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八十九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876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林耀曾译

  张耳,魏国大梁人,年轻的时候还能见到魏公子无忌,做他门下的宾客。曾经为某事逃亡,到了外黄。外黄地方有一个很有钱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却嫁了一个愚蠢庸碌的丈夫,她自知无法与那个丈夫生活一辈子,于是偷偷的离开他,投奔旧时父亲宾客家。她父亲的宾客向来知道张耳是一个很有出息的人,就跟那个女儿说:"你一定要嫁个好丈夫,那么就嫁给张耳吧!"那女孩接受了这个建议,就请父亲的宾客出面处理,办妥与丈夫的离婚手续,改嫁张耳。那时的张耳处境渐渐的好了,广结交游,他太太家里很有钱,张耳在经济上得到强力的支持,可以罗致许多远方的宾客,在政治上渐渐露张耳和陈馀,选自明刻本《两汉开国中兴志传》。

  出头角,出任外黄县令,名气也越发大了。

  陈馀也是大梁人,喜欢儒术,曾经几度到赵国的苦陉,那地方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公乘氏就把女儿嫁给他,因为知道他不是一个庸碌平凡的人。陈馀的年纪比较轻,就把张耳当他父亲一样的看待,两个要好得可以同生共死。后来大梁被秦国占领,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到张耳家来,有时候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了魏国好几年了,听说张耳与陈馀这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重金悬赏有能找到张耳的千金,找到陈馀的五百金,张耳、陈馀于是改变姓名逃到陈国,充当里门守卫的贱卒,维持生活,所以两人常在一起。有一次,里中官吏认为陈馀犯了过错,便要鞭笞他,陈馀不服气想起来反抗,张耳连忙上去把陈馀按住,让他接受鞭笞。等那官吏去了,张耳就把陈馀引到桑树下,责备他说:"我以前是怎么和你说的?现在你只是受到了一些小辱,就想把自己的性命牺牲在里吏的身上啊?"陈馀也认为他的话很对。秦国政府下令务必找到这两个人,而他们俩亦利用守门卫卒的身份,装着要里中人严格搜查的样子,转移别人对他们的注意力,作为掩护。

  陈涉起兵蕲州,攻入陈国,那时候他的军队已经有好几万人了。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与他的亲信早就听说张耳、陈馀很有贤才,只是从来没有见过面。见面接谈后,对张耳、陈馀大为欣赏。当时陈国豪杰父老建议陈涉说:"将军你披上坚甲,拿着锐利的武器,率领士卒去诛讨无道的暴秦,重立楚国社稷,这种存亡继绝的功德,可以为王了。再说要统御督率天下诸将,不立为王怎么行呢?希望将军你立为楚王。"陈涉问张耳与陈馀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他们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破了人的国家,灭了人的社稷,绝了人的后世,弄得民穷财尽,百姓们疲敝不堪,将军义愤不平,挺身而出,历经艰难险阻,不顾自己本身的安危,为天下人除残去暴。现在只攻下陈国,就要自立为王,那无异是显示天下,一切的作为都是出于为自己追求富贵利益的私心,所以将军最好现在不要自立为王,率领军队迅速向西面推进,一方面派人访立六国诸侯的后裔,作为自己的党援,也替秦国增加了敌人,敌人多,那秦国的力量就分散了,有了许多党援,那我们的军队实力就强大了。如果这样,用不着在辽阔的原野进行大规模的战斗,也不会有坚守而需要强攻的城镇;诛讨暴虐的秦国,攻入它的首都咸阳,号令诸侯,那些已经亡国的诸侯,因得复立,必然感激您的恩德,中心悦服,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功了。如果现在您只是自己为王,那就离散天下的人心了。"陈涉没有听他们的话,还是自立为王。陈馀又向陈涉建议说:"大王您动员梁楚的军队,目标是要攻入关,无暇收复河北地方,我们以前曾经去过赵国,对那地方的豪俊人才和地理形势,非常熟悉,希望您能派遣一支军队,出人意料之外地向北攻取赵国的地方。"陈涉听从了他的话,于是任命他的好朋友陈国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用张耳与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三千军队,向北去攻取赵地。武臣一行人从白马津渡河,到了河北诸县,便向当地的豪杰游说:"秦国的乱政酷刑残害天下已经几十年了,在北方征集很多的力役修筑长城,在南方广召兵丁戍守五岭,弄得外内骚动,鸡犬不宁,百姓们疲敝不堪。而官吏们却经常到百姓家去按照人口的多少,用箕聚敛谷物,以供应军队的费用,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又以严刑峻法,使家人父子都不能相安,所以陈王奋臂而起,首举义旗,自立为王,领导天下的人民推翻暴政。

