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一定会被楚人拾到,何必去找呢?"孔子听说此事,评论说:"何必要加‘楚’字呢,去掉好了,是人丢了它,也是人捡到的,不用去找."听了孔子的评论,老子说:"去掉‘人’不就更好了吗,人丢了它,不管它在哪里,都是天下得到了它呀,何必非要‘人’去捡到呢?"老子似乎更洒脱,更超然.
本章的内容和儒家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讲先修身再治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顺序和老子的差不多.只不过老子强调治国要清静无为,孔子强调要实行仁政.
"修之于身"者,以身体道也,前边善建、善抱,按魏源说是"建之于心,抱之于内",此处但云"修之于身"而不言"修之于心",盖以身体道更贵于心体道也!我们常说体会、体悟、体验,都是谈的身,心知还是有意识的,体知则进入一种无意识,道与身体同在,处于骨肉间,流淌在血液里,并没有感觉他的存在,这才是真正得道了,到了这种状态,才能称得上"其德乃真".
修身,是修道的根基性功夫,它牵扯着两端:一头是建立"自我",一头是为人处世."道之真,以治身",对修道而言,一己之身是最受用的.你有再大的理想,再宏伟的计划,一切都必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首先是一个自我实现,然后才谈得上为家为国为天下.通俗的话说就是:打铁还得自身硬.
中国的政治文化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共识:君主如果修身养性,严于律己,道德高尚,品格端正,这样的一个人造成国家贫穷、政治混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样,君主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还能将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那基本上也是天方夜谭,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