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上)

史记卷三十八

书名:白话史记(上)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989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傅武光译

  微子启是商朝帝乙的长子,也就是纣王的庶兄。纣王即位以后,昏昧荒淫,政治紊乱。微子屡次进谏,纣王不听。而周西伯昌不断地修明德业,灭了■国。纣王之大臣祖伊,忧惧祸患将至,把此事告诉纣王;纣王却说:"我生于世上,不是有天命在吗?西伯昌虽强盛,又能把我怎么样?"

  微子料定纣王是再也谏不听了,因此颇想以死殉国;然而当他离开京城之后,却又迟疑不决,于是跑去问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说:"我们殷国没有修明的政治,不能治理四方的人民。我们的祖先,已有成就表现于前代,而纣王即沉醉于酒,听信妇人的话,破坏祖先的盛德大业。我们殷国,不论小孩或大人,没有不喜欢抢劫、偷窃、作乱的。官府官吏也都互相仿效,微子,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去做非法的事情。所有犯罪的人,竟一个也逮捕不到。于是一般民众也群起仿效,互相仇视。如今我们殷国恐怕就要灭亡了。好像要渡过一条大河,却没有渡口,又没有边岸一般。我看殷国终将是要灭亡的,那么恐怕就在当今吧!"又说:"太师、少师啊!我是该去国远行呢,还是该保护我自己的家,以免于亡呢?现在你们不指点我,要是我覆亡了,你们将怎么办呢?"太师这样回答他说"王子啊!老天重重地降下灾难,来灭亡我们殷国;而纣王竟然不怕天威的惩罚,不听前辈的教训。甚至我们殷国的人民也竟敢轻蔑、渎亵对天地神明的祭祀。倘若今后真能够好好治国,那么,眼见国家太平,虽死也没什么遗恨。如果身死而国家还是不能治理得清明,那倒不如早日离去的好。"微子听了,终于去国出亡。

  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箸时,箕子便叹息道:"他既然使用象箸,便一定要用玉杯才配得上,既然用了玉杯,那一定渴想远方珍异的物品,以供自己享用。

  从此将逐渐讲究车马的舒适,和宫室的豪华,国家将不可救药了。"

  纣王果然恣行逸乐,箕子进谏,不听。有人劝他说:"可以离开不管了!"箕子说:"做臣子的人,谏君不听就离去,这是彰显国君的过失而取悦于人民的行径,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披头散发,假装为狂人,冀望纣王能受感动而惕然猛省,结果却被纣王囚禁为奴。后来被释放,他就隐居不出,常常抚琴低吟,借琴声以抒发心中所蕴积的悲愤。后世遂把箕子操弦所奏的曲子,叫做《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戚。他见箕子谏纣王不听,反而被囚为奴,就说:"国君有了过失,做臣子的人不以死谏争。百姓又有何罪,要受国君的虐政呢?"于是跑去向纣王直言极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之心,箕子,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有七个孔窍,真的有吗?"于是就杀王子比干,挖出他的心来,看个究竟。

  微子说:"父子有骨肉之亲,而君臣以道义相结合。所以,父母有过失,做子女的应当再三劝谏;谏而不听,则继之以号哭。做臣子的,苦谏国君而不听,则在道义上可以离开不管了。"于是太师、少师都劝微子离去。最后,微子果然就走了。

  周武王伐纣,推翻了殷朝。微子带着殷朝宗庙的祭器,径去周武王的营门,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左边的随从人员牵着羊,右边的拿着茅;微子跪行到武王的面前,以表明自己的志意。(意欲请武王不要断绝殷朝的宗祀。)于是武王替微子解开缚绳,恢复他原有的身份与地位。而且果然封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以承续殷朝列祖列宗的祭祀。并命管叔和蔡叔去辅佐他、监视他。

  武王既已推翻了殷朝,于是去访问箕子。

  比干,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武王说:"唉!上天是保护世间民众,使他们和睦相处在一起的。我不知道那些恒常不变的条理法度,要怎样制定。"

