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一百六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876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8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董俊彦译

  吴王濞是汉高帝哥哥刘仲的儿子。高帝已平定天下后第七年,封立刘仲为代王。匈奴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城逃走,辗转逃到洛阳,而后自己归附天子。天子为了兄弟骨肉的原故,不忍心动用刑罚,贬他为合阳侯。高帝十一年秋天,淮南王黥布造反,向东并吞了荆国,胁持荆国的兵马,向西渡过淮水,攻击楚国,高帝亲自带兵去诛杀他。刘仲的儿子沛侯濞年纪二十岁,有气概又有力气,以骑将身份随从,击破黥布的军队在蕲县之西,又会战于甄地,黥布逃走。荆王刘贾被黥布杀死,没有后嗣。皇上担心吴郡、会稽的人轻佻强悍,没有勇壮的王来镇服他们,儿子们幼小,就封立濞在沛地为吴王,统治东阳郡、鄣郡、吴郡三郡五十三县城。已经拜官受印,高帝就请濞来,看他的相貌,对他说:"你的相貌有造反的气色。"心里开始反悔,但已经授官了,就抚着他的背上,告诉他说:"汉兴后五十年东南将有乱事,难道是你吗?然而天下同姓皆为一家人,希望你谨慎一点不要造反。"濞叩头说:"不敢。"

  在孝惠帝、高后时,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各郡国的诸侯各自在做安抚他们百姓的工作。吴国有豫章郡出产铜的山,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偷偷铸钱,煮海水成盐,因为不必纳税的关系,所以吴国的财用非常富足。

  孝文帝的时候,吴王的太子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喝酒博弈。吴太子的老师都是楚地的人(言楚实指吴,因吴、越曾并于楚)。所以养成轻佻强悍的个性,平素又很骄矜,与皇太子博弈时,为棋路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就拿起棋盘击打吴太子,把吴太子打死了,因此就把遗体送回吴国埋葬。到了吴国,吴王生气地说:"天下同一家,在长安死,就应该埋在长安,何必要送回吴国埋葬呢?"又把遗体送回长安埋葬。吴王从此稍稍失去藩臣所应尽的礼节,称病不入朝。京城知道他因为儿子的原故才称病不入朝,经细问查证的结果,事实上是没有病的,所有从吴来朝的使者,则被拘留责问而治罪。吴王恐惧,谋反更加的积极。过后不久派人代行秋请朝聘的礼节,皇上又责问吴王的使者,使者对皇上说:"吴王其实是没有病的,皇上拘留他好几个使者,又治他们的罪,因此就称病。而且有句话’察见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好比皇上皆能尽知臣下的阴私是不吉祥一样。现在吴王开始假装生病,在被发觉后,看到被逼得很急,更加地封闭自己,害怕皇上杀他,就想出造反的无聊计谋。只有皇上舍弃前嫌才能给予重新做人的机会。"于是天子就释放吴国使者让他们回归吴国,又赏赐吴王倚几与手杖,至老死可不必上朝。吴王得以解除他的罪,谋反之事也很快地清除掉了。然而吴王的所居地因为铜盐的关系,百姓不必纳税。兵卒依规定亲自去卫戍时,还给予相等的金钱代价。每年又时常去慰问有才能的人,在乡里间赏赐他们。其他郡国法吏所要追捕的逃犯,吴王就收容他们而不交给别的郡国,如此做法有四十多年之久,因此吴王能够指挥他的百姓。

  吴王刘濞,选自明代陈洪绶《博古叶子》。

  晁错当了太子的家令,得以蒙受太子的宠幸,屡次怂恿太子说吴王太过分可以削弱他。几次上书向孝文帝说,但文帝宽宏大量,不忍心处罚他,因此吴王一天一天更加骄横起来。等到孝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当了御史大夫,向皇上说"从前高帝刚刚平定天下时,兄弟少,儿子又弱小,就大大地赐封同姓的人,所以王的庶子悼惠王封为齐王,统辖齐七十多县城,弟弟元王封为楚王,统辖楚四十多县城,哥哥的儿子濞,封为吴王,统辖吴五十多县城,封三个庶孽,就已分天下的一大半。如今吴王由于以前有太子被杀的隙嫌,假装生病不来上朝,在古法来说应当诛杀他,文帝不忍心,就赏赐他倚几手杖。对他的恩德已经非常的优厚,应当改过自新才对,反而更加地骄奢,到铜山铸钱,煮海水成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计划叛乱。现在削弱他,他也造反,不削弱他,他也造反。削弱他,他造反快,所造成的祸害小;不削弱他,他造反慢,所造成的祸害大。"景帝三年冬天,楚王来朝,晁错借这个机会说楚王戊在去年为薄太后服丧时,在丧庐之处,与人淫乱,请皇上诛杀他。