  楚国二千里地方,没有不起来响应的,家家奋起,人人为斗,各自报复攻杀他们的怨仇,县里的令丞被他们杀了,郡中的守尉也被他们杀了。现在已经建立了大楚国,在陈地为王,又派遣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西出攻秦。有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还不能成就封侯的功业,那就不是人中的豪杰了。你们想想看,天下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秦的暴政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痛苦,这种情形已经很久了。以天下人的力量,攻击无道的暴君,报父兄的怨仇,而能成拥有土地、独霸一方的功业,这是豪杰之士们最好的机会了。"当地的豪杰之士都认为这话很对,于是纷纷投效,军队的人数一下子增加到好几万,武臣自号武信君,占领了赵地十城,其他的城坚守,不肯降服,急切不能攻下,于是引兵东北去取范阳。

  范阳人蒯通对范阳令说:"我知道您快要死了,所以来吊问,但是我也是来庆贺您的,如果您能够顺势通变的话,那就可以不死了。"范阳令说:"你为什么来吊问呢?"蒯通回答说:"秦的法律很严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阳令,也不知杀了多少人的父亲,戮了多少人的儿子,多少人被您砍断了脚,多少人的脸上被您刺了字。那些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之所以不敢把利刃插入您的肚子里,因为畏惧秦的酷法罢了。现在天下大乱,秦的法律不能完全施行,那些慈父孝子一定会趁此机会来杀您,成就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所以来吊问的啊!现在诸侯都起来反叛暴秦,武信君的大兵马上就要来到,而您却要坚守,范阳城中年轻气盛的人都争着要杀您,迎降武信君。如果您现在马上派我去见武信君,事情就有转圜的余地,就可以转祸为福了。"

  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要先打一场胜仗,然后才能获得土地,先攻破城池,然后才能占领,我认为这样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您能听我的策划,那就可以不要攻城就可占领,不用打仗就可获得土地,只要派人去送送通告,虽然是很偏远的地方,也会降服的,这样您愿意吗?"武信君说:"怎么样呢?"蒯通说:"范阳的县令本来是应该整顿士卒守卫城池的,但是他怯懦而怕死,贪心而爱慕富贵,所以要率先来投降,又怕您以为他是秦所设置的官吏,像以前十城那样的统统加以诛杀。而范阳城里年轻的人亦想杀掉县令,他们自己守卫城池来抵抗您,您为什么不差我拿着侯印去封拜范阳令,范阳就会举城投降,那些年轻的人也不敢杀他了。让范阳令乘坐着他那豪华富丽的座车,在燕赵之间来去驱驰,燕赵之间的人看见了,都会说这是范阳令啊!因为率先投降,所以有此优遇。这样一来,大家都要群起而效尤,燕赵地区的城池,用不着打仗,它们自然会投降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只要派人运送通告,偏远的地方都会降服的道理。"武信君听从了这个计划,派遣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果然,赵地得到这个消息,没有经过战争举城投降的竟有三十几城。

