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5
(直系亲属)里所选取的,没有在三个以上的。而三个女子,是属于美的事物,人们以美好事物给了你,而你又有什么德行能消受呢?就连王都消受不起,更何况是你这小坏蛋呢?小坏蛋具备了天地间的美物,一定要灭亡的。"康公还是不献给王。过了一年,共王就灭了密。
共王崩逝以后,子懿王难继立。懿王的时候,王室就衰微了,于是有诗人作诗讽刺。懿王崩逝以后,共王的弟弟辟方继立,那就是孝王。孝王崩逝以后,诸侯又拥立懿王的太子燮,那就是夷王。
夷王崩逝后,子厉王胡继立。厉王即位三十年的时候,贪图货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将要衰微了吗?荣公专擅财利,不知道大难就要到了。货利这东西,是一切事物所生产的,是天地所育成的,却有人专擅它们,那么害处就多了。天地生成一切事物,民众都要取来用的,怎么可以专擅呢?触怒的人很多,而又不防备大难,用这些教给王,王能够长久吗?做人民的王的人,应该开发货利而布施于天神人民百物的,尽管能让神人百物没有一个不得到所应得的,却仍然每天畏惧警惕,恐怕招来怨愤。因此《颂》诗上说:’文德郁盛的先祖后稷,能够配享于上天。他安定众民,没有一事不是得其正道的。‘《大雅》上的诗篇也说:’上天的许多赏赐,成就了我们周国。‘这可不是布施货利而仍然戒惧着灾难的来临吗?因此才能成就周,一直到现在。而今王学着要专擅货利,这可以吗?一个普通人专擅财利,人们还称他为盗贼,做一个王的也这么做,天下来归附的就少了。荣公如果被重用,周一定要衰败了。"厉王不听,还是用荣公为卿士,主理政事。
厉王行事多暴虐奢侈独断,人民有怨谤王的。召公谏道:"人民已经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怨谤的人。巫师告诉厉王哪个人怨谤,王就杀掉那个人。这么一来,怨谤就很少了,而诸侯也不再来朝觐。三十四年,王命更严苛了,人民不敢开口说话,在路上遇见了,也只是以目示意而已。厉王得意了,就告诉召公说:"我能治弭怨谤了,人民都不敢再有怨言。"召公说:"这只是堵塞罢了。堵塞人民的口所带来的害处,要严重过堵塞水。水因阻塞而溃决,所伤害的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样的。因此治水的人疏濬河水,使它得到宣导,治民的人也要开放言论,使人民敢说话。所以天子听治政事,使上自公卿下至列士献讽谕的诗歌,乐师献乐曲,太史献谏书,太师上箴文,瞍(瞎眼的乐师)歌赋公卿列士所献的诗歌,矇(也是瞎眼的乐师)讽诵箴谏的言论。各执事官员都能上谏,百姓则将他们的意见层层反映;天子亲近的臣子毫无保留地贡献他们的规划,内亲外戚则补天子之过并考察时政;乐师、太史教导诲育,年长的臣子则综合整治各方面的意见,以求尽善,然后王再考虑衡重,所以政事的施行就不会有违逆了。人民有口,就好比土地有山川,一切财用是从那里出产的;也好比土地有平原隰田沼泽沃野,人民衣食所需是从那里生产的。口能发抒言论,政治的美善毁败是从这里起来的。遵行美善而防备毁败,这是能够厚生财用衣食的。人民有了意见,在心里头思考着,而后在口中说出来,可以选择那美善的来实行。如果堵塞人民的口,那么归向王的能有几个呢?"厉王不听。于是国人不敢发出怨言,三年以后,就一个个跟着反叛了,他们袭击厉王,厉王就出奔到彘的地方。
厉王的太子静躲在召公家里,人民知道了,就包围召公的家。召公说:"从前我屡次劝谏王上,而王不听从,所以会造成这次的灾难。现在他们如果杀了王的太子,王上可不是要认为是我因雠恨而怨怒,才叫他们杀了的吗?侍奉国君的人,虽然在危险之中,也不雠恨怨怒,即使有了埋怨也不该愤怒,更何况是侍奉天子呢!"于是就以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因此太子终于能够逃出危难。
召公、周公两个辅相摄行政事,称为"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的地方。太子静在召公家长大了,两个辅相就一起拥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即位以后,召公、周公辅助他,修明政事,效法文、武、成、康诸王的作风,诸侯又再以周为宗主。十二年,鲁武公来朝王。
