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上)

史记卷二十八

书名:白话史记(上)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2564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6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胡自逢译

  从古以来历代奉承天命而作帝王的,他们都想垒高了土筑成坛台,整除草地成为■场,用以举行封禅大典。倒是有些帝王,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符应和祥瑞,他也擅自举行此一典礼的;可是确没有一个亲自看到符应祥瑞而不肯登上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的。有些帝王虽然奉承天命作了天子,可是对人类并没有大的功劳,有了大功而他的德化还没有达到令人们悦服的地步,或者人们对他已够诚服了,他自己却没有闲暇去作这一类的事,因此真正能够举行封禅祭典的帝王,在历史有记载的,毕竟不多。古代传记上说:"三年不行礼,这个礼制必定会废绝;三年不演奏乐曲,这种乐曲也必定会遗忘的。"每一王朝在国运昌隆的时候,多会举行封禅大典,到了衰微的时候,这一典礼,便自然地停息下来了。在历史上,有时废绝的时间,长达一千多年,短的也有数百年,因此封禅的仪式节文,早已埋没,其详细规定,就无法记载,传达到后代了。

  《尚书·舜典》上说舜观察用玉作的玑衡(就是后代观天象的浑天仪),借以整齐日、月、五星等七种政令,配合着上天的意思。于是类祭(类,祭名,依其类而祭)上帝,禋(祭名,洁精祭祀叫做禋)祭六宗(六种神据孟康说是星辰风伯雨师司中司命),遥祭山川,又遍祭群神,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瑞玉(五等爵位不同,所执瑞玉也不同,瑞玉可以代表他的身份),选择吉日良辰,接见四方诸侯,班(与颁同)布瑞玉。在二月内,到东方去,巡察诸侯的职守,到了东岳泰山(封禅多在泰山举行,故太史公特别注明),用火焚积柴先祭天神,表示他已到了泰山,按着次序遥祭东方的名山大川,于是接见东方诸侯。协合春夏秋冬四时、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使其一致。同齐六律、长度尺寸、量器斛斗、衡权斤两,令其统一,成为公制。修明讲习吉、凶、宾、军、嘉等五种礼制以及五等瑞玉。至于玄(黑中带赤)、纁(浅绛色)、黄三种颜色的帛,小羊、雁二生、一死(雉)用作人们的见面礼物,都不可缺少。到了五月,到南岳衡山;八月,到西岳华山;十一月,到北岳恒山等地去视察诸侯们的职守,都和到东岳泰山的礼制一样,除以上四岳而外;还有中岳,就是嵩山。天子每隔五年出巡一次(以上均见《舜典》),大禹遵守此例未改。

  后经十四代,到了夏帝孔甲,他喜欢祀神,可是他的行为放肆,渎慢了神,原先天赐他乘龙二尾,此时也离开了他,往后再过三代,成汤兴兵征伐夏桀,本想迁徙夏社,接着又认为不可,于是作《夏社》一篇,说明不可以迁的意思(现在《尚书》中没有这一篇,已亡)。其后八代,到了殷帝大戊,有桑、谷(颜师古以为即楮树)生于廷中,一夜之间,其壮大好像两手合拱一样,这是一种不常见的现象,大戊深感恐惧,伊尹的儿子伊陟就说"不要害怕,妖邪是胜不过有德的人啊。"于是大戊改善自己的德行,桑谷果然枯死。先是伊陟曾以此事告知殷臣巫咸,大戊使巫咸禳除桑谷生廷的灾变,桑谷既死,巫咸就因巫术而起家旺盛了。后十四代,殷帝武丁访得贤士傅说,用他作宰相,殷朝中兴,史家称他为高宗,不久,有一只野鸡飞在鼎耳上面一直鸣叫,武丁着慌了(这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祖己在旁边说:"只有检点自己的行为,或许可以避祸。"武丁采纳祖己的意见,于是保全了帝王的尊位。往后五代,帝武乙用箭射天,恼怒了天神,不久武乙猎于河渭,被霹雳疾急的雷电震死了。后三代,纣王放肆暴厉,为周武王所诛灭。从上面看来,开国的君主,多谨慎将事,到了末叶,就渐次怠慢,以至于亡国了。

  周官说:冬至,在南门外祭天,迎接较长天气的来临(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天气渐长);夏至,祭祀地神,都用乐舞,这样才合于古代祀神的典礼。天子当祭天下的名山、大川,名山如五岳等,好比三公鼎峙于朝廷,辅相君上;大川如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散在各处,如四方诸侯的屏藩王室,其重要可知。当祀五岳、四渎时,其礼物之数,也比照三公、诸侯的规律。至于诸侯,只能祭他封疆以内的名山大川。自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天子建立明堂(王者颁布政令的所在),辟雍(周朝的太学),诸侯的学叫泮宫,也是诸侯颁布政教的处所。

  周公相成王之后,在南郊祭天时,用后稷(周代祖先所自出)来配享,又别在明堂祭上帝,以文王配享,上帝即是天神,神无二主,因为要避后稷的尊崇,所以别祀于明堂,以祖宗配享天帝,这是极尊崇的方式。从大禹开始为社立祀,后稷教人民稼穑,又有稷祠(祀稷神),祭天、祀社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周灭殷以后约十四代,世运一天一天地衰微,礼乐废弛了,诸侯各行其是,后来周幽王被蛮族犬戎所击败,周室危弱,只好向东迁到洛邑,秦襄公领兵攻击戎兵,大义勤王,此时也加入了诸侯的行列。秦襄封侯之后,立国于西边。襄公自己认为当承祭少昊氏的神灵,于是建立西畤(畤音止,天地、五帝之神止于此处),祠祭白帝,其牲品用赤身黑鬣的驹马(周礼正祭都不用马牡,此沿习西戎的风俗)、黄牛、牡羊各一头。此后十六年,秦文公东出,田猎于汧水、渭水一带,很喜欢这块地方,于是卜筮问是否可以居留此处,卜兆是吉祥的。文公又梦见黄蛇一尾从天空下降到地面,蛇的口部靠近鄜(鄜音孚,地名,后为县属冯翊)的山坡。文公就问史敦,这是什么征兆?敦说:"这就是上帝的征兆,君上赶快祠祭他。"于是文公又立鄜畤,用牛、羊、豕三种牲品,在南郊祭祀白帝。

  当未建鄜以前,雍州旁边本有吴阳武畤,东面又有好畤,这两座畤都荒废了,无人祭祀。有人这样说:"从古到今多认为雍州地势高,是神荟萃的好地方,因此才修建畤来郊祭上帝,其他的祠庙也自然集中在这里了。大概黄帝时就曾经祀过神,在周朝晚年还举行郊祭呢。"这些话不常听见,一般士大夫也不曾提及。

  建立鄜畤后,又隔九年,秦文公在陈仓发现了宝物,质地和石一样,于是在陈仓县北面山坡上筑城立祠来奉祀。这位神有时候一年不来,有时一年来好几次,来的时候,常在夜间,又有光辉照射出来,好像天上的流星一样地划空而过。他从东南方来,停止在祀城(文公所建立),很像雄鸡。叫的时候,发出殷、殷的声音,山上的野鸡也紧跟着叫鸣,好像一唱一和相应一样。于是用一牲牢来祭祀,叫做陈宝(在陈仓发现的宝物)。

  建立鄜后七十八年,秦德公即位,经过卜筮定居雍州。后来子孙们在黄河附近牧马,因此定都于雍。雍州的祠庙从此就多起来了。用三百牲牢祭于鄜畤,又为了禳除一切邪气使其藏伏而不危害人,所以作伏祠。磔裂狗肉悬于城邑的四门,以抗御厉鬼的祟祸(汉代还有分裂狗肉以祭风神的习俗)。德公即位刚两年就逝世了。此后六年,秦宣公又在渭水的南边建立密畤,以祭祀青帝。又隔十四年,秦穆公即位;他在床卧病,昏昏沉沉地睡熟了,一觉直睡了五天五夜,醒来的时候便说:"我梦见上帝,上帝命令我平定晋国的内乱。"史官赶紧把这两句话写下来藏置内府,因此后人都说:"秦穆公曾到过天上。"

