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5
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或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
”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习惯。所以,50年来,没有人再听到过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其实,富兰克林在这里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念——这只不过显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与不自作聪明。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常常会自我膨胀,并在情不自禁间表露出自命不凡的神态,结果常给自己带来麻烦。这种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愚蠢透顶的,而只有不自作聪明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
■ 职场易筋经 ■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在这里,老子给我们的职场人士提了个醒,那就是要常常反躬自省。
日本近代一流的剑客官本武藏曾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而不知道反观自己、反省自我,那么他永远成不了一流剑客。细细品味,慢慢琢磨,这句话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就是常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道德、品质、学问和行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早在两千多年前,哲人们就已经为我们树立了”留一只眼睛给自己“的榜样。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他们在为人处世和道德学问修养方面始终贯穿着”自我反省“的理念,进而立功、立德、立言,所以被尊为圣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对待工作总是能够不断自省、改进。他对自己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才会读给公众听。
事实上,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对职场人士来说,首先该反躬自省的是领导者。
在这方面,唐太宗是最好的榜样。他曾对大臣们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得照镜子,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得靠忠臣。如果皇帝拒绝群臣进谏而且自以为是,群臣用阿谀奉承的办法顺着皇帝的心意,皇帝就会失去国家,群臣也不能自保!“
对于一般职员来说,自我反省则是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人永远也长不大。人能够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一个人学会了自我反省,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有一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工厂工作。工厂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的工作。
而且,小伙子是个有心人,他经常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是态度问题还是技巧问题。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非常乐于教他。他不断克服着缺点,完善着自己。
经过一年的磨练,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
可见,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就一定在等着他。
不过,自省也需要勇气。”文革“中有那么多人说了违心话、办了违心事,可有几个人敢于反躬自省?但巴金先生却痛定思痛,发出令人发聋振聩的忏悔之声。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足以令人在三九之天大汗淋漓。但先生的形象,不仅没有因他对自己思想污点的揭露而变得渺小,反而变得更高大!
只有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才能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开拓进取,才能不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