宣王不修亲耕之礼于千亩的籍田,虢文公谏道:"废了亲耕之礼是不可以的。"宣王不听。三十九年,与姜氏之戎在荒芜了的千亩籍田上打仗,天子的军队大败。
宣王丧失了在南方与姜戎交战的军队以后,就在太原点阅人民。仲山甫谏道:"人民是不可以轻易点阅的。"宣王不听,还是去点阅人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逝,子幽王宫继立。幽王二年,西周(镐京)的三条河川——泾、渭、洛都震动了。伯阳甫说:"周将要灭亡了。天地阴阳气的递邅,是不应失了它的次序的;如果次序错了,那是由于人民的干乱。阳气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被阴气压迫着而无法发抒,这样就会有地震。现在三条河川都震动了,这就是由于阳气无法发抒,而被阴气镇压着。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那么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源头阻塞,则国家一定要灭亡。水土气通而湿润,才能生产东西,而人民可以取用;如果土地不润湿,人民缺乏财货日用,国家再不灭亡,那还要等到几时呢?从前伊水、洛水枯竭而夏亡,黄河枯竭而商亡。现在周的政声就如同夏、商的末世,而河川的源头又阻塞了。源头阻塞,河流必定干枯。一个国家的建立,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塌而川枯竭,就是亡国的象征。河川枯竭了,紧接着一定有山崩。如果应着国家要灭亡,那不会超过十年的,因为十是天数的一个循环。老天所要厌弃的国家,不会超过那一循环的。"这一年,三条河川都枯竭了,而岐山也崩塌了。
三年,幽王宠幸褒姒,褒姒生了儿子名叫伯服,幽王就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原是申侯的女儿,而做了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很宠爱她,就想废掉申后,顺便废了西周分封诸侯图烽火戏诸侯太子,而以褒姒为王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到历史的记录,就说:"周就要灭亡了!"那记录上载着从前夏后氏(夏朝)衰微的时候,有两条神龙降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就占卜着,看是要杀掉它们,或是赶走它们,或是留下它们,都不吉利。又占卜要请得龙漦(龙的涎沫)储藏起来,才得到吉兆。于是就陈列了玉帛,并且以简策告请神龙,龙消失了以后,留下了漦,夏帝就用木柜子收藏起来。(案:原文作"椟而去之",去通作弃)夏朝灭亡以后,这柜子传到殷,殷朝亡了以后,又传到了周。经过三代,都不敢打开。到了厉王末年,打开来看,那龙漦流到庭中,无法除去。厉王就命令妇人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噪。那龙漦就变成黑色的鼋(即蚖,就是蜥蜴),窜到王的后宫。后宫有个才七八岁的侍女碰到了它,到十五岁时就怀孕了,因为还没嫁人却生孩子,她害怕了,就将那孩子丢弃。宣王的时候,曾有女孩子唱着歌道:"桑木弓啊箕草的箭袋,就是要灭亡了周国的。"那时宣王刚好听到了有一对夫妇卖桑木弓和箕草箭袋的,宣王就命人逮捕他们,并且将他们杀掉,那夫妇俩就逃走了。在路上见到不久前后宫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婴,听这孩子在暗夜里啼哭,动了哀怜,就收留下来。于是夫妇俩就逃亡到褒国。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侍女所生的女孩子给王赎罪。因为那被丢弃的女子出于褒,所以就称为褒姒。在幽王三年时,王入后宫,见到褒姒,就宠爱上她,生了儿子伯服,后来终于废了申后和太子,而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叹道"祸患已经酿成了,谁也对它没办法!"
