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8
就叫门下的人在宅前伺候,但是到了中午,丞相还是没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吗?"灌夫很不高兴,说:"我不嫌在服丧期间请他践约,他自然应该前来才对。"于是灌夫就驾了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不过是顺口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真去赴宴。等到灌夫前来,丞相还在高卧,于是灌夫进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去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妻办了酒食,从一早到现在,都没敢吃一点呢!"武安侯装做愕然发愣的样子,向灌夫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你说的话。"于是命驾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等到酒吃得差不多时,灌夫起舞,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不起身,灌夫便在酒筵上用话冒犯丞相。魏其侯便把灌夫扶开去,亲向丞相致歉意。丞相一直吃酒到天黑,才尽欢告辞。
有一回,丞相派籍福向魏其侯要求把城南的田地让出给他,魏其侯大为不高兴,说"我这个老头子尽管被朝廷废弃不用,将军尽管贵显,难道就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吗?"不肯答应。灌夫听说了这事,大骂籍福。籍福不愿窦、田两家交恶,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丞相说:"魏其侯年事已高,就要死了,再忍些日子也不难,姑且等一等吧!"不久,武安侯听说魏其侯和灌夫其实是愤怒而不肯把田给他,也生气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犯了杀人大罪,是我救他的。我服事魏其,没有什么事不肯依他,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况且这跟灌夫有什么相干!我不敢再要这块地了。"从此以后,武安侯对魏其侯和灌夫两人大为怨恨。
元光四年的春天,丞相奏言灌夫家在颍川极为骄横,百姓都受其苦,请求皇帝查办灌夫。皇帝说:"这是丞相职内的事,何必请示!"灌夫也抓住了丞相的短处作为要挟,这包括丞相以不合法的手段去图个人私利,及收受淮南王的财物,并说了不该说的话等。后来由于两家的宾客在中间调停劝解,双方才停止互相攻击,彼此和解。
那年的夏天,丞相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太后下了诏令,要列侯及宗室都前往道贺。魏其侯就去拜访灌夫,想邀他一道去,灌夫推辞说:"我屡次因为酒醉失礼得罪了丞相,并且丞相近来跟我有怨。"魏其侯说:"这事已经和解了。"于是勉强拉灌夫一道去。酒吃到差不多时,武安侯起身向大家敬酒,所有的座上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过了一会儿,魏其侯起身敬酒,只有那些与魏其侯有旧交的人离开了席位,其余半数的人只是照样坐在那里,连膝都没有离席。灌夫看在眼里,心中感到不快。他也起身离位,依次敬酒,敬到武安侯时,武安侯照样坐在那里,说:"不能再饮满杯了。"灌夫很生气,就嬉笑着说"您是个贵人,但还是饮满一杯吧!"但是武安侯不肯干杯。敬酒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悄悄地附耳讲话,又不避离席位。灌夫一肚子怒气无处发泄,于是骂临汝侯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现在长辈向你敬酒,你却效法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朵说话。"武安侯对灌夫说:"程、李都是东西宫的卫尉,现在你当众侮辱程不识,就不替你所敬爱的李将军留地步?"灌夫说:"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我还管什么程、什么李?"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妙,便起身托言上厕所,渐渐地散去了。魏其侯也起身离去,并挥手叫灌夫赶快走,武安侯于是生气地说:"这是我的错,因为我宠惯了他,才使他这样放肆。"就命令手下的骑士把灌夫扣押,籍福赶紧起来为灌夫向丞相赔礼,并用手按着灌夫的脖子,要他低头谢罪。灌夫更加发怒,不肯谢罪。武安侯就指挥骑士们把灌夫捆起,看管在传舍中,并把长史找来,对他说:"今天请宗室宾客们来宴会,是奉着太后的诏令的。"于是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的罪,把他囚系在居室狱中。同时彻查灌夫在颍川的种种不法行为,派遣差吏分头捉拿灌家各支的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魏其侯感到非常惭愧,替灌夫想尽办法,派宾客向丞相求情,终究不能使灌夫获释。武安侯的属吏既都是丞相的耳目,灌家漏网的人当然都得分头逃窜和躲藏,灌夫本身又被羁押着,于是无法告发武安侯暗中所做的种种坏事。
魏其侯奋不顾身,竭力想营救灌夫,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对,难道能救得了吗?"魏其侯说:"侯爵是我自己挣来的,现在由我把它丢掉,根本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况且我总不能让灌仲孺独自去牺牲,而我倒独自活着。"于是瞒着他的家人,私自出来上书给皇帝。皇帝看了魏其侯的诏书,立即把他召进宫去,魏其侯就把灌夫因为在席上喝醉了酒而失言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认为这只是饮食间的小事,不值得用重刑。皇帝很赞同他的看法,便赐魏其侯一同吃饭,对他说:"你到东朝(指王太后所居的长乐宫)当廷申辩吧!"
