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奇幻 > 巫乱

第卅九章 墨

书名:巫乱 作者:暗夜骑士 本章字数:4765

更新时间:2013年07月13日 10:05


哲学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

矛盾问题

1.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却不相信有鬼神?

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起初源于对鬼神的信仰,而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由于信仰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

2.墨家信仰鬼神,却反对丧葬祭祀的繁重礼仪?

墨子论证鬼神的存在,是为他的兼爱理论作张本,而并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兴趣。他关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论只是为了教人相信,实行兼爱,将得上天奖赏;反之,将受上天惩罚。这是墨子倡导的宗教规范。

国家理论

国家兴起之前,社会处在一个“自然状态”之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非常的混乱。国家之所以产生是为了制止人们由各行其是而产生的混乱。因此必须有一个国君顺应天意而产生,国君怎么产生的,选举产生的——选天下贤者立为天子,这一点在墨子的尚贤思想中非常重要很多人会忽略,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这几句很多人误以为墨子思想是专制独裁的,其实在古代中国官员的司法权和行政权是合一的,把这几句理解成现代法官说的话就可以了,法官是拥有决定权的,法官说的话也是有法律效力的。因而,墨子的国家性质是倾向民主选举体制的。当然墨子没有提出天子和各级行政官员的执政时间和选举天子的方式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这个不要紧,新的墨家可以提出来。

墨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在东汉时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我子》一篇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尹佚》二篇--一名在成、康时期的周朝官员在所著

墨家著作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五十三篇,是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后期思想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在自然观方面,对物质,移动和时空关系作了唯物主义解释,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并把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上,发扬了墨子重视实践的特点,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狭隘的经验论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义,利也”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利,把它作为标准和基础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范畴。

墨为古代刑名之一

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

教育思想

墨翟卒后,后学继承其业。当时物质生产有所改进,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百家争鸣亦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墨家门徒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在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经上》指明:“知:闻、说、亲。”《经说上》又解释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就是说,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③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这三种知识来源中,以“亲知”及“闻知

”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这对于人们的认识事物。

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他在《非命上》先提出“言有三表”,在《非命中》和《非命下》又提出“言有三法”。二者内容基本相同。三表或三法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翟认为,判断事物的是非,需要论证有据,论据要有所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但仅凭间接的经验来证明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考察广大群众耳目所接触的直接经验。第三表是“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当这一言论或判断当作政策法令实行之后,还要看它是否切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三表或三法是墨家判断事物是非、辨别知识真伪的标准。这也是墨家的逻辑学。儒墨都讲逻辑学。孔子主张“正名”,就是以“礼”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利害;墨子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对比起来,墨家的方法是较有进步意义的。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他们为了与不同的学派或学者论争,为了劝告“王公大人”勿做不义之事,必须辩乎言谈,以加强说服力。因此,墨翟创立了一些逻辑概念如“类”与“故”,应用类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进行论辩,以维护他的论点。例如“好攻伐之君”反对“非攻”,列举禹、汤、武王从事攻伐而皆立为圣王,以这些例子质问墨翟,他答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这里,墨翟指出“攻”与“诛”是不同类的概念,不容混淆。墨翟还嘲笑儒家用“同语反复”的答问方式。墨翟问儒家:“何故为乐?”答曰:“乐以为乐”。墨翟认为这等于问“何故为室?”而答以“室以为室”。以同样的东西解释同样的东西,正是逻辑学所指出的下定义时的典型错误。只有答以冬避寒、夏避暑、又可以为男女之别,才是正确回答为室之故。由于墨翟重视逻辑思维,辨析名理,不仅运用于论辩,而且运用于教学

墨翟长于说教,除称说诗书外,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称其事,或引做比喻,具体生动,较能启发门弟子的思想,亦较易为其他人所接受。例如他以分工筑墙为喻,教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又如,有二三弟子再向墨翟请求学射,他认为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告诫弟子不可同时“成学”又“成射”。这些例子也说明,墨翟教学注意量力,既要求学生量力学习,也要求教者估计学生“力所能至”而施教。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做到可能“成学”者成学,可能“成射”者成射。对教师讲,这也是“因材施教”。至于不允许学生同时既“成学”又“成射”,也具有使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的意义。

墨子名言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

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尚同。

即“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节用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节葬。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

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命运是由主观努力和客观存在组成的,两者的强弱是相对的,且相互影响,墨家强调主观努力的必要性)

天志。

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天是一个人为的概念:“不可违抗的最高意志”,这个意志是人的意志和自然法则的集合体,因为人和人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人和自然的利益也是冲突的(根本上),于是这个“天志”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成“成王败寇,物竞天择”。墨家最后灭了,可以理解成是“天志”)

明鬼。

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对强大而未知的事物应心怀敬畏,理智对待)

兼相爱,交相利。

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墨守成规

公输班(鲁班)为楚国造了云梯,将要攻打宋国。墨子昼夜不停赶到楚国,力图阻止战争。于是,墨子与公输班这两位奇才,在楚国宫廷里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公输班攻,墨子守,以鲁国民间不成文的工匠隐语作为规则,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次挫败了他的进攻。公输班技穷智竭,投械认负。面对墨子的高超智慧,以及数百墨家弟子在宋国严阵以待的现实,楚王不得不哀叹:“无攻宋矣。”

二人攻守战的详细情形,从墨子与其大弟子禽滑厘的问答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隅。禽滑厘问墨子:“当今世上进攻的方法不外乎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轩车,请问老师,如何防守这十二种进攻?”

针对以上各种的攻城方法,墨子分别提出破解良方,内容极为详尽。墨子特别强调“守城者以亟敌为上”的积极防御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守城防御“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而“亟伤敌”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

此外,墨子还对战斗中的各种技巧、防御装备的制作方法作了说明。比如战斗中旗帜的运用,可按五色代表不同的军令内容。向弓箭手队伍发出的号令也分多种。他还对城内防御工程的建设、武器装备的准备及使用细节、岗位设置规律等做了详细讲解.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