褒姒不爱笑,幽王想逗她发笑,用了许多法子,她仍旧不笑。幽王曾设置烽燧台和大鼓,如果有了敌寇,便点燃烽火以召援兵。为了取悦褒姒,就点燃了燧火,诸侯都率兵赶来,到了却不见敌寇,褒姒果然大笑起来。幽王喜欢她笑,因此屡次点燃烽火,但后来失去了信用,诸侯也就更不肯应召而至了。
幽王用虢石父为卿,执掌政事,人民都很怨恨。石父为人谗佞巧诈,善于逢迎好利,而王却信用他;加上废了申后,赶走太子,因此申侯大怒,约同了缯国和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幽王燃起烽火召集救兵,但诸侯的援军却不肯来。于是犬戎就将幽王杀死在骊山下,掳了褒姒,取光了周京的财物才离去。而后诸侯就跟着申侯一起拥立前幽王太子宜臼,就是平王,以继续供奉周的祭祀。
平王即位以后,向东迁都于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袭。平王时,周室衰微,诸侯中强的并吞弱的,齐、楚、秦、晋从这时开始强大,天下的政事就出于这些雄踞一方的霸主了。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这是春秋开始的一年)。
五十一年,平王崩逝,因为太子泄父早死,所以立他的儿子林,那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孙子。
桓王三年,郑庄公来朝,桓王不以礼接待他。五年,郑国派大夫宛以祊田和鲁国换许田。祊田是天子有事于泰山时,郑伯助祭的朝宿地——祊在山东,许在河南,他们以为天子废了泰山的祭祀,不再巡狩,就以远地的田换了较近的田。(案:原作"许田天子之用事泰山田也",误)八年,鲁国人杀了隐公而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国祝聃射伤桓王,桓王就班师回去了。
二十三年,桓王崩逝,子庄王佗继立。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想弑杀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知庄王,庄王就杀了周公,而王子克逃奔到燕国。
十五年,庄王崩逝,子釐王胡齐继立。釐王三年,齐桓公开始建立霸业。
五年,釐王崩逝,子惠王阆继立。惠王二年,有王子■之乱。原先是庄王宠幸一个姓姚的姬妾,生了儿子■,■受到宠爱。到了惠王即位以后,夺了大臣种花果的园圃作为养禽兽的苑囿,因此大夫边伯等五个人作乱,计划召来南燕、卫国的军队,以攻打惠王。惠王逃奔到温,而后留在郑国栎的地方。燕、卫等立釐王的弟弟■为王。■享宴诸大夫,舞遍了六代之乐。郑、虢的国君因为■耽于逸乐而怒。四年,郑、虢二君就攻击并杀了■,再迎同惠王。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侯伯(诸侯之长)。
二十五年,惠王崩逝,子襄王郑继立。襄王的生母早死,后母是惠后,惠后生了叔带,叔带受到惠王的宠爱,襄王很怕他。三年,叔带和戎、翟图谋攻打襄王,襄王要杀掉叔带,于是叔带逃奔到齐国去。齐桓公命管仲为周与戎调停,命隰朋也为晋与戎调停。襄王以上卿的礼接待管仲,管仲推辞道:"我不过是职位低下的官吏,在齐国还有天子任命的守臣上卿国子和高子在,如果他们在春秋聘享的时节来朝,王又要以什么礼节接待他们呢?我只是诸侯的臣子,敢请辞谢。"王说:"你,伯舅的使臣,我嘉许你的勋劳,别违背我的命令。"管仲终于受了下卿的礼节而后回国。九年,齐桓公去世。十二年,叔带又回到周都。
十三年,郑国征讨滑国,王派了大夫游孙和伯服为滑国讲情,郑国却囚禁了伯服。因为郑文公怨恨周惠王复入成周时,赏赐虢公酒爵,却不赐给同样有功的郑厉公,又怨恨周襄王将滑国给了卫国,所以就囚禁了伯服。襄王大怒,打算用翟(狄)人的军队讨伐郑国。大夫富辰谏道:"我们周室的东迁,是依靠着晋国和郑国的。王子■的作乱,也是借着郑国才能平定的,而现在却要因为这小小的仇怨离弃了郑国!"王不听从。十五年,王命令翟人的军队去讨伐郑国。襄王感激翟人,要以翟主的女子为后。富辰谏道:"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曾经受过郑国的功劳,现在王离弃亲戚而亲近翟人,这是不能依从的。"王不听。十六年,王罢黜翟后,翟人来侵,杀了谭伯。富辰说道:"我屡次进谏,都不被接纳,现在我如果不出战,王岂不要痛恨我吗?"于是就和他的部属战死了。
