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九十六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819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陈满铭译

  丞相张苍这个人,是阳武人士。他喜好图书计籍和历法。在秦朝时候,曾经做过御史,掌理宫内的各种文书档案。后来因为犯了罪,便逃回到家乡。等到沛公攻城掠地,经过阳武,张苍就以宾客身份跟随沛公攻打南阳。有一回,张苍犯了法,应当斩首,在解下衣服伏在椹质(刑具)上面的时候,完全露出了他肥白得像瓠瓜一样的高大身体,凑巧被王陵瞧见了,大为惊奇,认为是个贤士,便向沛公报告,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他就跟随着沛公西入武关,到了咸阳。等到沛公立为汉王,进入汉中,再回师平定三秦,而陈馀又击走常山王张耳,张耳归顺了汉王,汉王才以张苍为常山的郡守。后来,张苍随从淮阴侯攻打赵国,俘虏了陈馀。等到赵地都已平定了,汉王遂命张苍为代王的相国,以防御边寇。不久,调任赵相,做赵王张耳的相国;张耳死后,仍任赵王张敖的相国,最后改做代王的相国。汉五年,燕王臧荼造反,高祖亲自领兵讨伐,张苍以代王相国的官职随军攻打臧荼,获有军功,遂在六年时封为北平侯,享有一千二百户的食邑。

  后来,升做掌理财政的计相。过了一个月,再以列侯的爵位改任主计(即计相的改号)四年。这个时候,萧何当相国,认为张苍早在秦朝时就做过柱下御史,非常熟悉天下图书计籍,而且又精于书算和历法,因此就要他以列侯的名分留在相府里,负责典校郡国所呈上来的会计账簿。汉十一年,黥布造反逃窜,汉高祖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便命张苍充任他的相国。十四年,升为御史大夫。

  周昌这个人,是沛地人士,他的堂兄叫周苛。在秦朝时候,两兄弟都当泅水的卒吏(小乡官)。等到高祖在沛地起义,击败了泅水的郡守和郡监,于是周昌和周苛便由卒吏的小官改随沛公,沛公遂以周昌为职志(掌旗官),周苛为帐下宾客。两人就这样随着沛公入关,攻破秦朝。等到沛公立为汉王,便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军在荥阳城急急地围攻汉王,汉王逃了出去,命周苛留下来防守荥阳城。不久,楚王攻破了荥阳城,想拜周苛为将,周苛却大骂说:"还是你自己赶紧的去投降汉王吧!不然的话,马上就要成为囚虏了!"项王听了很生气,便烹杀了周苛。于是汉王就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从此一直跟在汉王身边,最后打败了项籍。到了汉六年,周昌终于和萧何、曹参等人一起受封,封为汾阴侯。而周苛的儿子周成,也因父亲死于国事,封为高景侯。

  周昌为人刚强坚忍,敢于直言,自萧何、曹参而下,所有的大臣全都敬畏他。曾有一次,汉王在内宫闲居时,周昌闯入奏事,见到高皇帝正搂着戚姬,于是马上回身退走,高皇帝发现了,就追上周昌,骑在他的脖子上,问他说:"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君呢?"周昌仰起头回答说:"陛下是和夏桀、商纣一样的暴君。"于是皇上大笑了起来,不过从此更为畏惮周昌。等到高帝想要废除太子,而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许多大臣固然都极力劝谏,但却没有效果;后来幸好由于张良为吕后定下计策,才使得皇上暂时停议。而周昌则在朝廷之上诤谏得非常坚决激烈,皇上问他的理由,周昌因为患有口吃的毛病,又正值盛怒的时候,所以结结巴巴地说"臣子的嘴巴不会说话,但是却却晓得那是不可以的陛下虽然想要废去太子,臣子却却不接受诏令。"说得皇上高兴地大笑起来,于是改立太子的事就从此作罢。吕后躲在御殿的东堂窃听,见了周昌,就跪下道谢说:"没有您的话,太子几乎就要被废了。"