  景帝下诏赦免死罪,但以削除东海郡来惩罚他。顺此也削除吴的豫章郡与会稽郡。还有两年前赵王有罪,削除赵的河间郡。胶西王卬因卖官爵有罪,削除胶西的六个县城。

  汉王朝的臣子们正在议论削除吴的土地。吴王濞深恐削地不止,就因削地这件事引起谋反之心,想要起事。想到诸侯之中没有可以同他筹划谋反的人,一听到胶西王勇壮,好血气之勇,好战,所有齐地的人都畏惧他,于是就派中大夫应高去挑拨胶西王。没有用文书通知,只用口头报告说:"我们的吴王不才,他有旧日的愁忧,不敢离开本国到外地去,因此派我来告知他内心的心事。"胶西王说:"有何指教?"应高说:"现在皇上开始为恶,被邪臣所蒙蔽,好贪小便宜,听信谗邪之人的话,擅自改变法令,侵夺诸侯的土地,征求愈来愈多,诛杀处罚善良的人也一天一天地厉害。俚语中有句话,’吃完了米糠,就会吃到米粒来。‘吴与胶西是有名的诸侯,同时被验察,恐怕不得安稳了。吴王身体有不可告人的病,不能上朝请安已有二十多年之久,曾担心被猜疑,没有办法自己来陈说事情的真相,即使现在敛起了肩膀,绑上了脚,表现出畏惧请罪、卑躬屈膝的样子,还是害怕不被谅解。据说大王你因为卖爵的事而有罪,听说诸侯被削土地,其罪不至于卖爵那么大,大王此事恐怕不仅削地就可算了。"胶西王说:"是的,有此事,那么你说将怎么办呢?"应高说:"憎恶相同的互相帮助,兴趣相同的互相留止,情况相同的互相完成,欲望相同的互相趋赴,利益相同的互相死难。现在吴王自认为与大王有同样的忧患,希望借着时机,顺着事理,牺牲身躯,为天下除去患害,你想这样可以吗?"胶西王很惊骇地说:"本人怎敢如此呢?现在皇上虽然逼得很急,本来只有一死啊!怎么可以不去拥戴他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一直迷惑天子,侵夺诸侯的土地,蔽塞忠贞贤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痛恨之心,诸侯也都有背叛之意,人事已到了困极的地步。流星的出现,蝗虫不断地发生,这是万世当中唯一的好机会,而且忧愁劳苦的时候是圣人所以产生的原因。所以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名,在外追随大王车乘之后,走遍天下,所到之地则都投降,所往之地则都克服,天下的人没有敢不顺服的。大王若真能答应一句话,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荧阳敖仓的米粟,来抗拒汉兵。修治军队驻扎的房舍,以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又真的能够到来,那么天下就可以统一,两个君主来分割天下,不也是可以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仍然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事,就亲自当使者,出使到胶西,当面与胶西王订下盟约。

  胶西的臣子们有的听到胶西王谋反之事,劝道:"承奉一个帝王是非常快乐的。现在大王与吴王向西举事,假使事情能够成功,两主为分土地必有争端,祸患就开始结下了。诸侯的土地不到汉郡的十分之二,而做出叛逆的事情会使太后忧心,这不是长远的计策。"胶西王不听群臣的劝谏。就派了使者联合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他们都答应了,并说:"城阳景王为了正义攻打了那些姓吕的,不参与谋反起事,事成了之后就分封土地给他。"