  穆公即位九年,齐桓公称伯(挟天子以令诸侯),邀集诸侯在葵丘聚会,自己认为已有帝王的分儿,想要举行封禅大典,管仲了解桓公的意思,就对他说:"古代在泰山上累土筑坛,在梁父山除地作■(即是禅的本字),想行封禅大典的王者,共有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得的,不过十二个人罢了。从前比伏羲还早的有位王者叫无怀氏(事见《庄子》),他曾经封过泰山,禅祭云云山(在梁父以东)。其次伏羲,也封祭泰山,禅祭云云山;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山名,在博县);以上共十二位,都是上承天命,然后行封禅。"桓公接着说:"寡人出兵北向,征伐过山戎(后代的鲜卑),经过孤竹国;向西征讨大夏国,渡过流沙河,扣紧了马的缰绳,悬钩着车辆,这样,才登上了卑耳山,好险峻啊!向南出兵,抵达豫州召陵,登上熊耳山,远远地望见江水、汉水。使用兵车的集会有三次:鲁庄公十年,会于北杏,平定宋乱;僖公四年,侵蔡、伐楚;六年,伐郑国新城。使用普通乘车的集会有六次:鲁庄公十四年会于鄄;十五年又会于鄄;十六年盟于幽;僖公五年会于首止;八年盟于洮;九年会于葵丘;(前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兵车之会,以兵戎相见;后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衣裳、冠盖之会,以玉帛为贽敬。)领导诸侯,匡正天下,诸侯不敢违抗我。以前三代奉承天命,吊民伐罪,和我的作风有什么不同?"管仲听了这一段话,知道空谈理论,不足令桓公心服,又举列事实来告晓他,因之说"古代封禅时,需要鄗上的黍,北里的禾,盛在簠簋里,以作供品。江水、淮水一带所产生的灵茅,一茅有三脊(普通茅只一脊),用以荐藉在地面上,东海送致比目的鱼(鱼各有一目,两鱼相比得两目,始能游行,此特产品);西海致送比翼的岛(鸟各有一翼,不相亲比,就不能飞行,名叫鹣鹣)。其他的用物,不必召唤而自己来到的,有十五种之多。现在凤凰、麒鳞不肯来,美谷不曾生,可是一些无用的杂草,像蓬蒿(篷、篙一类,花如柳絮,随风飘散),藜(一名胭脂菜,新叶可食,茎坚者可作杖)。莠(即狗尾草,其茎、叶、穗都像禾而不可食),倒反而长得茂盛。还有又怪又坏的鸟像鸱(鸱即鹞鹰,有一种怪鸟也叫鸱),枭(叫的声音极难听,又叫不孝的鸟)倒是常常飞来的,像这样的情形,想要封禅,恐怕不可以吧!"于是桓公就打消这一念头了。

  在这一年,秦穆公支持夷吾回晋国主持国政,后又三次立定晋国的君主,削平晋国的内乱,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就逝世了。

  此后又过了一百多年,孔子撰述《六经》,约略提及古代改朝换姓作了帝王,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余位,举行这一典礼,当用俎、豆(都是礼器)等礼数,不太明白,大概传世久远,其详细处就很难讲说了。有人向孔子请教禘祭(禘,是一种最尊崇最盛大的祭典)的内容,孔子说,我也不太清楚,知道禘祭的内容,对于处理天下的大事,就非常容易,好像看自己手掌上的纹路一样,多么清晰啊,禘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当纣王尚为天子时,文王虽已承受大命,可是还没有上泰山去祭祀,武王灭殷二年,天下还没有太平就崩逝了,要说周代德化的普及,当然从成王开始,成王的封禅,是比较近乎情理的,后来王室衰弱,诸侯的大夫专政,像鲁国的季孙氏,他凭什么可以祭泰山(按理,天子可以祭海内的名山大川,诸侯只可祭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季孙氏是鲁侯的臣子,他没有资格去祭泰山)。因此仲尼讽刺他,同时也说明到了春秋时代,祭典已成为具文,一般人都不重视了。

  就在这时候,苌弘挟持方术去见周灵王,海内诸侯都不肯去朝见天子,周王朝也无力量招致他们,于是苌弘就借助鬼神的事例,设计一种射箭的仪式,凡是第一个不来朝见的,就用箭去射死他,名叫射貍首(貍音埋,汉儒郑康成解释说:貍,就是说不来),射杀首先不来朝见的,其余的还敢不来吗?这是依托鬼神,用某种东西来代替第一个不来的诸侯,然后用箭射死他(到现在民间还有这种传说,要置某人于死地,就用草作的人去假像某人,祭拜后用箭去射,箭射到草人身上,真的人即刻寒战心惊,有异样的感觉),其目的是想招致诸侯来朝,可是诸侯并不服从,晋国人还把苌弘捉来杀掉了,于是周人讲习方伎托依鬼神以惑人的,就是苌弘开的先例。

  往后再过一百多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又作吴阳下畤,专祭炎帝。

  此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名叫儋的,到了秦国,去拜见秦献公说:"秦国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和周室合而为一(君臣是一体),结合后又分开,再过五百年要再度结合,结合后十七年,有一位称雄于天下的霸王要出世。"后来在栎阳这个地方,天在下雨,降下来的都是金子,秦献公认为得到金瑞(祥瑞,是一种大吉大利的征兆)。于是在栎阳建立畦畤,专祀白帝。

  此后一百二十年,秦果然灭了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被秦所灭),周朝传国的九鼎,也为秦所接收了。有人传说:殷代的后嗣宋国在太丘所建立的社主摧毁,杳无踪影,而古代宝鼎也湮没于泗水彭城。

  此后百一十五年,秦统一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此时,有人这样说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德行,黄帝具有土德,土色黄,因之黄龙、神螾(即蚓,蚯蚓,地上、地中出入的虫类),配合着天意就应时地出现了;夏代具有木德,有头青色的龙停止在郊外,草木长得挺青翠茂盛殷代具有金的德性,白银从山间流出来了;周朝具有火的德性,有赤色乌鸟的符瑞,现在秦灭了周朝,周具火德,而水能克火,秦正是水德当运的大好时代了。以前秦文公出外田猎,获得黑龙,这正是水德的祥瑞呢。于是秦朝把黄河的名称改叫"德水",以冬天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就是正月、元月),颜色以黑为最贵,至高无上,数度一类的东西,都用"六"作名称,譬如冠六寸,车舆六尺,六尺为步,驾六马等都是。音律,就重视大吕,处理一切政务,以法治为主。

  他作皇帝后第三年,曾经巡察东方所有郡县,当他经过邹县时,祠祭县内的峄山,立碑刻铭文来歌颂秦朝的功业。于是紧接着招集齐、鲁两国的学者博士,大约七十人,随他来到了泰山下面,那批学者有的就提出意见说:"古代封禅时所用的车子,是用轻柔的蒲草来包裹轮子,恐怕车子开动时压伤了山上的草木土石,这是爱惜草木土石的仁者的风度,只是将地扫除一下,再铺上一些茅草稻茎(稻茎去掉穗和皮叫做稭)就可以祭祀,这是说明后人容易照样去作啊。"始皇认为他们的意见纷歧,又太简陋,难以施行,因此罢黜这些学者,让他们各自回国。随即开辟一条可以通行车辆的大道,从泰山南面直达山顶,树立石碑歌颂秦始皇帝的功德,表示他有资格封祭泰山,再从阴道下走,除地祭于梁父山,行礼时大约采用太祝(周礼隶属春官,为祝官的首长)祭天的仪式,可是怎样封土埋藏,却保守秘密,后代就没有记载了。

  当始皇登泰山时,在山坡中途,遭遇到暴风雨,只好在大树下休息。那些被遣退的学者,未曾参与这次大典,听说始皇遇到暴风雨,都说他不配举行封禅大礼。于是始皇又东游海上,祭祀八位神和沿途的名山大川,想访求像羡门(古代仙人,住碣石山,名羡门子高)这一类的仙人。八位神从古以来就有,也有人说从太公以后才有的。齐为什么叫做齐,因为上对着天的中央,此一祀典早已绝灭,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再说这八位神,第一位叫天主,祭祀的地点在天齐,天齐是泉水的名称,在齐国首都临淄南郊的山下;第二位叫地主,在泰山梁父设祭。大概是天喜欢阴暗,要祭它必须在高山的下方,小丘的上面,神祠叫做"畤"。地以向阳为最贵,祭地一定在大泽之中的圜丘上面。第三位叫兵主,专祭蚩尤(蚩尤好用兵),现在齐国的西境,属于东平郡陆监乡,还有蚩尤冢第四位叫阴主,祭祠在三山(东莱曲城有参山,即此三山);第五位叫阳主,祭地在莱州文登县西北九十里的之罘山上;第六位叫月主,祭祠在东莱长广县的莱山上;以上都在齐国的北边,靠近勃海。第七位叫日主,祭祀在蓬莱仙山,选自《三才图会》。

  东莱不夜县的成山,成山山势陡峭伸入海中,在齐国东北角的极端,可以观赏日出的美景,因此在这儿祭祀日主;第八位叫四时主,祭祠在琅邪县,琅邪在齐国的东方,现在琅邪县还有四时祠,四时春夏秋冬,是一年四季的开端,牲品都是各用一牢,八神一律,可是珪玉币帛却不一定相同。

  在齐威王、宣王的时代,驺衍这一批人,著有五德终始等书,说明古帝王朝代的更替,是与五行的生克相呼应的,五德相胜相克,终而复始,运转不息,叫做发"终始五德之运"。及秦统一海内,齐人奏上这种传说,始皇立刻采用,认定周朝是火德,水能克火,就自命秦是水德,认为这是天意和天运就是如此的。驺衍的说法,经始皇承认,这一派便占了上风,另外有一批人,像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聚谷(文中最后二字,据清儒长于考举训诂的王念孙说最后,当是宋玉《高唐赋》中的聚谷,古仙人名)这些都是燕国人,他们喜欢讲求神仙术,说人可以解脱躯壳,羽化登仙,依托鬼神的故事。驺衍这一派的人物,因为能讲阴阳五行,帝德转运,在列国间,颇有声势;至于燕国、齐国沿海一带这些懂方伎的人,到处传衍他们的方术,又多与实际不相符合(多属怪诞不经),难以博取到富贵功名,可是一些怪妄,过分恭维,取媚当道的人们,却越来越多了。

