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6
器吗?少君立刻回答说"这件铜器,齐桓公十年,陈列在柏寝台。"武帝细审铜器上的铭刻,果是齐桓公的器物,宫中的人都大吃一惊,认为少君是神,称得上几百岁的人瑞啊。
少君又向武帝进说:"祠灶就可以获致异物,有了异物,可使丹砂化为黄金(丹砂,即朱砂,此即俗传点石成金术),有了黄金,再用它来制成餐具(杯盘碗筷等),就可以令人长寿,长寿的人,海中蓬莱岛上的仙人才可以会见,见到仙人同他举行封禅大典,就可以长生不死,黄帝就是经过这些步骤而飞升成仙的。(至此便把封禅当做长生不死的一种方术了。)臣曾游历海上,遇见安期生,安期生拿一个像瓜那样大的枣子给臣吃用,安期生是一位仙人,他在蓬莱仙岛中,往来自如,和他投合,才与人见面,不相投他就隐避不出。"于是天子开始亲自祠灶,派遣懂方伎的人到海中访求蓬莱安期生等,从事那些用药剂化丹砂为黄金的工作。没有多久,李少君患病死去,武帝却认为少君是蜕化成仙,并没有死,就命黄锤史宽舒继续研究少君的遗方,去访求蓬莱安期生,毫无结果。因此沿海一带,燕国齐国的方士,纷纷地到汉廷来谈说鬼神一类的事。
亳地人谬忌奏献祠祭太一的方术,他说:"在天神当中最尊贵的是太一,太一的辅佐叫五帝(太一在五帝之上故,最尊贵),古代天子于春秋两季在东南郊祭祀太一,用太牢(大的牲品)祭七天,开坛场,开拓八通的鬼道。"于是武帝命太祝在长安东南郊外立祠,常奉祀太一,全遵照谬忌的说法去做。此后又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每三年专用太牢祭三一神(天一、地一、太一是三一神)。"武帝批准了,命太祝官领录,合供于太一坛上,一遵上书中所说。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每在春天举行祓除祭(化解殃咎,祈求福佑),用枭(鸟名,生而食其母)一头,破镜(兽名,食其父)一头(吃杀父母的鸟兽,用作牲品,欲绝其种类,深恶痛恨的意思)来祠祭黄帝;用羊祭冥羊;用一头青色的雄马祭马行;用牛祭太一、泽山君、地长;用干鱼祭武夷君,(《地理志》: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武夷君当是此神);用牛一头祭阴阳使者(以上冥羊、马行、太一、泽山君、地长、武夷君、阴阳使者,皆神名),照原方式命祠官掌领,供奉在(谬忌所奏立的)太一坛的旁边。
此后天子苑囿中有白鹿,用它的皮作为币,以引发祥瑞和符应,又制造白金。
明年,往雍郊祭(武帝元狩元年冬十月幸雍,祠五畤),猎获一角兽,有些像麟,有司说"陛下虔诚地举行郊祀,上帝回报您的祭献,嘉赐一角兽,当是麒麟了。"于是用来献祭于五畤,每畤另加牛一头燔柴以祭,用白金赏赐诸侯,暗示合于上天所降的符应。
此时济北王很敏感地认为武帝将要封禅,于是上书献出泰山和附近的县邑,天子不好白受,又用别的县来补偿济北王。那时常山王因犯罪左迁徙房陵(常山王勃有罪,徙房陵,上更封其弟平为真定王),天子封他的弟弟为真定王,接续先王的禋祀,因置常山郡,此后五岳,都在天子的邦畿以内了。
又明年,齐国人叫少翁的,挟着通事鬼神的方术来见武帝。武帝有一位最得宠的王夫人,刚去世,少翁用其方在夜间请来了王夫人,又见到灶鬼的容貌,武帝从帷幕中曾望见王夫人。于是就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的东西很多,并且用宾客的礼数来优待他(不把他当做臣僚)。文成又说:"假定主上想要和神交往,那么,宫室、服饰,若不像神所用的形状,神就不肯降临。"于是造一些上面画有云气的车辆(神御风云而行),又各用胜日(五行相克的日子)驾车清除恶鬼(以便迎神的意思)。又兴建甘泉宫,其中有台有室,图画天地太一诸鬼神,供设祭祀用具,希望能够迎候天神,隔了一年多,少翁所用的方法越显得无效,神也没有降临,于是诈为帛书用以喂牛,却装作不知道,又说:"这牛腹中有奇异。"杀了牛取出帛书,上面写的话句极其荒谬妄诞,天子认识书上的字体笔迹,考问执笔的人,果是伪书,于是诛杀文成将军,隐秘其事,恐被万民讪笑啊。
