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道德经(含注解)

书名:道德经(含注解) 作者:老子 本章字数:2367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9:5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此因上言侯王当守道无为,故此教以守之之要也。知人者,谓能察贤愚,辨

是非,司黜陟,明赏罚,指瑕摘疵,皆谓之智。但明于责人者,必昧于责己。然虽明于

知人为智,不若自知者明也。老子谓孔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者也。博辩宏

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去子之恭骄与智能,则近之矣。谓是故也。庄子云,所

谓见见者,非谓见彼也,自见而已矣。所谓闻闻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矣。能自见

自闻,是所谓自知者明也。世之力足以胜人者,虽云有力。但强梁者必遇其敌,不若自

胜者强。然欲之伐性,殆非敌国可比也。力能克而自胜之,可谓真强。如传所云,和而

不流,中立而不倚者,所谓自强不息者也。凡贪得无厌者,必心不足。苟不知足,虽尊

为天子,必务厚敛以殃民。虽贵为侯王,必务强兵而富国。即纵适其欲,亦将忧而不足

,故虽富不富。苟自知足,则鹪鹩偃鼠,藜藿不糁,抑将乐而有余,此知足者富也。强

志,好过于人者,未为有志。惟强行于道德者,为有志也。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

又故有之义,盖言其性也。孟子曰,性者故而已矣。世人贪欲劳形,冀立久长之业。殊

不知戕生伤性,旋踵而灭亡,谁能久哉。惟抱道凝神,而复于性真者,德光终古,泽流

无穷,此所谓不失其所者久也。世人嗜味养生,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气惫速死

,谁见其寿哉。惟养性复真,形化而性常存,入于不死不生,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也。

老子意谓道大无垠,人欲守之,莫知其向往。苟能知斯数者,去彼取此,可以入道矣。

侯王知此,果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适足以全性复真,将与天地终穷。不止宾万物,

调人民而已。又岂肯以蜗角相争,以至戕生伤性者哉。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

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此言道大无方,圣人心与道合,故功大无外,以实前侯王能守之效也。氾者

,虚而无著之意。以道大无方,体虚而无系著,故其应用无所不至。故曰其可左右。以

体虚无物,故生物而不辞。以本无我,但任物自生。故生物功成而不名己有。以与物同

体,故虽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其体所以真常者,以其至淡无味,无可欲也。由无可欲,

故不足视,似可名于小。若夫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则可名为大矣。然小大因物以名之,

道岂然耶。是以圣人忘形释智,图于至细,志与道合,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若夫侯

王专务于大,岂能成其大哉。言外之教,亦深切矣。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注】此明前章未

尽之意也。无象,谓之大象。大象无形,而能入众形,有形者无

不归。圣人执无我以御天下,故天下莫不往,以其与物同体也。万物恃之以生,故无往

而不利,故云往而不害。然忘于物者,物亦忘之,故物各得其所而无不安。物物相忘而

无竞,故无不平。暖然如春,故无不泰。此所谓万物宾,而天地合,人民和,故圣人终

不为大,而能成其大也。前云道之所以常者,以其淡然无味,无可欲也。若夫乐之于耳

,饵之于口,皆有味而可欲者。若张之于途,虽过客亦止之。然虽暂止,而不能久留,

以其用之有尽,盖不常也。若夫道之出口,则淡乎无味,不若饵之可欲。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不若乐之可欲。此可名于小。然而其体真常,故用之不可既。既,尽也。

故可名为大。此大象之譬,以譬人君苟能执大象以御天下,恬淡无为。虽无声色以悦天

下之耳目。无货利以悦天下之心志。而天下归往乐推而不厌。此所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也。如此用之,岂有尽耶。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

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此言物势之自然,而人不能察,教人当以柔弱自处也。天下之物,势极则反

。譬夫日之将昃,必盛赫。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斯皆物势之自然也

。故固张者,翕之象也。固强者,弱之萌也。固兴者,废之机也。固与者,夺之兆也。

天时人事,物理自然。第人所遇而不测识,故曰微明。斯盖柔弱胜刚强之义耳。譬夫渊

为鱼之利处,但可潜形而不可脱。脱则块然无能为。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

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夫是之谓微明。世之观此章

,皆谓老子用机智,大非本指。盖老子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已。殆非机智之端也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

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注】此教人君乘流救弊之意也。以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故侯王但能守之者,而

万物不期化而自化矣。此言守道之效,神速如此。然理极则弊生。且而物之始化也皆无

欲。化久而信衰情凿,其流必至于欲心复作。当其欲作,是在人君善救其弊者,必将镇

之以无名之朴,而后物欲之源可塞也。若施之以有名,则不济耳。然无名之朴,虽能窒

欲,若执此而不化,又将为动源矣。譬夫以药治病,病去而药不忘,则执药成病。故云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此亦不欲,则可专以静而制群动,无敢作者。故云天下将自正。

自正者,谓不待正而自正矣。镇,犹压也。如石压草,非不生也。盖以无名之朴,镇压

之而已。若欲朴之心,亦是欲机未绝。是须以静制之,其机自息。机息则心定,而天下

自正矣。故虽无名之朴,可用而不可执,况有名乎。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道德经(含注解)》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