  这件事过后,戚姬的儿子如意便被立为赵王,因为他年纪还小,仅仅十岁,所以高祖就十分担忧在自己死后会无法保全他的性命。这时有一个名叫赵尧的,年纪很轻,正任符玺御史的官职。赵国人方与公(即方与县令)认得他,便对御史大夫周昌说:"您的属下赵尧,年纪虽然很轻,然而是个奇才。您对他一定得另眼相看,因为将来接替您位置的就是他啊!"周昌笑着说:"赵尧年纪轻轻的,只不过是掌管案牍的普通书吏罢了,怎么会变成像你所说的那样呢?"过不多久,赵尧果然得了机会去侍候高祖。有一天,高祖独自一个人在那里闷闷不乐,哼出了悲哀的歌声,群臣都不晓得皇上为什么会这样。惟独赵尧上前请问说:"陛下所以感到不乐,不是为了赵王年小,而戚夫人与吕后之间又有嫌怨吗?不是为了防备在陛下升天以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不错!我就是为着这件事情在暗自发愁,不知道究竟要怎么办才好?"赵尧就说:"陛下应该特为赵王安置一个地位尊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一定要是吕后、太子和群臣素所畏敬的才可以。"高祖说:"说得很对,我也想这么做,不过群臣里面有谁是合适的呢?"赵尧回答说:"御史大夫周昌,他为人既坚毅强忍,朴实正直,而且上自吕后、太子,下至所有的大臣,又素来都敬畏他,所以只有周昌才是合适的人选。"高祖说:"好主意!"

  于是召见周昌,向他说:"我决定要烦劳你一趟,你就勉强的为我去做赵王的相国吧!"周昌流着眼泪说:"臣子从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陛下,陛下为什么偏偏要在中途把我一个人丢弃给诸侯呢?"高祖说:"我非常了解这是一个贬秩的差事,可是我私底下实在为赵王担忧,经过仔细的考虑,除了你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人来了,情非得已,你就勉为其难的为我走一遭吧!"于是把御史大夫周昌改调为赵王的相国。

  周昌走后,过了一段时间,高祖拿起御史大夫的官印,用手抚摸着说:"谁适合做御史大夫呢?"他仔细的看了看赵尧,然后说:"没有人比赵尧更恰当的了。"于是拜赵尧为御史大夫。赵尧在此之前,本来就已建有军功,享有食邑,等到以御史大夫的官职随军攻打陈豨,再立下功劳,便受封为江邑侯。

  汉十二年,高祖驾崩。吕太后特地派了使臣去召回赵王,赵王的相国周昌叫赵王推说有病,不能成行。使臣来往走了三回,周昌都一直坚决的不送赵王回京。于是高后大感烦忧,遂派人去召回周昌。周昌回京,入宫去谒见高后,高后很生气的骂周昌说:"你难道不清楚我对戚氏的怨恨吗?为什么偏偏不遣赵王回来呢?"周昌既被召回京师,高后便又派人去召回赵王,赵王果然应召回来。他回到了长安一个多月,终于被迫喝下毒药死亡。周昌为了这件事情托病引退,不再上朝谒见高后。过了三年,也郁郁而终。

  五年以后,高后听说是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在高祖生前,设下了计策来保全赵王如意的,于是判了他应得的罪刑,而以广阿侯任敖接任御史大夫。

  任敖这个人,是从前沛地的一个狱吏。高祖还是个百姓时,因为事情走避官差,官差找不到他本人,便抓走了吕后,并且用很不礼貌的态度去对待她。由于任敖素来就跟高祖要好,见了十分生气,便击伤了那抓走吕后的官吏。等到高祖初举义旗,任敖遂以宾客身份跟随高祖,担任御史,守过丰地三年。后来高祖被立为汉王,往东攻打项籍,任敖就升为上党的郡守。到了陈豨造反时,由于任敖坚守城郭,遂受封为广阿侯,享有一千八百户的食邑。高后主政时,任敖升做御史大夫,做了三年便被撤换,而以平阳侯曹窋来接充御史大夫。高后崩逝,曹窋未和其他大臣共同诛杀吕禄等外戚。在曹窋被免了官后,就以淮南王的相国张苍为御史大夫。