此后武帝元鼎二年,又建柏梁台,以铜为柱,有仙人举掌托盘以承接甘露,说是饮此可以长寿。文成死后的次一年(元狩五年),武帝在鼎胡宫(鼎湖,顾炎武说:湖当作胡,鼎胡,宫名)卧病,很重,罗致到所有的神巫,名医,病仍未愈。在游水那儿有个叫发根的人说:上郡有一位巫者,偶病有鬼神附身。武帝召巫而供养其神于甘泉宫中。武帝病时,使人问神君,神君回答说:"皇上的病不要紧,不必担忧,待皇上的病稍好一些,振作精神和我在甘泉相会吧。"于是病愈,起床,临幸甘泉,病已痊愈,欣喜极了,就大赦天下,安置神君于寿宫。神君最贵者叫太一,它的辅佐叫大禁,像司命一类的神还跟着它行动,可是不能看到它,却能听到它讲话,口音和平常人一样,时去时来,来时带有风声,在室内帷幕中居住,偶尔白昼也讲话,每到夜间,等待天子祓祭(扫除秽恶的名称)过后,才肯进来。神凭附巫身,故以巫为主人。神所喜欢的饮食,由巫的口中传达,然后命人准备,又为它立寿宫、北宫,树立羽旗,陈设供具,用这些铺张来优待神君。神君讲的话,皇上命人记录下来,称为"画法"(有策划的法语)。它所讲的事,一般人也都知道,没有特殊的地方,可是天子偏偏喜欢听。此事较秘密,外面的人无法知道啊。
此后三年,有司官又奏言:"元年应该根据上天所降的祥瑞来命名,不宜按照一元、二元来排数,一元名建(即建元),二元因为有长星流光名叫光(即元光)。今元因郊祭得一角兽名狩(即元狩)。"
在明年的冬天,皇上往雍郊祭,就说"此时我亲自郊祭上帝,而后土(地的神)无祀,是与礼数不合的(祭天即当祀地)。"有司和太史令谈、祠官宽舒会商:"祭天地用牛做牲品,牛角的形状或像茧,或像栗,以小为贵,现今陛下欲亲祭后土,祭后土应该在泽中圜丘上筑五坛,每坛用黄犊(小牛)一头,具备太牢,祭毕就埋在土中(令后土容易歆享)。陪祭官员的服色以黄为贵(土色黄)。"于是天子遂东行,开始在汾阴脽丘上建立后土祠,从宽舒等所议,武帝亲自望空下拜,像祀上帝的典礼一样,礼毕,天子因到荥阳,归途又过洛阳,当时曾下诏书说:"夏商周三代距现在很远很远,他们的世系极难保存。我想划出一块三十里的地区,封周家的后裔为周子南君,以奉承他们祖先的祀典。"那一年,天子开始巡视郡县,渐次也到过泰山。
那年的春天,乐成侯上书荐栾大,栾大本胶东的宫人,他和文成将军原是同门的师兄弟,后来在胶东王府里做过尚方吏,而乐成侯的姐姐是康王寄的后妃,没生过儿子。康王死后(元狩二年,康王薨)他姬(小妾)的儿子得立为王,而康后有不检点(不可以告诉别人)的行为,因此和小王不和,彼此借国法来相互威胁,康后听说文成将军已死去,自己又想讨好武帝,于是派遣栾大靠着乐成侯的关系求见武帝,说他(栾大)精通方术,可以信用。武帝已诛文成,又失悔可惜他死得太早了,没有完全知道他的方术,一旦见到栾大,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栾大为人修长漂亮,讲话有技巧,又敢说大话,却很有信心地坚持己见,令人找不出破绽来。他夸口说:"臣常常在海中往来,和安期、羡门一类的仙人会面,可是这批仙人却以臣没有什么地位,不相信臣又认为康王不过一镇的诸侯,不值得交往,臣屡次向康王谈起,康王不肯重用臣。臣的师父告诉我说:’黄金可以用药剂炼成;河水溃决,可以堵塞住;长生不死的药可以找到,仙人也可以招请来的。‘可是臣恐怕和文成一样,不得好死,以后的方士都闭上嘴,那个敢再谈方术呢!"武帝说"文成是他自己误吃马肝不幸中毒而死的(武帝的意思是说不是他诛杀的,这是托词),你真的能够发明他的方伎,我会吝啬吗?我会爱惜什么东西吗?"(意思说:只要你拿出真实的本领,我决不吝惜一切贵重的赏赐和高官厚禄的。)栾大又说:"臣的老师从未求过别人,只有别人有求于他,皇上一定要请他来,就需要提高使者的地位,让他也有亲属的安慰,用宾客的礼数待遇,不要轻视,让他们各自佩上印信,才可以命他向神人传达言语,神人来,或不肯来,要看皇上是否尊贵他的使者(提高使者身份和禄位),然后才可以请来的。"于是皇上要他斗棋,稍稍表露一点小伎,果然这些棋子就自动地相互闯击,像战争一样。
