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2
天,秦穆公派遣秦国的三位少壮派将官(孟明、西乞、白乙)率兵想要偷袭郑国。至滑,正遇到从事国际贸易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即诈说奉郑君命令,以弦高犒秦师,左图选自《东周列国志》,右图选自明刊本《新镌绣像列国志》。
十二头牛犒劳秦国军队,因此秦兵以为郑国已有防备,自己围郑又后援不继,所以秦兵停止前进,只灭滑后而西归;晋兵趁机截击,大败秦兵于河南崤山之间。当初的前一年,郑文公刚死之时,郑国都城的卫戍司令缯贺,出卖情报给留戍于郑的秦国顾问杞子,所以秦国敢来偷袭。
郑穆公三年,郑国出兵跟随晋襄公讨伐秦国,大败秦兵于彭衙,占领秦地汪邑。在这前一年多十月,楚国太子商臣(以宫廷卫队围困楚成王,成王请食熊掌而死,不听,丁未日,楚成王自绞杀)弑杀其父代立,是为楚穆王。二十一年春天,郑公子归生,受楚之命而伐宋国,宋命华元抵抗郑人,将战之时,华元宰杀大羊犒赏士兵,而没有赏给替华元驾车的羊斟,羊斟怀恨在心,故意驱赶华元的战车直奔郑人的兵营,华元遂被郑兵俘虏,并加囚禁;宋人以兵车一百辆,纹马四百匹赎将军华元,车马才送去一半,华元已逃了出来。这年夏天,秦国围晋国河外的焦邑,赵盾率兵救焦,并统诸侯之兵侵伐郑国。(当时楚国出兵救郑,晋始撤兵而去。)二十二年,郑穆公崩逝,太子夷即位,是为郑灵公。
郑灵公元年,楚献"鼋"(鼋即大鳖)于灵公,郑二卿子家与子公将上朝晋谒灵公。子公的食指自己会动,他就跟子家说:"从前我的食指一动,必有奇特的东西可以吃。"等到入朝晋见灵公。御厨正准备做鳖羹,子公笑说:"果然灵验。"灵公问他为什么笑?他仔细的告诉了灵公。等到灵公赐诸大夫鳖吃时,灵公也召子公来,而故意不请他吃鳖肉,(表示食指虽动却不一定吃得到奇特的东西)子公生气,也故意用食指放进鼎内,拨一点鳖羹尝一口,然后再离席。灵公大怒,想杀子公,子公与子家合谋,先下手为强。这年夏天,弑杀了郑灵公。郑国想立灵公弟弟去疾(即子良)为君,去疾推辞说:"继位的人如果一定要贤明的,那么我不够贤明,如果一定要按顺序,那么公子坚比我年龄大。"公子坚这个人,是郑灵公的庶弟(穆公庶子),去疾的哥哥。于是改让公子坚即位,是为郑襄公。襄公即位之后,准备驱逐所有穆公其他的儿子—缪氏,所谓"缪氏"这批人,即是合谋杀灵公而以子公为主的灵公兄弟辈多人(而只去疾除外)。去疾说:"如果你一定要驱逐缪氏族人,我也要跟他们一起离开,不愿独留。"于是襄公收回成命,同时还封他们为大夫。
郑襄公元年,楚国忆怒郑国接受宋国的赎品(车、马),而要放掉华元(时宋与晋盟),于是楚人伐郑;郑于是背弃了楚,而与晋国亲近。五年,楚又侵伐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六年,子家病死,郑人再度要驱逐他的族人,因为他弑了郑灵公的缘故。七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签订盟约。八年,楚庄王认为郑国既先与楚在鄢陵签了盟约,而又再与晋国联盟,于是前来讨伐,围攻郑国都城。三月,郑国以都城向楚国投降,楚国自大郭门而入城,郑襄公露出手臂,袒裸前胸(肉袒负荆请罪,表示愿意接受鞭打),手中并牵着羊来恭迎楚王,说:"我这德孤之人,领导无方,边邑之臣引起事端,使得大王心中震怒,因而来到我这小邑,实在是我的罪过,怎敢不只听从你的命令呢?大王把我流放到江南去,甚至将我郑国土地分别赐给其他诸侯,我也完全只听从你的命令。如果大王看在周厉王、周宣王的份上(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同母的弟弟,宣王封他于郑),看在郑桓公、郑武公的份上(桓公始封西郑,武公滑突始居于东郑,为郑开国二贤君),可怜我们,不忍心断绝他们传下来的国脉,赐给我一些最贫瘠的土地,让我再能改而侍奉大王(绝不敢再与晋盟),这是我的心愿,但是不敢奢望你真肯如此。