  自从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派人到大海中去采求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神山,据说都在勃海中间,距离尘世不远,可是当探寻神山的船只快要靠近目的地的时候,这些船便会被风吹得远远的,无法登上彼岸,可能曾经有到过三神山的,据说好多仙人和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都在那儿。山中的物类飞禽走兽,都是白色,那些宫殿是黄金白银砌成的。当人们未到的时候,远远望去,茫茫一片云海,当你到了时,三座神山反而在海水下面,再要逼近时,往往被风给吹开,因此没有人能够到达神山上面,但是历代帝王总是一心念念不忘的。及秦始皇统一天下,来到海边,那些懂方伎仙术的人,纷纷地向始皇进言,始皇自己也认为到了海上而不去访求神仙,是坐失良机,岂不可惜!于是决定派人带着一大批男孩女孩,下海去访求,一旦船驶进海中,都说为大风所阻挠。又说虽然未曾上岸,却已经望见了。次一年,始皇又重游海上,到了琅邪,经过恒山,再从上党回到咸阳。往后过了三年,到碣石游玩,仔细地考察入海访求神山的这些方伎之士,想知道他们所讲的神仙故事,访求的行迹,是否属实,再从上郡回来。往后又过了五年,始皇南游到了湘山,又登上会稽,循着海上行进,他的目标是希望发现海中三座神山上的长生仙药,却一点也没有收获,只好回驾,行到沙丘就逝世了。

  后来秦二世元年,往东方巡视碣石,傍着海上,再南下经过泰山,到了会稽,凡东巡所经过的名山胜地,都一一遵循古礼祭祀过,并且始皇当年在碣石、之罘、琅邪、泰山等处所立的石碑,二世都在这些碑上的旁边,附刻着大臣和随从人员的姓名,借以表扬始皇的功德。那年秋天,列国诸侯都纷纷起来反抗秦朝,第三年秦二世被杀,从始皇封禅泰山梁甫以后,不过十二年,秦朝就灭亡了。那些学者名流痛恨始皇烧毁诗书古籍,坑杀有学问的儒生,海内百姓又埋怨秦朝的严刑酷法,引起普天下的反抗,于是大家都造托谎语说:"当年始皇上泰山时,曾遭到暴风雨的袭击(上天恼怒的表现),不曾举行过封禅大典。这恐怕是古人所说的没有良好的德行,偏要强着去行封禅,能办得到吗?"

  以前夏商周三代帝王建都的地方,多在黄河、洛水这一带,据《世本》说"夏禹都阳城,又都平阳。"《帝王世纪》说:"殷汤都亳,又都偃师,至盘庚迁往河北,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鄗,平王迁都河南。"均属河、洛地区,是中原本土。因此中岳嵩山在中央,东岳泰山在东面,南岳衡山在南面,西岳华山在西面,北岳恒山在北面,四岳恰好各在应处的方面,天然巧合,而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号称四渎的,都在山东。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建都于咸阳,因而五岳四渎,就全在东方了,自从五帝以后传到秦代,历朝有兴有衰,这些名山大川,有时在诸侯境内,有时由天子主祭,关于奉祀的礼数,历朝有时增加,有时减少,各代不尽相同,载籍也未完全记录下来,及秦并吞六国,才命令掌礼秩祀典的官吏,将常常奉祀的天地名山大川等鬼神,有秩序地登记于策书,成为典故。

  于是从弘农渑池县西南的崤山向东算起来,名山有五座:就是太室(嵩高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在长沙);又立大川祠二处,祀济水、淮水的神灵。每年春天溶解冰冻,秋天凝结冰冻,冬天赛神报福,都用酒和干肉(不加香料)来祭,牲品用牛、犊(小牛)各一头,备用的圭玉和币帛,就不尽相同。

  从华山向西面算起,名山有七座:第一叫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第二叫薄山,又称衰山(在潼关北十余里),第三叫岳山(在武功县),第四是岐山(在美阳县西北),第五是吴岳(在汧),第六是鸿冢,第七是渎山(即西蜀汶山,在蜀郡湔道);名川有四:第一是河,河祠建于临晋,第二是沔水(源出武都沮县),立祠于汉中,第三是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水不流),立祠于朝那,第四是江水(源出岷山),立祠于蜀。同样的秋冬季解冻、结冰、报神,和祭东方名山大川一般,可是所用的牲和玉帛又不尽相同。此外四大山:像鸿冢,岐山、吴岳、岳山,别有新谷初用的尝新祭典。

  陈宝祠的神灵应时降临到人间,祭时和河神再加上醪糟(今叫甜酒)。这些都在雍州境内,靠近天子的首都,因之特加车一辆,浑身红色而颈毛是黑色的小马四头。

  灞水(在雍州蓝田县,即秦岭水的下流),产水(在雍州万年县,即是荆溪),长水(源出白鹿原),澧水(源出雍州长安县西南山澧谷),涝水(在鄠县),泾水、渭水,虽都不算是大川,但靠近咸阳,都得比照山川祠祭,不另外增加车马一类的东西。

  至于汧水(源出陇州汧源县西南汧山,向东流入渭水),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于山,向南流入渭水),二渊(二川合流故名二渊,源出庆州华池县西子午岭东),鸣泽(在幽州范阳县西十五里),蒲山、岳■山这一类,算是小的山川,但也每年赛神报福,礼数不一定相同。

  雍地又有日、月、参、辰、南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据《尔雅》:祭星叫做布),诸严(叶德辉说:诸严当作诸庄,避汉明帝讳改字,《尔雅·释宫》六达谓之庄,按印道路的神),诸逑(逑,《汉志》作遂,《周礼·稻人注》:遂,田首受水小沟。按此是沟渠的神)等有一百多庙。长安西面也有数十座祠,在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在下邦有天神,澧、滈有昭明(《河图》说荧惑星散为昭明),天子辟雍旧址(所祭奉的神是滈池君),在杜亳(杜亳二邑名)有三社主的祠、寿星祠(俗称南极老人星),而雍菅庙也有杜主。杜主,本是周代的右将军,(相传此神的衣冠是朱色,手操弓矢,面貌极英武,因此称为将军),他在秦地,为最小的鬼神,一年四季也奉祀他。

  惟独在雍的四畤(密畤、上下畤、畦畤,秦用四畤祭上帝),上帝,是最尊贵的了。神降临时有光影照射人身,只有陈宝(祀宝鸡),因之雍地的四畤,春天祈年丰,因而解冻,秋天凝冻,冬天赛神,五月尝驹,以及四仲月(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在四季的中间),都要祭祀。至于陈宝祠,春夏用纯赤色的马,秋多用駠(赤色黑鬣),祭上帝的峙、小马四匹、木偶龙、四马驾的有铃的车一乘,木偶车马一辆,各以其所奉祀的帝的色气为准则(如青帝则车马用青色,赤帝就用赤色),黄色的小牛、小羊各四头,玉圭币帛各有定数,牲品都活埋在地下,不用俎豆等礼器。每三年祭天一次,秦以冬季十月为一年的开端,因此常在十月内斋戒郊祭,烧着柴火以照明黑夜,在咸阳旁边下拜,衣着以白色为贵,其用物和常祠祭一样,西畤、鄜畤的祠祭一仍往例皇帝不必亲往。

  凡此等祠,都是太祝(祝官的首长)官主祭,按一年四季奉祠,至于其他名山川众鬼和八神之类,皇帝经过时就祭,离开时便作罢了,在各郡县或远方的神祠,由人民各自奉祀,不经由天子祝官的管理。祝官有秘祝,假若国家有大的灾祸,秘祝有祝辞告神,嫁移这些灾祸,让众官和百姓们代替受罪(后来汉文帝才除去这种陋规)。

  汉朝开国,当高祖为一介平民的时候,曾经斩杀一头大蛇,有人说蛇是白帝的儿子,杀蛇的人是赤帝的儿子。高祖刚起义兵时,在丰地枌榆社默默祷告,为自己祈福,引兵至沛,为沛公,此时祭祀蚩尤,杀牲取鲜血以祭旗鼓,于是在十月间来到灞上,和诸侯会师,平定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作为一年的开端,服色以赤为最尊贵(相信自己果是赤帝子,所以改易服色以应之)。

  二年,引兵东向击破项籍,班师入关,先问"秦时祭上帝,究竟是哪一帝?"回答的人说"有白青黄赤诸帝的祠庙。"高祖又问:"上天本有五帝,现仅举出四个,什么缘故?"结果找不出理由。高祖紧接着说:"我知道了,这一定是专等我来参加一份,才能凑满五帝吧。"于是兴建黑帝祠,叫做北畤。派一专员进祠,高祖不亲往,又招集原来在秦的祝官,复置太祝、太宰,遵循秦时的仪礼,于是令每县立公社,又颁下诏书说:"我极重视祠庙,尊敬祭祀,从现在开始,祭上帝以下和山川百神当奉祀者,各按定时,沿袭向例去奉祀吧。"

