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九十三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610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陈满铭译

  韩王信这个人,是故韩襄王的庶孙,身高达八尺五寸。到了项梁扶立楚国的后裔怀王,由于燕、齐、赵、魏等国都早已封王,唯独韩国没立后嗣,因此便把韩国的诸公子横阳君成封为韩王,希望借此以安抚并平定韩国的故土。后来,项梁打了败仗,死在定陶,韩王成就去投奔怀王。不久,沛公领兵攻打阳城,命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去降服韩国故土,发现了韩(王)信,便派他做韩国的将军,率领着他的军队跟随沛公进入武关。

  沛公被立为汉王,韩(王)信随着他进入地方偏远的汉中,遂劝汉王说:"项王把中原一带的土地分封给众将,却命大王独自远远的居留此地,这是一种贬谪的表示啊!不过,随从大王的士卒全是山东人,到了这里,都不免会延颈举踵,盼望着回去。一旦东归的意愿趋于强烈,凝聚成一股不可抵挡的锐气,那就可以用来争取天下了。"汉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果然回师去平定了三秦的地方。于是答应将来立韩(王)信为韩王,并且特地先拜韩(王)信为韩国的太尉,带领着军队去攻取韩国的故土。

  项籍所封的众王,都到达各自的封邑去就了王位,惟有韩王成,由于未随军征战,没立下功劳,因此就不遣他到韩就位,而改封为列侯(穰侯)。到了后来,听说汉王派遣韩(王)信攻取韩地,才命令从前自己游历吴县时的县令郑昌为韩王,以抵拒汉王的大军。汉二年,韩(王)信攻克、平定了韩地的十余城。这时,汉王正到河南,韩(王)信便兵临阳城,急攻韩王昌。韩王昌不敌,终于投降,汉王遂立韩(王)信为韩王,要他时时带着韩军随侍左右。三年,汉王离开荥阳,命韩王信、周苛等人留守荥阳。等到楚军攻下荥阳,韩王信却向楚军投降,不久找到了机会逃出,又再归顺汉王,汉王就再度立他为韩王。很幸运的,他后来竟然跟随着汉王攻破了项籍的大军,平定了整个天下。于是到五年春天,汉王在即皇帝位后,便分剖符节给他,正式封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

  翌年春天,皇上以为韩王信有材力而勇武,所封的土地,北边紧邻巩县和洛阳,南边迫近宛县和叶县,而东边则有淮阳的重镇,可说无一不是驻守着天下精锐部队的所在,于是下诏把韩王信的封邑改为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韩王信遂上书说:"国土覆压着辽阔的边界,匈奴每每入境侵犯,而晋阳却距边塞遥远,无法作迅速的处理,因此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这个地方。"皇上答应了这个请求,韩王信便把王都移至马邑。这年秋天,匈奴的首领冒顿,率领了大军围攻韩王信,韩王信怕不敌,就不止一次的派遣使臣向胡人请求和解。后来大汉派了援军来解救韩王信,结果围虽是解了,却使皇上起了疑心,以为韩王信屡次派遣使者私下向匈奴求和,难免怀有异心,所以就派人来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惧怕被诛,遂与匈奴勾结,约好联手攻击汉军,于是韩王信公开叛汉,拱手送上马邑,投降胡人,并出兵攻打太原。

  七年冬天,皇上亲领大军去攻打韩王信,在铜鞮这个地方大破他的军队,并杀了他的部将王喜。韩王信遂逃到了匈奴。他的部将曼丘臣、王黄等,是白土县人,这时也趁机共立赵国的后裔赵利为王。并收买韩王信的散兵败卒,而与韩王信及冒顿共同计划攻击汉军。于是匈奴派了左右贤王带领万余骑兵,会合王黄等人,屯兵在广武以南之地,到晋阳跟汉兵作战,汉兵大破了他们的联军,一直追到离石,又再次的打败了他们。匈奴不服输,又在楼烦县西北屯聚兵马,大汉便派出战车战马打垮了他们的部队。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败走,汉兵则乘着胜利一直追逐他们。这时,听说冒顿住在上谷,而高皇帝则身在晋阳,遂派人去窥探冒顿的究竟,结果回报说:"可以攻打他们!"皇上于是到了平城。一天,皇上出城,上了白登山,没想到却被匈奴的骑兵包围了,皇上遂派人给匈奴的王后—阏氏送上贵重的礼物。阏氏便劝冒顿说:"现在取得了汉地,还是不能居留的,况且两君相遇,也不能互相迫人陷于困窘的境地啊!"僵持了七天,匈奴的骑兵稍微的退了开去。正巧这时碰上大雾弥漫的天气,汉军派人往来,胡人一点也觉察不出来。于是护军中尉陈平向皇上进言说:"由于胡人不愿意损伤他们的卒伍(一说:全用利兵御敌),请皇上下令各个士兵在每一强弩上面装上两支利箭,方向朝外,慢慢的移动,以脱出重围。"汉军就用这种方法陆续的退入平城,而汉朝的救兵也及时的赶到,使得胡人的骑兵终于完全退走。汉军见了,也就撤兵回朝。此后韩王信便替匈奴带兵往来边境,以攻击汉军。