  一直推进到邯郸。张耳、陈馀听说周文的军队入关,在戏水附近被秦将章邯击败,又听说那些为陈王攻城掠地的大将,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多被谗言所毁,得罪受诛。同时又怨恨陈王不采纳他们的计策,不用他们为将军,只让他们做校尉,就向武臣献计说:"陈王在蕲州起义,到了陈地就自立为王,可见能立为王的不一定是六国诸侯的后裔,现在您以原有的三千军队,占领了赵地的数十城池,拥有河北一大片地方,形成了一个区域,如果不立王,恐怕镇压不住。况陈王喜欢听信谗言,刻意报复,恐怕也不能免祸。不如立其兄弟,不然,即立赵后,希望将军不要失去大好的机会,机会是一瞬即逝的。"武臣听从他们的话,遂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派人通报陈王。陈王得知消息,非常震怒,要想把武臣他们的家属统统杀掉,然后发兵攻赵。陈王的相国房君劝谏说:"我们的强敌暴秦还没有灭亡,又去诛杀武臣他们一班人的家属,这不是等于又树立一个如强秦的敌人么?既已成了事实,不如大方些派人去道贺。顺便告诉他们,叫他们赶快率领军队向西进发,攻击秦国。"陈王也认为这样做很好,把武臣哪些人的家属接到宫里来,以便监视。又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

  于是派了使臣到赵地去庆贺,并且敦促他们赶快发兵西向入关。张耳、陈馀和武臣说"您在赵地自立为王,本来不是楚王的意思,这次派使臣来庆贺,那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如果楚把秦灭掉,下一个目标那就是赵,您千万不要上他的当。现在为我们自己作最好的打算,不如北面攻取燕代,南面收拾河内,扩充地盘;赵国若能南据大河,北面拥有燕代,即使楚能把秦灭掉,也不敢对我们怎么样了。"赵王认为这话很对,也就不发兵西向,却派韩广率领军队去攻燕,李良攻常山,张黡攻上党。

  韩广进入燕地,受到燕地的人拥护立为燕王。赵王与张耳、陈馀亲自率领军队驻扎在燕国的边境,准备攻燕。有一次赵王随便出去走走,却遇上了燕国的军队而被他们俘虏了。燕国军队的主将把他扣留作为人质,开出条件,要分得赵的一半土地,才放赵王回去。好几个赵国派去的使臣都被杀掉了,显示非分得土地不可的决心,弄得张耳、陈馀实在没有办法。这时候赵军中有一名伙夫跟他同宿舍的一班人说:"我去和他们谈判好了,我有办法让赵王和我一起回来。"同宿舍的那些人都笑他说:"我们派去的十几个使臣都被他们杀掉了,你有什么本事能和赵王一起回来呢?"但那个伙夫还是去了燕军的大营,燕军的主将接见了他,他就问燕将说:"你知道我是来干什么的?"燕将说:"还不是想来要回赵王。"那伙夫说:"你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样的人呢?"燕将说:"他们是贤人。"那伙夫说:"你知道他们要想怎么样?"燕将说:"想要回他们的赵王罢了。"那伙夫却笑了起来,说:"你还不知道他们要想干什么呢?武臣、张耳、陈馀他们驱策军队,不用兵革就能占领赵地几十个城池,他们都有野心想南面为王,难道只是甘心做别人的卿相啊?臣与君的地位怎么能比呢?现在大势刚定,所以不敢三分各立为王。以年纪的大小为序,先立武臣,安定赵地的民心。现在赵地已经安定下来了,他们两人也想分赵地自立为王,只是还没有机会。现在你把赵王囚禁起来,他们两人外表上装着要要回赵王,其实是想燕国把他杀掉,那么他们就可以分赵地而自立为王了。以原来赵国的实力,攻燕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况以两个贤王联合起来,以申讨杀王之罪为名,燕就会很快的被灭掉了。"燕将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把赵王释放了,那伙夫亲自驾车送赵王回去。

  李良已经把常山攻下了,报告赵王捷讯,赵王命令李良继续攻取太原。李良率领军队到了石邑地方,秦军严密地封锁了军事要塞井陉关,使得他们无法前进。秦军的主将又假装二世派人送给李良一封信,信口却没有封,信里说:"李良以前曾经跟随我,我也很重用他,现在如果能够弃赵反正归秦,既往不咎并且还要给他高