  往后四年,天下已安定,下诏御史,令丰地好好地整修枌榆社,每年以四时春天,用羊猪来祭祀,令祝官在长安建立蚩尤祠,长安祠置祝官、女巫。在梁的巫,专祠祭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一类的神;在晋的巫,祖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社(《汉志》作巫祠,巫社,巫祠,皆古代巫神),族人(祭法有族属),先炊(《礼器》注:老妇先炊者也,大抵最早作炊事的人)一类的神;在秦的巫,祭社主、巫保、族纍(皆神名)一类的神;在荆地的巫,祭堂下、巫先、司命(据郑众说,是文昌四星)、施糜(古代掌施糜粥的神)等神;在甘泉有九天庙,这儿的巫祭九天(《淮南子》: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晧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神。都按时祭于宫中,又有河巫,在临晋祠祭河神。南山巫,祭二世皇帝,因为他不得善终,魂魄为害,所以奉祀他(成帝时,匡衡上奏罢此淫祀),这些神各自有一定的祭辰。

  往后又隔二年,有人建议说:"周朝建国后为他们的始祖立后稷祠,直到今天,俎豆馨香不绝。"于是高祖下诏书给御史,要他们令每一郡国县都建立灵星祠(主祠在长安城东十里,因为后稷教民稼穑,播种百谷,民人至今赖以生活,此祠专祀后稷),每年按时用牛来祭。

  高祖十年的春天,有司官奏请令每县常在春三月和腊时用羊猪来祭后稷,民众聚居的地方,各自酌量建立里社(现在民间每一里都有土地庙,仍古代遗俗),高祖批准了有司的奏请。

  往后十八年,孝文帝即位。文帝十三年,颁下诏书说:"现在秘祝每逢天灾,把过失推委到臣民的身上,我非常不赞同,从今以后,罢除此一陋规。"

  以往凡名山大川在诸侯境内的,诸侯的祝官各自奉祀,天子的太祝不必总领这些事体,后来齐国、淮南王因谋反国废(注销其国),于是令太祝按秦故事一律致祭,这年又下诏说:"我即帝位到今天已届十三年了,上赖宗庙祖宗的保佑,更托社神稷神的福庇,海内升平,百姓没有疾苦,最近每年五谷丰登,我自己没有好的德行,怎配承当这样昌隆的国运,都是上帝和诸神的赐助啊!我曾听说过自古能享受到好的德惠,一定要报答它们的大功,我打算增加众神祠,有司们议决,增加雍地五畤华贵的车辆(天子诸侯所乘均称路车)各一乘,驾车被马的装饰品都要齐全。西畤、畦畤木偶车各一乘、木偶马四匹、驾车饰马的东西也齐备。又黄河、湫泉、汉水,祭时各加玉璧二枚,诸祠各拓宽致祭的场地,珪玉币帛俎豆,按礼秩的等次增加,可是祈福的祝辞,总是单为我祈福,不曾提到众百姓。自今以后祝官致辞,不要只顾到朕躬啊。"

  鲁国人公孙臣上书说:"按照帝德和五行相配的道理,当年秦得了水德,现在汉朝代秦而有天下,推考五德的终始传授,汉朝应当是土德。土德的符应,是黄龙出现(土色黄,帝王有九五之尊,《易·乾》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当有黄龙出现),应该改易正月朔日,换服色,色以黄为至尊。"这时候,丞相张苍喜欢研究律度历数,他认为汉乃水德的时候,所以河水在金堤那儿决防了,这就是水德的符应,此时刚初冬十月,气色外黑内赤(十月阴气在外,故外黑;阳气潜伏在内,故内赤),和帝德恰相应合,诚如公孙臣所说,就不合了,不要理会他。后三年,黄龙果然在成纪出现,文帝只好召见公孙臣,拜他作博士,和诸儒生起草改易历数服色等大事的方案。那年的夏天,颁下诏书说:"珍祥的灵气,出见于成纪,不曾为害民众,反而年岁丰收,我想郊祀上帝百神,礼官们好好地讨论一下,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吧。"有司们齐说:"古代天子在夏天亲自郊祀上帝于南郊,所以叫做’郊‘。"于是夏季的四月,文帝始行郊祭,躬造雍地五畤祠,衣着都上赤色。

  明年,赵国人辛垣平,操观望气数的方术来见文帝,他说长安东北有一道神气,凝成五彩,简直像人的冠冕一样。有人说:"东北方,是神明止宿的地方,西方却是神明的冢墓所在。上天既然降下祥瑞,我们应当祠祭上帝,以配合符应。"于是在渭阳作五帝庙,在同一庙内,分设五殿,殿各一帝,五帝各依其方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正门各如其帝的本色,庙内用物和仪式,也和雍五畤相同。

  夏天的四月,文帝亲往霸、渭二水会合的地方(渭阳五庙所在地),郊祀渭阳五帝。五帝庙,南面正当渭水,北面穿沟引纳蒲池的水,祭时举火照彻四周,光辉上连天际,煞是壮观,于是天子格外欣悦,使辛垣平贵为上大夫,赏赐多至千金,又命博士诸生采取《六经》的要义作王制(有《本制》、《兵制》、《服制》等篇),并商讨巡狩,封禅等大事。文帝从霸陵长门出来,恍惚看见五人在道北,于是因于正北立五帝坛场,用五牢来祭它们。

  明年,辛垣平使人捧着玉杯,在殿阙下上书呈献此杯,平对文帝说:"殿阙下有宝玉的瑞气呈现。"察看时,果有人呈献玉杯:杯上刻有"人主延寿"四字,平又说:"臣等候太阳再回到天的正中。"隔一会儿,太阳果然又退回到天的中央。于是改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的民众群聚宴会,以示欢庆!平又进说:"周朝传国宝鼎亡逸在泗水里面,现今黄河水溢出,直通泗水,臣观望东北方,在汾阴那儿,特现出金宝的瑞气。我想周鼎可能会发现,虽然有好的征兆,但如果不礼迎,它也不肯自动地出现。"于是文帝派专使在汾阴立庙,南向黄河,想借祭祠唤出周鼎。这时候却有人上书告发辛垣平所称宝气神异的事迹,都是诈术,文帝很生气,逮捕平加以拷问,果系使诈,于是诛辛垣平,并灭他的三族。从此以后,文帝对于改正月朔日服色神明一类的事,就不太感兴趣了。在渭阳长门所祠的五帝,使祠官掌领,按时致祭,不再亲往了。

  明年,匈奴屡次入寇,侵犯边境,朝廷调兵防守抵御,接着年岁稍稍歉收,没隔几年,孝景帝即位了。

  景帝即位十六年,祠官各按时祠祭,遵循故例而已,没有什么新的建树,不久传到武帝了。

  当今天子(武帝)刚即位,很重视鬼神的祀典,元年,汉朝开国已六十几年了,天下很安定,士大夫们都希望天子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制度。武帝也倾向儒家学术,招纳贤才忠良,于是赵绾、王臧等,因为有学问而作了公卿。他们想商讨古代建立明堂于城南,使诸侯来朝,起草巡狩(天子外出视察各地方),封禅,改易历数、服色等大事的方案,还没有结果,恰巧窦太后专究黄帝老子的著作,不喜欢儒家的学术,太后暗地派人私察潜访,找得赵绾等一些作奸违法的事迹,拘执绾臧,严加追讯,绾臧被迫自杀,他们所兴作的诸事,都报废了。后六年,窦太后下世。明年,征召有学问的士人像公孙弘等。

  又明年,武帝初到雍,郊祭五畤,以后常隔三年一郊祭。这时候,武帝访求神君,把他安置在上林苑中的蹏氏观。这位神君,本是长陵的一位女士,因难产而死,她的先后(兄弟的妻子,彼此相称为先后,今俗又称妯娌)字宛若的,常发现她的神异,把她供奉在自己的室内,民间晓得她有灵验,多到宛若家里来拜祭祈福,平原君也曾往拜祭过,后来子孙托神君保佑,做了很大的官,武帝即位后,用很多玉帛去迎迓神君,并在宫中立祠来供奉她。常听到她的谈话,却难见到她本人现身。

  这时候李少君也因为懂得祈禳、避谷(不火食)、防止衰老等方术来见武帝,武帝极尊重他。少君本是深泽侯的舍人(舍人本官名,后来达官贵族也有舍人,即左右亲近,又称门客),掌方伎。别人不知道他的年龄、籍贯,他自己说已七十岁了,能驱使鬼物,防止衰老,他挟着这些最易诱惑人们的方伎,游遍各国诸侯,没有妻儿,人们听说他能够役使鬼物,长生不死,都争着馈赠他,他因之很有储蓄,人们都认为他不料理生活却很富足,又不知道他是哪儿的人,越发相信,争着款待他。少君仗着他的奇方,他讲出的话都有应验(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有一次参加武安侯田蚡的宴饮,同座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少君对老人说:"我同足下的祖父在某地方一块儿玩和习射。"老人在童年时,曾跟随自己的祖父,极清楚地记得确是某地方,点头称是,满座的人莫不惊服,及少君拜见武帝,武帝藏有一件古代铜器,就问少君,认识此