我斗胆敢于这样说出我心坎里的话,一切听凭大王的命令裁决。"楚庄王听了,特退兵三十里(一舍),然后舍弃了灭郑的原意。楚国随行的群臣说"从我们郢都到这里,军官士兵也真的劳苦好久了,现在打下一个国家,又不灭掉它,这是为的什么?"楚庄王说:"我们出兵讨伐,是讨伐他们与别国联盟而不服从我们,现在郑君已愿意降服于我们,我们还要求什么呢?"终于撤兵南返。晋国听到楚人出兵侵伐郑国,也依晋郑盟约而出兵救郑,晋军东来之时,主战与主和两派意见相持不下,故而迟来,等到晋军到了黄河边上,楚兵已因郑君投降签订和约而撤兵南归。这时晋国将帅之中,有的(如中军之佐先縠,即彘子)想要渡河击楚,有的(如统帅桓子)想要回师,结果(子穀不听命令,擅自率偏师渡河)逼得桓子只得下令上、中、下三军渡河,楚庄王听到晋兵已经渡河,(本想回师,伍屠的祖父伍参激之。)就回过头来阻击晋兵。(郑国虽与晋盟,晋以救助盟国为名出兵救郑。)而郑(已降楚)反而帮助楚兵,大破晋兵于黄河之中。十年,晋兵前来讨伐郑国,因为郑国违反联晋的盟约而亲附于楚的缘故。
郑襄公十一年,楚庄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求救,晋景公想出兵救宋,晋大夫伯宗劝谏晋君说:"(鞭长莫及)上天正帮助楚国扩张,不能去讨伐他。"于是景公乃寻求壮士,找到霍邑人解扬,字子虎(拜为晋大夫),设法去诈骗楚国,并叫宋国(多支持久一点,晋救即到)不要投降。霍虎故意经过郑国,郑国亲楚,果然俘获解扬而将他押送至楚,献给楚王。楚王给解扬以极厚的赏赐,要跟他约定,让他将原来要说的话,反转来说,说晋兵不来,叫宋赶快投降楚国。楚王三次要求他才答应。于是楚人让解扬登上军营前面的瞭望楼车之上,要他向宋人喊话,这时解扬竟违背了与楚王的约定,而转达了晋君原来的命令,他向宋人喊说:"晋国现在正紧急召集全国精锐部队以救宋国,宋国情势虽急,千万小心防守,不要投降楚国。晋国的军队,马上就要到了!"楚庄王大为震怒,准备把他杀掉,解扬说:"做国君的能制行天命,就叫做义;做臣子的能承受国君的正命,就叫做信。我接受我晋国君王的正命而离开国境,我可以死,但不会毁弃君命。"庄王反问:"可是你先前已承诺了我,后来又背弃承诺,你所说的‘信’在哪里?"解扬说"我之所以答应你,是想这样才有机会达成我国君交付给我的使命。"临死之时,回头向楚国的军士们说:"做人臣子的,不要忘记一位为自己国君尽忠而死得值得的人。"楚王的几位弟兄都劝楚王杀他,但楚庄王(敬他如此忠于其主)却赦免了他的死罪,并让他回国。回去之后,晋君给他爵位,尊为上卿。十八年,郑襄公崩逝,太子费即位,是为郑悼公。
郑悼公元年,许公(一作鄦)在楚王面前说郑君坏话(想背楚亲晋),悼公派他弟弟睔到楚国自我辩白,澄清谗言,结果辩白不成,楚王竟把悼公弟弟睔囚禁起来,于是悼公真的与晋国签立和约,遂改行亲附于晋国。那时睔与楚国子友私交很好,由于子友说情,放了睔回郑国去。(《左传》作悼公亲至楚国。或其弟睔随往,楚因囚为人质。)
悼公二年,楚兵伐郑,晋兵来救。这年,悼公崩逝,郑人立悼公弟睔为新君,是为楚成公。
成公三年,楚恭(一作共)王说:"郑成公对于孤王来说,算是个有德之君,派人来,可跟你们结盟。"于是郑成公暗中派人与楚签立盟约。这年秋天,郑成公朝见晋君,晋君说"郑国竟秘密与楚缔结和约。"于是执囚成公,并派栾书讨伐郑国。四年春天,郑人怕晋兵围困郑国都城(时城中无君),公子如遂立成公庶兄繻为新君。那年四月,晋国听说郑人立了新君,于是把成公释放回国。郑人听说成公回来,又杀君繻而迎成公(《左传》载,四月郑人杀繻而立成公太子髡顽,五月,晋伐郑,归成公)。
十年,郑又背弃与晋国的盟约,改与楚国结盟。晋厉公大怒,发兵伐郑。楚恭(共)王亲率楚兵救郑。六月,晋楚大战于河南鄢陵,楚兵为晋人所败,晋将(吕錡)射伤楚恭王目。两国军队都很疲敝,同时引兵各自归去。十三年,晋悼公(命韩厥、荀偃率诸侯联军)伐郑,败郑步兵于淆河之中(郑人不用车战),郑人坚守城池,晋兵亦撤去。
