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710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8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黄庆萱译

  太史公说:我读考选诠叙法规时,读到武帝多方开辟鼓励士子入学馆求学的道路,不禁把书放下来而叹息说:唉!以前周室衰乱时,诗人就作了一首《关雎》的讽刺诗;幽厉在位王道式微时,礼乐也崩坏了。那时候诸侯横行,政令都被强国把持。孔子感叹王道废而邪道兴,于是就整理《诗》、《书》,鼓吹礼乐。到齐国听到舜的《韶》乐,感到它的尽善尽美,专心得竟至三个月吃肉都不知其味。从卫国回到鲁国,又校正了当时演奏音乐的许多错误,使《雅》、《颂》都得到了适当的使用场合。但世道已经混乱不堪了,所以孔子亦未能得到重用。相传他干求了七十几个国君,也没有一个跟他合得上的。所以孔子说:"假如有人能重用我,我一年的时间就可把国家治好的。"哀公十四年春天,西狩大野时,叔孙氏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到了,叹息说:"我没路可走了!"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历史作了一部《春秋》,来寄托褒贬的义法,文辞精微而含义博大,后来的学者都纷纷引录研究。

  自孔子逝后,身通六艺的七十多个弟子都分散了,到各地去游说诸侯,成就大的做到师傅卿相,小的也能教导一些士大夫们;有的则隐居不仕。所以子路住在卫国,子张住在陈国,澹台子羽住在楚国,子夏住在西河,子贡终老于齐国。其他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等一帮人,都是子夏等人的学生,而能成为王者的师傅。这时只有魏文侯最好学,所以像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李克、西门豹、乐羊等人,都受到礼聘,后来就渐渐衰竭。一直到秦始皇的时代,天下群雄并争,懦术既已受到损害,可是在齐国、鲁国之间,学者还是不废弃它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荀子之流,都能遵循孔子的学说而再加以润饰,结果能以学问扬名当世。

  到了秦朝末年,焚烧《诗》、《书》,坑埋儒士,《诗》、《书》、《易》、《礼》、《乐》、《春秋》的典籍从此就有所缺失了。陈涉起兵称王时,鲁国的儒生有拿着孔门礼器去归顺陈王的,像孔子的八世孙孔甲就曾做过陈涉的博士,最后和陈涉一起败死。陈涉本是一个帮人耕田的农夫,带了一批乌合之众去守边,十来天不到一个月就做了楚王,不满半年,却亡了,可见他的起事很不值称道。但是穿着儒服的大人先生们,却背负着礼器,赶去做他的臣子,向他效必死之决心,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秦人焚毁了他们的书籍,积下的怨恨都希望能借陈涉的首义去发泄了。

  等到汉高祖杀了项羽,发兵围攻鲁国。鲁国的儒生们,喜欢讲习讽诵圣贤典籍,学习礼乐之事,所以弦歌之声一直不断。这难道不是圣人遗留下来的教化,使它成为爱好礼乐的国度吗?所以孔子在陈国不得意的时候,曾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鲁国的门人都还不错呢!虽然志大而略于事,文理成就,都很可观,只是我不知道怎么去裁成他们。"可见齐鲁习俗,对于文学的爱好,自古以来是天生的。一直到汉朝得了天下,这些儒生们才能够研究他们的经学,讲习大射乡饮的礼节。叔孙通制作了汉代朝仪,高祖大悦,因此官拜太常,参与制作的儒生弟子们,也都封了官,于是大家都很称叹这礼乐的重要了。可是当时还在求天下的统一,有很多战事没有平息,也就没有余力去注重兴学办教育的事了。

  孝惠帝及吕太后临朝时,公侯大官都是以武功而得封的臣子,自然对学术之事不以为意了。孝文帝时,才对文学之士多加录用,但孝文帝本质上是喜爱申韩刑名之学的。到了孝景帝也不任用儒者,这是因为他母亲窦太后爱好黄老之术的关系。所以博士们只是备员待诏而已,没有被重用的。