器吗?少君立刻回答说"这件铜器,齐桓公十年,陈列在柏寝台。"武帝细审铜器上的铭刻,果是齐桓公的器物,宫中的人都大吃一惊,认为少君是神,称得上几百岁的人瑞啊。

  少君又向武帝进说:"祠灶就可以获致异物,有了异物,可使丹砂化为黄金(丹砂,即朱砂,此即俗传点石成金术),有了黄金,再用它来制成餐具(杯盘碗筷等),就可以令人长寿,长寿的人,海中蓬莱岛上的仙人才可以会见,见到仙人同他举行封禅大典,就可以长生不死,黄帝就是经过这些步骤而飞升成仙的。(至此便把封禅当做长生不死的一种方术了。)臣曾游历海上,遇见安期生,安期生拿一个像瓜那样大的枣子给臣吃用,安期生是一位仙人,他在蓬莱仙岛中,往来自如,和他投合,才与人见面,不相投他就隐避不出。"于是天子开始亲自祠灶,派遣懂方伎的人到海中访求蓬莱安期生等,从事那些用药剂化丹砂为黄金的工作。没有多久,李少君患病死去,武帝却认为少君是蜕化成仙,并没有死,就命黄锤史宽舒继续研究少君的遗方,去访求蓬莱安期生,毫无结果。因此沿海一带,燕国齐国的方士,纷纷地到汉廷来谈说鬼神一类的事。

  亳地人谬忌奏献祠祭太一的方术,他说:"在天神当中最尊贵的是太一,太一的辅佐叫五帝(太一在五帝之上故,最尊贵),古代天子于春秋两季在东南郊祭祀太一,用太牢(大的牲品)祭七天,开坛场,开拓八通的鬼道。"于是武帝命太祝在长安东南郊外立祠,常奉祀太一,全遵照谬忌的说法去做。此后又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每三年专用太牢祭三一神(天一、地一、太一是三一神)。"武帝批准了,命太祝官领录,合供于太一坛上,一遵上书中所说。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每在春天举行祓除祭(化解殃咎,祈求福佑),用枭(鸟名,生而食其母)一头,破镜(兽名,食其父)一头(吃杀父母的鸟兽,用作牲品,欲绝其种类,深恶痛恨的意思)来祠祭黄帝;用羊祭冥羊;用一头青色的雄马祭马行;用牛祭太一、泽山君、地长;用干鱼祭武夷君,(《地理志》: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武夷君当是此神);用牛一头祭阴阳使者(以上冥羊、马行、太一、泽山君、地长、武夷君、阴阳使者,皆神名),照原方式命祠官掌领,供奉在(谬忌所奏立的)太一坛的旁边。

  此后天子苑囿中有白鹿,用它的皮作为币,以引发祥瑞和符应,又制造白金。

  明年,往雍郊祭(武帝元狩元年冬十月幸雍,祠五畤),猎获一角兽,有些像麟,有司说"陛下虔诚地举行郊祀,上帝回报您的祭献,嘉赐一角兽,当是麒麟了。"于是用来献祭于五畤,每畤另加牛一头燔柴以祭,用白金赏赐诸侯,暗示合于上天所降的符应。

  此时济北王很敏感地认为武帝将要封禅,于是上书献出泰山和附近的县邑,天子不好白受,又用别的县来补偿济北王。那时常山王因犯罪左迁徙房陵(常山王勃有罪,徙房陵,上更封其弟平为真定王),天子封他的弟弟为真定王,接续先王的禋祀,因置常山郡,此后五岳,都在天子的邦畿以内了。

  又明年,齐国人叫少翁的,挟着通事鬼神的方术来见武帝。武帝有一位最得宠的王夫人,刚去世,少翁用其方在夜间请来了王夫人,又见到灶鬼的容貌,武帝从帷幕中曾望见王夫人。于是就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的东西很多,并且用宾客的礼数来优待他(不把他当做臣僚)。文成又说:"假定主上想要和神交往,那么,宫室、服饰,若不像神所用的形状,神就不肯降临。"于是造一些上面画有云气的车辆(神御风云而行),又各用胜日(五行相克的日子)驾车清除恶鬼(以便迎神的意思)。又兴建甘泉宫,其中有台有室,图画天地太一诸鬼神,供设祭祀用具,希望能够迎候天神,隔了一年多,少翁所用的方法越显得无效,神也没有降临,于是诈为帛书用以喂牛,却装作不知道,又说:"这牛腹中有奇异。"杀了牛取出帛书,上面写的话句极其荒谬妄诞,天子认识书上的字体笔迹,考问执笔的人,果是伪书,于是诛杀文成将军,隐秘其事,恐被万民讪笑啊。

  此后武帝元鼎二年,又建柏梁台,以铜为柱,有仙人举掌托盘以承接甘露,说是饮此可以长寿。文成死后的次一年(元狩五年),武帝在鼎胡宫(鼎湖,顾炎武说:湖当作胡,鼎胡,宫名)卧病,很重,罗致到所有的神巫,名医,病仍未愈。在游水那儿有个叫发根的人说:上郡有一位巫者,偶病有鬼神附身。武帝召巫而供养其神于甘泉宫中。武帝病时,使人问神君,神君回答说:"皇上的病不要紧,不必担忧,待皇上的病稍好一些,振作精神和我在甘泉相会吧。"于是病愈,起床,临幸甘泉,病已痊愈,欣喜极了,就大赦天下,安置神君于寿宫。神君最贵者叫太一,它的辅佐叫大禁,像司命一类的神还跟着它行动,可是不能看到它,却能听到它讲话,口音和平常人一样,时去时来,来时带有风声,在室内帷幕中居住,偶尔白昼也讲话,每到夜间,等待天子祓祭(扫除秽恶的名称)过后,才肯进来。神凭附巫身,故以巫为主人。神所喜欢的饮食,由巫的口中传达,然后命人准备,又为它立寿宫、北宫,树立羽旗,陈设供具,用这些铺张来优待神君。神君讲的话,皇上命人记录下来,称为"画法"(有策划的法语)。它所讲的事,一般人也都知道,没有特殊的地方,可是天子偏偏喜欢听。此事较秘密,外面的人无法知道啊。

  此后三年,有司官又奏言:"元年应该根据上天所降的祥瑞来命名,不宜按照一元、二元来排数,一元名建(即建元),二元因为有长星流光名叫光(即元光)。今元因郊祭得一角兽名狩(即元狩)。"

  在明年的冬天,皇上往雍郊祭,就说"此时我亲自郊祭上帝,而后土(地的神)无祀,是与礼数不合的(祭天即当祀地)。"有司和太史令谈、祠官宽舒会商:"祭天地用牛做牲品,牛角的形状或像茧,或像栗,以小为贵,现今陛下欲亲祭后土,祭后土应该在泽中圜丘上筑五坛,每坛用黄犊(小牛)一头,具备太牢,祭毕就埋在土中(令后土容易歆享)。陪祭官员的服色以黄为贵(土色黄)。"于是天子遂东行,开始在汾阴脽丘上建立后土祠,从宽舒等所议,武帝亲自望空下拜,像祀上帝的典礼一样,礼毕,天子因到荥阳,归途又过洛阳,当时曾下诏书说:"夏商周三代距现在很远很远,他们的世系极难保存。我想划出一块三十里的地区,封周家的后裔为周子南君,以奉承他们祖先的祀典。"那一年,天子开始巡视郡县,渐次也到过泰山。

  那年的春天,乐成侯上书荐栾大,栾大本胶东的宫人,他和文成将军原是同门的师兄弟,后来在胶东王府里做过尚方吏,而乐成侯的姐姐是康王寄的后妃,没生过儿子。康王死后(元狩二年,康王薨)他姬(小妾)的儿子得立为王,而康后有不检点(不可以告诉别人)的行为,因此和小王不和,彼此借国法来相互威胁,康后听说文成将军已死去,自己又想讨好武帝,于是派遣栾大靠着乐成侯的关系求见武帝,说他(栾大)精通方术,可以信用。武帝已诛文成,又失悔可惜他死得太早了,没有完全知道他的方术,一旦见到栾大,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栾大为人修长漂亮,讲话有技巧,又敢说大话,却很有信心地坚持己见,令人找不出破绽来。他夸口说:"臣常常在海中往来,和安期、羡门一类的仙人会面,可是这批仙人却以臣没有什么地位,不相信臣又认为康王不过一镇的诸侯,不值得交往,臣屡次向康王谈起,康王不肯重用臣。臣的师父告诉我说:’黄金可以用药剂炼成;河水溃决,可以堵塞住;长生不死的药可以找到,仙人也可以招请来的。‘可是臣恐怕和文成一样,不得好死,以后的方士都闭上嘴,那个敢再谈方术呢!"武帝说"文成是他自己误吃马肝不幸中毒而死的(武帝的意思是说不是他诛杀的,这是托词),你真的能够发明他的方伎,我会吝啬吗?我会爱惜什么东西吗?"(意思说:只要你拿出真实的本领,我决不吝惜一切贵重的赏赐和高官厚禄的。)栾大又说:"臣的老师从未求过别人,只有别人有求于他,皇上一定要请他来,就需要提高使者的地位,让他也有亲属的安慰,用宾客的礼数待遇,不要轻视,让他们各自佩上印信,才可以命他向神人传达言语,神人来,或不肯来,要看皇上是否尊贵他的使者(提高使者身份和禄位),然后才可以请来的。"于是皇上要他斗棋,稍稍表露一点小伎,果然这些棋子就自动地相互闯击,像战争一样。