  汉十年,韩王信命王黄等人以巧言引诱陈豨造反。十一年春天,曾封韩王的韩王信又与胡人的骑兵屯驻参合,以抵拒汉兵。汉朝遣柴将军去攻打他们,柴将军先写了一封信给韩王信,说:"皇上宽大仁厚,诸侯里头即使有反叛逃亡的,只要他们再度归顺,往往恢复他们原来的位号,不予罪诛,这是大王所熟知的。如今大王由于战败逃到胡境,并没有什么大罪,希望您能赶快自动的来归顺!"韩王信回信说:"皇上把我从闾巷之中提拔出来,终于面南称王,这是我毕生的荣幸。不过,荥阳的那决战役,我不能奋战到死,反而成了项籍阶下之囚,这是我的头一罪。等到胡寇围攻马邑,我不能坚决防守,却以城作礼物向敌人投降,这是我的第二罪。而今反过来替胡寇带领军队,跟将军争战,决生死于一朝,这是我的第三罪。从前文种和范蠡,没犯下任何一样罪过,竟不免一死一逃;而我对于皇上来说,却积有三项大罪。在此情形下,想要在汉朝的领土上求取活命,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当年伍子胥得罪了夫差,却不知逃离,而终于死在吴国的原因啊!如今我逃匿在荒山野谷间,日夜向蛮夷乞讨过活,思归的意愿自然是非常强烈的,这就像患风痹病的人时刻渴望着站起,瞎了眼的人时刻渴望着复明,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情势不容许我这么做罢了。"于是双方交了战。结果,柴将军杀光了参合的胡兵,也斩下了韩王信的头颅。

  当初,韩王信在进入匈奴的时候,他的嫡子,也就是韩太子,跟他走在一起。后来到了颓当城,又生了一个儿子,便因而命名为颓当。不久,韩太子也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做婴。到了孝文帝十四年,韩颓当与韩婴率领着他们的部属投降了汉朝。汉文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吴国和楚国造反时,弓高侯平乱功高,冠于所有的将领。他的侯爵由儿子承袭,传到孙子身上,由于孙子没生儿子,结果失去了侯位。韩婴的孙子因为不敬皇命,也失去了侯爵。颓当的庶孙韩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声名大显于当代。他的弟弟韩说,再度封侯(即龙额侯,后因坐罪失去)。屡次受命为将军,最后复封为案道侯。韩说的儿子叫韩代,在他死后一年多因犯了法被处死。又过了年余,韩说的孙子韩曾拜为龙额侯,延续了韩说的香烟。

  卢绾这个人,是沛丰人士,和高祖同一邑里。卢绾的父亲与高祖之父太上皇,彼此的感情很好。等到他们结婚生子,高祖和卢绾竟然在同一日降生,里中的亲友特地持羊携酒同时往两家庆贺。等到高祖和卢绾长大后,两人一起读书求学,彼此又十分要好。里中的亲友见了两家做父亲的能互相亲爱,生子既在同一天,而孩子长大后又能相亲相爱,不由得大加赞美,于是再用羊酒去庆贺他们。早在高祖还是个百姓的时候,凡是有官家的事务需要走避藏匿,则卢绾经常跟随高祖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到了高祖在沛地初举义旗,卢绾以宾客身份随从在高祖身边;进了汉中,则拜为将军,经常随侍高祖左右。后来,跟随高祖往东攻击项籍,以太尉的官位时时随侍高祖身旁,可以自由的出入内室,衣被饮食的赏赐,群臣都不敢存有跟他相比的念头。即使是萧何和曹参等人,也只是由于事功受到礼遇,要谈亲近宠信,那他们就比不上卢绾了。就这样,卢绾终于受封为长安侯,长安就是从前的

咸阳啊!