  张苍与绛侯周勃等人,在高后崩逝后,共同尊立代王刘恒为孝文皇帝。孝文帝四年,丞相灌婴逝世,便由张苍继任丞相。

  从建立汉朝起至孝文皇帝止,二十余年之间,适逢天下刚刚安定,将相公卿,全属军官出身,而唯独张苍,在他担任计相时,致力于探讨、订正历法的工作。因为高祖是在十月里到达霸上的,所以他就沿袭秦朝原来就以十月为岁首的旧历,不予改革。他又推求金、木、水、火、土五德运转的情形,以为汉朝正值水德旺盛的时期,因此仍然崇尚黑色。他更吹奏律吕,谐和乐调,入以五声八音,而由此广相比况,以制定一切的法律条令;并且由此定出各种器物的度量标准,以供作天下人的规范。等到当了丞相,终于完成整个的工作。所以汉代研究历法的学者,莫不祖承张苍。而张苍本人原来就喜好图书,可以说没有什么不读,没有什么不通的,尤其是对历法,造诣更为精深。

  张苍一直感念着王陵对他的恩德,王陵就是那个安国侯啊!张苍等到自己的地位尊显后,经常像对待父亲一样的去侍奉王陵。王陵死后,张苍当了丞相,每逢五日一假洗发浴身的时候,往往要先向王陵的夫人献上了美食,然后才敢回家。

  张苍当丞相当了十余年,有个鲁国人叫公孙臣的,上书议论汉代是属于土德旺盛的时期,将有黄龙出现的瑞应。孝文皇帝下诏交与张苍审议,张苍认为是个荒谬的说法,便免除了公孙臣的官职。后来(孝文十五年),黄龙果然出现在天水郡的成纪县,于是孝文帝就再召回公孙臣,命他为博士,负责草创顺应土德的历法制度,并更改元年。张丞相从此就自动绌退,托言年老有病,不再上朝。不久,有一个由张苍保举做中候官职的人,犯下了作奸玩法、获取私利的大罪,皇上特地拿这件事来责备张苍,于是张苍就告病去职。前后算起来,张苍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才下台。到了孝景帝前元五年,张苍去世,谥为文侯。爵位由他的儿子康侯(名奉谥康)袭代,过了八年便逝世。康侯的儿子张类继承了侯位,又过了八年,竟由于犯下参加诸侯丧礼后就位不敬的罪名,失去了爵位。

  从前,张苍的父亲身材短小,不满六尺,等到生了张苍,张苍的身高竟达八尺以上,以至于受封为侯爵,坐上了丞相的位子。张苍的儿子,身材也很高大。传到了他的孙子张类身上,却又矮到只有六尺多而已,于是犯了法,失去了侯爵。且说张苍在免除了相位后,年纪已老,由于口里没有牙齿,因此以女子作奶妈,专喝人乳。他的妻妾共有几百名之多,只要是怀过孕的就不再亲近。这样活了百多岁,张苍才与世长辞。

  丞相申屠嘉这个人,是梁地人士。他以一个能张强弩的武卒身份跟随高祖去攻打项籍,因为建有功劳,就提升做小小的部队长。后来随从高祖攻击黥布的叛军,再改任都尉。在孝惠帝时,又调为淮阳郡守。到了孝文帝元年,擢拔从前随从高皇帝,奉禄在二千石的官职人员,一律封为关内侯。当时受到封赏,享有食邑的,共二十四人,而申屠嘉则分得了五百户的食邑。等到张苍当了丞相,申屠嘉又升做御史大夫。孝文帝后元二年,在张苍被免去了相位后,孝文帝很想起用皇后的弟弟窦广国担任丞相,却担心的说:"我这样做,恐怕会让天下的人说我偏爱广国吧?"其实,窦广国是既有贤才,又有品德,所以皇上

