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0:20
子奥兰治的威廉(曾作过查理五世皇帝私人秘书)为他们的军事领袖和他们的海盗水手的总司令。这些乌合之众曾以"海上乞丐"的绰号而闻名于世。为了挽救莱顿城,威廉挖开防海大坝造成一片浅水内海。然后,他率领着一支驳船、平底船组成的奇怪海军,又划又拉又推地穿过泥沼,来到莱顿城下。靠这支装备奇特的海军的帮助,从西班牙手中解救了这座城市。
西班牙国王的无敌军队首次遭到了这么耻辱的失败。它让整个世界大吃一惊,就像日俄战争中的日本人的沈阳大捷让我们这代人大吃一惊一样。莱顿城的胜利使新教徒势力获得了新的勇气对抗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也想出了新的办法去征服那些反叛的臣民。他雇佣了一个半疯癫的宗教狂热分子去刺杀奥兰治的威廉,但是领袖的死并未使七省屈服,相反更激起了他们的满腔怒火。1581年,他们在海牙召开了七省代表参加的议会,庄严地宣布弃绝"邪恶的国王菲利普",并由自己来行使主权责任,在这之前,主权都掌握在 "上帝恩赐的国王"的手里。
挖开大坝,拯救莱顿这是在人民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比以《大宪章》的签订为终结的英国贵族发动的宫廷政变迈出的步子更大。这些善良的自由民们认为:"国王与其臣民之间应该有一种默契,双方都应履行某些义务,承认一些明确的责任。如果其中的一方违背了这个契约,那么另外一方也有权终止契约的执行。"英王乔治三世的美洲臣民在1776年也得出了一个同样的结论,不过在他们和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毕竟还隔着3 000英里波涛汹涌的大洋,可七省联盟议会这一庄严的决定(如果失败就意味着慢性死亡),是在听得见西班牙军队的炮火,并始终怀着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恐惧之中作出的。他们的勇气实在让人钦佩。
沉默者威廉被谋杀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讲的是作为新教教徒的女王伊丽莎白继承信仰天主教的"血腥玛丽"成为英国国王之后,一支庞大的西班牙舰队将出发去征服荷兰和英国。年复一年,码头的水手一直在谈论着这个故事,揣测它会不会真的到来。16世纪80年代,谣言变成了事实。据那些去过里斯本的水手讲,所有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港口都在大肆建造战船。在荷兰南部(今比利时境内),帕尔玛公爵正在招兵买马,一旦西班牙舰队到来,他们就从沃斯坦德进入伦敦和阿姆斯特丹。
1586年,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向北方进发。可弗兰德海岸的港口已经被荷兰舰队重重封锁,英吉利海峡也有不列颠舰队的严密防守。习惯南方平静海域的西班牙人,不知道在这狂风劲吹的北方严寒气候下如何作战。"无敌舰队"在遭遇风暴袭击后命运将会如何,不用我在这里告诉你们。反正战争的结果是,只有几艘船绕道爱尔兰得以侥幸逃生,其他大部分战船都葬身在北海冰冷的波涛里。
"无敌舰队"来了战局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轮到英国和荷兰的新教徒将战火烧到敌人的领土上了。
在16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霍特曼(一个曾为葡萄牙人服务的荷兰人)在林斯柯顿所写的一本小册子帮助下,终于发现了通往印度群岛的航线,结果成立了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由此也引发了一场争夺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所属亚非殖民地的战争。
就在这个殖民征服的早期阶段,荷兰的法庭上进行了一桩颇有趣味的诉讼案。17世纪初,一位名为范?希姆斯克尔克的荷兰船长在马六甲海峡截获了一艘葡萄牙船只。希姆斯克尔克曾率领一支探险队,试图发现通往印度群岛的东北航线,结果在新泽勃拉岛冰冻的海岸上被围困了整整一个冬天。不过,他本人也因此而出名。
你应该还记得,教皇曾经把世界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一半给了西班牙,另一半给了葡萄牙。葡萄牙人很自然地将环绕印度群岛殖民地的海域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由于当时葡萄牙并未向荷兰七省联盟开战,因此他们宣称,希姆斯克尔克作为一家私有贸易公司的船长,无权进入他们的领土盗劫他们的船只,这是严重的非法行为,于是他们诉诸法庭。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聘请了一位名为德?格鲁特(或格鲁西斯)的杰出青年律师为他们辩护。这位聪明人的辩护词震惊了所有人。在抗辩中,他提出了一个"海洋对所有往来者都是自由的"惊人理论。他指出:"一旦越出陆上大炮的射程距离,海洋就是(根据格鲁西斯本人的理论),也理应是所有国家的所有船只自由开放的公海。"这是第一次有人在法庭上公开陈述这样一种惊人的理论。这个理论随即遭到所有航海界人士的反对。
