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0:20
们发现,原来教士们告诉他们的很多事情与《圣经》中的原文有很多的不同。这就引起了怀疑,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来,要是得不到适当的解答,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于是,当这些北方的人文主义者向他们曾经敬仰的僧侣们开火时,进攻就开始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对教皇怀有深深的尊重和敬畏,不敢将矛头直接指向这位最神圣的人物。至于那些懒惰无知的僧侣们,那些舒舒服服躲在富得流油的修道院高墙之后的寄生虫们,就成了他们难得的嘲讽和戏弄的对象。
不可思议的是,这场战争的领袖居然是基督教会的忠实教徒。此人名为杰拉德?杰拉德佐,人们通常称他"渴望的埃拉斯穆斯"。他是一位贫穷的孩子,生于荷兰的鹿特丹。曾经就读于德文特的一家拉丁语学校,好兄弟托马斯是他的校友。埃拉斯穆斯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士,并在修道院住过一段时间。他周游了许多地方,将自己的旅途见闻写成了游记。当埃拉斯穆斯开始其作为一名畅销小手册作家(在现代,他会被称为社论作家)的生涯时,全世界都被一本名为《一个无名小辈的来信》的手册里一系列诙谐幽默的匿名书信给逗乐了。在这些作品中,他将中世纪末僧侣中普遍弥漫的愚蠢与自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采用的是一种古怪的德语混合拉丁语的打油诗形式给予揭露。埃拉斯穆斯的知识非常丰富,还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他对《新约》的希腊原文进行了校订并把它翻译成拉丁文,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本拉丁文《新约》的可靠版本。他和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一样坚信,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唇边带着微笑来陈述真理"。
1500年,埃拉斯穆斯去英国拜访了托马斯?摩尔爵士,在此期间,他写作了一本妙趣横生的小册子,名为《愚人颂》。他在书中运用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武器——幽默攻击了僧侣以及他们盲目的追随者们。这本小册子成为16世纪最畅销的书,它广为流传,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里都有它的译本。这样,埃拉斯穆斯的其他著作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在作品中提倡对教会的诸多陋习进行改革,呼吁其他的人文主义者与他一道,参与到复兴基督信仰的伟大任务中。
不过埃拉斯穆斯提出的这些美妙计划并没有实现。由于他对待事物的方式过于理性,也过于宽容,无法取悦那些心急火燎的教会敌人们。人们期待着一位天性更强悍、更果断的人物来做他们的领袖。他来了,他的名字就叫马丁?路德。
路德是德国北部的一个非常勇敢的农民,拥有一流的才智。他上过学,是埃尔福特大学的文学硕士。后来,他是朵名沃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尔后,他到维滕堡神学院担任了大学教授,开始向那些冷淡的农家子弟解释《圣经》的道理。在业余时间里,他研究了《新旧约全书》的原文,很快他就发现,教皇和主教们所讲的话与基督本人的训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511年,路德因公来到罗马。这一年,波吉亚家族的亚历山大六世,这位曾为子女的利益聚敛大量钱财的教皇已经去世。朱利叶斯二世继承了教皇的位置。此人在个人品格上无可挑剔,可他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仗和大兴土木上,所以他的虔诚并没有给这位头脑严肃的德国神学家路德留下什么印象。路德非常失望地返回维滕堡,但更为糟糕的事随之而来。
朱利叶斯教皇曾经希望他无辜的继承者修建宏伟壮观的圣彼得大教堂,庞大的工程刚开工不久就需要修缮了。亚历山大六世已经花光了教皇国库中的最后一分钱,1513年接任朱利叶斯的利奥十世,处在了破产的边缘。他不得已恢复了一项古老的做法,以筹得急需的资金。他开始销售"赎罪券"。所谓"赎罪券",其实就是一张羊皮纸,是人们用一笔钱换回来的一张承诺书,它允诺为罪人缩短他本应待在炼狱里赎罪的时间。根据中世纪晚期的教义,这样做完全是合理合法的。既然教会有能力赦免那些死前真心忏悔的罪人,那当然也有权力通过祈祷,缩短灵魂待在阴暗的炼狱里赎罪的时间。
很不幸的是,这些赎罪券要人们用钱来购买。但对教会而言,这样做确实是一条增加收入的轻松途径,另外,实在太穷的人也可以免费领取赎罪券。
