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才想举用他做丞相的。不过,在长时间的考虑后,孝文帝认为还是不很妥当;而此时,高帝时候的大臣大多已经凋谢,剩下来活着的又没有适当的人选,于是就以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由于他的采地在故邑,所以就封为故安侯。
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家里决不接受私人的拜谒。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受到皇上特别的宠幸,赏赐的金银积至万万,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文帝又曾不止一次的到邓通的
家里宴饮,他所受的宠信竟到了这种程度。有一天,丞相申居嘉上朝,而邓通却站在皇上的旁边,举止怠慢,有失礼节。等到申屠丞相奏事完毕,便进言说:"陛下宠爱臣子,便可以使他们大官大贵;至于朝廷的礼仪却是不可以不严谨的。"皇上说:"你不要说了,我就是喜欢他!"退朝之后,坐在相府里,申屠嘉便下一道征召的公文,要邓通到丞相府来,结果邓通没来,申屠丞相遂准备把邓通处死。邓通大为恐慌,赶紧入宫向文帝报告了这件事情,文帝就说:"你只管放心的去吧!我立刻派人去把你召回来。"邓通到了丞相府,脱下顶冠,光着双脚,叩首谢罪。申屠嘉坐在原来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故意不予礼待,开口就骂道:"这个朝廷是高皇帝的朝廷啊!邓通,你只不过是一个小官罢了,却胆敢在殿上举止随便,态度怠慢,已犯了’大不敬‘的罪,该当斩首,来人啊!即刻推出去斩了吧!"邓通吓得以首顿地,弄得满头都是鲜血,申屠嘉就是不肯放他。文帝算算丞相已让邓通吃够了苦头,便派使者拿着符信去召回邓通,并告诉丞相说:"这个人是我亲狎的臣子,你把他释放了吧!"邓通被召回宫里,便向文帝哭着说:"丞相几乎把臣子给杀了。"
申屠嘉做丞相做了五年,孝文帝就崩驾了,于是孝景帝就登上了帝位。景帝二年,晁错任内史,尊贵专宠,一手把持了朝政,各种法令既大多被他奏请更改过,且又进一步的谋议用贬谪处罚来侵凌、削减诸侯的权柄。而丞相申屠嘉由于所说的话不被采用,遂自行绌退,而对晁错恨之入骨。晁错担任内史,内史府的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由于通行不便,晁错就擅自作主改凿一道墙门向南通出。而这道向南通出的墙门就凿在太上皇庙外面的短墙上面。申屠嘉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想借此拿下晁错法办,控他擅自凿穿宗庙的墙垣,奏请诛杀晁错。晁错的食客得了消息便去告知晁错,晁错感到害怕,就连夜进宫谒见皇上,向他乞哀求助。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果然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便说:"晁错所凿的并不是真正的庙墙,而是庙墙外面的短垣罢了。由于内史府既设在太上皇庙外的短墙里面,而且又是我叫他这么做的,所以晁错并没有什么罪。"退了朝,申屠嘉恨恨的对长史说:"我真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却先奏请皇上定罪,结果反被晁错所欺。"回到了府邸,终于气得吐血而死。死后谥为节侯。爵位由他的儿子共侯申屠屡承袭,三年后去世。接着由共侯的儿子申屠去病继承,三十一年后去世。最后申去病的儿子申屠臾承袭,六年后,由于任九江太守时接受旧日属官的送礼而犯了罪,失去了侯位。
自从申屠嘉去世以后,在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先后做了丞相。到了如今的武帝,则由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人相继担任丞相。他们都以列侯的爵位世袭下来,作风保守,廉洁谨慎,充任丞相只不过是聊备官数而已,并未具有特殊的作为与见解以赢得功绩名声,而成为显扬当代的名宰。