十四年,成公卒,太子恽(《左传》作髡顽)即位,是为郑釐公(《左传》作僖公)。
郑釐公五年,郑国宰相子驷朝见釐公,釐公不以礼待,子驷怀恨在心,遂叫厨子用毒药谋杀釐公,并到各诸侯国去,说:"郑釐公暴病而死",于是立釐公之子嘉—嘉那时年仅五岁,是为郑简公。
郑简公元年,郑国诸公子合谋,想要诛杀那毒死釐公的相国子驷,子驷发觉他们的计划,反而先行下手,杀尽所有合谋的各位公子(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二年,晋入侵伐郑国,郑人即与晋国联盟,晋兵撤去。这年冬天,郑国又跟楚国结盟。子驷因为怕被诛杀,所以跟南北两大强国晋楚同签盟约。三年,相国子驷想自立为郑君,公子子孔派尉止杀了相国子驷,而自代相国之职。谁料子孔也想要自立为君。子产说:"子驷的作为是错的,所以子孔杀了他,现在子孔又效法起子驷来,那样子,国家的乱事永远也不会停止了。"于是子孔听从了子产的话,而仍只做郑简公的相国。
简公四年,晋国生气郑又与楚结盟,因而出兵伐郑,郑即也与晋国签订盟约。楚恭(共)王出兵救郑,把晋兵打败。后郑简公想与晋国签订和约,楚王又囚禁郑国使者。十二年,郑简公愤怒相国子孔对于国事如此专权,把他杀掉,改用子产为上卿。十九年,郑简公到晋国去,替卫君说情让他回国。这年,郑简公(赐给子产以次辂)并封给他六邑,子产谦辞(以为奖赏入陈有功者,应属子展),最后只接受了三邑的封地。三十二年,吴派公子延陵季札到了郑国,会见子产,一见面就觉得像老朋友一样(他送子产一条缟带—白经赤纬)。他告诉子产说:"郑国当今执政的人(指伯有)奢侈而不实际,灾难很快就会来到,执政的责任将要落到你的头上。一旦你真的当政,必要慎重地推行礼治,否则郑国将会走上败亡的道路。"子产用很重的礼待他。
简公二十三年,郑国诸公子为争宠而相攻杀(伯有死),子驷想攻杀子产,公子之中有的(指子皮)谏说:"子产是位有仁德的人,郑国为什么现在还能(在晋楚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都靠子产,不能杀他。"于是才没有杀他。二十五年,郑国派子产出使晋国(随同公孙侨),并慰问晋平公的病。平公说:"卜过,而卜人说,是实沈、台骀作祟。史官都不知道实沈、台骀是什么神,可否请教一下?"子产回答说:"从前高辛氏(帝喾)有两位儿子,大的叫做阏伯,小的叫做实沈,居住于大森林中,兄弟二人相处不来,每日都拿干戈,相互攻伐。后来帝(帝尧)认为他们两人都不好,迁调阏伯于商丘,主祀大火之神(为火正)。商汤始祖相土继承他的职位,封于阏伯故地,所以大火的辰星成为象征商朝的星辰。帝尧又迁调实沈于大夏(湖北),唐尧的后裔刘累,臣事夏王孔甲,封于大夏,他的子孙服事夏朝、商朝。唐人的季世之君叫叔虞。当周武王的后邑姜怀孕太叔时,梦见天帝告诉武王说:‘我要让你生个儿子叫虞。我要给他唐的地方,主祀水星,而蕃育他的子孙。’到他生时,果有花纹在太叔的手掌上,像虞兽形。于是真的命名叫‘虞’。等到周成王时周公灭了唐,封其弟太叔于唐(是为晋始祖唐叔虞,虞之子燮始改国号叫晋),所以参星为象征晋国的星宿。从这里看来,那么实沈,是参星之神。从前少昊金天氏有小儿子叫昧,做水官之长,生允格、台骀二子。台骀能善继父亲水官之长的职位,把汾水、洮水疏通得很好,阻拦大湖泽的洪水,而居处于广大高平之地,颛顼帝因此嘉许他,让他在汾水流域建国,他的后裔沈、姒、蓐、黄,实在就是继承他的香烟的四个小国。现在,晋国占有了汾水流域,而灭了这四国。从这里看来,台骀,是汾水、洮河的河神。然而,以上所说参星之神与汾洮水神二位神明,害不到您晋平公的身上来才对,因为山河的神明(羊神为山神,牛神为河神)在遇到水旱的灾害时才祭他们。日月星辰的神,在雪霜风雨不顺乎时令之时才祭他们。至若您平公的疾病,其实是饮食不调,过于悲哀,过度淫乐于女色而引出来的。"平公及叔向听了说:"讲得好,真是位博学多问的君子!"于是对子产,用非常厚重的礼节相待。
