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九十二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1612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李殿魁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地方人。当初,他还是平民时,家中很贫穷,也没有什么好品行,因此,也没资格被推选做地方上的小官,又不能做买卖来维生,所以有时就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好多次,曾依附淮阴郡乡下县南昌亭长家中生活,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太太对他十分头疼,于是想出一个计策,大清早烧好饭,在卧房里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赶去吃饭,人家早已吃完,也懒得替他准备,他就只好饿肚。韩信也知道亭长太太的意思,十分生气,就和他们断绝关系不再来往了。

  韩信穷得无聊,就到城北的淮水去钓鱼维生,那儿有很多妇人在漂绵絮。有位老妈妈看到韩信饿得好可怜,就弄饭给他吃,在那儿漂了数十天的絮,也就让韩信几十天没饿肚。韩信十分欣喜,对漂絮的老妈妈说道:"我一定要加倍地报答您!"

  老妈妈很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大少爷,所以给你饭吃,哪指望什么报答啊!"

  淮阴的屠宰户里,有些恶少,其中有些欺侮韩信道:"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骨子里却胆小得很!"

  于是一群恶少就公然侮辱他道:"韩信,你能不怕死,就用你的佩剑来刺我;怕死不敢,就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

  于是韩信两只眼在这少年脸上,盯了半天,低下头爬在地上,从那恶少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没种!胆小鬼!

  漂母饭信,明谢时臣绘。

  后来项梁渡过淮水,准备起事,韩信就带着他那把剑去投奔项梁,在他的指挥下,默默无闻。项梁的部队垮了,又去投奔项羽,项羽就任命他作个卫队的队员。好几次韩信献奇策来求见项羽,项羽不欣赏,所以也就不用他。当汉王刘邦鸿门宴之后,被封为汉王,到汉中封地去时,韩信从楚军中逃到汉军,但仍是藉藉无名。担任粮仓管理员,因为犯了法,判决要斩首,同案共犯十三人都已经被处决了,轮到韩信,韩信就抬头向上看,刚巧是夏侯婴,就大声说道:"头子不是要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呢?"

  滕公夏侯婴听了他的话,甚感惊奇,看他的相貌也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就把他放了,不斩他的头。和他一谈话,大为高兴,就报告刘邦,刘邦就请他担任管理粮饷的军需官。刘邦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特殊与众不同之处。可是韩信好几次跟萧何交谈,萧何十分惊奇韩信之与众不同。

  一行人到了汉王的都城南郑,那些军官们都想东归回乡,所以半路上逃掉了的有几十人。韩信心中暗自盘算:"萧何他们已经为我上了好几次的报告,刘邦都没想用我,算了吧!"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了,也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亲自去追韩信去了。有人就向刘邦报告说:"相国萧何逃跑了!"

  刘邦气得要命,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隔了一两天,萧何来叩见刘邦,刘邦既生气又高兴,骂萧何道:"你为什么逃走?"

  萧何说:"臣怎么敢逃走呢?臣是去追那逃走的人回来。"

  刘邦说:"你去追的是谁?"

  萧何说:"韩信啊!"

  刘邦又骂道:"那些逃跑的军官,总在几十个人了!你从来没去追回来过,追韩信,骗人的!"

  萧何说:"那些军官,平平常常,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那是全国之中,谁也比不上他!大王如果作长期在汉中一带称王的话,那韩信确实是一无所用;如果真想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一个可以同你商量军国大事的人了!但是,就看大王您的主意,是怎样的决定罢了!"

  汉王说:"我当然也想向东发展哩!怎么能够可怜兮兮地,长久委屈地守在这儿呢?"

  萧何说:"大王如果计划一定要向东发展,争取天下,如能够用韩信,那么韩信就会留

  韩信,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登坛拜将,选自《马骀画宝》。

  下;不能用韩信,韩信终归会逃走的。"

  汉王说:

  "好吧,我就看在你的情面上,用他作一员将领吧!"

  萧何说:

  "虽然你让他为将,但是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

  "那就派他作大将吧!"

  萧何说:

  "好极了!"

  于是汉王要把韩信叫来,派他为大将。萧何说:

  "大王一向对人随便,不讲礼貌,现在要拜人家作大将,好像叫个小孩儿似的,就是这样而已,这也就是韩信之所以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如果真要拜他为大将,选个吉日良辰,沐浴斋戒,在广场上筑个土台,准备好拜大将的仪式,这样才可以!"

  汉王答应了这样办。那些将领们,都非常欢喜,每个人自己以为自己将要被选中拜大将了!可是,等到举行拜大将时,原来是韩信啊!大家

  都觉得意外。

  韩信在接受了拜将典礼之后,汉王方才坐下,对韩信说道:

  "萧相国好多次称赞将军的将才,请问将军有什么定国安邦的良策,教导在下?"

  韩信谦虚了一下,接着就问汉王说:

  "现在您打算向东方发展,想争夺天下霸权,您的对手岂不就是项羽吗?"

  汉王说:

  "是的!"

  韩信说:

  "大王自己估量一下,论兵力的勇敢、凶狠、精良、强盛,跟项王的兵力相比,谁高

  谁下?"

  汉王好半天不作声,最后说:

  "不如项羽的!"

