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8
臧等全拿来问罪,后来都自杀了。申公亦因病罢归。过了几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子做到博士的有十几位,姓名可考的有: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县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做了胶西中尉、邹县人阙门庆忌做了胶东内史。他们治理官吏及百姓,都有廉节之风,而人们也都很称赞他们的好学不倦。其他不是亲炙的学生,他们的行谊我们虽然不很清楚,但做到大夫、郎中、掌故等官位的,也有一百多人。后来论《诗》的虽有各家不同的学说,但其本源多是从申公传出来的。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郡人。因为他研究《诗经》很有成就,孝景帝时做了博士。有一次,他与一位专治道学的黄生在景帝面前辩论,黄生说:"汤武不是以仁义而受天命为君,乃是弑其主而篡位的。"辕固生说"不然!桀纣因为暴虐淫乱,天下民心,因此都归向汤武。汤武顺遂了天下民心而诛讨桀纣;桀纣的人民,也不愿意受桀纣的驱使,而归向汤武。汤武是不得已而立为王的,这难道不是受了天命吗?"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了,但必定要戴在头上;鞋子虽然很新,还是必定要穿在脚下。这是什么道理呢?只因为有上下的分别呀!虽然说桀纣无道,但他毕竟是君上呀;汤武虽是圣人,可也还是个臣子啊!主上行为有失当的地方,臣下不但不能很正直地劝他改过,使他继续领导天下,反而因为他有过失就杀了他,代替他坐上了宝座称王,这不是弑君是什么呢?"辕固生说:"一定要像你这样说,那么我们高祖取代秦国而做了天子,也是不对的啦?"于是景帝说:"吃肉的人不吃马肝,不见得他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味;论举的人不谈汤武受命之事,也不见得就是愚陋不明。"于是停止了这一场辩论。从此以后,学者们都不敢再讨论汤武受命及放杀桀纣的事。窦太后因为喜好老子的书,就叫辕固生来问《老子》书中的精义,辕固生说"这只是庶人之言罢了。"太后怒道"哪里得到这些犯禁的儒家诗书!"于是罚辕固生到猪栏里去刺野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而辕固生只是直言犯忌,并没有罪,于是借辕固生一把利刃,到猪栏里去刺野猪,只刺了一下,正中野猪的心脏,应手而倒。太后没有话说,又没有其他可以置罪的,也就算了。过了不久,景帝因为辕固生廉直,拜他做清河王的太傅。过了一些时候,因病免官。当今皇上刚即位时,又以贤良方正的名义征召他,招致很多谄媚的学者纷纷对他毁谤,说:"辕固生已经老了!"皇上也只好叫他罢官回家。这时辕固生已九十多岁了。当辕固生被征召时,薛县人公孙弘也被征,他斜着眼睛来看辕固生。辕固生说:"公孙先生,你一定要一本所学去论事,千万不可歪曲了你的所学而求媚于世俗啊!"从此以后,在齐地论《诗》的,都本源于辕固生。很多齐国人也因为习《诗》而显达起来,这些都是辕固生的弟子啊。
韩生,燕国人,孝文帝时,做博士;景帝时,做常山宪王刘舜的师傅。韩生推原《诗经》的本意,而著了数万字的内外传。他的说法虽然跟齐诗鲁诗有很多不同,但推究《诗》的作意却是相同的。淮南的贲生接受了他的学说。自此之后,燕赵之间论《诗》的学说都是由韩生开始的。他的孙子韩商做了当今皇上的博士。
伏生,是济南郡人,曾经做过秦朝的博士。孝文帝时,想要寻求能够研治《尚书》的人,遍寻不获,于是听到伏生能够研治,便想要召见他。但这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年纪太老不便于行,就下诏给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去受教。秦始皇焚书时,伏生把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事四起,他到外头逃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伏生寻找他所藏的书,不见了几十篇,只得到了二十九篇,便拿这些在齐鲁之间教起学生来。学者们因此对《尚书》都颇有心得,很多山东的大学者,在教授学生时也多少要牵涉到《尚书》了。伏生教济南的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人兒宽。兒宽既已通晓《尚书》,便以文学应郡国的选举,到太常博士处入学,受业于孔安国。兒宽因为家贫没有钱用,所以常替一些同学做饭,又常常抽空出卖一些劳力来求得衣食之需。他出门时身边每每带着经书,遇到休息时就诵读起来。后来经过考试,递升廷尉文学卒史。这时廷尉张汤正对学术十分向往,乃请他做奏谳掾,用古法来判决疑难大狱,因而十分得到宠幸。兒宽做人也很温和良善,能够以廉洁和智慧来把握自己,而善于著书草奏,文辞很敏捷,可是嘴里却发挥不出来。张汤把他当长者看待,时时称赞他。等到张汤做了御史大夫,又请兒宽做掾属,并推荐给天子。天子召见,问了一些话,对他十分欣赏。张汤死后六年,兒宽也做到御史大夫,一共做了九年而死在任上。兒宽在三公位,因为个性温和,能够奉承主上的意思,所以在位很久,但因此对主上也没有什么匡正劝谏。他的部属也非常简慢他,不帮他尽力做事。张生也是博士,伏生的孙子也因为治《尚书》的关系被征召,但对《尚书》的真义都不很明白。自此之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县人贾嘉,对《尚书》都颇有心得。孔氏又有古文《尚书》,而孔安国用今文去读它,因此兴起了他的一家家法。又得到十几篇的逸书,《尚书》的篇数从此又有所增加了。