  箕子回答说:"从前,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违反水性,搅乱五行。于是上帝动了怒气,不给他九种治国安民的大法。那恒常不变的条理法度,由是败坏;鲧因此被诛而死。禹于是继承他的事业而兴起。上天因而赐给他九种治国安民的大法。这些恒常不变的条理法度,才规定了下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五事;第三是八政;第四是五种天象时令;第五是君主的法则;第六是三德;第七是卜问疑惑;第八是各种征兆;第九是:享受方面,有五种幸福;惩罚方面,有六种困厄。

  "所谓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是往下润湿的;火是往上燃烧的;木性能曲能直;金属可任凭人意而改变形状;土壤则可种植五谷。往下润湿的东西,味道必咸;往上焚烧的东西,味道便苦;可曲可直的东西,味道就酸;形状可任人改变的东西,味道则辣;种植收获的东西,味道必甜。

  "所谓五事:一是仪态;二是言语;三是眼光;四是听觉;五是思想。仪态要恭敬;言论要正当;眼光要明亮;听觉要清晰;思想要通达。仪态恭敬,就能严肃。言论正当,就可以治理事务。能看得分明,那就算明智了;能听得清楚,那就算有计谋了;思想能通达,那就算圣明了。

  "所谓八政:一是主管粮食之官;二是主管财政之官;三是主管祭祀之官;四是管理人民土地居处的司空;五是掌管教育的司徒;六是捕审盗贼的司寇;七是招待诸侯的官——宾;八是主持军事的官——师。

  "所谓五种天象时令:一是年岁,二是月数,三是日数,四是星辰,五是历法算术。

  "所谓君王的法则:君王建立君权,是有其法则的。要聚集五种幸福,普遍地施与民众,于是那些民众都听从你的法则,跟你共同保持这法则。所有的民众,没有邪恶的私党,官吏们也没有偏袒私党的行为,只是以君王作法则。所有的民众,凡是有谋略、有作为、有操守的人,你要随时想到他们。若有人不合法规,但也不至于陷入罪恶的地步,君王就应宽容他。如有人能和颜悦色,说’我爱好美德。‘你就该赐与他福泽。这样的话,人人都会以君王为法则,不要欺侮鳏夫寡妇而惧富贵有权势的人。假如有一个人,有才能有作为,就应使他顺利地实行,那么你的国家就会昌盛。凡是正直的人,既已给他俸禄,就要恒常不断地给他。你若不能使他们对你的国家有良好的表现,那就是他们的罪过了。若其人没有良好的表现,你纵使赐给他福禄,他的行为也会使你受到牵累而有罪过的。不要偏邪不正,应该遵守君王的法则;不要私心有所偏爱,应该遵行君王所规定的道理。不要私心有所偏恶,应该遵行君王所规定的道路。君王不偏私,不阿党。那么君王的道路,自然平坦广阔;不阿党,不偏私,那么君王的道路,自然平易可行。不要反复无常,不要偏邪不正,那么君王的道路自然正直。君王聚合诸侯臣民,有其法则;诸侯臣民归附君王,也有其法则。以上所说有关君权建立的话,应当拿它来做法则,拿它来教导民众。如同上帝的教训。所有的民众,对于上述的话,应该顺从它,实行它,来接近天子的光明。因为天子是人民的父母,是天下的君王。

  "所谓三德:一是中正不邪曲,二是刚强过度,三是柔弱过度。平正中和就是正直;倔强不驯就是刚强过度;既和气又驯服就是柔弱过度。对于刚强过度的人,要压抑他;对于柔弱过度的人,要显扬他。只有君王可以专有赏赐爵命的权力,只有君王可以专有施加刑罚的权力;只有君王可以享受珍美的食物。至于一般官吏,则不能私颁爵命不能擅用刑罚,不能享受美食。官吏们若私颁爵命,擅用刑罚,享受美食,那将有害于你家,有害于邦国。果真如此,那所有的官吏都邪枉不正,人民也都逾越法度,不守本分了。