  汉吴楚七国图,选自《三才图会》。

  诸侯最近被以削地来处罚,震惊恐惧,多怨恨晁错。等到削除吴国会稽、豫章郡的文书一到,吴王就先起兵,胶西王在正月丙午这一天杀死食禄二千石以下的汉朝官吏,胶东、淄川、济南、楚、赵国也都如此,于是发兵向西前进。齐王后来后悔了,就饮毒药自杀,违反当初的盟约。济北王的城墙坏了,尚未修筑完竣,他的郎中令劫持济北王,使他不能发兵。胶西王为大统率,胶东、淄川、济南共同围攻临淄。赵王遂也跟着造反,暗中派人到匈奴,要与匈奴联合兵力。

  七国发难的时候,吴王全部征召他的兵卒,下令全国说:"本人年纪六十二岁,自己亲自带兵。小儿子年纪十四岁,他也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纪大的与我相同,小的与我的小儿子相同的人,都要征召。"调集二十余万人。派人到南边的闽越、东越去,东越也发兵来随从。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那一天,先在广陵起兵。向西渡过淮水,就与楚军相会合。派了使者送给诸侯的书信上说:"吴王刘濞很恭敬地问候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已去世的长沙王儿子,告诉本人,说汉王朝有贼臣,对天下没有什么功劳,反而要侵夺诸侯的土地,派去朝廷的使者都被拘留问罪,专以戮辱诸侯为事,不用诸侯王的礼来对待刘氏的同胞骨肉,除去先帝的功臣,进用奸乱的小人来惑乱天下,想使国家变得危乱。加上皇上体弱多病,志气消失,不能深深体察。所以想起兵诛杀贼臣,本人很恭敬地听从各位的指教。敝国虽然狭小,土地三千平方里;人口虽然不多,精锐的兵士可达到五十万人。本人一向善待南越三十多年,他们的酋长都不拒绝,要分派他们的兵卒来跟随本人,又可以得到三十多万人的兵力。本人虽然不才,愿亲身追随各位王侯。南越连接长沙这一带的人,因为长沙王的王子已平定长沙以北,所以他们向西到蜀、汉中去。派人告诉东越、楚王、淮南的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三王以及本人往西击去;齐地的各诸侯王同赵王平定河间、河内,有的可以进入临晋关,有的同本人在洛阳会合燕王、赵王本来与胡王有缔约,燕王在北平定代、云中,专门统领胡兵进入萧关,而往长安,来匡正天子的作法,以安定皇帝高庙。希望大家共同勉励。楚元王的儿子、淮南的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三王有的已不受重视有十多年了,痛恨深入了骨髓,想要有机会出一口气已经很久了,本人未得到诸王的心意,不敢听命。现在各位若能够使将要绝灭覆亡的国家,继续生存下去,扶弱锄强,来安定刘氏,这是我们国家所希望的。敝国虽然贫穷,但本人节省衣食的费用,累积金钱,修治兵器甲胄,积聚粮食,如此日夜不断努力,已有三十多年了。所有这些的努力,都是为了此次的起事,希望各位能好好地去用它。假如能够斩获大将的人,赏他黄金五千斤,封万户的食邑将军,三千斤,封五千户的食邑;副将,二千斤,封二千户的食邑;食禄二千石,一千斤,封一千户的食邑;食禄一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的食邑;统统被封为侯。那些带着军队或城邑来投降的人,兵士一万人,城邑一万户,如同得到大将;人口五千户的,如同得到将军;人口三千户的,如同得到副将;人口一千户的,如同得到食禄二千石;那些小官则以官位的差别接受封爵赏金。

  他所封所赐都超过汉朝的常法。那些已有爵位城邑的人,只会另外增加封邑,不会因袭旧封而酌予增加。希望各位明白地向士大夫们宣布,不要欺骗他们。本人的金钱在天下到处都有,并不一定到吴来拿,各位日夜来用是用不完的。有应当赏赐的人,只要告诉本人,本人将会亲自送给他的。很诚恳地希望大家都能知道。"

  七国造反的书信被天子知道了,天子就派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楚;派遣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将军栾布攻打齐;大将

