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社会契约论:双语版

第八章

书名:社会契约论:双语版 作者:(法)卢梭著 戴光年译 本章字数:337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27


  第八章

  论任何一种政府形式都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

  自由不是任何气候都能长出的果实,因此它并非任何民族都能获得。孟德斯鸠提出了这一学说,人们对它越是深究,就越能体味它的真理性;对它越是反驳,就越能有机会得到新的证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世界上任何政府中,公务人员都是只消耗而不能生产。那些他们所消费的东西来源于何方呢?都是各国成员的劳动所得,正是个人产品的过剩来支持了这一公共需求。从这一点看,只有当人们的劳动生产出比自己的所需更多的产品时,才会存在政府机构。

  但这种过剩在不同的国家是不相同的。有些国家剩余多些,有些国家剩余少些,而另外一些国家剩余为零,还有一些国家甚至产出不敷消耗。这种情况取决于各国气候的好坏、土壤所需要的劳动种类、出产的种类、当地居民的体力、居民需要的消费品的数量,以及促成这种关系得以形成的其他一些因素。

  另一方面,不同的政府特性不同。有些政府消耗多些,有些消耗少些。这种不同是基于另一种原则:税收离其源头愈远,它的负担就越大。在这里,衡量税收负担的依据不应是捐税的数量,而是税收从来源再回到纳税人手里所经过的距离。当这一循环迅速而顺畅时,赋税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人民总是富足而国家财政总是良好。相反,如果人民的持续纳税得不到回馈,那无论税赋有多轻,其源泉终归会在不断的榨取中变得干涸,这样,国家永远不会富裕,人民永远贫困。

  由此可见,人民与政府的距离越远,他们的赋税就越沉重。所以,在民主制国家中,人民的税收负担最轻;贵族制国家中,负担要重一些;在君主制国家中,负担最重。因此君主制只适用富裕的国家,贵族制适合财富和疆域都中等的国家,而民主制则适合小而穷的国家。

  的确,我们越是多加思索,就越能在自由国家和君主国家之间发现诸多不同:前者,一切都为了公众利益;后者的公众力量和私人力量成反比,一个增长会导致另一个减少。最终,君主专制政府不仅不会为了臣民的幸福而进行统治,反而要把人民拖入悲惨的境地以便治理。

  以下要讲的是每种气候条件下都有一些自然因素,根据这些自然因素来决定最适合该气候的政府形式,甚至可以说出这种气候下的居民类型。

  那些贫瘠的不毛之地根本不值得开垦,那就任由它们荒芜、闲置,或者由原始人去住;那些劳动仅够民生所用的地区应由野蛮人居住,这些地方都不可能有政治社会;那些劳动产出比生活所需略有超出但超出不多的地区,适合自由的民族居住;那些拥有富饶肥沃的土地、劳动不多而所得丰盛的地区,适宜建立君主制,以使君主的奢侈生活能够消耗掉臣民的大量劳动剩余,因为这种剩余由政府来吸收要比个人浪费掉要好得多。我知道会有例外的情况存在,但这些例外也会证实以上的规律,因为这些例外的国家迟早都将引发革命,从而又恢复到自然的安排。

  我们必须要永远将一般规律同影响一般规律的特殊规律区别开来。即便所有的南方地区都是共和制国家,而所有的北部地区都是君主专制国家,上述规律依然正确,即在只考虑气候的因素下,专制制度适合气候炎热的国家,野蛮的制度适合气候寒冷的国家,而优秀的政治体制只适合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存在。我知道这一观点虽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在具体应用上仍会为人诟病。有人可能会说:寒冷地带也有肥沃的土地,而热带国家也可以十分贫瘠。这一问题对于那些从不全面考虑问题的人才称其为难题,我们必须,正如我所提到的那样,要考虑到劳动、力量、消费等各种因素。

  假定有两块同等大小的土地,一块的产量为五,另一块的产量为十。如果第一块土地上居民的消耗为四,第二块土地上居民的消耗为九,那前者的剩余为五分之一,而后者的剩余为十分之一。这两者剩余的比率和它们产出的比率成反比,产量为五的土地所剩余的是产量为十的土地剩余的两倍。

  但这里并不存在双倍产量的问题。我认为,一般不会有人将寒冷国度的肥沃程度等同于热带国家的肥沃程度。不过,我们姑且假定这种相等吧,比方说,英国等于西西里,波兰等于埃及,再往南一点就是非洲与印度,再往北一点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么怎样的农业技术会使它们的物产量相等呢?在西西里,只需刮刮地皮就能大量收获,而在英