  韩信拜了两拜,很赞佩地说道:

  "不仅大王您觉得不如他,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是真的不如他。但是臣曾经跟他作过事,让臣来报告一下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吼,千人都吓得胆战腿软。但是他不能信任人,把责任交付给有能力的将领们。所以,这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一时血气冲动罢了;项王待人,表面上是非常恭敬慈爱,说起话来,柔和温顺;当部下生了病,他同情病人的痛苦,甚至为他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但是等到部下因有功该封给爵位时,他把刻好的印信,在手中摩弄得把印的角都磨圆了,还捏着不肯授给该封赏的人。这就是所谓妇道人家的习气,不识大体。项王目前虽然作天下的领袖,诸侯们都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控制中原的关中,却跑到彭城去。又违背义帝当时与天下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的、喜爱的人,都封为王,诸侯们对他这种自私,十分忿怒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羽把义帝迁徙驱逐,安置到偏远的江南,也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境内,把自己的国君逐走,然后挑一处好地方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王军队所到过的城邑,没有不被蹂躏得残破毁灭的。所以天下人都非常怨恨,老百姓们都不愿意归顺拥戴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强迫罢了!名义上虽然是天下的领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是目前看来很强,但很快他就会衰弱的!现在大王果然能够一改项王的作法,只要是天下的英武勇敢的,你就任用他,天下还有什么顽强的敌人会不被你诛灭?您把天下的大城小镇,分封给那些为你立功的臣子,那么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你呢?您率领着坚守正义立场的军队,和那群不齿项王而来追随您的,日夜盼望回到东方故乡的将士们,去向东进军,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被您打散?又加上那三位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本来都是秦的将领,带着秦国当地的子弟兵出来打仗,已经有好几年了,兵士战死的战死,逃走的逃走,不计其数;又欺骗了他们部队以及将领们,投降项羽。结果秦军走到新安,项王用欺诈的手段,把秦国的降兵二十余万人,活埋在新安城南。只剩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没有被杀。秦国的父老兄弟们,恨这三个人,真是痛入骨髓。现在项羽勉强地用威力胁迫着秦国人,把这三人分封在秦地为王,其实秦国的老百姓是不会爱戴这三个人的!您当初由东方进入秦的武关,一点儿也没损害到秦国的老百姓,废除秦朝的苛刻刑法,跟秦国百姓约定,法律只有三条罢了!秦国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希望大王在秦国作王的。但在跟众诸侯当初的约定中,大王应该在关中为王,关中的老百姓全都知道这件事,可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到汉中作汉王,秦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王的。现在大王起兵向东,三秦王的属地,只要送一封文告去,就可以收服了!不必动一兵一卒!"

  汉王听了,大为高兴,自己也认为实在是和韩信"相见恨晚"了。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安排部队去攻打预定目标。八月,汉王就起兵东进,从关北出陈仓,秦国之地全部平定。汉二年,又引兵向东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豹及他的封地河南一带,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等项王所封的属国,也都降归汉王。于是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及陈馀,一起向东攻打楚王。四月,大兵到了楚都彭城,结果汉王的军队打了个大败仗。韩信又收集一部分败溃的部队,和汉王在荥阳地区会师,又攻击楚军,在京、索二地之间,把楚军打败了,因此,楚军始终再不能向西进攻。

  汉王在彭城兵败退还的时候,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就从汉王那儿逃向楚军去投降,齐王、赵王他们,一看苗头不对,也就背叛了汉王去与楚王讲和。六月,魏王豹又请假回去探亲,回到封地,马上也封锁了黄河西岸的临晋关,切断了汉军的退路,去与楚谋和。汉王众叛亲离,进退两难,就派郦食其去劝说魏豹投汉王,正在大费唇舌没有结果。这年八月,汉王又叫韩信作左丞相,带兵去攻打魏。魏王把重兵都布守在蒲坂一带,堵绝了临晋关的通路,韩信就故意布置很多疑兵,陈列船只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故作要渡河的样子;而另外则派了精兵,暗中从夏阳附近,不用船而用木桶之类的瓮、罐,捆绑成木筏,偷偷地渡过河去,攻打魏的首都安邑。魏王豹没想到这一着,大为吃惊,就带了兵来抵抗韩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哪是对手?就被韩信俘虏了,平定了魏,改为河东郡。

  汉王立即又派遣张耳跟着韩信,带兵东去,向北攻打赵王歇及守在代地的陈馀。闰

  刘邦韩信消灭各势力图

  九月,打败了代的部队,在阏与地方,捉住了代相夏说。当韩信在攻破魏、收服代的时候,汉王随时派人来调走他的精锐部队,到荥阳前线去抵抗楚兵。

  韩信跟张耳,带着几万部队,想通过太行山区的井陉关去攻打赵国,赵王歇和成安君陈馀,听说汉王的军队将要来攻取赵国,就把很多兵力聚集在井陉关的隘口,当时军容壮盛,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就劝说成安君道:

  "听说汉王的将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新近在阏与喋血一战,死伤甚多!现在又派了个张耳作帮手,正在商议如何攻下赵国,这是一支趁着战胜的余威而离开本国向远地进发的军队,它的锐气是不可抵挡的!臣听兵家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来供给士兵食用,运输困难,士兵自不免有挨饿的危险。如果柴草也供应不上,要靠就地打些不干的柴来烧饭,军队不可能是经常吃饱的。现在井陉关的隘道,非常狭隘,不能两辆兵车并行,不能使骑兵排成行列。在这样的隘道里,行兵几百里,在情势上而言,只好鱼贯而行,所以军队的粮饷,一定落在部队的后面。希望您能暂时拨给我轻装部队三万人,从小路去拦截他们的粮草、军需补给等,您只要带着部队深掘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要出兵和他交战。他们要向前又无法战斗,要后退又退不回去,我又带着骑兵拦断了他们的后路,野地里连一点可以掳掠的东西都没有,不到十天工夫,那么韩信和张耳的头颅,可以挂在您的军营前的旗杆上!希望您考虑臣的计策。假如不这样办,那我们一定成了他们二人的俘虏。"

  成安君是个书生,一个迂腐不知通变的儒者,常常说:"只要是正义之师,战争时是用不着什么奇谋诡计的!"所以他回说:

  "我听兵法家这样说过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那么就包围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可以和他较量一番。现在韩信的兵力,口头上号称有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罢了!竟然跋涉千里来攻打我们,必定是筋疲力竭了!现在是这样的一个情势,像韩信这样兵力薄弱,跋涉千里的疲敝之军,我们反而回避他而不去迎头痛击他;以后如果有比韩信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怎样去胜过他们呢?真的就照你所说的那样坚守营垒,不战不斗,那其他的诸侯们就会说我们胆怯、懦弱,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了!"

  不接受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也就不照广武君所说的办法去做。

  韩信派暗探在暗地里乘机打听监视,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成安君所采用,暗探回来报知上情。于是,韩信十分高兴,才敢大胆地带着部队向那狭长的隘路进军,在还不到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就停下大军,扎起营寨。半夜里发出突击的命令,选出二千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红色的汉军旗,从小路向前,到可以看到赵军动静的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等候时机及号令。并且特别规定了联络讯号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退逃走,一定会全营出动来追击我军,到那时你们快速地冲入赵军营地,把赵国的旗帜拔了,插上我汉军的旗帜。"

  又下令在出发前由副将们分头传送一点食物,给兵士们垫垫肚子,并告诉他们说:"今天在攻破了赵军之后,我们举行大会餐!"

  那些将领们都不敢相信,只好假意地答应说:"遵命!"

  又对他的副官说:"赵军已经先占据了形势便利的地点,扎下营寨,而且他们如果没有看到我军主将的旗号和指挥车,所以就不肯出攻我们的先遣部队,怕我们到了那山路险隘的通道口就退回来了!"

  韩信于是就派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向着赵军,背向着河水,排开了阵势。赵军看到韩信军队排成这样只有前进,没有退路的绝阵,大笑不已。等到天大亮,韩信登上战车,插上大将旗号,设上战鼓,边击着前进的鼓声,边率着军队开出井陉口的隘道,于是赵军打开营门,来迎击汉军,两军对峙交战了很久。于是韩信、张耳假意打败了,抛弃了主帅指挥的旗鼓,赶快退到排在水边的军阵之中,那批先头部队,打开阵势,让韩信等所带的人马,进入阵地,又疾忙回头迎战。赵军果然倾巢而出,大家争相掠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和张耳已经和水边的部队会合,军士们个个奋勇争先,拼死命作战,一下子赵军也攻打不下,于是在河边形成了拉锯战。韩信先派的两千轻骑兵,正在等候赵军倾巢而去追逐韩信的败军,见他们果真全营出动,于是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国的旗都拔了,竖起了两千面汉军的旗帜。赵军已经无法一时打败韩信背水作战的军队,当然也无法俘虏韩信、张耳他们,想收兵回营,可是回头一看,嘿!营帐上全是汉军的红色旗帜,大为惊恐,以为汉军都已经虏获了赵王及他们的将领们了!于是阵势大乱,兵士们躲的躲,逃的逃,赵将虽然竭力制止奔逃,杀了好些人,但仍然阻止不了。加上背水阵上的兵,和二千轻骑兵,两面夹攻,于是大破赵军,死的死,降的降,在泜水边斩了成安君,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看大局已经控制住了,于是传令军中,要活捉李左车,不可杀了他:"如有人活捉了广武君,可以赏给千金。"命令传下去,就有人把广武君绑了送到韩信的旗下,韩信立刻松了他的绑,请李左车面向东坐,自己执弟子之礼,坐东向西来跟他讲话。

  战事完毕,诸将分别来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及战利品等,呈献给韩信,完毕之后,都向韩信称贺。接着有人问韩信道:"兵法上说,右边背着山陵,则左面对着川泽,要背山临水,可是这一次将军却背水为阵,反其道而行。并且说,等破了赵军我们再吃饭,臣等当时心中真是十分不信服,然而终于打了胜仗,这是什么战术呢?"

  韩信说:"这个在兵法上是有的!但是诸君没有十分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有这样说法吗?

  ’必须把军队置于危窘的困境,士兵才能奋勇作战,然后可以绝处逢生,获致胜利。‘况且我韩信并没有能得到平素受我训练而听我调度的将士,这就是俗语所谓:’指挥死老百姓去作战!‘在如此情势之下,非把军队安排在绝地,使每个人都为了存亡,奋力作战,是无法取胜的。现在如果把这些将士安置在可以逃生的优良地形,他们就都逃走了,怎么还能够任用他们作战制敌呢?"

  诸将听了,都十分佩服地说道:"好极了,真是我们想不到的!"