  "所谓卜问疑惑,就是选置掌管龟卜和易筮的官员,而后把疑惑的事情告诉他们,使他们卜龟、占卦。龟兆有的像雨;有的像雨止而云气在上;有的像雾;有的像若有若无的浮云;有的像互相侵犯的凶灾气色。卦象有内卦、有外卦。龟兆和卦象共是七种;属于龟卜的有五种,属于筮占的有二种。据上述各种兆象推演而变化之,以占卜吉凶宜否。设立了这些人担任龟卜和易筮,如果三个人同时来判断象兆和卦象,则要遵从两个人的说法。你若有重大的疑难,要先在你内心考虑考虑,然后跟官员们商量,然后再跟民众讨论,最后再卜龟、占卦看看。如果你赞成,龟卜赞成,占筮赞成,官员们赞成,民众赞成,这就是全体意见相合;那么,你的身体一定会安康强健,你的子孙也一定会昌旺盛大;这自然是吉祥的了。如果你赞成,龟卜赞成,占筮赞成,而官员们反对,民众反对;这还是吉利的。官员们赞成,龟卜赞成,占筮赞成;而你反对,民众反对;这也是吉利的。如果民众赞成,龟卜赞成,占筮赞成;而你反对,官员们反对;这也仍是吉利的。如果你赞成,龟卜赞成;而占筮反对,官员们反对,民众反对;那么做家庭方面的事,是吉利的;若做朝廷方面的事,就不吉利。假如龟卜和占筮的结果都与人的意见相违背,那么无所作为是吉利的;若仍照自己的意见去做,则必遭凶险。

  "所谓各种征兆,就是:下雨、晴朗、懊热、寒冷和刮风。有这雨、晴、热、冷、风五项都具备,而且各按应该发生的次序发生的话,那么,一切草木必定都很茂盛。若其中某一种现象太多了,必有凶险产生。某一种现象太少了,那也是有凶险的。至于美善的征验:天子若有敬肃的仪容,就会有合时的雨水到来;有治国的才干,就会有合时的晴天出现;有聪睿的智慧,就会有合时的热气到来;有深远的谋略,就会有合时的寒气降临;有通明的思想,就会有合时的清风产生。至于灾害的征验:天子若有狂妄的表现,就会久雨不停;有过错的言行,就会久晴不雨;有舒缓的态度,就会久热不散;周人占卜用的龟甲有严急的措施,就会久寒不改有昏昧的举动,就会刮风不止。天子考察天下政治的得失,以一岁为主;宰相考察百官行政,以月为主;各级主管考察所属行政,以日为主。若天子、宰相、众官所负的国家行政,以及四季的节候,都没有改变常态,则一切农作物将因此而得丰熟;政治将因此而得修明,杰出的人才,也将因此而得显达;国家也就因此而得太平安宁。若众官、宰相、天子所负的国家行政和四季的节候,产生了变异错乱,则一切农作物将因此而不能成熟;政治将因此而昏乱不明;杰出的人才也将因此而不能显达;国家也就因此而不能安宁。民众的象征是天上的星辰,星有爱好风的,也有爱好雨的。由日月的运行,于是有冬季和夏季(意思是说:天子、宰相固然可以成就国家大事);但月亮若遇到星辰,就会刮风下雨(意思是说:百官接近民众,就可知晓民情,也就可依民众的意愿而起风降雨)。

  "所谓五种幸福:一是寿考;二是富裕;三是健康安宁;四是修养美德;五是老寿而得善终。所谓六种困厄:一是短命夭折;二是生病;三是忧愁;四是贫困;五是凶死;六是身体衰弱。"

  于是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不把他当周室的臣子看待。

  后来箕子前往京师朝见周天子,路过殷朝的故墟,有感于宫室毁坏,禾黍丛生,箕子十分地伤痛,想放声大哭,又有所顾忌;暗自饮泣,又有点像妇人。于是作了一首《麦秀之诗》,借歌咏来抒发内心的悲伤。诗是这样的:那麦子吐穗啊,它的芒刺多么的齐平!