贵的官职。"李良接到这封信,也很怀疑,不相信它。就回邯郸,准备请求增派军队支援。还没到邯郸,在路上遇见出来饮宴的赵王姊姊,后面跟随着一百多随从人马,李良看见如此气势,以为是赵王,就在路边伏谒,赵王的姊姊醉得人事不知,随从的军官便叫士兵请李良起来。李良一向有高贵的地位,当时在部属面前实在没有面子,部属中有一个人便说:"天下人都起来背叛暴秦,有能力的便先立为王,赵王的地位一向都在将军之下,现在他们家的女孩子见了将军都不下车为礼,这种气怎么受得了?干脆我们把她杀了罢!"李良已经收到秦二世给他的信,本来就有意思反赵,只是犹豫未决。当时听了这话,便大怒,立刻派人追赶赵王的姊姊,在路上就把她杀了,于是率领军队,攻袭邯郸。邯郸人不知其中的情形,发生内变,竟把武臣、邵骚给杀了,张耳、陈馀在赵地有很多耳目,通风报信,消息灵通,所以他们逃脱了。出来以后,收拾残余的军队有好几万人。门客中有向张耳、陈馀建议说:"你们两人都是异乡的客人,要想抚定赵地,实在很难,最好先拥立六国时候赵王的后裔,借重他的名望,安定人心,然后可以成大事立大功。"于是到处访求,找到一个名叫赵歇的,立为赵王,让他住在信都。李良进兵攻击陈馀,陈馀反击,打败李良,李良只好去投奔秦将章邯。章邯率领大军前来,把邯郸城内的百姓迁移河内,连城郭都被夷平了。张耳与赵王歇避入巨鹿城,秦将王离的军队围攻巨鹿。陈馀又收编了常山的残兵,共有几万人,驻扎在巨鹿北边。章邯的军队驻扎在巨鹿的南面,从棘原构筑甬道与河相连,运输供应王离军的军粮。所以王离军的粮食非常充足,急攻巨鹿。巨鹿城内粮食吃完了,兵员又少,张耳几次派人去召陈馀的军队来救援,陈馀觉得自己的兵力太单薄,恐怕不是秦军的敌手,不敢前往。这样又僵持了几个月,张耳很不高兴,非常不满意陈馀,就派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说:"我和你本是生死之交的知己朋友,现在赵王与我受困在城中,快要死了,而你拥有好几万的军队,不肯来救援,这算什么生死的交情呢?如果你有诚心的话,为什么不与秦军作一死战,让我们一同死呢?何况未必一定如此,还有十分之一二的获胜希望啊!"陈馀说:"我自己知道若是进军,不但不能救赵,这些军队也白白地牺牲。所以我不肯与你们同归于尽,要想以后为赵王、张先生报仇,现在一定要我与他们同归于尽,好比拿肉去喂饥饿的老虎一样,这又有什么益处呢?"张黡、陈泽说:"事情已经很紧急,只有同归于尽,才能建立信用,哪还有什么其他的考虑呢?"陈馀说:"我死了没关系,但却没有什么益处,现在也只好照你的话去做了。"于是派遣了五千名军队,由张黡、陈泽率领试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

  那时候,燕、齐、楚知道赵国情势很危急,都派兵来救援。张敖也带来了收编代地的兵员一万多人,都在陈馀军的旁边建立营垒,不敢轻动。项羽的军队几次断绝章邯的甬道,王离军队的粮食发生了问题,于是项羽就率领所有的军队渡河,大破章邯。章邯只好引兵退走,各国诸侯的军队才敢攻击围住巨鹿的秦军,终于把王离俘虏了。秦将涉间不肯投降而自杀,最后能保全巨鹿的实是楚国的力量。于是赵王歇、张耳出巨鹿城向各国诸侯致谢,张耳与陈馀见面,就责备陈馀为什么不肯来救,又问张黡和陈泽在什么地方。陈馀很不高兴地说:"张黡、陈泽要我与你们同归于尽,所以我就给他们五千军队先去攻击秦军试试,结果全军覆没,一个也没跑出来。"张耳不相信,以为陈馀把他们杀掉了,问了好几次。陈馀怒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是那么的深,你以为我会舍不得这个带兵主将的职务么?"马上解下印绶要给张耳,张耳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愕住了,不肯接受。陈馀起身上厕所,宾客中有向张耳建议说:"我听说天要给的,若是不要,那不会有好结果的。现在陈将军要把印绶交给你,你若不要,这是违背天的意思,不大好,赶快接受吧!"张耳于是佩了印,收服陈馀的部下。陈馀回来后也对张耳的不辞让很不满意,气愤地走了。张耳就接收了陈馀的军队,陈馀便和部下亲信几百人相偕到河上泽中从事渔猎,由此陈馀与张耳便有了怨隙。