为反击格鲁西斯著名的"公海说"或"海洋自由说",英国人约翰?萨尔登写出了著名的关于"私海"或"封闭海洋"的论文,认为一个主权国家对其周围的海域理应视为其自然领土。我之所以在此提到这个争论,是因为这个问题时至今日都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引出了各种难题和混乱。
让我们再回到西班牙与荷兰、英国之间的战争。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西班牙人拥有的大部分有价值的殖民地,包括印度群岛、好望角、锡兰、中国沿海某些岛屿甚至日本,都被新教徒所控制。1621年,新成立的西印度公司征服了巴西。它还在北美哈德逊河出口建立了一个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的据点,那条河是亨利?哈德逊于1609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这些新的殖民地使得英国和荷兰在一夜之间发了大财,以致他们有钱雇佣外国士兵替他们打仗,而他们自己则可以专心从事商业和贸易。对他们来说,新教徒的反抗意味着独立和繁荣,但是在欧洲的其他地区,它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恐惧。与之相比,上一次的战争就像是平日学校里的孩子们一次愉快的郊游。
1618年爆发的30年战争,最终以1648年签订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结束。这场战争是一个世纪以来日益增长的宗教仇恨的必然结果,难以避免。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它是一场恐怖而血腥的战争。人人都卷入战争,人人都在相互厮杀,直到参战各方都精疲力竭,无法再战时才停止。
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战争将中欧的许多地方变成了荒原。饥饿的农民不得不与更饥饿的野狼为一匹死马而进行搏斗。在德国,六分之五的城镇和村庄毁于战火。德国西部地区的帕拉丁奈特被洗劫多达28次,人口由1 800万人口剧减到400万人。
几乎是从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二世当选为德意志皇帝的时候,这种仇恨就迅速被点燃了。斐迪南本人是耶稣会悉心教育的成果,是一个最虔诚、最顺服的信徒。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立下誓言,要将自己领土上的一切异端分子和异端教派全部铲除,并尽自己的一切能力来信守这个誓言。在他当选皇帝的前两天,他的主要敌人弗雷德里克(帕拉丁奈特的新教徒选帝侯及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成为了波西米亚国王。这是对斐迪南的意志的直接反抗。
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军直接开进波西米亚。面对强大的敌人,年轻的弗雷德里克国王到处求援,但是一切都是徒劳。荷兰共和国倒很愿意提供援助,可当时他们正忙于与西班牙的另一支哈布斯堡王族进行激战,心有余而力不足。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则更关心如何加强自己在国内的绝对权力,而不愿将财力和人力浪费在遥远的波西米亚战争上。经过几个月的挣扎,帕拉丁奈特选帝侯被逐出了波西米亚,他的领地落入了巴伐利亚的天主教王室手中,然而这只是伟大战争的开始。
接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在蒂利及沃伦斯坦的率领下,攻入德国的新教领地,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波罗的海沿岸。对丹麦的新教徒国王来说,一个强大的天主教邻居就是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克里斯廷四世竭力在敌人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先发制人,以保卫自己。丹麦军队进入德国,但不久就被击败了。沃伦斯坦乘胜追击,丹麦被迫求和。最后,波罗的海地区只剩下最后一个城市还掌控在新教徒手中,那就是施特拉尔松。
