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信而贵言
原典
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②其贵言③。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④。
注释
①太上:至高无上的、最理想的,这里指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最理想的状态。②悠兮:悠闲自得的样子。③贵言:指不随便发号施令。④自然:自己本来就这样。
译文
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些的,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些的,人民畏惧他;又次一些的,人民回过头来侮辱他。一个人若是不守信用,就会有人不信任他。古时候,统治者与人民愉快相处,不随便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这样的。
名家注解
朱元璋:上等君子,道布天下,人莫知其功,而有功矣。此太上也。中等之人,道未行时,欲人矜其已能,是谓誉之。下等之人,以力服人,将不服焉,是谓侮之。
河上公: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于言,恐离道失自然。
王〓弼: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 经典解读 ■
在本章中,老子描画了他理想中的政治蓝图。他把执政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执政者是人民知道他的存在就行了,最坏的执政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执政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心中理想执政者悠闲自在,具有诚怀信实的素质,很少发号施令,只是服从于人民而已。他丝毫不把权力逼临于人民身上,与人民之间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在老子的观念里,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
一本古书中曾描绘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画面:”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可以说,这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佳图解。
实际上,老子把自己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的”德治“,以及法家的”法治“进行了对比,并认为其他两种治道是低层次的。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执政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执政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执政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
老子认为,最佳的管理之道,莫过于管理者”贵言“,不轻易发号施令,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相安无事,甚至被管理者根本不知道管理者是谁。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的幻想罢了。
■ 处世空明拳 ■
被信任才能获得机会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不守信用,就会有人不信任他。而赢得信任,就有人提携。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有这样一位广告人,她一向将客户奉为关系网的核心,但是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原则。一个曾经的客户想用一批产品捐赠给视力残障人士做公益,结果活动进行到快一半时,她发现捐赠的产品其实是离保质期限很近的东西,于是要求他们换刚生产的货,几经抗争仍遭到拒绝后她毅然选择单方面终止活动,不仅从此少了个客户还损失了已经垫付掉的金钱。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其他客户和朋友知道了这件事情后,意识到交她这样一个有原则的朋友很放心,因为她不是会为了利益出卖原则损害他人的人。于是,她的朋友虽然减少了一个,却赢得了更高的人气与人望。
”信任“是什么东西?信任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钱的友情、了解和欣赏。信任,是相互的一种心灵的感应,是做人的脊梁,是人格的一个基础。
某黄金艺术品公司的黄董事长历来重视从本公司基层员工中提拔管理人员。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他准备设董事长助理一职,并希望从公司内部选人。他一直很欣赏公司的文案小徐的才华,但与小徐交往不多。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徐的人品、性格,他便约请小徐与他聊聊。小徐在王董事长面前谨慎谦虚,言谈举止都很有分寸。黄董事长屡次表示要小徐随意些,但小徐始终是彬彬有礼。黄董事长对小徐的举动很赞许,他觉得没有看错人。在以后的交往中,小徐逐渐赢得了黄董事长的信任,不久便被提拔为董事长助理。