才想举用他做丞相的。不过,在长时间的考虑后,孝文帝认为还是不很妥当;而此时,高帝时候的大臣大多已经凋谢,剩下来活着的又没有适当的人选,于是就以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由于他的采地在故邑,所以就封为故安侯。

  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家里决不接受私人的拜谒。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受到皇上特别的宠幸,赏赐的金银积至万万,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文帝又曾不止一次的到邓通的

  家里宴饮,他所受的宠信竟到了这种程度。有一天,丞相申居嘉上朝,而邓通却站在皇上的旁边,举止怠慢,有失礼节。等到申屠丞相奏事完毕,便进言说:"陛下宠爱臣子,便可以使他们大官大贵;至于朝廷的礼仪却是不可以不严谨的。"皇上说:"你不要说了,我就是喜欢他!"退朝之后,坐在相府里,申屠嘉便下一道征召的公文,要邓通到丞相府来,结果邓通没来,申屠丞相遂准备把邓通处死。邓通大为恐慌,赶紧入宫向文帝报告了这件事情,文帝就说:"你只管放心的去吧!我立刻派人去把你召回来。"邓通到了丞相府,脱下顶冠,光着双脚,叩首谢罪。申屠嘉坐在原来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故意不予礼待,开口就骂道:"这个朝廷是高皇帝的朝廷啊!邓通,你只不过是一个小官罢了,却胆敢在殿上举止随便,态度怠慢,已犯了’大不敬‘的罪,该当斩首,来人啊!即刻推出去斩了吧!"邓通吓得以首顿地,弄得满头都是鲜血,申屠嘉就是不肯放他。文帝算算丞相已让邓通吃够了苦头,便派使者拿着符信去召回邓通,并告诉丞相说:"这个人是我亲狎的臣子,你把他释放了吧!"邓通被召回宫里,便向文帝哭着说:"丞相几乎把臣子给杀了。"

  申屠嘉做丞相做了五年,孝文帝就崩驾了,于是孝景帝就登上了帝位。景帝二年,晁错任内史,尊贵专宠,一手把持了朝政,各种法令既大多被他奏请更改过,且又进一步的谋议用贬谪处罚来侵凌、削减诸侯的权柄。而丞相申屠嘉由于所说的话不被采用,遂自行绌退,而对晁错恨之入骨。晁错担任内史,内史府的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由于通行不便,晁错就擅自作主改凿一道墙门向南通出。而这道向南通出的墙门就凿在太上皇庙外面的短墙上面。申屠嘉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想借此拿下晁错法办,控他擅自凿穿宗庙的墙垣,奏请诛杀晁错。晁错的食客得了消息便去告知晁错,晁错感到害怕,就连夜进宫谒见皇上,向他乞哀求助。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果然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便说:"晁错所凿的并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庙墙外面的短垣罢了。由于内史府既设在太上皇庙外的短墙里面,而且又是我叫他这么做的,所以晁错并没有什么罪。"退了朝,申屠嘉恨恨的对长史说:"我真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却先奏请皇上定罪,结果反被晁错所欺。"回到了府邸,终于气得吐血而死。死后谥为节侯。爵位由他的儿子共侯申屠屡承袭,三年后去世。接着由共侯的儿子申屠去病继承,三十一年后去世。最后申去病的儿子申屠臾承袭,六年后,由于任九江太守时接受旧日属官的送礼而犯了罪,失去了侯位。

  自从申屠嘉去世以后,在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先后做了丞相。到了如今的武帝,则由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人相继担任丞相。他们都以列侯的爵位世袭下来,作风保守,廉洁谨慎,充任丞相只不过是聊备官数而已,并未具有特殊的作为与见解以赢得功绩名声,而成为显扬当代的名宰。