这时候,皇上正担心河堤不时崩决,导致大的水灾,而炼金术也没有完成,就立刻拜栾大为五利将军。不过月余,得了四颗印:是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等印。皇帝下诏书给御史:"古代大禹疏濬九江,开通四渎,最近河水泛滥横溢,河边低处及陆地,都要修筑堤防,动用民工钱粮不少。我君临天下已届二十八年,上天若肯赐给我一批贤才来处理解决这些政务,就和《周易》乾卦所说的’飞龙在天‘,渐卦所说的’鸿渐于般‘("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说君主得到了贤臣;"鸿渐于般,饮食衎",是说臣子遇到了圣君,相与宴乐的情形)相辉映了,我早有这些愿望啊!"即划出二千户封"地士将军"栾大为乐通侯,赏列侯住用的甲等第宅一座,服役奴僮一千人,专用乘舆(如辇用人力挽扶,故不用车马,此特加恩宠),不劳车马,又赐帷幕器物,以充实其家,又以卫子夫的女儿卫长公主嫁与栾大,赠金一万斤,他的封邑改称当利公主,天子亲自造访五利将军的府第,使者前往栾府慰问,供奉用物,前后联接不断,从大主(武帝姑母)、将相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准备盛筵款待,还馈献贵重的礼物。于是天子又用美玉刻了一颗"天道将军"的印,命使者穿着羽衣(仙人所服,取能乘风云而飞翔),夜间立在白茅上面,五利将军也穿着羽衣乘夜立在白茅上面来接受此印,表示不把五利当做一般臣下看待。所以要佩上"天道"印的原因,让他为天子导迎天神啊!于是五利将军,常乘夜晚在家中祠祭,想使神人降临,神没有来,倒是许多的鬼来此聚会了。可是他却能驱使这些鬼徒,后来他收拾行李,往东入海去访求他的老师去了。栾大到京师陛见,不过数月之久,佩上六颗印,贵宠震惊天下,风靡一时,因之沿海一带燕国齐国等地的人,非常倾慕,都紧握着手腕自己夸称有祖传或师授秘方,服用后能令人成仙呢。
那年夏天六月间,汾阴地方有一位单名叫锦的巫,在魏脽那儿替民家祠祭后土时,于坛场旁边发现有块像钩状的地,好奇地用手扒土获得一鼎,比普通的大得多,上有细纹但无款识(阴文叫款,阳文叫识,即铸在鼎上的古文字),觉得奇怪,就告诉当事的吏,吏又向河东太守名胜的报告,胜把这事奏知天子,天子即派遣使者到现场查问此巫得鼎的详情,果属事实,于是谨具币帛,要迎鼎到甘泉,带着鼎随行上甘泉,准备献进给上帝和祖宗(得宝物必定献于宗庙,让祖先高兴,这是前代的习惯)。到了云阳的中山,鼎上微微发热,焕出光彩,上有黄色的云雾拥盖着(宝鼎有灵异,才有上述这些光景)。此时有一头麃兽(麃,鹿类)过来,武帝亲自发射,因而把它用来祭鼎。回到长安,公卿大夫们都建议,请皇帝尊重这一宝鼎,天子谦冲地说:"近年来河水横流,接着好几年五谷不熟,因此我才出巡亲祭后土(地神),想为百姓祈求丰年,今年是丰收了,可是还不曾报祭(报答天降丰收的祭典,此俗至今仍然存在),宝鼎怎会出现呢?"有司们齐说"听说古代泰帝(即太昊伏羲氏)做神鼎一座,一的意思是壹统天地(统之有宗),万物仰赖天地的生生大德,才能变化生成维系他们的生命过程黄帝做宝鼎三座,象征天地人三才;大禹收集九州的金属,铸成九鼎,曾用这些鼎烹饪食物来祭享上帝和鬼神,圣明的时代,才可以制鼎,后来鼎随朝代的更替,迁至于夏、商,周室衰微,宋的宗社既亡,鼎因而埋没潜伏着未被发现。《周颂》说:掌管祭典的官吏,有时升堂,有时到门塾,察看牛羊等牲品,陈列着大大小小的鼎,祭时不喧哗、不怠慢,故能获致寿考的福美。现在鼎迎到甘泉的时候,焕发光彩,上有云气变化拥盖,意味着大汉承受无疆的休佑。加上到了中山,复有黄白云掩映,更加麃兽及时符应,用大弓四矢,射获于坛下,理应祠祭大飨酒食(以资庆祝)。惟有承受天命而为天子的帝王,才会了解天意而配合着行事呢。这座鼎应该荐献于宗庙,典藏于朝廷,方和天降的祥瑞相应合。"天子就批准了有司们的建议。
曾往海中访求蓬莱仙岛的人,就说蓬莱距尘世不远,所以不能到达的原因,可能是不曾看见岛上的云气。武帝于是派遣望气的人专门伺候云气的出现。
