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6
,只收少数租税,以入于少府。
以后有人上书想挖通褒斜道及谈及运粮的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汤询问这事,因而说:"到蜀地要从故道走,故道多斜坡,弯曲而遥远。现在凿穿褒斜道,少斜坡,近四百里;而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和渭水相通,都可以行船运粮。运粮从南阳上沔水,转入褒水,离开褒水到斜水,其间有一百多里,用车转运,从斜水下渭水。这样,汉中的谷可以送到,山东从沔水运粮没有艰险,比经过砥柱运粮方便。而且褒斜材木竹箭的丰富,可和巴蜀比美。"皇帝认为有理,任命张汤子卬为汉中守,发动几万人建筑褒斜道五百多里。路果然又近又方便,但是水急多石不能运粮。
以后庄熊罴说:"临晋百姓希望穿凿洛水以灌溉重泉以东一万多顷盐分很重的土地。如果得到水,每亩可收获十石谷子。"因此为百姓发动一万多士卒挖渠,从征引洛水到商黄河图(局部),选自《三才图会》。
颜山下。结果崖岸很容易崩溃,于是凿井,深的有四十多丈。连续挖很多井,井下相通以使水流过,水往下流穿过商颜山,东到山岭十余里路。井渠的产生由此开始。穿渠时挖到龙骨,因此称为龙首渠。开凿了十多年,渠水很流畅,但还没有大的收成。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以后二十多年,年成常常不好,梁、楚地方尤其厉害。皇帝封禅以后巡祭山川,第二年,天旱,传说是为使封土干燥,因而少雨。皇帝于是派汲仁、郭昌发动几万士卒堵塞瓠子的决口。皇帝在万里沙祭祀过后,回来时亲自到黄河决口,加以祭祀,沉白马玉璧到河中,命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背着柴填堵决口。当时东郡烧草,因此薪柴少,于是沉入淇园的竹子作筑堤的楗。
皇帝到黄河决口,怜惜塞河的事没有成效,于是作歌:"瓠子决口了,要怎么办呢?水势汪洋浩大,州闾都成了河!都成了河,大地不得安宁,堵塞的工事没有停止的时候,山都填平了。山填平了,巨野泽也泛滥了。到处都是鱼啊!现在又迫近冬日了。河的正道废弛,因此横流泛滥,蛟龙得意了,正准备远游。水如果回去旧道,灾害消除,那神明的恩德就大了!我如果不封禅巡视,又怎知道外地有水灾呢?替我告诉河伯:为什么这样狠心?长久的泛滥使我们愁苦?啮桑为水漂浮啊!淮泗都满了,河水很久都不回返正道啊!水的纲维都涣散了。"另一首是:"河水流得急,激起滚滚波涛,北渡迂远,急流也不易行舟。用长茭来堵塞,沉下美玉去祭河,河伯已答应了,但是薪柴却接连不上。薪柴接连不上是卫人的过失,把柴草都烧光了,唉!如何去防御水患呢?只好放下许多竹制的楗及石制的巨牙,宣房堵塞成功后,众福都来了。"终于堵塞了瓠子决口,在上面建筑一座宫,名叫宣房宫。把河水导向北行的二渠,恢复禹时的情形。梁、楚地方又安宁了,没有水灾。
从此以后,掌权的人争着谈水利的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河水及川谷水以灌溉田地;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水;东海引巨定泽;泰山下引汶水;都是挖渠引水以灌溉田地,各一万多公顷。其他小渠及因山势导水的非常多。但最著名的在宣房。
太史公说:"我在南方登上了庐山,看到大禹王疏导的九江。走到了会稽附近,只见一片广大的沼泽地。登上吴县的姑苏山,太湖景色尽入眼底。到了中原,东边看到了洛水注入黄河的洛汭、河南浚县附近的大邳山对着黄河,又渡过淮、泗、济、漯洛四条渠道。往西看到了蜀中的岷山和离碓。在北方,又从龙门走到了朔方。禁不住要说:河水对我们人类构成的利害可真大啊!我跟随着皇帝,亲自背负着柴薪,填塞住宣房的黄河决口。我读了皇帝的《瓠子》诗句,心中颇有感触,于是写下了这篇《河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