  这时候,皇上正担心河堤不时崩决,导致大的水灾,而炼金术也没有完成,就立刻拜栾大为五利将军。不过月余,得了四颗印:是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等印。皇帝下诏书给御史:"古代大禹疏濬九江,开通四渎,最近河水泛滥横溢,河边低处及陆地,都要修筑堤防,动用民工钱粮不少。我君临天下已届二十八年,上天若肯赐给我一批贤才来处理解决这些政务,就和《周易》乾卦所说的’飞龙在天‘,渐卦所说的’鸿渐于般‘("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说君主得到了贤臣;"鸿渐于般,饮食衎",是说臣子遇到了圣君,相与宴乐的情形)相辉映了,我早有这些愿望啊!"即划出二千户封"地士将军"栾大为乐通侯,赏列侯住用的甲等第宅一座,服役奴僮一千人,专用乘舆(如辇用人力挽扶,故不用车马,此特加恩宠),不劳车马,又赐帷幕器物,以充实其家,又以卫子夫的女儿卫长公主嫁与栾大,赠金一万斤,他的封邑改称当利公主,天子亲自造访五利将军的府第,使者前往栾府慰问,供奉用物,前后联接不断,从大主(武帝姑母)、将相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准备盛筵款待,还馈献贵重的礼物。于是天子又用美玉刻了一颗"天道将军"的印,命使者穿着羽衣(仙人所服,取能乘风云而飞翔),夜间立在白茅上面,五利将军也穿着羽衣乘夜立在白茅上面来接受此印,表示不把五利当做一般臣下看待。所以要佩上"天道"印的原因,让他为天子导迎天神啊!于是五利将军,常乘夜晚在家中祠祭,想使神人降临,神没有来,倒是许多的鬼来此聚会了。可是他却能驱使这些鬼徒,后来他收拾行李,往东入海去访求他的老师去了。栾大到京师陛见,不过数月之久,佩上六颗印,贵宠震惊天下,风靡一时,因之沿海一带燕国齐国等地的人,非常倾慕,都紧握着手腕自己夸称有祖传或师授秘方,服用后能令人成仙呢。

  那年夏天六月间,汾阴地方有一位单名叫锦的巫,在魏脽那儿替民家祠祭后土时,于坛场旁边发现有块像钩状的地,好奇地用手扒土获得一鼎,比普通的大得多,上有细纹但无款识(阴文叫款,阳文叫识,即铸在鼎上的古文字),觉得奇怪,就告诉当事的吏,吏又向河东太守名胜的报告,胜把这事奏知天子,天子即派遣使者到现场查问此巫得鼎的详情,果属事实,于是谨具币帛,要迎鼎到甘泉,带着鼎随行上甘泉,准备献进给上帝和祖宗(得宝物必定献于宗庙,让祖先高兴,这是前代的习惯)。到了云阳的中山,鼎上微微发热,焕出光彩,上有黄色的云雾拥盖着(宝鼎有灵异,才有上述这些光景)。此时有一头麃兽(麃,鹿类)过来,武帝亲自发射,因而把它用来祭鼎。回到长安,公卿大夫们都建议,请皇帝尊重这一宝鼎,天子谦冲地说:"近年来河水横流,接着好几年五谷不熟,因此我才出巡亲祭后土(地神),想为百姓祈求丰年,今年是丰收了,可是还不曾报祭(报答天降丰收的祭典,此俗至今仍然存在),宝鼎怎会出现呢?"有司们齐说"听说古代泰帝(即太昊伏羲氏)做神鼎一座,一的意思是壹统天地(统之有宗),万物仰赖天地的生生大德,才能变化生成维系他们的生命过程黄帝做宝鼎三座,象征天地人三才;大禹收集九州的金属,铸成九鼎,曾用这些鼎烹饪食物来祭享上帝和鬼神,圣明的时代,才可以制鼎,后来鼎随朝代的更替,迁至于夏、商,周室衰微,宋的宗社既亡,鼎因而埋没潜伏着未被发现。《周颂》说:掌管祭典的官吏,有时升堂,有时到门塾,察看牛羊等牲品,陈列着大大小小的鼎,祭时不喧哗、不怠慢,故能获致寿考的福美。现在鼎迎到甘泉的时候,焕发光彩,上有云气变化拥盖,意味着大汉承受无疆的休佑。加上到了中山,复有黄白云掩映,更加麃兽及时符应,用大弓四矢,射获于坛下,理应祠祭大飨酒食(以资庆祝)。惟有承受天命而为天子的帝王,才会了解天意而配合着行事呢。这座鼎应该荐献于宗庙,典藏于朝廷,方和天降的祥瑞相应合。"天子就批准了有司们的建议。

  曾往海中访求蓬莱仙岛的人,就说蓬莱距尘世不远,所以不能到达的原因,可能是不曾看见岛上的云气。武帝于是派遣望气的人专门伺候云气的出现。

  那年的秋天,武帝车驾幸雍并举行郊祭,有人说:"五帝不过太一的左右(太一,天神中至尊贵的),应该立太一,由皇上亲自郊祭。"武帝犹豫不决。齐国人公孙卿说:"今年获得宝鼎,今年冬天辛巳日是初一,恰值冬至,和黄帝时正同。"卿藏有一方木简,上面写着:"黄帝在宛朐(地名)那儿得到了宝鼎,因问鬼臾区,鬼臾区回答说:’黄帝不但得到宝鼎,更有宝鼎神策,就在这年己酉日,初一冬至,得到天赐的传世记录,终而复始地周流不息。‘于是黄帝迎向未来的年月日推算,大约每二十年,冬至又在初一,总推二十次,共计三百八十年,黄帝便成仙升天了。"卿想托所忠的关系上奏,所忠细审卿藏的简,极其荒谬妄诞,怀疑这是胡乱捏造的简书,立即推谢说:"宝鼎事早已解决了,还提它做什么。"卿见所忠不肯转奏,又找到了武帝的亲信小臣奏知,皇上非常喜悦,于是召见公孙卿,问他详细情形,卿回答说:"此书传自申公,申公已下世。"皇上问,"申公是什么样人?"卿说:"申公是齐国人,和安期生交往,亲受黄帝的话,没有书,独有此鼎,上面写着:’汉朝开国,又当黄帝的时候‘,又说:’汉代的圣君,应在高祖的孙儿或曾孙儿‘,宝鼎出现后,就可以和神通封禅,从事封禅的有七十二王,只有黄帝得上泰山举行。申公说:’汉主也应当上泰山封禅,上泰山封禅,就能够成仙升天了。‘黄帝时诸侯号称万国,载于祀典,应奉祀的神灵共有七千多,天下名山有八座,三座在蛮夷境内,有五座在中国,中国的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这五座山,是黄帝常游玩和神灵相会的所在。黄帝一面作战,一面学仙,恐怕百姓妄生议论,就诛杀毁谤鬼神的人。百余年后,方能和神相通。黄帝在雍郊祀上帝,在那儿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于雍,就是后代传说的鸿冢。后来黄帝接待万灵于明廷。明廷,就是现在的甘泉。黄帝在寒门升仙,寒门,即现今的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面铸成鼎,鼎成以后,有一条龙项下垂着须髯到地面来迎接黄帝,黄帝骑在龙背上,群臣和宫人跟随皇上的,有七十余人,龙即起飞上天,有些小臣不得上去,他们争持着龙的须髯,龙的髯被那些小臣拔掉了,黄帝的弓也落了下来,百姓只有仰望着他们升天,黄帝既已上天了,小臣们只有抱着弓和胡髯号叫,因此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鼎湖,落下的弓叫乌号。"于是天子就说:"唉!我真的有黄帝这样飞升的机会,我必定摆脱妻子如同脱鞋一样毫不反顾啊!"于是拜卿为郎官,命他往东到太室去迎候神灵。

  皇上接着往雍郊祀,到了陇西,再西行登上崆峒山,驾临甘泉,命祠官修治太一祠坛,仿照薄忌所设计的太一坛的形式,坛有三层,五帝坛环列在太一坛的下面,各配合着自己的方向(如青帝在东方……),黄帝的西南,开辟八条通鬼道,太一祠内一切用物,和雍一畤相同,另外加上醴酒、枣、干肉等,杀犛牛一头以供俎豆所盛,而五帝独有俎豆醴酒庶羞,再下面四方空地都用酒沃地以祭群神从者(如天子侍从、小臣等不必设坛,一切从简易)及北斗。祭毕,剩下的酒肉用火烧化,将白鹿放在牛的中间,又将猪放在鹿的中间,再灌水在鹿里面(是说连牲品一齐焚化)。用牛去祭日,用羊、猪祭月,均一牲,叫特。太一祠的祝和宰(执事的人)穿着紫色和五彩的衣服,五帝就和每帝的本方同用一种颜色,祭日用赤色,祭月穿白色衣服。

  十一月辛巳日初一冬至黎明时分,天子始郊祭太一,早上祭日,晚间祭月(各从其时),止揖而已。当拜祭太一时和在雍的郊祀典礼一样,司仪赞享宣读祝词:"上天将宝鼎神策授与皇上,朔日又逢朔日(即位的首一日),这样地终而复始传衍下去,皇上虔诚地沐拜上天所赐的福佑。"陪祭的官吏都穿黄衣,祭时满坛燃着火烛,坛的旁边备有烹饪用的东西。有司说:"祠上有光芒射出来。"公卿也说:"皇帝当初在云阳宫郊祀太一时,有司奉上大约六寸的璧玉,又用上好的牲品进献,那一夜有美丽的光辉出现,到了白昼,黄气冉冉上升一直连属到天空,煞是奇观!"太史公、祠官宽舒等都说"神灵的美德照耀我们汉朝,才有这样的祥瑞,应该在此地的光圈范围内,建立太畤坛,以报答上天的眷顾。"命太祝总领此事,秋天和腊(冬至后三戌,大祭百神叫做腊,民俗至今仍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此时也要大祭百神,实际是接迎农历年节了)月祭祠,每三年,天子郊祭一次(其余两年,或在秋天,或在腊时祭,所以叫做闲)。