1630年初夏,瑞典国王,瓦萨家族的古斯塔夫?阿道尔丰斯在新教徒的最后一个桥头堡施特拉尔松登陆。古斯塔夫曾因保卫自己的国家抵抗俄国人而一举成名。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新教国王,他一直梦想着将瑞典变成一个北方大帝国的中心。欧洲的新教徒王公们对古斯塔夫大加欢迎,将他视为路德派的救世主。古斯塔夫旗开得胜,击败了刚刚大肆屠杀马格德堡新教徒居民的蒂利。接着,他率领军队穿越德国腹地,准备袭击哈布斯堡在意大利的领地。由于受到天主教军队的背后偷袭,古斯塔夫突然掉头,在吕茨恩战役中击败了哈布斯堡部队的主力。不幸的是,这位瑞典国王在与自己的部队失散时被杀。哈布斯堡的势力已经被摧毁。
三十年战争生性多疑的斐迪南,马上怀疑自己的手下。在他的鼓动下,他的军队总司令沃伦斯坦被暗杀。听到这一消息,一直痛恨哈布斯堡王朝的法国波旁王朝,此时却和加入新教的瑞典结为同盟。路易十三的大军入侵德国东部。瑞典将军巴纳与威尔玛的军队、法国的图伦和康代将军的军队,几支军队联合,大肆杀戮、抢掠、焚毁哈布斯堡的财产。这给瑞典人带来了名声和财富,也让他们的邻居丹麦人心生嫉妒,于是新教的丹麦向同为新教的瑞典宣战了。宣战的理由是,瑞典是天主教法国的同盟者,而法国的政治领袖,红衣主教黎塞留刚刚剥夺了胡格诺派(即法国的新教徒)在1598年《南特敕令》中允许的公开礼拜的权利。
1648年的阿姆斯特丹这是一场不幸的战争,到1648年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结束,像其他类似的冲突一样,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天主教国家依然信奉天主教,新教国家仍旧忠实于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等人的教义。瑞士和荷兰的新教徒建立起独立的共和国,并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承认。法国占有梅茨、图尔、凡尔登等城市及阿尔萨斯的一部分。神圣的罗马帝国继续以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式而存在,但已经有名无实,人力和财力已经大为匮乏,希望和勇气也不复存在。
30年战争带来的唯一好处是消极的,它使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再也不敢尝试战争了。既然谁也无法消灭谁,因此他们只能和平相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狂热与不同信仰间的仇恨从这个地球上销声匿迹了。相反,天主教和新教的争吵终止了,新教内部不同派别的争执又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荷兰,围绕 "宿命论"的真正本质而展开的各种讨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宿命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模糊难解的神学观念,可在你们的曾祖辈眼里,它却是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这场争论的结果以奥登巴维尔特的约翰的人头落地而告终。约翰是荷兰著名政治家,在共和国独立的头20年,曾为共和国的成功做出过重要贡献,并且在促进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上也表现出伟大的领导天才。在英国,这场争论导致了一场内战。
不过,在我为你讲述这场最终通过法律程序第一次将一位欧洲君主处以死刑的暴乱之前,我必须告诉你一些英国过去的历史。在这本书里面,我尽力为你们描述的,只是那些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理解当今世界状况的历史事件。如果我未曾提及某些国家,那肯定不是我存在任何的私人好恶。我非常希望我能告诉你们一些挪威、瑞士、塞尔维亚或者中国发生的事情,它们同样非常精彩。可惜这些国家对于欧洲16世纪和17世纪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我只能礼貌地鞠上一躬,略过这些国家。但是,英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岛国的人民在过去500年间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进程。如果缺乏对英国历史背景的适当了解,你将无法理解今天报纸上登载的大事。你必须知道,当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还处于君主专制的时候,英国是怎样发展成为一个议会制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