  于是韩信向广武君请问道:"在下想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攻打齐国,怎样办才能成功?"

  广武君谦让地说:"臣听人说,带着军队打了败仗的将领,不够资格来谈什么叫做英勇;亡掉了国家的臣子,是不配来参与考虑长治久安之计的。现在臣已是败军之将、亡国的俘虏,哪儿当得起跟您一道来商量国家大事呢?"

  韩信说:"在下也曾听说过:百里奚在虞国作官,而虞国亡国了;等他做秦的相国,而秦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并不是他在虞国是愚笨的,而到了秦国就聪敏起来了!主要在他的意见被秦国采用而不被虞国采用,虞君不听信他的意见,而秦君听信他的意见啊!假如当初成安君真的听从了您的计策,像我韩信这样的庸才,早已被您生擒活捉了;就是因为他不听您的话,所以才有机会让我韩信陪侍您谈话。"

  接着韩信又坚决地向李左车请教,说道:"在下是推心置腹听从您的计谋,希望您不要推辞!"

  广武君说:"当然,臣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次失误;而愚者千虑,也会有一次想对的!所以说:即使是村夫俗子无知识狂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但是又恐怕臣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合您的用,不过臣愿意献上我的愚见。至于成安君有百战百胜的计谋,可惜一次算差了,所以部队在鄗的附近打了败仗,以至身死于泜水之滨。现在将军用木筏涉过西河,俘虏了魏王,在阏与地方捉住了夏说,一战便攻破了井陉隘道,不到一个上午打败了二十万赵军,杀了赵相成安君。名闻四海,威震天下,使得敌国的农夫们十分恐惧,都放下耕犁和锄头,只图眼前穿好些吃好些,侧着耳朵在等候着听您出兵的消息。像这些,都是将军您的长处啊!然而校尉们十分辛劳,士卒们已经十分疲乏,实在是很难叫他们再卖力了。现在将军您要想发动这一群疲乏困倦的军队,去驻扎到燕国的坚固的城下,要跟他战斗吧,恐怕会僵持很久,而又没有攻下它来的力量。如此情势,已被敌方知道得一清二楚,那形势上就显得十分被动;日子愈拖得久,那粮草一定就消耗完了。

  这时,较弱的燕国你还不能使他降服,而齐国一定来个坚壁清野,固守国境,而自己图强了。燕国和齐国与您的军队形成僵持局面,不能解决,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比重,还是未见分明的!像这些,是将军这方面的短处啊!臣很愚笨,但鄙意以为您的打算是错的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拿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别人的长处,而是利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

  韩信说:"那么选择哪条路呢?"

  广武君回答说:"现在为您打算,不如解下盔甲武装,放下兵器,留守在赵国,安抚百姓,存恤遗孤。百里之内的地区,每天都可以送来牛和酒,以宴飨您的将士,犒赏您的兵卒。而后向北移军,把部队驻守到通往燕国的路上,接着派一个会说话的辩士,送一封信过去,把您军队的长处显示给他看,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的命令。用威势把燕国降服了之后,再派个会说话的人向东去告诉齐国,齐国一定听到消息就降服您了。虽然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替齐国出主意了。这样一来,那么,争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图谋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虚张声势,而后再动刀兵的计策,就是这样办的!"

  韩信听了,说道:"好极了!"

  就照广武君的计策,派人到燕国去,燕国人听到了消息,立刻投降。就派人去报告汉王,并且请立张耳做赵王,负责镇守赵国。汉王也同意了,就立张耳为赵王。

  楚好几次派特遣部队渡河去攻打赵国,赵王张耳及韩信也就经常往来在赵地,乘着机会,也就把所经过的赵国各城镇占领,再派兵到汉王那儿去。楚军正在重重地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十分紧急,汉王由南门逃出,向宛和叶之间奔去,刚巧遇到黥布,就同入成皋躲避,楚王又带着兵来围攻成皋。

  六月,汉王逃出成皋,向东渡过河,单身一人跟夏侯婴,急急地跑到张耳的驻地修武去。到达时,就住在客馆中。第二天一早,自称是汉王派来的使者,骑马直奔赵王的军营中。这时张耳和韩信还没起床,就在他们的卧室内,刘邦把他们的帅印和兵符都拿了过来,立刻用来召集各将领,并且调整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和张耳起来之后,才知道汉王已经来了,大为吃惊。汉王夺回了两人的军队指挥权,就派张耳守备赵地,拜韩信为赵相国,把赵国那些没有开到荥阳去的部队,召集起来,叫韩信带去攻打齐国。

  韩信带着兵,向东出发,到达平原县境黄河口,尚未渡河,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去游说齐国,已经收服了齐。韩信就想按兵不动,范阳籍的辩士蒯通就劝说韩信道:"将军奉了诏命来攻打齐国,偏巧汉王又派遣使臣去游说齐王,难道汉王有命令要你中止进军?怎能

不向前行进呢?而且,郦食其只是一个平常的书生,乘着一辆车,到处去播弄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动了齐国七十多处城池降汉;而将军率领着几万大军,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城,做了几年的大将,反赶不上一个小小书生的功劳吗?"