  太史公说:"张苍熟知经书和历法,是汉代有名的丞相,没想到他竟反对贾生、公孙臣等所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意见,而不予采行,却偏偏遵用秦朝奉行的颛顼历,这究竟是为着什么呢?周昌是个质直倔强得像木石一样的人。而任敖则由于他从前有恩于吕后,才受重用。至于申屠嘉,可以说是刚正坚毅、有守有节的人了。不过,他们都没有很高的道术学识,跟萧何、曹参和陈平比起来,恐怕就要差一些了。"

  孝武帝时,丞相很多,不予一一记名,也不录他们的品行、起居和行状事略。姑且记些征和以后的丞相。

  征和以后,开头有位车丞相,是长陵人士。死后由韦丞相接替。韦丞相,名贤,是鲁国人,靠着会读书写字,从小吏做起,做到大鸿胪的官位。这个时候,有个相士替他看相,说命该当上丞相。他有四个儿子,也叫这个相士算命,相到第二个儿子,他的名子叫玄成,相士便说:"你这个儿子有贵显的命运,日后当封侯。"韦丞相说:"我将来就是做了丞相,也有长子来承袭爵位,他从哪里去获得爵位呢?"后来,韦贤果然当了丞相,而在他去世后,长子却由于判有罪刑,不能继承爵位,所以就立了韦玄成。韦玄成当时假装疯狂,不肯受封,结果还是立了他,而获得让位的贤名。后来他骑着马直闯宗庙,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下诏降爵一级,成为关内侯,而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依然享有原来的食邑。

  韦丞相死后,由魏丞相接替了相位。

  魏丞相,名叫相,是济阴人士。他以文官升任丞相。他这个人喜好武艺,要求所有的官吏都要佩剑,规定须佩着剑才能上前奏事。如果有未佩剑的官员要进府奏事,到府之后定要向人借剑佩带才敢入内奏事。这个时候,京兆尹赵广汉犯了罪,魏丞相奏请免除他的爵位。赵广汉竟派了人挟制魏丞相,想要请求脱罪,却未被接纳。接着又叫人来要胁恐吓魏丞相,把魏夫人涉嫌杀害侍婢的事情私下奏请按验,并派衙役到魏丞相的府邸抓走奴婢拷打审问,结果问出侍婢并不是由魏夫人用利器杀死的。于是丞相的司直繁延寿劾奏京兆尹赵广汉胁迫丞相,诬告魏夫人刀杀侍婢,并派遣衙役到丞相府邸围捕,行为不法,再加上又被查获曾有擅自逐遣骑士的情事,因此赵广汉就被处以腰斩的死罪。还有掾吏陈平等人又举发中尚书,因为擅自胁迫的事情而涉有罪嫌,犯了大不敬的重罪,以致长史以下的官员都被判死罪,或关进了宫刑的囚室。而魏丞相由于生病,竟在丞相任内去世。爵位由他的儿子继承。后来,由于他骑着马闯到宗庙前面,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降旨削爵一级,变成关内侯,而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仍然保有原来的食邑。魏丞相死后,由御史大夫邴吉接替了相位。

  邴丞相,名叫吉,是鲁国人士。他靠着勤勉读书,喜好法令,升为御史大夫。

  在孝宣帝的时候,因为与宣帝有着故旧的以就封为列侯,而由此升任丞相。他以明晓事理,具有大智慧,为后世所颂扬。他也是在丞相任内因病而死的。死邴吉,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后由他的儿子邴显承袭了爵位。后来由于邴显骑着马闯进宗庙,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下诏降爵一级,失去了列侯的爵位,而仍然享有他原来的食邑。邴显做官升至太仆的官职,却被控做官时刑法不明,自身及儿子都犯有营私舞弊的不法行为,因而坐罪免去了官爵,贬为庶人。

  邴丞相死后,由黄丞相接替了相位。从前长安城里有个善于算命的相士,名叫田文。有一回,他跟微贱时候的韦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在别人家里会了面,田文当时就断言:"眼前的这三位先生全是日后丞相的人选。"后来三人果真一个接一个的当上了丞相,这位相士在当时怎么能看得这样清楚呢?