  一直到当今皇上(武帝)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都能深明儒学,而皇上对之亦很向往,于是下诏求方正贤良文学之士。从此以后,说《诗经》的,在鲁地有申培公;在齐,则有辕固生;在燕,则有韩婴太傅。说《尚书》的,渊源自济南郡的伏生;说《礼经》的,渊源自鲁郡的高堂生;说《易经》的,渊源自淄川的田生;说《春秋》的,齐鲁二地,渊源自胡毋生;在赵,渊源自董仲舒。到了窦太后崩驾,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罢黜了黄老刑名等百家杂说之言,而延用了几百位儒者,而公孙弘甚至以《春秋》一书起家,从平民做到三公,还封了个平津侯。天下学子,自然是一边倒的望风兴起了。

  公孙弘感伤于儒道的衰落不受重视,于是为广兴学馆而筹划,上书给皇上说:"丞相兼御史上旨,皇上诏命曾说:‘朕听说为政者应当以礼来教导人民,以乐来感化他们,而婚姻呢,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伦常。现今礼也废了,乐也坏了,朕想起来就感到很担忧。所以想要揽尽天下学问广博的人才,让他们都到朝廷上来做官。希望礼官能做到劝民求学、讲论儒术、广博见闻、兴起礼学的责任,来作为天下的表率。朕也希望太常能讨论讨论为博士设弟子员的事,使乡里之间能崇尚教化,而达到造就砥砺贤才的目的。’我奉到诏令后,很谨慎的跟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议,决议如下:‘我们听说三代治民的方法,在乡里间都有教育的场所。在夏代叫做"校"、商代叫做"序"、周代叫做"庠"。奖励善人,就任用于朝廷来表扬他;惩罚恶人,就用刑罚来制裁他。所以教化的实施,首先要从京城开始建立一个模范区,然后再由内而外。现今陛下能够阐明至德,开展大智,上配天地,原本人伦,劝民求学,修饬礼乐,崇尚教化,奖励贤良,以沾溉四方,这真是谋求天下太平的根原啊!但古时候因为政治与教育还没有妥善,所以制度尚未完备,现在既然要广置博士弟子,我们请求就用旧的校舍来加以修建,替博士官设置五十位弟子的名额,这些弟子都可以免除赋役的义务。太常要负责选择十八岁以上容貌端庄的老百姓,来补博士弟子的名额。各郡国及县、道、邑的人士,只要有爱好文学,敬重长辈,尊奉政教,和顺乡里,言行之间能不违背他所学的,县令、侯相、县长、县丞等人,就必须报到郡守或诸王之相那儿去;那些上司经过谨慎的观察认为不错的,就必须叫他和郡里的"计吏"一起到京师晋见太常,和其他博士弟子一样接受教育。

  经过一年后,不管是太常所补或郡国所选的学生,都要经过考试。有能通达一艺以上的,就可以补文学掌故缺了;名次高可以做郎官的,太常要列一份名簿上奏。假如有才学优秀异于同侪的,也要随时把他名字奏上。如果有才具不足,不能从事学问,及不能通达一艺的,就罢免他,而推荐的单位也要受到处罚。"臣公孙弘另外还有些建议:皇上平时所颁发的诏书及法律命令,都能明究天人的分际,通晓古今的义蕴,文字十分古朴,内容既深且厚,德政的施行,原很完美。但是那些小官吏因为见识浅陋,不能深究,所以无法明白的传布下去。其次,治礼及掌故二职,往往以礼义及文学之士来担任,他们的升迁亦常常很不顺利。所以我建议选择前面所称博士弟子中名列前茅,食禄比二百石的郎,以及食禄百石而能通一艺以上的官吏,补为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的官吏,补郡太守卒史,以上每郡都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对经学背诵得多的,假如人数不够,再选择掌故之优异者补中二千石(如左右内史)之属吏;文学掌故补郡太守的属吏,由他们来递补缺额。新立的这一条,请著录于诠叙法规上,其他则如旧律。’皇上批说:"可以。"从此以后,那些公卿大夫及一般官吏,很多都是文质兼备的文学之士了。