太史公说:"张苍熟知经书和历法,是汉代有名的丞相,没想到他竟反对贾生、公孙臣等所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意见,而不予采行,却偏偏遵用秦朝奉行的颛顼历,这究竟是为着什么呢?周昌是个质直倔强得像木石一样的人。而任敖则由于他从前有恩于吕后,才受重用。至于申屠嘉,可以说是刚正坚毅、有守有节的人了。不过,他们都没有很高的道术学识,跟萧何、曹参和陈平比起来,恐怕就要差一些了。"
孝武帝时,丞相很多,不予一一记名,也不录他们的品行、起居和行状事略。姑且记些征和以后的丞相。
征和以后,开头有位车丞相,是长陵人士。死后由韦丞相接替。韦丞相,名贤,是鲁国人,靠着会读书写字,从小吏做起,做到大鸿胪的官位。这个时候,有个相士替他看相,说命该当上丞相。他有四个儿子,也叫这个相士算命,相到第二个儿子,他的名子叫玄成,相士便说:"你这个儿子有贵显的命运,日后当封侯。"韦丞相说:"我将来就是做了丞相,也有长子来承袭爵位,他从哪里去获得爵位呢?"后来,韦贤果然当了丞相,而在他去世后,长子却由于判有罪刑,不能继承爵位,所以就立了韦玄成。韦玄成当时假装疯狂,不肯受封,结果还是立了他,而获得让位的贤名。后来他骑着马直闯宗庙,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下诏降爵一级,成为关内侯,而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依然享有原来的食邑。
韦丞相死后,由魏丞相接替了相位。
魏丞相,名叫相,是济阴人士。他以文官升任丞相。他这个人喜好武艺,要求所有的官吏都要佩剑,规定须佩着剑才能上前奏事。如果有未佩剑的官员要进府奏事,到府之后定要向人借剑佩带才敢入内奏事。这个时候,京兆尹赵广汉犯了罪,魏丞相奏请免除他的爵位。赵广汉竟派了人挟制魏丞相,想要请求脱罪,却未被接纳。接着又叫人来要胁恐吓魏丞相,把魏夫人涉嫌杀害侍婢的事情私下奏请按验,并派衙役到魏丞相的府邸抓走奴婢拷打审问,结果问出侍婢并不是由魏夫人用利器杀死的。于是丞相的司直繁延寿劾奏京兆尹赵广汉胁迫丞相,诬告魏夫人刀杀侍婢,并派遣衙役到丞相府邸围捕,行为不法,再加上又被查获曾有擅自逐遣骑士的情事,因此赵广汉就被处以腰斩的死罪。还有掾吏陈平等人又举发中尚书,因为擅自胁迫的事情而涉有罪嫌,犯了大不敬的重罪,以致长史以下的官员都被判死罪,或关进了宫刑的囚室。而魏丞相由于生病,竟在丞相任内去世。爵位由他的儿子继承。后来,由于他骑着马闯到宗庙前面,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降旨削爵一级,变成关内侯,而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仍然保有原来的食邑。魏丞相死后,由御史大夫邴吉接替了相位。
邴丞相,名叫吉,是鲁国人士。他靠着勤勉读书,喜好法令,升为御史大夫。
在孝宣帝的时候,因为与宣帝有着故旧的以就封为列侯,而由此升任丞相。他以明晓事理,具有大智慧,为后世所颂扬。他也是在丞相任内因病而死的。死邴吉,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后由他的儿子邴显承袭了爵位。后来由于邴显骑着马闯进宗庙,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下诏降爵一级,失去了列侯的爵位,而仍然享有他原来的食邑。邴显做官升至太仆的官职,却被控做官时刑法不明,自身及儿子都犯有营私舞弊的不法行为,因而坐罪免去了官爵,贬为庶人。
邴丞相死后,由黄丞相接替了相位。从前长安城里有个善于算命的相士,名叫田文。有一回,他跟微贱时候的韦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在别人家里会了面,田文当时就断言:"眼前的这三位先生全是日后丞相的人选。"后来三人果真一个接一个的当上了丞相,这位相士在当时怎么能看得这样清楚呢?