  黄丞相名叫霸,是淮阳人士。他凭读书做起了官,做到颍川太守的职位。他在治理颍川的时候,用礼义的条例教令来晓喻并感化百姓。如果有人犯了法,该当斩首,就暗中说服他们自杀。教化因而普遍推行,而名声也传扬到各地。于是孝宣帝下了一道制书说:"颍川太守黄霸,由于宣扬诏令,治理人民,使得百姓在路上不会捡拾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男女的礼防也非常严密,都分向走路,而狱中更没有待决的重犯,特地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以及黄金百斤的赏金。"接着征调他做京兆尹,然后升为丞相。在这段时间里,他依然用礼义来治理;最后由于生病,就在丞相任内去世。爵位由他的儿子黄赏承继,后来封为列侯。黄丞相死后,由御史大夫于定国接任。于丞相曾任廷尉,已经有过记述,见于张廷尉的言谈里。于丞相去职后,由御史大夫韦玄成接任。

  丞相韦玄成这个人,即前面所叙的韦丞相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列侯爵位,到后来竟失去了它。他在年少时即喜爱读书,对于《诗经》和《论语》都了解得非常透彻。他从小小的官吏做起,升至卫尉,然后调任太子太傅。接着,御史大夫薛广德免职,便改为御史大夫。等到于丞相乞身免去相位后,终于升任丞相,重享原有的食邑,封为扶阳侯。几年以后因病去世,孝元帝亲自参加丧礼,赏赐异常丰厚。爵位由他的儿子传至后代。他治理事务,不喜标新立异,能随着世俗,上下浮沉,因此被就认为是逢迎取巧。而相士原先就断定他当继承父亲封侯,到后来虽失去了爵位,但他又从头做起,辗转为官,终于坐上了丞相的宝座。他父子两人都前后当了丞相,世人传为美谈,这难道不是命吗?唯其是命,所以相士才会预知啊!韦丞相死后,由御史大夫匡衡接任。

  丞相匡衡这个人,是东海人士。他爱好读书,曾随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家庭贫穷,匡衡必须帮人做事,以赚取衣食费用。他的才智比较低下,参加射策的考试,连续考了八次都不能考上,到了第九次才考中了丙科。他对于经学,由于屡次不能考上,所以就特别了解、熟悉。考上以后,补做平原文学卒史的官职。几年下来,郡里的人都不尊敬他,于是御史大夫便征召他回来,补为百石俸禄的官属,举荐他做郎宫,然后补为博士,拜为太子少傅,以侍奉孝元帝。孝元帝喜欢《诗经》,特地把匡衡升为光禄勋,身居殿中当了老师,以教授左右近臣,而县官则坐在一旁听讲。大家都非常敬爱他,他的地位也因而日益尊贵。后来御史大夫郑弘因事坐罪免了职,就以匡衡为御史大夫。过了一年多,韦丞相去世,匡衡便接替他做丞相,封为乐安侯。匡衡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不曾走出长安城门,竟升任丞相,这难道不是逢遇时运而命中注定这样的吗?

  太史公说:"我深切地想过:士人在宦海里浮沉,终于能封侯的,实在太少了;然而做到御史大夫就去职的,却非常的多。许多的人做了御史大夫,接下去便是丞相了,结果竟怀着做丞相的强烈希望走向死亡。有的甚至在暗中互相毁谤伤害,想要接任相位,然而等待许久却依然不能获得。而有的则在钻营不久后,即得相位,以至于封侯,这真是运数啊!御史大夫郑弘等了数年仍不能获得,而匡衡则任不满一年,适逢韦丞相去世,竟接任了丞相的位子,这岂是可以用智巧去获得的吗?世上多的是贤圣的人才,他们陷于困厄之中,而始终不能获得机会的,可以说是太多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