  申公是鲁国人。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以弟子的身份跟随其师浮丘伯,在鲁南宫谒见过高祖。吕太后时,申公到长安游学,而与楚元王之子刘郢同师。不久,刘郢即位为楚王,便叫申公做他太子刘戊的师傅。但刘戊不好学,对申公十分恼恨。等到楚王郢卒,刘戊立为楚王,便把申公降为徒隶,在市上舂米。申公对此事感到十分耻辱,于是回到鲁国,隐居授徒,一辈子不再出门,又谢绝宾客的造访,只有鲁恭王相召,他才前往。而从远方来受业的弟子一共有一百多人,申公就拿《诗经》的训诂来教他们,所传授的绝对没有疑惑附会的地方;遇到有疑惑就阙而不传了。兰陵县的王臧既得到他《诗》学的传授,拿来侍奉孝景帝,做到太子少傅,后来被免了官。到当今皇上即位,王臧乃上书请求担任宿卫,皇上累次的升迁他,一年中就做到宿卫中最高职位——郎中令。还有代郡的赵绾亦曾经跟申公习《诗经》,而官至御史大夫。赵绾王臧建议天子立明堂来朝见诸侯,但二人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就向天子推荐他们的老师申公。于是天子派使者带着束帛外加璧玉等贵重的礼物,准备了安稳的车子,由高大的马匹拉着来迎接申公。而他的两位弟子也乘着小车在后面跟着,一起到了京师,拜见天子。天子问以平乱兴治之事,申公这时已八十多岁,年纪老了,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业绩不在言辞上的夸饰,而要看看他到底做了些什么罢了。"这时天子正崇好文词,听见申公的答语,黯然不乐但既已招请前来,也就派他做太中大夫的官,并叫他住在鲁国留在京师的旅邸中,讨论立明堂的事。这时窦皇太后很爱好老子的学说,而不喜欢儒术,找到了一个赵绾、王藏的过失,于是就拿来责备皇上。皇上因此废止了立明堂的事,把赵绾、王

臧等全拿来问罪,后来都自杀了。申公亦因病罢归。过了几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子做到博士的有十几位,姓名可考的有: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县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做了胶西中尉、邹县人阙门庆忌做了胶东内史。他们治理官吏及百姓,都有廉节之风,而人们也都很称赞他们的好学不倦。其他不是亲炙的学生,他们的行谊我们虽然不很清楚,但做到大夫、郎中、掌故等官位的,也有一百多人。后来论《诗》的虽有各家不同的学说,但其本源多是从申公传出来的。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郡人。因为他研究《诗经》很有成就,孝景帝时做了博士。有一次,他与一位专治道学的黄生在景帝面前辩论,黄生说:"汤武不是以仁义而受天命为君,乃是弑其主而篡位的。"辕固生说"不然!桀纣因为暴虐淫乱,天下民心,因此都归向汤武。汤武顺遂了天下民心而诛讨桀纣;桀纣的人民,也不愿意受桀纣的驱使,而归向汤武。汤武是不得已而立为王的,这难道不是受了天命吗?"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了,但必定要戴在头上;鞋子虽然很新,还是必定要穿在脚下。这是什么道理呢?只因为有上下的分别呀!虽然说桀纣无道,但他毕竟是君上呀;汤武虽是圣人,可也还是个臣子啊!主上行为有失当的地方,臣下不但不能很正直地劝他改过,使他继续领导天下,反而因为他有过失就杀了他,代替他坐上了宝座称王,这不是弑君是什么呢?"辕固生说:"一定要像你这样说,那么我们高祖取代秦国而做了天子,也是不对的啦?"于是景帝说:"吃肉的人不吃马肝,不见得他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味;论举的人不谈汤武受命之事,也不见得就是愚陋不明。"于是停止了这一场辩论。从此以后,学者们都不敢再讨论汤武受命及放杀桀纣的事。窦太后因为喜好老子的书,就叫辕固生来问《老子》书中的精义,辕固生说"这只是庶人之言罢了。"太后怒道"哪里得到这些犯禁的儒家诗书!"于是罚辕固生到猪栏里去刺野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而辕固生只是直言犯忌,并没有罪,于是借辕固生一把利刃,到猪栏里去刺野猪,只刺了一下,正中野猪的心脏,应手而倒。太后没有话说,又没有其他可以置罪的,也就算了。过了不久,景帝因为辕固生廉直,拜他做清河王的太傅。过了一些时候,因病免官。当今皇上刚即位时,又以贤良方正的名义征召他,招致很多谄媚的学者纷纷对他毁谤,说:"辕固生已经老了!"皇上也只好叫他罢官回家。这时辕固生已九十多岁了。当辕固生被征召时,薛县人公孙弘也被征,他斜着眼睛来看辕固生。辕固生说:"公孙先生,你一定要一本所学去论事,千万不可歪曲了你的所学而求媚于世俗啊!"从此以后,在齐地论《诗》的,都本源于辕固生。很多齐国人也因为习《诗》而显达起来,这些都是辕固生的弟子啊。

