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二十一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45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1]德[2]之容[3],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4].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5],其中有精[6];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7].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1]孔:大、甚,引申为高深.

  [2]德:遵照"道"的原则行事,体现出来的就是"德".

  [3]容:外貌,引申为体现在外的行为.

  [4]惟恍惟惚:模模糊糊,缥缈不定.

  [5]窈兮冥兮:遥远深邃,看不清楚.

  [6]精:精髓,精华和灵气.

  [7]众甫:甫同父,引申为开始,发端.众甫,指世间的万事万物.

  【译文】

  我们看到的高尚的德行之所以是那个样子的,是因为在遵循"道"的规律.

  "道"创造出万物,但它自己又缥缈不定,难以捉摸.

  在模模糊糊中,它似乎有依稀的影像;在深远隐约的地方,它好像是有迹可循的物质.

  它是那么遥远、深邃,其中蕴涵着精华和灵气.这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古到今,它的名字得以永恒,并以此来发现万事万物的起始.我为什么会知道世间万物是这样的呢?是因为运用了"道"的法则.

  【阐述】

  道,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道之为物",就意味着道体是一个东西("物"),只不过是一个似有若无的存在,仿佛有但不可指定,这似乎又在说道不是什么东西.恍惚幽冥之中,有象,有物,有精,这又说明了道是真实存在的.

  道体都已经很玄妙,很复杂了,这一章中老子又提出了"孔德"的问题."道"和"德"的关系在这里得到集中的论述."德",是道的显现,是道的功用,是道的作

用,是道的体现.终归一句话,对于"道"而言,"德"是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孔德"的形制状态又是随"道"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老子对于"道体"如此痴迷沉醉,乐此不疲地反复论说,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独具历史视野,他发现从古到今,自他所在的"今天"上溯到古代,道的大名永远是挥之不去的,消磨不掉的.这似乎是在说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形而上"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你可以很轻易地"否定"掉讨论道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但对大道的困惑和追问还萦绕在心头,这就是所谓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本能吧.头顶灿烂的星空,深邃的宇宙永远让人无法释怀.同时,老子也意识到只有把握依据这个"大道",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才能回答"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一类的"玄学"问题.

  认识了大道,体悟了大道,把握住了大道和"孔德"就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王蒙以最具当代性的思想问题意识,用一个博大的胸襟表达了疑虑,同时也指示出一个可以践行的方向.老子的认识既是先验的也是概括的、经验的.自以为可以超越先验与经验的分野,超越宗教信仰、哲学、审美以及与逻辑论证的差别.其实,则未必.

  它凸显了中国式的整体的一揽子的思维方法.它的论述抽象玄妙,大而无当,是哲学无疑却又如教义之玄妙,有诗的韵律、美妙与魅力,却又诉诸理智与抽象思维,既难以论辩,又不乏例证,如关于水、天、刍狗、玄牝、功遂身退等的富有生活气息与经验内容的比喻.老子的惊人的高论至今给人以启迪与智慧,我们当然会越来越重视挖掘这一难得的精神资源,同时,我们却又不可以满足于空对空的概念置换,浅尝辄止,不可夜郎自大,不可忽视现代的与世界的新知新论的充实、补充与发展.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