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上)

史记卷二十九

书名:白话史记(上)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288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6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黄盛难译

  《书经·夏书》说:禹平治洪水十三年,经过家门都没进去。平陆上乘车,水上乘船,泥上乘橇,走山路乘山轿。以分别九州,顺着山势疏浚河川,因土地的肥瘠以决定贡赋。开通九州的道路,障堵九州的水泽,度量九州的山土。以黄河泛滥成灾,损害中国最厉害。于是导河从积石经过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以及孟津、雒汭,到大邳。禹以为黄河的发源地很高,水势湍急强烈,平地很难通行,多次泛滥,于是分二渠以疏引黄河。北边由高地流下,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分为九河,又会合为逆河,流入渤海。九州的大川已疏通,九州的水泽已分,中国安宁,功绩一直延到三代。

  从此以后,荥阳下引黄河水东南流,即是鸿沟,流过宋、郑、陈、蔡、曹、卫,和济、汝、淮、泗众水相会。在楚地,西方则有渠通汉水、云梦泽之野,东方则江淮之间有沟相通。在吴地,则三江、五湖有渠相通。在齐地,则淄水、济水有渠相通。在蜀地,蜀地太守李冰凿穿离碓,以避沫水的损害,在成都县开二江,都可以行船,多的水可用来灌溉,百姓都享受渠水的利益。至于渠水所经过的地方,往往引其水入灌溉田地的小渠,小渠数量上万亿,无法计算。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县,因而使魏国的河内很富有。

  韩国听说秦国喜好建设,想使他消耗人力财力,使他不能向东出兵,于是派水利专家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凿穿泾水从中山西到瓠口为一条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用来灌溉田地。工作中间,秦国察觉,想杀郑国。郑国说:"最初我来的确是做间谍,但是渠完成后也是对秦国有利呀。"秦国以为对,使他把渠开成。渠完成后,引带有淤泥的水,灌溉咸卤的田地四万多顷,收成都是每亩六斛四斗。于是关中变成沃野,郑国渠示意图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最后终于并吞诸侯,因而称它为郑国渠。

  汉朝建国三十九年,孝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决口,东边的金堤崩溃,于是东郡发动大量士卒堵塞。

  以后四十多年,当今皇上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向东南灌入巨野,和淮、泗相通。于是皇帝派汲黯、郑当时发动服役的民众堵塞,常常在堵好以后又坏了。这时武安侯田蚡当丞相,他的食邑是鄃,在河北,河向南决口则河北无灾,邑中收成好。田蚡对皇帝说"江河的决口都是天事,不容易用人力勉强堵塞,堵塞起来未必合于天意。"一些候望云气及使用法术的方士也认为这样,于是皇帝很久都没有再进行堵塞。

  这时郑当时作大农,说:"以后关东运粮由渭水上来,预测六个月才能结束,运粮水路有九百多里,而且常常有难走的地方。引渭水由长安开渠,沿着南山下去,到黄河才三百多里,路直,容易运输,预测三个月就可结束;而渠下有民田一万多顷,又可以用来灌溉:这样减少运输时间,节省士卒,而使关中地更肥,收成更好。"皇帝认为有理,派齐人水工徐伯测量表记,发动几万士卒挖凿漕渠,三年完成。完成后,用来运输,非常便利。以后运输逐渐增加,渠下的百姓也利用渠水灌溉田地。

  以后河东太守番系说:"从山东运粮而入关中,一年有一百多万石,经过砥柱险地,损失很多,耗费也大。如果挖渠引导汾水以灌溉皮氏、汾阴下的土地;引导黄河灌溉汾阴、蒲坂下的土地,预测可得五千顷。这五千顷原来都是河边不耕种的土地,百姓不过在其中收些干草及牧产而已,现在灌溉成田,预测可收获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水运上,和关中相同,而砥柱之东可以不必再运粮。"皇帝以为有理,发动几万士卒作渠田。几年,黄河移动,渠水不足,耕种的收获还不够粮种的费用。久了以后,河东渠田荒废,给予越人