事情发生在1517年。当时,一位名为约翰?特兹尔的朵名沃会僧侣垄断了萨克森地区的赎罪券销售权。约翰是一位擅长强买强卖的推销员。说实话,他敛财的心情太过于急切了。他的商业手法惹怒了这个小公国虔诚的信徒们。路德是一个异常诚实的人,盛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件鲁莽的事情。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萨克森宫廷教堂的门上贴上自己事先写好的95条宣言(或论点),猛烈抨击销售赎罪券的做法。这些宣言全部是用拉丁文写成的,普通老百姓并不能理解。路德不是一个革命者,他也无意制造一场骚乱,他只是反对赎罪券这一制度,他想让他的神职同事们知道他对他们的看法。这原来只是教士和教授们之间的私事,路德并未打算煽动起世俗老百姓对于教会的成见。
很不幸的是,在那样一个敏感的时刻,全世界都开始对宗教事务十分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心平气和地讨论任何宗教问题而不立即引起严重的精神骚动是不可能的。不到两个月,整个欧洲都在讨论这个萨克森僧侣的95条宣言。每一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立场,支持或反对路德。每一个毫不起眼的神学人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主张。教会权威们大为震惊,命令这位维滕堡的神学教授前往罗马,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聪明的路德很快记起了胡斯被处火刑的下场,拒不前往,结果,罗马教会开除了他的教籍。当着支持他的公众的面,路德焚毁了教皇的敕令。从这时候起,路德和教皇之间便不可能再有和平了。
也许路德本人也没有想到,他成了一大群对罗马教会心怀不满的基督徒的领袖。在德国,许多像乌利奇?冯?胡顿这样的爱国者都赶去保护他。维滕堡、厄尔福特和莱比锡大学的学生们提出,如果当局试图囚禁他,他们一定会誓死保护他。萨克森选帝侯(指那些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的诸侯)向群情激奋的青年们保证,只要路德呆在萨克森的土地,就没有人能伤害他。
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1520年。此时,查理五世已年满20岁了。作为统治半个世界的君主,他不得不与教皇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发布命令,在莱茵河畔的沃尔姆斯召开一次公众大会,命令路德必须出席,并对自己的怪异的行为作出解释。这时的路德在德国已经成为他们的民族英雄,他慨然前往。在会上,路德拒绝收回他写过或说过的一切。他的良心只受上帝意志的支配,他愿意为他的良心而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经过审慎的协商,沃尔姆斯会议宣布路德是上帝与人民的罪人,禁止所有的德国人给他提供庇护和饮食,并且禁止阅读这个异端分子所写的一切书籍,哪怕一个字都不允许,但是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却平安无事。对于德国北部的大多数人来说,沃尔姆斯敕令是一项令人愤怒的蛮横文件,应该受到断然唾弃。为了更好地保护路德,人们把他隐藏到维滕堡的萨克森选帝侯的一座城堡里面。在那里,他把《圣经》都译成德语,使所有人都有机会亲自阅读并自己领悟上帝的箴言,得到抗拒教皇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宗教改革便不可能再是信仰和宗教的事情了。那些憎恶现代大教堂之美的人们利用这个动荡的机会,攻击并毁坏了他们不喜欢也不懂的教堂建筑。穷困潦倒的骑士们想强占原属修道院的土地以弥补过去的损失。居心叵测的王公贵族趁皇帝不在,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半疯癫的煽动者的领导下,饥寒交迫的农民趁着时局的混乱,进攻他们主人的城堡,并以旧日十字军的疯狂热情进行烧杀抢掠。
整个帝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一些王公变成了新教徒(追随路德的"抗议者"),他们迫害辖区内的天主教徒。另一些王公依然是天主教徒,便绞尽脑汁地要绞死那些新教徒。1526年,在德国召开了斯贝雅会议,试图规范臣民的宗教信仰问题,会议宣布了一条法令,即"所有臣民必须信奉其领主所属的教派"。这项命令把德国变成了一盘散沙,成百上千个信仰不同的小公国和小侯国相互敌对,彼此征伐,造成了在今后的几百年里政治上得不到正常发展的局面。
1546年 2月,路德去世了。他的遗体被安葬在29年前他发出著名的反对赎罪券销售呼吁的维滕堡的宫廷教堂里。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嘲讽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给替代了。多年以来,教皇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帝国突然之间便土崩瓦解了。整个西欧再度成了一个战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为了弘扬各自的某些神学教条,展开了难以想象的大厮杀。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些神学教义之深奥难解,简直就像伊特拉斯坎人留下的神秘铭文。