""怎样才能使秦、韩不东出救魏呢?"田轸说。
"韩冯要求救魏所执的言辞一定不会告诉韩王:’我是为了魏国。‘一定会说:’我要拿秦、韩的部队向东打退齐、宋,我趁机统领秦、韩、魏三国的部队,借着楚国屈丐战败的疲敝,要求楚国割地,那么所有的失地都可以收回。‘张仪要求救魏所执的言辞,一定不会告诉秦王:’我是为了魏国。‘而一定说:’我将要用秦、韩的部队抵拒东边的齐、宋,然后结合秦、韩、魏三国的部队,借着楚国屈丐战败后的疲敝不整,要求南方的楚国割地,救魏名义上是保存将亡的国家,实际上是要向韩国及周天子的三川之地矜夸战功,威胁他们。这是王者的事业啊!‘先生请楚王割地给韩国,让秦国钳制和约,对秦王说:’请监督楚国给韩国土地,而王就可趁机胁迫三川之地,韩国也可以不用出师,就从楚国手中得到土地。‘苏代回答说。
"那么韩冯往东出兵的事又要怎么对秦国说呢?"田轸问道。
"秦不用出兵就能得到三川之地,目前威胁楚国和韩国,以使魏国受到窘迫,让魏国不敢和东边的齐国联合,这不是使得齐国孤立了吗?"苏代说。
"那么张仪往东出兵的事又要作何说辞呢?"田轸又问。
"秦国和韩国想要夺取土地,现在又向东出兵,证据确切,声威远播到魏国,魏国就想不能失掉齐国和楚国的支援来作凭藉了呀!如此,魏国转变跟秦国、韩国的盟约而争着侍奉齐国、楚国,楚王也想和魏国结盟,将拒绝把土地给韩国。先生让秦国、韩国不必出师而且又可以得到土地,是对他们的一大恩德。秦王和韩王被张仪、韩冯所胁迫,东向出兵救魏,使魏国臣服。但是先生的计策,却能让二国不出兵而得到实利,这样不是稳操胜券而可要求秦国和韩国的报偿了吗?这也会让二国对先生更加友善,而厌恶张仪的作风了呀!"苏代回答。
十三年,秦惠王去世。二十三年,齐国和秦国的联军在重丘(今山东荏平县西南二十五里)击败楚师。二十四年,秦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二十五年,送泾阳君回秦国。齐孟尝君到秦国,将要担任秦相,后来又因故逃亡了。二十六年,齐国和韩、魏两国共同攻打秦国,大军驻扎在函谷关外。二十八年,秦把河外之地割给韩国以求和,三国才退师。二十九年,赵国杀主父。齐国帮忙赵国灭了中山国(今河北定县)。
三十六年,齐湣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到齐国,在临淄章华东门谒见齐王。齐王说:
"嗨!好呀!先生你来了,秦国派魏冉把帝号送给寡人,先生以为如何?"
"王问得太仓卒了,而祸害往往都是从最细微的地方发生的,希望王接受秦国的意见,但是先不忙称帝。秦称帝以后,天下都不反对,王再称帝也不迟啊!而且谦让的争帝名,也没什么影响的。秦称帝后,如果天下都厌恶秦国,王也就不要称帝,以便收服天下人的心,这是一大本钱啊!况且天下同时树立东西二帝,王以为天下人是尊崇齐国呢,还是尊崇秦国呢?"苏代说。
"尊崇秦国。"王说。
"如果齐放弃称帝,天下人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苏代说。
"一定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王说。
"东西二帝订立条约,攻伐赵国,还是攻伐宋国来得有利呢?"苏代说。
"伐宋国有利。"王说。
"虽然约好同时称帝,但是和秦一起称帝,天下独尊秦国而看轻齐国;放弃称帝,那么天下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攻打赵国不如攻打宋国有利。既然王已经明白,所以希望王明白放弃称帝来收服天下人心,背弃称帝的约定而摒弃秦国,而不要争天下的尊崇。王趁机攻打宋国,得到宋国后,卫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就紧急了拥有济水西岸,赵国黄河东岸的土地就危险了,拥有淮河北岸,楚国的东部就受到威胁,拥有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和平陆(今山东汶上县北),魏国的通路就被阻塞了。
放弃称帝而以伐宋的事代替,国家受到看重,声名被人尊扬,燕国、楚国在这形势下也得臣服,天下没有人敢不听王的吩咐。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当年的义举啊!敬重秦国称帝的虚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他,这是以卑为尊的方法,希望王慎重考虑。"苏代说。
于是齐王去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称帝。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大怒道:
"我喜爱宋国和喜爱韩国的新城(今河南洛阳县内)、卫国的阳晋(今山东郓城县西)一样。齐国的谋士韩聂是我的朋友,却要攻打我所喜爱的国家,这是为什么?"