那年的秋天,武帝车驾幸雍并举行郊祭,有人说:"五帝不过太一的左右(太一,天神中至尊贵的),应该立太一,由皇上亲自郊祭。"武帝犹豫不决。齐国人公孙卿说:"今年获得宝鼎,今年冬天辛巳日是初一,恰值冬至,和黄帝时正同。"卿藏有一方木简,上面写着:"黄帝在宛朐(地名)那儿得到了宝鼎,因问鬼臾区,鬼臾区回答说:’黄帝不但得到宝鼎,更有宝鼎神策,就在这年己酉日,初一冬至,得到天赐的传世记录,终而复始地周流不息。‘于是黄帝迎向未来的年月日推算,大约每二十年,冬至又在初一,总推二十次,共计三百八十年,黄帝便成仙升天了。"卿想托所忠的关系上奏,所忠细审卿藏的简,极其荒谬妄诞,怀疑这是胡乱捏造的简书,立即推谢说:"宝鼎事早已解决了,还提它做什么。"卿见所忠不肯转奏,又找到了武帝的亲信小臣奏知,皇上非常喜悦,于是召见公孙卿,问他详细情形,卿回答说:"此书传自申公,申公已下世。"皇上问,"申公是什么样人?"卿说:"申公是齐国人,和安期生交往,亲受黄帝的话,没有书,独有此鼎,上面写着:’汉朝开国,又当黄帝的时候‘,又说:’汉代的圣君,应在高祖的孙儿或曾孙儿‘,宝鼎出现后,就可以和神通封禅,从事封禅的有七十二王,只有黄帝得上泰山举行。申公说:’汉主也应当上泰山封禅,上泰山封禅,就能够成仙升天了。‘黄帝时诸侯号称万国,载于祀典,应奉祀的神灵共有七千多,天下名山有八座,三座在蛮夷境内,有五座在中国,中国的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这五座山,是黄帝常游玩和神灵相会的所在。黄帝一面作战,一面学仙,恐怕百姓妄生议论,就诛杀毁谤鬼神的人。百余年后,方能和神相通。黄帝在雍郊祀上帝,在那儿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于雍,就是后代传说的鸿冢。后来黄帝接待万灵于明廷。明廷,就是现在的甘泉。黄帝在寒门升仙,寒门,即现今的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面铸成鼎,鼎成以后,有一条龙项下垂着须髯到地面来迎接黄帝,黄帝骑在龙背上,群臣和宫人跟随皇上的,有七十余人,龙即起飞上天,有些小臣不得上去,他们争持着龙的须髯,龙的髯被那些小臣拔掉了,黄帝的弓也落了下来,百姓只有仰望着他们升天,黄帝既已上天了,小臣们只有抱着弓和胡髯号叫,因此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鼎湖,落下的弓叫乌号。"于是天子就说:"唉!我真的有黄帝这样飞升的机会,我必定摆脱妻子如同脱鞋一样毫不反顾啊!"于是拜卿为郎官,命他往东到太室去迎候神灵。
皇上接着往雍郊祀,到了陇西,再西行登上崆峒山,驾临甘泉,命祠官修治太一祠坛,仿照薄忌所设计的太一坛的形式,坛有三层,五帝坛环列在太一坛的下面,各配合着自己的方向(如青帝在东方……),黄帝的西南,开辟八条通鬼道,太一祠内一切用物,和雍一畤相同,另外加上醴酒、枣、干肉等,杀犛牛一头以供俎豆所盛,而五帝独有俎豆醴酒庶羞,再下面四方空地都用酒沃地以祭群神从者(如天子侍从、小臣等不必设坛,一切从简易)及北斗。祭毕,剩下的酒肉用火烧化,将白鹿放在牛的中间,又将猪放在鹿的中间,再灌水在鹿里面(是说连牲品一齐焚化)。用牛去祭日,用羊、猪祭月,均一牲,叫特。太一祠的祝和宰(执事的人)穿着紫色和五彩的衣服,五帝就和每帝的本方同用一种颜色,祭日用赤色,祭月穿白色衣服。
十一月辛巳日初一冬至黎明时分,天子始郊祭太一,早上祭日,晚间祭月(各从其时),止揖而已。当拜祭太一时和在雍的郊祀典礼一样,司仪赞享宣读祝词:"上天将宝鼎神策授与皇上,朔日又逢朔日(即位的首一日),这样地终而复始传衍下去,皇上虔诚地沐拜上天所赐的福佑。"陪祭的官吏都穿黄衣,祭时满坛燃着火烛,坛的旁边备有烹饪用的东西。有司说:"祠上有光芒射出来。"公卿也说:"皇帝当初在云阳宫郊祀太一时,有司奉上大约六寸的璧玉,又用上好的牲品进献,那一夜有美丽的光辉出现,到了白昼,黄气冉冉上升一直连属到天空,煞是奇观!"太史公、祠官宽舒等都说"神灵的美德照耀我们汉朝,才有这样的祥瑞,应该在此地的光圈范围内,建立太畤坛,以报答上天的眷顾。"命太祝总领此事,秋天和腊(冬至后三戌,大祭百神叫做腊,民俗至今仍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此时也要大祭百神,实际是接迎农历年节了)月祭祠,每三年,天子郊祭一次(其余两年,或在秋天,或在腊时祭,所以叫做闲)。