  于是韩信认为蒯通说得对,听从了他的计策,就渡河往齐国出兵。这时齐国已经接受了郦食其的劝说,准备降汉,就挽留这位郦先生开怀畅饮,也就撤除了对汉军的防卫守备。韩信的军队也就不声不响地偷袭了齐国的历下城,主力军很快地开到了齐国首都临淄。齐王田广以为郦食其出卖了他,就把郦生给活活烹了。急忙逃往高密,又派人到楚项羽那里去求救兵。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就带兵向东追赶田广,直追到高密的西境。这时楚王也派龙且为大将,带着人马,号称二十万,来救援齐国。

  齐王田广和楚将龙且,两军联合在一起,准备与韩信交战,两军尚未交锋,有人劝龙且道:"汉兵深入齐境,情况不利,一定奋力战斗,它的锐利锋芒,不可抵挡。齐楚之兵,在自家地面作战,因为眷恋家室,容易兵败溃散;不如坚守阵地,高筑防御工事;一面叫齐王派他的亲信去招抚那些已经丢失的城邑。那些沦陷区的人,听说齐王还在,又有楚兵来救援,一定会叛汉归齐的。汉军远到两千里之外的异国,齐国的城邑又都背叛了汉军,汉军势必没有地方可以得到粮食,那就可以不用作战就使汉兵投降了!"

  龙且说:"我生平很知道韩信的为人,他是很容易对付的!而且我的任务是来救齐国的,结果不用作战就可以使韩信投降,那我还有什么功绩可言呢?现在我和汉军交战而战胜了韩信,我说不定可得到齐国一半的土地的封赏,为什么中止不作战呢?"

  于是就挥兵出战,跟韩信的部队,一在潍水之东,一在潍水之西,隔水排下阵势。韩信就在黑夜里叫人做了一万多个袋子,盛满了砂石,堵住上流的河水,带着一半军队渡河,去攻打龙且,假装打不过,想回头撤退。龙且果然十分高兴地说道:"我本来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

  于是带兵渡河去追击韩信,韩信就叫人打开堵水的沙袋,水就一涌而下,龙且的军队渡过来的,大半就回不去了!韩信立即下令反击,并且杀死了龙且。龙且手下留在潍水东岸的军队都四散逃走。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就追赶败兵,一直追到城阳,把楚军全部俘虏了,齐王田广也被捉住杀了。

  汉王四年,把齐国全部招降平服了!就派人去跟汉王请求道:"齐人狡诈,意外的变故很多,是个屡降屡叛的国家,南面又和楚国相邻,如果不暂立一个代理王位的来镇压它,那齐国的情势是不稳定的。希望让我来暂代齐王之位,这对当前局势是较有帮助的!"

  在当时,楚项羽正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攻势十分猛锐,汉王的情势十分危急!韩信派的人到达汉营,呈上信件,汉王打开信件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被围困在这儿,早晚都盼着望着,需要你来帮我打退敌兵!你倒要自立为王呢!"

  张良、陈平在一旁暗中踩了一下汉王的脚,贴着汉王的耳边小声说道:"我们汉军正处在不利的情势之下,难道还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就乘此机会立他为齐王,好好地对待他,叫他自己设法好好地守住齐国。不这样,恐怕就要发生变故。"

  汉王听说,也觉悟过来了,将计就计,接着又骂道:"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真王才对,干什么请求做假王呢?"

  就立刻派张良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来打楚国。

  楚国已经丧失一员大将龙且,项王也有些恐慌,就派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道"天下人全都苦于秦的暴政,已经很久了!大家一同约好协力消灭秦王朝。目前秦已经被破灭了,大家根据功劳,分割土地,各自称王,并且这样可以使将士兵卒们得到休息。现在汉王又兴兵向东,来侵夺别人所分的土地,已经吞并了封在秦地的三王。又带了部队出关,聚合了其他诸侯的兵力,来向东打我楚国。我看他的意图非全部并吞了天下诸侯,他是不肯干休的,他是这样不知足,贪心之至!而且汉王这个人是十分靠不住的!他的性命有好几次掉在项王的手掌中,项王都可怜他而放他一条生路。谁知道他一得到逃脱的机会,立刻就违背了盟约,又来攻击项王,他是这样一个不可亲近,不可信赖的家伙。现在您虽然自以为跟汉王是有深厚的交情,替他尽力打仗,将来恐怕终于会被他暗算的。您之所以能够保存性命到今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项王还活着的缘故啊!目前究竟天下大势属于汉王或楚王,这举足轻重的关键,就在您的取舍了。您如果向着西边,那就是汉王胜了;如果帮助东边,那就是项王的天下了。如果项王今天被消灭,那么第二个就轮到来收拾您了。您和项王本来就有老关系,何不跟楚联合起来一起反抗汉王呢?这样一来,我们不就可三分天下,互相抵制了吗?现在您放弃了这个机会,认为确信刘邦是靠得住的,而去攻打楚王,作为一个聪明人,原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韩信听了这番话,拒绝了他的好意,说道:"我在项王那儿做事,官位不过是个拿着戟,担任警卫的宫禁武官,建议也不被听从,计谋也不被采用,所以才背弃楚而投奔汉。汉王让我掌上将军的印信,给了我好几万部队汉王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把他吃的食物给我吃,听我的话,用我的计策,所以我才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人家对我十分亲信,我如果背叛他,这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虽然到死,我也不会改变心意,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说客武涉走了之后,齐国人蒯通,也知道目前天下大势,举足轻重的关键是操在韩信手中,想要用一个特殊的计策来感动他,就用他曾经学过的相人术来劝说韩信,他说道"在下曾经学过相人术,懂得相法。"

  韩信说:"先生相人术的方法如何?"