军窦婴驻扎在荥阳,来监视赵军。

  当吴楚造反的书信传开来时,他们的军队尚未出发,窦婴也未动兵,提起了过去吴王的家相袁盎。袁盎那时废官正住在家里,皇上宣诏他进宫召见。这时皇上正与晁错在调兵遣将,计算军中所需的粮草,皇上问袁盎说:"你曾当过吴王的家相,知道吴国的臣子田禄伯的为人吗?现在吴楚造反,你的看法怎样?"袁盎答复说:"不必太忧心,如今可以破了。"皇上说:"吴王到铜山铸钱,煮海水成盐,诱惑天下的豪杰之士,在白头年老的时候举兵,若是他的计谋不是十分周全,他怎么会发兵呢?为什么你说他不会有什么作为呢?"袁盎答复说:"吴王得有铜盐之利那是有的,怎么可以说诱得豪杰之士呢!假如吴王真正得到豪杰之士,则将辅佐吴王做出有意义合理的事情,绝对不会造反了。吴王所诱惑的都是些无赖子弟,亡命铸钱的奸邪之徒,所以他们互相引发而造反。"晁错说:"袁盎的分析很对。"皇上又问袁盎说:"如此,要想出什么办法来对付呢?"袁盎答复说:"希望撤去左右的人。"皇上撤去左右的人后,只留晁错在旁。袁盎说:"我所说的话,为人臣者是不能知道的。"于是撤去了晁错。晁错就走避到东厢去,对袁盎非常痛恨。皇上最后问袁盎,袁盎对皇上说:"吴、楚相互的来往书信说:’高帝封刘氏的子弟为王,都有他们各自的分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迁过诸侯,削夺诸侯的土地。‘所以用造反为名义,向西联合诛杀晁错,恢复被削的土地就会罢兵。现在只有一计,就是把晁错杀了,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的罪,恢复他们被削的原有土地,如此,不必流血就可使此次兵事完全罢兵。"听了之后,皇上静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但真的要怎么做呢?我会不爱这一个人来向天下谢罪的。"袁盎说:"我的办法只有如此,没有别的计策,希望皇上仔细地考虑考虑。"就拜袁盎为奉示宗庙的太常官,吴王的同宗弟子德侯为掌管同姓及异姓亲戚的宗正。袁盎整装好出发了。在十多天之后,皇上派中尉召来晁错,骗了晁错把他载到了东市。晁错穿戴上朝的衣服在东市被杀了。就派袁盎奉示宗庙,德侯宗正辅助亲戚,使他告知吴王如袁盎所拟的计策。到了吴国,吴、楚的军队已攻到梁的壁垒了。宗正因为有亲戚的关系,先进去见了吴王,谕告吴王要他跪拜接受诏令。吴王听说袁盎来,也知道袁盎要来说服自己,笑着回答说:"我已经成为东帝了,还要向谁跪拜呢?"不肯见袁盎而把他留在军中,想要胁迫袁盎,要他来领军。袁盎不肯,吴王就派人来围守他,而要把他杀掉,袁盎利用晚上时间逃出,徒步逃走,逃到了梁的军营去,才能返归报告天子。

  条侯将乘六匹马拉的传车,到荥阳与兵士会合。到洛阳时,看到了剧孟,非常高兴地说"七国造反,我乘传车到达此地,没想到会很安全到达此地。还以为诸侯已经得到了剧孟,剧孟现在还没有动摇。我据守荥阳,荥阳以东不足忧心了。"到淮阳,问父亲绛侯过去的门客邓都尉说:"有什么好办法吗?"邓都尉说:"吴王非常猛锐,不可与他正面交手。楚兵轻佻,不能持久。现在替将军想一计,不如带兵往东北留驻在吕邑,把梁放弃给吴军,吴军必定使用他们的精锐来攻打梁。将军就把沟挖得深深的,把壁垒筑得高高的,派了轻锐的兵士断绝淮、泗的交口处,阻塞吴国的粮道,他们吴、梁相持疲敝,粮草又食尽了,就用全部的兵力来对付他们极度的疲困,一定能够把吴打败。"条侯说:"好。"就依从他的计策,于是坚守在昌邑的南边,派轻锐的兵士去断绝吴的粮道。

  吴王刚发兵的时候,吴王的臣子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说:"军队结集在一起,开往西边,若没有其他的特殊路线,是很难成功的。我愿意带着五万人,另外顺着长江、淮水往西走,收下淮南、长沙军,进入武关,同大王会合,这也是一条特殊路线。"吴王的太子劝道:"王是以造反为名义,这种军队是难以假托别人的,假托别人若也将造反,那怎么办?而且专自带兵,又走另外一条路,会有许多其他的祸害产生也未可知,只有空自损害罢了。"吴王就不答应田禄伯的计划。

