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窦婴入宫向皇上禀明,皇上就召令袁盎入宫进见。晁错就在面前,等到袁盎请皇上屏退旁人,拨出个闲静的时间,晁错退了下去,心里自是相当的愤恨。袁盎详细陈明吴所以造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尽快斩掉晁错,拿来向吴国谢罪,吴国才可能罢兵。他的话都记载在吴事之中。
皇上任命袁盎当太常,窦婴当大将军。袁盎和窦婴两人素来非常要好,等到吴国造反,居住诸陵的长者和长安中的贤大夫都争相攀附他们两人,驾着车跟随的,每天有数百辆。
等到晁错已被赐死,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到吴国,吴王想令他统帅军队,袁盎不肯。吴王准备杀掉他,便派了个都尉,以五百人把袁盎围困在军中。袁盎在他当吴相国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从史喜爱袁盎的侍儿,与他奸私,袁盎知道了这事,并没有加以泄漏,对待他仍是跟以前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袁盎知道你跟他的侍儿相通,从史就逃亡归去。袁盎亲自骑着马去追他,就把侍儿赐给他,仍旧叫他当从史。等到袁盎出使吴国而被围困,从史刚好是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司马就把他自己所用的衣物给卖了,用这钱购买了二石浓厚的酒。刚好遇到天气寒冷,士兵们都又饿又渴,喝了酒,一个个都醉了。城西南隅的士兵们都烂醉而卧。夜里司马引领袁盎起来,说道:"您可以逃走了,吴王等到明天就要斩您。"
袁盎有点不相信,反问道:"你是何许人呢?"
司马道:"我就是以前当从史,盗爱您的侍儿的那位。"
袁盎先是感到惊喜,然后辞谢道:"您非常幸运有亲老在堂,我不能因此连累了您。"
司马道"只要您一逃去,我也将跟着逃亡,把我的亲老藏匿起来,您又何必担忧呢?"
于是用刀把军幕割开,带着他从醉卧的士兵们所挡住的路上出来。司马与他分手,两人背道而驰。袁盎解下节毛,藏在怀中,用杖支撑着步行了七、八里路。天亮的时候,发现一匹梁国的马,就骑上马,奔驰而去,终于回到朝廷向皇上呈报使吴的情形。
吴、楚二国既已被攻破,皇上便把元王之子平陆侯礼更换做楚王,袁盎为楚相。袁盎曾经上书有所进言,但不被采纳。
袁盎因病免官,居住在家中,跟着乡里的人混日子,相随玩些斗鸡走狗的游戏。洛阳地方有一叫剧孟的,曾经拜访袁盎,袁盎款待得十分热诚。有个安陵地方的富人,对袁盎说:"我听说剧孟是个赌徒,将军为何要亲自与这种人打交道呢?"
袁盎说:"剧孟虽然是个赌徒,然而他母亲去世时,客人送葬的车子就有千余辆,这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地方。况且危急是人生所常有的事,一旦有人遇到急难,叩门求助时,被求的人能不以父母亲尚在为说辞,而自求脱身,不以有事或不在家为说辞,而加以推拒,天下人所仰望的,只有季心跟剧孟了。如今您常常有一些兵骑随从着,一旦有急切的需要,这些人难道足以倚靠吗?"
袁盎痛骂富人,从此不跟他交往。许多人听了这件事,都称美袁盎。
袁盎虽然免居家中,景帝常常派人向他请问计谋。梁王想成为景帝的后嗣,袁盎进谏陈说,其后立梁王的话就塞绝了。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刺客到了关中,询问袁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每个人都赞不绝口地称美他。刺客就进见袁盎说:"我收受了梁王的金子而来刺杀您,您是个谨厚的人,我不忍心刺杀您。但此后还会有十多个人来刺杀您,希望您好好防备。"
袁盎心里怏怏不乐,家中又接二连三地发生许多怪事,就到棓生的住处问占,回家的时候,果然有梁国后来所派来的刺客,寻着袁盎的踪迹,在安陵城郭门外把他给刺杀了。
晁错,颍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住处学申、商刑名的法术,跟洛阳的宋孟和刘礼同一个老师,凭着文学而当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单单听说济南地方,有一伏生是以前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有九十多岁,因为太老了,无法征召他,就诏告太常派人去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了晁错到伏生住处受学《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称述《尚书》,上书陈说方便适宜的计策。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为太子所宠幸。
太子家称他为"智囊"。
在孝文帝时,晁错好几次上书说到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书上陈了几十次,孝文帝虽然不听取他的建议,然而却激赏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当那个时候,太子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常常好几次请求赐予闲静时间,私下陈说一些事情,每每被听取。他所受的宠幸,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虽然心里觉得不便,却没有足够的力晁错受学伏生(右下),明崔子忠绘。
量来诋毁他。内史的官府在太上庙内垣外游地的中间,门开在东边,出入很不方便,晁错就挖掘太上庙内垣外游地中间的墙垣,凿穿两个门,从南边出入。丞相申屠嘉听了这件事,大为震怒,想就这次晁错的过失,作成奏疏,上陈皇帝,请诛杀晁错。晁错听到这风声,就夜里赶到景帝面前,请求赐予闲静时间,一五一十地向皇上禀明。丞相申屠嘉上奏,就陈述晁错擅自凿穿庙垣为门,请求皇上把他下廷尉给杀了。
景帝说:"晁错所穿凿的,并不是庙垣,而是庙内垣外游地中间的墙垣,不至于触犯法令。"
丞相谢罪。朝觐毕,申屠嘉生气地对长史说道:"我本当先斩了他再上奏,竟然先上奏,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特错。"
丞相终于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愈发显贵,升迁为御史大夫。于是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其国四边的郡城。奏疏上呈,皇上命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人敢非难晁错的计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
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呼噪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道:"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侵占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别人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
晁错的父亲说:"照这样下去,刘氏家族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可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回去了。"
就饮药自杀,临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见祸患临到我身上。"
晁错父亲死了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拿诛杀晁错为名义,起兵造反。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于是命令晁错穿着朝服,而在东市把他斩杀了。
晁错已经死了,谒者仆射邓公当校尉,攻击吴、楚的军队时当将帅,旋归,上书陈明军事情状,拜谒进见景帝。
景帝问说"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他们可罢兵了没?"
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啊!因为削地而发怒,故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
皇上说:"这是什么缘故呢?"
邓公说:"晁错恐怕诸侯强大,没办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其土地,以尊崇京师,这实在是万世的大利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口,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实在觉得陛下不该如此。"
景帝静默了好久,才开口说道:"你所说的实在不错,我对这事也是感到有点悔恨。"
景帝就拜邓公做城阳中尉。邓公是成固人,有许多奇妙的计谋策略。建元中,皇上招揽贤良之士,公卿都推言邓公。当时邓公免官,就从他家中荐举他,封他为九卿。过了一年,又推称生病而免官归家。他的儿子章因为修治黄老之言,而在公侯之间大有名望。
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却善于因着时宜而附会行事,他以仁心为本质,称引大义时,意气十分愤激。遭逢孝文帝刚刚登基,适值其世,因此得以展布他的才能。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造反,建议斩杀晁错。虽然他的建议是施行了,然而他以后也就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声名,自矜贤能,终竟以声名而败亡。晁错当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方便适宜的事,而不被采用。后来专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首先发难,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个人私仇,反而因此惨遭斩首,亡失其身躯。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指的就是晁错这一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