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一章自然是很重要的,但理解起来又是很困难的.读完这一类似于绕口令的篇章,好像确立不起什么方向感.
老子教诲我们看问题要看得全面些,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和侧面.尽力做到面面俱到,反复堪比,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更有谱,更有把握.事物都有"有"的一面,也有"无"的一面.大部分人看重的都是有形的、具体的、外在的东西,而老子却要引导我们注意到"无"的因素.超越了"有",关注到"无",这表明一种境界正在酝酿生成——"无"处有诸多妙处.
在政治层面上,老子强调领导者应该具有从"无"中能观察领悟"道"的奥妙,从"有"中能观察体会到"道"的端倪及其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能力.
总结一下来看,首先道是不可言说的,不能用概念的方式去把握;其次,道是天地万物开始的地方,是起点,是根源.老子所说的"道"好像是很玄的,其实在此章中的"玄之又玄"要表达的是道体之深远不可分别,并非玄不可解之意.正如苏辙所言,"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逼玄",老子常常以"玄"字寄寓极致之意.
老子说"道"不可名状,不可用概念来表达,但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概念——"道".这不是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吗?其实不然,老子在后面的章节有进一步的解释,道体是一个浑然莫可名状的存在,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老子此举乃是因地制宜便宜行事.
道,是大道,是小径,是坦途,是津梁……一说出来,一具体就好像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于是,老子就反方向切入,举出许多经验世界的实例来描述大道,然后一一打破击碎,告诉你这个理解方向不对.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性表述后,道体就在一个虚无空寂的状态中呈现出来.这需要用心灵的本能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