  那废墟上的禾黍啊,怎么长得如此的繁茂!

  那狡黠的小儿呀!

  为什么不跟我要好!

  诗中所说的"狡黠的小儿",指纣王而言。殷朝的遗民听到这首诗歌,无不感伤流泪。

  武王崩逝,成王年少,周公旦代理朝政,当权治国。管叔和蔡叔都怀疑他有贰心,于是联合武庚,共同作乱,想乘其不备而进攻成王与周公。周公奉了成王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逐蔡叔。于是命微子启,代替武庚,为殷室的后裔,以奉行殷朝宗庙的祭祀。

  又作《微子之命》加以申明,且立国于宋。微子由于素来仁慈贤能,所以受命代替武庚。

  也因此,殷朝的遗民非常地爱戴他。

  微子启去世,立其弟衍为君,这就是微仲。微仲去世,其子宋公稽即位。宋公稽去世。儿子丁公申即位;丁公申去世,其子湣公共即位;湣公共去世,由其弟炀公熙即位;炀公即位后,湣公的儿子鲋祀弑杀炀公而自立为君,说:"应当立我才对。"这就是厉公;厉公去世,其子釐公举即位。

  釐公十七年,周厉王出奔于彘。

  二十八年,釐公去世。其子惠公覸即位。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去世,其子哀公即位。哀公在位一年便去世,由其子戴公即位。

  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秦于这年开始列为诸侯。

  三十四年,戴公去世,其子武公司空即位。武公所生的一个女儿,嫁到鲁国,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去世,其子宣公力即位。

  宣公有太子,名叫与夷。十九年,宣公得病,要让位给他的弟弟和,他说"父亲去世,儿子继位

。哥哥去世,弟弟接继,这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我该让位给和。"和再三推让,而后才接受。宣公去世,就由其弟和即位,这就是穆公。

  穆公即位九年,得病,乃召见大司马孔父嘉,对他说:"先君宣公舍弃太子与夷,而立我为君,我从未忘记这一份恩义,我死之后,一定要立与夷才好。"孔父嘉答道:"可是君臣都愿立公子冯啊!"穆公说:"不可立冯!我决不能对不起宣公。"于是穆公命公子冯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庚辰那天,穆公去世,果真就由他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继立为君;这就是殇公。世之君子,对于这件事情,曾有过这样的赞美:"宋宣公可算是有知人之明的人了;传位给他的弟弟,表现出兄弟之义;而终又由他自己的儿子享有君位。"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杀其国君完而自立,为了要获得诸侯的承认与支持,乃遣使对宋国说:"你们宋国的公子冯,现今还在郑国,将来一定会作乱。你们最好跟我联合起来讨伐他。"宋国果真同意了,就与卫国联兵伐郑,直进攻到郑国国都的东门才退兵。殇公二年,郑国伐宋,以报复去年东门那次战役。此后,各国诸侯屡屡来侵伐宋国。

  殇公九年,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有事外出,路上遇到太宰华督,由于孔父之妻美艳无比,华督为之倾倒,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由此华督竟动了觊觎孔父之妻的念头。因而派人扬言于都城,说:"殇公即位迄今,不过十年罢了,却发生了十一次战争。人民苦不堪言,这都是孔父嘉主政所导致的。我将杀孔父嘉,使人民能过安定的生活。"这一年,鲁国人弑杀了他们的国君隐公。殇公十年,华督攻杀了孔父嘉,夺了他的妻子。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督遂一不做二不休地连殇公也给弑害了。然后才从郑国迎接穆公之子公子冯回国来,继立为君,这就是庄公。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九年,诱拿郑国的祭仲,逼胁他拥立公子突为郑国之君,祭仲答应,终于立了公子突。十年,庄公去世,其子湣公捷继立。

  湣公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宋国发生大水灾。鲁国派臧文仲来慰问灾患。湣公引咎自责,说:"寡人由于不能善事鬼神,政治不修明,所以才会发生大水。"臧文仲对于这些话,非常赞美——原来,这些话乃是公子子鱼教湣公说的。

