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5
而公子亲自为我赶车。我之所以让公子长时间站在闹市中,是想让人们都把我当成小人,而认为公子礼贤下士。”又说:“我所访的朱亥也是个贤者,他隐居于屠间,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侯嬴这样做,不仅是试探公子能否尊士,也是为宣传公子尊士的声誉。而途中访朱亥也使公子能与贤者结交。后来,正是在侯嬴与朱亥的帮助下,信陵君才能成功地“窃符救赵”。
救赵后,信陵君因盗窃兵符而不敢回国,便留在了赵国。后来,他听说赵国有两位贤士:毛公和薛公。毛公是个赌徒,薛公是个卖浆者。信陵君却不因他们身份卑下而嫌弃,想见他们,两人却躲起来不肯相见。信陵君探访到其住处后,便主动登门拜访,并与两人交往甚欢。
赵国的平原君听说此事后,对他的夫人(信陵君的姐姐)说:“我原以为你的弟弟天下无双,如今却跟赌徒和卖浆者交游,看来他只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人罢了。”
夫人将这话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说:“我原以为平原君是个贤人,所以才来救赵国。现在看来,平原君重贤爱才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毛、薛二人是贤士,我跟他们交往,还担心他们不愿意。平原君反把这当成耻辱,平原君这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于是整理行装要走。
夫人把这些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赶忙向公子道歉,挽留公子。平原君门下宾客听到了此事,有一半离开平原君归顺了信陵君,天下有才能的人更是纷纷投奔他。
得贤才国家昌盛,失贤才国家衰亡。信陵君本人就是个大贤才,因其卑身虚心待客,又善于识士,故天下士人,都愿竭智尽力为之排忧解难。他能集众智众力,故能显名于天下。
曾国藩曾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灵。”从上述典故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一点。只有平时多折节下交,到了用人之际,那些贤士才乐意为你尽全力、效死命。
■ 管理般若功 ■
善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要想用“玄德”来管理民众,那就要学习江海的智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非常谦逊,总是处于卑下的地方。
管理之道如是,管理者若想让人们相信他、拥戴他,使自己位居人上,他就必须对人亲切一些、谦和一些;管理者若想站在人前,就必须把自身利益置于人后,对人多关心、多体贴。人们觉得他可以信赖,自然会把他尊为领袖。
人才往往都很有个性,要想揽为己用,必须谦下待之。比如为了表示诚意,就应该主动前去拜访,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虚心,何愁招揽不到贤才?
一代霸主齐桓公曾去拜访一位名叫稷的隐士,一天去三次都没有见到。他的随从说:“拥有万乘车辆大国的国君,拜访一个布衣之士,一天连去三次都没见到,还是算了吧。”
然而齐桓公却说:“这样说不对。因为用骄傲的态度对待官职和蔑视爵禄的士人,当然瞧不起他的国君;他的国君用骄傲的态度对待霸业王业,也就瞧不起士人。即使这位先生轻视官职和蔑视爵禄,我哪敢轻视霸业呢?”于是,齐桓公第五次前往拜访,终于见到了稷。
齐桓公“五顾小臣稷”的消息传开,各国诸侯都说:“桓公对布衣之士还如此尊重,何况国君呢?”于是各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归附。可以说,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于天下,是与他尊敬和重视贤士分不开的。
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例子,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因刘备“三顾”之诚,使诸葛亮献出“隆中策”,出山相辅,对刘备成就帝业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能折节下交、聘人以礼,是最真诚的用人手段。不要在意身份的差距,学一学齐桓公和刘备的低姿态吧。如果自命德高望重、学识丰富或经验老到,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将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有大志的人,若能对人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必能打动对方的心。
同理,一个企业管理者,只有善待员工、赢得他们的景仰与信任,才能排除潜在的障碍而促进企业发展。日本企业家永野重雄曾感慨地说:“经营者和雇员如同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在企业的内部,没有经营者和雇员之间协调一致的巧妙配合,企业这部车就难以正常运行。”
要做到协调一致、巧妙配合,管理者就必须做到谦和,对员工关心、体贴,重视员工的利益。做紫檀生意的香港富商陈丽华,就非常善于协调与员工的关系。
陈丽华最看重的、最关心的,就是一刀一刀为她雕出紫檀王冠的员工。她把单身的工人都安排在条件优越的工厂宿舍里,并特意为“夫妻员工”建了一排排精巧的“夫妻房”。她还包揽了所有员工一年四季的吃穿,过元旦还会给每位工人发一件羽绒服或真丝棉袄。
她的比喻朴实无华:“一天吃一头牛,一年吃365头牛,能有多少钱?你有病了,黄金不能把你送去医院,还得是人。员工也是一样,所以处理好人的关系是最关键的。”
员工是企业的根基,是其发展的内部动力。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因自己地位高或钱财多,而傲视普通员工;相反,他们对待员工常常像慈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企业就像一部机器,管理者善待员工,员工才有干劲;协调好劳资关系,企业才能正常运转、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