当初,惠王的王后想立王子带为王,所以让同谋者引进翟人,于是翟人得以攻入周都。襄王出奔于郑,郑将王安置在汜城。王子带被拥立为王,带着被襄王罢黜的翟后一起住在温城。十七年,襄王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接纳了王而诛杀叔带(王子带)。襄王就赏赐晋文公玉珪香酒弓箭,命为侯伯(诸侯之长),并且将河内的地方赏给了晋国。二十年,春秋列国形势图,选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晋文公召襄王去,襄王和他两次会于河阳与践土,诸侯都来朝见。《春秋》隐讳这件事,只记载着:"天王到河阳巡狩。"
二十四年,晋文公去世。
三十一年,秦穆公去世。
三十二年,周襄王崩逝,子顷王壬臣继立。顷王六年,崩逝,子匡王班继立。匡王六年,崩逝,弟瑜继立,那就是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军队驻在洛水边,派人到京师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定王就令王孙满准备好说辞应付,楚兵才离去。十年,楚庄王围了郑国,郑伯投降,没多久庄王又复了郑国而媾和。十六年,楚庄王去世。
二十一年,定王崩逝,子简王夷继立。
简王十三年,晋国人弑杀国君厉公,向周迎回子周,立为悼公。
十四年,简王崩逝,子灵王泄心继立。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弑杀国君庄公。
二十七年,灵王崩逝,子景王贵继立。景王十八年,王后与太子贤明而早死。二十五年(案:原作二十年,从《年表》、《左传》改),景王宠爱子朝,想立为太子,刚好在这时驾崩,子丐的徒党和子朝争立为王,国人拥立长子猛为王,子朝就攻击杀害了猛。后来国人谥猛为悼王。晋国攻打子朝并拥立丐,那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晋人奉敬王入京师,因为子朝在那儿自立为王,所以敬王无法入城,就暂时留在泽邑。四年,晋国率领诸侯奉敬王入周京,子朝就降为臣子,于是诸侯为天子修葺周城。十六年,子朝的徒党又作乱,敬王出奔到晋国。十七年,晋定公终于奉了敬王回到周京。
三十九年,齐国田常弑杀了国君简公。
四十一年,楚国灭了陈国。同年孔子逝世。
四十二年,敬王崩逝,子元王仁继立。元王八年,崩逝,子定王介继立。(案:周不应有二定王,而且世次相去不远,因此有人主张这个定王应该是贞王,或称贞定王。)
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晋灭了智伯,并瓜分他的领土。
二十八年,定王崩逝,长子去疾继立,这就是哀王。哀王继立三个月,王弟叔袭击哀王,并杀了他而自立,那就是思王。思王自立五个月,幼弟嵬也攻打并杀了思王而自立,那便是考王。这三个王都是定王的儿子。
考王十五年,崩逝,子威烈王午继立。
考王曾封他的弟弟在河南,那就是西周桓公,以承续周公的官职。桓公去世,子威公继承爵位。威公去世,由子惠公继承,又封了他的幼子于巩,以侍奉王室,称为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动。同年,策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威烈王崩逝,子安王骄继立。这年,有盗贼刺杀楚声王。
安王即位二十六年,崩逝,子烈王喜继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说道:"从前周和秦国原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分开了,分开五百年后会再合在一起,复合十七年,将有霸王出现。"