  韩生,燕国人,孝文帝时,做博士;景帝时,做常山宪王刘舜的师傅。韩生推原《诗经》的本意,而著了数万字的内外传。他的说法虽然跟齐诗鲁诗有很多不同,但推究《诗》的作意却是相同的。淮南的贲生接受了他的学说。自此之后,燕赵之间论《诗》的学说都是由韩生开始的。他的孙子韩商做了当今皇上的博士。

  伏生,是济南郡人,曾经做过秦朝的博士。孝文帝时,想要寻求能够研治《尚书》的人,遍寻不获,于是听到伏生能够研治,便想要召见他。但这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年纪太老不便于行,就下诏给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去受教。秦始皇焚书时,伏生把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事四起,他到外头逃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伏生寻找他所藏的书,不见了几十篇,只得到了二十九篇,便拿这些在齐鲁之间教起学生来。学者们因此对《尚书》都颇有心得,很多山东的大学者,在教授学生时也多少要牵涉到《尚书》了。伏生教济南的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人兒宽。兒宽既已通晓《尚书》,便以文学应郡国的选举,到太常博士处入学,受业于孔安国。兒宽因为家贫没有钱用,所以常替一些同学做饭,又常常抽空出卖一些劳力来求得衣食之需。他出门时身边每每带着经书,遇到休息时就诵读起来。后来经过考试,递升廷尉文学卒史。这时廷尉张汤正对学术十分向往,乃请他做奏谳掾,用古法来判决疑难大狱,因而十分得到宠幸。兒宽做人也很温和良善,能够以廉洁和智慧来把握自己,而善于著书草奏,文辞很敏捷,可是嘴里却发挥不出来。张汤把他当长者看待,时时称赞他。等到张汤做了御史大夫,又请兒宽做掾属,并推荐给天子。天子召见,问了一些话,对他十分欣赏。张汤死后六年,兒宽也做到御史大夫,一共做了九年而死在任上。兒宽在三公位,因为个性温和,能够奉承主上的意思,所以在位很久,但因此对主上也没有什么匡正劝谏。他的部属也非常简慢他,不帮他尽力做事。张生也是博士,伏生的孙子也因为治《尚书》的关系被征召,但对《尚书》的真义都不很明白。自此之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县人贾嘉,对《尚书》都颇有心得。孔氏又有古文《尚书》,而孔安国用今文去读它,因此兴起了他的一家家法。又得到十几篇的逸书,《尚书》的篇数从此又有所增加了。