  吴的另一名少将桓将军向吴王说:"吴国大多是步兵,步兵较利于在险要之地作战;汉大多是车骑,车骑较利于在平地作战。希望大王所经过的城邑不必把它攻下,一直放弃,向前走,赶紧的向西占有洛阳的兵库,据有敖仓的米粟,依恃山河的险要来发令诸侯,虽然没有入关,天下就已经平定了。若是大王慢慢走去,留下军来准备把城邑攻下,汉军车骑一到,跑到了梁、楚的平坦郊野,此事就会失败了。"吴王向老将们请教,老将们说"这不过是少年显露锋芒的计策而已,怎能知道大势所在呢?"因此吴王不用桓将军的计谋。

  吴王集中兵力亲自率领,还未渡过淮水,所有他的宾客都被赋予将、校尉、侯、司马等职务,惟有周丘没有被任用。周丘是下邳人,逃命到吴国来,买酒饮醉,行为不检,吴王濞瞧不起他,所以没有任用他。周丘毛遂自荐,对吴王说:"我因为没有才能,所以不能在行伍中服勤。我不敢要求能够将兵,仅希望能得到大王一个汉的符节,必定能够报答大王。"吴王就给他一个符节。周丘得了符节,半夜跑到了下邳。下邳当时听说吴王造反,都固守城门。到了招待所,召来下邳县令,县令进门之后,就派随从人员冒用罪名把县令斩杀了。于是召来他弟兄们所熟识的当地富豪官吏,告诉他们说:"吴国造反的军队将要到来了,到了之后,屠杀下邳人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时间。现在先投降,家室必能保全,能力强的人甚至还可以得到封侯。"他们出去之后互相转告,下邳整个都投降了。周丘一夜之间就得到三万人,派人报告吴王,就带着这些军队往北攻略城邑。等他到了城阳时,军队已经增加到十多万人了,攻破城阳的中尉军队。后来听说吴王战败逃走,自己度量无法与吴王共同成就事业,就带兵返回下邳。还没到达,就因为背部疽发作而死。

  二月中旬,吴王的军队已被击破,战败逃走,此时天子下了诏书给将军们说:"听说为善的人,上天会以福事来报答他;为恶的人,上天会以灾祸来回报他。高皇帝亲自表扬功德,建立了诸侯,幽王、悼惠王已经国除没有后嗣,孝文皇帝哀怜,另外给予恩惠,封幽王的儿子遂、悼惠王的儿子卬为王,让他们奉侍他们先王的宗庙,成为汉朝的藩国,这种恩德可以与天地相配,这种磊落的行为可以与日月同光。吴王濞违背德行,忘恩负义,引诱纳受天下亡命的罪人,淆乱了天下的钱币,称病不上朝有二十多年,主其事的官员一再地诉说吴王濞的罪状,孝文皇帝宽恕他,希望他能改过迁善。没想到现在反而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联合造反,做出叛逆无道的事来,发兵来危害宗庙,残害了大臣以及汉朝的使臣,胁迫万千的百姓,乱杀无辜,烧毁百姓的屋舍,挖掘百姓的坟墓,这是非常暴虐的行为。现在胶西王卬等这些人更加地暴逆无道,烧毁宗庙,掳掠宗庙的服器,朕非常痛恨他们。朕穿着便服走避正殿,将军们希望劝导你们的士大夫来攻打造反的敌人。攻打造反的敌人,要深入多杀敌才算有功劳,砍头捕捉敌人,只要是食禄三百石以上的人都杀掉,不可以放释。若敢有人来议论诏令或不遵从诏令的人,一律要接受腰斩之刑。"