  汉五年冬天(当是春天),因为已经击垮了项籍,便命卢绾单独领兵,与刘贾一起攻打临江王共尉,结果获得了胜利。七月还朝,接着随侍高祖攻打燕王臧荼,臧荼不敌,终于投降。在高祖平定整个天下后,诸侯之中有不姓刘而封王的共有七人。高祖本想也封卢绾为王,却因群臣不满而作罢。等到俘虏了臧荼,便下诏给所有的将相列侯,要他们在群臣里面选择一个有功的人立为燕王,群臣晓得高祖有意立卢绾为王,所以都进言说"太尉长安侯卢绾,长年随侍皇上平定天下,功劳最多,可立为燕王。"高祖便下诏准了这项举荐。汉五年八月,遂立卢绾为燕王。很明显的,所有侯王得自皇上的宠幸是没有一个比得上卢绾的。

  汉十一年秋天,陈稀在代地造反。高祖随即领兵到邯郸去攻打陈豨的部队,燕王绾也出兵从东北方袭击陈豨。在这个时候,陈豨派王黄去向匈奴求救,而燕王绾也派了他的臣下张胜到匈奴,要他告诉匈奴说陈稀的部队正吃败仗。张胜到了匈奴,凑巧此时故燕王臧荼的儿子共衍也正流亡到胡地,见了张胜就说:"您能在燕国受到重用,是由于熟悉胡人事务的缘故。燕国之所以能长久生存,是因为诸侯频频造反,战事连年不断的关系。如今您为了燕国,急欲消灭陈稀那班人,等到陈稀那班人消灭殆尽,接着便要轮到燕国了,到那时候,你们就要变成囚虏了。您为什么不设法叫燕国暂缓攻打陈豨的行动,而与胡人联合修好,和睦相处呢?情势和缓了,燕国就能长久生存,即使有来自汉廷的紧急事故,也是可以保全国家的。"张胜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私自要求匈奴派兵帮助陈豨他们去攻打燕国。燕王绾疑是张胜联合胡人造反,遂上书朝廷,请求诛杀张胜的家族。等到张胜回国报告,一一说明了他这样做的原因,这才使燕王绾猛然省悟过来。于是行使诈术,决罪他人,以开释张胜的家属,使他能够安心地做联络匈奴的间细。并且又暗中派了范齐到陈豨哪里,要陈稀持续战争,不使中断。

  汉十二年,高祖往东攻击造反的黥布,而这时陈豨则一直带兵屯聚在代地。汉廷派了樊哙去围剿,结果斩了陈豨。而他的一员副将在投降后,竟说燕王绾曾派范齐到陈豨那儿互通计谋。高祖便命使臣去召见卢绾,卢绾推说是生病,不敢赴召;皇上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及御史大夫赵尧去迎接燕王,并顺便查问燕王左右的臣子。燕王绾更感害怕,便藏身在一个隐密的所在,对他宠信的臣子们说:"不是姓刘而封王的,如今只剩下我和长沙王吴芮罢了。去年春天,汉廷诛杀了淮阴侯的三族;到了夏天,又族诛梁王彭越,这都是吕后所设下的计谋。现在皇上病倒了,把国事全托付给吕后,吕后是个妇道人家,专想借故诛杀异姓王者和大功臣。"因而继续托言有病,不肯赴京师。他的左右众臣一个接一个的走避逃匿,却泄漏了一些燕王绾谈话的内容,结果传进辟阳侯的耳里,回朝便一一的向皇上报告,皇上听了,更为生气。再加上这时俘获了一名匈奴的降者,这个人说张胜正在匈奴亡匿,为燕国做勾结匈奴的工作。于是皇上说:"卢绾果真造反了。"遂命樊哙去攻打燕国。燕王绾特地把全部的宫人家属和骑兵数千人,安顿在长城之下,听候会,希望皇上病愈,自动入宫请罪。四月,高祖驾崩,卢绾便率领众人逃入匈奴,匈奴特地封他做东胡卢王。卢绾由于一直被蛮夷所侵凌掠夺,时时希望能够重归汉朝,没想到只住了一年多就死在胡地。

  高后时候,卢绾的妻子逃出匈奴,投降汉朝,碰巧高后生病,不能接见她,便要她暂宿燕王在京师的馆邸,预备在病愈后再设酒宴接见她,不料高后竟然就此崩逝,不得会面。而卢绾的妻子后来也因病去世。

  孝景帝中元六年,卢绾的孙子他之,以东胡王的身份投降,封为亚谷侯。

  陈豨这个人,是宛朐人士,不晓得他是从何时开始,在怎样的情况下跟随高祖的。到了高祖七年冬天,韩王信造反,逃入了匈奴,皇上亲往平城回来,才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当做代)国相国的身份领兵防守赵、代两地的边境,全部守边的军队都归他一人指挥。