  赵王歇仍旧住在信都,张耳跟随项羽和诸侯入关。汉元年二月,项羽封立诸侯王,张耳交游广阔,很多人都替他说好话,项羽也曾听说张耳的贤能,于是分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设治信都,把信都改名为襄国县。

  陈馀的旧宾客多向项羽说:"陈馀和张耳一样的有功于赵。"项羽以陈馀没有跟随他入关,听说陈馀在南皮,就以南皮附近三县封给他。把赵王歇改为代王,都城迁移到代县。

  张耳回到自己的封国,陈馀更气了,就说:"张耳和我陈馀的功劳是一样的,现在张耳封了王,而我却只是个侯,项羽太不公平了。"后来齐王田荣反叛项羽,陈馀就派夏说去游说田荣说"项羽为天下宰,但太不公平了,封立诸将为王,把好的地方统统给了他们,把故王迁徙到不好的地方,现在赵王却在代县,希望你能借给我一些兵,以南皮作为藩屏。"田荣也想在赵地树立党援,增强自己的势力来反抗楚,于是派了一些军队来协助陈馀。陈馀就动员了三县所有的兵员,攻击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想想诸侯王之中没有一个可以投奔的,便说"汉王是和我有点旧交情,但是项羽的势力很强盛,我又是他封立的。"

  打算到楚国去。甘公建议说:"汉王入关,五星聚集东井,东井分地属于秦,先到的必成霸业,楚现在虽很强盛,最后还是属于汉。"所以张耳决定投汉,汉王率兵平定三秦,(原秦地,后分为雍王、塞王、翟王所治。)正围章邯于废丘。张耳晋谒汉王,汉王对他很为优遇。

  陈馀赶走了张耳,把赵王从代县迎接回来,仍旧为赵王。赵王感激陈馀,就把陈馀立为代王。陈馀以赵王弱国初定,所以不回本国,留下来辅佐赵王,派夏说以相国的名义守代。

  汉二年,汉王东向进击楚,派遣使者告诉赵国,请发兵一齐攻楚,陈馀说:"汉若杀了张耳,我们就从命。"于是汉王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很像的人,把他杀了,拿他的头送给陈馀,陈馀才派兵助汉。汉军在彭城西一战败北,陈馀也觉察张耳还没有死,就背叛汉了。汉三年,韩信已经平定魏地,就派张耳与韩信率兵攻破了赵国井陉,在泜水之上斩了陈馀,并追杀赵王歇于襄国,汉便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逝世,谥为景王,他的儿子张敖嗣立为赵王。汉高祖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赵王张敖为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经过赵,赵王早晚解掉了护臂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颇有子婿的礼貌。而汉高祖却坐在那里把两脚直伸着,大声呼喝叱责詈骂,对他很傲慢。赵相贯高、赵午等人年纪都六十多了,本是张耳的旧客,生平颇有豪气,都很气愤地说:"我们的王真是一个懦弱的王。"就跟赵王说:"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现在您对高祖那样的恭敬,而高祖对您是那样的无礼,让我们替您把他宰了吧!"张敖听了便把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呢?我的父亲亡了国,全靠高祖恢复,德泽流被子孙,这完全是高祖的力量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讲这些话了。"贯高、赵午等十余人相议说:"这实在是我们的错误,我们的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背负恩德;但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侮辱,现在怨恨高祖侮辱我们的王,所以要想把他杀掉,又何必使我们的王受到污染呢?我们自己行事,如果事情成功了,替我们的王出了气如果事情失败了,那我们自己担当好了。"