"韩聂攻打宋国,也是为了大王啊!齐国强大了,再夺取宋国,如虎添翼,楚国和魏国一定会恐惧齐的野心,恐惧之下一定西向侍奉秦国,这是大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不必费心就使魏国割让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这是韩聂为大王所安排的妙计。"苏代替齐国告诉秦王说。
"我担心齐人的心意难测,一会儿合纵反对我,一会儿又连横巴结我,这又怎么说呢?"秦王说。
"天下的牢固形势可以叫齐国知道啊!就拿齐国攻打宋国这件事来说,他就知道侍奉秦国,可以得到拥万辆兵车的大国辅佐,不西向侍奉秦国,那么攻占的宋地就不得安定。中国年高白头的游说之士,都累积了他们的智慧,想要离间齐国和秦国的交往,驾车西向奔驰到秦国的,没有一人说齐国的好处,驾车东向奔驰到齐国的,没有一个人说秦国的好处,为什么呢?在于他们都不愿意齐国和秦国联合。为何晋、楚那样聪明而齐、秦还不能了解呢?三晋和楚联合,一定商议侵略齐、秦;齐秦联合,一定计划图谋晋楚的。请就这一点慎重考虑。"苏代说。
"好!"秦王道。
于是齐国就攻打宋国,宋王逃出境,在温城(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去世。齐向南方割据楚淮河以北的领土,向西方又侵略三晋,还想并吞周室而自立为天子。泗水沿岸的诸侯如邹国、鲁国的国君都向齐国俯首称臣,诸侯们都恐惧齐国的扩张势力。
三十九年,秦来攻打齐国,占领了九个城。
四十年,燕、秦、楚和三晋合谋,各自派遣精兵来攻打齐国,在济水西岸打败齐师。齐王的部队放弃了抗拒而退师。燕国大将乐毅率军长驱直入临淄城,把齐国收藏的珍玉珠宝一抢而空。湣王逃到卫国,卫君把宫室让他居住,自己称臣而侍候用具。由于湣王太傲慢,卫国人愤而攻打他;湣王只得离开,再逃到邹国、鲁国,但是态度仍旧不改,所以邹、鲁国君都不肯收容他,最后才逃到莒城(今山东沂州)。楚国派淖齿率兵救齐,因此就作了湣王的相。淖齿借机杀害了湣王而和燕国瓜分了从齐国侵略的土地及掳获的宝器。
湣王被杀以后,他的儿子法章改变名姓,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帮佣。太史敫的女儿觉得法章形貌样子很奇伟,不像平常人,很怜恤他,常常偷偷接济他衣食,而且和他发生了亲密的感情。淖齿离开了莒城,莒城的人民及齐国的亡臣聚集到一起找寻齐湣王的儿子,要立他为王。法章害怕他们杀害自己,过了很久,才敢自己声称:"我就是湣王的儿子。"
于是莒城人一同拥立法章,是为襄王。据守莒城并且布告齐国:"新王已经在莒城即位了。"
襄王即位以后,立太史氏的女儿为王后,称为君王后,生的儿子叫建。太史敫说:"女儿不找媒人而自己出嫁了,不是我的骨肉,玷污了我们的祖先。"
终身不见君王后。可是君王后很贤德,并不因为父亲不见自己而失掉了为人子应有的礼节。
襄王在莒城即位五年后,田单以即墨的军民击败燕军,到莒城迎接襄王回到都城临淄。齐国的故地全部都先后光复了,齐君封田单为安平君。
十四年,秦攻打齐国刚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和寿邑(今山东谷城县东南)。十九年,襄王去世,子建继位。
齐王建即位六年,秦国攻打赵国,齐、楚出师营救。秦国计算道:"齐、楚来救赵,二国若和赵国亲近合作就退兵,不合作就攻打他们。"