魏其侯到了东朝,极力夸赞灌夫的长处,说他这回是酒后失言,而丞相却用别的罪来诬害灌夫。武安侯接着极意诋毁灌夫所做的事骄横放纵,犯了大逆不道的罪。魏其侯自度没有其他的办法,就攻击丞相的短处。武安侯说:"天下幸而安乐无事,蚡能够作朝廷的重臣,爱好音乐、狗马和田宅。我所喜欢的不过是倡优、巧匠这一类的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他们,招呼集聚了天下的豪杰壮士,日夜不停地同他们商量讨论,满怀对朝廷的不满之意,不是抬头用眼看天,就是低头用手画地,斜眼看着两宫(指皇上和太后),希望天下有一些意外的变故,好让他们成大事、立大功,我却不知道魏其侯他们要做些什么呢!"于是皇帝向在朝的大臣问道:"他们两人说的话谁对呢?"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当他的父亲为国捐躯时,手持着戈戟冲入强大的吴国军中,身上受了几十处的伤,勇敢的名声冠于三军。他是天下少见的壮士,如果不是有特别严重的罪行,只为了酒后引起口舌争端,是不值得攀引其他的罪状来判处死刑的。魏其侯的话是对的。丞相说灌夫同大奸巨猾交结,欺压小民,家产有数万万金之多,横行颍川,凌辱宗室,侵犯骨肉,这是所谓枝枒大于根本,腿胫大于腿股,不是断折必定分裂。丞相的话也不错。只有请英明的主上自己裁决两家的是非了。"主爵都尉汲黯认为魏其侯所说的为是。内史郑当时也以魏其侯所说的为是,但是后来却又不敢坚持他自己的意见去对答皇帝,皇帝嫌内史的不敢坚持己见,就向他发怒道:"你平日屡次议论魏其侯和武安侯两人的优劣,今天廷辩,你却畏缩得像那驾在车辕下面的马一般,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意见。我要把这一班人一并杀了。"于是皇帝罢朝起身,入内侍太后进餐。太后也已经派人在朝上探听消息,这时,那些探听消息的人便把廷辩的经过详细向太后报告。太后生了气,不进饮食,说:"现在我还活着,别人已经在作践我的兄弟;假若我死了之后,别人就一定都来宰割我的兄弟了。况且皇帝怎能像石人一样自己不作主张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这班大臣就只知随声附和;假设皇帝死了之后,这班人还靠得住吗?"皇帝表示歉意说:"魏其侯和武安侯两家都是外戚,所以在朝廷上进行辩论;要不然的话,只要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了。"那时,郎中令石建私下把魏其侯和武安侯两家失和的经过向皇帝说了。
武安侯退朝以后,出了止车门,招呼韩御史大夫同坐一车,生气地说:"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指窦婴),有什么难办的,你为什么模棱两可,游移不定?"韩御史经过了许久,才对丞相说:"您怎么这样不自爱重?刚刚魏其侯既然诋毁您,您就应当向皇帝免冠谢罪,把丞相的印绶解下来,归还给天子,说:’臣以皇帝的肺腑之亲,幸能作到丞相,本来是不能胜任的,魏其侯对我的批评是对的。‘这样一来,皇帝一定会赞美您有谦让的美德,不致把您废免。魏其侯见您如此谦让,皇帝又同情您,一定闭门咬舌自杀。现在别人骂您,您也同样骂别人,这样彼此互相辱骂,好像商人或女子吵嘴一般,怎么这样不识大体呢!"武安侯谢罪说:"我在朝廷争辩时太着急了,没有想到这样做。"