  湣公十年夏天,宋伐鲁,战于鲁国的乘丘。鲁国生擒了宋国大夫南宫万。宋人请求鲁国释放南宫万,南宫万因而得以回到宋国。十一年秋天,湣公跟南宫万一同出外打猎,南宫万因争路而跟人打架,湣公大为生气,辱骂他,说:"以往,我一直很敬重你;可是现在的你,却十足像是鲁国军中的一名俘虏!"南宫万孔武有力,对湣公这句话十分嫉恨,于是设下圈套,谋杀湣公于蒙泽。大夫仇牧听到这个消息,带着兵器,奔至湣公房门。南宫万遂与他搏斗,结果仇牧被摔倒,牙齿冲撞在门板上,死了。南宫万又乘势杀了太宰华督,改立公子游为国君。于是诸公子逃奔到萧邑。公子御说逃奔到亳邑。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又带兵围亳。冬天,萧邑大夫叔大心和宋国的诸公子,联合击杀了南宫牛,又杀了新立的国君游,而拥立湣公之弟公子御说,这就是桓公。南宫万乃逃奔到陈国。宋国以重金笼络陈国,陈国乃使美女陪伴南宫万喝酒,将他灌醉,然后以犀牛皮裹其身体,送回宋国,宋人把他剁成肉酱。

  桓公二年,诸侯伐宋,直进攻至都城郊外才退兵。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于诸侯。二十三年,从齐国迎接卫公子毁回卫国,立之为君,这就是卫文公。卫文公的妹妹,就是宋桓公夫人。在这同一年,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得病,太子兹甫要把嗣君的地位让给他的庶兄目夷。桓公很称许太子的这份兄弟之义;但终不允许他让位。三十一年春天,桓公去世,太子兹甫即位,这就是襄公。襄公以他的庶兄目夷为相。桓公未葬,而齐桓公为盟主,在葵丘会合诸侯,襄公参加了这一次的会盟。

  襄公七年,在宋国地界的上空,星落如雨,与雨点同时并下。又有六只鶂鸟向后退飞——原来是风太劲急的缘故。

  襄公八年,齐桓公去世,宋国雄心勃勃地想继齐桓公之后,主持诸侯的盟会。于是在十二年的春天,宋襄公在宋国境内的鹿上,召开一次盟会。在此会中,襄公请求楚国出面邀请各国诸侯,亲自参加下一次的盟会。楚国答应了。公子目夷劝谏襄公说:"小国而与大国争做盟主,是会招来大祸的!"襄公不听。同年秋天,各国诸侯亲临宋国的盂这个地方,参加宋襄公所主持的会盟。目夷说:"我所说的大祸,恐怕就应验在这件事上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大国怎么会看得顺眼呢?"果然,就在此会议中,楚国扣押宋襄公,起兵讨伐宋国。直到冬天,诸侯再度在亳开了一次会,楚国才释放宋襄公。子鱼(就是公子目夷)说:"大祸还没有完呢!"襄公十三年夏天,宋伐郑国。子鱼说:"大祸就在这里了。"到了秋天,楚国伐宋,以解救郑国。襄公决定与楚国开战。子鱼又劝谏说"苍天遗弃我们殷商,已经很久了。绝不可战!"襄公仍是不听。同年冬天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宋国境内的泓水上。正当楚兵渡泓水,尚未登岸之际,目夷献计说:"敌兵众多,我们兵少,快趁他们尚未登岸之时,发动攻击!"襄公不纳。等到楚兵全部上了岸,而尚未摆成阵势的时候,目夷又说:"现在可以出击。"襄公说:"等他们摆开阵势再说。"

  于是楚兵顺利地摆成阵势,宋军这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大腿受了伤。全国人都埋怨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困人于险隘之地;不攻击不成行列的敌人。"子鱼驳他说:"用兵以制胜为大功,怎么可以墨守常道,不求变通呢?一定要依你所说,那就直截了当地做他的奴仆算了,又何必跟他交战呢?"