那年的秋天,为了征伐南越,在太一祠祷告,祈求战争胜利,用雄荆(荆的枝条节和节不相当而错出的)在幡(幡,是帜一类,其物容易飞扬,故叫幡,今俗所见的幡,是用一幅狭而极长的布帛作成,随风而飘舞不已故名幡)上画着日月北斗登龙,象征天一三星,作为太一锋(据《天官书》:十日三星叫太一,锋,是取其利锐,随意斩伐,无不立断),叫做灵旗,为出征而祈祷,太史官要高举此旗指向所要征伐的国家。五利将军的使者,不敢下海,竟往泰山祠,皇上派人紧盯着他考验沿途的动静,实际上并没有遇见什么,五利胡言见到他的老师,他的方伎多无效验,于是诛杀五利。
那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伺候神灵,他说:"在缑氏城上曾发现仙人足迹,有一物极像野鸡,在城上来来去去。"天子亲到缑氏城察看仙人行迹,质问卿:"你不会再学文成、五利说谎吗?"卿答说:"仙人无求于人主,人主自己要求见仙人。这事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容缓缓地作去,否则神不肯来,谈到神的事,好像怪诞迂阔,但多历岁月,方可以招请到啊。"于是郡国各自整理道路,修缮宫观名山神祠等地方,希望神肯来降临啊。
那年春天,已经灭了南越,皇上有位最宠信的小臣叫李延年,他擅长音乐,皇上很嘉奖他,下诏公卿商议:"民间的神祠,还有鼓舞配合的乐章,现在郊祀反而没有乐章,这不太合适吧"?公卿们说:"古代祭祀天地都有乐章,这是对天神地祇的一种敬礼。"
有人说:"太帝命素女鼓奏上施五十弦的瑟乐,音调悲切,帝禁止不得,因此破碎瑟上所张的弦,仅余二十五弦了。"于是因伐南越获胜而祭报太一后土,从此开始用乐舞,又召歌童作二十五弦的瑟和空侯(乐器名,其音靡曼动听),琴瑟从此问世了。
次年冬天,上说:"古代先整兵释旅,偃武修文,然后才举行封禅。"于是北出巡视朔方,统御兵将十余万人,以张扬大汉的声威,回师的途中在桥山祭拜黄帝冢,又在须如这儿解甲释兵(休兵的意思),上问:"我听说黄帝不曾死去,现在为什么有坟墓呢?"
有人回答说"黄帝已经仙游上天了,坟墓内所葬的只是他的衣冠罢了(后世叫做衣冠冢)。"
到了甘泉,为的将要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先祭祠太一神。
从获得宝鼎后,皇上便和公卿们商讨封禅,这一大典历代很少遵用过,荒废多年了,谁也无法知道它的礼节和仪式。一批学者们只得采取《尚书》、《周官》、《王制》等书所记载的望祀射牛等情形(远处不能亲践其地,或是没有一定处所可寻,只好遥望而祭,故叫望祀,射牛,射其牲牛,《国语·楚语》,天子举行禘郊大典,必自射其牲,牲即牛)作为封禅的参考资料。齐国人有位年高九十余名叫丁公的,他说:"封禅,就是不死的综合称谓。秦始皇不得上泰山封禅,陛下一定要上去,慢慢地小心地上山,若是没有暴风雨,是上天允许这样做,陛下就可以放心去作了。"皇上于是命众儒生练习射牛,起草封禅的仪式,经过了好几年,在快要行礼的前夕,天子已经听过公孙卿和方士们所说的话,从黄帝以上,封禅都引来了怪物,能和神往来,也想仿照黄帝以上,接待神仙中人、蓬莱士等,让自己的德行,堪与九皇(黄帝以上,伏羲、神农,以及天皇、地皇、人皇等其数有九,故称九皇)相比拟,高出于历代,略采儒家学术来加以美化,群儒对于封禅事宜本已不甚清楚又拘守《诗》、《书》古文,不知道变通,皇上做些封禅所用的器物给群儒看看,儒生中有的直说,和古代不相同,徐偃又说:"太常(掌典礼的官)诸生行礼,不如鲁人作的好。"周霸会集多人商讨封禅事宜,皇上迫不及待,于是挥退徐偃、周霸,罢黜诸儒生,一概不用,因为他们迟久不能果断。