  陈豨有一次休假回家,途经赵国,赵国的相国周昌见到陈豨的身边有千余辆车子的宾客随行,把邯郸所有的宫舍全住满了,而陈豨对待宾客又像是待贫时故交一样,莫不委屈自己以礼遇他们。于是等到陈豨动身回转代地之后,立即入京求见。见了皇上,便一五一十的报告陈豨宾客众多的情形,认为他总揽兵权,驻守在外,已有数年,恐怕会有变故发生。皇上因此就派人查明陈稀宾客在代地的财物与各种不法情事,结果多牵连到陈豨身上来。陈豨畏罪,便暗中派了一个宾客到王黄、曼丘臣处传达密令。等到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逝,皇上遂派人召回陈豨,陈豨托言病重,不敢回京。九月,终于联合王黄等人造反,自立为代王,掠夺了赵、代等地。皇上听了这个消息,便下令凡是被陈豨所欺蒙连累而犯下胁夺过失的吏民,一概赦免他们的罪刑,并且亲往征讨。到了邯郸,皇上高兴的说"陈稀不在南边占据漳水,北面守住邯郸,就晓得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接着,赵国的相国奏请斩杀常山的郡守和郡尉,说:"常山本有二十五座城,在陈豨造反后,前后共失去了整整二十座城。"皇上便问:"郡守和郡尉都参与造反了吗?"答说:"不曾造反。"皇上就说:"这是由于兵力不足的缘故。"因此就赦免了他们,再度命为常山的郡守和郡尉。皇上又问周昌说:"赵地也有壮士可以派任将领的吗?"回答说:"有四人。"等到这四个壮士来谒见,皇上便破口乱骂说:"这些饭桶也当得了将领吗?"骂得四人都不禁惭愧畏服,不敢吭声。可是皇上还是各封千户给这四人,并命为将,左右近臣见了便进谏说:"随从皇上进入蜀、汉,讨伐楚国的功臣到现在都还没全部封赏,这些人凭什么功劳受封呢?"皇上说:"你们懂什么!陈稀造了反,邯郸以北的地方全被陈豨所占领,我用羽檄紧急征集天下的兵员,又都还没到达。如今可用的只有邯郸一地的军队罢了,我为什么要吝惜这四千户,而不用它们来封赏四人以慰藉赵国的子弟呢?"大家都说"好主意。"于是皇上问:"陈豨命谁为将?"近臣回答说:"王黄和曼丘臣,他们从前都是生意人。"皇上说:"我知道了。"遂各以千金来购买王黄和曼丘臣等人的性命。

  十一年冬天,汉兵攻打陈豨的部队,在曲逆城下斩了他的部将侯敞及王黄(王黄二字衍),又在聊城打败陈稀的部将张春,斩下了万余人头。十二月,皇上亲自攻打东垣,没有立即攻下,却反被东垣的守卒骂个不停。不久,东垣城投降,遂下令把喊骂的兵卒一律斩首,而其他未喊骂的则处以墨刑,刺字在他们的额上。又下令把东垣改名为真定。王黄和曼丘臣,由于他们的部下接受了赏金,后来都被生擒,因此陈豨的部队终于完全溃败。

  皇上回到洛阳,说:"代地位于常山之北,与夷狄接壤,而赵国则从山南开始奄有它的领土,距离遥远,难于防守。"因此就立他的儿子刘恒为代王,以中都为王都,把从前的代地、雁门都划归代国管辖。

  高祖十二年冬天,樊哙的军卒终于在灵丘追击陈豨,把他杀死。

  太史公说:"韩王信与卢绾,并非出身平素蓄聚道德、积累善行的世家,只不过是求一时的权宜应变,靠欺诈与暴力获得成功,且又正好遇上汉朝刚刚安定,所以能够分封领土、面南称王罢了。他们在内受到了强烈巨大的猜疑,在外倚靠着蛮夷以引作援力,因而日益疏远,自陷危境,事机穷尽,智虑困窘,终于奔赴匈奴,这难道不可悲吗?陈豨是梁地人,年轻时每每称赞、仰慕魏公子信陵君;等到领兵防守边陲,便招致宾客,礼贤下士,名声超过了他实际的才能与地位。于是周昌对他起了疑心,过失就这样大大的暴露出来;因为害怕灾祸临身,再加上受了奸邪小人的一番怂恿游说,终于陷入了大逆不道的罪恶深渊。唉!可悲啊!谋虑的深浅与成败对人的影响,可说是太远大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