  楚成王既已解救了郑国,郑伯以上公之礼宴飨楚王。宴飨结束后,楚王又带了郑伯的两个女儿回国。郑国大夫叔瞻说道:"楚王如此无礼,将来恐怕不得寿终正寝吧!接受宴飨之礼,最后弄到男女无别的地步,由此就足以料定他不能成就霸业了。"

  这一年(十三年),晋国的公子重耳经过宋国,襄公由于刚刚被楚国打败,想要得到晋国的援助,所以对重耳非常礼遇,送了他八十匹马。

  十四年的夏天,襄公在泓水一战所受的腿伤,终因伤重不治而死。由其儿子成公王臣继立。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宋国背弃了前年与楚国所缔结的和约,而与晋国亲善,因为宋国曾有恩于晋文公。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向晋紧急求救。五年,晋文公出兵救宋,楚兵退走。九年,晋文公去世。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弑杀其父成王,代之而自立。十六年,秦穆公去世。

  十七年,成公去世。成公的弟弟御,杀害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国人则又合力杀其君御,而拥立成公的少子杵臼,这就是昭公。昭公四年,宋国在长丘打败了长翟缘斯。七年,楚庄王即位。

  九年,昭公暴虐无道,国人不拥戴他。昭公之弟公子鲍,贤明能干而又敬重贤士。当初,襄公夫人想跟公子鲍私通,公子鲍不肯。夫人为了讨好他,乃帮助他布施恩惠于国人。又借着大夫华元的关系,公子鲍遂做了右师的职位。襄公夫人乃利用昭公出外打猎的一次机会,派卫伯攻杀昭公杵臼。于是公子鲍继立为宋君,这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晋国率领诸侯之兵伐宋,责问弑杀昭公之罪。后来闻悉文公即位,局势很稳定,才退兵。二年,昭公之子借着文公胞弟须的关系,而联合武、缪、戴、庄、桓诸族的族人起来作乱。文公把作乱的人全部杀尽,并放逐武、缪诸族。

  文公四年春天,楚国命郑国伐宋;宋国任命华元为统帅。结果,郑国打败了宋国,俘虏了华元。起初,华元将要交战之前,杀羊以犒劳军士。华元的车夫没有分到羊羹,因此怀恨,驰马奔入郑国军中,告以机密,所以宋军才吃了败仗,而郑国也才得以生俘华元。后来,宋国以兵车一百辆,以及装饰好的良马四百匹,去向郑国赎回华元。结果,这些兵车、良马没有全部送达,华元就已逃回宋国来了。

  文公十四年,楚庄王围攻郑国;郑伯肉袒出降。于是楚王又释放了郑伯。

  十六年,楚国派出的使臣经过宋国;宋国记恨前仇,乃扣押楚国使臣。九月,楚庄王为此出兵围宋。十七年,楚国围宋已满五个月,而仍不解兵。宋国城中,情势危急,而且又无粮食。华元乃趁半夜私自去见楚国的元帅子反;子反报告楚王。楚王问:"城中情形怎么样?"华元答道:"已经到了析破人骨以供炊爨,互换子女以充饥饿的地步了。"庄王说:"这话倒是说得很真实。我军也不过剩下两天的粮草罢了。"基于彼此的诚信,楚国终于罢兵解围而去。

  二十二年,文公去世,由其子共公瑕继位。自此开始实行奢繁的葬礼。世之君子,遂讥华元,认为他失了大臣的风节。

  共公十年,因华元与楚将子重有私交,同时和晋将栾书也是故旧,所以先后与晋、楚两国订立盟约。十三年,共公去世。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并想杀华元;华元逃往晋国,鱼石阻止他,所以走到黄河就折回来。不久,诛杀了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为君,这就是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攻下宋国的彭城,拿它来封给宋国的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合力杀了鱼石,而把彭城归还宋国。三十五年,楚公子围弑杀其君,自立为灵王。四十四年,平公去世,由其子元公佐即位。