,只收少数租税,以入于少府。

  以后有人上书想挖通褒斜道及谈及运粮的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汤询问这事,因而说:"到蜀地要从故道走,故道多斜坡,弯曲而遥远。现在凿穿褒斜道,少斜坡,近四百里;而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和渭水相通,都可以行船运粮。运粮从南阳上沔水,转入褒水,离开褒水到斜水,其间有一百多里,用车转运,从斜水下渭水。这样,汉中的谷可以送到,山东从沔水运粮没有艰险,比经过砥柱运粮方便。而且褒斜材木竹箭的丰富,可和巴蜀比美。"皇帝认为有理,任命张汤子卬为汉中守,发动几万人建筑褒斜道五百多里。路果然又近又方便,但是水急多石不能运粮。

  以后庄熊罴说:"临晋百姓希望穿凿洛水以灌溉重泉以东一万多顷盐分很重的土地。如果得到水,每亩可收获十石谷子。"因此为百姓发动一万多士卒挖渠,从征引洛水到商黄河图(局部),选自《三才图会》。

  颜山下。结果崖岸很容易崩溃,于是凿井,深的有四十多丈。连续挖很多井,井下相通以使水流过,水往下流穿过商颜山,东到山岭十余里路。井渠的产生由此开始。穿渠时挖到龙骨,因此称为龙首渠。开凿了十多年,渠水很流畅,但还没有大的收成。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以后二十多年,年成常常不好,梁、楚地方尤其厉害。皇帝封禅以后巡祭山川,第二年,天旱,传说是为使封土干燥,因而少雨。皇帝于是派汲仁、郭昌发动几万士卒堵塞瓠子的决口。皇帝在万里沙祭祀过后,回来时亲自到黄河决口,加以祭祀,沉白马玉璧到河中,命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背着柴填堵决口。当时东郡烧草,因此薪柴少,于是沉入淇园的竹子作筑堤的楗。

  皇帝到黄河决口,怜惜塞河的事没有成效,于是作歌:"瓠子决口了,要怎么办呢?水势汪洋浩大,州闾都成了河!都成了河,大地不得安宁,堵塞的工事没有停止的时候,山都填平了。山填平了,巨野泽也泛滥了。到处都是鱼啊!现在又迫近冬日了。河的正道废弛,因此横流泛滥,蛟龙得意了,正准备远游。水如果回去旧道,灾害消除,那神明的恩德就大了!我如果不封禅巡视,又怎知道外地有水灾呢?替我告诉河伯:为什么这样狠心?长久的泛滥使我们愁苦?啮桑为水漂浮啊!淮泗都满了,河水很久都不回返正道啊!水的纲维都涣散了。"另一首是:"河水流得急,激起滚滚波涛,北渡迂远,急流也不易行舟。用长茭来堵塞,沉下美玉去祭河,河伯已答应了,但是薪柴却接连不上。薪柴接连不上是卫人的过失,把柴草都烧光了,唉!如何去防御水患呢?只好放下许多竹制的楗及石制的巨牙,宣房堵塞成功后,众福都来了。"终于堵塞了瓠子决口,在上面建筑一座宫,名叫宣房宫。把河水导向北行的二渠,恢复禹时的情形。梁、楚地方又安宁了,没有水灾。

  从此以后,掌权的人争着谈水利的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河水及川谷水以灌溉田地;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水;东海引巨定泽;泰山下引汶水;都是挖渠引水以灌溉田地,各一万多公顷。其他小渠及因山势导水的非常多。但最著名的在宣房。

  太史公说:"我在南方登上了庐山,看到大禹王疏导的九江。走到了会稽附近,只见一片广大的沼泽地。登上吴县的姑苏山,太湖景色尽入眼底。到了中原,东边看到了洛水注入黄河的洛汭、河南浚县附近的大邳山对着黄河,又渡过淮、泗、济、漯洛四条渠道。往西看到了蜀中的岷山和离碓。在北方,又从龙门走到了朔方。禁不住要说:河水对我们人类构成的利害可真大啊!我跟随着皇帝,亲自背负着柴薪,填塞住宣房的黄河决口。我读了皇帝的《瓠子》诗句,心中颇有感触,于是写下了这篇《河渠书》。"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上)》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