三月,天子东行,临幸缑氏,循礼登上中岳太室,随从的官吏尚在山下,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问山上的人,没有人回答;问山下的人,也没有人作声,都很神秘似的。于是天子拨出三百户人家,专供祭太室的用途,叫做崇高邑。东上泰山,山上的草木还未发叶,乃命人立石于泰山山顶上。
皇上就往东巡视海上一带,沿途礼祭八神,齐国人上奏疏称道神怪奇方的有一万多,可都没效验,于是增加许多船只,命那些讲海中有神山的凡数千人去访求蓬莱仙人,公孙卿带着使者的符节,常走在前面,探视有名的大山,他到了东莱就说:"夜晚看见一个大人,身长数丈,走近一点就不见了。发现他脚印最大,有些像大的禽兽。"群臣也说"看见一位老人牵着狗,说他要拜见巨公(指皇上,为天下人的君父,故叫巨公),转眼又不见了。"皇上亲见大迹所在,还不相信,及群臣又提到老人的出现,就认为真的有仙人了,因驻驿于海上(希望能有奇遇),赐给方士的传车(传车,后世传驿的车辆,一站一站地接替),让他们微行各处去访求仙人,这样派出去的有一千多人。
四月,回到奉高,皇上想到那些学者和方士谈论封禅,每个人的说法不同,不合常理,难以施行。到梁父,拜祭地主,乙卯那一天,命在内廷服务的儒者戴皮弁(白鹿皮作的冠名),插笏于绅(大带),去做射牲牛等有关的事宜,在泰山下东方作坛,和郊祀太一的礼数相同,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面放着玉牒(牒是小简,又叫札)书,书上写着什么,无法知道。行礼已毕,天子单独和侍中管车驾叫子侯的登上泰山,也有所封,此事也秘而不宣,明日从阴道下来,又禅祭泰山下基址靠东北面的肃然山,和祭后土礼相同,天子都亲自拜见,着黄衣,都用乐舞,江淮间产生一种有三棱脊的茅,用以荐神,并用五色土作坛,放出远方进贡的奇兽飞禽及白雉等物,略示加礼,兕牛犀象一类的兽不用(易危害人),此时公卿侍从儒生等都到泰山参加后土祭典。那一夜,在祭祠附近,好像有光芒照见,白昼有白云从封土中升起。
天子从坛场回来,坐在明堂(明堂是帝王颁布政令的殿堂)内,群臣更番祝贺,于是下诏御史:"我以微小的一身,位居至尊,小心谨慎地恐怕不能当此重任,自己又德薄,不熟习礼乐,当我以礼祭祠太一后,昼夜间有光景出现,有这样非常景象,我感到恐惧,想不做些什么,又不敢如此,于是登封泰山又禅梁父,次及肃然山,先自革新,高兴地和士大夫们重新开始。"(上下一心一德。)赐民众每百户牛一头,酒十石,凡年满八十岁又孤寡无依靠的,另加布帛二匹,博、奉高、蛇丘、历城等地,豁免今年租税。大赦天下,和乙卯那年的赦令相同。车驾经过的地方,免除一切劳役。凡犯科条在两年以前的人,一律不究既往,准其自新。又下诏书说:"古代天子每五年出巡一次,从事泰山(东巡狩,要祭泰山),诸侯在泰山下,都有朝宿的地方,现命诸侯各自在泰山下面修建官邸。(以便临时朝宿。)"天子已经封过泰山,并没有风雨为灾(像始皇为暴风雨所阻,不得上封),此时方士们更说蓬莱诸神,似乎可以相见,于是皇上高兴地希望或有所遇,又东行往海上,想寻到蓬莱仙岛,不巧管车驾的人叫子侯的,突然暴病而死,皇上只得离开此地,傍着海边,往北到碣石,巡视辽西,经过北边,到了九原。五月间,回到甘泉。有司建议:"宝鼎出现改为’元鼎‘,今年封禅,当改元为元封元年。"
那年秋天,彗星现于东井(东井即井宿),又隔十余日,彗星又现于三台,望气(主观天象)王朔说:"我观天象时,独见填星出来像瓜一样,一餐饭的工夫又没入了。"有司都说:"陛下为汉家首创封禅大典,上天欣慰,故以德星回报啊。"来年冬天,郊祭在雍的五帝祠,回来时,以拜祝的方式祭告太一,赞享宣读祝词:"德星大放光辉,为汉家休美吉祥的征兆,南极寿星一再出现也光芒四射,这些星宿好像符信一样地应时出现,皇帝敬拜太祝的献享。"