  元公三年,楚公子弃疾弑杀灵王,自立为平王。八年,宋国发生大火灾。十年,元公不守信用,用诈计诛杀诸公子。大夫华氏和向氏起而作乱。楚平王太子建前来投奔,亲见诸华氏作乱相攻,乃又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十五年,元公见鲁昭公为了避季氏的气焰而出奔在外(在齐国),十分同情,乃替他四处奔走,想办法护送他回国。没想到,自己却死在道路上。于是由他的儿子景公头曼继立。

  景公十六年,鲁国的阳虎,前来投靠宋国。不久,又离开。二十五年,孔子经过宋国;宋国司马桓魋嫉恨孔子,想杀他。孔子乃换下平常所穿的衣服,改变原来的身份与装束,脱险而去。三十年,曹国背弃宋国,又背弃晋国。于是宋国伐曹,而晋国坐视不救,终于灭了曹国,兼并了它的土地。三十六年,齐国田常弑杀齐简公。

  三十七年,楚惠王消灭了陈国。这一年,火星居于心宿。心宿属于宋国的分野。景公为此很担忧,因为这是将降灾祸于国君的征兆。司掌星象的子韦说:"有办法可使灾祸转嫁给宰相。"景公说"不行!宰相是我的得力助手,好比是我的手足啊!"子韦又说"那么不妨转移给百姓。"景公说"也不行!国君是需要得到百姓的拥戴的。"子韦又劝道"那么把它转移到岁收上吧!"景公说"更不行,年岁饥荒,百姓穷困,谁还拥戴我做国君呢?"于是子韦再拜说:"天虽高高在上,却是常常聆听地上的人所说的话。现在您有三句堪当君临国家的名言,火星当会受感动,而有所转移。"于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火星果然移开三度,而免了一场灾祸。

  六十四年,景公去世。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这就是昭公。昭公也就是元公的曾庶孙。昭公的父亲是公孙纠;公孙纠的父亲是公子褍秦;褍秦便是元公的少子。因为景公杀昭公之父公孙纠,所以昭公怀恨在心,终于杀太子而自立。

  昭公在位四十七年,去世。由其子悼公购由继位。悼公在位八年便去世;继由其子休公田即位。

  休公在位二十三年去世,由其子辟公辟兵继立。辟公在位仅三年,就去世。复由其子剔成继位;剔成在位四十一年,其弟偃乘其不备,攻击剔成;剔成失败,逃奔齐国。于是偃自立为宋君。

  偃为君十一年,自号为"王"。东边,打败了齐国,夺取了五个城池;南边,打败了楚国,夺取了三百里的土地;西边,又打败了魏国军队。从此齐、魏都成了宋国的敌国。而宋君偃却非常骄纵,拿皮盛血,悬挂起来,然后对准它射箭;叫做"射天"。而且又沉溺于醇酒美色。群臣如果有敢进言劝谏的,立即将他射死。于是诸侯都称他为"桀宋"(意思是说:像夏桀王般无道的宋君)。并说:"宋君又重蹈他先祖商纣王的覆辙,不可不加以诛戮。"于是联络齐国,出兵伐宋。宋君偃四十七年,齐湣王联合魏、楚伐宋。杀了宋君偃,灭亡了宋国,而瓜分其领土。

  太史公说:"孔子有言:’微子避而去,箕子囚为奴,比干谏而死;殷朝在那时,有三位仁人了。‘《春秋》讥宋国之乱,从宣公废太子而立其弟开始。自此国家连续十代,均不得安宁。到襄公在位的时候,修行仁义,想做诸侯的盟主。其大夫正考父赞美他,于是追述契、汤、高宗的盛德大业,以及殷所以兴盛的道理,作成《商颂》。襄公在泓水一仗,是被楚国打败的;但,世之君子,对他还是颇为赞美。原因是:大家有感于中国礼义沦丧,莫不为之痛伤惋惜;而襄公居然能够让天下与其弟,并且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所以才这样地褒扬他啊!"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上)》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