二十七年夏天,郑简公朝见晋君。这年冬天,由于畏惧楚灵王(熊围)的强大,郑简公又去朝见楚王,而子产随从至楚。二十八年,郑简公生病,派子产为代表,参加诸侯的大会,而跟楚灵王签订盟约于申地。楚灵王(派屈申攻下吴国的朱方,俘掳了由齐降吴的庆封)杀了齐的庆封(本为弑齐君的崔杼同党)。三十六年,郑简公崩逝,他的儿子定公宁即位。这年秋天,郑定公朝见晋昭公。
郑定公元年,楚公子弃疾(以诈逼楚灵王及初王比自杀)弑了他的国君楚灵王,而自己即位为平王(改名熊居,怕国内人民及各诸侯背叛他,所以)想要对(弱小)诸侯施行恩德,将楚灵王时所占领的郑国土地还给郑国。四年,晋昭公崩逝,晋国的六卿大臣势力强大,公室的势力反而卑微,于是子产告诉韩宣子说:"从事政治,一定要以德服人,千万不要忘了为什么能站得住脚的道理。"六年,郑国发生火灾,定公想举行禳祓大祭以祭灶神。子产说:"不如修德政来得好些。"八年,楚国太子建投奔到郑国来。十年,楚太子建竟跟晋国合谋想偷袭郑国,郑君杀掉太子建,而太子建的儿子胜,投奔到吴国去。十一年,郑定公到晋国,晋国与郑国合谋,诛杀周朝作乱的臣子(指敬王之弟子朝,敬王避居于狄泉),迎回周敬王于成周。十三年(《年表》作十六年)郑定公崩逝,他的儿子献公虿即位,献公在位十三年而死,他的儿子声公胜即位。在那个时候,晋国的六卿大臣势力愈大,前来侵夺郑国的土地,郑国国势转弱。声公五年,郑的相国子产逝世,郑国人民都以哭泣来发泄因他死亡的悲痛,就像死了自己的亲人戚属一样。子产这个人,实际就是郑成公的小儿子呢!他的为人,对人仁厚慈爱,侍奉君王忠贞厚重。孔子早年曾经到过郑国,他跟子产相处,听说真是亲如兄弟,等到子产死,孔子为他悲泣着说:"古人的仁爱,只有在子产身上重现呀!"于是以兄死之礼来对待子产。
郑声公八年,晋国范氏、中行氏造反,晋君向郑国告急求救,郑国出兵救晋,而齐兵攻郑。大败郑兵于铁丘。十四年,宋景公灭了曹国。二十年,齐国的田常弑了齐国的简公,而田常做了齐的相国。二十二年,楚惠王灭了陈国,这年,孔子逝世。二十六年,晋国的知伯侵伐郑国,占领了郑国的九个县邑。三十七年,声公崩逝,子哀公易即位。哀公八年,郑国人杀了哀公,改立声公的弟弟丑,是为共公(恭公),共公三年,三晋(韩赵魏)灭知伯。
郑子产,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三十一年,共公崩逝,子幽公已即位。郑幽公元年,韩武子侵伐郑国,杀了幽公,郑人立幽公的弟弟(一作子)骀,是为繻公。繻公十五年,韩景侯侵伐郑国,占据了河南雍丘,郑兵在京邑筑城。十六年,郑国侵伐韩国,大败韩兵于河南负黍。二十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列为诸侯。二十三年,郑兵围困了韩国的阳翟(河南开封),郑繻公杀他的相国子阳。二十七年,子阳的余党,共谋弑了繻公骀,而立幽公弟乙为新君,是为郑君。郑君乙即位二年,郑所占领的负黍人造反,负黍之地又再归还了韩国。十一年,韩国侵伐郑国,占领了河南阳城郑地。二十一年,韩哀侯灭了郑国,并吞了整个郑国的土地。
太史公说:"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说:‘以权势利害关系相结合的,到权势利害关系终止之时,相互间的交往,就会变得疏远。’而甫瑕就是这个样子。甫瑕虽然暗中劫杀了郑子(公子婴),而纳迎厉公复位,厉公终于弃绝了他而且杀死了他。这跟晋国的里克(杀了奚齐,而迎夷吾,结果夷吾并不真给他爵邑反把他杀了)又有什么不同呢?执守节义像晋国的荀息,身死于守护主公的灾难之中,结果依然无法保住奚齐。所以说,事情变化的缘由,那是有很多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