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用,是道的体现.终归一句话,对于"道"而言,"德"是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孔德"的形制状态又是随"道"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老子对于"道体"如此痴迷沉醉,乐此不疲地反复论说,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独具历史视野,他发现从古到今,自他所在的"今天"上溯到古代,道的大名永远是挥之不去的,消磨不掉的.这似乎是在说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形而上"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你可以很轻易地"否定"掉讨论道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但对大道的困惑和追问还萦绕在心头,这就是所谓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本能吧.头顶灿烂的星空,深邃的宇宙永远让人无法释怀.同时,老子也意识到只有把握依据这个"大道",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才能回答"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一类的"玄学"问题.
认识了大道,体悟了大道,把握住了大道和"孔德"就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王蒙以最具当代性的思想问题意识,用一个博大的胸襟表达了疑虑,同时也指示出一个可以践行的方向.老子的认识既是先验的也是概括的、经验的.自以为可以超越先验与经验的分野,超越宗教信仰、哲学、审美以及与逻辑论证的差别.其实,则未必.
它凸显了中国式的整体的一揽子的思维方法.它的论述抽象玄妙,大而无当,是哲学无疑却又如教义之玄妙,有诗的韵律、美妙与魅力,却又诉诸理智与抽象思维,既难以论辩,又不乏例证,如关于水、天、刍狗、玄牝、功遂身退等的富有生活气息与经验内容的比喻.老子的惊人的高论至今给人以启迪与智慧,我们当然会越来越重视挖掘这一难得的精神资源,同时,我们却又不可以满足于空对空的概念置换,浅尝辄止,不可夜郎自大,不可忽视现代的与世界的新知新论的充实、补充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