  蒯通回答说:"一个人的贵或贱,在于看骨骼的形象;忧或喜,在于看脸上的气色;成与败,在于看他的性情对事情有无决断力;用这三个条件来综合看相,保险万无一失!"

  韩信说"好极了,先生请您相相我看,究竟命运如何?"

  蒯通回答说:"希望您叫身边的人退下,我好单独跟您谈。"

  韩信说:"身边的人都走开了,您开始相吧!"

  蒯通说:"从您的面相看来,您将来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会遭到危险;从您的脊背看来,将来真是贵不可言。"

  韩信问道:"这话怎么说?"

  蒯通说:"天下的英雄豪杰们,他们刚开始发动抗秦,只要有人自立为王,登高一呼,天下的有志之士,全都聚合到一处来了,多得像云兴雾涌,鳞次栉比;快得像火之乱飞,风之疾起;在那段时间里,大家所忧虑的,是如何消灭暴秦罢了!现在的情况,是楚王与汉王双方在争夺天下,使得天下那些无辜的老百姓,死伤遍野,父毙子亡,尸骨抛弃在荒野,不计其数。楚国人从彭城起义,到处战斗,无往不利,以致把汉王围困在荥阳,乘他军事上的得利,席卷大部分土地,使得天下震动。然而他的军队在京与索二地之间,无法动弹,阻于西部山区而不能向前推进,已经是三年了!汉王率领了几十万部队,占据了巩和洛阳,仗着山区和河谷的复杂地形,来抵抗楚兵,一天进攻好几次,不能进得尺寸之地常常打败仗,无法挽救,以致有荥阳之败仗,成皋的伤亡,就逃到宛城和叶县之间,这就是智的一方无所用其智,勇的一方无所乘其勇的窘境了!至于乘胜的锐气,被山区的险隘所挫阻;而守险的一方,内部又粮食空虚,老百姓因为长期陷于战争,故筋疲力竭,十分怨恨,日夜盼望战争早日停止,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无所归宿的地步。照我的估量,在这种情势之下,如果不是天下最贤圣的人,就一定不能平定这天下的大祸患。目前刘、项两王的命运,就挂在您的手上,您如果替汉王出力,那就是汉王的胜利如果帮助楚王,那就是楚王胜了。臣现在愿意把内心的真意披露给您,倾献肝胆,以诚相告,贡纳我的不成熟的意见,可是唯恐您不能采纳。如果真正能够接受臣的献计,最好的办法,不如对双方都保持良好关系,不帮任何一方去消灭对方,让他们都存在下去,这样您便可以跟他们三分天下,像鼎的三足一样相互维持着,在这种形势之下,刘、项双方谁都不敢先动手。至于以您的聪明才智,拥有最好的武装部队,占领着强大的齐国,牵制着燕国和赵国,再出兵去收复刘、项双方兵力不足之处,牵制着他们的后方,顺着百姓们的愿望,出兵向西,去为百姓们讲话。阻止楚、汉之争斗,那天下百姓对您的反应,像风、像回响一样地快速传布,到了那个时候,谁敢不听从您的意见哩!把大国的地盘减缩,把强国的势力削弱,用来分封已经失去土地的各国诸侯,各诸侯都已分土立国,那天下诸侯没有不听命于你的,并且还会感念你对他们的恩德。根据从前的齐国故地,拥有胶河、泗水流域等的地方!您现在用恩德来安抚诸侯,对他们礼遇谦让,那天下的君王们,一定相率来到您齐国朝拜了!

  我听古人说:’天赐给你你不取,反会受到祸咎,时机来了你不去实行,反会受到灾难‘。希望您好好地深思熟虑这件事。"

  韩信说道:"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古人说:乘过人家车子的人,要给人家分担患难,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该给人家分担忧虑,吃人家饭的人,就得为人家卖命,我怎么可以唯私利是图而违背正义呢!"

  蒯通说道:"您自以为和刘邦友善,想要帮助刘邦建立万世的功业,臣私意以为您是错了!想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二人的关系像生死兄弟一样,后来因为张黡、陈泽事件,两人就变成了仇敌一样。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王使者项婴的头逃走,而投降到汉王麾下,汉王就借了他的部队,向东进军,在泜水之南,杀掉了成安君,结果是身首异处。这样的交情,终于被天下人所耻笑;这两个人的相交往,他们的感情,可以说是天下最深厚的了,然而到临了弄得你也想把我捉来杀了,我也想把你捉来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毛病就出在彼此贪心不足,而且人心是变幻莫测的。现在您要用忠信之道来和汉王相交往,势必不可能比陈馀、张耳二人的相交更巩固吧,而你们之间的事情,恐怕要比陈泽、张黡事件重大得多。所以臣认为您过分相信刘邦不会加害到您,这也是错了!以前大夫文种和范蠡把已亡的越国恢复,使句践重新称霸于诸侯,结果等到功成名就,一个被杀死,一个逃身湖上。野兽已经被捕捉完了,而接着就该把猎狗给宰了!至于以交朋友的情感而言,那就不如张耳和陈馀之间的深厚;拿忠与信的道德标准来说,最多也不过像大夫文种、范蠡之于句践;这两类人,可以供你看清人情世故了,希望您多多考虑。而且臣听古人说勇猛、谋略使得主子震动时那就有生命的危险,而功劳、业绩超过天下所有的人,那就到达了顶点,无法赏赐了。现在让臣来报报您的功绩吧:您渡过西河,掳了魏王,擒了夏说,带着兵通过井陉,杀了成安君,攻打赵国,威胁了燕国,平定了齐国,向南摧毁了楚国二十万大军,又向东杀了楚将龙且,西向汉王报捷,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功绩第一,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比得上,而且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超出您了。现在您负有震动主子的威势,拥有无法赏赐的大功;你去归附楚,楚人不会信赖你;去助汉,汉人又怕你,您挟着这样的情势往哪儿去呢?至于从情势上看,您毕竟还居于臣子的地位,但你却有使君主感到压迫的威势,你的声誉,已经是天下第一,我真为您感到危险、不安!"