那年春天,公孙卿说"在东莱山看见神人,似乎说要见天子。"天子于是驾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官,迳往东莱,在那儿住了好几天,别无所见,只看见大人的足迹。再派遣方士约千人去访求神灵,采取灵芝药草。这年,干旱。天子自己也觉得远出没有较好的名义,就到万里沙(神祠名)神祠去祷告,途中又祭泰山,回到瓠子堤,亲自示范堵塞堤防决口,在那儿留住两天,沉白马祭河神然后离开,命二卿(汲仁、郭昌)带着士卒完成塞河工作,改作二渠(一为宿胥口,一为大河)的水道,目的是恢复大禹治水时的旧迹。
此时已灭南越,越人名勇之的说:"越人习俗好事鬼物,在祠庙常见鬼,往往有效,以前东瓯王尊敬鬼,寿长一百六十岁,后世对鬼怠慢无礼,所以身体衰弱,不能长寿。"于是命越巫修建越祝祠,有台而无坛(坛有阶级,一层一层的上去),也供奉天神上帝百鬼,喜用鸡骨卜问吉凶祸福,皇上蛮相信这些,越祠自此始用鸡卜。
公孙卿说:"仙人可以会见,可是皇上常常很匆忙地往求,因此就难以会见,现在陛下可修一座馆,往缑氏城陈设干肉枣子,当可以请到神人了,而且仙人喜住楼房。"于是上令在长安兴建蜚(飞同)廉馆、桂馆;在甘泉兴建益寿、延寿馆,使卿秉持符节陈设用物以迎候神人,又作通天台(仍在甘泉),台下备有祭祠诸礼器,用以招请神仙们,于是甘泉又加修前殿,自此越发增建了许多宫室。夏天有芝草生在殿内的斋房中。天子为了塞河才兴建通天台(以报神福),恍惚见到光芒。于是下诏:"甘泉房中生出芝草九茎,这是祥瑞,即宽赦天下,免除一切劳役。"
明年,征伐朝鲜,夏天干旱,公孙卿说"黄帝封土时,也曾遭天旱,封土干了三年。"
皇上就下诏说"天降旱灾,想要晒干我所封起的土吗?即命天下尊祭灵星。(灵星即龙星,尊祀它,意在祈雨。)"明年(元封四年),皇上郊祀雍五畤,开辟回中道,即巡视回中,春天,到鸣泽(在直隶顺天府涿州),再从西河回来。
又明年(元封五年)冬天,皇上巡视南郡,到了江陵,登灊(庐江县)境的天柱山,遵礼祭祀,号称南岳。过江,从寻阳道出枞阳,又过彭蠡,遵礼祭祀有名的山川。往北到琅邪,傍着海岸行去。四月中,到了奉高,又行封祭。
先前,天子封泰山,在泰山下址的东北方,有古代明堂遗址,那儿险峭不开朗,皇上想在奉高旁边修建明堂,可是不知道明堂的制度如何,济南人姓公玉名带的上奏黄帝时代的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敞着,没有墙壁,上面用茅草盖顶,四周围以短墙,墙下凿沟通水,驾水作复道,其上有楼,从西南入口,叫做昆仑,天子从那儿进入,去拜祭上帝。于是命奉高作明堂于汶上,悉遵照公玉带所献的图样。到五年行封祭时,就祭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和高皇帝的祠坐正相对,祭后土于下房,合用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进入,始拜明堂如同郊祀的礼节一样。礼毕,燔柴于堂下。皇上又登上泰山,在山顶祠祭,又于泰山下祭五帝,各从每一帝的本方,黄帝赤帝并在一处,有司在旁陪祭,山上举火,山下都应和。
往后二年,十一月甲子朔日冬至,推算历数的人认为这一天是历数的本统,天子亲到泰山,用十一月甲子朔日冬至这一天,祭上帝于明堂,此时不行封禅(五年一修封禅,今方两年,故仅祭明堂)。赞享的祝词是:"上天加授皇帝的太元神策(得此一吉日良辰,是天授此神数,方能巧值如此)令汉家昌隆,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的嘉贶。"又东到海上,考察入海及方士求神这些事迹,没有效验,可是愈加遣人去觅求,还是希望有些遇合。
十一月乙酉,柏梁火灾,十二月甲午初一,皇上亲自禅祀高里(在山东泰安县),祠祭后土。驾临渤海,是想远远地望祀蓬莱等仙山,希望能到殊廷(神仙洞府,殊绝尘寰,故叫殊廷)。皇上回来时,因为柏梁火灾,视朝,受计于甘泉(接受各地方上计,上租税钱粮簿籍),公孙卿说:"黄帝到青灵台,有十二天的火灾,黄帝于是修治明廷,明廷就是甘泉。"方士们多数都说古代帝王有建都甘泉的,此后天子又在甘泉接见诸侯,并且在那儿兴建诸侯官舍。勇之又说:"越地的风俗,遭火灾后再起造新屋,一定要比旧屋大些,以大胜小来压制它。"于是作建章宫,设计千门万户,前殿比未央宫还高,东面为凤阙,高达二十几丈;西面是唐中,有虎圈,周围数十里;北面凿一大池,中建渐台,高二十余丈,叫做太液池,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取象海中的神山龟鱼等类;南面有玉堂,璧门(阶级都是用玉砌成,屋桷等用璧作成,故名璧门),大鸟等建筑。又立神明台、井乾楼,高达五十丈,门和门间的通道,一个接一个的不断。