  那年的秋天,为了征伐南越,在太一祠祷告,祈求战争胜利,用雄荆(荆的枝条节和节不相当而错出的)在幡(幡,是帜一类,其物容易飞扬,故叫幡,今俗所见的幡,是用一幅狭而极长的布帛作成,随风而飘舞不已故名幡)上画着日月北斗登龙,象征天一三星,作为太一锋(据《天官书》:十日三星叫太一,锋,是取其利锐,随意斩伐,无不立断),叫做灵旗,为出征而祈祷,太史官要高举此旗指向所要征伐的国家。五利将军的使者,不敢下海,竟往泰山祠,皇上派人紧盯着他考验沿途的动静,实际上并没有遇见什么,五利胡言见到他的老师,他的方伎多无效验,于是诛杀五利。

  那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伺候神灵,他说:"在缑氏城上曾发现仙人足迹,有一物极像野鸡,在城上来来去去。"天子亲到缑氏城察看仙人行迹,质问卿:"你不会再学文成、五利说谎吗?"卿答说:"仙人无求于人主,人主自己要求见仙人。这事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容缓缓地作去,否则神不肯来,谈到神的事,好像怪诞迂阔,但多历岁月,方可以招请到啊。"于是郡国各自整理道路,修缮宫观名山神祠等地方,希望神肯来降临啊。

  那年春天,已经灭了南越,皇上有位最宠信的小臣叫李延年,他擅长音乐,皇上很嘉奖他,下诏公卿商议:"民间的神祠,还有鼓舞配合的乐章,现在郊祀反而没有乐章,这不太合适吧"?公卿们说:"古代祭祀天地都有乐章,这是对天神地祇的一种敬礼。"

  有人说:"太帝命素女鼓奏上施五十弦的瑟乐,音调悲切,帝禁止不得,因此破碎瑟上所张的弦,仅余二十五弦了。"于是因伐南越获胜而祭报太一后土,从此开始用乐舞,又召歌童作二十五弦的瑟和空侯(乐器名,其音靡曼动听),琴瑟从此问世了。

  次年冬天,上说:"古代先整兵释旅,偃武修文,然后才举行封禅。"于是北出巡视朔方,统御兵将十余万人,以张扬大汉的声威,回师的途中在桥山祭拜黄帝冢,又在须如这儿解甲释兵(休兵的意思),上问:"我听说黄帝不曾死去,现在为什么有坟墓呢?"

  有人回答说"黄帝已经仙游上天了,坟墓内所葬的只是他的衣冠罢了(后世叫做衣冠冢)。"

  到了甘泉,为的将要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先祭祠太一神。

  从获得宝鼎后,皇上便和公卿们商讨封禅,这一大典历代很少遵用过,荒废多年了,谁也无法知道它的礼节和仪式。一批学者们只得采取《尚书》、《周官》、《王制》等书所记载的望祀射牛等情形(远处不能亲践其地,或是没有一定处所可寻,只好遥望而祭,故叫望祀,射牛,射其牲牛,《国语·楚语》,天子举行禘郊大典,必自射其牲,牲即牛)作为封禅的参考资料。齐国人有位年高九十余名叫丁公的,他说:"封禅,就是不死的综合称谓。秦始皇不得上泰山封禅,陛下一定要上去,慢慢地小心地上山,若是没有暴风雨,是上天允许这样做,陛下就可以放心去作了。"皇上于是命众儒生练习射牛,起草封禅的仪式,经过了好几年,在快要行礼的前夕,天子已经听过公孙卿和方士们所说的话,从黄帝以上,封禅都引来了怪物,能和神往来,也想仿照黄帝以上,接待神仙中人、蓬莱士等,让自己的德行,堪与九皇(黄帝以上,伏羲、神农,以及天皇、地皇、人皇等其数有九,故称九皇)相比拟,高出于历代,略采儒家学术来加以美化,群儒对于封禅事宜本已不甚清楚又拘守《诗》、《书》古文,不知道变通,皇上做些封禅所用的器物给群儒看看,儒生中有的直说,和古代不相同,徐偃又说:"太常(掌典礼的官)诸生行礼,不如鲁人作的好。"周霸会集多人商讨封禅事宜,皇上迫不及待,于是挥退徐偃、周霸,罢黜诸儒生,一概不用,因为他们迟久不能果断。

  三月,天子东行,临幸缑氏,循礼登上中岳太室,随从的官吏尚在山下,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问山上的人,没有人回答;问山下的人,也没有人作声,都很神秘似的。于是天子拨出三百户人家,专供祭太室的用途,叫做崇高邑。东上泰山,山上的草木还未发叶,乃命人立石于泰山山顶上。

  皇上就往东巡视海上一带,沿途礼祭八神,齐国人上奏疏称道神怪奇方的有一万多,可都没效验,于是增加许多船只,命那些讲海中有神山的凡数千人去访求蓬莱仙人,公孙卿带着使者的符节,常走在前面,探视有名的大山,他到了东莱就说:"夜晚看见一个大人,身长数丈,走近一点就不见了。发现他脚印最大,有些像大的禽兽。"群臣也说"看见一位老人牵着狗,说他要拜见巨公(指皇上,为天下人的君父,故叫巨公),转眼又不见了。"皇上亲见大迹所在,还不相信,及群臣又提到老人的出现,就认为真的有仙人了,因驻驿于海上(希望能有奇遇),赐给方士的传车(传车,后世传驿的车辆,一站一站地接替),让他们微行各处去访求仙人,这样派出去的有一千多人。

  四月,回到奉高,皇上想到那些学者和方士谈论封禅,每个人的说法不同,不合常理,难以施行。到梁父,拜祭地主,乙卯那一天,命在内廷服务的儒者戴皮弁(白鹿皮作的冠名),插笏于绅(大带),去做射牲牛等有关的事宜,在泰山下东方作坛,和郊祀太一的礼数相同,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面放着玉牒(牒是小简,又叫札)书,书上写着什么,无法知道。行礼已毕,天子单独和侍中管车驾叫子侯的登上泰山,也有所封,此事也秘而不宣,明日从阴道下来,又禅祭泰山下基址靠东北面的肃然山,和祭后土礼相同,天子都亲自拜见,着黄衣,都用乐舞,江淮间产生一种有三棱脊的茅,用以荐神,并用五色土作坛,放出远方进贡的奇兽飞禽及白雉等物,略示加礼,兕牛犀象一类的兽不用(易危害人),此时公卿侍从儒生等都到泰山参加后土祭典。那一夜,在祭祠附近,好像有光芒照见,白昼有白云从封土中升起。

  天子从坛场回来,坐在明堂(明堂是帝王颁布政令的殿堂)内,群臣更番祝贺,于是下诏御史:"我以微小的一身,位居至尊,小心谨慎地恐怕不能当此重任,自己又德薄,不熟习礼乐,当我以礼祭祠太一后,昼夜间有光景出现,有这样非常景象,我感到恐惧,想不做些什么,又不敢如此,于是登封泰山又禅梁父,次及肃然山,先自革新,高兴地和士大夫们重新开始。"(上下一心一德。)赐民众每百户牛一头,酒十石,凡年满八十岁又孤寡无依靠的,另加布帛二匹,博、奉高、蛇丘、历城等地,豁免今年租税。大赦天下,和乙卯那年的赦令相同。车驾经过的地方,免除一切劳役。凡犯科条在两年以前的人,一律不究既往,准其自新。又下诏书说:"古代天子每五年出巡一次,从事泰山(东巡狩,要祭泰山),诸侯在泰山下,都有朝宿的地方,现命诸侯各自在泰山下面修建官邸。(以便临时朝宿。)"天子已经封过泰山,并没有风雨为灾(像始皇为暴风雨所阻,不得上封),此时方士们更说蓬莱诸神,似乎可以相见,于是皇上高兴地希望或有所遇,又东行往海上,想寻到蓬莱仙岛,不巧管车驾的人叫子侯的,突然暴病而死,皇上只得离开此地,傍着海边,往北到碣石,巡视辽西,经过北边,到了九原。五月间,回到甘泉。有司建议:"宝鼎出现改为’元鼎‘,今年封禅,当改元为元封元年。"

  那年秋天,彗星现于东井(东井即井宿),又隔十余日,彗星又现于三台,望气(主观天象)王朔说:"我观天象时,独见填星出来像瓜一样,一餐饭的工夫又没入了。"有司都说:"陛下为汉家首创封禅大典,上天欣慰,故以德星回报啊。"来年冬天,郊祭在雍的五帝祠,回来时,以拜祝的方式祭告太一,赞享宣读祝词:"德星大放光辉,为汉家休美吉祥的征兆,南极寿星一再出现也光芒四射,这些星宿好像符信一样地应时出现,皇帝敬拜太祝的献享。"