  汉八年,高祖从东垣回来经过赵国,贯高这一班人就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壁中藏了武士,准备伺机刺杀高祖。高祖到了柏人,想留宿在那儿,忽然间心有所动,便问这地方是什么县,有人告诉他县名柏人。高祖嫌这名字不好,柏人正是迫之于人的意思,没有留宿在那里,便走了。汉九年,贯高的仇家得知他们的计谋,告密检举,高祖便把赵王逮捕。赵午等十余人争着要自杀,只有贯高骂他们说:"谁叫你们这样呢?我们的王实际上并没参预这件事,现在却被逮捕了,你们都死了,谁替王辩白洗刷他没有反叛呢?"于是便要乘密闭的槛车,与赵王一起到长安,去接受审判。高祖下令:赵王的臣子与宾客有敢随从赵王上京的,要王的家奴跟随赵王来京。贯高到了京城,在开庭审讯时说:"这件事是我们做的,赵王实在不知道。"审案的官员用严刑来拷掠他,鞭打了几千下,甚至用烧红的铁条去刺灼,身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好的,始终没有再说其他的话语。吕后也几次和高祖说,张敖是鲁元公主的丈夫,不应该会这样,高祖发怒说"若使张敖据有天下,他会在乎你的女儿?"没有听她。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与供辞报告高祖,高祖便说:"那壮士谁和他比较熟悉,私下去问问他,便知实情了。"中大夫泄公说:"他是我的同乡,我和他很熟,他在赵国很有节义名气,答应人家的话,决不会背信的。"高祖便叫泄公持节在贯高乘坐的竹子编的舆床前问他,贯高仰头看看泄公说:"你是泄公吗?"泄公和平时一样的问候寒暄,两人谈得很高兴。泄公便问他张敖有没有参预这项计谋,贯高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父母与妻子的,现在我家三族将要因为这项罪名而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以我最亲爱的人的性命去换取赵王,实在是因为赵王没有谋反。"于是将他们一班人替赵王气愤不平,如何策划报复行动与赵王不知内情的原由本末,一一与泄公说了,泄公将这次谈话的实情报告高祖,高祖因而赦免赵王。

  高祖非常欣赏贯高的为人,有气节,重信用,就叫泄公告诉他说,张敖已经释放了,同时也赦免贯高,贯高听了很高兴地问道:"我们的王的确已经被释放了吗?"泄公说:"是的。"又说:"高祖觉得你很不错,所以也赦免了你。"贯高说:"我之所以不死而被拷掠得体无完肤,是为了辩白赵王确实没有谋反,替他伸冤啊!现在赵王已经释放,我的责任已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而且人臣有篡杀的名义,哪还有什么面目再替君主服务呢?即使皇帝不杀我,我的良心不会惭愧吗?"于是自己仰着颈子勒住气自杀了,那时候贯高的名气闻于天下。

  张敖被释放了,因为他是鲁元公主丈夫的缘故,封为宣平侯。高祖非常欣赏张王的宾客,凡是作为钳奴而跟随张王入关的,都用为诸侯的相国或郡守。直至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代,张王宾客的子孙中很多做二千石的高官。高后六年,张敖逝世。他的儿子偃封为鲁元王,那是因为他母亲是吕后女儿的缘故。吕后既封偃为鲁元王,又怜元王孤弱,兄弟少,于是封张敖姬妾生的儿子二人,张寿为乐昌侯,张侈为信都侯。高后去世,娘家姓吕的那些人为非作歹,大臣设计把他们杀了,废鲁元王与乐昌侯、信都侯。孝文帝即位,复封原来的鲁元王张偃为南宫侯,承继张氏。

  太史公说:"张耳、陈馀在世人传说中都是贤能的人,他们的宾客与属下也都是天下豪杰,不论是在哪一国,没有不能取得卿相的地位的。但是张耳和陈馀早先还没有得意的时候,相互信任,重信诺义气,不顾生死。到了各自拥有地盘,争夺权势的时候,便相攻相灭,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的诚意相慕相助,后来又是那样的相背乖戾,这不是完全为了利吗?虽然他们有很高的名誉、很多的宾客,而他们的所作所为跟太伯和延陵季子相比,那就差得很远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