  韩信谢谢他的好意说道:"先生请您别说了,让我考虑考虑吧!"过了几天之后,蒯通又劝说韩信道:"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定能预先见到征兆的;遇事能反复考虑,才能掌握成败的关键,听取错误的意见,或做了错误的决定而能够长久安全,不发生问题的,实在是少见的事!一个人如果听取十个意见,竟连一两次失误都没有,那真是个智者,如此旁人的闲言碎语是无法迷惑他的!一个人如果考虑问题,从来不会本末倒置而能轻重得宜的,一定是个胸有成竹的人,如此旁人的花言巧语是无法去搅乱他的!如果一个人随遇而安,甘心情愿作人家的奴仆杂役,就会失掉掌握君权的机会了!留恋满足于有限的俸禄,就会失掉为卿作相的地位。所以当机立断是聪明的人,遇事迟疑不决,一定坏事!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精打细算,就遗忘了天下大事如果一个人的智慧,足以预知事情的变化,而因为决心不够,迟迟不做的话,这是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常言道猛虎爪牙足以伤人,但因犹疑不用而被人擒获,反不如小小蜂趸,却能以尾端的毒刺螫伤了人;千里马彳亍不前,反不如劣马能够稳步前进;虽然勇敢得像孟贲,如果犹疑不前,倒不如一个平庸的人能够达到目的。虽然有舜、禹一般的大智慧,但却闭着口一语不发,还不如又聋又哑的人打打手势的效果好。这话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付诸实行。至于功业不容易开创而却容易失败,时机是很难遇到但却很容易错过的。机会啊,机会啊,机会是不会再来的了!希望您仔细考虑它吧!"

  韩信犹疑不定,不忍心背叛汉王,又想到自己有这么多的功勋,汉王终究不会把我的齐国夺去的!于是拒绝了蒯通的建议。蒯通看到劝说不被韩信采纳,怕此事被人发觉,那就有杀身之祸了!就装疯冒充巫者以避祸。

  汉王在固陵地方,跟项王战斗,吃了败仗,于是听取张良的献计,招约齐王韩信,于是带兵到垓下参与会战。项羽被打败了之后,刘邦乘韩信的毫无准备,夺去了他的军权。汉王五年正月,改封齐王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

  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送给她千金。又找到了下乡县南昌亭长,赐给他一百个钱,对亭长说道:

  "您是个没有见识的人啊!做好事有始无终。"

  又把那位侮辱自己,命令他从胯下爬过去的人,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告诉他的部将们道:"这位是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就忍了下来,而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项王从前的一员逃亡在外的将领,名叫钟离昧,家住在东海朐县伊庐乡,一向跟韩信交情不错。项王死后,他就逃亡投奔了韩信。汉王很记恨昧,听说他在韩信那儿,就下令叫楚国捕拿昧。那时韩信刚回到封国,到所属的县邑去巡视时,进进出出都严陈兵卫。汉王六年,有人打报告,说是楚王韩信造反。汉高帝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天子要到各国诸侯封地内去巡视,南方有个云梦泽,派使臣通知各诸侯到陈地相会,告诉他们说:"我要到云梦地区去游玩。"

  其实暗地里要算计韩信,可是韩信一点儿也不晓得内情。高祖将要抵达楚境,韩信觉得不对,要发兵造反,自己忖度是无罪的,想要亲去见高帝,又怕被捉去。有人就劝说韩信道:"您把钟离昧杀了,带着他的头去见皇上,皇上一定很高兴,那就没事了!"

  韩信就约了钟离昧来,商议公事,钟离昧说道:"汉王之所以不来攻您楚国,因为有我钟离昧在您这儿,如果要把我杀了,自动去讨好汉王,我今天死了,您也会紧跟着送命的。"

  于是就破口大骂韩信道:"你不是一个讲仁义道德的人!"

  终于拔剑自刎了。韩信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到陈地去拜见高帝。皇上叫武士们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后面一辆车上。韩信说道:"真像人家说的:狡黠的兔子死了,会捉兔子的狗也就宰了吃啦!高飞的鸟射完了,那张好弓也就收起来了!敌人被消灭了,谋臣也就被杀了!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我难道真该被烹了吗?"

  皇上说道:"有人告您造反!"