赵国没有粮食的供应,请求齐国支援谷米,齐国拒绝援助。谋士周子说:"不如还是答应赵国的要求使秦国退兵吧?不答应秦兵不会退却,这不是让秦国的计策得售而齐、楚援赵的计划就要失败?况且在地理形势上,赵国是齐国和楚国对抗秦国的蔽障,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要受到风寒。赵国今天灭亡了,明天祸害就要延及到齐国和楚国。而且救赵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水的瓮去灌救烧焦的锅子一样那么紧急。援救赵国,是崇高的德义,让秦国退兵,是显明的声威。以德义解救亡国,以声威让强大的秦兵退却。不尽心进行这样的义举而专爱惜谷米,对治理国家的人来说,这计划错了啊!"
可是齐王没听,终于让秦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王报村)击败赵国四十多万的精锐部队,进一步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十六年,秦灭亡周室。君王后去世。二十三年,秦设置东郡。二十八年,齐王到秦国朝觐,秦王政在咸阳(今陕西长安县东之渭城)设置酒宴招待。三十五年,秦灭亡韩国。三十七年,秦灭亡赵国。三十八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被秦王察觉,反杀了荆轲。第二年,秦国报复,出兵往东击败燕国,燕王逃亡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县北七十里)。又过了一年,秦灭亡魏国,秦兵直入齐国历下(今山东历城县治西)。四十二年,秦灭亡楚国。第二年,俘虏了赵代王嘉,杀了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兵攻打齐国,齐王听宰相后胜的计策,不抵抗就率师投降了。秦俘虏了齐王建,把他迁贬到共邑(今河南辉县),灭亡了齐国,改成了秦的郡县。天下被秦国统一兼并,秦王政建立名号,称作皇帝。
原先,君王后很贤明,侍奉秦国很恭谨,和诸侯相交有信用,齐国又位于东边海滨。秦国日夜侵略三晋、燕国和楚国,五国各自求能自救于秦而无暇东顾,所以齐王建即位四十多年没有受到兵祸。君王后去世后,后胜任相,接受了秦国间谍大量的金银,经常派遣宾客到秦国去,秦国又大量拿黄金贿赂他们,宾客回齐后都变成秦的间谍,劝谏齐王改弃合纵的政策向秦国入朝,不整饬攻击作战的装备,不帮助其他五国抵抗秦国,因此秦国能够把这五国一一灭亡。五国被灭亡后,秦兵终于进入临淄城,老百姓都不敢反抗。王建只得投降,被迁贬到共邑。齐国人民埋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抵抗秦国,听信奸臣宾客的邪说,以致亡国。因此作了首歌唱道:"是松树呀!是柏树呀!还是使王建住在共邑的宾客呀!"痛恨王建任用宾客而不去审查宾客的善恶。
太史公说:"孔子晚年喜好研读《易经》。《易经》这门学问,讨论有形、无形的物景,实在非常深远,不是通达的人,不具有过人的才干,怎能注意到这些呢?所以周太史替田敬仲完卜卦,能占卜到十代以后。等到田完逃到齐国,懿仲卜筮的结果也是一样。田乞和田常所以能冒犯自比悼公、简公二位国君,专擅齐政,未必是事情的形势渐渐影响所造成的,也好像是遵从卜筮的预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