  刚开始时,吴王渡过淮水,与楚王向西行,在棘壁打了一次胜仗,乘胜向前推进,非常勇锐。梁孝王非常恐惧,派了六个将军去攻打吴王,吴王又击败了梁的两员将军,梁的士卒都逃回了梁。梁屡次派了使者向条侯报告,请求救兵,条侯不答应。又派了使者在皇上的面前数说条侯的坏话,皇上派人告诉条侯,要他去救梁,又守着他有利的计划而不派兵援救。梁派了韩安国以及楚国为此事而死的家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才能勉强打败吴兵。吴兵想要往西走,梁的城墙守得非常坚固,不敢向西去,就跑到条侯军队驻扎的地方来,在下邑与条侯军相遇。想要同条侯作战,条侯深壁坚垒不肯与吴王作战。吴王的粮食断绝了,兵卒都饥饿,屡次向条侯挑战,就在晚上奔到条侯的壁垒,在东南面骚扰。条侯派人在西北面防备,果然从西北面攻进来。吴兵大败,兵士大多饿死,就反叛逃散了。此时吴王就与他的手下壮士数千人半夜逃去,渡过长江,逃到丹徒,保住东越。东越的兵士大约有一万多人,就派人收聚逃兵。汉朝派人以利来诱惑东越,东越就骗吴王,吴王出去劳军,就派人刺杀吴王,把吴王的头装起来,派了一部传车很快地送给天子。吴王的儿子子华、子驹就逃亡到闽越去。吴王丢下他的军队逃亡时,他的部队就溃散了,大多数渐渐地投降了太尉或梁军。楚王戊军队失败,就自杀身死。

  齐的三王围攻齐的临淄,三个月不能攻下。汉兵一到,胶西、胶东、淄川王就各自带着军队回去。胶西王肉袒赤足,坐在稾草上,喝着水,向胶西王的母亲太后谢罪。胶西王的太子德说:"汉兵从老远而来,依我看来已经很疲敝了,可以袭击他们,希望收聚大王的余兵来攻打汉兵,若是攻打汉兵,不能取胜,才逃到海上,也还不晚啊。"胶西王说:"我的兵士们都已经受伤,不可能动用他们。"不听太子德的意见。汉朝将领弓高侯韩■当送给胶西王的信上说:"奉了诏书来诛杀不义的人,投降的人就赦免他的罪,恢复他的旧土;不投降的人,就要诛灭他们的家族。你要怎么处理,我就看着办了。"胶西王就肉袒在汉军的壁垒前叩头请谒说:"人臣卬守法不慎,惊动了百姓,才使将军那么辛苦的从远道来到了我们这个贫穷的国家,无论碎尸万段,在所不计。"弓高侯手持金鼓来见他,说:"你深受兵事所苦,希望听一听你发兵的情状。"胶西王叩头膝行对弓高侯说:"如今晁错是天子用事的臣子,变更高皇帝的法令,侵夺诸侯的土地。我们认为这是不义的事,担心他败乱天下,所以七国发兵,将来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已经被杀了,我们就罢兵回去了。""将军你如果认为晁错不好,为何不向天子报告?而且又没皇上下诏给兵符,就擅自发兵攻打守义不从反之国。如此看来,你们的本意不是想杀晁错了。"就拿出诏书读给胶西王听。读完了之后就说:"希望你自己处理吧。"胶西王说:"像我们死了之后仍有余辜的。"就自杀而死。太后、太子也跟着死了。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都被杀而死,除去他们的国籍,纳入汉的王朝中。郦将军围攻赵有十月之久才把赵攻下,赵王自杀。济北王因为被胁持没有出兵,才能免杀,迁徙他到淄川为王。

  刚开始时,吴王第一个造反,又带领了楚兵,联合了齐与赵。正月起兵,三月全被击破,只有赵最后被攻下。又立楚元王的小儿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继承楚元王之后。迁徙汝南王非来做吴旧地的王,称为江都王。

  太史公说:"吴王之所以能被封为王,是由于父亲被贬削的关系。能够减轻百姓的赋敛,支使他的百姓,而擅有山海的好处。萌生叛乱之心是由他的儿子引起。争竞技艺,引发难事,最后失去他的本土;亲近西越,对宗室谋逆,终于被杀身死。晁错替国家考虑长远之计,反而灾祸降临他自己的身上。袁盎权宜游说,最初受到宠信,后来就遭受屈辱。所以古时候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也不封予山海。’不要亲近夷狄,以致疏远他的属国宗族。‘大概是说吴王吧?’不要做主谋的人,反而会受到罪咎的。‘难道是指袁盎、晁错吗?"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