  很多的学者都讨论到《礼》,而鲁国的高堂生最得其根本。礼制典章的研究,本来从孔子时就开始的,然而经籍为诸侯所灭去,都不存在了。到了秦皇焚书,书籍的散失更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士礼》,高堂生能讲述它的精义。而鲁国的徐生很擅长于礼节仪式,孝文帝时,徐生因而为礼官大夫。后来传给他儿子,一直到他孙子徐延、徐里。徐襄的天分很擅长于赞相仪节,却不了解《礼经》的精义。徐延了解得多一点,但也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徐襄因为擅长于礼节仪式而为汉朝的礼官大夫,一直做到广陵国内史。徐延及徐氏的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经做过汉朝的礼官大夫;而瑕丘县人萧奋也因为通《礼》做到淮阳太守。因此后来能论礼及赞相仪式的,都是从徐氏门下出来的。

  自从鲁国的商瞿从孔子那儿学到了《易经》,孔子死后,商瞿之《易》辗转传了六代,到了齐国人田何、字子庄手里,而汉朝也已统治天下了。田何后来又传给东武县人王同,字子仲的,子仲传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因为通《易经》而在武帝元光元年被征召,做到中大夫的官。齐国人即墨成,因为通《易经》而做到城阳国的丞相广川县人孟但,因为通《易经》而做太子门大夫;鲁国人周霸、莒县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偃,都因为通《易经》做到二千石的官。看来能通《易经》的人很多,但推其本源,主要还是从杨何家中传出来的。

  董仲舒,是广川县人,因为研治《春秋》学,在孝景帝时做过博士。居家授徒,因为学生太多,新来的只有从学长那儿辗转接受到他的学问,有些甚至到最后都见不到他的面。而董仲舒因为潜心于学问,也有三年之久不曾窥看屋旁的菜园,可见他专心的程度。他的进退举止,不合于礼的绝不去做,学生们因此非常尊敬及效法他。当今皇上即位后,拜他做江都国的丞相。董仲舒根据《春秋》所记载的一些奇灾异变,推断天地董仲舒,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阴阳所以倒行逆施的原因。他求雨的方法,是封闭南门,禁止烟火,而开放北门,以水洒人等等;求天晴,则用相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全国施行,没有不应验的。他曾在仕宦途中被贬废为中大夫,做顾问一类的事,闲居在家,就著述关于探讨灾异的书。这时辽东高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很嫉妒董仲舒,便偷了他的书,上奏给天子。天子召集了学者们并出示这本书来讨论,发现有讽刺讥讪的意思,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是他老师所撰的,便斥为下愚之作。于是把董仲舒下到牢里,论罪当死,幸而皇上下诏赦免了。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谈论灾异的事情了。董仲舒做人很廉节正直,这时朝廷正在征伐四夷,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成就不及董仲舒,但公孙弘很会迎合世俗的要求行事,所以做到公卿的高位。董仲舒认为公孙弘是阿谀的小人,公孙弘因此很忌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做胶西王的丞相。"胶西王老早就听说董仲舒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所以待他很好。但董仲舒恐怕待久了终究会获罪,所以称病罢官回家。一直到他去世,他始终不曾经营过产业,只从事于治学著书。所以汉朝自统一天下经历了五代君主,只有董仲舒对《春秋》的研究最有名,所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胡毋生,齐国人,在孝景帝时做过博士,后来因年老居家授徒。齐地治《春秋》的人,很多都接受过胡毋生的教导;公孙弘也受了他很大的影响。又有瑕丘人江生,研究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到重用,曾经搜辑排比了公羊与谷梁的义法,最后还是采用了董仲舒的公羊学。董仲舒弟子中名位通达的有: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县人吕步舒。褚大做到梁国的丞相,步舒做到丞相长史,奉了皇上的命令去审判淮南王造反的案子,他秉着《春秋》义法很公正的把案子了结,事先并不向皇上请示,而皇上也认为他的做法很对。另外他弟子通达而做到大夫、郎、谒者、掌故的,亦有一百来位。而董仲舒的儿子及孙子,亦因为身通学术而做到大官。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