黄丞相名叫霸,是淮阳人士。他凭读书做起了官,做到颍川太守的职位。他在治理颍川的时候,用礼义的条例教令来晓喻并感化百姓。如果有人犯了法,该当斩首,就暗中说服他们自杀。教化因而普遍推行,而名声也传扬到各地。于是孝宣帝下了一道制书说:"颍川太守黄霸,由于宣扬诏令,治理人民,使得百姓在路上不会捡拾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男女的礼防也非常严密,都分向走路,而狱中更没有待决的重犯,特地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以及黄金百斤的赏金。"接着征调他做京兆尹,然后升为丞相。在这段时间里,他依然用礼义来治理;最后由于生病,就在丞相任内去世。爵位由他的儿子黄赏承继,后来封为列侯。黄丞相死后,由御史大夫于定国接任。于丞相曾任廷尉,已经有过记述,见于张廷尉的言谈里。于丞相去职后,由御史大夫韦玄成接任。
丞相韦玄成这个人,即前面所叙的韦丞相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列侯爵位,到后来竟失去了它。他在年少时即喜爱读书,对于《诗经》和《论语》都了解得非常透彻。他从小小的官吏做起,升至卫尉,然后调任太子太傅。接着,御史大夫薛广德免职,便改为御史大夫。等到于丞相乞身免去相位后,终于升任丞相,重享原有的食邑,封为扶阳侯。几年以后因病去世,孝元帝亲自参加丧礼,赏赐异常丰厚。爵位由他的儿子传至后代。他治理事务,不喜标新立异,能随着世俗,上下浮沉,因此被就认为是逢迎取巧。而相士原先就断定他当继承父亲封侯,到后来虽失去了爵位,但他又从头做起,辗转为官,终于坐上了丞相的宝座。他父子两人都前后当了丞相,世人传为美谈,这难道不是命吗?唯其是命,所以相士才会预知啊!韦丞相死后,由御史大夫匡衡接任。
丞相匡衡这个人,是东海人士。他爱好读书,曾随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家庭贫穷,匡衡必须帮人做事,以赚取衣食费用。他的才智比较低下,参加射策的考试,连续考了八次都不能考上,到了第九次才考中了丙科。他对于经学,由于屡次不能考上,所以就特别了解、熟悉。考上以后,补做平原文学卒史的官职。几年下来,郡里的人都不尊敬他,于是御史大夫便征召他回来,补为百石俸禄的官属,举荐他做郎宫,然后补为博士,拜为太子少傅,以侍奉孝元帝。孝元帝喜欢《诗经》,特地把匡衡升为光禄勋,身居殿中当了老师,以教授左右近臣,而县官则坐在一旁听讲。大家都非常敬爱他,他的地位也因而日益尊贵。后来御史大夫郑弘因事坐罪免了职,就以匡衡为御史大夫。过了一年多,韦丞相去世,匡衡便接替他做丞相,封为乐安侯。匡衡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不曾走出长安城门,竟升任丞相,这难道不是逢遇时运而命中注定这样的吗?
太史公说:"我深切地想过:士人在宦海里浮沉,终于能封侯的,实在太少了;然而做到御史大夫就去职的,却非常的多。许多的人做了御史大夫,接下去便是丞相了,结果竟怀着做丞相的强烈希望走向死亡。有的甚至在暗中互相毁谤伤害,想要接任相位,然而等待许久却依然不能获得。而有的则在钻营不久后,即得相位,以至于封侯,这真是运数啊!御史大夫郑弘等了数年仍不能获得,而匡衡则任不满一年,适逢韦丞相去世,竟接任了丞相的位子,这岂是可以用智巧去获得的吗?世上多的是贤圣的人才,他们陷于困厄之中,而始终不能获得机会的,可以说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