很多的学者都讨论到《礼》,而鲁国的高堂生最得其根本。礼制典章的研究,本来从孔子时就开始的,然而经籍为诸侯所灭去,都不存在了。到了秦皇焚书,书籍的散失更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士礼》,高堂生能讲述它的精义。而鲁国的徐生很擅长于礼节仪式,孝文帝时,徐生因而为礼官大夫。后来传给他儿子,一直到他孙子徐延、徐里。徐襄的天分很擅长于赞相仪节,却不了解《礼经》的精义。徐延了解得多一点,但也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徐襄因为擅长于礼节仪式而为汉朝的礼官大夫,一直做到广陵国内史。徐延及徐氏的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经做过汉朝的礼官大夫;而瑕丘县人萧奋也因为通《礼》做到淮阳太守。因此后来能论礼及赞相仪式的,都是从徐氏门下出来的。
自从鲁国的商瞿从孔子那儿学到了《易经》,孔子死后,商瞿之《易》辗转传了六代,到了齐国人田何、字子庄手里,而汉朝也已统治天下了。田何后来又传给东武县人王同,字子仲的,子仲传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因为通《易经》而在武帝元光元年被征召,做到中大夫的官。齐国人即墨成,因为通《易经》而做到城阳国的丞相广川县人孟但,因为通《易经》而做太子门大夫;鲁国人周霸、莒县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偃,都因为通《易经》做到二千石的官。看来能通《易经》的人很多,但推其本源,主要还是从杨何家中传出来的。
董仲舒,是广川县人,因为研治《春秋》学,在孝景帝时做过博士。居家授徒,因为学生太多,新来的只有从学长那儿辗转接受到他的学问,有些甚至到最后都见不到他的面。而董仲舒因为潜心于学问,也有三年之久不曾窥看屋旁的菜园,可见他专心的程度。他的进退举止,不合于礼的绝不去做,学生们因此非常尊敬及效法他。当今皇上即位后,拜他做江都国的丞相。董仲舒根据《春秋》所记载的一些奇灾异变,推断天地董仲舒,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阴阳所以倒行逆施的原因。他求雨的方法,是封闭南门,禁止烟火,而开放北门,以水洒人等等;求天晴,则用相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全国施行,没有不应验的。他曾在仕宦途中被贬废为中大夫,做顾问一类的事,闲居在家,就著述关于探讨灾异的书。这时辽东高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很嫉妒董仲舒,便偷了他的书,上奏给天子。天子召集了学者们并出示这本书来讨论,发现有讽刺讥讪的意思,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是他老师所撰的,便斥为下愚之作。于是把董仲舒下到牢里,论罪当死,幸而皇上下诏赦免了。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谈论灾异的事情了。董仲舒做人很廉节正直,这时朝廷正在征伐四夷,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成就不及董仲舒,但公孙弘很会迎合世俗的要求行事,所以做到公卿的高位。董仲舒认为公孙弘是阿谀的小人,公孙弘因此很忌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做胶西王的丞相。"胶西王老早就听说董仲舒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所以待他很好。但董仲舒恐怕待久了终究会获罪,所以称病罢官回家。一直到他去世,他始终不曾经营过产业,只从事于治学著书。所以汉朝自统一天下经历了五代君主,只有董仲舒对《春秋》的研究最有名,所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胡毋生,齐国人,在孝景帝时做过博士,后来因年老居家授徒。齐地治《春秋》的人,很多都接受过胡毋生的教导;公孙弘也受了他很大的影响。又有瑕丘人江生,研究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到重用,曾经搜辑排比了公羊与谷梁的义法,最后还是采用了董仲舒的公羊学。董仲舒弟子中名位通达的有: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县人吕步舒。褚大做到梁国的丞相,步舒做到丞相长史,奉了皇上的命令去审判淮南王造反的案子,他秉着《春秋》义法很公正的把案子了结,事先并不向皇上请示,而皇上也认为他的做法很对。另外他弟子通达而做到大夫、郎、谒者、掌故的,亦有一百来位。而董仲舒的儿子及孙子,亦因为身通学术而做到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