后来皇帝又派御史查究灌夫的案卷,核对出魏其侯说的话很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因而有欺骗皇帝的罪。于是魏其侯受到御史的纠弹,被拘禁在都司空衙门的狱中。当孝景皇帝临终的时候,魏其侯曾经受到一份遗诏,那诏书上说:"假如有什么不方便的事件,可以相机条陈上奏。"等到魏其侯被拘系,灌夫又可能被判处灭族的大罪,情况是一天比一天紧迫了,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皇帝提起这件事。魏其侯只好叫他的侄子上书皇帝报告受遗诏的事,希望能得到再被召见的机会。奏书呈上去了,但是查核内廷的档案,却没有景帝临终的这份遗诏,这道诏书只藏在魏其侯家中,是由魏其侯的家臣盖印加封的。于是魏其侯又被弹劾,说他伪造先帝的遗诏,应该判处斩首示众的罪。元光五年十月,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了,魏其侯过了许久才听到这个消息。他一听到,心里就万分悲愤,发了中风的大病。他不肯进食,只想寻死。后来,不知从哪里听说皇帝没有杀他的意思,这才恢复了饮食,医疗病体。朝廷已经决定不把魏其侯处死刑了,但是,这时竟然又有流言传播,说了许多魏其侯的坏话,故意地让皇帝听到,因此就在当年十二月的三十日,将魏其侯在渭城的大街上斩首示众。
这年的春天,武安侯病了,不停地大声呼叫,承认自己有罪,谢罪不止。请了能看见鬼的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看见魏其侯和灌夫两个鬼魂共同守着武安侯,想要杀他。终于还是死了。由他的儿子恬嗣其父爵,袭封为武安侯。元朔三年,武安侯恬因为没有穿着朝服走进宫廷,犯了大不敬的罪,被撤除封爵。
后来淮南王谋反的事被发觉了,朝廷下令彻查严办。淮南王前些年曾进京朝见,当时武安侯是太尉,到霸上迎接王,对王说:"皇帝现在还没有太子,王最英明,又是高祖的孙儿,一旦皇帝去世,不是由王继承皇位,还应当是谁呢!"淮南王听了大为高兴,送给武安侯许多金银财物。皇帝自从魏其侯的事件发生以后,就不以武安侯的举动为然,只是碍着太后的缘故,容忍了下来。等到皇帝听到了武安侯和淮南王勾结以及受淮南王金的事件,就说:"假如武安侯还在的话,也该灭族了。"
太史公说:"魏其侯和武安侯都是因为外戚的关系而身居显要的职位,灌夫则是一次下定决心有所表现而显名于当时。魏其侯的被重用,是由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武安侯的显贵,则完全是由于皇帝和太后的关系。然而魏其侯未免太不识时务,灌夫又不学无术而不谦逊,两人气味相投,互相袒护,终于酿成了祸乱的结局,武安侯仗恃自己显贵的地位,喜欢玩弄权术;由于酒后几句言语,惹来许多怨愤,竟然陷害了两位贤人。唉!真是可悲啊!因为自己发怒,却迁怒于别人,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保它不住。本人受不到百姓爱戴,终究让人找到批评的口实。唉!真正可悲啊!灌夫惹祸上身可有它的根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