十年,烈王崩逝,弟扁继立,那就是显王。显王五年,贺秦献公战败晋国,献公称霸。九年,赏赐祭文王武王的胙肉给秦孝公。二十五年,秦在周都会见诸侯。二十六年,周天子赐霸主的名义给秦孝公。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赏赐祭文王、武王的胙肉给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案:称王以前称惠文君)而后诸侯都称王。
四十八年,显王崩逝,子慎觐王定继立。慎觐王即位六年,逝,子赧王延继立。王赧的时候,王室微弱,东西两周各自为政,王赧迁都到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案:《国策》此事编在《东周策》),有五个庶子,还没有决定立哪个为太子。司马翦对楚王说"不如划些地帮助公子咎,为他请求立为太子。"左成说道"不可以这么做。如果周不听从,那么是您的计谋受到阻挠,并且和周疏远了交情。不如请问周君,看他想立谁,私下告诉您,您表示希望能让楚国以地贺新太子。"果然就立了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秦攻打韩国的宜阳,楚国援救宜阳。而周也出兵,楚国以为周是为秦而发兵,准备攻打它。苏代为周游说楚王说:"为什么硬要给周带来为秦出兵的祸端呢?说周为秦打算比为楚多的人,是想让周并入秦的啊!所以现在大家都以’周秦‘并称。周如果知道不能免于楚的攻击,一定会投向秦,这是秦取周最高明的法子。真正为王打算的话,周投向秦国,就善待它,不投向秦国也善待它,使它与秦疏远,周如果断绝了秦,一定会投向郢都(楚都)了。"
秦借两周间的路,准备攻打韩国,周恐怕借了得罪韩国,不借又得罪秦国。史厌就对周君说:"何不派人对韩公叔说:’秦所以敢于越过周境而攻打韩国,是因为信任东周的缘故。您何不给周一些土地,并且派遣公子或大臣为质于楚国呢?‘这样秦一定要怀疑楚,而且不信任周,那么就不会去攻韩了。再对秦说:’韩国硬要割地给周,是打算让秦怀疑周的,而周又不敢不接受。‘这么一来,秦就没有什么理由教周不接受,如此是受了韩国的土地,又能听命于秦。"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因此派人对韩王(案:《国策》作魏王)说:"秦国来召西周君,是预备让他攻打您的南阳,您何不派兵到南阳(案:《国策》作河南)?西周君就可以用这个作为不到秦去的借口;周君不到秦国去,秦一定不敢渡过黄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交战,韩国救西周。有人为东周向韩王游说道:"西周是旧日天子的国都,有很多爵位服制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止住军队别发出去,就能因此施惠于东周,而西周的宝物也一定会全归于韩国了。"
王赧告诉成君。(案:以下有脱文。)
楚国包围韩国的雍氏城,韩国向东周征兵械和粮食,东周君恐慌了,就召来苏代,并且告诉他。苏代说:"您何必担心这件事呢!小臣我不但能让韩国不向周征兵械和粮食,还能替您取得高都。"周君说:"你如果真能做到,我愿意将国事都听从你。"苏代去见韩的相国说:"楚国包围雍氏,预定三个月的期限,现在已经五个月了,还不能攻下,这显示楚兵疲弱了。而今相国您竟要向周征兵械和粮食,这是告诉楚国你们也疲弱了。"韩相国说道:"对的!可是我派出的使者已经上路了。"苏代说:"那你何不把高都给了周?"韩相国大怒道"我不向周征兵械和粮食,已经很够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给周?"苏代说"把高都给周,周就要翻转来亲附韩,秦国听到这事,一定会大大地恨怒周,就不让周的使臣往来,这样一来,等于用一个破敝的高都换得完整的周,为什么不给他呢?"相国说"好!"果然把高都给了周。