  于是用刑具把韩信锁缚起来。到达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汉王对自己的才能又怕又恨,常常借口生病不能朝见,也不随从出行。韩信从此以后,早晚心中都十分不快,平日家居,闷闷不乐,自以为跟周勃、灌婴之类的人地位相等为羞耻。韩信有一次去拜访将军樊哙,樊哙卑躬屈膝,恭迎恭送,自己说话时都称臣,说道:"像您这样有封王地位的大人物,肯到寒舍来,真是臣的光荣!"

  韩信走出了门,笑道:"我这一辈子,竟然和樊哙这些人处在同一地位!"

  皇上曾经和韩信闲谈,讨论列将领们的本领,彼此各有不同,高低不一。皇上问道:"像我的才能,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道:"陛下最多不超过十万人!"

  皇上问道:"带兵的事,对你来说呢?"说:"臣是兵愈多愈好。"

  皇上笑道:"既然是愈多愈好,为什么还会被我捉住呢?"

  韩信说道:"陛下您不善于带兵,但却擅长于控制大将。这就是韩信之所以被陛下捉住的原因。而且陛下这种才能是天生的,不是人力可以做到的!"

  陈豨被封为巨鹿郡的郡守,到淮阴侯那儿去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撤去左右侍候的人,跟他在院子里散步,仰天长叹了一声,说道:"您可以跟我谈些知心话吗?我有些话想和您说呢!"

  陈稀说道:"一切听将军的吩咐!"

  淮阴侯说道:"您现在去镇守的地方,是天下兵力最精的地方,而且,您又是皇上的亲信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说你造反了,皇上一定不会相信;再有人来告你造反,皇上就会起疑心了;第三批的人来告你造反,一定会气得火冒三丈,自己带兵去打你。我和你配合做内应,从京城里起兵,天下大事,便可成功了。"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是能用兵带将的,相信他的计谋,说:"一定尊奉您的指示!"

  汉王十一年,陈豨果真造反了。皇上亲自带兵前往平乱,韩信借口有病,不随高帝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稀那里送信说:"尽管发兵打仗,我会从这儿(京城)帮助您!"

  韩信就和家将们商量,黑夜里假传圣旨,赦放那些被没入官里的许多囚徒和罚劳役的犯人,要想领着这批人来偷袭吕后和太子刘盈。一切部署定当了,就等候陈豨那方面的消息。韩信家的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了起来,想要杀了他。那个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造反的种种设计安排的情况,吕后接到密报,想叫军队来镇压,又怕韩信的党羽太多,一下子不能制服,就找了萧相国来商议。派一个人假冒是从皇上那儿来的,说是陈豨已经被高帝捉住杀了,所有在朝的列侯、群臣都要向吕后道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您虽然生病,但这天大喜事,您勉强一下,也该进宫去向吕后道个贺。"

  韩信进入后宫,吕后预先埋伏的武士,立刻把韩信绑了起来,就在长乐宫的悬钟室中,把韩信杀了。韩信正要被斩首的时候,说道:"我后悔没有接受蒯通的计谋,现在竟被妇人小子所骗,这岂不是天意吗?"

  于是杀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所有的人口。

  高祖平定了陈稀,由部队中回来,到达京城,见说韩信已经杀死,心中又高兴又怜悯,问道:"韩信死的时候,又说了些什么话?"

  吕后说道:"韩信说,恨当初没能采用蒯通的计策。"

  高祖说道:"蒯通啊!这是齐国一位有名的辩士啊!"

  于是下诏命给齐国缉拿蒯通,蒯通捉来了,皇上说道:"是你教唆淮阴侯造反,是吗?"

  蒯通回答说:"是的!本来我就是要教唆他造反的,可是这小子不听我的话,所以才使自己夷灭了三族;如果那小子听了我的话,陛下您又如何能杀得了他呢?"

  皇上生气道:"把他给我丢到锅里烹了!"

  蒯通道:"啊呀,你烹了我那可是冤枉呀!"

  皇上问道:"你教唆韩信造反,烹了你还有什么冤枉的?"

  蒯通回说:"当秦王朝的法度败坏,政权解体时,太行山以东地区大乱,各国诸侯纷纷都起来自立,有志之士都像群鸦般聚集在一起,秦王失去了他的君位,天下的人共同追逐秦国所已失去的帝位于是才能高人一等的,脚程比别人快的,先得到了帝位。大盗跖所养的狗,见到了古之贤君尧就狂吠,并不因为尧是坏人,而是狗所鸣吠的对象,只要不是它的主人,它就吠叫!在那个时候,臣心目中只知道一个韩信,根本不知道您陛下;而且普天之下,时时让自己磨砺精炼,保持锋锐状态,想要做陛下您所做事业的人多得很,大家都想当皇帝,但是,他们的能力不足罢了!难道您又能把他们全部烹了吗?"

  高帝吩咐道:"放了他吧!"

  于是就赦免了蒯通的罪。太史公说道:"我到淮阴去,淮阴地方的人对我说:韩信还是个平民的时候,他的志向、抱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的母亲死了,穷得没有钱来办丧葬的事,然而他却各处去寻求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旁边可以安顿得下一万家。我去参观他母亲的坟地,果真像人们所说的。假如韩信学一些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骄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对汉家的功勋,真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的对周朝的贡献,子子孙孙,都可以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不朝这方面去努力,而在天下大局已定,才来阴谋叛逆,杀了他的全家,不也真是罪有应得吗?"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