国就得花大力气耕作。如果在某国需要增加大量的人力来生产与其他国家同样的物产,那这个国家的劳动剩余量必定少于他国。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同样多的人在热带国家消耗量相对少得多的事实。在这样的气候中,人必须节制食欲才能保证健康。欧洲人到了热带国家,如果还像以前一样饮食,就会死于消化不良和痢疾。沙尔丹说:"与亚洲人相比,我们就是如狼似虎的食肉动物。有人将波斯人的节俭归因于他们国家的不宜耕作。但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土地出产不丰是因为其居民所需不多。"他接着写道:"如果他们的节约是由于土地贫瘠的结果,那就应该只有穷人才吃得少,但事实是每个人都是如此。而且人们发现,这里的人并没有根据省份的不同,或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吃得有多有少,这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样的节俭。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称只要看一看他们的肤色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国家要好得多。确实如此,波斯人面色干净,他们的皮肤美丽、细腻又光滑,而附属于他们的亚美尼亚人,由于按照欧洲人的方式生活,皮肤粗糙而暗沉,身躯肥胖又笨重。"

  越是靠近赤道,人们吃得越少,他们几乎不食用任何肉类,大米、玉米、粗麦粉、小米、木薯是他们的日常食物。在印度,数以百万的人每天消耗的食物价值不到一便士。即使同在欧洲,北部人同南部人的胃口也迥然不同,一个德国人的一顿晚餐足够一个西班牙人吃上一礼拜。在那些胃口较大的国家,人们的奢侈也充分体现在吃的方面,如在英国,奢侈就是满桌的大鱼大肉;而到了意大利,则会受到糖与鲜花的款待。

  服饰上的奢侈也体现出了类似的差异。在那些季节变化急遽且迅猛的地区,人们的衣着质地优良且简单;在那些衣服仅是一种装饰的地区,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炫耀而不是实用,衣着本身就成为奢侈。在那不勒斯,你每天都可以看到有人沿着博西利普山上散步,他们穿着镶了金边的上衣,却赤着足。建筑方面也是如此,当完全不必担心风吹日晒时,人们便开始追求建筑物的富丽堂皇了。在巴黎和伦敦,人们想的是如何能住得温暖而舒适。在马德里,人们虽拥有极为讲究的客厅,但是窗户大开,而他们所睡的卧室却像老鼠洞。

  热带国家的食物更有营养而美味,这是第三种因素,它必然影响上述的第二种因素。意大利人为什么吃那么多的蔬菜?因为那里的蔬菜质量好,营养高且味道佳。法国的蔬菜只是靠浇水长成的,并无多少营养,在餐桌上也没什么价值。但即使这样,它们也没少占用土地,栽种时花费的力气也和意大利的蔬菜同样多。实验证明,西西里的小麦虽然质量不如法国小麦,但磨出来的面粉要多得多,而法国小麦磨出的面粉比北方小麦又多得多。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般而言,从赤道到北极存在着一个类似的渐变过程。这样,从同样数量的产品中却获得了较少的出产,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明显的不利条件吗?

  除了上述各种各样的差别,我还要补充一点,它从前面各因素中推出,又可以对它们进行强化。这个因素是:热带国家比寒冷国家所需的居民要少,能供养的人口却多,这便为专制政府提供了一个双倍的剩余。相同数量的人民占据的地方越大,反抗就越发困难,因为他们不能迅速且秘密地聚集在一起进行筹划,政府就总可以轻易发现他们的密谋并及时切断通信。相反,人口越是集中,政府就越不容易侵犯主权者;首领们可以如君主身处内阁中议事一样安全地在家中策划;民众也可以如士兵在军营中集合一样,迅速地在广场集合。因此,距离越远,对于暴君的统治越有好处,只要政府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点,根据杠杆原理【原注1】,政府的统治力量会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增强。相反,人民的力量却是越集中才越有效。一旦这种力量分散开来,便会烟消云散,就如同火药散在地上后只能星星点点地燃烧。人口最稀少的国家最适合暴君的专制,凶猛的野兽只有在荒野里才能称王称霸。

  【原注1】这与我在前面所说的(第二卷第九章)大国的不利条件并不矛盾。因为我在那里论述的是政府对其成员的权威,而在此我考察的是政府对臣民的权威。政府分散的成员就像许多杠杆的支点,通过它们作用于边远的百姓,但政府并没有一个对其成员自身的杠杆支点。因此,杠杆的长度在一种情况下是弱点,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优点。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社会契约论:双语版》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