三十四年,苏厉对周君说:"秦国攻破韩、魏,打败魏将师武,向北夺得赵国的蔺和离石二邑的,都是白起。他善于用兵,又得到老天的帮助,现在又要带兵出伊阙以攻打梁,梁如果被攻破,那么周就危险了。您何不派人去游说白起呢?告诉他’楚国有个养由基,是精于射箭的人。距离柳叶百步而射,射一百发能中一百次。旁边围观的好几千人,都说他很会射箭。有个人站在他旁边,说道:"不错,可以教你射箭了。"养由基生气了,丢下弓,握着剑,说道:"你怎能教我射箭呢?"那人说:"并非我能教你伸出左手持弓,秦魏伊阙之战示意图
弯着右手拿箭这么回事。你距离柳叶百步而射,能够百发百中,不趁着成绩好的时候停下来,过一会儿气力衰减,弓也偏了,箭也歪了,只要有那么一次没射中,前面所中的百发都白费了。"现在攻破韩、魏,打败师武,向北夺得赵国的蔺和离石,您的功劳已经很多了。而今又要带兵出伊阙,远道通过两周,背对着韩国去攻梁,这一仗如果不能攻下,从前的功劳也就全部白费了。您不如告病,别再出征吧!‘
四十二年,秦国攻破华阳,背弃了与魏国的和约。马犯对周君说"请让梁替周修城。"于是就对梁王说:"现在秦兵就在附近,周王忧虑得病倒了,如果死去,则我马犯也一定会死的。所以我请求让我将九鼎送给大王,大王您受了九鼎,希望能设法救我。"梁王说"好。"就给了他军队,声称要去防卫周。于是马犯接着又对秦王说:"梁并不是要去防卫周的,他是要攻打周啊。大王您不妨试着发兵到边境伺察着。"秦国果然派出军队。马犯又对梁王说:"周王病得很重了,我希望能等到稍后周王病愈再告诉他九鼎的事。而现在大王您派兵到周去,诸侯都生了疑心,以后做事情将不能使人信服,不如命令那些军队干脆就替周修城,以隐匿诸侯疑心伐周的事端。"梁王说:"好。"就命令军队修筑周城。
四十五年,周君到秦国去,有说客对周冣说:"您不如称赞秦王的孝顺,趁便建议用应城作为太后供养的地方,秦王一定会高兴。这么一来,您就建立了和秦国的交情,周君也一定会认为是您的功劳;如果交情坏了,那么劝周君到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的。"
秦国攻周,而周冣对秦王说:"如果为大王打算的话,最好不攻周。攻打周,实在不能有什么好处,只不过以攻周的声威使天下畏惧罢了。天下因为这种声威而畏惧秦国,一定会向东联合于齐国;而秦国的军队在周疲于攻战,又使天下联合于齐国,那么秦国就无法称王了。天下人要使秦国疲敝,所以劝大王攻周,秦国被天下的疲敝缠附着,那么威令就不能通行于诸侯了。"
五十八年,韩、赵、魏三晋抵拒秦国。周命它的相国到秦国去,相国因为担心秦国轻视周,所以又转回来了。说客就对相国说:"秦国对周轻视或重视,那是还无法知道的,而秦却想知道韩、赵、魏三国的情况,您不如赶紧去见秦王,说:’我希望能为大王探听东方各国的变动。‘秦王一定会看重您。看重您,那就等于秦看重周,周因此能得到秦国的信任。如果齐国的声威重,那么已经有周聚(即周冣)在拉拢齐国了:这么一来,周才不失去强国的交情。"秦国信任周,就派兵攻打韩、赵、魏三国。
五十九年,秦国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恐慌,就背叛秦国,与诸侯相约合纵,率领天下精锐的军队出伊阙去攻打秦国,使秦国与阳城无法相通。秦昭王大怒,命合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奔向秦国,叩头领罪,将西周的三十六邑、三万人口全都献给秦国。秦国接受西周的贡献,将它的君主送回周。
周君王赧去世,周的人民就向东流亡。于是秦国取了九鼎和其他宝物,而将西周公迁移到■狐。七年后,秦庄襄王灭了东周(案原文衍一西字)。于是东、西周都并入秦国,此后周就断了祭祀。
太史公论道:"学者都认为周伐纣以后,居于洛邑。综合事实看来,并不如此。武王经营洛邑,成王命召公占卜是否可居,而将九鼎放在那里,而周仍然建都于丰、镐。到了犬戎击败幽王,周就向东迁徙到洛邑。一般所传说的’周公葬在毕‘,毕就在镐京东南方的杜中。秦灭了周,汉朝建立九十多年后,天子将封禅于泰山,向东巡狩到河南,访求周的遗嗣,封它的后裔嘉三十里地,号称周子南君,比于列侯,以供奉他们先祖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