  那年春天,公孙卿说"在东莱山看见神人,似乎说要见天子。"天子于是驾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官,迳往东莱,在那儿住了好几天,别无所见,只看见大人的足迹。再派遣方士约千人去访求神灵,采取灵芝药草。这年,干旱。天子自己也觉得远出没有较好的名义,就到万里沙(神祠名)神祠去祷告,途中又祭泰山,回到瓠子堤,亲自示范堵塞堤防决口,在那儿留住两天,沉白马祭河神然后离开,命二卿(汲仁、郭昌)带着士卒完成塞河工作,改作二渠(一为宿胥口,一为大河)的水道,目的是恢复大禹治水时的旧迹。

  此时已灭南越,越人名勇之的说:"越人习俗好事鬼物,在祠庙常见鬼,往往有效,以前东瓯王尊敬鬼,寿长一百六十岁,后世对鬼怠慢无礼,所以身体衰弱,不能长寿。"于是命越巫修建越祝祠,有台而无坛(坛有阶级,一层一层的上去),也供奉天神上帝百鬼,喜用鸡骨卜问吉凶祸福,皇上蛮相信这些,越祠自此始用鸡卜。

  公孙卿说:"仙人可以会见,可是皇上常常很匆忙地往求,因此就难以会见,现在陛下可修一座馆,往缑氏城陈设干肉枣子,当可以请到神人了,而且仙人喜住楼房。"于是上令在长安兴建蜚(飞同)廉馆、桂馆;在甘泉兴建益寿、延寿馆,使卿秉持符节陈设用物以迎候神人,又作通天台(仍在甘泉),台下备有祭祠诸礼器,用以招请神仙们,于是甘泉又加修前殿,自此越发增建了许多宫室。夏天有芝草生在殿内的斋房中。天子为了塞河才兴建通天台(以报神福),恍惚见到光芒。于是下诏:"甘泉房中生出芝草九茎,这是祥瑞,即宽赦天下,免除一切劳役。"

  明年,征伐朝鲜,夏天干旱,公孙卿说"黄帝封土时,也曾遭天旱,封土干了三年。"

  皇上就下诏说"天降旱灾,想要晒干我所封起的土吗?即命天下尊祭灵星。(灵星即龙星,尊祀它,意在祈雨。)"明年(元封四年),皇上郊祀雍五畤,开辟回中道,即巡视回中,春天,到鸣泽(在直隶顺天府涿州),再从西河回来。

  又明年(元封五年)冬天,皇上巡视南郡,到了江陵,登灊(庐江县)境的天柱山,遵礼祭祀,号称南岳。过江,从寻阳道出枞阳,又过彭蠡,遵礼祭祀有名的山川。往北到琅邪,傍着海岸行去。四月中,到了奉高,又行封祭。

  先前,天子封泰山,在泰山下址的东北方,有古代明堂遗址,那儿险峭不开朗,皇上想在奉高旁边修建明堂,可是不知道明堂的制度如何,济南人姓公玉名带的上奏黄帝时代的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敞着,没有墙壁,上面用茅草盖顶,四周围以短墙,墙下凿沟通水,驾水作复道,其上有楼,从西南入口,叫做昆仑,天子从那儿进入,去拜祭上帝。于是命奉高作明堂于汶上,悉遵照公玉带所献的图样。到五年行封祭时,就祭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和高皇帝的祠坐正相对,祭后土于下房,合用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进入,始拜明堂如同郊祀的礼节一样。礼毕,燔柴于堂下。皇上又登上泰山,在山顶祠祭,又于泰山下祭五帝,各从每一帝的本方,黄帝赤帝并在一处,有司在旁陪祭,山上举火,山下都应和。

  往后二年,十一月甲子朔日冬至,推算历数的人认为这一天是历数的本统,天子亲到泰山,用十一月甲子朔日冬至这一天,祭上帝于明堂,此时不行封禅(五年一修封禅,今方两年,故仅祭明堂)。赞享的祝词是:"上天加授皇帝的太元神策(得此一吉日良辰,是天授此神数,方能巧值如此)令汉家昌隆,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的嘉贶。"又东到海上,考察入海及方士求神这些事迹,没有效验,可是愈加遣人去觅求,还是希望有些遇合。

  十一月乙酉,柏梁火灾,十二月甲午初一,皇上亲自禅祀高里(在山东泰安县),祠祭后土。驾临渤海,是想远远地望祀蓬莱等仙山,希望能到殊廷(神仙洞府,殊绝尘寰,故叫殊廷)。皇上回来时,因为柏梁火灾,视朝,受计于甘泉(接受各地方上计,上租税钱粮簿籍),公孙卿说:"黄帝到青灵台,有十二天的火灾,黄帝于是修治明廷,明廷就是甘泉。"方士们多数都说古代帝王有建都甘泉的,此后天子又在甘泉接见诸侯,并且在那儿兴建诸侯官舍。勇之又说:"越地的风俗,遭火灾后再起造新屋,一定要比旧屋大些,以大胜小来压制它。"于是作建章宫,设计千门万户,前殿比未央宫还高,东面为凤阙,高达二十几丈;西面是唐中,有虎圈,周围数十里;北面凿一大池,中建渐台,高二十余丈,叫做太液池,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取象海中的神山龟鱼等类;南面有玉堂,璧门(阶级都是用玉砌成,屋桷等用璧作成,故名璧门),大鸟等建筑。又立神明台、井乾楼,高达五十丈,门和门间的通道,一个接一个的不断。

  夏天,汉改历(据《武帝本纪》,是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以前用秦正,以十月为岁首,即建亥那一月,从此改从夏正,以正月为岁首,即建寅那一月)。色以黄为贵,官名改印章限用五个字(汉自命属土德,故尚黄色,土数为五,故印文限用五个字,若丞相,就是"丞相之印章",官吏等印文不足五字的,要添足才行),为太初元年。这一年,在西面,征伐大宛,蝗虫大起,为害稻谷。丁夫人、洛阳、虞初等,向某方立祠,借此诅咒匈奴、大宛(望其灭亡)。

  明年,有司建议:在雍的五帝畤,没有烹熟的牲品,不够芳香。于是命祠官在五畤献小牛熟牢,按照五帝方位的本色,献以能胜克的颜色的牲品,譬如火胜(胜即是克)金,祭赤帝,就用白色牲品(这就是投其所好)。用木偶马代替驹,行所在天子亲郊就用驹,诸名山川以前用驹的祠祭,全改用木偶马代替,天子行过始用驹,其他的礼数仍旧不变。

  明年,东行巡视海上,考察神仙有关的事,仍没有应验过的。方士说:"黄帝时,建五城十二楼于执期地方,以迎待神人,叫做迎年。"皇上答应照他们所讲的去兴建,叫做明年殿,皇上亲往祭拜上帝。公玉带说"黄帝时虽封过泰山,可是他的大臣像风后、封巨、岐伯等又劝黄帝封东泰山,禅丸山(凡,《地理志》作丸,丸山在琅邪朱虚县,作丸山是),合符然后长生不死。"天子已经命有司准备好祭祀的用品,可是到了东泰山,放眼看去,东泰山矮小,名不符实,只好命祠官祭一下,就未肯封禅。此后命带奉祭迎候神灵。夏天,回到泰山,奉行五年一东巡的礼制和从前一样,又加禅石闾,石闾,在泰山脚下南方,方士们都说这儿是仙人的闾里(故居的意思),因此皇上亲往禅祭。

  此后五年,又往泰山举行祭礼,回途中顺道又祭恒山。

  当今天子所兴建的祠庙,像太一,后土,每三年,亲往郊祭。建立汉家封禅制,每五年举行礼祭。至于薄忌太一以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即后土祠,因祠官宽舒建议:祠后土为五坛,故称五宽舒)等祠,都由祠官,按祀典所载岁时致祭。共六祠,由太祝总领其事。至于八神诸神,明年、凡山等名祠,天子巡行经过该祠时就祭,离开后就作罢了。方士所兴建的祠,各自主持,其人过世即作罢,祠官不过问,其他的祠庙仍旧。当今皇上封禅后,十二年以来,差不多五岳四渎,普遍地都立祠祭拜过,那些方士们建议立祠迎候神人,入大海去访求蓬莱仙岛,结果毫无效验,而公孙卿迎候神人,也没有神人来过,他还说看见了大人的足迹,为自己解说,没有效果,天子对于方士奇怪迂阔的言论,逐渐感到厌恶冷淡,可是仍然对他存有幻想,不时还派遣他们去明访暗求,总希望真的有一天能遇着神仙,从此过后,提议建祠奉神的事儿越来越多,可是效果如何,大家是有目共睹了。

  太史公说:"我随从皇上巡狩,祭天地诸神,名山川以至于封禅,又在寿宫里陪祭,亲自听到祝官的祝词,巫士和神通译的话语,仔细推究方士和祠官他们的本意,多半是阿谀恭顺,投其所好,并不在考核古代的祀典,以及敬事鬼神的真谛,于是静下来才追述排比自古以来从事于鬼神方面的这些人和事,很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表里,表面上是敬事鬼神,策厉自己建大功,修至德,以仰答天意,迎接瑞应,为兆民祈求无疆的休祐,骨子里却是想招致神仙,获取长生不死的方术,我不过让后世方正博学的君子,可以看到这些记载,就遂我的心愿了。若是要知道俎豆等礼器、珪玉币帛等礼物的详细情形,以及献享酬答、揖让进退等节文和仪式,就该请教那些专管此项业务的有司官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上)》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