信任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天长地久的厮守和交锋,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作风、态度、人格。信任问题并不单单是一个社交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因此,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还必须先学会做人。
做人要真实。任何虚假、虚伪、欺骗乃至包装的行为,哪怕是一点点都可能成为别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根源。
做人要无私。一个真正无私的人往往能够乐于助人,日久天长,人们终会从内心敬重你、佩服你,从而更加信任你。
做人要谦虚。实际上,人人都喜欢接近谦虚的人,并乐于与之交往,以心换心。只有投入以”谦虚“,人们才能报之以”信任“。
做人要负责。”信任“的字面解释可理解为”相信“与”负责“,意思是当你相信别人时,其中对对方而言就隐藏着他要为此承担责任。反过来希望别人信任你,就意味着你必须承担别人相信你的责任。
做人要坦诚。不要有也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有值得怀疑的目的与言行。即使你已让对方产生误解,只要你开诚公布,心胸坦荡与对方沟通,依然能重新获取信任。
做人要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等于生硬呆板,而是体现一个人公道正派的做人的态度,这种人最值得信赖。你的清廉、正直、讲原则的品格会很容易使人感到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做人要信任别人。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要信任别人。与人交往都必须用信任的态度去等待别人。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只要你做事光明正大,待人诚恳,即使别人当初不信任你,慢慢地也会对你产生信任感。
信任是一扇由内而外打开的大门,它无法由别人从外面打开。所以,不要去责怪别人不信任自己。记住,”我“是一切的根源;不要去要求别人信任自己,一切都是在于自己要首先值得别人信任。
■ 职场易筋经 ■
你有职场亲和力吗
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些的,人民畏惧他。让下属亲近自己,还是让他们畏惧自己。亲和力是一个领导者的必备素质,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黏合剂。
一个领导,要想让员工忠诚于自己,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努力拼搏,就要善于与员工打成一片,真正融入到员工中去。不但要关心组织内部的具体工作,而且还要将员工视为主人翁。要想知道你是否具备亲和力,那就赶快测试一下吧。
1. 公司业务很忙,下属却在此时提出请假,而且是因为重要的私人事务,你会(〓〓)。
A. 由于太忙,不予批准
B. 告诉他你很想帮他,但公司实在太忙了
C. 予以批准,并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2. 假如你是刚上任的部门经
理,在对待下属上,你会(〓〓)。
A. 公是公、私是私,不与下属有过多私人交往
B. 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下属严格要求树立自己的威信
C. 主动与下属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
3. 作为经理,在实施重要计划之前,你认为应该(〓〓)。
A. 先取得下属赞同
B. 自己要有魄力决定一切
C. 应该由下属决定一切
4. 你对下属的看法是(〓〓)。
A. 对能力较差的下属应多监督
B. 应亲近能力较强的下属
C. 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名下属
5. 如果你的下属小黄生病请假了,你会(〓〓)。
A.下班后马上去看他
B. 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希望他早日康复
C. 等他来上班了,问一声”病好了没有“
6. 一位下属向你提出某方面的建议,这个建议你实际上正打算实施,那么,你会(〓〓)。
A. 告诉他你也是这么想的,但也对他给予充分的肯定
B. 闭口不提你正准备实施,只赞扬他的合作精神
C. 告诉他这是你早就想好的了,并且马上准备实施
7. 你的下属因工作失误,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公司正准备严肃处理,这时你会(〓〓)。
A. 让下属认识事情的严重性,让他作自我检讨
B. 安慰犯错的下属,告诉他谁都可能犯错
C. 与下属一起思过,主动与下属一起承担责任
8. 你希望一位执拗的同事按你的建议去做,应该(〓〓)。
A. 尽量使他认识到建议中至少有一部分出自他的头脑
B. 尽量找出他建议中的问题让他主动放弃
C. 说出自己建议的优点,让他接受
9. 有位女士来你店中买鞋,由于她右脚略大于左脚,总也找不到合适的鞋,你会说(〓〓)。
A. 女士,你的右脚比左脚大
B. 女士,你的左脚比右脚小
C. 女士,你的两只脚不一样大
10. 在对下属多赞扬还是多批评的问题上,你的看法是(〓〓)。
A. 对犯错的下属严厉批评,以免再犯
B. 常赞美下属,使他们积极地工作
C. 慎用赞美,以免下属骄傲自满
参考答案:
1.C〓〓2.C〓〓3.A〓〓4.C〓〓5.B〓〓6.A〓〓7.C〓〓8.A〓〓9.B〓〓10.B
测试结果:
1.答对6题以下,说明你的亲和力较差。你应该在生活、工作中多多培养自己的亲和力,与人为善、平易近人都应是你的座右铭。
2.答对6~8题,说明你的亲和力一般。你不必气馁,在工作中你应与同事打成一片,和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只要具有深厚的友谊,谁又能说你不具备亲和力呢?
