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2
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之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多么高明的见解!芸芸众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只晓得一个“我”,则一切相害。一个人倘能觉悟到此种境界,自然可以除去自私自满之见,往大道上迈进。否则坐井观天,画地为牢,怎么能够成就大事呢?
但古今自高自大、自我欣赏,以为自己就是天的人不少。而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天的时候,就会心生嫉妒,害人害己。所以,周瑜临终之时,才会说出“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话来。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抱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师法自然。
自然同它无声的诉说,教给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我们从植物那里学习播种与收获,从动物那里看到平等和自由,从生命的节奏中学会如何告别悲伤。自然界没有浪费,我们从中学会循环之道;自然界的生命多种多样,我们由此学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师法自然,我们才能对自然和真实的自我有一份尊重。自然能体现一种真实自我同大我的联系,帮助我们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点燃生命之火,并找到生活的信仰。
■ 管理般若功 ■
为管理对象做好表率
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学习之道,都是取法于上的。在一个组织中,普通员工的眼睛都在盯着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的眼睛都在盯着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的眼睛都在盯着高层管理者,组织中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着最高领袖。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要想让自己的管理活动更加有效,必须“正人先正己”。只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为管理对象做好表率,才能使他们自动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
诸葛亮以其足智多谋名垂宇宙,但他也极其重视“行不言之教”,为官民做表率。他对自己要求甚严,虽贵为丞相,却从不搞特殊化。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在给蜀后主的上表中,他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各级官吏是种无形的教育,也有助于官民养成简朴务实之风,使国家更易治理。治理国家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管理企业也是一样。
李总是深圳一家台资企业的总经理,来自台湾,已50多岁,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左摇右晃的,相当困难,而且还患有高血压。李总不是公司的老板,但他为老板管理企业已经30余年,备受老板器重。老板任命他为大陆公司的总经理,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工作。老板一年中也只不过来企业视察几次,因此对企业的广大职员来说,李总就是企业当家人。李总为人善良,性格平和,很少批评员工,更没有骂过人。倒是他手下的两个副总,常凶神恶煞地在公司里高声批评员工,开会的时候更是逢会必骂,大家经常背地里传播今天谁倒霉又被骂了,以此作为趣谈。骂得多了,大家都有了免疫力,也就不当回事了,于是任你在会上大吼大叫,会后还是我行我素。
因此,这两位副总主管的很多工作总是做不到位,例如,下班后要关掉办公室的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有些人总是不好好做,副总虽然已经在会上多次耳提面命,成效依旧不大。
一天晚上,李总10点钟才从办公室离开。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他习惯性地回头看了一眼办公楼,发现三楼一个房间的灯还亮着,于是就问保安:“这么晚那个房间还有人在加班吗?”保安回答说:“那是品管部的办公室,他们好像都已经下班回去了。”
李总于是扭转身,一颤一颤地走进办公大楼,又气喘吁吁地爬上三楼。结果,品管部的门是锁着的,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只有灯亮着,却一个人也没有。李总没有这个办公室的钥匙,只能又喘着粗气颤颤巍巍地下了楼。等他走到保安室的时候,已上气不接下气,于是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稍事休息之后,他问保安:“你有没有品管部办公室的钥匙?”
保安回答说:“备用钥匙在队长那儿,您先休息一会儿,我去把他找来!”
不多时,保安队的队长便过来了。他对李总说:“您歇会儿,我去关灯!”哪知李总却急忙站起来说道:“还是我去吧!”只见他站起身,接过队长手中的钥匙,又拖着肥胖的身躯喘着大气爬上了三楼,队长耷拉着头跟在后面。
如此折腾了一回,直到晚上10点半,李总才把这件事情办完,离开工厂。
从这以后,值班的保安都养成了一个习惯,下班的时候,一旦发现哪个部门的窗户上还透出灯光,就立即善意地提醒相关人员回去关灯,或者自己跑去把灯关掉。不管怎么说,连总经理都亲自爬楼梯去关灯啊!
行不言之教,李总可真比那两个整天只知大吵大嚷的副总高明多了。光说不练,没有真功夫。用行动说话,则能令人心服口服。
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其实,管理者的“身”和“则”,很大程度上就是其人格。管理者将自己的人格客观地呈现在管理对象面前,就是“榜样”,就是客观存在,并不因其是否已经付出行动而改变。因此,管理者要想真正达到“为不言之教”的境界,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