夏天,汉改历(据《武帝本纪》,是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以前用秦正,以十月为岁首,即建亥那一月,从此改从夏正,以正月为岁首,即建寅那一月)。色以黄为贵,官名改印章限用五个字(汉自命属土德,故尚黄色,土数为五,故印文限用五个字,若丞相,就是"丞相之印章",官吏等印文不足五字的,要添足才行),为太初元年。这一年,在西面,征伐大宛,蝗虫大起,为害稻谷。丁夫人、洛阳、虞初等,向某方立祠,借此诅咒匈奴、大宛(望其灭亡)。
明年,有司建议:在雍的五帝畤,没有烹熟的牲品,不够芳香。于是命祠官在五畤献小牛熟牢,按照五帝方位的本色,献以能胜克的颜色的牲品,譬如火胜(胜即是克)金,祭赤帝,就用白色牲品(这就是投其所好)。用木偶马代替驹,行所在天子亲郊就用驹,诸名山川以前用驹的祠祭,全改用木偶马代替,天子行过始用驹,其他的礼数仍旧不变。
明年,东行巡视海上,考察神仙有关的事,仍没有应验过的。方士说:"黄帝时,建五城十二楼于执期地方,以迎待神人,叫做迎年。"皇上答应照他们所讲的去兴建,叫做明年殿,皇上亲往祭拜上帝。公玉带说"黄帝时虽封过泰山,可是他的大臣像风后、封巨、岐伯等又劝黄帝封东泰山,禅丸山(凡,《地理志》作丸,丸山在琅邪朱虚县,作丸山是),合符然后长生不死。"天子已经命有司准备好祭祀的用品,可是到了东泰山,放眼看去,东泰山矮小,名不符实,只好命祠官祭一下,就未肯封禅。此后命带奉祭迎候神灵。夏天,回到泰山,奉行五年一东巡的礼制和从前一样,又加禅石闾,石闾,在泰山脚下南方,方士们都说这儿是仙人的闾里(故居的意思),因此皇上亲往禅祭。
此后五年,又往泰山举行祭礼,回途中顺道又祭恒山。
当今天子所兴建的祠庙,像太一,后土,每三年,亲往郊祭。建立汉家封禅制,每五年举行礼祭。至于薄忌太一以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即后土祠,因祠官宽舒建议:祠后土为五坛,故称五宽舒)等祠,都由祠官,按祀典所载岁时致祭。共六祠,由太祝总领其事。至于八神诸神,明年、凡山等名祠,天子巡行经过该祠时就祭,离开后就作罢了。方士所兴建的祠,各自主持,其人过世即作罢,祠官不过问,其他的祠庙仍旧。当今皇上封禅后,十二年以来,差不多五岳四渎,普遍地都立祠祭拜过,那些方士们建议立祠迎候神人,入大海去访求蓬莱仙岛,结果毫无效验,而公孙卿迎候神人,也没有神人来过,他还说看见了大人的足迹,为自己解说,没有效果,天子对于方士奇怪迂阔的言论,逐渐感到厌恶冷淡,可是仍然对他存有幻想,不时还派遣他们去明访暗求,总希望真的有一天能遇着神仙,从此过后,提议建祠奉神的事儿越来越多,可是效果如何,大家是有目共睹了。
太史公说:"我随从皇上巡狩,祭天地诸神,名山川以至于封禅,又在寿宫里陪祭,亲自听到祝官的祝词,巫士和神通译的话语,仔细推究方士和祠官他们的本意,多半是阿谀恭顺,投其所好,并不在考核古代的祀典,以及敬事鬼神的真谛,于是静下来才追述排比自古以来从事于鬼神方面的这些人和事,很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表里,表面上是敬事鬼神,策厉自己建大功,修至德,以仰答天意,迎接瑞应,为兆民祈求无疆的休祐,骨子里却是想招致神仙,获取长生不死的方术,我不过让后世方正博学的君子,可以看到这些记载,就遂我的心愿了。若是要知道俎豆等礼器、珪玉币帛等礼物的详细情形,以及献享酬答、揖让进退等节文和仪式,就该请教那些专管此项业务的有司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