3.答对8题以上,说明你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如果你非常注意与下属交谈时的语气,且关心下属,勇于承担责任,与下属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在你的领导下,团队内部气氛和谐。你平易近人,就会深受下属爱戴和敬仰。
亲和力,指一个人在面对某些人或某件事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感,以及人们对其所表现出的亲近感的认同、接受程度或保持程度。
领导者及其组织要想生存、发展,进而求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建立持久的亲和力。亲和力不仅仅是商务礼仪,它还来源于每个细节。
■ 管理般若功 ■
高明的领导不随便发号施令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就是说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百姓为什么会感受不到他在管理呢?因为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清静无为,他们从来不随便发号施令,不发文件,不传达指示,也不标榜自己要为民作主,不扰民。
顺遂民意,就是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劳动、去创造,春天来了就犁田插秧,夏天来了就防洪抗旱,秋天来了就收割翻土……
古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作为一个在位的领导,如果老百姓能忘记他的存在,却又能自由幸福地生活,这样的领导当然是最好的领导。
汉朝初年,丞相萧何死后,按照刘邦的遗嘱,曹参继任做了丞相,担起了治国重任。
曹参上任后,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他对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对萧何所任用的官员,一个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职。曹参对他们按职权范围该处理的事情,从不加以干预。因此在朝廷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似的井然有序。
几个月后,曹参把一些好名喜事、舞文弄墨的官员全部革除,又选了一些言迟舌钝、年高忠厚的人补上空缺。从此,他便将自己关在府中,终日饮酒,不理政事。
许多大臣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想当面问一问他。可每次一进曹府,便被曹参拉到桌上痛饮起来。大臣们无可奈何,只能陪着他喝酒玩乐。
时光飞逝,可曹参既没有设计出”胡服骑射“的变法蓝图,也没有提出和匈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新思路,这使本来对他寄予厚望的汉惠帝迷惑不解,汉惠帝沉不住气了。
一天,曹参的儿子曹窟进宫见驾,汉惠帝便对他说道:”去问问你的父亲,为何不理政事终日喝酒?难道丞相的使命就是终日喝酒吗?“最后还嘱咐曹窟,不要说是皇上问的。
曹窟回家将汉惠帝的话说了一遍。曹参听完,拿过戒尺把儿子的手掌打得通红,怒喝道:”你小子懂什么?!“
曹窟把事情回报汉惠帝。惠帝便召见曹参,问道:”你为什么责打你的儿子呢?他所说的话全是我的意思。“
曹参拜伏在地,叩首请罪,然后问惠帝:”陛下认为自己能比得上高祖皇帝吗?“
汉惠帝说:”朕怎么敢同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陛下慧眼识人,丞相萧何与我谁优?“
汉惠帝不解其意地答道:”您恐怕不及萧丞相。“
”皇上圣明。从前高祖和萧丞相定天下,法令制度都已完备。现在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能守职奉法,遵循前制而不有失,便算是功德了。难道还想胜过前人一筹吗?“
曹参分析道:”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制定了完备而又卓有成效的法令,我们很难制定出更好的法令来。现在陛下和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
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汉朝经过长期的战乱,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曹参无为而治,可稳定民心,使民有所依,这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吻合的。
所谓无为而治者,是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得其所。这并非随波逐流,而是静观其变、顺应时势的大智大慧。曹参不仅懂得施行无为而治,还知道顺势而为,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得”道“之人,甚至是一位”太上“级别的领导者了。
这类的领导非常高明,他们一切遵”道“而行,无为而治。他们从不轻易发号施令,因为他们相信老百姓能干好自己的事,用不着去对他们指手划脚,一切事情都让老百姓自己做主,老百姓干好了自己的事情,他们不会认为这是”太上“的功劳,因为他们认为:”太上“并没有叫我们干什么呀,我们一直是按自己的想法在做呀,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